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流技巧

跨文化交流技巧

跨文化交流技巧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培训 跨文化交流 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近2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培训。商务英语培训是以语言为载体,把核心的商务内容放到其中;以企业商务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英语为重点的一种培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培训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但当前的商务英语培训基本上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是否足以培养能够成功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必备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谈谈跨国商务活动的实质问题。从客观现实来看,跨国的商务活动从表面看是跨国交际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际交流的成败将决定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Baguley的定义,商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技巧,从本质上讲有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Varner and Beamer还进一步补充到,商务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谓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不同的商务文化背景的时候产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的障碍尤其突出,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麽困难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双方之间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扰”,交流随时都可以被中断。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对商业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际是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种经济商务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业人士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应的敏感度,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商人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环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对跨文化交流培训是重要的。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国文化强调“人事分离”,感兴趣的是实质性问题。因此他们谈话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对手的时间很少,短暂的寒暄后即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此外,美国人幽默感强,爱开玩笑。

2.交谈方面

强调时间表“专时专用”,注重直率和讲实话。再者喜欢反驳,公开表示其反对意见。

3.思维方面

美国人往往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等问题,再依次解决。

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交流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语言的交流。

1.语言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仅需要个人语言技能,如听、说、 读、 写,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如谈判、演示和说服等技能。商务英语培训应该把这些技巧贯穿于整个训练,尽可能设计一些模拟交流场景帮助训练者应用这些技巧。

(1)谈话技巧(Speaking Skills)。当非英语母语交流者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有效的谈话技巧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场景的交谈不仅要求通畅流利和准确达意,而且还应讲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别强调了以下六个标准:清楚、 准备充分、 简单明了、 生动幽默、 表达自然、简练有效率。以上六点是给培训者提出准备谈话交流的明确标准,培训师应帮助他们用以上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谈话,在充分练习后进行点评,详细分析以上哪点做得更好,哪几点还需要改进。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种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率和灵活的交流方式。当然,这种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技巧。许多商务人士发现,工作的成功绝大多数取决于他们能够组织好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效地演示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培训者领悟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应该在课堂上提供给培训者进行演示的机会,并且留心观察,帮助培训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问题,培训者应从亲自锻炼中掌握演示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转贴于

(3)高级的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谈判是一种双方或者是多方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商谈和商讨的过程。谈判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建立商务关系,同意进行谈判,交换信息,提问,选择,提出条件,商谈,达成一致和总结等。培训者必须明白谈判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谈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训者顺利展开谈判,应该在分析各国文化对谈判影响的基础上,多对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训练。

培训师可以要求培训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谈判,一组是英国商人,另一组则是中国商人。在交流时,培训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英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英国是high IDV(inp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国商人应当更多尊重英国商人的个人权利和决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想法,因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国文化的体现。

2.非语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直接,两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1)面部表情。在东西方文化中,东方人比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习惯过于直露;而西方人则较为直率,喜怒哀乐较易表现在脸上。比如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业谈判中几乎很少微笑,只有谈判已近成功的尾声时才会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会把随意的笑视为是不严肃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国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触视为诚实坦率的表示,闪移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不诚实和没礼貌,而日本人却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谦逊。

(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包括手势在内,在不同文化中差别是很大的。无意中做出的体语或手语,都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我们大家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这个手势的意思正相反,意味着没有价值的“零”,而在日本则代表“钱”。显然,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商业交际时,这个手势不可以滥用。又如见面时的体语,美国人可能会与对方拥抱,或拍对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见面方式的。再如中国人喜欢翘二郎腿,而中东地区的人会认为这是极大的失礼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脚底是人身体最低的最肮脏的部位,向谈判对方露出脚底无异于贬低和侮辱对方。

(3)空间与相互距离。个人空间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约定俗成。与东方人交谈的西方人,常常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入侵。研究者发现,美国人认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洽谈的合理距离,而亚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则较少考虑私人空间问题,他们会认为越近的距离会使关系越亲近。因此美国人与日本人谈话,很可能在无意中被日本人的“紧追不舍”逼得节节后退,造成喜剧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商务英语培训作为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对跨国贸易感兴趣的朋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4]Gibeon,R.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跨文化视角 翻译技巧

引言

英语翻译是将英文文章、文献或者资料翻译成中文的过程,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学习者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也是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英语翻译的要点和技巧比较多,而作为语言的转换,从语言产生的根源――文化环境角度,去讨论英语翻译的技巧应用,对英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帮助作用最大。

一、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

翻译的精髓在于使观看译文的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原来英语材料中的含义,这既包括字面上的解释,也包括阅读之后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即情绪的波动和认知的变化。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关键点:首先,按照语言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进行翻译;其次,按照语言习惯进行翻译;第三,尊重文化差异的表达和观念的传递。而要达到这种翻译效果,就要求翻译者对英语和中文的语言环境拥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并且实现跨文化视角的转换翻,只有这样,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材料内容才能够完成阅读感受方面的平行转化,英文材料的真实阅读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二、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技巧

1.划归策略。将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转换为读者可以理解的文化表达方式,让译文内容更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即为划归策略。简单来讲,划归策略就是使原本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弥合,实现文化环境的同水平转化。比如,在主语的表达方式上,汉语表达习惯是以人作为主语,英语的主语大都是物,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英语语言进行汉语表达习惯的转化。These stories and her expressive face appealed profoundly to me .在这个英语句子中,主语是“stories”和“fece”,按照字面翻译,大可直译为:“这些故事加上她丰富的表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但是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翻译成“我被这些故事和她讲述时候丰富的表情深深地吸引住了”,将第一人称作为主语,强调事件和客体行为对主体的影响,使句子更加生动。

2.词类转换。对于很多正面翻译无法实现的译文,译者可以选择采用反面翻译,也就是说,对肯定的表达可以采用否定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利于读者理解。在英文翻译中,对“too...to...”句型的翻译,是词类转换技巧的最佳展示。例如“Although his doctor suggested he should adopt a healthy diet,such as eating plant-based foods,he was too stubborn to listen”,这里的“too stubborn to listen”不翻译成“听起来太固执”,这样直译并非材料本意,而是应该采用否定句的表达“太固执、不肯听”,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清楚、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避免歧义。

3.文化背景引申。基于交际翻译的视角,将意译与英语隐喻翻译过程结合起来,能较好地促进学习者了解本国文化,这就是对文化背景进行引申。如英文中某些隐喻用中文成语表达:The weakest goes to the wall. 译文: 优胜劣汰;To harp on the same string. 译文: 旧调重弹;这是对中文成语的利用,是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另外,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译者需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进行了解。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翻译作“雄心勃勃的”,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炫耀”之意。又如,“dog”在英国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语境的不同,谨慎处理翻译的内容。

4.简繁互通。在具体翻译时,译者应具体分析读者及其反应情况,调查读者真实需求以及具体接受能力等,针对读者期望值进行科学预测,综合分析读者群在具体需要上的差异,针对翻译策略进行科学调整,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译文,获得共鸣。许多英语国家拍摄的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在翻译过程中都应用了这个技巧,根据中国某段时期流行的网络用语、段子等,对影片的对白进行翻译加工。例如,在“功夫熊猫3”中,“I have heard about some Master who could win a fight just by throwing open a door.”翻g为:我听说某些大师只靠破门之势就能闪瞎对手赢得战斗。其中“闪瞎对手”,既符合当下中国年轻群体中流行的网络语言的趋势,又与“破门之势”的快、准、狠的特征结合,是很恰当的繁简互通技巧的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是实现英语材料中文转化的必要策略,也是进行精确的、带有语言情绪的翻译的唯一途径。在应用各种翻译技巧时应注意对中英文化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这需要翻译者的不断学习和长期练习,希望本文能够为英语翻译工作的进步以及英语学习者的翻译水平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姝婷.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J].校园英语,2016(07):121-122.

[2]樊玉焕.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15-116.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第5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使被试与留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跨文化交流,在课堂上讨论完成十个关于文化差异的话题等方式,运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检验实验前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效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174-06

随着大型公司的全球化经营、金融经济的国际化、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愈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能力,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进行成功的国际文化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学习。罗宾逊认为,文化教学不应该只是对文化知识客观内容的单纯传输,应强调学习者对文化的主观认识的转变和发展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以最终适应任何新的文化环境。本研究通过跨文化知识的导入,让学生和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旨在通过测评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对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的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进一步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基本概念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层面,Bennett、Bennett 和 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层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一般来说,能力(competence)涉及三个层面:情感、认知和行为。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且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Spitzberg 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认可。“有效”指的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既定目标,得到应有回报。“恰当”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认为重要的准则和规范,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期望没有受到严重侵犯(Spitzberg)。根据陈国明和Starosta的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技巧。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只有对异国文化有正确的情感倾向,才能激发相应的文化意识,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正确的交际技巧完成有效的交际行为。因此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起点。

(二)跨文化敏感度

现任美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Bennett于1984年提出了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随后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将跨文化敏感度划分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逐渐过渡的6个阶段:否认、抵制、最小化、认同、适应和融合阶段。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认为这一概念应该在情感层面加以界定。并进一步提出,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首先是自尊自爱的,能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能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认为对跨文化敏感的认识可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跨文化敏感度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多元文化的心态,这是对适应、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积极驱动。跨文化敏感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包含以下6个因素:自尊自爱、自我监控、思想开明、为他人着想、交际参与和理性判断方式(Chen &Starosta)。

由Chen和Starosta 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共包含24个问题,反映了跨文化敏感的5个因素: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交际参与度指参与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产生的参与感,量表中有7 项内容用于测评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指参与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理解、接受并尊重文化差异,量表中有6 项内容用于测评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信心程度,量表中有5 项内容用于测评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指交际者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所产生的愉悦程度。交际专注度存在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有效地做出回应的意愿。量表中各有3 项内容分别用于测评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拟考察以下三个问题:(1)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是否能有效测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通过与留学生交流能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3)通过跨文化话题讨论和与留学生交流能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验

1.实验程序

首先,教师列出十个显著的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主题。课下学生阅读有关文化差异的书籍,上网找出与这10个文化差异主题相关的资料。充分地准备一定的文化差异知识后,学生找到1―2个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交流。交流的内容与这10个话题相关。

其次,主要任务为大学生面对面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交流,通过对10个文化差异主题的讨论,逐渐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敏感度。

第三,在4个月的交流过程中每周至少交流一次,并对其讨论的文化差异话题作出总结。在实验的最后一周,学生挑选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演讲。

2.研究方法

这项调查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知识、动机和技能,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和行为(Spitzberg & Cupach)。调查问卷设计为实验前和实验后两个问卷,每个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Chen和Starosta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它包含了5个因素,也就是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层面。为测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10项选择题。选择题的内容与课堂上讨论的10个文化差异话题有关。调查问卷分别在三月初和六月中旬发给中国学生,并收集数据衡量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采访,帮助学生解决与留学生交流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持续四个月。实验一个月后以分组的形式开始采访,每个组由两三个学生组成,共面谈三次。通过三次采访,老师收集数据,写下学生交流的收获和成就感,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英语专业快班111名大学二年级学生。

4.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在课堂上讨论10个文化差异的话题。参与者分成若干组,每组2至3个学生。每次课上讨论一个话题,课下每组同学再与留学生继续讨论同一个话题。下次上课每组再次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在最后一周,每一组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做演讲。

(三)结果与分析

1.信度分析

对实验前后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信度达到测量学要求。

2. 实验前后跨文化敏感度差异检验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被试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在实验前后的差异,结果见表1。学生的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没有显著差异;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结果发现,实验前后在学生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上差异显著。实验后学生的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得到了明显提高。结果还发现,实验前后学生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上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第一,学生没有在交际参与度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是因为他们缺乏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积极的态度;第二,对于差异认同感,他们的平均分数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跨文化知识,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和留学生们的文化差异;第三,至于交际信心,学生们仍需提高,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跨文化知识并且语言流利度较低,从而信心不足并影响他们和留学生恰当和有效的交流。

3.实验前后文化差异知识测验正确率差异

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包括10项选择题。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回答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表3。

结果发现,实验前有30.6%的学生正确回答5个题目;15.3%的学生正确回答6个题目;17.1%的学生正确回答7个题目;10.8%的学生正确回答8个题目。实验后有25%的学生能正确回答7个题目;21.2%的学生正确回答6个题目;22.1%的学生正确回答5个题目;16.8%的学生正确回答8个题目。结果表明,实验后,近70%的学生能够回答6个以上的问题,文化差异话题的讨论对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三、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大学生们在跨文化敏感度所包含的5个层面: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中,有2个层面(即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提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策略――提高交际技巧、增强交际信心、增加跨文化知识。

(一)提高交际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该提高交际技巧,即有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恰当且有效地进行交流。根据研究的结果,笔者建议学生提高以下能力:多留心,管理焦虑,运用移情。

1. 多留心

通常当大学生与留学生交流时他们没有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换句话说,大部分时间他们与对方交流是不留心和无意识的,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引起误会。尤其是在非语言交流上为了有一个恰当和有效的交流,学生需要多留心。留心(Thich)就是注重自己的内在的假设,也要适应与别人相冲突的假设。当我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交流行为,我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特别留心。留心涉及:(1)新类型的创建;(2)对新信息的开放性;(3)认识问题的不同视角(Langer)。留心会注意到更多差异,而不是更少的区别。例如,当学生不留心,他们往往使用广泛类别预测他人的行为(例如种族、性别或角色)。当他们意识到,他们就可以创建新的类别和更具体的类别。当他们越细化类别,就越能用更个性化的信息预测他人的行为。留心还包括对新信息的开放(Langer)。当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新的信息,他们就可以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多面性。对新的信息的接收侧重于正在发生的交流过程,而不是交流结果。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时,他们就会错过与留学生交流时的细微信息 ,这往往会导致误解。学生必须认识到,留学生可能使用不同的观点理解或解释他们的交流。

一般来讲,留心要求创造性思维参加交流,留心能帮助我们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准备”阶段(Ting-Toomey)。Ting-Toomey表明,很多交流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4个核心的沟通技巧适合于各种跨文化的情况,即留心观察、留心听、确认身份、并合作对话。总之,如果学生在交谈中注意留心,他们可能会更加自觉地洞察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帮助他们与留学生进行有效而恰当的交流。

2.管理焦虑

在第一次回答问卷时,许多学生同意能表明交际参与度的第22项(尽量回避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这表明,一些学生太焦虑而不愿意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因此他们会选择回避。如果他们有能力控制焦虑,就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当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时,有效的沟通能力常常

建立在管理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上(Gudykunst)。

三个因素影响学生的焦虑和不确定性。首先,当学生与陌生人交谈,他们感到不确定或焦虑,因为他们受到焦虑性的刺激和忧虑。“焦虑是一种心理概念,常被心理学家描述为对间接相关物体的一种担心和模糊的恐惧状态”(Hilgrad,& Atkinson,引自Scovel)。减少不确定性理论(Berger & Calabrese)表明,我们抵触和陌生人交流时的那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当我们还无法预测或解释一个陌生人的行为时更是如此。不确定性阻碍了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当我们无法预测他人的行为或态度(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我们不能确定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解释性的不确定性)时,我们就会感到高度的不安和焦虑。然而,如果学生了解更多的跨文化知识 ,他们便能更好地减少焦虑。

3.运用移情

在回答实验后问卷调查时,许多学生不同意和有不同文化的人交谈时要耐心并不急于下结论。(第11项)。这表明,他们会马上得到一个结论,而不耐心倾听对方。换言之,他们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和反应。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运用移情。移情这一概念被学者们认为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移情也称作心灵感应或直觉敏感度(Gardner),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具有移情能力是指能尽量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为他人着想的人更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更有同情心,更能关心对方,更能敏锐地感受到对方的各种心理活动,更能认同对方的情感。换句话说,越具有移情能力,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因此,如果学生和留学生能够有效和适当交流,他们需要做到:(1)仔细倾听对方;(2)了解对方的情感;(3)对对方的话感兴趣;(4)对对方的需求敏感;(5)了解对方的观点;(6)注意对方的非语言行为。总之,如果学生可以较好地运用移情,他们会顺利领会对方的观点并快速提高交际技巧。

(二)增强信心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学生的信心没有明显改进。这可能来自焦虑和不确定性,缺乏跨文化知识、交流技巧和良好的性格。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他们需要提高自尊和自我认知。

1. 提高自我评价

在回答实验后问卷调查时,许多学生很难面对面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谈(4项)。这表明,学生缺乏信心。提高学生信心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自尊。自尊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基本要素。当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他们往往会感到自信和坚强,便能与合作伙伴以乐观的态度和信心交流互动,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不仅可以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感,也更能处理疏离感、挫折和压力所造成的意思表达含糊不清的情况。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被认为可以调解所有的行为选择。因此,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会激励个人做好与他人的交往,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反过来讲,这会使人建立一个积极的动机和情绪,承认和尊重跨文化差异。 为保持和增强自尊,我们应积累成功的经验,增强胜任感;正确地知觉和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现,把错误看作是学习和改变的机会;相信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当自己有缺陷、行为失败或有错误时,学会接纳自己;对自己的内在资源,自己的潜力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每个人来说,内部价值(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学习能力、道德水平、自我接受)比外部价值(财富、成就、权利、地位、学历、外表)更有可能使人体会到自尊。

2.促进自我了解

在学生了解留学生的文化之前,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个人态度、偏见和一些偏爱的观点。通过这样做,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认识你自己”的忠告从古代各国不同文化的哲学家那里流传下来。理解他人先要了解自己。大多数文化是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吸收的。所以第一步是认识到自我参照标准,才能了解另一种文化难懂的一面;这样才会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事,在其他文化中却闻所未闻。自我了解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了解自己意味着你需要知道你的文化,了解你的看法,知道如何实施你的看法和审视你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监控了解自己。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过程通常被称为“自我监测”。当你在不同情况下,你可以控制你的情绪反应,创造良好的印象,并修改你的行为。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更好地与对方交流并增强自信心。

(三)增加跨文化知识

研究表明,一些学生缺乏文化差异的知识,所以他们不能顺利与他们的合作伙伴沟通。事实上,他们需要了解更多非语言交际知识,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文化知识。如文化知识讲座、大众媒体、杂志、报纸、谚语、笑话、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和艺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事实,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和电子报,很多报纸和杂志提到的文化知识并非在通常教科书中能学到。一些好的文化见解可以很容易在头条新闻、广告、社论、体育版、漫画,甚至在天气预报中发现。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充满跨文化故事的电影,然后让学生找出和他们自己文化的不同和特别之处。此外,学生有必要更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建立联系。通过互动和观察,他们可以对其他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总之,当他们准备融入任何新的文化时,了解不同文化知识是一个良好开端。具有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更加顺畅与留学生交流,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文化导入并让学生和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学生在跨文化知识、意识、动机和技巧方面有所提高。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大学生们的跨文化敏感度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大学生们在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这两个层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以此证明本实证研究是一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本研究总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策略对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任务教学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本项目总结出三个策略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通过留心、管理焦虑、运用移情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通过提高自尊、自我认识、语言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加跨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期望此实验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深远的影响,希望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基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3]姚君伟,张向阳,张伊娜.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教学[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2007-09-22].http://202.204.128.82/index.php?option=com.content&task=view&id=72&Itemid=31.

[6]BENNETT M J. Towards ethnot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M]// Paige R M.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Yarmouth,ME: Intercultural Press.,1993.

[7]BENNETT J M, BENNETT M J.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lobal and domestic diversity[M]//Landis, Bennett J M., Bennett M J.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 (3rd ed.). Thousand Oaks,CA: Sage,2004.

[8]BRICK J. China: A Handboo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R].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dney: Macquarie University, 1991.

[9]CHEN G M, STAROSTA W 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nthesis[M]// Burleson B R. Communication Yearbook,1996.

[10]CHEN G M,STAROSTA W J.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R].Human Communication,1997.

[11]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FANTINI A E.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EB/OL].[2013-06-16]. Retrieved March 2003 from http://sit.edu/publications/docs/competence.pdf.

[13]GUDYKUNST W B, KIM,Y 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Inc,2003.

[14]GUDYKUNSt W B.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2003.

[15]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1976.

[16]HALL E T. The Dance of Life: The Other Dimension of Time[M]. Garden City,N. Y.: Anchor Press,1984.

[17]KIM Y 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 TING-TOOMEY,S, KORZENNY F. 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1.

[18]LUSTING M,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6.

[19]SAMOVAR L A,PORTER,R E, McDANIEL,E 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6th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20]TING-TOOMEY S.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9.

An Empirical Study on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YANG 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22,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