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共同生产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功能。

二、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得到较高满足,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上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唱歌跳舞,不再简单地要求建设一两座文化活动中心,而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在政府主导下, 积累社会各界力量,建设能够服务全体公民的文化服务系统,能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关注民生的聚焦点不能忽视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民生理念为主导, 重在解决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民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 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精心设计, 适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在量上和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加紧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扶持优秀作品和重大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尽快出台文化投入和扶持、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基层, 以农户、居民为对象, 建设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中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县要建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中心,乡镇要建文化站, 村里要建文化活动室,保证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众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确保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要在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等方面, 保证人民群众能定期看戏、看电影, 定期参与文化活动等,要把“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基础上,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入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规划、选题、创作、演出、宣传、申报和表彰等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

4.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为此, 要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 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的草根人才, 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向群众输送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世纪行,2008,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

一、文化权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权利概述

笔者认为文化权利即为人们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就是获得文化利益的权利。文化利益设计生活的各方面内容,此处所指的文化利益涵盖了实现自我、展现自我、修身养性、接受教育等个体的权利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持社会关系、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共同利益以及尊重同质和异质遗产及文化等社会利益。

2.文化权利的意义

从国内外的时间来看,文化权利是人权事业得以保障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权利的保障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同等重要,重视文化权利的人权制度才是人道的、健全的。同时,文化权利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具备了基本的文化权利才能保障文化自由和全面发展。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系统的总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成为政府基本职能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建设服务型社会的关键内容。

二、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1.服务滞后

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存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式陈旧等现象,与现代化的公众阅读方式和数字网络的发展不相适应,掌上阅读、电子图书、智能借还等形式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纸质书籍在定时定点获取知识的情况下,虽然图书馆依旧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但是,若图书馆一味固守传统的阅读方式,对新的载体和渠道不予采纳,最终会导致大量读者的流失。

2.“孤岛”现象

在运行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存在较为普遍的“孤岛”现象,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理念相违背。实践证明,图书馆的有效辐射范围在30公里左右,因此,作为单体建筑设施的图书馆,其服务的智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削弱,使得较远的地区与中心地带相比,获得的服务出现“不均等”的现象。

3.体制行政化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具有行政化的特点,与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对特权色彩和行政色彩的持续强化,在某方面对民间力量具有一定的“排D”意味。而公共图书馆从本质上来看,是具有公益性的,应当坚持设置的初衷,体现服务的公益性。若民间力量建成的图书馆能够达到相应公益的价值,则应当享有和公共图书馆基本一致的待遇。

4.设施布局单一

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布局较为单一,与现代化人员跨区域频繁流动、社区化发展、人口在产业集聚地的大规模聚集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城市中单一图书馆的行政化建设,显然与外来人员、新建城区以及大型工业园区人员对公共阅读的需求不相适应,对所在区域的覆盖面积也相对有限。

三、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事业

1.创新服务形式

政府促进民主进程、实现公共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则为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与经济。政治、社会权利一样,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和基本权利。相关权利公约中对文化权利的规定中所包含的人权有:①对本人任何的艺术、文化、科学作品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的权利。②享受科技进步和应用带来的权益。③参加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应当转变服务的形式,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类因素使得其在生活物质条件、发展机遇、权利和利益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若是群体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差,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加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使得文化成果惠及全民。

2.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图书馆意识

图书馆和图书馆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为图书馆意识,它是社会或者个人对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认识的态度。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公民权利意识和图书馆意识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无论对社会贡献如何、才智如何、社会地位如何、社会都具有保障其具备发展所需的知识基本的权利。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应当不断规范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正当的文化权利。

3.建立并完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从知识信息的角度来看,需要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平等性,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的支持,同时,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应当摒弃传统的建设方式,从国家整体信息资源的高度惊醒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全体公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不断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最大化,为和谐社会的构造奠定基础。

4.保护文化多样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公民,因此其服务应当考虑到社会不同全体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表达的差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文化“趋同”的现象日益明显,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逐渐成为共识。图书馆对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和集藏是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领域,如何保障所有人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得到重视,并在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对现代化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图书馆建设的转型以及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图书馆应当把握时机,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服务体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22-02

一、国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尚未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说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

1.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研究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登哈特(1990)在其著作《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特别是对企业家理论缺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理论内涵包括: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客户、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战略性、承认并不简单、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洲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罗森布鲁姆在他的著作《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2003)中也指出:公共行政与私营部门的管理不同,政府有义务服务于公共利益,人们应当要求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利益责任的承担并不能着眼于特定问题的范围,而是应当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2.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托宾(James R.Tobin)(1970)提出了“特定的平均主义”理论。他认为,一些稀缺性的公共服务如健康医疗、教育法律运用能力等应当与支付它们的能力一道实现平均分配。

3.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Charles Tiebout)(1956)提出了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即“用脚投票”理论。他认为,人们会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所愿意居住的辖区,并选择那种公共服务最能满足他们意愿而税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地方公共服务均衡模型突破了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垄断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维禁锢,设计了地方公共服务的偏好显示机制,引入了“消费者选择”,从而在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对于探索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具有很大帮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61)认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应需要区分开,生产既可以由私人来承担,又可以由公共部门来承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Jr)(1965)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该理论就是把地方辖区比做俱乐部。这一理论分析了实现地方辖区最优规模的条件:首先,随着新成员的加入,现有辖区居民所承担的成本将由更多成员分担;其次,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辖区变得拥挤,辖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变得更加紧张。因此,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应当确定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新成员加入而节省的边际成本恰好与新成员加入所带来的边际拥挤成本相等。

二、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等方面。

1.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济南社会科学院教授闫平(2007)在《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的基本要素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公共文化活动主体、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韩军(2011)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党政干部论坛》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品供给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资金投入体系、评价监督体系。

2.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王大为(2007)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中认为,主要是公有性、公益性、公众性、共享性。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陈坚良(2009)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特征》中认为,主要是公益性、系统性、普适性、人文性、制度性、创新性。

3.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燕(2006)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郑州大学讲师何继良(2011)在《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中认为,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普惠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4.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辑周赢、赵川芳(2010)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满足亿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中共招远市委党校副校长隋军先(2011)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讨》中认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5.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

福建省福清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队长谢天星(2008)在《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为,我们国家经过不断努力,公益性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文体事业发展不断繁荣。

6.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少惠(2007)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中认为,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竞争参与主体,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主体。周口师范学院副院长王霞(2009)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认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虽然是政府,但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政策的制定,是投资主体,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则是构建的主体。

7.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龙兴海教授(2009)在《农村公共服务研究》中认为,问题主要是供需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错位;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低俗文化盛行;文化市场秩序混乱,非法经营活动猖獗;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队伍薄弱。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党政组织普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投入不足;政府对民间文化组织与市场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缺乏必要支持与规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湖南行政学院王爱民教授(2008)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中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发展不均、市场滞后、沉渣泛起。

8.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院李小群(2008)在《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刍议》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切实提高认识,妥善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监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运作;切实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切实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正常运转;切实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黄淮学院教授羊守森(2008)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准确把握政府公共文化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机制创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运营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体系。

三、探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确途径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静态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论的论证和阐述上,缺乏必要的实际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缺失,缺少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现状和趋势的量化分析,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公共化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有效参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求错位,从而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率的提高。在今后探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道路上,应以新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为宏观背景,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定性分析等方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多元评估主体体系、设计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模型选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6):84-86.

[2] 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37-39.

[3] 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112-116.

[4] 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5189-5190.

[5] 王大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7-6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提出了如何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标志着社会文化自觉和社会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实现,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文化单位适应社会的需要转变机制,大大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

(一)政府投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应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使私人资本难以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存在着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内容较为单一、形式较为简单等问题,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适应

整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在城市,基层和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在一些社区和农村,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很薄弱,且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的地方由于政策不配套、管理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浪费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推动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政府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指导,提高公共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水平,最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

政府要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规划,扩展服务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创作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

繁荣社会文化必须要加快现代科技应用的步伐,以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拓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政府要加强公益性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社会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认真做好公共文化场所引导工作,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努力营造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政府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引导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以合作参股、资金赞助和免费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1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

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生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总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鼓励国有文化单位无偿提供国家投资的文化产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生产传播要给予重点扶持,引导文化企业多生产价廉物美、安全实用的文化产品。

2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

政府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一方面,向贫困地区农民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构建;发展趋势

党的十召开以来,各界人士对于时代的认知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新高度,对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党中央作出的最新部署中,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内容,并且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1]各地、各级文化部门应以“四个全面”作为指导,尽快完成城乡覆盖,建设高效、便捷、实用、可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各部门重要的战略任务。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而保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最重要途径,即为发展公益性事业。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其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相对复杂,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宣传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项文化机构以及组织的总称。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譬如组织机构、政策措施、基础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经费与人才队伍等。与普通的市场化文化经营产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便利性、公平性、公益性、均等性、多样性、易普及性六个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并非盈利,而是利用便利的社会资源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利民举措,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2.1 创建文化体制,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体制的作用下才能更完善。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公益性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创立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并在政策上对这些品牌进行鼓励,促使这些文化产业品牌不断发展,带动全民文化水平的发展。所以,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2 明确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协调布局

政府要以全面性、战略性的眼光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共同实施。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上给予鼓励,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认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务必将政府的职能从发展文化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要以现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实现对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知识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以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兼顾城乡、地区差异因素,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促使其协调发展,形成高效、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3]

2.3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

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风向标,对市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进行引导,筛选精品文艺作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各方面力量,对文化作品进行创作生产以及供给。增强服务意识,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切实可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人民群众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一切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喜欢文化,进而参与文化,最后创造文化。

2.4 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点是促使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多功能、全方位,集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4]并始终坚持建管共用,提高服务职能,最大化发挥综合效益。并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将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环节,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同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3.1 突出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出现都是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变革不断演变的,文化随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不断发展。因此,传承文化的责任不应有地区差异,将前人优秀的文化理念、文化因素传承下来,并加以传播与改进是每一个人肩头的重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继承传统文化。例如,作为粤剧之乡、龙舟之乡的东莞,仅仅重视现代文化的宣传而摒弃了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东莞整体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重视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是历史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口流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注重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以便为“新城市人口”提供人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丰富自身。[5]另外,文化交流要重视文化差异,取长补短,为文化背景不同的公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3.3 促进民主的“自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对象是公民,因此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站在公民自身素质发展的角度上思考,切合实际进行建设,满足公民的切实所需。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要自始至终尊重公民的自主意识与权力,鼓励公民踊跃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政府部门应当考虑如何促进公民“自主建设”的问题,如此才能面对并更好地解决未来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今社会惠及全民的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重要文化事业。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造福全社会的一项重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政府、文化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人民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作为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只有通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才能发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隽琪.推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主,2015(11).

[2] 耿达,傅才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检视与政策建议[J].湖湘论坛,2016(1).

[3] 高淑莲,刘孝文,史瑞军.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文化学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