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贸易条件汇率证实分析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情况。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不仅包括商品或纯易货贸易条件(N),还有贸易收入条件(I)、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及双边要素贸易条件(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但由于贸易条件(N)最易计算,所以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在一个两国世界中,贸易条件(N)可以表示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而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Px代表出口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N=(Px/Pm)100。显然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贸易条件(N)与反映一国货币同国外货币比价的汇率存在着联系。事实上,汇率的变动将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而且将会长期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对贸易条件发生作用。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

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常被引证运用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法,该方法考察的是在汇率贬值情况下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之所以用到弹性的概念,是由于货币贬值同时改变了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决定贸易条件改善与否取决于出口商品本币(外币)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币价格不变,当然也可以上升。而进口商品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本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国外出口商为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有可能下降。用ηDX、ηDM分别表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ηSX、ηSM分别表示进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则在汇率贬值情况下有如下结论: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不起作用;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改善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这种弹性分析法建立在外汇市场稳定及其它条件不变前提下,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除了从分析中的弹性变化理解外,通常指的是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反之则为恶化。其经济学的含义在于单位出口商品能否比原来换得更多的进口商品,若能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贸易条件恶化。汇率贬值无疑成为许多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的手段。但是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因此判定一国贸易状况得以好转。同理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一国贸易条件,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一国贸易状况恶化的结论。其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许多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净福利影响的结果,这也成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的缺陷所在。所以我们将在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效应,从而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贸易收入条件、单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此深入揭示汇率变动背后的对贸易条件的一系列作用机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长期动态分析

如前所述,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在短期内将产生直接快速的效果。然而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已成为一国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变量,在贸易方面则不仅反映在谋求进出口量的变化上,还需考虑贸易结构、成本、福利及整体状况等许多方面。

短期内,由于信息传递、反应的时滞效应,汇率变动通过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数量效应并不会立即显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这种效应才得以全面展现。考察贸易收入条件(I),其计算公式为I=(Px/PM)Q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Qx代表出口量指数,该指标意指以出口为基础的进口量。但是单纯从商品贸易条件(N)的变化上难以反映出贸易收入条件的变化,因为指标I的取值决定于N与Qx的乘积。此外,如果一国出口产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出口量的扩大则会引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进而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通过贸易换取了更多的国外资源,从而提高了本国的福利。但是对于大国或某种商品的主要供应国而言,其出口的增长有可能引起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旦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则贸易收入条件恶化,进而引起贫困化增长。

除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外,由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因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商品的进出口量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也因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同样发生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产生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因素较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化的国内产业与对外贸易政策等决定因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有利于本国贸易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提升贸易及产业竞争力。考察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其计算公式为S=(Px/Pm)Z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Zx代表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由于企业力图在汇率变动的环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强竞争力,由此Zx的值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即使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但是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依然可以上升。

以上分析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在假设汇率变动而外部世界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变动的影响在短期首先通过价格效应作用于商品贸易条件,其前提必须满足一定的弹性条件。而从较长时间来看,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将发生作用,贸易收入条件将依赖于商品贸易条件及出口量指数而发生变化。此外,汇率变动还将因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生产投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对进出口量及商品结构产生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率同样发生变化,进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即使贸易条件下降,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也可能上升。因此整体贸易状况与福利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分析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的贬值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且自身的贸易条件也面临着恶化的危险,福利遭受损失,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依据分析,选取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汇率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数量效应以及结构成本方面的效应。此处,为简单起见,贸易条件依据通常做法用商品贸易条件(N)代表,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我国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份额(XW)说明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国内零售价格指数(RI)说明汇率变动的成本效应,因此模型为:ψ(TOT)=(REER,XW,RI)。实证选用对数模型,依据下表所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lnTOT=3.4939+0.1474lnREER-0.1030

lnXW+0.0959lnRI

(11.7109)(5.7788)(-2.9078)(2.1815)

R2=0.8470DW=0.6316F=36.9013

查表并对比模型参数可知,该模型通过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从经济学意义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1474%;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每变动1%,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1030%;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0959%。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较变量XW与RI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是显著的,而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与成本效应则由于机制传递、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效果则较弱。其中XW与贸易条件的反向变动说明当出口量增大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增加即人民币升值时,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则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对贸易条件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一般商品贸易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收入条件与单边要素贸易条件非常重要,只有综合考虑多重贸易条件的综合效果,才能较为全面的判定一国贸易条件及贸易整体状况的变化情况。

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并非仅是直接单一的作用机制,而是多方面的,包括在价格上的直接反映与作用以及由于价格信号而导致的数量、成本、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从表面上看是价格连锁作用,但是从长期考察却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影响,从而在功能上改变或提升了经济实力,因而将进一步推动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与好转。其有益的启示在于,由于存在诸多的前提与限制条件,因此探讨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能仅停留在短期静态上,需要从长期动态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察,同时需要注意分析的范围和条件,由此即使汇率调整在短期内可能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但从经济发展长期看有可能是有利的。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范文第2篇

当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争论的要害在于,在当前国际金融剧烈动荡之时,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如果我们打算进一步推进,其正确顺序是什么,时间如何掌握?这些是我们在讨论如何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之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在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大汇率风险,中国外汇储备面临越来越大资本损失压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然而,在实践中人民币国际化却异化成撬开中国资本跨境流动管理防火墙的一种手段。

在过去一年来,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香港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发行量的上升。而取得这些进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府取消了对贸易结算换汇、用汇的限制――允许进口企业用人民币在香港购汇用于贸易结算(出口企业也可用人民币结算)。

在国内人民币汇率低于香港人民币汇率(即在香港人民币较贵、美元较便宜)和国内金融市场利息率明显高于香港金融市场利息率的条件下,允许流出大陆的人民币回流,即允许非居民将所得到的人民币投资于大陆金融资产(人民币债券以及未来的人民币FDI),意味着如果持有人民币就可以通过套汇和套利得到双重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在香港,人民币存款迅速增加、人民币债券得到追捧是最自然不过的。

资本项目自由化自然有其积极意义,而且可能最终难于避免。但资本项目自由化同时意味着巨额国际资本可能突然流入或流出一国,对该国经济稳定造成巨大冲击。在比较正常的形势下,资本的跨境流动将随套利、套汇和其他赢利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对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已经完成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经济体来说,资本跨境流动对其宏观经济稳定的破坏作用可减少到最低程度,即使是它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还需恢复资本管制,套利和套汇机会则会随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而在较短时间内被消除。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利率和汇率不能对市场信号做出迅速反应,资本项目的开放不仅为投资者带来套利和套汇机会,而且这种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套利和套汇活动可以长期持续,其结果自然是使国家(纳税人)遭受福利损失。

中国目前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实质上是在未能解决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一种尝试。资本项目自由化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之后(或同时),还必须满足其他许多条件,包括相应的政治条件,货币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实现。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所取得的进展,主要但不完全是在特定条件下、实施特定资本项目自由化措施的副产品。更具体地说,由于美国的财政状况持续恶化,从长期来看,美元贬值、美国国债降级难于避免,欧洲债务危机也愈演愈烈,国际投资者希望调整其资产-债务的币种结构,其中包括增持人民币资产减持美元资产。而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恰好适应了国际投资者的这种要求。但是,如此取得的“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也将容易随国际资本流动形势的变化而陷于停顿、甚至前功尽弃。

今年三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额环比下降、点心债券遭受大量抛售。人民币国际化遭受的挫折证明,建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一特定条件基础上的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持续。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审视一年多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时候。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则应该回到如何推动国内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上来。现在,与其讨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其实质是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时间表),不如先讨论如何制定中国完成利率自由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间表。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外国投行和中国的某些大企业在过去一年中收益不菲。为了自身利益,它们肯定会主张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资本管制,使“人民币国际化”恢复过去的增长势头。例如,扩大或撤销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度。此类建议断不可接受。相反,我们应该暂时停止出台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更准确地说,在利率和汇率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之前,我们应该暂时搁置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举措。

有所不为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最近一段时期的国际资本导致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对中国其实是一件好事。例如,货币当局将因此减少平抑汇率升值的压力――减少外汇储备积累和对冲操作的压力(最近的准备金率下调可能与外汇储备减少导致流动性相应收缩有关)。应该把最近出现的汇率双向波动看做是加速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难得的机会。

这里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具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中应该考虑三个中间目标:经常项目余额/GDP占比目标,以此反映促进外部平衡目标;外汇占款目标,以此反映促进内部平衡目标;有效汇率目标,以此反映稳定出口竞争力和进口成本的目标。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过程中,可以对上述三个中间目标加权形成一个综合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货币当局管理外汇市场的明确规则。

第二,一个更为激进但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央行利用某一个适当的时机宣布停止干预外汇市场,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汇率自由浮动将一劳永逸地拔掉中美关系中的一根刺。

在目前情况下,中央银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不大,甚至不能排除贬值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贬值,美国也无话可说(我们并未“操纵”)。根据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应该依然是升值。同时,从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来看,即便升值,升值幅度应该是中国经济所能够承受的。如果有什么意外,问题将出在资本项目。

例如,如果热钱突然加速流入,升值就可能出现“超调”。为了防止出现超调,中国必须管好资本项目,御热钱于国门之外。其实,所谓“不干预”也并非让人民币完全自由浮动,因为我们将通过对资本项目的管理,控制外资的流入,防止超调的发生。同时,央行也可以做好预案,一旦情况有变,重新入市干预(日本等国就是如此)。美国是否会得寸进尺、提出新的要求?会的,但届时中国的反击将会较为容易并将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贸易收支;贸易条件;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3-0039-05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基于弹性理论的分析

出口弹性小于一,决定出口数量与金额呈反方向运动而不是同方向运动,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减少出口金额。

根据弹性理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具备改善效应的条件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其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当EX+EM>1时,其货币贬(升)值可使出口收入的增加(减少),进口支出的减少(增加),贸易收支逆差(顺差)减少,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否则,当EX+EM=1或EX+EM

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进出口弹性的计算和分析,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小于或接近1,基本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历以宁,1991;陈彪如,1992;张明,2001;谢建国、陈漓高,2002;殷德生,2004),如张明通过对1985―1998年的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0566和-0.0057,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仅为0.0623;殷德生(2004)的研究结果是,中国的进、出口弹性也仅为0.0112和――0.5689。按照上升结论推断,人民币的升、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不只各改善效应。

(二)基于贸易结构的分析

中国外贸结构的特殊性即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进口与出口之间呈同方向运动而不是反方向运动,因此汇率升值不会扩大贸易逆差。

1.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工贸易型特征显著。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占我口商品出口的比重已接近55%,加工贸易进口加上外商设备进口和一般贸易中的原料及资本品进口已占我国总进口的60%左右,而且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商品贸易顺差的巨大贡献。可见,找回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显著的加工贸易型特征。

2.显著的加工贸易型特征导致我国密切的进出口关系。任永菊通过对我国进口和出口的关系检验,其研究成果显示,我国进口对出口的弹性为0.818,即近82%的进口经过加工后复出口,即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进而有利于复出口。徐挥根据中国1994-2003年度的季度统计数据,对我国进、出口的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进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进口对出口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性),进口几乎可以完成解释出口。可见,人民币升值虽然使商品出口的外市价上升,但是在加工贸易中是“两头在外”,大部分原材料来自进口,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价格和企业成本下降,可抵消绝大部分因人民币升值给出口的消极影响。汇改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出现不减反增的趋势,2006年1―4月我国外商直接实际投资额为1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生产、出口和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贸易顺差的大幅上升与人民币的币值是否被低估没有直接关系。较小的进出口价格需求弹性与特殊的加工贸易型为主的外贸结构使得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收支反方向运动,汇率变动不会对我国对外贸易收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我国高贸易顺差的深层次根源剖析

传统理论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出口减少和进口的增加,贸易收支向均衡方向发展。但从实际效应来看并非如此,2005年我国不但进、出口均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分别比上年增加28%和18%,进出口总额达142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而且贸易顺差有增无减,全年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1-2004年4年的贸易顺差累计总和),其中下半年贸易顺差达623亿美元,比汇改前的上半年贸易顺差的396亿美元还多226亿美元;2006年头4个月的贸易额和顺差分别为5147亿美元和3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24%和61%。从中美的情况来看,汇改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005年和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分别为1148亿美元和2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2%和34%。

我国的贸易顺差,究其根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劳动力等要素的低价格形成的比较优势

我国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方面,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200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周工资为22.35美元,是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1/5、香港和新加坡的1/10、美国的1/35,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平均工资增长水平高于东南亚国家,但总的来说,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廉价优势仍然可以保持20年,可见人民币的适当升值很难抵消这种比较优势。

(二)国际产业布局转移形成的“迁移效应”

由于中国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世界投资报告(2004)》,到2003年底中国的FDI存量为5015亿美元,估计目前我国的FDI存量已超过6000亿美元。近年加工贸易已占我国进出口的50%左右,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一项因素,如2006年1-4月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较大,就2005年而言,WTO成员国间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加,是该年贸易顺差增加主要推动力之一。

(三)内外储蓄率的巨大差异

经济学描述了储蓄与投资之差、出口与进口之差互为对偶关系(S-I=X-M),即储蓄过多会产生贸易顺差;反之,储蓄过少会产生贸易逆差。中、美的储蓄率已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中国近年的储蓄率高达40%左右(2005年为44%),而美国的储蓄率通常在5%以下,有时甚至为负储蓄率(2005年第三季度为-1.6%)。麦金农教授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和欧美的低储蓄率 (而且差异很大),是导致中国对欧美高顺差的主要原因,他强调要重视从储蓄率角度来观察失衡问题。

三、人民币趋势性升值的贸易条件与贸易结构效应

(一)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情况。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因素涉及诸如本国要素禀赋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世界市场的供求状况等等,其中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无疑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的贬值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且自身的贸易条件也面临着恶化的危险,福利遭受损失,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依据分析,选取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汇率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数量效应以及结构成本方面的效应。此处,为简便起见,贸易条件依据通常做法用商品贸易条件(N)代表,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我国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份额(XW)说明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国内零售价格指数(RI)说明汇率变动的成本效应,因此模型为:Ψ(TOT)=(REER,XW,RI)。实证选用对数模型,依据下表所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1nTOT=3.4939+0.14741nREER-0.10301nXW+0.09591nRI

(11.7109) (5.7788) (-2.9078) (2.1815)

R2=0.8470 DW=0.6316 F=36.9013

从模型统计参数可知,该模型通过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从经济学意义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1474%;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每变动1%,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1030%;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问变动0.0959%。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较变量XW与RI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说明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是显著的,而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与成本效应则由于机制传递、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导致效果较弱。其中XW与贸易条件的反向变动说明当出口量增大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增加即人民币升值时,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则恶化。

(二)人民币汇率趋势性升值的贸易结构效应

从根本上说,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取决于各国的产出结构的变动,在产出结构受制于竞争力的状况下,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就成为推动贸易结构调整的根本力量。而汇率变动事实上形成了对贸易价格力的不同影响,那么它一定会带来贸易结构的变动。一般来说,货币升值,会导致传统产业贸易价格竞争力的下降,由此引起传统产业的衰落,形成这些产业的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与此同时,高技术含量产业却得以建立和发展。反之,货币的持续贬值则会使出口商品结构长期低度化的趋势。因为汇率的长期低估,使出口扩张主要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导致企业无压力进行技术创新,使出口商品结构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一个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时,货币升值则不利于这类产品的出口,并可能会抑制这类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变动,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跃进。1994年以前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趋势性贬值,引起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进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下降,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明显上升。

根据学者宋泓的研究,在1992―1994年间,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服装业、文体用品业、纺织业等10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化学业、电子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1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结构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开放进程中汇率贬值的调整任务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已经大体完成。

1994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持续的升值趋势,趋势性货币升值刺激了我国相对先进产品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下表列示了我国1995―2004年1―9月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发系数变化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发的贸易结构演变的轨迹。

此次汇率改革中国政府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外,人民币兑换美元升值2%。这一变化对不同的产业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根据分析,汇率升值对贸易产业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有利于非贸易产业的发展。电力、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将在此次升值中获益。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是有利的,长期将有利贸易结构的升级;钢铁、汽车行业,特别是汽车业是我国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升值降低了它的重要零部件的进口采购成本,有利于缓解降价压力,从而稳定行业的营运毛利。那么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例,据相关人士测算,我国纺织品的进口投入比例约为20%左右,主要是原材料的进口。而机电产品主要是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其投入比例远大于20%,而且其附加值也比纺织品产业的高,那么汇率升值在削弱它们的竞争力时,机电产品会小得多。这样,如果汇率升值在长期内存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将得到发展,企业将会投资于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从而带动贸易结构的升级。

四、对策与建议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进出口价格需求弹性与特殊的加工贸易型为主的外贸结构使得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不大,一定幅度内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我国的贸易收支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不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优化贸易结构。在目前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既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同时,又要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贸易条件改善与贸易结构的升级效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我国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由于国内内需不足,对外贸易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入世以后,面对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发展对外贸易依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单纯的依靠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过度的依赖国际市场,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是逐步下降的。因此,我国必须在积极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推进对内开放,积极转变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扩大内需的政策可以冲销人民币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虽然人民币汇率上升本身就会自动扩大内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部分新增加的需求将主要是对外国产品的需求。总体来看,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还很大,比如降税、调整个税征收点、减费、增支、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歧视、取消外资企业享有的税收特权等。

(二)理顺汇率与贸易条件之间的互动关联,改善贸易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的诸多现实表明,汇率与贸易条件之间的互动关联急需得以协调理顺,以改善贸易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其着眼点在于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适度升值将改善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不仅可以限制由于出口量的增大而导致的贫困化增长,同时对国内要素成本与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产生影响。贸易条件改善的目的在于增强贸易条件内生化决定的能力,即国内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及产品结构与竞争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相对于贸易他国的实力与水平。这就无疑要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或地区,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协调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发挥本国比较优势,更要注重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与水平。通过不断改善贸易条件的坚实基础,消除汇率变动的外部影响与自身经济实力的内部作用的被动消极因素,形成经济变量良性影响、政策调整操作空间较大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调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目前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如下特点: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仍很低,依然是高科技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仍然很小,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从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国需求弹性较小,而且面临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而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国内需求弹性相对较高,这一贸易结构特点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改善。出口依存度在产品上的不平衡使少数产品的发展增大了风险。出口依存度高特别集中表现在个别产品上,如纺织服装产品高达50%,使这一产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特别强,一旦国外发动反倾销,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工人就业会立即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波动趋势”,载《世界经济》2000年第4期,第23-第26页。

[2]樊世杰,“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载《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4期,第45-第52页。

[3]陈建梁,“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第65-第70页。

[4]许崇正,“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载《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第17-第252页。

[5]刘兴华,“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理论之争及评析”,载《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76-第80页。

[6]丁志杰,“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第111-第116页。

[7]赵永亮,“对我国汇率制度的再认识和人民币汇率的对策”载《金融观察》2004年第5期,第77-第83页。

[8](美)约翰・维廉姆森,“汇率制度的选择: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载《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10期,第6-第12页。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汇率形成机制;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经济对外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82-04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于2010年6月19日发表谈话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标志着新一轮的汇率改革即将启动。与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不同,此次改革主要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改革的对象既不是具体的汇率水平,也不是整体的汇率制度,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二是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汇率水平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体现市场参与者的真实交易意愿。

那么,到底什么是汇率形成机制,我国为什么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怎样改革才能达到增强汇率弹性的目标。笔者将分别阐述这三个问题。

一、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什么是“汇率形成机制”,这个概念与汇率制度、汇率水平又有什么关系,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北京大学的胡坚(2005)、复旦大学的孙立坚(2005)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王元龙(2005)等认为,汇率形成机制等同于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有观点认为,汇率形成机制是汇率制度的一部分。于立新和王军(2002)就曾指出,“汇率制度是指一国对本币汇率的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安排和规定”,“包含了汇率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和干预机制”[1]。第三类观点认为,汇率形成机制包含了汇率制度,是影响汇率水平变化的所有制度因素。“汇率形成机制是汇率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裴平,2009),“是政府控制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制度因素”[2]。

本文在比较总结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最终将汇率形成机制定义为,在特定汇率制度约束下,在外汇供给和需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汇率水平的形成、调整过程。

根据此概念界定,影响汇率形成机制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外汇供求意愿还有许多其他互相作用的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达忠(2007)认为,外汇供求意愿、外汇市场发展水平、外汇自由兑换程度和央行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手段是影响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3]。图1描绘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隔五年后的2010年6月19日,央行又发表谈话 “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从2010年初开始不断传来的贸易摩擦消息。那么,此次改革是否由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导致?如果不是,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阐述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进而说明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从海关总署2010年6月的数据看,2010年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 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 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 1 173.7亿美元,增长34.1%。2010年6月出口总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历史纪录,创历史新高。数据还显示,6月我国贸易顺差扩大至200.3亿美元,比5月份增长了2.6个百分点。

巨额贸易顺差成为一些国家政府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2010年3月15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联合提议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家。同年6月9日纽约州参议院表示,将采取向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税等惩罚措施,更是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升为政治事件。压力不仅来自于美国。2010年年初以来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贬值大约10%,IMF 首席经济学家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恢复世界经济平衡。在G20 会议以及APEC 会议上,包括欧元区、巴西、俄罗斯等多国政治家要求开启汇率议题,焦点是人民币。

当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政府向外部压力妥协。从上文的解读我们知道,此次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水平。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还不是此次改革的最主要动因,政府更多考虑的应该是这几年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

(二)汇率稳定与资本准自由流动导致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虽历经1994年和2005年两次外汇体制改革,但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上超额外汇的最终收购者和余缺外汇的唯一供给者的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名义上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仍是一种盯住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方面,虽然我国还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但官方对资本流动却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审批制度限制资本流出。事实上,我国资本已处于半自由流动状态。因此,为确保汇率稳定,同时实现资本准自由流动,必定要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

从图2我们看到,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的四年,外汇占款分别约为11 623亿元、17 745亿元、18 616亿元和27 769亿元,新增外汇占款分别是同期新增基础货币投放的1.3倍、2.4倍、3.4倍和1.9倍。这意味着在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和收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汇供给的增加和减少。而由于外贸顺差和外汇流入规模都不是央行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被大大削弱。

同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不得不购入大量外汇的制度,还导致了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2006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持汇国;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3 992亿美元。央行在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同时也集中了所有的汇率风险。而央行被迫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又直接导致了2006年起至今的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4]。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论从“三元悖论”的理论出发,还是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追求汇率稳定与资本准自由流动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严重冲突。所以亟须改革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分散持汇汇率风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对外依存度高导致对抗外部风险能力减弱

对外依存度等于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GDP,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2009年的债务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国家发达的金融创新体制,也让我们认识到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危害。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表2)看,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这其中净出口对其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可是从2008年开始的欧美金融危机使外需大幅萎缩,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滑,2009年甚至出现负的贡献率,而这两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也随之一路滑至10%以下。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随着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外部经济变动对中国实体经济冲击幅度也大大提高。面对外部风险,我国现在并没有足够的对抗能力。

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难以根据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自发调节,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汇率变动,丧失了调节贸易品/非贸易品之间资源配置的功能。缺乏汇率价格杠杆调节,再加上其他众多对贸易品发展的内外部有利环境以及由于垄断和管制政策对众多非贸易品发展的不利环境,导致资源过度流入贸易品部门,出口占GDP及净出口占GDP比重迅速增加,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上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亟须需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使其能根据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自发调节,充分发挥调节产业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界定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也了解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和方向,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汇率水平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上文提到除了外汇供求意愿,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外汇市场发展水平、外汇自由兑换程度和央行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手段的影响。虽然外汇供求意愿无法由政府控制,但下文就其他三个因素提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争取使改革实现预定目标。

(一)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由于外汇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市场汇率的形成,因而外汇市场的发展水平是汇率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尽管十多年来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外汇交易规模也连年翻番,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5]。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包括:

1.扩展外汇市场主体,开发交易业务

扩展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允许更多机构和企业直接参与外汇的交易,并逐步开发银行企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大额交易。这样有助于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对市场价格水平的操纵,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同时,也有利于有效降低大企业的交易成本,便于监管机构对交易的监控。

2.引入交易商和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流动性

由交易商(通常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专门进行外汇买卖,允许其保留一定限额的头寸,还可成为做市商,承诺按事先设定的买卖双向报价进行交易,使交易不受实际外汇供求的限制。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应适时引入交易商和做市商制度,提高交易的连续性和市场的流动性。由于外汇市场可同时存在多个交易平台,交易商制度能够与竞价交易相辅相承。

3.发展远期结售汇市场,规避汇率风险

为了方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规避汇率风险,可在发展即期外汇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远期结售汇制度,推广远期外汇市场,创新外汇远期、货币互换、期货和期权等金融避险工具。初期阶段,远期外汇交易应主要为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外汇收支提供规避汇率风险服务,如进出口贸易、经过批准的对外投资等。远期合约的期限设定、远期合约的定价都要考虑到避险者实际需求以及我国外汇市场不发达的特点。在考虑发展其他衍生的外汇市场工具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对外汇风险的可控制程度。

4.加强外汇市场监管与风险控制

随着外汇市场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汇率波动性会加大,市场的风险也会加大。所以,要加大对外汇市场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其中,不仅要加强外汇交易主体的风险控制,而且还要增强各个监管部门的配合和信息沟通,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

(二)放松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指政府为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稳定货币金融秩序、维护对外经济往来正常进行、改善国际收支而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和资金流动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措施。但外汇管制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破坏国际分工,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破坏外汇市场机制,限制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手续繁多,交易成本上升等。放松外汇市场管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汇率水平比较合理,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否则,货币自由兑换将导致外汇供求严重失衡;政府拥有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能够应付人们的兑换要求;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机制有效运行,产品对要素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积极反应。 21世纪以来,以上条件在我国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外汇自由兑换程度是汇率形成市场化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汇率形成市场化的程度。所以,增加汇率弹性在具体措施上还应包括适当放松对诸如贸易外汇管制、资本输出入外汇管制等的一系列外汇管制。另外,放松外汇管制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外汇管制会使外汇市场产生扭曲,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包括进一步放宽企业持有的外汇限额,直到取消强制性结售汇制;进一步放宽外汇银行额度,直到取消外汇银行的外汇头寸管理;进一步放宽经常项目下的法人和自然人购买外汇的限制,如适度放宽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需的进口用汇,审核条件、简化审核手续;逐步放宽资金流出的限制,逐步实施境内法人和自然人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等。

(三)改进央行干预方式和手段

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主要应该基于两个目的:首先,缓和本国货币在汇市中的跌势或升势,避免外汇市场的汇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次,在短期内对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央行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时间缓冲。央行干预也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从方式上讲,主要是改变央行过去过于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的模式,给市场一个比较明确的干预信号,减少干预成本。央行通过在外汇市场发表声明,以影响汇率的变化,这成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信号干预的实质是警告外汇市场:货币政策可能要发生变化。信号干预过于频繁而实质性的干预又没有发生,会导致市场反应迟钝,甚至反而使汇率朝反方向发展。从手段上讲,为实现调控手段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可以考虑央行建立专门的外汇平准基金,由专职的外汇市场投资家通过纯粹的市场操作贯彻央行的干预意图。

参考文献:

[1] 于立新,王军.国际金融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8.

[2] 裴平,熊鹏.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03-104.

[3] 陈达忠.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新机制的特征及实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焦薇.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5] 杨茜.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选择: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6]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动态、知识问答、调研报告)[EB].http://pbc.省略,2009,08,16/2010,09,03.

Discussion ab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

CHEN Qian-xue

(Commerce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汇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民币机制改革;进出口贸易

一、引言

稳定持续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保证。人民币汇率这一重要经济杠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机制改革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从2005年开始逐渐处在升值轨道上,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中国经济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次进行,继续坚持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理念。本文着重探索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以期对我国汇率机制改革和进出口贸易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汇率改革与进出口贸易概述

(一)汇率内涵简析

汇率Exchange Rate)是指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汇率=A货币/B货币,货币汇率可反映不同国家货币价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专家学者认为,没有汇率就等于没有计算标准,则没有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杠杆,汇率可反映一国一时的经济状况,同时可称为调节外汇收入的重要指标。

汇率调整一般可表现为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的升贬值属于官方汇率变动的范畴。货币贬值是指一国公开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率,或提高外国货币汇率,一国政府主动降低本国货币价值,一般有多方面原因,例如该国出口困难、或长期贸易逆差,国际收支出现危机或国民严重失业等,由此可见,货币贬值是一国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旨在对进出口贸易或国际收支产生较大影响;货币升值是指提高本国货币价值,提高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有人认为货币升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

(二)进出口贸易的涵义

进出口贸易又称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过程,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输入商品和劳务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输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就是出口。一般来说,用以下几个指标来统计衡量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1、对外贸易值

一定时期一国从另外一国进口的商品或劳务总值,为进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总和,为出口贸易总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则反映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当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时,出现贸易逆差,即贸易赤字;两者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进口贸易总额小于出口贸易总额时,则称为贸易盈余或贸易顺差。

2、贸易条件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设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是100),若乘积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获得改善;若乘积小于100,则说明贸易条件相对基期恶化。

3、贸易的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通过对商品构成的分析,可看出一国的资源配置、技术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按照生产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按照产品的加工程度可将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值、贸易条件指数都与货币汇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对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

(一)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

1、原材料价格降低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产品的外币价格下跌。这可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国人购买中国制造;另一方面,相对应的进口商品价格会增加,这会影响本国国民选择国产产品,同时进口替代产品的产量会增加,刺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进口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原材料价格不变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不变,生产成本不变,商品的本币价格不变,但由于汇率下降,本币贬值,这同样会造成商品外币价格下跌,同上分析,同样也会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提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提高,但在汇率下降的情况下,要考虑外币的汇率变化情况,外币的汇率变化情况与本币贬值的幅度共同决定了最终结果。若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本币贬值的幅度相同,则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若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本币贬值的幅度,则出口的产品外币价格上涨;若价格幅度小于本币贬值的幅度,则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

(二)货币贬值对进口的影响

货币贬值只针对自己国家,并不会影响外币的价格。但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后则会显示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进口产品的减少,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将凸显。

(三)货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下降,将导致进口商品数量的增加,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四)货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导致商品的出口量下降。

此外,本文着重分析人民币升值多进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以期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产业制造水平和生活水平

人民币增值,中国人的购买力会随之增强,同时中国可进口国外高质量的生产设备或引进先进技术,为国内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契机,进而提高我国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国外投资能力

现阶段,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我国注重引进外资,中国企业将不断增加海外投资,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提高国外投资能力,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步伐。

(三)[JP3]人民币小幅升值能有效解决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压力

近些年,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贸易顺差,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或一些贸易争端都与这一背景有关,同时这也成为一些欧美国家抨击中国经济问题的一大原因。因此,人民币小幅增值,可以减少贸易纠纷,缓解对外经济政策压力。

四)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会降低,最终会带动整个社会的价格下降,进而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尤其在通货膨胀期间,人民币升值是抑制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武器。

五)有利于偿还外债

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减轻,同时,随着我国人民币交易面的扩大,人民币的升值增强了本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过多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应把握好度,大量的外汇储备是一种资源闲置,将产生极大的浪费,人民币的小幅升值,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不可否认这是消化外汇储备的重要途径。

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作用的局限性

(一)汇率变化不能反应市场参与者的意图

汇率变化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但这并非是市场参与者的意愿,因此汇率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具有非市场特点,对其调控不具有规律性。

(二)银行外汇市场缺乏主体

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具有严格的准入原则,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导致了市场主体的缺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交易价格并非市场的外汇价格,当前的外汇市场主要作用是实现人民币与外币的转换,不是真正意义的金融性的外汇市场。

(三)降低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极大的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被动参与了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我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除了没有放宽汇率的弹性,在外汇储备上进行了诸多干预,这一系列情况降低了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五、总结

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对进出口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币的升值对进出口贸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要注意,要解决中国与美、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失衡问题,不能简单寄托于人民币的大幅增值,而应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方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ZK#]苏振东,逯宁铎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迁(1997――2007年)――基于多种模型的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33-3

[2] 刘尧成,周继忠,徐晓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J] 经济研究,2010(05):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