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案例

宏观经济案例范文精选

宏观经济案例

宏观经济案例范文第1篇

宏观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运用现有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政策来解决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该课程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加上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一般,面对如此枯燥乏味的经济学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势必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代表性文章有:康爱香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出发点,提出提高宏观教学效果的途径;曹建忠,汪海凤,朱文蔚,李清泉从教学目标、课堂内容、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等角度进行探讨;张慧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出了探讨式、研究式和仿真式教学模式;郑春芳提出采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由于不同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为此,本文仅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对现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现行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摸清独立学院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看法和期待应用的教学模式,课题组针对福建省的9所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3份,有效问卷274份,现结合问卷的相关统计信息来分析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2.1偏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

大多数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弱化理论教学的占比。但是笔者的调查发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宏观经济学总学时中很少出现实践学时,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即使有实践环节也仅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无法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研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国家财富的分配状况,不同经济环境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国际贸易摩擦如何产生及如何解决贸易争端等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调研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的真正含义。

2.2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

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学比较权威的是高鸿业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在独立学院的使用也比较广,这本书结构严谨,前后理论联系紧密,但是内容较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会花费较多时间用于公式的推导和经济原理的解释,这就导致可用于课堂讨论的时间较为有限,加上宏观经济学的学时有限,众多因素导致教师不得不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收知识的状态,缺少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独立学院教学条件的限制,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缺乏保障,建设步伐缓慢,多数课程没能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共享化,学生很难从课堂之外获取学科的相关知识。

2.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无法体现经济学的时代性特征

宏观经济形式千变万化,宏观经济理论是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而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虽然编者会定时对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但是始终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材,但不应仅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要通过备课查阅大量最新的经济信息和经济政策,并将之穿插于课堂之中,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当下的经济问题一致。但是多数老师还是一味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讲,他们不将教材向深处推进,不将教材向宽处拓展,这就导致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2.4教师知识储备充足,但实践经验匮乏

笔者的调查发现,国内独立学院对招聘的教师的要求是具有硕士学位,但对于是否具有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则没有附加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教师从正规院校硕士毕业就开始从事宏观教学,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经验,加上独立学院教师基本没有机会能够像名牌高校教师那样成为政府部门的顾问,真正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因此,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只能局限于课本知识。

2.5教学效果评价不高,学生满意度低

正是由于教师经验有限,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多数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高。调查显示,赞成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仅占29.9%,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枯燥的学生多达85.4%,多数学生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求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学生占77.7%,超过84.3%的学生非常希望采取案例教学法,认为教师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达44.9%,有64.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考虑自行编写适合于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可见,提高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方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

3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3.1以现实案例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让学生对这门课对自己和社会将来的影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去探索未知的经济奥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入的课题,精选如收入决定、就业趋势、投资、货币和通货膨胀等与学生今后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通过图片、新闻和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比如,利用视频展示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萧条景象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景象,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今天资本主义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又比如通过图片展示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现状,然后让学生思考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对人民群众产生什么影响?为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应该怎么做?银行利率应该怎么调整?利率调整对投资和就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国家的GDP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也许学生一时无法给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但是通过此次探讨,学生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案例教学应穿插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始终。自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始创案例教学法后,案例教学在全球经济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仅作为引入新课程的案例。教师在上新课之前最好能先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引出新课的内容。比方说要介绍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概念的差别时,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企业老板开出的年薪很高,但是员工真正领到手的没有那么多?因为企业老板给出的年薪要扣除五险一金,还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最终才是可供我们任意支配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简单的现实案例就把一节课将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性更强,效果更好;二是作为专题的讨论案例。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很多适合课堂讨论的案例,如GDP指标的缺陷、国民消费的决定因素、投资的影响因素、失业现象及产生原因、通货膨胀如何治理等。教师应该提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安排学生自觉查找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3.2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教”与“学”没能有效地结合,这种填鸭式且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极不适用于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之中。虽然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但实践能力并不差,只要有机会参与课堂,学生表现也比较活跃。为此,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五版)的第十三章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它理论”,只要条件允许,这节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由不同学生上台讲课,其它同学可做相应补充和扩展,教师只需在学生讲授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和总结即可。学生上台授课具有传统的教师授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调动学生自觉复习和预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复习前面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知识点,预习其它学者关于消费的阐述的基础上,才能完全弄清不同消费理论之间的异同;其次,学生授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沉闷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对经济学课堂的印象,真正实现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枯燥的经济理论。

3.3精选课程内容,理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随着国家强化大学教育中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也顺应时代要求,确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重新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弱化了理论教学,大幅度提高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比例,多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时被压缩到50学时以下。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老师必须根据应用型的培养定位,结合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本着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讲解,比如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与货币政策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就必须进行重点讲解。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的流派等,则可以作为课后自学部分。其次,对于刚接触经济理论的学生而言,经济理论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整个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比如在明晰了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对象差别之后,以学生最关心的“收入”作为切入口,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并通过GDP,NDP,国民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等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清楚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出如何增加国民收入,然后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介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相关理论,并提出均衡是一种稳定状态,但不一定是最优状态,提出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的最优状态,政府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呢?进而引出财政与货币政策相关内容,接下来,通过现实案例进行验证,发现使用扩张与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等影响我们生活的现实问题,当出现此类经济现象时,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呢?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章节就可以引入了。可见,只要理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辅之以现实的经济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宏观经济理论就不再晦涩难懂,学生也不会抱怨毫无头绪。

3.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推行混合式教学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室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促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基于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传统课堂教学和新型的网络教学的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背景下,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依托,努力完善网络教学的相关软硬件设施,通过在精品课程网站上设置“课件下载”、“课程录像”、“网络测试”、“资源链接”和“推荐阅读”等模块,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教师的教学信息,拓宽学生信息的获取渠道。

3.5聘用企事业单位资深人士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团队授课

宏观经济案例范文第2篇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

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宏观经济案例范文第3篇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

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案例不仅需关注视频案例本身的质量、时长、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等事项,同时还应认识到视频案例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应注意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视频案例只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某一概念或者原理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视频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四、总结

宏观经济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和联系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1.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起源于15世纪,在17世纪的时候,这种经济模式思维逐渐被淘汰。重商主义主要是研究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与发展的理论属于最早的一种,对生产方式的探究思想。但是这种思维受到了时代背景以及区域的多种限制,重商主义的很多研究者都将这种经济学思维研究的范围缩小到了货币流通的领域,而重商主义探讨的内容也大多数是政府对于社会的政策法规,但是这种形式主义并没有对政府当下的政策法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理论数据不能够支持,因此,重商主义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具备相应的使用价值,这种经济思维模式也只是被看作经济学的萌芽发展阶段[1]。

1.2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也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时代,边际效益的价值被更多经济学家所注意到,并且最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微观经济学不断完善,让微观经济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体系。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更加注重了边际效用的价值,在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体现出边际效用,对于生产费用和成本产生的影响,并且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相关经济学家不断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均衡价值理论。均衡价值理论的提出,让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体系就有了核心价值观,这也标志着现代经济学正式建立,并且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1.3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被提出就成为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要标志,在资本主义初步形成,和世界资本爆发的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状况让凯恩斯提出了货币理论,这一理论深入地分析了生产产量与就业水平之间的联系,并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民收入的真实状况进行了讨论。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中,导致了大量人民面临着失业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不断上涨,但是供给量过大的情况下,由于人们需求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凯恩斯的理论深入的分析了目前这个阶段失业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的政策,改变了传统的放任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凯恩斯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主要提倡以国民收入的真实状况作为经济理论的核心基础,让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到市场经济中,这一理论就成为了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并且为宏观经济学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作用[2]。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

2.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具有差异

在完善的经济制度条件下,我们展开了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而完善的经济制度条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内容之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中不包括市场出勤。下面我们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并且市场调节的机制也存在问题。第二,不再放任经济体系的自由发展,而是假设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能力。由此发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具有一定差异性。

2.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价格均衡理论为基础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有关于时间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具有显著的差异。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国民收入决定市场经济,同时也包含了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福利制度等等。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内容较为复杂,研究的内容基本包含了目前市场环境下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条件等等。

2.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解决的问题不同

在宏观经济学的视域下,主要是针对社会中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解决方式。那么什么是资源配置呢?资源配置主要就是让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找寻到合理的消费人群,并且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生产方式。站在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了个体经济单位怎样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从总体上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了资源分配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是资源能够在某一阶段不断提高使用的效率问题,具体研究了如何能够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能够将资源效益最大化,不断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3]。

2.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具有差异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价格因素能够决定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个体经济单位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产商品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所面临的消费人群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以价格作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因此,微观经济学认为价格能够影响一切经济行为,价格因素能够对全部的个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以价格理论作为本质条件,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作价格理论。而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国民收入合理地进行调节。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将国民收入作为研究的基础,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控和运行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持。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理论,主要是通过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民收入理论为基础,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3.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这两种经济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能够为经济行为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引导丶支持,进而帮助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者都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得出科学的经济指导体系,从而协调社会经济关系,并且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手段[4]。

3.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互相补充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基础是在资源已经实现了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下,分析出如何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让资源充分地利用在经济活动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从两种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因此,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二者之间研究的目的以及内容本身就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二者研究内容出发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只有实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互补充,将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构成更加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法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假设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社会经济制度已经完善,并且确定的状况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并且这两种经济学都没有将研究的重点分析由于社会经济制度而产生的变化导致了经济效果的变化这个问题。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都是在当下的经济制度已经确定的状况下,如何能够让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这种没有涉及对社会背景,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的判断,只是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种种经济状况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叫做实证分析法。因此,从采用的方法上来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实证经济法。

3.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对于整体范围内的经济学研究是个体经济单位研究的总和,基于这种理论,宏观经济学就应该是对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总和,而微观经济学就是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二者在研究的领域曾经具有分明的界限,由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以及所解决的问题,都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怎样把微观经济学看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但是在近年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不断的进行融合,目前在研究失业问题以及通货膨胀问题时,很多经济学家应用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以及工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例如失业以及通货膨胀这类型问题,本身就属于宏观经济学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起来[5]。

4.结语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所形成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是宏微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主要都是解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能够优化资源分配,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虽然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核心理论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并且二者所研究的经济内容还可以相互补充,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在目前的研究过程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已经得到了不断的融合发展,因此,虽然两种经济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宁.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9):168-171.

[2]何大安.互联网应用扩张与微观经济学基础——基于未来“数据与数据对话”的理论解说[J].经济研究,2018,53(08):177-192.

[3]李宜达.“眼镜行业暴利”迷局无解吗?——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和博弈分析[J].社会科学动态,2018(11):91-95.

[4]顾阳.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美国体育保险体系对我国体育保险体系构建的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2018,39(05):9-12+23.

宏观经济案例范文第5篇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由于体制转变等原因,该课程在开设之初几乎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在组织教学。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该门课程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业绩,但由于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造成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偏差大,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内容老套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实现何种目标,恐怕很多任课老师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本着完成教学任务的精神,重点放在如何按现有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上,没有全面思考这门课程学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要实现何种目标。经济学基础内容包括微、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即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从国家经济层面来思考如何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等。很多教师都能讲清各部分的目标,但是从课程全局来看,没能弄清学了这些内容后能干什么。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性课程,但笔者认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应该要让学生了解价格变动背后的动力,成为精明的消费者、投资家、企业家等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老套

绝大多数高职经济学基础教材都沿用了高鸿业等主编的体系。这类教材体系完整、资料全面、理论水平高,微观部分从经济学定义、均衡价格,到消费者、生产者理论,再到市场类型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给予全面分析;宏观部分则从GDP的核算、国民收入分配,到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就业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这个体系把经济学知识介绍得面面俱到,适用于本科或研究型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适合高职专业的学生。一是由于高职专业的学生数量分析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其中大量的数理分析,二是这个体系内容太多,全部讲下来,整个课程至少要安排80学时以上,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学时数不超过54课时。因而应该对老套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删节,以达到高职的必需、够用的要求。三是具体案例等跟不上经济实践步伐,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现有很多教材中所举案例来自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少把发生在身边、国内的经济案例引入教学中来,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不具有启发性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基本与中小学的灌输式教育无异。任课老师仍用灌输方式向学生介绍各种定理理论、各种经济知识,基本上忽略与学生的交流,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在案例等知识的讲解上,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自身经济行为。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原则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符合高职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因而有必要对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从而推动商业意识的传播,促进创业理念的提升。针对高职的特点以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笔者认为,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要求,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为保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完善职业教育特色,提出了“理论必需、够用,重视实践“的高职教育发展原则。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之后的各种文件和高职教育研讨会上,都提到了必需、够用原则,从而确认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应符合高职教学的基础原则和规律,做到“理论必需、够用”。

(二)商业意识导向原则

我国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系,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动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要想在商业社会中站住脚,成为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懂得商品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面对各种商业机会,商业从业人员应该具有商业意识,从而把握市场脉搏,获得成功。商业意识是一种能够贯彻于商业的诸多环节的思维想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上超前的意念和想法,通过对商业未来的展望,和以往商业经验的利用,从而取得相应的利益。通常认为商业意识包括市场洞察力(发现商机或者发现问题)、反应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执行力(策略制定后强大的后期执行能力)三部分的内涵。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没有商业意识的培养,因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规律的任务。这个任务要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高职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核心思想是要让学生能在商品经济大潮或者市场经济体系中自由翱翔,就是要用商业意识去武装学生们的头脑,使学生们能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具有洞察商业机会的眼光。因此,经贸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该要以商业意识为导向,而经济学基础则承担着落实商业意识的首要责任。

(三)能力培养本位原则

高职经济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商业意识培养要求我们具有市场洞察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执行力。根据这些能力的要求,经济学基础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每一单元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使能力培养有相应的载体。

(四)紧密结合实际原则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被很多学者归为纯理论课程。对于这种归类方法,笔者认为是有偏见的。笔者认为,该门课程虽然理论内容比较多,但是这门课程却可以指导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中,微观部分可以指导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是否合理、机会成本高低等,也可以帮助经济体认识周围的经济事物。宏观部分则主要是讲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对于经济体的投资行为等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知识在学生走入社会后迟早都会碰到,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数理的分析研究,更需要的是要结合实际,把能够用于个体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内容

谈到高职经济学改革时,很多学者从各自的教学需要提出了诸多改革方案和意见。比如,要求将课时增加到72(周4课时)课时以上,要求介绍近现代经济学流派,甚至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等,这些方案或意见或许有用,但笔者认为并不实际。笔者从实际出发,认为当前的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修正教学方向,调整教学方法,结合现实案例来实施。

(一)压缩教学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将所有微宏观章节包括在内,如果要完成所有教材内容,那么所需要至少总课时72节以上。然而,高职的理论课程都被要求压缩,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时安排在54课时以下,肯定无法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原则上不能破坏经济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基本完整,最后教学内容都是理论必须。因此在高职教学内容中,微观部分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均衡价格及弹性、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知识;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动态均衡、福利经济学、分配理论等,简略介绍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在宏观部分,重点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模型、通胀与失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各种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等),开放条件下的经济模型等,对于其他新学派的观点和知识都无须在高职经济学基础中作详细介绍。

(二)培养商业意识

笔者认为,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因此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观点体现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章节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新的概念等,缺乏对这些知识背后的动力的解释,即商业利益是推动各行为主体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商业意识,要从商业和商人的角度,来介绍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应用以及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使自身的利益或福利水平提高。比如,在介绍影响商品的需求因素时都会讲到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因素。在这里,相关商品价格就是一个培养商业意识的一个很好知识点,商品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可以用性能相当但价格更合理的商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此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省下一些货币。举例来说,摩托车和电单车作为上班交通工具是相互替代的。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电单车就是一种更好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电单车流行、销量日增原因,是经得起理论考验的。再比如讲消费者行为,一定要讲到消费者行为差别明显,女性喜欢流行的、时尚的商品,而且也愿意花大价钱消费,主要是因为女性认为流行和时尚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高。这也是俗话说的女人的钱好赚的原因。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以后同学们经商做生意也可以考虑经营女性商品。在讲厂商理论的时候则更要体现商业意识,传统理论主要介绍企业的生产函数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这些知识只要稍稍介绍一下,而重点要放在当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原因上。传统的书籍出版业、运动品牌实体店等在萎缩,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改变了传统利益格局,从传统的多级代销转为真正意义上的直销模式。这种模式削减了中间商,使生产商和消费者能从价格的下降过程获取利益。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具有商业意识,人们才能更早发现商机。因此培养商业意识,关注利益背后的动因,应该是经济学教学的方向。

(三)调整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以思维和意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课程,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应试教育等仍然在高职、本科院校盛行。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小学阶段的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一类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高职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要求。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对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法可以把提问式、案例式、实验式、考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商业意识之目的。

(四)结合现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