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有促进作用,高校方面和地方文化产业方面都愿意进行合作以实现双赢,但是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想要达成共赢的目标还比较困难。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地方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脱节。另外,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往往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忽略了由于经济发展而造成地方文化产业的变革,这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无法跟地方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及时建立联系,导致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无法真正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使得高校和地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逐渐扩展至服装、建筑、新媒体、动画等方面。密切联系着我们生活中的各方面。其教学目的也不仅仅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者某一方向的人才,而是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够熟练使用某些艺术专业所要求的辅助工具,并且其知识面也可以涉及艺术设计的其他相关专业,能够对地方文化产业带来积极影响的新型复合人才。这些接受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了艺术理论知识、设计工具基础技能以及文化基础知识,这些偏理论的文化知识虽然可以使学生对于文化艺术有一定的基础,但其实很难直接运用到文化艺术工作中。另外,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建成体系,某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身兼多职或专注于科研项目,往往不会及时根据地方文化产业的变革进行更新和调整,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地方文化产业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原本和地方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地方产业文化机制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共赢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工作者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工作者没有对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引起重视,下面笔者将会从高校艺术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能满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能够结合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从而实现快速发展。教学的进步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加,使得地方文化产业也汲取了新鲜的成分,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通过将创新的理念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加上政府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得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得以完善和提升,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应用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优秀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又将带着他们的文化知识投身于社会文化产业中去,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地方文化产业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作为培养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院校——艺术类高校,更是应该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知识文化储备,不断对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更新和调整,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最大能量,为地方文化产业和市场规模的扩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地方文化产业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其服务和工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这些新鲜的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在进入地方文化产业后,能够使得文化产业和服务更具有功能性和娱乐性,由此衍生开发的一大批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除此之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人们已经逐渐不满足于原有的相对传统和局限的文化产品,高校通过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模式,再结合当今社会中最新、最热的主题词,经过不断地筛选和定位,研究出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发现本地的文化特色,并能够使地方文化产品与之结合。这样地方文化产业才能真正与现代科学技术产生联系,真正达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甚至影响世界的目的。所以,重视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活力,也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当地文化特色和经济特点,构建出更适合高校学生发展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地方的文化传统融入日常的教学理论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理论体系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力量。

作者:侯路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泽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途径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元素符号;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65-02

一、艺术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的运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艺术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的运用现状

1.地方文化元素帮助创立独具创意特色的品牌,形成地区设计风格。

一个地区的市场有一个地区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来源于地方文化,表现于地方性的元素。在艺术设计中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地方特色的元素,这些设计可能帮助产品或品牌更快融入国内外市场。当一个地区普遍运用地方性元素而且结合地方文化,那么这将有助于这个地区建立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设计文化。

苏州餐饮界知名的三个品牌:钱塘茶人茶馆、钱塘人家川浙汇民肴中餐厅和战锅策创意火锅餐厅。这几个餐厅在装修上完成了江南风情、时尚格调从再现到表现的飞跃,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新江南主义”做到了让人耳目一新。将时尚元素和地方特色文化主题熔炼,正是钱塘人家川浙汇开拓新氛围、新意境的奥秘。品牌的成功是设计师立足于苏州本地文化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了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继而带动了整个苏州创意活动的兴起。

2.地方文化元素帮助品牌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入乡随俗”。上海的贩子到北京卖货能用一口京片子吆喝两句;北京的倒爷到河北能来两句河北梆子,自然会比较吃得开。

地方文化元素在国际艺术设计中出现往往有以下几类形式:地方性宗教人物、民族领袖、名人、当地民族节日,民族活动,生活方式,标志性建筑等。在设计中投入当地元素会帮助品牌很快的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可口可乐公司大力推广本土化策略,根据中国民间的泥娃娃形象推出的新年贺岁形象――“小阿福”。广告中有一个身着红色小肚兜、头顶一撮发的小阿福十分惹人喜爱。可口可乐的本土化策略,目的在于调动、运用全球各种不同市场的资源,深入细腻地了解各地的消费者的所爱,让可口可乐的品牌活力焕发,融入消费者的生活。近年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飞速发展,邀请中国明星拍摄广告、中国主题的促销广告,包括新年阿福的贺岁广告等。可口可乐小阿福的形象正是可口可乐揉合国际品牌与中国文化的一个良好例证。

(二)艺术设计领域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运用存在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艺术设计已经摆脱了最初的通告式的形态,愈来愈注重设计的创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地方文化,把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作为抢占市场的重点。但很多设计仍然停留在对国外设计拙劣的模仿阶段。一味的地模仿和抄袭使本土设计虽然发展速度不算缓慢,但却始终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元素运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为:

1.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元素被不恰当的运用,没有因地制宜。

就如小桥流水元素被大量简单的模仿使大家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某地的城市标志与某地的旅游标志长得像双胞胎、某地的旅游标志长得又像某地的城市标志。这些都是设计师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提取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而是流于俗套的抄袭模仿。

2.没有深入研究地方特色文化,设计缺乏地方特色。

水墨艺术简约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形象简洁,寓意丰富,妙在以极少的要素表达最多的信息。但现在很多设计师迷恋于表像,表面看颇有大师的神韵,但缺乏对水墨元素自身特点以及运用法则的深入研究,更加不了解大师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的特定含义,使其作品看起来空洞无力。这些设计工作者不从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入手,仅仅从一些表面元素上进行套用,缺乏地方特色,距离真正的本土设计是非常遥远的。

二、地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研究

(一)什么是地方特色文化

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世界的文化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自然就有了地域性、民族性的问题,世界上每个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民,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形成了与其他民族、地域不同的语言、文化、道德、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区、民族文化。蒋宝德和李鑫生在《中国地域文化》中指出地方文化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的普遍性;而是文化的群体性;三是文化的传承性;四是文化的渗透性。而地方特色文化则是地方文化中具有独特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二)地方文化的形成

地方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环境限定和人口变迁有关,也与行政区划和民族分布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制约于外来文化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

一个方面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不同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

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因素,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还是当地的人在起作用。某个地方的文化变化,最重要因素就是移民。移民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流动。

(三)地方文化的主要内容研究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地方特色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要是把中国文化分为几个有特色的文化区域,按照这些区域的特点,并联系整个中国文化以及国外文化对这些区域文化进行阐释。

根据我国各区域的文化、历史特点,即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时态等诸多问题的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七个体现中国文化核心特点的区域:丝绸之路(秦陇文化)、千年之都(中原文化)、孔孟之道(齐鲁文化)、天府之国(巴蜀文化)、桃源之梦(荆楚文化)、江南水乡(吴越文化)、中外之交(岭南文化)。这些地方的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四)地方特色文化的表现形式研究

地方特色文化表现,是指这一区域有的,最有特色的,而不是普遍现象,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精神财富方面:

一,方言。不同的方言会造成不同的文化心态,而同一方言又是同一区域人往的媒介,是地方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二,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维持一种风俗或礼仪需要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平时往往难以保持,但每逢婚丧喜事或节庆,就会不惜工本,即使下层贫民也会尽力而为,因而最能显示地方特色。

三,民间信仰。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民间崇拜的对象一般都与当地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因而长盛不衰。

四,民间艺术。举例来说,在我国木板年画有六大民间艺术流派:河北的武强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四川的绵竹年画、中原地区开封市郊的朱仙镇年画、山东潍县的杨家埠年画、江苏的桃花坞年画。这些年画的突出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明快。总的来说,北方的年画色调浓艳,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原色。南方的年画则善于运用桃红、粉绿、粉蓝等色彩,注意色调的雅致和调和。

2.物质财富方面:

一、饮食。主要是指民间的日常饮食。

二、自然景观。一些地方传承至今的文化景观未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整体效应不佳;多数地方缺乏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道路、公园、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围。

三、民间建筑。一部分建筑的形成是地理条件决定的;而另外一些外地引进的建筑若是外来建筑能适应地方特点,则也可能成为地方建筑特色。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就是英国人引入的建筑风格,不过已经被上海人所接纳,而做了一点改变,成为了现在上海的地方特色。

三、艺术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运用的策略和方法

(一)艺术设计创意主题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的分析

首先,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看,地方文化是源流,是载体,是支撑,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方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标。

再次,从应对全球化挑战,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认识,地方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艺术设计领域巧妙的运用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韵味的设计元素等也将有利于提高设计作品的品位和内涵,能够更好的打动目标受众的心理,有助于商品或服务品牌形象的创建和提升。

(二)艺术设计中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运用策略和方法

要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代的艺术设计之中,作为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现在的艺术设计中对地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设计的连贯性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其次,在现在的艺术设计中要在深入了解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基础上,坚持 “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取代表地方特色的元素符号应用到我们的设计之中。

再次,在现在的艺术设计中对传统设计中形成的科学、实用的设计理念要更深刻的吸收与把握。

最后,与艺术设计诸多相关的行业领域要有一定的认识,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以优质的产品服务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能纯粹的将纸上的设计作品作为最终目的。

四、结论

在现代设计中必须要对传统文化元素“得意而忘形”地继承,并不是照搬照抄,而在于体会它的意味,用原有的东西结合新的思想去创造出新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既符合时尚精神又属于地方文化特色的风格能够为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参考文献:

[1]黄莹.浅析形象招贴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J].装饰,2011.

[2]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M].上册.第一版.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已从学科(领域)教学走向多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进而趋向以园为本,发展特色课程的构建,从而推动幼儿园课程内容向综合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方向的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地园本教研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幼教界提出有能力的幼儿园应建立自己的“园本课程”的建议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构建凸显本园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结合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人文历史等资源,进行了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尝试活动。目前我市的大部分幼儿园选择使用的是外地课程(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依样画葫芦,还不能真正消化外来教材的内容,不善于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本地、本园情况进行选择、改造;大部分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对近在身边的丰富的传统民间地方民俗文化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不善于去抓住身边的民间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开发出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做好带头引领示范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促进幼儿健康个}生发展的意义。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建构富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二)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专家团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三)对于进一步彰显本园特色,促进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有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间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认为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幼儿发展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多方面深入接触、了解、认识和熟悉民俗文化的环境,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我国对园本课程的研究是在逐步的深入,从开始的讨论园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到寻找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再到某些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幼儿园慢慢认识到园本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性,从无意识地盲目跟风的设置园本课程到根据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运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到园本课程中,意味着园本课程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成熟。

    四、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本研究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有效方略,试图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丰富园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

    (二)实践价值。首先,在把民俗文化渗透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不但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本研究也可以为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五、本研究的技术线路

    (一)文献研究法:了解本地相关民俗的背景来源,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活动。

    (二)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依据与方向。

    (三)观察法:对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并对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环节、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执行的情况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四)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经验进行汇总。

    六、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 论文摘要 ] 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同类的武器。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民族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同样,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其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例如提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腔”,提起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大家便会马上想到陕北的汉子在山间演唱的情景。这些艺术表演形式早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标牌,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近年来,在现代传媒资讯的介入下,特别是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二人转艺术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本人因工作原因曾在东北4年之久,对二人转艺术稍有了解,在此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二人转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色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美好追求。正是在东北特有的文化滋养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一男一女两个“分包赶角”“进出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应该说是东北固有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就的。东北无霜期短,农事生产以一年一茬收获为主。这使得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然而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们一般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大多都在家庭室内进行聚会和娱乐。由于室内环境不像室外那么宽敞,所以歌舞,娱乐还是人少为好,而家庭化的基本人口构成是夫妻二人,一男一女,这也就是之所以是“二人转”而不是三人转,四人转的重要原因。既然是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火爆泼辣。

二人转的音乐主要取自民歌小调,同时也引用和借鉴了其他音乐成分。二人转音乐之所以多取自小调,同样是由于其具有在“家里表演”的性质所决定的。二人转的基本结构是以叙事体兼代言体为文本构架,人物表达跳进跳出,表演载歌载舞。它的表演分为单,双,三,群等多种形式。即有一个人表演的称“单出头”:两人表演的称“二人转”三人以上的称拉场戏。其中二人转是其主要形式,艺术个性最为独特。它的表演参杂了曲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多种成分,这使得二人转的艺术属性模糊不清,难以确定,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人人转具有了不同与一般的艺术表现特征与风格,并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二人转形成了形式活泼,火爆热闹,通俗易懂的特点,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表现内容简捷而又丰富,在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它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讲究“四功一法”即说,唱,扮,舞,绝。表演跳进跳出,故事生动有趣,音乐优美动听,风格性强,语言幽默诙谐,口语发音近于普通话,能够为全国各地大多数观众所接受。这些特征正是二人转艺术能够经久不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东北流传这这样一俗语,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就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

二、二人转艺术可以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

在现代社会里,无所不在的竞争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对欣赏文艺表演这样的娱乐和休闲活动,也有了快节奏,大综合,大信息量的客观要求。而二人转艺术的特性恰恰与人们的这种要求相符合,因此使二人转艺术具有了在现代社会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潜在优势。

1,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只要看过二人转表演的人都知道二人转的演员都很注重全面的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能,他们在表演时不但要唱,而且要说,还要有自己的绝活。有些二人转演员在台上能一直不间断的说上一个小时还可保持头脑清醒,语句流畅,口才绝不亚于专业的“脱口秀”水平。并且他们善于观察社会,扑捉社会现象,他们往往会把当今社会上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编入自己的表演当中,用很具幽默的语言和表演形式来演绎给观众,这就使得他们的演出即好看,又有不断更新的内容,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又感到轻松愉快。因此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不断的得意发展。

2,表演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

现代社会,人们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在工作之余去欣赏文艺表演,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想放松心情,让自己忙碌一天的身体和精神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二人转这样的表演方式恰恰符合了大多数人的欣赏口味。他们的表演大多都很幽默,并且如上所说,他们的表演随意性很大,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很强,所以使他们的演出显得很自如,观中看起来也自然会觉得很舒服。加之他们表演的内容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所以听起来也就更加有意思了。现如今经常活跃在二人转舞台上的一些演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员“魏三”,

“孙小宝”等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正是由于他们的表演符合以上特点。

三、关于进一步发展二人转艺术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说,二人转艺术作为东北地区的最具代表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其他表演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问题所在。二人转是由农业文明生发出来的艺术形式,在新形势下,二人转的受众结构也愈加复杂,随着观众的文化层次的逐渐提高,他们对二人转艺术的欣赏需求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必定会从最初的寻开心,看搞笑,图热闹的低层次,向追求审美愉悦的高级层面转变。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市场,二人转艺术也要与时俱进,要在保持自己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就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坚持平民化的艺术风格,正确把握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人转艺术的基本特征按照大多数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字——“俗”。然而,对这个“俗”字的理解却有“通俗”“低俗”和“庸俗”之分。二人转这种平民话艺术,往往就是因为对这个“俗”字的把握出现偏差,才使得一些人对二人转艺术产生误解,使其艺术声誉受到损害。二人转是老百姓的艺术,“俗”是不可避免的,要求二人转像我们搞西洋艺术那样高雅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个“俗”只能是“通俗”,二人转表演中之所以会出现低俗性,庸俗话的语言,表明其自身还没有正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人民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二人转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坚持“通俗”之路,在坚持自己平民化艺术风格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味,避免在演出中间出现低俗污秽的言语,为更广大的观众群体奉献出内容好,艺术精,表演健康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的平民大众,才能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二人转艺术的不良印象,才能使二人转艺术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全面提高二人转艺术从业者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

二人转是产生于民间的艺术,多少年来,艺人们一直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承关系往往即继承了二人转艺术中好的东西,也继承了其中糟粕的东西。这些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觉悟有限,对艺术质量的要求往往只满足于如何能够博得掌声,虽然能说能唱,但对表演和演唱的艺术水准都要求不高。虽然善于扑捉现实生活,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低。这样一支无论是艺术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较低的表演队伍,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很难得,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二人转演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对现有二人转演员实施专业培训,对其后备力量实施培养和选拔。使二人转艺术表演队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发展二人转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发掘民间艺术特色,建设地域文化的需要,只要我们坚持艺术创新,不断促进二人转艺术的自我完善,努力繁荣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二人转艺术就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