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政策研究

宏观政策研究

宏观政策研究

宏观政策研究范文第1篇

一、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深化改革

以浙江省为例,在省级层面主要推进了一些关键性改革。一是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努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努力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二是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怎么考”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与“小升初”招生相挂钩的学科知识笔试和面试,公办初中一律就近分片招生,民办初中采用面谈加摇号等形式进行招生。2014年浙江省成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省,明确了四种高考招生方式:第一种是统一高考招生;第二种是高职提前招生,普通高中以学考成绩为依据,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一档多投;第三种是高职单独考试招生,面向中职学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试;第四种是“三位一体”招生。以上两项关键性的改革,影响了浙江教育的全局,带动了各个教育环节的改革。

(二)促进均衡

河南省针对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存在的差距,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在促进均衡方面做了较多的思考与总结。一是加大支持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方案》,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治理力度,逐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比例;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政策,持续提高农村考生上重点大学比例。三是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保护。四是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9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亿人次,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统筹联动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责任,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实施职能,并且在全国设立了7个省级教育统筹综合试点,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利,强调在横向解决统筹疑难问题的同时,还要做到从中央到省、到市县的联动,有效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山东、广东、上海在这方面的示范作用值得总结。以广东为例,2011年,广东开始探索建立以“三个统筹”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省级政府统筹落实机制。一是实行工作统筹。通过建立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纵向统筹”机制和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各级建立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横向统筹”机制,从分散多头布置工作转为整体系统推进工作,更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实行资金统筹。通过“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总体考评、综合奖补”的办法,把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各项教育专项资金和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资金统筹起来,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考核统筹。省委、省政府清理合并考核检查评比项目,把教育“创强争先”督导验收列为对地级以上市、县(市、区)、镇(街)政府考核检查评比项目之一,统一建立奖惩考核办法,统一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统一组织督导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最大程度地按要求实现。

(四)培育智库

湖南省教科院院长石灯明认为教育智库发展的关键在以下几点:一是明晰教育智库的基本定位,以全球视野、中国特色、专业品质和实践操作拿出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大局,聚焦政府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关切人民群众的期盼。二是保持教育智库的独立性,即:要具有研究的独立精神、独立的评价标准、独立的机构地位,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判断、预测、评估工作的准确度和公正性。三是改革教育智库的工作机制,即:建立综合研究工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建立成果质量保障机制,这是提高教育智库学术地位、坚持长期的定向研究、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和政策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四是创新教育智库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建立开放互动的人才进出机制,加强对高端人才和青年才俊及其团队的培养,加大教育智库的自主用人权和人才的自主选择权,打破“终身制”“铁饭碗”的身份桎梏,构建人才“旋转门”,畅通官、商、学相互交流的“直通车”。

二、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关键事项

(一)把握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重点推进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终身教育体制建设、拔尖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省级统筹改革的经验,把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二)加强教育统筹,包括中央、省甚至县一级的统筹

家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充分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充分了解国家层面及各区域层面教育改革发展实情;区域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实施,必须与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衔接并充分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这是教育政策制定实施的一条宝贵经验。

(三)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做好文章,多做文章

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有力、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在促进职能转变上,政策法规要更加积极有为,要通过职能转变加快权利清单、责任清单的制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重大决策,有效提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针对性,使教育政策的评估、评价工作真正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所用。

三、新时期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展望

(一)强调看齐意识,增进对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从认识上、相关机制或条件的保障上,均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有关教育的决策与部署,增强我们的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文件原则和精神,做好教育统筹,把教育政策研究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与教育其他类型的研究结合起来,统一目标、统一力量、统一规划,形成合力,避免让教育研究力量脱离开教育政策制定的大目标,这是一个统筹和协作的关系。

(二)增强教育敏感度,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实践改革探索

增强教育敏感度,强调在进行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时,不但要关心个体的经验,研究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更要重视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研究,要从全局高度、长远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注重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把握改革发展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聚焦教育未来问题的研究,包括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法制化。同时,还要拓宽视野,以国际视野继续国际经验比较,增强文化自信,关注国际上共性的规律、共性的问题。

(三)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完善教育宏观政策决策机制

教育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一直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非常欠缺的。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完善教育宏观政策决策机制,意味着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定量分析,做好大数据处理,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条件,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互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四)聚焦教育治理,以治理现代化带动教育改革新进展

十以来,治理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到现阶段的关键问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孙绵涛认为,教育治理政策研究是推动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治理现代化政策的学理研究是教育治理政策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容研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的、要素、层次),以决策为核心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过程研究(决策方案的形成、预测及合法化)、决策环境研究、决策价值研究等。

(五)重视跟踪评估,构建教育政策纠错机制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在2016年12月的教育宏观政策研讨会中指出,当前很多题目研究的时候都是就问题谈问题,不太重视它对政策的促进作用,这是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最大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与目标实现。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我们的政策评估工作,通过跟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掌握教育实验改革发展的新数据,了解教育实践的新动态,预测教育未来的新趋势,保证政策有一个纠错机制,使我们的教育政策系统成为政策研究制定系统,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省、地市,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开发教育策略、服务教育实践的设计师,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宏观政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40-04

江永清(1976-),男,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政府治理。(江西南昌 330045)

一、问题的提出

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基本手段,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之争成为当代政府不可回避的命题。在一国经济处于萧条期间,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成为该国政府责无旁贷的选择。然而,一国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国家所取得的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例如,同样是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取得了成功,然而在俄罗斯却惨遭失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政策的执行往往是政策的生命所在,而政策执行却又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模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一定要符合一国的国情,抛开一国的具体情况来谈政策执行效果会显得毫无意义,一个国家政策执行所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条件各不相同,政策执行的控制手段和方式就需要符合本国实际。对于我国来讲,正是我国的具体国情才决定了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运行机理。

自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那么,经过三年多政策的执行,其实际效果如何呢,本文着重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模式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运行的机理,归纳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特色。

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响应的机理分析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及中央集权的特点决定了政策执行是一种政治经济双重激励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包括如下环节:(1)中央政府,包括执政党和国务院对政策执行的控制;(2)国家部委的政策协作与执行,国家部委在政策再决策与执行中处于关键地位;(3)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的政策选择与积极响应;(4)政策对象对政策的响应。在这些环节中,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主体互动过程如图1所示:

(一)中央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控制

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控制,以确保政策执行方向正确和执行力度到位。我国中央政府历来重视对政策执行的控制,注重政策执行的激励,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响应。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大潮袭来,我国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出现方向性的调整,为确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中央采取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政治与经济双重激励并重的控制方式。在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央政府加强政治影响力,在政策执行方面从一般的原则要求向具体要求转变,并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机制,保持高度的组织措施跟进,使执行的政治影响力迅速加强。同时,国家通过财政税收杠杆,撬动投资,促进消费,扩大需求;通过货币政策杠杆,推动政策落实的各种金融环境改善;通过国家掌控的国土资源和各种国有资产、外汇资产进行市场干预。经济激励与政治激励共同发挥作用,引起政策协作、政策响应,推动政策短期目标不折不扣的全面落实。

(二)国家部委的政策协同

国家部委在政策执行过程当中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任务。国家部委一方面在再决策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在政策执行中扮演重要角色。鉴于中央政府加强应对危机的控制力,国家部委的政策协作效应也不断加强。国家部委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过程当中,采用了大量的政策工具,打出组合拳。财政政策,采用了直接改变公共投资政策、改变税收政策、补助家电下乡等一揽子工具;金融政策的信贷控制、货币投放、贷款担保、出口信贷等工具大量采用。同时,我国政府的特有宏观调控工具——土地调控也大展身手。产业结构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手段都在不断翻新,为我国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万亿投资计划推出后,为补充地方财力不足,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这是继1998年之后,我国再次通过中央代地方发债方式帮助地方解决融资难题。国家部委围绕刺激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协作和配合,产生了巨大的合力,为一揽子政策的有效执行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与行政调节作用。

(三)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又政策的选择与响应

地方政府是政策落实的中坚支撑力量,处于政策执行的基础地位。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通过抛出20万亿的投资计划,借助各种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来配合中央政府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在刺激经济过程当中起到了十分有力的作用。

中央企业作为中央政府掌控的一股直接经济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承担着重大的政治、社会责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企业始终把应对金融危机挑战,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作为政策执行的重点工作,结合企业的特点对中央保增长、保稳定一揽子政策进行了积极的落实。

宏观政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观政策;PPP模式;VFM评估[DOI]10.13939/ki.zgsc.2017.08.034

1引言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也是人类实现现代化建设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的内涵不断地得以升华,传统城镇化中城镇数目的增多以及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人们对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表现出强烈的需求。PPP融资模式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融资模式多元化和融资路径稳定化是我国急需创新改进的地方。[1]通过对政策的分类回顾可以对我国政策进行补充改进,对实现住房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推动房地产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我国PPP宏观政策分类回顾

2.1纲领性政策

财金〔2014〕76号提出通常模式由社会资本承担大部分工作,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及价格高低则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60号文”是对“43号文”的补充,是对创新投融资模式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其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及创新投融资方式,是通过推进融资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来鼓励推动民间资本的投入。财金〔2014〕113号为PPP项目运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项目实际操作产生积极正面推动作用。发改投资〔2014〕2724号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提出具体要求,将PPP项目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三类。〔2015〕42号是深刻理解PPP模式的重点文件。文件要求构建制度体系、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并提出政策保障。

2.2行业指导性政策

财政部、住房建设部发文财建〔2015〕29号决定在市政公用领域开展PPP项目推介工作,改变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方式,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根据财金〔2015〕76号联合出台财建〔2015〕90号,该文件规范PPP项目在水污染防治领域中的操作流程。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为实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的目标,决定在收费公路领域鼓励推广PPP模式,出台了财建〔2015〕111号。发改基础〔2015〕610号推进投融资市场多样化,对投资、PPP、盘活存量、基金方面提供支撑。〔2015〕61号要求老城区结合道路改造统筹安排;鼓励企业投资,推广PPP模式;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予以长期投资。

2.3操作规范性政策

财金〔2014〕156号强调地方财政部门在推进PPP过程中注重加强PPP合同管理工作,将PPP合同管理原则放在首位,加强组织协调,防范项目风险,同时将财政部制定的《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作为文件附件予以。发改投资〔2015〕445号要求发改部门重视PPP工作,让各方主体更加灵活运行金融工作,以期建立多元化的PPP项目资金机制。开发银行要为PPP项目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社会资本引荐工作上起到积极作用;并加强信贷规模统筹调配,优先保障PPP项目融资需求。银监发〔2015〕43号意见提出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按照国发〔2015〕60号的有关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并允许利用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同时针对PPP项目,将在金融服务方面上大胆创新。

3VFM评估方法

VFM理论是利用全寿命周期理论评价政府部门能否从项目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估、判定不同模式运行中的潜在价值,进而选择可以带来长期经济效益的方案,实现效益最大化,VFM评价方法是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组合,而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小化。[2]VFM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3]

4对策分析

4.1通过明确补贴条目获取相应必要补偿

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还处于前工业革命时期,难以应对如今的发展,对PPP事业的发展相当不利。PPP项目生命周期具有的漫长性与税制安排的变动性相冲突、适用范围较小、与利益空间的矛盾还受到决策者任期时间的影响。[4]此外,由于PPP项目合同并未涉及临时性补贴,应针对此方面予以课税。根据国际经验,地方收入的地方分成部分可以试试先征后返政策。

4.2通过多方面下手推动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发展的综合动力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模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根据项目未来收益的预期情况多层次发展;三是完善有关权益类融资业务的服务平台。应以未来的F金流标准对PPP项目进行划分,采取政府付费的方式对未来不能带来现金收益或者收益较少的PPP项目进行融资。并搭建交易平台及系统推动市场发展为PPP项目创造良好环境。

4.3完善项目合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

规定招标方式,严令禁止恶性竞争,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标谈判,以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等政府采购方式保证两方的既得利益。[5]投资主体由政府授权,与其他参与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与有关部门签订特许经营许可。由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根据实际情况签订项目合同、项目合同的补充合同及其他。使PPP模式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

5结论

近几年政府大力支持PPP模式的推广,但是PPP模式并不适用所有项目,如果忽视项目本身特点盲目滥用PPP模式,会造成成本消耗过大、社会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发展及进步,因此在运用PPP模式之前,可以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将评价方法与PPP模式相结合以期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运用VFM评价方法结合我国2014年和2015年有关PPP模式的政策建议对PPP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目前我国PPP模式案例较少,应对发达国家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并参考借鉴其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贤军,程建刚.新常态下中国PPP相关政策的逻辑思维[J].当代经济,2016(20):118-119.

[2]李凤.基于VFM的保障房PPP模式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6.

[3]伊超.基于资金价值(VFM)的非自偿性PPP项目决策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宏观政策研究范文第4篇

一、“二次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是近期市场反弹压力加大,在政策面相对平静和季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三季度以来全国主要城市,尤其是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成交量大幅提高,价格出现上涨势头,部分地区“日光盘”再现,市场走高的预期进一步增加。

二是前期政策效力基本释放,距离4月中旬出台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已有近半年时间,期间政策面相对平稳,主要以前期政策的落地和细化为主,政策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市场消化。

三是部分地方落实调控政策的情况不甚理想,在中央出台“十号文”等纲领性文件之后,各地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表现不一,因此,强化政策执行力成为二次调控的首要目标。

四是关于调控成效的认识不统一,随着市场反弹和各方面声音的影响,社会各界对4月份以来调控政策的效果不甚满意,关于“雷声大、雨点小”、“屡调屡涨”的说法增多,市场各方面也在纷纷议论中央的态度和下一步动向,各种观点很不统一。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

自9月下旬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及各地方出台的政策有:

———9月21日,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强调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出让管理。

———9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9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房地产交易税收环节进行规范和要求。

———9月29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9月30日,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联合《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严格实行问责制,并强调推进房产税改革。

———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禁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进行投机性购房。

———11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关于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通知》,明确规定境外个人只能在境内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

———截止11月19日,已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杭州、厦门、宁波、福州、三亚、海口、温州、大连、苏州、兰州等16个城市颁布了住宅“限购令”,基本做法是控制本市户籍居民和有一年以上纳税证明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可新购住房套数(多数为1套),禁止无一年以上纳税证明的非本市户籍人员购房。

综合以上,近期的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强调落实问责制度。这也是本次出台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要求各地要加大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力度,立即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实施细则。已印发实施细则的地区,要根据最近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二是全面取消了个人住房优惠信贷政策。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对不认真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

三是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实施差异化政策。对有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继续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项目和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需求。

四是加快完善房地产税制改革。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重点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和稽查。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自2010年10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

五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各地要加大对2010年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供应计划实际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力度,切实落实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供地计划。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认真落实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紧制定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

六是加强土地及住房交易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查处经纪机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对有上述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暂停新购置土地。同时,要加快房地产市场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为群众住房消费和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三、对近期政策的分析

从时间来看,二次调控政策在国庆节前出台,时间把握非常精准,既是对7、8月份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快速回升局势的回应,也是为了遏制“金九银十”,尤其是国庆长假期间市场的继续升温。

从调控措施本身来看,仍然是抑制不合理需求与增加供给双向并举的政策组合,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同时追加了更严格的房地产信贷政策,重点加强了政策的执行力,本质上还是对4月份出台的“十号文”的强化和细化,政策导向也是一致的。

宏观政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主权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涉密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