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1篇

现代社会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也不再是成人的专属。每个人对儿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很多童年的体验是成人后无法再遇的。由此看来从小进行法制的熏陶,印象会更深刻。美术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涵养、懂法律的好学生。由此体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

无论什么课程,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几分钟甚至于几句话的点拨就能使学生明白:生活无小事,小矛盾不正确化解就会变成大麻烦,而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依法而行。只要切入点把握准确,内容选择对路,驾驭引导得当,利用课堂上极少的时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课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复制与创造,真、善、美的生活更离不开法制的保护;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在教学上贯彻艺术性特质外,眼光还应该放得更远一点,用艺术的元素诠释法制的概念。美术课堂有着直观、有趣、轻松、给力的独特魅力,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轻松地就能了解法律常识,连成人都觉得乏味的法律知识一下子就能变得生动有趣。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在备课环节上,要研读《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用书》(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做的基础功课),融会贯通,全面了解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的本质要领,不但普及教师的法律知识,且又不会让教师去查找又厚又多的法律典籍,变成一个法律学究。

二、备课时找准法制渗透的关键点,并不是每一课都渗透,而是渗透内容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能背道而驰,法制渗透和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渗透要找准契机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是最好的,这样不会喧宾夺主,不会把美术课上跑调。在课堂上达到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美术学科可多元地渗透法制,让其具有较强的伸展性。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设计课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绘画、手工、欣赏等。每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可渗透法制的内容,例如:画人物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权法》;画风景可以渗透有关国家领土的法律常识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法制教育(比如黄岩岛事件);画动物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手工制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同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渗透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欣赏中国艺术经典,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等。

教师除了从教材中挖掘渗透点,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适合的事例,毕竟法律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比如:引导孩子画街景时,就可以从发生的交通事故为例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可结合禁毒、学生打架、交通事故现场等视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从文字宣讲上升到视觉冲击,激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建立自身自省机制;还可以把法制教育内容利用漫画的形式给予强化,加强视觉冲击力,引发学生兴趣,这也体现了法制渗透的多样性。

四、课堂中法制知识的渗透应是适时引入,潜移默化。不要为了宣讲法律而刻意渗透,这样显得生硬,不自然。例如我执教的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照猫画虎》一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如果专门花时间讲解该法就很生硬,孩子还不一定吸收得了。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渗透点安排在评价环节,当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保护动物”的内容时,我就适时引出该法,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对他们说:“人类如果再不保护老虎,就没有老虎给我们当模特了,以后就只能照猫画虎了。”这样通俗的语言孩子们一听就懂,然后再引出该法的内容,加深印象,孩子们就很容易接受了。当然,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是无定式的,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课堂的能力。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渗透途径;有效实践

在教学中如何使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学情,实现美术教学美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受到德育熏陶。现将近期学校开展的中学美术教学活动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究的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如下:注重日常美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性;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探究美术学科德育渗透的开放性;走出校园,依托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渗透多样性。

一、注重日常美术课程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使美术教学的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活动阶段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纽带。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树立优良的教师形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要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生动的语言、优秀的作品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教师要实现课堂驾驭,应保持终身学习;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言行、思想去感染学生,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语言”与“行动”的统一,用教师综合形象来说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实现德育教育在教育互动中的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切入点。应在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同时心灵得到升华。

1.美术教学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对美的认识过程,人们审美发生着变化对美的追求从表象走向精神。如东汉时期《戈射收获画像砖》砖刻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狩猎场面,直观呈现了长弓欲射的紧张情景。下半部分描绘是收割的场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人们劳动的场景,弘扬了劳动的传统美德。

2.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年代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再现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湘版《托物寄情》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新的理解,通过中国画花鸟画中植物、动物的人格化,寄托画家个人的精神情感,表现深层次的艺术家自我。

从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们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反映出的积极生活态度、优良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梳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李桦作品木刻《怒吼吧中国》作者用黑白版画表现形式,用表现主义张扬有力的线条表现在统治区受压迫人民挣脱枷锁的意志和怒吼,揭露和批评现实。通过作品鉴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抗战史实,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构建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现行高中美术课基本开设《鉴赏》《绘画》《设计》三个模块,初中美术课本涵盖欣赏、造型、综合、设计这四个部分内容涵盖面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德育内容,学生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各类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受到艺术作品的视觉享受,而且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信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的、轻松的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初中的课程有动手实践部分,老师可从学生作业角度来设计课程,解决好教学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美术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美术创作习惯及课后整理工具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例如,在国画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用纸试墨养成正确的作画习惯。实践课程中对工具、材料、方法的了解和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感受劳动创造的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品的美德。

实践课程中教师示范作用,以及课内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单独个别指导,形成师生之间合作的紧密关系,形成和谐教学氛围。同学之间分组协作内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塑造团体意识,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二、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探究美术学科德育渗透实践的开放性

全校提出实现“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积极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使“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全校性的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现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要实现全校性的校园氛围,教师就要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索开展全校性的美术学科活动、美术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使全体学生受到“立德树人”的德育熏陶,净化灵魂,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寓教于乐,怡情冶性中感知美术教育“立德树人”的美好。

(一)开展全校性的美术学科活动,形成校园艺术氛围

在实践中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开发与设计,开展全校性“我的大庙山”校本课程及绘画活动,弘扬大庙山文化让广大师生深入认识大庙山校园。了解大庙山文化,增强爱学校、爱家乡、爱福建的情感。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课外延伸,使学生通过绘画活动去挖掘发现校园的美,使学生不仅实践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也收获爱校之情。学生更加爱护校园环境、设施,并且也给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学生活动的绘画作品还开展全校性的作品展览,展示了同学们的绘画实践成果。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校园布置展示,使活动功能得到升华,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增强了学校的校园艺术氛围。

(二)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的美术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动漫社是我校传统优势社团,以早期美术班学生为主要成员发起建立,现已辐射到全校,形成校级动漫社。学生美术社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个重要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繁荣,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社团活动有效构建健康的校园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充实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全校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美术与德育合理渗透。

(三)开展美育渗透的德育课堂,探索美育与德育结合

利用德育课堂开展主题性的美术活动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宽松有趣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本校依托学校动漫特色校本教学的氛围在环保教育主题班会中分组完成创作“环保”主题漫画,并由其同学抢答漫画主题或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环保意识,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形成团结的班级氛围。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德育课堂是我校研究的特色课题,有力推动学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三、走出校园,依托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渗透多样性

美育课堂不仅只局限在校园内,应探索与更多校外教育资源合作。尝试将美术课堂搬进美术馆、博物馆。让学生直接面对美术经典作品得到美的熏陶。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面对美术作品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愉快、感性和形象的氛围中接受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我校结合博物馆的福建本土文化专题常设展直观感受福建美术种类,体会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美术作品。福建瓷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白瓷具有很强的美感。德化瓷不仅造型完美,同时也突出了白瓷品质。由于瓷造型变化及使用功能不同,大多数白瓷还需要进一步装饰,满足人们多样审美意趣。使学生体验美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在鉴赏课对鉴赏方法、美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德化白瓷的直观赏析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白瓷的艺术美而且增加学生对本土艺术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美术馆也是重要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如美术馆通过展示画家创作本土风景画等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省各地建筑艺术及景色风貌。集中展示美术作品,学生也直观感受到不同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及绘画手法。让学生在家乡风景美的图像感受中潜移默化进行了爱故乡教育,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依托美术馆开展的公共教育进行互动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美术馆可以在展示美术作品同时开展相关体验活动,学生亲手体验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并独自进行美术体验活动。美术馆可以组织参展艺术家为学生进行创作思路讲座,并进行创作方法步骤演示、讲析活动,之后学生再利用美术馆提供美术工具进行表现创作。在活动尾声时,可安排家长进入工作室和孩子们一起加工完善作品、分享快乐。这种美术实践活动不仅在快乐中感受艺术、体验艺术,更加深了亲子关系。使学生及家长都受到美术知识的普及教育,并且形成亲子之间的情感教育。

大型美术馆有场地、平台、作品的优势,对学生提高美术素养有重要作用,美术馆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娱乐活动中体验美育。美育可渗透到大众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审美取向,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是丰富多样的,美术教师应立足美术学科教学本位,积极探究、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德育因素,积极开展全校性课外活动及校外美术活动,探索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创新点。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行为道德上受到升华,使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谈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J].赤峰学院学报.2009.4.第30卷第4期.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3篇

一、多角度渗透环境教育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1、在绘画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首先,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绘画《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一张画。画的内容是:在一条小河里,河水乌黑乌黑的,散发着一阵阵恶臭,一群群鱼儿在水中痛苦地挣扎着。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在痛苦地挣扎?”幼儿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河水太脏了,鱼儿不能喘气,快要死掉了,所以鱼儿在痛苦地挣扎。”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不仅使教学目的达到,并增加了幼儿环保意识和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其次,我们进行绘画教育不仅仅只是通过绘画课,各种的绘画主题活动也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加之环境教育的渗透,更能使绘画主题活动变的丰富多彩。例如,开展环保主题画展“美丽的春天”“小鸟的乐园”等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采用剪、贴、画等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人物、风景、花鸟的不同,使主题画展表现形式多样,环境教育就渗透在了其中,并且使画面变的更加生动、多彩,充满生机。

2、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利用废物,并使幼儿亲身感受废物利用的乐趣,有最初的成就感。同时教育幼儿不应随意乱扔垃圾,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环境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题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教师可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关环保的作品,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这对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美术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

美术教学和环境应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将这两方面分裂或对立起来,应是让小朋友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

2、注意不应反客为主。

美术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和单纯的环境教育课,环境教育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进渗透这种教育。

3、将教师教育,幼儿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巧妙的结合起来。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育 高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2014年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深化课程改革总体要求中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课程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和载体,生物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科学知识的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及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及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介绍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结论的形成过程。这些内容体现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即生物科学史,因此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要求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因此,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高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高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5篇

一、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注重课堂为主,因此要想将德育教育深入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想特征,通过讲解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对他们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通过利用教材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性特征,有计划的确定自己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完美的渗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去。比如在学习《儿童生活画欣赏》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少年儿童形象,可以让他们真切的认识到处于当时落后社会时期的小朋友们生活的有多艰辛,同时从作品中也可以了解到随着他们不断成长直至走上革命道路后的伟大事迹,可以潜移默化的让他们联想到现在自己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可以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所具有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增强他们将来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如今的美术教材或多或少的为德育教育的良好渗入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要注意教材思想教育的良好挖掘,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断增强。

(二)德育教育要渗透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美术教学环节众多,教师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各个环节,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备课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注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花卉装饰画》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向学生们展示美丽的花儿图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周围环境的美丽,从而培养他们保护当前自己生活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技法的学习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学会去欣赏和感知周围事物的美的品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德育的完美渗透。课下辅导时,也要注意将德育教育渗入课外活动中,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的进行学习,从而德育教育的目的也将得以实现。

(三)根据社会时事热点,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当今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们了解的方面也较为宽泛,其中时事热点也是他们比较关心的。因而,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改进,紧跟时事热点,通过美术教学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从正面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影响,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综合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去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与能力。要为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遇到事物可以提出“为什么”,并且积极的去解决,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努力突破定向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有所突破。

(二)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增强自信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面具的学习与制作》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材料与制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的过程努力发现面具所拥有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特征。制作的过程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使人们的品德修养得以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予以相应的鼓励赞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完成《纸花》的教学后,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制作小泥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制作,通过活动可以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以提升,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利用学生的绘画基础,将情感渗透于教育之中。

(四)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