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遵义市5岁儿童;龋病;家庭口腔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29-02

乳牙萌出不久即可患龋病,至5~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5岁组儿童在此区间内。对幼儿而言,口腔健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总称为家庭口腔健康行为[1]。本调查报告依托于2009年遵义市社会发展重点科研项目《遵义市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适宜技术研究》,对遵义市 5岁年龄组儿童患龋状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工作将遵义市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区域划分为 14 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一个居民社区或者村附近的幼儿园。儿童乳牙患龋状况调查对象为遵义市5岁组儿童1722名,其居住时间超过 6 个月,同时对其家长进行口腔健康行为问卷调查。检查及调查问卷均合格者纳入调查队列,计1688份,合格率为98%,其中男887名,女801名。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口腔健康检查,主要调查儿童乳牙患龋的情况;二是口腔健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儿童的饮食习惯、口腔卫生行为及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态度等[3]。

1.3 调查标准

本调查的依据是《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别采用《口腔健康检查表》和《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2]。

1.4 质量控制

组织调查和数据录入人员培训并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 值控制在0.89~0.95范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双录入完毕后对数据库核对并纠错。

1.5 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使用 SPSS(1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频数或百分比,使用t检验和χ 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乳牙患龋情况

患龋率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0,P0.05),充填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6,P>0.05)。

2.2 儿童家庭口腔健康行为情况

2.2.1口腔健康行为

2.2.2口腔健康知识

2.2.3口腔健康知识来源

口腔健康知识来源:电视广播26.5%,报刊杂志17.3%,家人朋友11.3%,医院宣传13.3%,医护人员讲解15.6%,社会宣传5.7%,幼儿园宣教7.2%,孕妇学校宣教0.9%,以上都没有2.4%。

3 讨论

3.1 患龋状况

3.1.1 患龋状况结果显示,乳牙患龋率为 42.09%,龋均 1.53。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低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这可能与贵州经济水平、人群好食辣而不好食甜味食品的饮食习惯以及贵州是非蔗糖生产大省 ,人均消耗蔗糖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有关[3]。

3.1.2 患龋率男性明显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0,P

3.1.3 充填率为3.14%,表示遵义市5岁年龄组儿童有超过95%的乳牙龋齿尚未得到治疗。说明儿童龋病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家长和儿童对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引起相应的机构重视。

3.2 儿童家庭口腔健康情况

3.2.1 口腔健康行为:有研究表明3岁前开始使用含氟牙膏每日刷牙2次,并且家长监督和帮助刷牙可降低儿童患龋风险[5,6]。含氟牙膏可减少20%~35%的龋齿发病率,含氟牙膏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的使用率高达90%[7]。儿童龋病的发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在口腔中滞留足够的时间[8]。

此次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以上家长不能做到帮助和监督孩子刷牙,含氟牙膏使用率较低,仅为11.2%,有半数以上儿童睡前进食含糖食品。提示应加强家长正确刷牙和维护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加强家长含氟牙膏防龋知识,控制儿童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饮食习惯。

3.2.2 口腔保健知识:家长认为乳牙坏了不用治疗不正确,认为应该治疗的为69.4%,但仍有21.2%的家长选择不知道。选择牙齿好坏与自己保护关系密切的为79.7%,但仍有16.9%选择不正确。选择口腔健康对孩子生活很重要的为95.8%。不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儿童龋齿的为72.2%,仅有11%选择正确。

在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上未患龋者父母回答正确率均高于患龋者,父母在口腔健康知识方面的认知对孩子是否患龋有一定的影响[9]。而家长对窝沟封闭防龋知识认知仅有11%选择正确,说明家长们对窝沟封闭认识不足。大量资料表明,在乳牙和恒牙列中,龋病的好发牙均为磨牙,而磨牙咬合面的窝沟用牙刷不易刷到裂隙窄长的窝沟底部,因此是致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滞留的场所。窝沟封闭后,隔绝了口腔环境中致龋因素,能有效、高质量的预防龋病的发生,而且副作用少,儿童易于接受[10]。

3.2.3 口腔保健知识来源:家长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其次为报刊,通过医生宣传、学校社区宣教获取相关知识的较少,提示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的健康教育比较薄弱,有待重视提高。比如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通过儿童将知识带回,在家长会上进行口腔健康知识交流,定期在社区举办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可以为前来咨询、就诊的儿童家长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并发放宣传册方便学习。

总之家庭是儿童养成各种习惯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父母参与,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才会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1]。所以应在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中首先加强对家长的口腔保健常识教育,提高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 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 2004, 13 (1): 65

[2]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9.

[3] 张 剑,刘建国,张绍伟.贵州省 5 岁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528-2531.

[4]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第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

[5] 孙立新.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J].山东医药, 2001, 41(17):58-59.

[6] 周长沙,钱学治.大学口腔、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9-60.

[7] Wittenberg RL.Oral health for a health life[J].J Public Health Dent,1994,54(4):231―233.

[8]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47.

[9] 刘建萍,杨俊,欧晓艳.江西省5岁儿童患龋状况及其父母对口腔健康的认知和态度与龋患的关系[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8):108-111.

[10] 缪颖,姜智敏,李瑞虹.窝沟封闭技术在预防儿童龋病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 25-03

[11] 葛敏.浅谈含氟牙膏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J].牙膏工业,2004,(3):26.

作者简介:

王晓明(1986-),女,吉林吉林,硕士,研究方向:口腔公共卫生

基金项目:

遵义市社会发展重点科研项目(遵市科合社重字[2009]2号)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2014-2015级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共2319人,年龄20~24岁。

1.2方法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再进行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确保其一致性。调查内容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第5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口腔健康行为。如每天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采用的刷牙方法,口腔定期检查和洁牙、龋洞充填、阻生牙拔除等情况。(2)口腔健康意识。对牙龈出血、牙齿脱落、龋齿病因,以及对窝沟封闭和氟化物是否了解等。2014级和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口腔科学授课时间分别为2017年3月6日至5月5日和2018年3月5日至5月4日,均在开课前1d由班长发放问卷和收回,课程结束次日再由班长发放同一内容问卷和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4638份,收回有效问卷4520份,有效调查人数为2260人,有效率为97.5%。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被调查者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

94.5%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发生了变化,其中刷牙行为的变化最为明显,与口腔科学授课前相比,牙周龈上洁治的学生增加了41.3%,龋洞充填的学生增加了10.8%,拔除阻生牙的学生增加了9.4%,但仍有5.5%的学生在刷牙等口腔健康行为方面未发生变化。对未发生变化的学生进行调查后显示原因主要有2个:(1)听课时只关注考试重点,并没有把相关知识与日常口腔健康行为联系起来,占44.07%;(2)认为自身口腔健康行为良好,若患口腔疾病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故无须改变自身口腔健康行为,占57.63%。

2.2被调查者对口腔疾病认知的变化

教学后对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和对龋病的认识正确率明显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被调查者对预防龋病方法了解程度的改变

教学后对预防口腔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好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仅依靠医院口腔科医生对就诊患者和走进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方式显然难以达到提高国民口腔健康水平要求。医学高校肩负培养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医学专业人才的责任,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因此临床医学生除了自身具有一定口腔健康基础知识以外,也应肩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的责任,所以在医学生中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十分重要。

3.1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口腔健康方面的作用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主要是从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浅显,缺乏一定的连贯性,而且有些广告会误导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理解,故对于大学生口腔健康维护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而本校开设的口腔科学课程,相对于上述片段化的宣传信息而言,对口腔健康及基础知识的普及呈系统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处于人生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关键时期,应首先具有一定口腔健康知识,医学类高校学生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腔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扩大影响,使口腔健康根植于大众思想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为我国全民口腔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研究表明,与学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水平[3],历时4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从第二学年开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好于非口腔专业医学生,至第四学年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均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该研究证实口腔医学专业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和行为,说明专业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系统性、实用性、综合性的指导,并可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有利于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的养成及发展,是值得推广的口腔科普教育模式[4-5]。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重要形成期[6],同时也是口腔问题的高发期。目前有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仍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口腔健康[7-8],这与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口腔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和本身缺乏口腔基础知识有关。从本次调查也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口腔科学前,在刷牙次数和刷牙持续时间方面都显不足,超过一半的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口腔科学授课后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本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口腔科学以后了解到口腔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积极进行了口腔检查和口腔常规治疗,牙周洁治的学生增加了约40%。除了在口腔健康行为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外,在口腔科学学习后,学生对口腔疾病常见现象,如牙龈出血等的认知有了根本性变化。在口腔科学学习前,约80%的学生认为牙龈出血是上火或正常现象,加之目前某些广告鼓吹牙膏具有止血功效,导致学生忽视牙龈出血状况,延误牙周疾病治疗,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缺失牙的概率增多。学习口腔科学后,80%学生了解到牙龈出血为炎症所致,不治疗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牙周炎,这会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就医,治疗牙龈炎症,控制牙周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学生对牙齿脱落现象和龋病也都有了正确认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口腔科学后,对口腔疾病现象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且对口腔预防项目窝沟封闭和氟化物的应用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推动学生自身及其周围人群的口腔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牙周炎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文旨在调查糖尿病患者口腔组织健康及口腔卫生状况,为提高口腔疾病预防和保健尤其是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口腔保健意识,尽可能降低及预防糖尿病患者口腔牙周炎疾病提供参考意见。方法:调查武威市凉州区火车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慢病管理病例35~75岁240例作为实验组,门诊非糖尿病患者一般病例2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口腔内牙齿缺失状况、牙结石沉积程度、牙齿松动度及是否曾作洁齿保健措施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判断。结果:实验组因牙周病缺牙48.33%,对照组20.83%,两组比较,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实验组牙石(++)46.67%,对照组37.5%,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意义。实验组口腔内2颗以上牙松动Ⅱ度47.5%,对照组21.67%,两组比较,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实验组曾作洁治20%,对照组20.83%,两组比较,P>0.05差别无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组织健康状况均较差,牙周病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同样应引起社区医师及预防保健工作者尤其社区口腔科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重视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组织健康状况,它对控制糖尿病同样重要。

关键词 糖尿病 口腔组织 社区卫生

关键词 糖尿病 口腔组织 社区卫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6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66

糖尿病已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6%~10%,而糖尿病患者中口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感染,包括牙周病、黏膜病、龋齿等,且会加速口腔原有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些口腔疾病反过来会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控制。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组织健康状况调查,为社区口腔临床医生及时提供信息,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加强社区口腔卫生宣传力度,降低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糖尿病已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6%~10%,而糖尿病患者中口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感染,包括牙周病、黏膜病、龋齿等,且会加速口腔原有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些口腔疾病反过来会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控制。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组织健康状况调查,为社区口腔临床医生及时提供信息,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加强社区口腔卫生宣传力度,降低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自于凉州区火车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病例及口腔科非糖尿病患者病例各240例,男278例,女202例,年龄35~75岁。

病例来自于凉州区火车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病例及口腔科非糖尿病患者病例各240例,男278例,女202例,年龄35~75岁。

方法:240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非糖尿病患者240例为对照组,均在自然光线下由口腔科医生对两组患者的口腔进行检查,检查项目:①牙齿松动2颗以上达到Ⅱ度;②因牙周炎导致牙齿缺失2颗以上;③牙石沉积(++),是否曾作口腔洁治等情况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方法:240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非糖尿病患者240例为对照组,均在自然光线下由口腔科医生对两组患者的口腔进行检查,检查项目:①牙齿松动2颗以上达到Ⅱ度;②因牙周炎导致牙齿缺失2颗以上;③牙石沉积(++),是否曾作口腔洁治等情况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结 果

两组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缺失情况、牙石情况、洁牙治疗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缺失情况、牙石情况、洁牙治疗情况,见表1。

讨 论

讨 论

牙周病是人类疾病中分布最广的疾病之一[1],其临床特点是牙周组织慢性破坏且自觉症状明显,故多为一般人所不注意,往往到了后期牙齿松动、移位、牙周脓肿才就诊,而最终导致失牙。牙周炎的发病病因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多种因素造成,而系统性疾病常由于阻挠对刺激物的天然防御或限制组织的修复能力而影响牙周炎的病程,尤其是糖尿病在口腔中的表现最为突出。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及全身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本身不引起牙周炎,但由于糖尿病的病理变化,如小血管病变、免疫反应低下、胶原分解等因素[2],可使牙周组织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加重破坏牙周组织。糖尿病引起牙龈胶原代谢的改变,包括减少胶原的合成和增加胶原酶的活性;降低PMN的趋化,吞噬等功能,减少牙周组织血液供给[3],改变龈沟的组成,从而破坏细菌-宿主间的易感性,加速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4]。本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牙齿松动Ⅱ度者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证明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更快,更严重。而糖尿病患者因牙周炎导致缺牙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证明糖尿病患者并发牙周炎极易导致丧失咀嚼功能。牙石是牙周病的另一重要病因之一,它可致使牙周袋加深和支持组织破坏,加速牙周炎的发展。

牙周病是人类疾病中分布最广的疾病之一[1],其临床特点是牙周组织慢性破坏且自觉症状明显,故多为一般人所不注意,往往到了后期牙齿松动、移位、牙周脓肿才就诊,而最终导致失牙。牙周炎的发病病因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多种因素造成,而系统性疾病常由于阻挠对刺激物的天然防御或限制组织的修复能力而影响牙周炎的病程,尤其是糖尿病在口腔中的表现最为突出。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及全身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本身不引起牙周炎,但由于糖尿病的病理变化,如小血管病变、免疫反应低下、胶原分解等因素[2],可使牙周组织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加重破坏牙周组织。糖尿病引起牙龈胶原代谢的改变,包括减少胶原的合成和增加胶原酶的活性;降低PMN的趋化,吞噬等功能,减少牙周组织血液供给[3],改变龈沟的组成,从而破坏细菌-宿主间的易感性,加速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4]。本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牙齿松动Ⅱ度者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证明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更快,更严重。而糖尿病患者因牙周炎导致缺牙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证明糖尿病患者并发牙周炎极易导致丧失咀嚼功能。牙石是牙周病的另一重要病因之一,它可致使牙周袋加深和支持组织破坏,加速牙周炎的发展。

综上分析,糖尿病患者口腔内2颗牙齿松动Ⅱ度以上者发生率,因牙周炎导致缺牙率及牙石沉积情况均高于对照组,且二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说明目前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口腔组织健康状况不良,应引起口腔科医生及预防保健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尤其对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后应及时祛除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一旦发生牙周炎应尽早治疗,尽一切可能避免患者丧失咀嚼功能。另外本文在调查两组患者是否曾作预防性洁治时,实验组20%,对照组20.83%,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但两组进行牙洁治保健措施率均较低,说明目前糖尿病患者与普通患者的卫生保健意识均较薄弱,而社区卫生机构作为维护居民健康最基层最有效最直接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务工作者还需加大卫生宣教力度,增强民众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积极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重视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组织健康状况,它对控制糖尿病同样重要。从根本上需要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口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分析,糖尿病患者口腔内2颗牙齿松动Ⅱ度以上者发生率,因牙周炎导致缺牙率及牙石沉积情况均高于对照组,且二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说明目前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口腔组织健康状况不良,应引起口腔科医生及预防保健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尤其对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后应及时祛除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一旦发生牙周炎应尽早治疗,尽一切可能避免患者丧失咀嚼功能。另外本文在调查两组患者是否曾作预防性洁治时,实验组20%,对照组20.83%,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但两组进行牙洁治保健措施率均较低,说明目前糖尿病患者与普通患者的卫生保健意识均较薄弱,而社区卫生机构作为维护居民健康最基层最有效最直接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务工作者还需加大卫生宣教力度,增强民众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积极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重视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组织健康状况,它对控制糖尿病同样重要。从根本上需要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口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满思.口腔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 王满思.口腔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 张智勇.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牙周病学杂志,1999,9:141.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1.1母亲口腔健康状况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调查儿童160人,患龋齿的67人,患龋率为41.88%。母亲患龋齿的儿童患龋率为51.43%(36/70),母亲未患龋齿的儿童患龋31人,患龋率34.44%(3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

1.2母亲文化程度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按照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分为两组,母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同。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儿童患龋率为57.81%,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儿童患龋率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P<0.05)。

1.3母亲口腔保健知识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按照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不同分为两组,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较低的儿童患龋率为56.41%,明显高于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较高的儿童患龋率(37.19%,χ2=4.48,P<0.05)。

1.4母亲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按照母亲刷牙频率不同分为两组,母亲每天刷牙1次的儿童患龋率为45.16%,高于母亲每天刷牙2次的儿童患龋率30.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

2讨论

龋齿是一个多因素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引起,龋齿的发生发展与宿主的行为及相关的流行病学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母亲在孕前、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间的乳牙发育。对儿童而言,母亲是与其接触最早、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在儿童健康生活信息的获得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母亲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该研究探讨了母亲的口腔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

调查结果发现,母亲的口腔健康状况对儿童口腔健康有显著影响,母亲患龋齿的儿童患龋率明显高于母亲未患龋齿的儿童患龋率。张侬等对母亲患龋与婴幼儿龋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母亲患龋水平会影响婴幼儿龋病的发生率。该研究认为母亲与婴幼儿频繁接触可能导致母婴间变形链球菌的感染,母亲患龋状况直接影响到婴幼儿龋病的发生率。也有学者认为,口腔健康状况好的母亲,其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高、口腔保健意识强,她们通过影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

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相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口腔健康要求越高,对儿童教育越好,其儿童的饮食习惯、饭后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及时就诊等口腔健康行为就越好。调查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好,这与Eckert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众多研究表明,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健康状况有关。母亲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有利于母亲改变口腔健康行为,而帮助或督促孩子刷牙、检查刷牙的效果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有保护作用。相反,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其子女的口腔健康状况就差。调查结果也显示,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高的儿童患龋率明显低于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低的儿童。Maternal等认为母亲的刷牙频率、饮食结构等口腔健康行为可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从而影响微生物数量及无机离子含量,最终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母亲每天刷牙两次的儿童患龋率低于母亲每天刷牙一次的儿童,但并无明显影响。这与上述研究不同,可能与调查中大多数母亲的刷牙频率都不高,样本量不够有关;也可能与儿童年龄过小,不能有效的学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口义齿; 修复; 健康宣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高趋势,全口无牙颌患者逐渐增多。无牙颌患者由于口腔功能严重受损造成一定的生理心理负担。全口义齿修复可以改善患者主要的口腔功能[1],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全口义齿满意度受很多因素影响,义齿质量当属第1位因素,但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对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口腔健康宣教,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修复门诊56例牙列缺失患者,18例有全口义齿戴用史,38例无戴用史;60岁以上9例,50岁以上47例;口腔条件差,牙槽嵴吸收比较严重16例,口腔条件尚可29例,有严重骨突需修复前修整11例。

1.2 宣教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融洽医患关系 医生恰当的行为,言语是融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适应性,提高义齿满意度的关键之一。医生的行为主要是友好、镇定、称职、富有同情心,并尽量减少患者疼痛。全口义齿涉及多学科,首先要求修复科医师必须具备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全盘统筹的思维方式。Basch认为自信的关键在于“能力和经验”[2]。修复医师的自信可以获得患者的信赖和配合,有利于提高全口义齿的满意度。由于老年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咀嚼功能恢复慢,适应时间较长[3],正确地解释已拟定的治疗方案、步骤及注意事项,说明全口义齿的局限性,加深患者对口腔医学知识的理解,调动患者积极的主观因素,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全口义齿修复的过程中,向患者耐心解释取印模时如何配合可以减轻不适感,颌位记录时帮助患者练习正中咬牙合,正确恢复患者满意的面部外形。

1.2.2 饮食指导 义齿不同于天然牙,它是靠义齿基托与口腔黏膜紧密贴合产生的吸附力,大气压力固位的,因此咀嚼食物的方法不当,咳嗽、打哈欠、戴义齿漱口可能会脱落,义齿初戴时,要求患者练习正中咬合,发音、喝水,当义齿再口腔内戴稳后,再练习吃东西,逐渐地从软到硬,从小块到大块食物,嘱患者使用义齿是练习使用一种工具,要逐步去适应,才能发挥正常功能。

1.2.3 义齿护理 患者正确使用护理义齿可延长义齿的使用寿命。戴用义齿不吃过硬过粘食物,饭后清洗漱口,保持口腔组织健康,晚上休息前取下义齿,让无牙颌承托区休息,义齿放入凉水中浸泡。

1.2.4 义齿复诊 初戴义齿会有异物感,口水多,恶心,发音不清是正常现象,如果局部黏膜压痛,义齿脱落应及时复诊,就诊前1~2 h要坚持戴用,以便通过口腔黏膜上的压痛来修改义齿。

2 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53例患者积极配合,通过针对性的有效的口腔健康宣教,提高了义齿的满意度和修复效果。其他3例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及个性等因素的影响,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3 体会

临床工作中存在着患者对义齿修复效果的满意程度与其口腔解剖条件及义齿质量不一致等现象,说明医生提供了质量良好的义齿后,使用效果如何,患者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口腔健康宣教,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全口义齿的满意度,从而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口腔健康宣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牙列缺失同时影响患者社交,对患者心理因素造成的巨大影响,而全口义齿修复成功与否又与患者生理、心理适应能力有关,与其他修复方式相比,全口义齿的修复更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及有意识的努力才能成功[4]。医生在口腔健康宣教时应通过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和情绪。应主动有计划地系统全面地围绕患者将来可能出现的误解解进行预防性沟通及咨询。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消极情绪,尽量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医生对修复体的设计及外观上进行的合理设计也容易,被患者接受,从而提高满意度。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对治疗疾病的影响,建立合作融洽的医患关系是对患者的一种心理和社会的支持,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合作。在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下,为了提高全口义齿满意度,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不能局限于恢复患者咀嚼发音功能,还应满足患者对恢复面型及口型协调美观的心理要求。实践证明,全口义齿修复中健康教育贯穿整个治疗始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朱希涛,主编.口腔修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9306.

[2] 王艳华.成人面部畸形者美容术前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