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引言

全球化趋势不仅使各国经济、政治交流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日趋频繁,进而带来了国际留学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落实《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注重规范管理,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种族、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心理上经历着从“蜜月”到“孤独”的阶段。当他们来到中国,面对新的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时,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果不能尽快、有效解决这种心理的不适应,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运用跨文化交际技能主动帮助留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使其顺利跨越文化适应的门槛、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作为一名外事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并探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管理策略,对于丰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管理理论,实现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和提高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管理水平,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留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

(一)社会文化的转变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和行为习惯,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祖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是留学生适应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这种文化的差异给留学生的适应过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果不能尽快融入当地文化,留学生会感觉生活无所适从,心理上会产生挫败感、焦虑感和抑郁感,这种负面的心理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留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无法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以致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二)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是留学生开展异地生活、求学的最大问题之一。由于出国前没有进行充分的语言培训,多数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汉语。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又无法用所在国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必然会给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封闭性。很多留学生都没有中国朋友,经常和本国或其他语言相通国家的同学在一起,由于人际交往范围狭窄,生活和学习慢慢变得枯燥、乏味,极易造成留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三)个体差别因素

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评价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很多是其自身因素造成的。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非洲学生比欧美学生遇到的障碍要多一些,很多非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中国人不喜欢黑皮肤,进而造成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和跨文化适应的困难。与此同时,中国人对于留学生的接纳也存在个体差别,有的人抱着文化开放的心态与留学生交朋友,互相学习,有的人则对留学生疏远,保持距离,回避交往,给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退缩到自己同胞的圈子中,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进程。

二、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策略

(一)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留学生管理和工作人员,他们的交际能力、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印象和跨文化适应进程。因此通过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激发对异文化的兴趣和好感,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交融,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帮助留学生尽快跨越文化适应的门槛,顺利完成留学生活。

(二)亲情化管理,加强跨文化沟通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这就给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沟通与交流是打开留学生心扉,加强管理的有效途径。留学生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文化背景,还应了解每位留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消除隔阂,减少分歧。留学生刚刚来到中国,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惧怕,亲情化的关怀和管理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一句关心的问候和鼓励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力量。为留学生送去生日的问候和祝福,经常与留学生谈心,分享他们生活中的快乐,排解内心的困惑,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使留学生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生活和学习。亲情化的沟通不仅拉近了管理工作者与留学生的距离,增进了不同文化风俗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同时也使管理更加轻松、融洽,富于人性化。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内心迫切地渴望获得朋友的帮助和友谊,但又没有合适的方法和机会。很多中国学生对留学生避而远之,不能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留学生建立友谊,因此需要留学生管理人员搭建一座中外学生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交融。定期举行中外学生的联谊活动,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鼓励留学生多参加学校的社团和各种文体活动,积极融入校园文化氛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组织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增加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和热爱,激发汉语学习的兴趣,带来愉悦、新奇的生活感受。圣诞节等国外节日的时候和中国学生一起举办圣诞晚会,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营造多元文化共存、交融,中外学生互相学习、竞争的和谐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秋红、李纯丽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管理 [J].2009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范文第2篇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的多;人力资本同其他硬资本如物质、货币等相比,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科技快速进步,人力资本在综合国力和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及决定性意义日益突显、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资源由原来的土地、劳力、资本逐步转向信息、经营能力、知识等,智力资本正在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资源。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资本、人力的数量型投入转变为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人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是国家、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

2.我国对跨文化人力资本的需求

在高度全球化大竞争的时代,无论从政治、经济角度,还是从国际交往角度、知识信息交流和获取角度,国家、地区及个人都需要更多地与外部世界沟通。我国的经济、科技、外交、军事等领域急需大批了解国际行情、熟悉国际规则的专门人才,以真正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例,2015年博鳌年会主要聚焦亚洲的合作发展,关注经济区域繁荣,共有77场正式讨论、41场分论坛、6场圆桌讨论、4场闭门会议、7场CEO对话等。博鳌论坛的成功举办需要周密筹划、细致准备和顺利实施,论坛的策划、组织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态势、熟悉国际规则,论坛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亦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熟悉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要,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活力。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依托于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本提升,培育和引进一大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化运营意识并且熟练驾驭全球性管理工具的高端产业人才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工业、科技、环保、金融等领域国际交流与日俱增,人才的跨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多元文化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成败得失,跨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人力资本培养的新理念。企业对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力资本的需求日益迫切。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Meyer将跨文化能力被定义为:当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态度和期望时,能够灵活地恰当应对的能力;Chen&Starosta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互动者谈判文化意义与适当地在一个特殊环境下使用有效的沟通行为,以便确认双方多重认同的能力;Dodd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语境中能产生有效跨文化结果的能力。概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跨文化交际学界普遍认可的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标准是恰当和有效;恰当性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认为重要的准则和规范、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期望没有受到严重侵犯,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既定目标、得到应有回报。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专家和学者观点纷呈。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组成;Fantini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层面:知识、态度、技能、意识;Wisema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有效、恰当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知识、动机和技巧;INCA(跨文化能力评价项目组)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歧义容忍度、行为灵活性、交际意识、知识探索、尊重他人、移情;Clouet指出跨文化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他强调跨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主要包括:灵活性,处理冲突的能力,协调工作的能力,移情,处理交际困难的技术,对歧义的容忍,对自己文化背景反思的能力,对文化导致不同的讨论风格、讲话速度和思维模式的意识。为进一步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构成,研究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共40人,包括跨文化专家、外贸人员、出国工作或学习人士、长期旅居国外者、在跨文化或多文化环境工作的人士、出国旅行者,研究者对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能力,其构成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特征。其构成要素部分呈显性、直接作用于跨文化交际,部分属隐性、间接作用于跨文化交际,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涉及多方面知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能力方面应具备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层面可归纳为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两大范畴,尊重和礼貌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良好的个人素质、素养有助于恰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

1.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和跨国经营活动迅速发展,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多元文化的存在对企业的影响有其积极、有益的一面,同时,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也会为企业的管理造成障碍,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消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一些企业或公司是由两国或多国企业组成的跨地域、跨民族、跨政体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给企业及其管理者的传统思维和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Dowling&Welch认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可以归因于六个因素。一是工作内容的增加,与传统本土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国际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应对一系列事务,包括外派人员管理与安置、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跨文化适应等。二是经营地点、目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更为广阔的视角。三是更多涉及本国外派人员和外籍员工的个人生活。四是由于企业劳动力混合了外派员工和当地员工,从而引发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变化。五是企业承担更多风险。六是企业管理和运营承受更多外部影响。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的人力资源,要求现代企业实行跨文化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除体现传统管理方式的一般特征外,还应做到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有效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功运营、实现企业国际化的有力保证。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在人员选聘、人员培训、人员考评、人员报酬等方面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在人员选聘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需要与企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保持步调一致,有利于企业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处理涉外事务、应对海外竞争。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应放眼未来,制定国际化人力资源战略,注意人才队伍的阶梯性、人才结构的多维性,防止人才队伍的断层。人力资源部门有必要对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充分意识到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间的差异,为企业选拔和储备视野开阔、勇于创新,具备开放意识、持续学习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以外派员工的选聘为例,对派驻其他国家工作的人员选聘不同于对在国内工作的员工选聘,前者难度远大于后者。外派员工将要面临工作场所和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将遭受语言、医疗、住宿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化冲击将引发工作受阻和孤单、思乡情绪的产生;适用于国内工作环境的能力和技巧无法确保外派员工在国外工作中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在招聘、选拔外派人员时,要充分考虑中外在文化、社会和商务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对外派员工的潜在影响,不能仅将专业能力和过去工作表现作为主要选拔标准和依据,还应考虑该人员是否能适应国外文化,是否具备熟练的外语能力、人际交往技巧以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能力。在人员招聘方式上,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上沟通、网上招聘;发挥网络优势,对处于不同地方、不同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人员培训方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开展多层次的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跨文化人才。持续性的员工学习和培训活动被视为企业的战略型武器,是企业除了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的重要活动,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员工构成的多样性、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经营特点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帮助员工克服文化冲击的影响,建立对其他事物和文化开放的态度、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的能力,培养员工的协作和团队精神。就培训途径和方式而言,其一,可采取校企合作与高等院校相关院系合作,或依托社会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分批次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短期跨文化培训,提升员工跨文化意识、丰富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锻炼跨文化交际技巧。其二,采取中外企业合作,开办异域短训班,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外企业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或工作实践。许多偏见和误解是因交际双方缺乏基本的接触和了解,跨文化实践经验的积淀有助于人们克服文化偏见、减少误解。赴国外培训和实践不仅可以使员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理念、开阔视野,还有助于他们亲身体验文化冲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三,可在企业内部开展模拟情景活动,模拟跨文化合作环节。通过本国员工和外籍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员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跨文化交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更为开阔的跨文化视野来界定自我和他人,建立良性的跨文化关系。在人员考核和报酬方面,企业需做到定位精确、责任细化、考核科学,实现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效使用人力资源。企业可通过构建经济和非经济两方面的报酬体系,激励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帮助他们不断发展。另外,不同企业、行业、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薪金和福利方面存在差异,洞悉国际薪酬变化,了解外籍员工和外派员工的特殊需要和要求有助于国际化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计划。

2.企业管理者的跨文化能力

企业要想成功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具有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的跨文化经理人。企业管理者的跨文化能力事关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跨文化能力包含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全球化带给企业的挑战要求企业管理者从全球视角经营和管理企业、面向国际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全球意识、放眼世界、了解国内和国际市场行情,从全球高度和国际视野思考问题、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和商务活动;要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全球思维方式思考人力资源的角色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其次,企业管理者应意识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针对不同的文化群体不能完全奉行同样的管理理论和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存在差异,在本国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在其他文化环境里不一定同样行之有效。管理者需要理解、认知中外管理文化的差异,及时进行观念重塑,有效解决中外管理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不断与国际接轨。再次,企业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国际惯例与规则,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商务活动显示,无论在谈判、会议还是广告中,交际风格和认知风格均在发生变化,在一个国家被认为成功的交际技能在另一个国家可能被否定;中外对语用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在不同的场合下侧重有所不同。专业化知识、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助于企业领导者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跨国合作。

3.企业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代企业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同时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企业员工在跨文化交际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方面应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企业员工需要具备一定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不断积累丰富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外贸企业为例,商务谈判是外贸企业商务活动的核心,影响着合作及交易的成败。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外贸重点工作包括了加强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调,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在此框架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企业层面的商务谈判和磋商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参与谈判的企业员工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商务礼仪,在进行商务谈判时,采取适合的交际方式、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其次,企业员工在能力方面应具备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以跨国公司海外委派人员为例,为成功实现跨国经营和营销,跨国公司的员工应能够与目的市场的消费者沟通、把握市场脉搏、了解目的消费者的需求,恰当进行品牌建设和跨文化广告。然而,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管理组织学教授Graf的一项研究显示:海外委派人员的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海外委派的失败率居高不下,具体表现为外派人员表现不利、与本土员工关系紧张、生产停滞、公司名声败坏等问题;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困难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跨文化意识、多元语言文化知识、较好的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助于海外委派人员高效地解决跨文化项目中的问题,也被视为外派人员的必备素质。另外,跨文化商务沟通与合作需要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交际态度、个人态度、良好的个人素质、素养。具体表现为: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自爱,拥有开放的心态、对其他文化理解和尊重、能够站在交际对象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真诚、谦逊、礼貌,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三、总结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范文第3篇

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作为企业的CFO既是实现公司跨国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融合各种不同商业、人文文化的沟通人和传播者。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背景、商业理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和客户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日常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碍,造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甚至更改或取消。这是任何一家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国际公司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三家不同产业类型的跨国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感悟到国际化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中有许多共通和相似的特点,在此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有效的执行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将制度性的体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设计精良,结构紧密的机器,那么沟通便是“油”。时常给机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故障,延长使用时间,就十分必要。沟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和习惯的人向着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构建高效、务实、有创新思维的跨国商业交流和沟通平台服务,对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实现全球的商业利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是以“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围内所属的子公司,管理各级公司的资产和企业资源,执行和实施母公司的企业战略计划等。跨国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业文化、客户价值趋向等软影响因素,同时更要固守财务核算准则的制约,最终还要维护投资人的商业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双向式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传导也是延续和围绕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是总部将公司政策信息和企业战略传递到各区域,并下达到所属的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 公司总部各执行部门也是按公司准则和各项指令执行。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会发现因理解上存在差异,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规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广,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能在表层上进行操作,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总部向各分支机构下达和执行。子公司对总部不能反馈或提出有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另外,有些跨国公司总部官僚色彩严重,听不进下属的反馈。但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因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不畅通,造成了信息不能进行双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各级子公司不能将其已知的现实情况及时详细的用正式的书面信息向总部反馈,从而造成经营上出现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级公司、同级公司之间“双向式的互动信息交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客户习惯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能呈现全面详细的有关综合财务政策、法规、制度和商业文化的报告。这对弥合各公司人员间彼此的理解和认知都将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过程:最初M公司总部,主管财务结算的经理并不同意,希望继续按原结算方式交易。此时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周旋,并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两次同M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文件和依据,终于在历时三个月后,新交易方案终被采纳。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间,N公司同M公司之间在交易结算上都非常畅通,并且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各级CFO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公司政策性的信息和所执行的财务准则,更要系统详实的学习和掌握所属投资地的商业习惯、客户价值趋向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就一些重要的差异和不同的商业理念进行详实的文字和量化的分析,并定期同母公司或区域管理机构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例如: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国际合作 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Xiaoying

(Depart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the foreign cooper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conduct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becomes a critical issue. In this article,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1 高校国际合作中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合作是指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学位互认、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及共享等。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破除种种壁垒,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特色优势和发展需求等,积极寻求对应的国外合作伙伴,在上述各领域中发掘合适的合作项目,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跨文化”是定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动作用。跨文化管理是20世纪末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迎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组织行为,探讨如何提高管理者在不同文化里提升管理绩效的方法。它主要着眼于文化观念的异同及由此引起的行为价值特征。因此,跨文化管理强调理顺文化差异、价值观认同与个体激励、组织信任、团队合作等组织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控制文化冲突,并做出合适的文化融合策略选择。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虽然不像运作国际商务活动那样,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同样讲究合作的成效和双赢;虽然交往的对象都是有知识、有较高素养的教研人员和学生,相对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群来说比较单纯,但毕竟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跨文化管理不当轻则造成沟通无效,重则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使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也影响合作高校各自的国际声誉,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中的跨文化管理。

高校在国际合作中进行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国际合作互动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以积极的姿态力争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并且在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后,从文化整合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理解发生矛盾的每个个体,并最终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

2 影响高校国际合作的“跨文化”因素

2.1 价值观

高校的国际合作不仅是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交往,而且是各国文化之前的碰撞与沟通。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等,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

其中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尤其巨大。例如,中国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倡导一种人自身、人际间、人与社会的和谐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目标、团队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进行交流时,一向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而西方国家则是个人主义占据其文化的核心位置,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及个人利益。因此,他们在交流时,总以自己为中心,交流语言直截了当,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造成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谈判、管理和实施方式的复杂化。高校只有与不同价值观的人进行充分沟通,求同存异,争取大家能够统一到一个具体的同标之下,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政治立场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体系的不同以及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决定了在具体国际事务中,不同国家的利益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高校是代表其国家的,与国家“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因此,高校应熟练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有关外事规定和纪律,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时,不卑不亢,对于原则问题据理力争,守住自己的底线;同时,也要从大局出发,对于非原则问题求同存异,寻求最佳的合作点。

2.3 沟通能力

语言从来都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但语言不是词句的机械组合,它代表某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高校工作人员虽然可以熟练掌握合作方的语言,但不可能完全掌握这种语言的使用环境。如在中国、日本等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东亚国家或阿拉伯国家中,人们的语言表达具有高含蓄和高情境特征,许多场合不使用明确的文字或符号信息,而是借助肢体语言、特定场景或通过上下文联系进行交流。当这种高情境语言与低情境语言如英语等交流时,就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出现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从而造成一些误会和困难。

3 高校国际合作中跨文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3.1 识别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高校国际合作跨文化管理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过程。一方面,要在国际合作中提倡认识和了解本国文化的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要站在尊重和平等的立场上认识其他国家与我们的文化差异。不妄自菲薄,不高傲自大,避免文化中心主义,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合作方领略到变革和发展中的高校管理文化的先进性,是解决双方文化冲突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国际合作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3.2 解决文化冲突,实现高校不同文化的融合

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文化冲突。在认识本国文化、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进行分析,找出各自文化的特征,掌握各文化之间的共性及差异,针对不同的文化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发挥不同文化的长处,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推进跨文化管理中的融合,从而保证高校合作项目的和谐、有序、顺利开展。

3.3 进行跨文化沟通,建立高校合作双方的信任

跨文化沟通是建立跨文化主体间信任的最有效的办法。沟通是桥梁,是化解文化冲突的良方。只有通过诚心地沟通,双方建立起互信和友谊,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关系的融洽、和谐。积极的沟通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双方人员均要树立合作的意识,提倡换位思考。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