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范文第1篇

[摘要]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在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确立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罗秋滚(197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陈宇(1982-),男,浙江宁波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江西 南昌 33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87-0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等技术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从职业分析、岗位能力的要求人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是授课教师,以任务实施为导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融教与学、学与做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学科型教学的种种弊端,如课堂上知识讲授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实践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制订、检查实施、反馈评价四个程序,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模式开发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职业岗位进行确定。要调查建筑行业的背景并进行分析;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岗位的工作活动等。其次,确定工作任务。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邀请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到学校,与学校商定该职业岗位群昀工作任务,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后,分析、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次,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来确立课程体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充分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技能的标准,考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最后,核心课程建设。实际上,构建工作过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的行动体系重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1.确立职业岗位。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欠缺,建筑行业大量需要生产、施工与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根据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要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和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结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查和走访建筑领域相关单位,整理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零距离对接的岗位:住宅建筑师、质量安全员、建筑师助理、工程师以及资料管理员等;适宜发展提升的岗位: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人以及技术负责人等。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原有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的“三段式”教学问题。该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是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主线是培养职业能力,改革原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编排方式,在对学科知识单元重新进行编排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一个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要适应职业群的工作需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主线是职业实践,导向为工作过程,主体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一套紧密联系建筑产业的、实际实用的崭新的课程方案。基于此,通过建筑市场调查论证,结合江西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在与建筑业专家、基层一线管理人士、毕业生等跟踪反馈后,确立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设计人才。下面以住宅建筑师岗位职业群为例展开分析。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建筑工程设计任务承揽的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基础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工程字、美术字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识图、制图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建筑美术及绘画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造型艺术、形态构成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运用基础应用;常用软件运用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消防、历史基本知识和基础应用;协调各建筑技术工种的合作;建筑结构、设备、施工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应用的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住宅小区工程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住宅区总体规划、房产建筑策划与业务管理;中小型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场地基本分析等职业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装饰工程施工与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装饰施工与设计表达技能。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建筑方案手绘与快速表达;建筑方案徒手效果图表达;建筑设计cad图表达;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运用模型、文字表达建筑设计意图及方案汇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社会交往;建筑设计文本编制等职业技能与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适宜发展提升的任务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掌握大学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进行社会交往;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发展;专业的创业创新、设计自我、持续学习;对口升学和函授继续学习;艺术美学的鉴赏;工作几年后注册建筑师考试等职业能力。

3.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形成“课证融和、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标准融人、考纲融合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下:基本能力课程。第一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制图规范、图纸识读等。第二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建筑材料、民用建筑构造做法等。专项能力课程。第三学期课程包括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设计表达等。第四学期课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空间组合等。综合能力课程。第五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高层住宅、消防规范等。第六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

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江西地区建筑行业市场的调研,得到建筑企业的专家参与帮助,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美术表现技法、计算机应用、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初步、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运用与施工技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及考核评价标准。以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工作任务的模拟,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收获了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5.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原则。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课程实施过程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的结果即课程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确定其优劣和目标达成度,分析原因,为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职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职业能力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以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处于设计的不定型、不成熟阶段;多元化原则指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和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多种评价类型;一体化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与实施的不可分离性,在课程体系实施中开展课程体系评价,在课程体系评价中实施课程体系。

三、总结与建议

1.教师的素质要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情景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咨询和参与,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

2.工作导向的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工作导向课程开发中要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即工作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学生的自我引导、学生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享以及生活场景教学等相关。新教学法教给学生的目的是行动,创建适应教学的情景显得尤为重要。该方法要使学生在职业行动的教学情景中学习,而职业行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宽泛,对于工艺技术、生产安全、经济法律、社会生态等整体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现。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职能作用 建筑企业 运用

建筑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企业相关负责人要结合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建筑企业资金应用的合理性,从根本上提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

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普遍。很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不够完善,并没有把管理会计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建筑企业要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向管理会计转变,实现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1]。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一)对企业全面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信息进行规划

管理会计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状况,提供各种管理信息。它既包括加工、修正后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大量的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相对比较自由。不受会计政策和制度的制约,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管理需求,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变动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业务数据相结合,来反映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企业全面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信息具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二)通过分析指标变动,揭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通过结合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的指标变化,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企业管理层反映。首先,管理会计通过纵向的数据对比,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资金应用情况等具有明确的了解,并对预期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其次,管理会计通过与同行业进行对比,认识到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竞争中的态势,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2]。

(三)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建筑行业为例,管理会计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行情和行业变化等进行分析,对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更加的科学合理。同时,管理会计通过对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成本、税金和利润等进行核算和评估,以了解建筑企业的内部状况。管理会计通过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作用。通过合理科学的量化模型,对企业的成本、利润和资金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四)实现全面目标管理,对企业内部进行协调

管理会计是根植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它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密不可分,直接决定企业发展和决策中的经济行为。管理会计通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全面目标管理,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达到一致和统一。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部经营管理、决策和控制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各部门的管理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的划分,实现各管理部门的相互沟通和合作,促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3]。

(五)用数据信息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汇总

企业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和管理要素相对比较多。企业的组织架构也比较清晰,企业内部员工各司其职。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会对日常工作状况进行汇报。但是,企业各部门之间具有独立性,缺乏交流和沟通。管理会计能够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用数据信息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明确的反应,让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很大程度降低了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难度,使各方面的信息更加清晰明确[4]。

三、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运用

(一)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普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相关建筑部门对外国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制度不断变革。同时,建筑企业相关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培养管理会计专项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并不是很普遍,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业人员并不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问题。相关建筑部门应该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5]。

(二)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轨。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很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注重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实践,导致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普遍。首先,研究人员对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其次,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没有立足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而是对外国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借鉴,并不能满足中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最后,管理会计的研究层面狭隘,并没有在我国建筑行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

2.研究方法单一。管理会计涵盖的范围很广,适用于诸多领域。管理会计涉及到的知识构成也相对较多,既包括会计学和数学知识,又包括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主要停留在对经济数学的研究,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理论研究,很难满足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6]。

3.法律法规不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对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建筑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阻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建筑行业市场起不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导致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建筑市场的具体情况对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

4.专业人才缺乏。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建筑企业中很多会计具有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不乐观。建筑企业的管理会计,既要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具备相关的建筑学知识。会计专业人员虽然对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但是普遍缺乏实践,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普遍应用[7]。

(三)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途径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推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对建筑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候,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避免管理过程中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管理会计对建筑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进行相关财务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的重要作用。在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协调好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关系,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层面的发展很迅速,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却存在诸多问题。任何理论的研究都要为实践服务。研究人员在对管理会计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相应的实践。将与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既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完善。

3.对管理会计行业进行有效监督。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又要重视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监督,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规范和市场制度的完善。建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同时,能够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学术交流,让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真正为建筑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完善和实践的快速发展[8]。

4.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分离,导致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我国建筑企业整体财务发展水平。相关部门要对管理会计师和普通会计师进行明确的划分,对管理会计师的相关职能进行具体的要求。管理会计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管理才能和知识储备,满足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相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制度考核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选拔,促进管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建筑企业也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措施,以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适应建筑企业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管理会计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普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桂秀,汪智芳等.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J].现代商业.2011.(20):229.

[2]张妮,张旭锐.浅析责任会计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243.

[3]孙洁.加强农发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11):80-81.

[4]顾海燕.试论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推进企业精细管理[J].科技视界.2015.(04):319.

[5]郝桂艳.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31):252.

[6]刘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管理会计应用[J].中国外资.2014.(02):64-65.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范文第3篇

1调研分析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前,我们采用“个人访问”和“问卷调查”及召开专家委员会的方法对建筑工程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重点是恩施州翔宇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宏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八个与我系签定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被调查人员主要是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工程师、技术能手或管理人员等。调研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建筑工程企业中对一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除了具备必须的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以此为依据确定了:

1.1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建筑工程识图》被喻为“工程技术语言”。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熟练阅读和绘制本专业的工程图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土木工程职业技术岗位提供专业基础知识,为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工程技术管理员等工作岗位奠定识图基础。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监理员。

1.2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具备熟练识读施工图纸,合理组织指导施工的能力;具备熟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能根据构造要求,参与工程图纸会审。工程造价咨询人员:具备熟练识读施工图纸能力,能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人员:具备熟练识读施工图纸能力,能根据施工图纸合理指导、监督施工,参预图纸会审。

2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2.1.1能力目标(1)能用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画出较复杂组合体的三视图(2)能用制图规范、标准完成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室内给排水工程图、道路工程图。(3)能用制图规范、标准及制图工具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

2.1.2知识目标(1)掌握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及识读投影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建筑工程图样的图示特点和表达方法。(4)掌握《建筑制图标准》中有关符号、图样画法、尺寸标注等有关规定。(5)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平法”制图规则和识读图的基本方法。(6)掌握室内给排水工程图基本知识。(7)了解道路工程制图规则要点。要实现以上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工学交替的项目化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将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既完成三个综合项目)第一阶段:课程基本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以选定的项目《组合体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为能力训练目标和知识训练目标,在课程设计中让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做、练建立空间想象,掌握制图标准和规范,完成组合体的识读与绘制项目。第二阶段:专业识图与绘图阶段: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项目。我们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职业岗位的能力目标,在综合考虑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确定以“识读职院某住宅楼建筑工程施工图”作为该课程第二阶段的项目。为了使学生能在课程结束时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将这个项目分解成四个任务,在任务下设立多个子任务,并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子任务中。建筑工程施工由三大部分组成。我们分别以识读这三类图纸为主题设计了三个子任务。这三个子任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训练学生利用建筑制图原理及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相关知识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通过三个子任务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巩固识图步骤和制图标准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识图能力。而这三个子任务的不同之处则是所训练的专业术语不一样。例如:“识读建筑施工图”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物开间、进深、层高、净高、建筑红线、梯段、踏步等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识读结构施工图”主要训练学生对混凝土、钢筋、抗震等级等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而“识读设备施工图”则是训练学生对于建筑设备设施相关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每一个任务的挑战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也是三个子任务单独存在的意义所在。第三阶段:专业知识的拓展阶段,通过对建筑工程企业的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恩施城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不少学生毕业后就业于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因而,识读道路桥梁工程图是本课程项目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识读道路桥梁施工图,运用道路桥梁相关专业术语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成为他们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我们据此又设计了“识读道路桥梁工程图”专业拓展能力阶段。

2.2《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

2.2.1环节1: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巧妙地提出任务设计任务情境的目的是自然地、巧妙地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完成任务后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中,我们可先通过一些建筑工程工作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用建筑专业术语与工程技术员交流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带学生对图纸所表达的住宅楼进行实地参观,指导学生拍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备识读图纸时使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程的总任务是“识读职院某住宅楼建筑工程施工图”。面对这一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会在兴奋之后,产生信心不足的心理。此时,我们可引入子任务“识读建筑施工图”中的一个小任务———“识读建筑总平面图”,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然后,按照上述步骤,由简到难,逐步将各个任务引入。

2.2.2环节2:讨论分析任务,发现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出任务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任务,发现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识读建筑总平面图”任务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步识读图纸,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通过识读建筑总平面图,我们可以获得有关该幢住宅楼的哪些信息?②建筑总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③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建筑总平面图上的内容去完成一些实际工作?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2.3环节3: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计划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计划。例如:在“识读建筑总平面图”任务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建筑总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时,我们不必急于回答学生,可先让学生试着绘制本校的建筑总平面图(局部)。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投影和影的区别,逐步认识到正投影原理。绘图结束后,可以选择部分学生展示其绘制的图纸,学生会发现由于各张图纸上表达方式的不统一而产生的误解,从而明确制图标准存在的价值,据此学生便确定了下一步自主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正投影原理和建筑制图国家标准。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高职;应用英语;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44-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高职教育的普遍特征,即与职业岗位(群)有密切联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本科英语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通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真正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等人才”的重要分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不应该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饼干”,而是应紧紧围绕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就业导向重新开发。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在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给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建筑业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会愈加激烈。要在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人才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行业实施课程改革,构建核心课程,是满足建筑业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应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其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突出特色、服务行业、提高应用能力是应用英语专业的改革方向。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走出去”的行业。大量的工程承包企业涌向国际建筑市场,显示了我国强大的国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问题,兴高采烈地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不但经济利益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形象。究其原因,除融资等因素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和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每一家中国承包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大型综合承包商需要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谋划自己的发展策略,中小型专业承包商也必然要在国际化的承包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在现实中,多数中国建筑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还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准备。经营国外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人才,这是许多国际承包企业多年来的共识。企业中土建专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多,但掌握新技术、懂外语的管理型复合人才少。人才缺乏一直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应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具备作为一位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所应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2003年,我院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并实施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将英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整合,旨在培养“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建筑业对外发展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主要是为了防止课程内容的支离破碎和将不同科目简单相加的零碎学习,保证课程体系的紧凑性而提出的,其他科目都要与核心相关并服从核心的要求。因此,所谓核心课程包括“一般与必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态度。应用英语专业应实施建筑行业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建筑业一线施工和管理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需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涉外建筑业务活动中能熟练应用英语知识从事建筑服务和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能在涉外建筑工程翻译、涉外建筑项目施工与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涉外工程项目秘书、涉外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职业岗位就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影响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课程,并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同时通过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使学生学好若干门具有看家本领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所在,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对于改革中的应用英语专业,其核心课程要能够充分地对学生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为此,我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建筑行业背景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由公共课程模块、英语知识模块、建筑知识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组成的核心课程。

公共课程模块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即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该模块核心课程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计算机应用、CAD基础、建设法规、建筑概论、FIDIC合同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社会交往、与人沟通、承担责任、社会参与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英语知识模块的目的在于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因为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英语知识模块中的多数课程为专业平台课程,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建筑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建筑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建筑工程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建筑知识模块是为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而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核心课程包括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具备现场施工的基本能力和国际工程招投标的基本能力。

综合实训模块是该专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课程包括英语综合实训、识图与构造综合实训、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测量实训、模拟招投标、顶岗实习等。旨在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的目的。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关键职业能力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展变更的时候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四大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相互贯通,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既重视英语知识,又重视建筑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能力,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创新与特色

核心课程的构建满足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涉外建筑企业需要“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制定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建筑业是机遇,更是挑战。建筑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去”是必经之路。建筑业在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物资设备的出口,促进了劳务输出,提高了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仍然处在低端领域,主要优势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力供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丧失了这个优势。因此,建筑业在国际承包中能否走远走好,做大做强,关键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核心课程的构建改革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以行业为背景开设专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有新的突破,既充分考虑了工作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等问题。

核心课程的构建兼顾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明确了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一般要求为“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涉外工程翻译能力”;较高要求为“有从事国际工程招投标、涉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核心课程重视学生的生存能力,更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核心课程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了实用性与应用性。理论课程有特色,《建筑英语》、《FIDIC合同》、《工程索赔》等课程有别于英语类专业的传统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实践课程有创新,英语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现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凸显了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使其有别于其他专业。但核心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课程标准、考核与评价标准、资源开发等都是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待于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笑歌.回归学科本质 突出专业特色――第三届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教论坛纪实[N].中华读书报,2009-06-07.

[2]郭擎.我国建筑总承包企业国际竞争力探讨[J].当代经济,2008(3上).

[3]欧阳光华.课程理念与大学素质教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之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4]商林.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提高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J].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

[5]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建筑专业知识与实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建筑专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5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区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继续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年均投资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将会形成2万亿至2.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包括产业项目9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4000亿元,城市建设投资约4400亿元,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约3000亿元。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无疑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快速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饥渴”问题尤为凸显。尤其是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更是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据调查,广西建筑专业人才存在着“少、弱、旧、差”等问题,建筑行业作为经济区发展的基础行业,探讨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启蒙

建筑行业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环境,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从人文意义上的建筑学,还是科技意义上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因而,建筑类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的人才资源,创新素质是其核心特征。

1.激发创新欲望。在结束应试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当代大学生中,对创新的认识较弱,对学校倡导的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有部分大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依葫芦画瓢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好奇欲与创造欲,以增强创新意识。

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要重视专业认识教育。尤其是对部分大学生懵懂选择的建筑类专业而言,他们不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及就业方向,对专业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而目前的专业认识教育,通常是以时间简短的入学教育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等形式来呈现,缺乏直观的感受,效果可想而知。

要从专业认识教育入手,通过专业基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专业概况、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及部分相关工作领域的要求等,以此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向他们介绍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训练计划等,使得他们对创新意识有具体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增强创造欲。

2.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建筑类专业人才也不例外。目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如广西唯一的公办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应更为准确、具体。建筑类专业人才,可根据需要定位为培养以建筑员中某一员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类、管理类人才,具体又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学习、岗位综合素质培养及操作技能培养与拓展。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是本行业的中坚力量。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自我生长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知识迁移功能和创造的。建筑类专业需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善现有课程内容老化、课程直接缺乏衔接、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实际问题,建立多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包括建筑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概括以及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应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金字塔;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诱导

1.弱化思维定势。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思维定势。

建筑类专业学生主要受到权威思维和从众思维的影响,极其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弱化思维定势,及时更新知识,转化教学思路,以增强刺激;以题组的形式开展教学,不设定完成路线,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发挥;选择有针对性的错例进行剖析,以此深化概念性知识;课程总结必须准确全面,避免以偏概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方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2.创造无畏环境。长期以来,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学习体系。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这样的一个学习体系,虽然给予学生思维一定的开发,但学生依然处于相当严重的束缚之中。在传统教学上,讲究师道尊严。然而,这种尊重往往伴随着以丧失学生的主动性、质疑能力等为代价。在教学中,教与学的本质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市在老师勾画的框架中进行。如此一来,看似合乎科学的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却是非常有限的。

要培养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创造无畏的环境。无畏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是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技术力量以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精心营造的开放的环境。同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当倾听其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者,不应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不能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封闭在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只是知识学习的旁观者,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践行“服务学习”理念。

3.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关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结合职业教育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创新性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以“平台+模块+课群”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按专业设置平台、按目标设置模块、按需求设置课程,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其次是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应为教学方式之一,更应拓展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传统提倡的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都仅为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应以创新实验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技术平台,探索创新思维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铸造

1.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欠缺。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而建筑类专业学生最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传统教学局面,真正进入工地,参与小到选材、大到设计图纸等实践工作,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建筑施工企业、深入施工现场第一线,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施工壮观场面和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全貌,并提前了解和熟悉将来毕业所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特性、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建筑类专业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才能使其在丰富的建筑基础实践能力上拓展其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可以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上参与学校与建筑企业进行的产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应用实践中获得收益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会加强其自身的创新能力。

3.改变“被动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今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的对象、方法、过程等关键要素都是由实践指导教师制定的,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参与实践,根据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我们称为“被动的实践”。而“主动的实践”,是相对于“被动的实践”的而言的,它是一种由实践指导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之后,由学生自主实践,对象、过程、程序等均有学生自行设定,最后反馈结果的一种自主性的教学环节。主动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路乃至创新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有精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指导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建筑类专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需求,同时也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落实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将合适的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和设计任务,参与技术研讨、施工方案拟定和施工过程,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快教师业务、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现今,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参差不齐,要提升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还可以邀请或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讲学,把国内外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经验带进学校,给予教师思想一定的冲击,让其有机会与国内外权威近距离交流,激发其要求进步的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快速成长,才能带动学生成长,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建筑类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应用技能等方面更合乎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仲丹.浅析建筑创新人才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