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4]田俊.从非语言交际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72-173.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时展的突出特点和迫切需求,是当代人必备的交际素质。作为人类文化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的城市,尤其是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的沿海城市,唐山市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能够拥有和你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敏感性、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交际行为的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尤其是非语言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措施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外学者注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层次深度化,从 Thomas在应用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章,掀起了语用失误与跨文化研究的浪潮、 Furstenberg提出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化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功效、O’Dowd指出集态度、知识、技能为一体的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国内学者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重点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探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口语、写作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如张红玲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特别是写作交流项研究、宁天舒进行书面语和口语一体化的聊天室会话分析研究、赵辉关于涉外行业国际工程技术人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研究等。但现有跨文化交际研究尚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效度不够,实证性研究缺乏等,尤其是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较少,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

唐山作为京津唐城市产业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特色化发展。本文基于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借鉴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云技术的网络信息优势,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和国际合作力量等多方优质资源,进行城市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调控力度,对于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风气的形成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持,以提升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从微观上探讨基于云技术的居民构建跨文化交际自主学习模式、交互式协作学习等方面的对策。

一、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引导、督促、监管力度,微观上居民重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积极参与。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志愿者行动和有偿服务形式招募 IT行业高技能人才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构建云技术的跨文化学习交流网站、进行在线答疑辅导,同时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和监测评价力度。

二、构建居民自主学习模式。利用已有的英语学习网站和针对城市居民不同水平及需求运用云技术自主开发的中外文化学习网站,拓展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城市居民可以自身的水平和经验在网络上选取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活动,如学习圣诞专题晚会、体态语言的差异和禁忌语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强化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利用云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居民提供真实的文化信息输入如音像、影视资料,并为居民提供可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生动地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促使其直观地感受并体验文化魅力。因为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言的学习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通晓目的语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在地道的目的语的环境下进行磨练与升华。

四、组织居民在线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社会能力。组织城市居民在开放式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拉近居民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居民可实际操作的活动如键友交流活动、网上聊天、电子论坛、视频会议、新闻讨论、博客微信、虚拟环境实时交流等。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贸;外贸从业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在外贸从业人员的工作中无处不在。业务员在市场开发、洽谈和接单时要进行跨文化交际;单证员在审证、制单、审单、交单时要进行跨文化交际;跟单员在订单的生产安排、产品跟踪、安排出货时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企业领导在与客人会面和谈判时也要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外贸工作的重要特征。外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1959年Edward T. Tall在《无声的世界》一书中首次使用“跨文化交际”一词,从而引发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最初的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主,即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接行为表现。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核心特征的认识,学者们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形成共识。Kim(1995)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人解决重大挑战的全部内在能力。其中重大挑战的特征是跨文化沟通、文化差异性以及对其他文化的不熟悉性,组织间的表现形态以及克服压力的能力。在Kim看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其核心是交际的合适性。Spitzberg(200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为实现特定的目标,以一种特定方式在交流干扰出现时相互交流的能力”。之后他又将这一定义修订为“在具体环境中,对行为表现的合适性和沟通效率的感受”,从而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沟通的合适以及高效。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被视为具体环境中的概念,包括交流场景和文化背景。交际的合适性和交流的有效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特征。交际的合适性指交际双方或多方的规则、标准以及关系没有遭到破坏。交流的有效性指交际双方或多方的交际目的得以实现。Messner和Schfer(201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含十二种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自我定位准确、交际行为合适、适度自信、有影响力、有成功动力、能换位思考、能移情、思想开明、有沟通能力、能容忍不同事物和观点、敏感性和灵活性。具有这十二种能力的人就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1.工作特点决定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贸即对外贸易,又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交换活动。这一活动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最重要的特点是涉外。即同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博弈,以实现自己的贸易目的。外贸工作涉外的特点决定了外贸行业从业者要胜任工作就必须具备对异质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文化对人的制约性决定外贸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Hofstede指出文化是心灵的软件,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文化约束中。Kluckhohn指出,“文化在每个环节都规定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我们身上都经常有一种压力,逼迫我们遵循别人为我们创造的某些行为方式”。人的行为受本文化影响。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准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中国人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在行为习惯行事方式上有所区别。从文化对人行为的制约性角度看,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3.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胡文仲(1999)认为这些障碍包括: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认识上的误区指人们误以为人都是一样的,会从自己文化的角度判断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刻板印象是对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民族中心主义把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强加于别的民族,认为要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要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去衡量其他的文化。受跨文化交际障碍影响,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缺乏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容易引发错误的判断,会出现困惑、失望甚至沮丧的情绪,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故而,要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就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提升外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个人加强知识积累

Rope, Reynold和Mueller(2004)认为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越多,理解越深刻,越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认识自我做起,了解自身的文化、个人态度和交际风格。交际时发出的信息源倾向于交际对象的反应和信息,忽视自身的认知风格、情感态度等因素。另外可以增加跨文化知识。现在,有很多介绍世界各国文化知识的书籍,互联网上也有很多相关资源。外贸从业人员可以利用书籍和网络这两个途径,加强跨文化知识积累。特别要积累特定对象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对异质文化的间接认识,奠定坚实的跨文化知识基础。

2.企业和企业协会提供跨文化交际培训

外贸企业和企业协会人才济济,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战经验的外贸人才。外贸企业和企业协会可以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向企业和企业协会的成员单位员工提供跨文化交际培训。可以采用讲座、工作坊,或者在行业简报上开辟专栏的形式,借助录像、光盘、口头讲述、角色表演,进行包括提供信息、分析文化冲突原因、中外文化对比、体验型训练和互动式训练在内的各种跨文化训练。利用好行业资源,提高外贸行业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

3.高校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高校是外贸人才培养的摇篮。外贸人才入职前一般要在高校学习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表述高度概括,不能体现企业和市场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外贸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少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随着对外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的提高,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考虑企业和市场对外贸从业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设置包括跨文化交际、涉外商务礼仪、公关谈判技巧、中华文化和外贸英语谈判等课程,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跨文化交际案例和跨文化训练,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四、小结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体环境中的概念,包括交流场景和相关文化背景,其核心特征是交流的合适性和交际的有效性。行业特点、文化特性、以及对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突破决定了外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外贸企业和企业协会以及相关高校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Clyde Kluckhohn.(1949)Mirror for Man. New York: Whittlesey House. P 31.

[3]Greet Hofstede. (1991)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McGraw-Hill Co.p.4.

[4]Kim Y.Y.(1995), Cross-Cultural adaption: An integrative theory, in: R.L. Wiseman (Ed.)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5]Messner, W. & Schfer, N. (2012b), "Advancing Competencies for Intercultural Collaboration", i5n: U. Bumer, P. Kreutter, W. Messner (Eds.) "Glob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Heidelberg: Springer(upcoming in June 2012).

[6]Rope, R. L, Reynold, A. L.& Mueller, J. A.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in student affairs [J]. San Francisco, 2004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第4篇

现阶段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都开始进行深入性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其间英语最为普遍适用的语言,核心影响地位变得愈加显著。须知在和其余国家交流环节中,如若一味地摒弃外国文化,单纯进行表层的外语交际,是很难换取预期交流实效的,而缺乏本国文化的渗透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今后我国对外交际过程中,务必要确保立足本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扩种对外国文化的解读范畴,进一步维持整个交际的顺畅和实效性。须知跨文化交际始终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任务,所以说,尽快理清该类意识的培养要点,显得势在必行。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规范性原则

(一)适应性

须知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的文化要素、课题材料,始终是和英语课程息息相关的,此外还保留较为强烈的语言生动性、情境逼真性、材料生活性等特征,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持续完善学生情感、调动他们深入性的探索欲望,保证逐渐地令他们理解自身民族特性、尊重其余民族特有的文化,进一步衍生出可靠的跨文化意识。

(二)阶段性

在高校英语课堂中辅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预先评价他们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熟练化掌握程度、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等,之后结合实际进行由浅入深地渐进式指导教学,最终令大学生充分解读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意义。

(三)交际性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其核心动机就是为他们今后跨文化交际实力舒展,奠定基础。在英语课程中组织跨文化交际培养工作,可以令学生更加深入性地感知英语使用国家特别的文化背景、风土民情、生活习惯等,经过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自然地传递彼此之间的文化,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亦会在文化交互式渗透过程中得到理想化健全发展。

二、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需要注意的要点

激发并完善高校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原本就是迎合现代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行为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高校英语教师,有必要自觉地进行跨文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出大学生群体自信的民族信仰、多元的文化风情、充满包容和国际性的视野。

(一)树立起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高校英语教学理念

各国之间唯独做到文化的交互式学习借鉴,才能真正做到了解自己和别人的美。由此,现代高校英语教学中便积极开展以文化自觉为核心的跨文化教学活动。

首先,倡导各国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即避免盲目陶醉于本国文化、排斥华夏文化、任何文化的唯我性等现象的同时,避免各式各样的崇洋媚外行为。

其次,加强对跨国文化的理解认同效果。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尽量督促他们频繁地转换视角,借此克制不同类型文化错位和差异状况的同时,挣脱自我认知和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约束效应,进一步凭借外国认可的价值理念来评价对方言谈举止,适当尊重和包容别国文化的差异之处。

最后,维持跨文化交流的开发与包容性。文化自身保留较强的开发和包容特性,尤其是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面看待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现象,同时要求他们在做到立足丰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吸纳外国文化,为日后自身民族文化进一步充实,提供合理的指导性依据。

(二)创建出跨文化教育实力和素质兼优的大学英语师资团队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展开跨文化意识培养工作,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一批跨文化教育实力较强的高校英语师资团队。毕竟想要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必需要凭借大学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加以引导。唯独确保高效英语教师保留较强的跨文化教育实力,才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侧重性地引导大学生引入并且理解一系列跨国文化,令他们明白本民族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共性、差异细节,进一步激发他们更高等级层次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技能。

第一,高校英语教师要保证持续深入性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持续唤醒个人坚定的民族文化意识。

第二,大学英语教师要灵活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外国学术杂志和静电书籍阅读,或是经常观看一些西方国家电影,进一步确保系统化地掌握西方文化特征。

?L此以往,令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能够持续深入性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差异,客观校验认证中西方价值理念的优劣细节,保证透过西方文化视角思考中国现状或是透过中国文化角度感悟西方,最终在科学合理性比较环节中树立起可靠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觉意识,成为学贯、通识中西的优质化大学英语教学主体。

(三)沿用迎合跨文化意识培养需求的教学方案

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上,就是在辅助学生完成中西方知识点和思想认知交互式融合任务的基础上,令他们更加精准化地把控中西方文化特性并做到个人中心思想的融会贯通。这类工作内容极为繁琐,因此需要高校英语教师预先制定完善化的教学大纲,之后保证时刻结合外语教学规范原则,搭建起健全样式的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在保证合理规定文化教育课时的基础上,将文化教育贯穿融入到英语教学流程之中,使得跨文化交流技能培养指标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贯彻落实。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充分补充大学生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方便他们更加精准化地对比认证传统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同点,为日后大学生加深对世界文化理解、强化自身文化的敏感性、树立起可靠的跨文化意识、开拓视野等需求满足,提供保障。归根结底,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活动,就是以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作为目标,针对一切相关教材内容、教学引导模式、评价价值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行为流程,因此理当以高校英语教师作为核心、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为主体目标,及时布置拓展交互、综合、个性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同时加快单一测评向综合、全过程评价方式过渡转换的步伐。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日贸易人员的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同时对于日语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实现高质量的日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本国的文化,还需要去深刻地了解日本的文化,从而更加全面掌握日语的学习与应用。高校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对日语的听、说、读、写层面,却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以下将针对高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1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日语教学

1.1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指实现本民族语言与非本民族之间语言交际的能力。跨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文化背景方面的差距。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交流时,其文化差异的表现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在具备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对方民族的行为方式、语言特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一些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得自己的话语充分被理解,保证顺利的沟通与交流。

1.2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与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一个方面要充分尊重对方,具有积极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公平、公正,将彼此的尊重作为交流与互动的前提。因为中日之间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所以语言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对方的语言特点,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具有深入了解对方本质特征的能力。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使我们处于有利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需要对对方的民俗风情、自然环境、语言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融入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去。要不断地学习对方先进的文化内涵,充分把握交际对象的本质,在进行友好交流的前提行下,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三个方面是要具有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才会产生文化的本质差异。对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具备环境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具有敏捷的思维与活跃的思想,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应变。移情水平体现在交际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处理问题。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移情水平高的人通常更为通情达理,常常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反而,对于移情水平低的人,思维往往会受限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在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应对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四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切记盲目判断。跨文化交际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遇到对方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和意思不够明白的情况,不要盲目地做出肯定性或判断性的回答,避免造成交流过程中误会的产生,给彼此带来不好的印象等一些负面的影响。为此,在交流中要多使用推测、试探性的口吻,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保证对方可以充分理解自己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五个方面是要做到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轮换交际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沟通的各方要做到相互配合。当一方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另一方应该保持安静,注意倾听,必要时可以做好记录的工作。采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可以让双方都有机会去表达个人看法与聆听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轮流的交换的交际方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六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具有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地域、民族的差异,出现沟通交流的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出现尴尬的场面,这个时刻就需要双方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缓和情绪,打破这种局面,促使交流的正常进行。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充分看出,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交际能力与水平。

2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与模式过于传统

我国普遍高校的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停留在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等层面,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能将日语的教与学从语法的学习中分离出来,还是依据听、说、读、写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牢记发音、语法、词义等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下,高校日语的教学无论从教材的定制上、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模式上都是以对日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为重点,从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针对课堂的实际教学环节,学生通常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日语的学习任务,缺乏真正实施跨日语文化交际的基本训练,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2.2师资力量不够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少

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也是一种双向的意识,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师,还是文化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高等院校虽然已经设置了日语专业课程,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方师资力量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日语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际的互动过程,由于一部分日语教师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出国留学的背景,没有真正体验过日本生活,对日本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能进行地道的口语交流,在授课过程中并非全日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低,大量的理论教学替代了取代了日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过少。这样就造成了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高校日语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日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做好如下几点:

3.1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深刻掌握日本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因素的灌输,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要在师资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力度,通过引入日语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师资力量,充分提升高校对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

3.2要做好课程的改革,教材的调整

在课程的改革中紧跟时代的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课程的改革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形成。在日语教材的设计中,应该将日本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开展相关的日语文化交流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加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教育。采用强化实践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实践环节,从而达到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去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日语培训项目,如日语演讲比赛、日语作文比赛、日本国情知识竞赛、日语语音模仿比赛、日语书法比赛、日语翻译竞赛等。有意识地参加日语交际活动,加强日语的训练。学校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3.4重视师资培训,组建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学校还要重视对师资团队的培训与教育,而培养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而且还能提高日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以便日后能够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以说教式的方法或者实例体验的方式进行讲座和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组建一个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4结语

我国的日语教育政策应该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本文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针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从而为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婷.大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1,3(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