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范文第1篇

从中长期来看,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变目前信贷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释放红利,对中国经济无疑有着长久的正面效应。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企和民企、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这四大关系。

长远而言,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和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得到提高,但调结构、去杠杆就可能会抑制投资,导致增长速度下行,从而出现社会危机,这也使改革处在两难选择之中。

对此,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保持GDP的合理增长,同时避免增长带来的后遗症,处理好增长与质量、增长与环境保护等各种关系。

聚焦在2014年,我们认为改革将重塑市场信心,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强心剂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不同领域的改革对于短期经济增长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

具体而言,如反腐背景下的国企改革和破除垄断,为民企创造了更多市场机会,这样的改革其正向作用立竿见影。

但诸如推进房产税、政府政绩评价体系调整、地方融资平台清理、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改革、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却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此外,考虑到财政压力、社会影响等因素,在提高劳动者报酬比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障体制全覆盖等方面,改革的推进还需量力而行、待机而动。

所以,在当前体制框架里面,改革面临短期和长期的抉择问题。中国必须基于全局视角,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改革,才能在大的宏观框架内进行协调,确保改革过程的平稳性以及最终改革目标的实现。

这也意味着为改革创造良性的宏观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在宏观经济层面保持大局稳定与正常运行,才能为局部各类改革提供坚实基础和可控空间。这无疑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调控与执行目标产生了新的约束。

2014年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就业的继续相对稳定和民众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

因为只有就业稳定,才能在部分改革措施对于局部利益造成损伤的情况下,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进而将相应的改革阻力限制在小范围内并降到最低。

宏观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成功与企业的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业务涵盖范围,战略管理目标,企业的经营结构、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等等都有很大的联系。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分为宏观即一般环境和微观即直接环境。宏观环境指的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客观因素的总体。例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等。

本文将阐述宏观环境的具体内容对企业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政治形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之一。政治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法律环境既为企业的活动提供了保护伞,又对其行为作出了法律规定。政治与法律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制定。

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外部总体政治形势,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际政治环境。企业的战略制定与经营与国家政局息息相关。不能否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相反,政局动荡,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势必不会有良好广阔的前景。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也会对企业带来重要影响,包括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法律环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条例等,企业一切的战略计划与经营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守法律法规是一切行为的基石。近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熟知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样既能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也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涉及到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来说,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和遵守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了解掌握了有关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才能根据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

经济全球化现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要素的多重组和,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种全新的变革。当前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式对我国企业发展有以下影响:1、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较大。3、较高失业率为全球经济摩擦带来了风险,我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多数由其失业率较高的部门发起。4、全球原油价格高居不下增加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形势虽有所下行,但整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仍较强劲,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条件也较充足,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三、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等。

工业革命使人类在开发、利用物质和能源两种资源上取得巨大成就,其成果是创造了工业时代。随着以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阔步走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从企业的角度上讲,信息化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适合企业的管理思想、方法综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场激烈的组织变革。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组织的目标、结构、形态和习惯,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较原来缩短了很多,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逐渐增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发明创造与日俱增,产品从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到被新的产品淘汰退出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这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产品之间的竞争,企业如果想要保持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必须要加快产品线的更新;另一方面,为配合企业产品的营销周期也将大大缩短,因此企业在成本核算、价格制订和营销策略上也要逐步顺应这种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产品生命短周期的趋势。

四、社会文化环境

任何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每个个体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在何种领域展开经营活动,企业都必须认真分析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切实可行企业战略。尤其对于某些业务范围涉及到国际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就企业而言,社会文化是其发展生产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教育状况分析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品位和消费习惯和其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要将目标市场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考虑在内,制订出灵活多样性的发展计划来。

(二)价值观念分析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往往十分明显。价值观念也会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因此企业在做出战略计划的时候要做好自身企业价值观念的定位,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消费习惯分析

消费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差异性明显,使消费者对于商品具有不同的要求。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习惯是企业进行市场经营的重要前提。

宏观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十一五;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环境

[中图分类号] F123.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05-03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环境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首先,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国民经济有望在今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好势头。考虑到国内以汽车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正在兴起,农村消费市场也正在启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增长势头良好,以及国内的高储蓄率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再加上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经济的拉动,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数次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不但使政府深化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认识,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国外市场经济的实践一再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不但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且也能创造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宏观环境。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成功实践,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形成共识: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比之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必要。最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今后将进一步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就必然使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重化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部分制造环节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可利用这个机会引进必要的技术,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与完善。

从挑战方面看,首先,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国内的资源和环境还勉强可以支撑和容纳快速发展的经济的话,那么,随着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经济总量将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明显加速,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日益凸现。其次,体制性缺陷的存在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从一种体制转变为另一种体制时,都是较为脆弱的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完善。最后,由于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其发展前景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中国当前对美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并且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多是美元资产,因此,中国应关注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

二、影响“充分就业”的环境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伴随着中国未来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经济必将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口就业,届时,当前的就业不足问题必将得到缓解。其次,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重化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部分制造环节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巩固当前“世界工厂”地位,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不足问题。最后,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中国的民营经济将得到长足发展,这对于今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挑战方面看,首先,中国人口总量大,需要就业的人口多。中国平均劳动参与率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相当于美国总人口数的3倍。此外,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 000万人左右,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个~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1 400万个~1 500万个,再加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估计“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内,中国劳动力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次,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就业不足还将表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不但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者难于就业,而且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也将难于就业。最后,按照国际标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未富先老”凸现,预计“十一五”期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以年均0.24%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这一比重可以达到11.4%(2000年为6.7%),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保欠账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形成当前巨额的社保资金缺口,从而造成政府在失业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十一五”时期,从而严重妨碍了政府的失业保障制度对解决就业问题作用的发挥。

三、影响“物价稳定”的环境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首先,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前进,中国的市场机制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经过改革开放后的数次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中国政府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调控手段日益成熟,在调控中不但能适当地运用行政手段,而且更加注重市场调节手段的运用,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物价的波动。其次,尽管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中国物价有上涨趋势,但可以乐观地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总体局面不会出现逆转,因此价格总水平不会有很大幅度的上升;又由于有举办奥运等因素的拉动,价格水平也不至于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还是有把握的。最后,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向前推进,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将进一步加强,这将有利于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从而价格水平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从挑战方面看,首先,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存是当前及今后“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中国经济运行中始终存在着一些导致价格波动的不稳定因素。中国自1997年以来,经济中存在着两个部门的问题:一个是以生产性的竞争部门、工业品和农产品为代表的持续的通货紧缩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明显过剩,其价格持续走低;另一个是公益、垄断和特殊权益部门,其产品和服务价格持续大幅度攀升。总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并存对经济的稳定成长形成巨大威胁。其次,“十一五”期间,中国价格水平的变动可能受到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以农产品为例,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必然会降低农产品的产量,此时虽然国家会动用储备粮来平抑粮价,但粮价的上升是必然的,只是上升幅度大小的问题。而粮价的上升就会通过产业链条带动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全面上升。最后,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市场上能源、粮食和矿产品价格波动必将对国内市场价格、企业成本和供求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到中国“物价稳定”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四、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环境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首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十一五”时期,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将不断推进,更加自由的贸易体系从总体上看对中国是利大于弊。其次,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 “十一五”时期,中国出口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在8%~11%左右,进口额年均增长速度在9%~12%左右,形成进出口贸易大体平衡、小额贸易逆差或顺差的局面。最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在2006年底将正式结束,一些“限制”类的行业如保险、销售、旅游、外贸、电信和专业服务等将不得不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因此,“十一五”时期必将出现新一轮的对华投资热潮。此外,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内的企业将会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国外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壮大自身实力,提高竞争能力。以上诸因素对于将来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宏观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高等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97-02

Higher Education under Environment of Macro Education//SHI Jianying, LYU Jing, XU Yanbin

Abstrac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acro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it. The teaching mode of Mooc, flipped classroom, micro lesson and virtual simulation lab can be used to higher school education. All of these can make the higher education become more popularization, and it also can break the fortres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etwee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non-schoo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sharing and equal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internet+;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1 前言

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宏观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提出的战略性、准则性的规定[1]。宏观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多目标、多功能的社会大系统。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信息技术,大众化教育时期学生群体的新特征等,都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国发〔2014〕19号)都对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相关要求。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育与信息的深度融合。

2 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受限,教育形式单一,学科单一,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差[2]。目前,多数高校教师都在凭借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实践类课程很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忽略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能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教育经验互通方面,虽然教育部每年都会组织高校教师赴国内外的高等学校进修,高校自身也积极组织教师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相关课程的交流和学习,但仍然存在人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彻底地将其他学校尤其是名校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来。

在宏观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应用到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打破高校之间不可逾越的“城墙”,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 高等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宏观教育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一般认为,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经济取向思潮、终身教育思潮、教育个性化思潮、社会价值取向思潮、全球价值取向思潮、国际化思潮及信息化思潮是促进宏观教育产生的主要动力[3]。

大学的宏观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特色、统一性和一流上。特色是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生命动力,大学办学的特色目标就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4]。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015年,总理在两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由“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创新和升级,将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指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延伸给教育带来的直接改变。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可以是“互联网+学校”“互联网+课堂”“互联网+教师”以及“互联网+学生”。“互联网+”时代下产生了形式各样的智能教育模式,“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之间的分隔线,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提供了保障。智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智能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目前,比较突出的智能教育模式有“慕课”、翻转课堂及“微课”。

1)慕课与翻转课堂。慕课从其诞生到传入中国,几乎就立即席卷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堂。慕课正在我国引发一场深刻的课堂教学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5]。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团队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的开发和应用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平等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我国宏观教育的长远规划,国家和高校应该鼓励高校教师尤其是名校教师推出自己团队的慕课课程,并由相关机构对这些课程进行统一管理,让普通高校的教师、学生及社会上的广大自学人群可以花最少的钱来享受国内国际大学的一流课程。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对慕课有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选中所用的慕课资源后,教师先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可以采用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来进行,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对课堂内容进行在线学习。其次,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入翻转课堂环节。翻转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内容包括答疑解惑及知识的应用等。在这个环节,教师将讲台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对学习的在线课程进行讲解和总结,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容易理解的或者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慕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在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挑战。慕课的应用并不代表着教师只要找到相应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本身就不必再付出任何精力了,而是将教师从准备课堂教学的复杂过程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把时间用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上,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慕课”和学生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微课。微课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是课程重点内容的片段。微课的教学视频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它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微课是作为正常教学活动的辅助形式而存在的。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难点问题通过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鼓励大家对此展开讨论。当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收获制作成微课视频与他人共享。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 虽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慕课、翻转课程、微课与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但这并不能解决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等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验室环境复杂、成本高;实验设备和环境需要持续的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以进行维护;现场实验安排困难,或者一些危险性较高的专业实验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等等。因此,开发替代性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实验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效率高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出现也是宏观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解决高校之间实验资源不均衡以及传统实验室因受限于场地和时间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共享的问题。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在线指导,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实验环境。

虚拟环境下的实验仪器设备,除了看得见但摸不着以外,其他的功能都与实物相同。学生可以对仪器仪表等进行参数设置,调整信号的传输方式,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网络化、开放性、简单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真实的实验操作,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操作预先了解实验的重点内容,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个重点部分进行重点观察,以提高效率。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开放性,它能够面向社会大众开放,让广大的自学者有机会去了解先进实验的操作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的目标不是针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群体,而是针对整个国家或者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在宏观教育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受到很大的挑战。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本校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打破大学之间的“城墙”,打破自学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城墙”,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其他高校相同学科的教育资源,让社会上的自学者有机会学习到更完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

参考文献

[1]祁型雨.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与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J].教育评论,1999(6):4-7.

[2]杨耀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论坛,2014(6):182-183.

[3]孔养涛.推进宏观教育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教育管理,2012(3):178-179.

宏观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出口企业 经营策略

200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使我国的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面临重大的调整,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给我国的外贸出口、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市场安全等领域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国内过剩的流动性引起房地产市场、资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稳健向适度从紧过度,从而引起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放慢,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追求又快又好转向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好”字当先。另外,国际市场石油、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流动性泛滥、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南方雪灾等因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食品和日用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1%,2月份CPI同比大涨8.7%,继续创多年新高。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出口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锐减使美国的进口减少,也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系统安全,造成我国今年以来对外出口下降,外贸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2月份贸易顺差85.6亿美元,不到1月份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的一半。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工型中小企业已遭遇生存危机,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关、停现象普遍,个别单纯以外贸加工为特色的地区关停的中小企业占到整个地区中小企业个数的10%,服装中小企业队伍开始萎缩。

2.美元的不断贬值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加之国内通货膨胀使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整,造成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我国出口企业对外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海外市场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有些出口企业依靠进口原材料来生产,在人民币升值中享受到了一些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3.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使得海洋、航空、公路、铁路等物流运输成本逐渐增加,从而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生产萎缩,甚至亏损。

4.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经济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及国家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对出口退税进行的调整在一定方面也对许多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竞争格局已经使得东亚国家处于“与邻争食”的状态之中,这种过度竞争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大幅度下跌,并屡屡招致反倾销指控。并且,附加值低的产品既使出口了,所获利润也极低。那种单纯为了换取外汇就是赔本也要出口的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稀缺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但是如今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万亿元的条件下调整出口退税、改善济结构,从而给众多出口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压力和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出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身内力的提升去从容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强化内功,提升竞争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施品牌化战略,走差异化之路。我国的众多出口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自主的品牌,只是靠贴牌生产赚取廉价的手工费生存,而且企业之间为争夺国外订单竞相让价,恶性竞争,将产品的定价权拱手送与外人,损失的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出口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经营档次,靠产品的独特个性吸引海外消费者,提升企业实力,化解经营压力。

2.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利润,抵御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例如附加附加值,并增加高端产品的比重,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抵御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例如鄞州一些加工出口型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营销等环节注入了创新元素,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数字相框、研制出可食用的环保大豆油墨印刷品,通过深厚的实力反而能提高价格接洽大订单来保证收益。

3.为减少出口退税降低和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可积极开展海外合作,参与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价格便宜、鼓励外商投资的国家例如越南等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降低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4.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国内市场的销售比重。据一些出口型服装企业主说,现在除去面料、品牌费等成本,出口服装利润只剩下了4%,可是同样一件衬衫如果在国内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将是外贸交易的4倍~5倍。以发现的眼光发掘内贸市场,应该是当下市场压力下出口企业寻求突围的一剂良方。

5.改变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结算方式,改用欧元、日元等货币结算,更大程度上规避美元贬值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失。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流通、管理费用,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尽可能地减少经营环节成本,并深入开发市场,拓宽出口渠道等方式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