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作业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治疗

作者单位:330039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50%以上的患者残存患侧上肢失能,传统康复治疗为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效率和强度难以均衡,故疗效参差不齐。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广州一康)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新手段,其能准确完成患者瘫痪肢体高强度及任务相关性训练。临床研究表明,其对脑卒中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1,2],但国内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以期提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5例,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然后将各层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法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②初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③年龄小于78岁。⑤能配合康复医师与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⑤排除言语理解和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

12方法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采用康复作业治疗技术(Brunnstrom,Bobath,Rood,PNF, ADL训练,运动再学习等)进行治疗。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每天上、下午在常规作业治疗后各增加1次,每次15 min,每周6次,共治疗2个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应用方法见表2。

13评价标准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4]评定患者上肢的综合运动功能,总分为66分。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 [5]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为100分。两组患者康复评定均于由专人盲法进行,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一次。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样本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BI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装水

3空中射击

4钉钉子采用坐位,固定好上肢绑带,选取23个游戏,进行肩关节内收、外展单关节运动,每游戏5~10 min,每游戏之间间隔1~2 min使患者放松1练习眼手协调能力、注意力和感知能力

2诱发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前屈,激发残余功能共同运动阶段1一维游戏

2空中射击同上,根据患者情况及爱好调整游戏内容。进一步诱发主动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部分)分离

运动阶段1三维击球同上,手有抓握能力的无须固定手部,根据情况及患者爱好调整游戏内容。1进一步促进分离运动

2增强患肢的实用能力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FMA评分BI评分治疗前 观察组 432057±930510±93对照组 422128±1128491±98治疗后 观察组 433430±961①②823±90①②对照组 42260±1020①642±122①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时模拟人体上肢运动规律,拥有一个可调节的上臂支持系统,增加的智能反馈和三维运动空间,可使功能治疗训练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它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对肩关节、肘关节、握力和手臂肌张力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了患者的兴趣,促进康复进程。

本文通过上述应用方案在驰缓阶段激发肌肉残存力量、增强肌力和耐力、恢复关节灵活性,痉挛阶段实现单关节的分离运动,恢复阶段帮助完成肩肘关节的复合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选择适当的训练难度和训练强度,提供实时的视觉与听觉反馈信息,实现人机交流,提高患者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客观记录训练过程中患者患肢的位置、关节活动度、握力等数据,评估患者肩关节内收外展前屈、肘关节屈曲、尺桡关节旋前旋后和握力,供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评价治疗效果,制定康复计划。

通过FMA、BI评分显示,与单纯进行作业治疗相比,配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可使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提高,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综合运动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Fasoli SE, Krebs HI, Stein J, et al Effects of robotic therapy on motor impairmentand recovery in chronic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384: 477482.

[2]Cardoso LS Dacosta R Piovesana A, et al Us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rtual Rehabilitation,2006:14.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康复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其会导致患者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肢体麻木、肌肉麻痹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来打较大的影响[1]。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断增长,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研究。本次选取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21例,平均年龄为(43.53±4.92)岁;观察组男患者16例,女患者23例,平均年龄为(42.21±4.67)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误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内容包括理疗、药物利用及康复宣教。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训练内容包括:①双桥运动,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仰卧,双腿屈曲,臀部抬起,保持板桥姿态。②单桥运动,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仰卧,双臂平放,并利用巴氏球进行单腿训练。③俯卧撑,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进行俯卧撑训练,每天以30s为一个周期,重复10次。④仰卧抬腿,医护人员制造患者仰卧,并使双足平踏,随后进行双膝屈曲运动,直到碰触胸部,并保持该种姿态维持1min,每天重复10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腰椎JOA评分、腰痛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观察两组患者8周后复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本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20.0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腰痛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

观察组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腰痛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复况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工作人员需要采用伏案姿势进行工作,而且很多人员腰部核心肌群都很缺乏锻炼,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的提高[2]。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患者出现腰腿疼病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且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如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康复治疗法,该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训练患者腰部肌肉,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明显等特征[3]。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腰背肌肉情况引导患者进行双桥运动、单桥运动、俯卧撑、仰卧抬腿等训练,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节患者心理压力,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还需要注重饮食护理,嘱托患者食用易消化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4]。本次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腰痛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运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腰间盘内压力得以减轻,并且能够促进腰椎血液循环,增加腰部力学结构的稳定,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康复训练治疗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慧卿,魏运栋,王少峰.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09(14):

1250-1251.

[2]宁兴明,伍亮,王廷,何栩,虞亚明.五禽戏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5,11(30):25-28.

[3]丛培彦,张灵芝,于丽.整体护理干预腰腹肌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21

(08):143-146.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3-02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1]。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间歇3~5 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 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见表2、3。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4]。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5-6]。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5]李红彦.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52,59.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脑外伤;头皮针;无错性学习;记忆;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799-03

Effects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rrorless Learning on Memory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for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XU Yan,XIE Wenlong,XU Xiaohong,TANG Juanfen,HE Fengxiang,

ZHANG Shanxing,FEI Lin,SHEN Yuefe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Huzhou Central Hospital,Huzhou 313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rrorless learning on memory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for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Forty-eight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n=24)and control group(n=24).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errorless learning,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also received scalp acupuncture.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Rivermead Behavioral Memory Test-Chinese Version(RBMT-CV),Loewenstein’s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on assessment(LOTCA)and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at the time of beginning and 8 weeks later.Result:Before intervent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ny of the assessment.8 weeks later,all the assessment scores obtained with the RBMT-CV,the LOTCA and the MBI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rrorless learn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memory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Key words:Traumatic brain injury;Scalp acupuncture;Errorless learning;Memory;Cognitive dysfunc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8-08

作者简介:徐艳(1984-),女,浙江湖州人,初级技师,学士,研究方向:脑损伤的康复。脑外伤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常见病,脑外伤后患者不但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1\]。有研究表明,认知障碍是脑外伤后的主要后果之一,占所有脑外伤的10%以上\[2-3\]。而记忆是人脑的重要高级功能之一,与学习关系密切,前后相承,均为认知功能构成的重要因素。其中记忆障碍是脑外伤患者的最常见主诉,国外很多文献报道脑外伤后患者出现记忆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4-5\]。以往临床上多强调脑外伤后运动功能的康复,而对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治不够重视,目前单纯药物治疗并无满意疗效。所以,对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头皮针结合无错性学习(errorless learning,EL)治疗脑外伤患者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接受治疗伴有躯体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为:①住院治疗并经手术、CT或MRI证实为脑外伤;②脑外伤前无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病史,脑外伤后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④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按就诊顺序随机将4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如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微循环及促进脑细胞苏醒等;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如保持抗痉挛、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并进行无错性学习训练。治疗师通过给予线索提示、不断重复练习、正确强化等方法,不给受试者猜测及犯错机会。分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类型,针对患者制定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案。

(1) 针对记忆障碍的训练方法:首先告诉患者一个物体的名称,让患者重复,过10s后让患者回忆并讲出名称,回答准确后换其他物体并延长时间再行回忆,逐步增加回忆的时间间隔及一次需记忆物体的个数,每次10~20min,1次/天。

(2)定向障碍功能恢复方法:对以空间定向训练为主,第一步,侧别辨认训练。使其识记右手,进一步认识记忆右手外侧为右侧。治疗师指导患者练习,每次做5~10遍,每日2次。第二步,方向训练。让患者走出病房,告诉患者门的右侧是东,左侧是西,面向是北,背后是南,每次5~10遍,每日2次。其余时间每次出病房时,由陪护人员重复上述过程,以强化记忆。第三步,让患者走出医院。当患者在病房活动无困难时,由家属按照上述方法带领患者走出病房,逐渐扩大活动范围。

(3)有注意力障碍患者的训练方法:先取2个透明玻璃杯和1个弹球,在患者注视下将1杯子覆盖在1个弹球上,让患者指示何杯中有弹球,反复数次,无误差后改用2个不透明的杯子,操作同上,多次重复无误以后逐渐增加杯子数量;删除作业训练用1张16开的纸在上面写若干个英文大写字母,让患者删除指定的字母,反复练习数次。每次10~20min,1次/天。

(4)有计算障碍患者的训练方法:首先进行10以内加减法,直接告诉患者答案,让患者重复,每次10~20min,1次/天。10以内加减法熟练且准确率达90%以上后进行2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熟练且准确率90%以上再进行50以内加减及乘除法,熟练且准确率90%以上再行100以内加减乘除法。

(5)思维障碍功能恢复训练:a.提取信息,如取当日报纸,让患者找出各项信息(新闻、广告等);b.排列顺序,如让患者排列数字1~20;c.物品分类,如将各种物品的图片打乱后让患者进行分类。每次10~20min,1次/天。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皮针治疗。头针选用神庭、本神、百会、四神冲、头维、率谷、脑户、脑空、天冲、玉枕、天柱、哑门、完骨、翳风、风府、风池以及术后损伤组织的体表投影处等。针刺手法主要运用紧提慢按的提插泻法,以针下有向内吸附的感觉为度。每次治疗1次,留针1h,每周6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定,经过8周的治疗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定分析。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中文版(Rivermead Memory Test-Chinese Version,RBMT-CV)评定记忆功能\[6\],共11个题目,分值为0~12分,分值越高,记忆功能越好;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on assessment,LOTCA)评定认知功能\[7\],包括定向(orientation)、视知觉(visual perception)、空间知觉(spatial perception)、动作运用(motor Praxis)、视运动组织(visuomotor organization)、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s)、注意力及专注力(attention and concentration),26个小项目,除第1、2小项满分为8分、第20~22小项满分为5分外,其余小项满分均为4分,总分119分,总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8\]评价ADL(总分100分),由同一位医生完成所有评定。

3.2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SPSS 11.5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选用t检验,P

4 治疗结果

4.1 治疗前后两组RBMT-CV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RBMT-CV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

注:经t检验,a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b与治疗前比较,P

4.2 治疗前后两组LOTC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OTCA评分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得分提高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 治疗前后两组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得分提高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TCA评分、MBI

注:经t检验,a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b与治疗前比较,P

5 讨 论

脑外伤后的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给康复训练及患者的ADL恢复带来很大困难,其中记忆障碍是脑外伤后患者长期存在的最为明显的认知问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忆康复\[9-10\]。记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涉及到编码(encoding)、保存(storing)和提取(retrieving)。记忆障碍的康复策略包括直接训练和代偿性训练等多种方法。其中,无错性学习被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直接训练策略,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患者,特别是记忆障碍较严重的患者,能促进其记忆功能的改善\[11-13\]。脑外伤患者的恢复首先应是认知功能的恢复,但是现在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只注意肢体功能的康复,而忽视了认知功能的康复。近年来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才逐渐受到重视\[14\],认知功能的恢复往往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ADL。

无错性学习最初起源于心理学研究,后来用于记忆障碍的训练,类似于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无错性学习的方法可以影响记忆的全过程,其中更侧重于记忆过程中的信息编码与保存。我们通过给予患者线索提示、不断重复与练习、正确强化等方式输入到大脑中,在边缘系统、海马等部位经过有效地加工与处理后转化为长期记忆。不同区域的记忆互相联系组建为网络性记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减少遗忘,实现功能性应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3\]。Rodriguez等的研究证实\[15\],无错性学习时大脑对信息的编码、提取与有错性学习不同,两种学习条件下右额叶的事件相关电位在振幅和波形的表现不同,迟发正向复合波的出现也不同。除了电生理表现差异外,临床研究也证实\[16-17\],无错性学习比有错性学习更有效促进记忆恢复,训练内容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与现实的生活方式一致的助记术、日常生活活动的安排等。而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深入地研究,有无数令人兴奋的证据表明环境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脑损伤的恢复。

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呆病、痴呆、文痴、健忘、遗忘等范畴,其病位在脑,《灵枢·论》论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俊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血证论·六忘》论述:“健忘之证尤多,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内经所谓血在下如狂,血在上喜忘是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18-19\],头皮针疗法可明显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坏死区域的侧支循环及建立,并激活损伤中枢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改善因脑细胞缺血缺氧而致的神经功能缺损。也有研究报道证实,颅脑损伤患者在针刺治疗时,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增高,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0\];而且还能促进改善脑组织氧代谢,平衡脑细胞内环境,减轻其自由基反应,从而保护血脑屏蔽,延缓并减轻脑水肿形成和发展\[21\]。因此,头皮针治疗能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提高受损局部的血液供应和含氧量,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大脑皮层功能正常运行和缺损区的重建。

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头皮针结合无错性学习对脑外伤患者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RBMT-CV评分、LOTCA评分、MBI评分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对组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何成松,李卫平,杨大鉴.脑外伤患者的认知训练\[J\].中国康复,2004,19(4):242.

[2] Areiniegas DB,Held K,Wagner P.Cognitive impairment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02,4(1):43-57.

[3] Foster M,Spiegel DR.Use of donepezil in the treat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s of modera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8,20(2):106-108.

[4] Knight RG,Harnett M,Titov N,et al.The effect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the predicted and actual performance of a test of prospective remembering\[J\].Brain Inj,2005,19(1):19-27.

[5] McCauley SR,Levin HS.Prospective memory in pedriat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preliminary study\[J\].Dev Neuropsychol,2004,25(1):5-20.

[6] 缪鸿石,南登崑.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4-1243.

[7] 燕铁斌,马超,郭友华,等.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简体中文版)的效度及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2):81-84.

[8] 南登崑.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79.

[9] 罗子芮,窦祖林.脑外伤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2):849-853.

[10] Dou ZL,Man DWK,Tam SF,et al.Community-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ion service for population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China\[J\].Int J Rehabil Res,2004,27:81-84.

[11] 欧海宁,窦祖林,文伟光,等.无错性学习对脑损伤患者记忆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76-380.

[12] Kessels RP,Boekhorst ST,Postma A.The contribut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o the effects of errorless learning:a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 and older adults\[J\].J Int Neuropsychol Soc,2005,11(2):144-151.

[13] Fillingham JK,Hodgson C,Sage K,et al.The application of errorless learning to aphasic disorders: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J\].Neuropsychol Rehabil,2003,24(2):805-814.

[14] 王敏,冉春风,庄志坚,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8):553-555.

[15] Rodriguez-Fornells A,Kofidis C,Munte TF.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errorless learning\[J\].Brain Res Cogn Brain Res,2004,19(2):160-173.

[16] 窦祖林,欧海宁,文伟光,等.无错性学习在脑损伤患者记忆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5,9(16):84-87.

[17] Van Praag H,Kempermann G,Gage FH.Neural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J\].Nat Rev Neurosci,2000,1(12):191-198.

[18] 谢冬玲,朱丽芳,刘惠宇,等.头皮针治疗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9):834-835.

[19] 孙怀玲,李翔敏.头穴透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 (5):275 -278.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第5篇

作者单位:130052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

弱视是一种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而未能发现与该视力减退相对应的眼球器质性改变。其特征是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的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弱视主要是中心视力缺陷,周边视力可以正常。笔者对近年200余篇论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将儿童弱视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研究

1.1 弱视发病率调查 据1985年流行病学统计,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为 2.86%,近年来多家报道的弱视发病率与此数据有一定的差别,降氏等对北京郊区5000名儿童眼病调查表明,弱视患病率为3.21%;王氏等对山东省10 317名儿童进行弱视患病调查,弱视患病率为3.21%,首次检出率为73.41%;杨氏等对玉溟地区803名6~13岁学生弱视的调查表明,弱视患病率为1.06%;金氏等对北京市托幼园5 522名学龄前儿童视觉状况调查,弱视发病率为2.9%。von Noorden普查士兵中为1%~4%,儿童为1.3%~3%,眼科病例中为4%~5.8%[1-5]。

1.2 弱视分类情况调查 目前弱视的分级分类基本上采用1987年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6],即分三级四类。三级是按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弱视,四类是按病因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四类弱视中各自发病情况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王氏等报道,在检出的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31.72%,斜视性弱视占13.60%,形觉剥夺性弱视占1.80%,其他占2.72%。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占81 .33%,近视占4.22%,混合散光占14.46%;远视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

2 弱视疗法

治疗儿童弱视有遮盖疗法、压抑疗法、视刺激疗法、药物疗法、综合疗法等。孙氏用压抑疗法治疗弱视100例,认为压抑疗法对轻中度弱视疗效好,无碍仪容,应作为学龄期儿童轻中度弱视首选治疗方法。崔氏等对阿托品扩瞳法与遮盖法治疗弱视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是应用阿托品扩瞳法治疗儿童弱视45例52只眼,遮盖法治疗38例45只眼。结果显示,阿托品法治愈率为82.69%,遮盖法治愈率为 82.22%。两种方法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转变和立体视建立及疗程方面的比较均无差异。提示阿托品散瞳法对学龄儿童合并调节性内斜视、DVD的弱视儿童尤为适用。 陈氏等用视刺激疗法治疗弱视,采用CAM刺激仪治疗3~12岁弱视患儿150例267只眼,10次为l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69.7%,无效率30.3%。本疗法对某些类型弱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方便实用,疗效可靠。此外还有滤光镜治疗弱视,量化分级增视图治疗弱视,用药物左旋多巴、美多巴治疗弱视等种种方法。电脑视频具有多

样性,趣味性,灵活性,充分吸引孩子的注视,可以模拟条栅,融合,立体视等多种训练。

3 疗效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霍氏报道,疗效与年龄的关系是年龄越小愈后越好;疗效与弱视的程度是轻度弱视疗效最好重度弱视疗效差;疗效与弱视类型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与注视性质的关系,中心注视的弱视疗效优于非中心注视组。王氏等总结出,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痊愈率高,斜视性相对偏低,亦即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与注视性质的关系,中心注视与旁中心注视基本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即中心注视性疗效好于旁中心注视性弱视。

4 问题与展望

尽管共同性斜视的发病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如眼球运动仪,眼电图/肌电图,功能性MRI,正电子扫描成像为弄清部分斜视发病机制提供了契机,由于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其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弱视:本可以在中枢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段通过一系列物理光学治疗得到良好康复的一种视觉功能发育的低能状态,只要引起眼科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重视是不会出现因中枢神经的发育成熟而留下终身残疾的遗憾。但弱视视觉功能的恢复的可塑期问题以及弱视形成关键阶段的个体差异问题相信会随着视觉科学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4.1 弱视的早期诊断 而2岁之前属视觉发育的关键期,10岁之前为敏感期,因此弱视治疗的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获得功能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提示我们对儿童时期要加强监测,注意儿童视功能的改变。在检测时除利用常规的诊断方法外,还要注意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仪器,作出正确的诊断。

4.2 弱视的规范化研究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向全国提出了“弱视普查诊断标准”,“弱视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等,对弱视的医疗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弱视医疗实践的丰富和眼科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弱视规范化研究,重视弱视临床科研方案的设计,深入探讨弱视的发病规律及治疗规律、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盲法、重复的原则,评定标准尽量做到定量化、客观化,从各个环节提高弱视的防治水平。

4.3 弱视的远期疗效及复发问题 弱视的远期疗效及复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共性问题。许多治疗弱视的报道文章,绝大多数报道近期的有效率和基本治愈率较高,但观察远期疗效者甚少。少数报道了复发率的问题,霍氏报道弱视复发率为37.2%,赫氏报道复发率为40.63%。

参考文献

[1] 降丽娟,申风呈,蒋爱民,等.北京郊区5万儿童眼病调查报告.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7,5(1):23-25.

[2] 王利华,于秀敏,刘丽萍,等.山东省10317名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调查及疗效评价(第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弱视调查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119-1 24.

[3] 扬志武,赵灿林,吴丽清,等.玉溪地区小学生弱视调查分析.中国校医,1995,9(4):290-292.

[4] 金羲,秦金莉,瓮学清,等.北京市托幼园(所)5522名学龄前儿童视觉状况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7,35(9): 477-481.

[5]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华眼科杂志,1990,26(2):107.

相关期刊更多

巴蜀史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八小时以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