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导学法”;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一、引 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传授者转化为提高的学生素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研究的内容

1.对问题和课堂教学情景的研究

“问题导学法”的问题旨在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景,利于主体的合作交流。加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及情感目标。

2.对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

(1)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行为角色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自始至终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营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气氛。作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社会、自然。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环境中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当是自主探究、交流合作,通过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自身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的交流、合作,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内在潜力发挥到最佳程度。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使他们把教学看作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的事情。

3.加强问题意识及主导作用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会不断地解答问题。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教师的问题怎样才能为学生所关注?“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时学生能够自主的提出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愿望并非都能实现,因为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以及有些事物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差距较大,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确有困难。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探究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为学生所关注、接纳和认同,最终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

三、“问题导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的优化。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流程具体可表示如下:

1.指导课前预习

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必定和以前旧的知识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前应将教学目标分化,布置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有趣、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应策略:(1)合理解剖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区分难易。(2)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课外独立探究思考,课内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教学目标难易全面得到内化。

2.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施开放性思维。通过演示、分组实验(尽可能多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实现探究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相应策略:教师问题的提出要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入力求趣味、新奇、有针对性,能够诱导、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潜在的知识,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在“列举、演示事例”活动中,就本层次教学目标讲,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而举例必须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易于表象;但从整体教学考虑,举例的根本目的是要能让学生从中分析、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就这一要求讲,列举的材料又必须突出事物的相似本质,即应选择那些能最直接反映问题本质特征的例子,避免使用那些看起来生动有趣,但非本质涉及过多的例子,避免因素过于隐蔽,增加分析抽象的难度。另外,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

3.点拨导学

“问题导学法”的精髓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训练。教师导学是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导学可多样化,如:启发、讲授、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

相应策略:教师的导学应该从导思、导议、导练入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又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结论的得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这是为什么”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导议的过程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合作、主动的教学关系,创设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指导点拨,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师》.2000,(2):1~2.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新一轮课改,从教育、教学理念到教育、教学行动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研管理,教学研究、评价以及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教研要依据市教育局“三满意”活动精神和教研院的整体工作安排,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推进农村课改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提高我市初中教学水平。

二、工作重点

1、精心组织教学研讨

精心组织06年温州市初中教学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突出新课程理念,采用上课、说课、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突出研讨的主题性、针对性、实效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进行深入研讨,促进教学的改革。

2、深入农村进行教学调研,切实推进农村课改

加强调研工作。以不同层次的典型农村学校为调研对象,以农村课堂教学现状和师资现状为调研主题,加大服务和指导农村课改实践的力度,发现典型,总结基于农村背景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经验和特色。

3、培养、指导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

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提高教研组长的教研能力,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教研水平。

精心组织、指导教师参加省初中学科“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三项评比。对于优秀青年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上严格要求他们,还要在课题研究、教学评价、专题讲座等方面给他们创造机会。在实践与研究中,给予他们最切近的指导,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4、加强新课程评价研究,引领教学改革

组织召开温州市初中各学科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引领教师研究学业评价,改进教学行为。

5、加强课题实践与研究

基于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推进新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

教 研 活 动 表

周次日 期活 动 内 容地 点参加对象

8.25英语、思品学科新课程培训

18.28~9.3预备周

29.4~9.10温州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温州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学业考试分析报告专辑出刊

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考试

1311.20~11.26

1411.27~12.3初中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理科)

1512.4~12.10初中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文科)

1612.11~12.17

1712.18~12.24

1812.25~12.31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温州八中

研究班、培训班学员

221.22~1.28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课题组以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基于课程标准梳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具体详实的课时学习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实施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能力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内外基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栏目开展项目学习活动。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主线,架构起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框架;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学生操作技能与学业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进而不断优化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成果概述

1.基本明确了以“文本研读”为主要研究方式,初步归纳出“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建构流程。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是界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就能更有效地探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前对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20个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初步梳理出相关实验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及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操作能力的分解及其技能目标案例如表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研读文本的能力,2014年1月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物理教师许帮正老师来校做了“文本研读”讲座。许老师以“力弹力”这节课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流程,即教材分析及流程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衔接语及创新点的设计。随后,课题组基于文本研读开展了系列研讨课学习实践。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研读以及理论学习,课题组关注到目前物理教学中对学业水平的评价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关注到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与过程相关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组从“理解性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性学习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即“理解的心智模式”和“理解的实作模式”)对“操作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剖析与重新界定。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器材达成探究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操作能力”则不仅包括外显的观察能力、使用器材的熟程度,还包括实验设计、逻辑分析、归纳整理等心理加工的过程。“学业成绩”通常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课题组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设想。

建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2.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之一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研读教材,对多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梳理课本中常见的教具、学具,设计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作品,在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兴趣。初二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冻豆腐、分解太阳光、自制魔术储蓄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初三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杆秤、设计简单电路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科技节展评活动,评出了自制小电扇等一批制作精美、实用性强的小制作,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奖励。课题组定期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梳理,制作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海报来展示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为了提升课题研究品质,2014年12月底,课题组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勇诚老师来校做了题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讲座,再次为课题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课题组总结杨老师的讲座主旨,将项目学习的流程要点与本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即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同时对课堂内外正在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学习,课题组认为物理学习中的项目学习,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流程、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或者趣味性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产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课题组也注重在项目学习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于心,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对于项目学习的流程,课题组认为学生经历的学习环节包括: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而根据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同,可以选取必要的环节或者将这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项目产品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将项目产品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

注:本评分表总分10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的达标情况栏打“√”,在得分栏填写得分情况。得分8~10分为优秀,5~7分为良好,3~4分为合格。

3.关注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以创新应用“实验载体”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题组认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实验”。因此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及学业成绩的重点应落实到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载体”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课题组认为,既然教材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那么同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该关注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课题组提倡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评估与迁移”,突出实验探究中的评估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该探究环节,达成以下目标: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通过实践活动,转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策略,即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配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而学生通过联系之前所学,将有益的方案或物理研究方法运用到当前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对概念与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同时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组在组织学生制作项目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较多的实验教具,对探究活动中载体的设计问题作了系统归纳。上述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多篇相关论文在实验类期刊发表。

4.积极研究中考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命题策略,完善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纸笔测试是目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无锡市中考采用初中毕业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形式。中考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上:有利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基于上述思想,物理中考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物理中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直接而明显。通过研究物理中考的命题策略,往往能够对初三物理的复习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摆脱题海战术的桎梏,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考命题,初步梳理出了“考查的依据”“较难试题的命制策略”“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及“命题素材的来源”五个方面的中考物理命题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完善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

5.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影响。

课题组认为,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实践研究也表明,课题研究实施后,操作能力的提升对物理学业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操作能力越强,学业成绩也越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标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而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课堂内外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舞台;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分层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问题链导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物理学科的内涵,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提升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制作产品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操作能力,促进学业成绩发展的目的。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对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困惑问题,笔者作为学校副校长及科任教师从2009年就开始带领课题组,通过课题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如下深入研究。

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2012年5月):江门市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利用分层教学达到这一要求。因而提出了这一实验研究课题,并通过江门市教育局立项进行研究,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实验。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学校实施平衡分班,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学习活动,巡回了解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进步。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还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试验,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利用每周星期二晚,自修第二节课的时间对一周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变式,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学校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

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4年4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在上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已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因素,通过实验寻找到利用分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但要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的质量,就要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接下的一项研究项目就是“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并于2011年5月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立项。

本课题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实施课题带动和活动推动策略、发挥“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立名师课堂和名师讲坛,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以及“同课异构、同课再构、同课异讲、异课同构”教研活动等实践,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将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为理论,从而总结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系,并加以推广,体现本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一轮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是学校的有效支持。②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教师的主体发展。③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新学校管理。④指导教师对认知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教学模式。⑤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如图一)。

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4年6月):台山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以上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依据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这个问题困扰数学科质量的再次提升,因此,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以数学骨干教师为主力的课题组,利用在台山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来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通过以下四项实验研究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研究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三大要点 ①准确第一,预防为主。②重视算法,合理运算。③讲求效率,运算简捷。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 ①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的难题。在学习几何时,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扩充他们的空间词汇,使之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图形信息的操作,从而提高W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协同训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想象出图形的能力;把直观材料与相关的词语结合起来进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愿想”“能想”达到“会想”和“多想”,最后能“联想”。②既重视数学严谨性的教学要求,又要在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才能达到加强逻辑推理训练。③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②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③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阶段课题研究既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第四阶段(2013年4月――2015年3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经过分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研究过程中已编辑了三本数学校本教材。那么,如何将数学校本教材实现无纸化教学成为了探讨的主题。因此,我校利用完善的校园网,通过在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申报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探索以下三种形式:

新型的学习形式 ①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资源库优势,在网络学习中拓宽学生知识面。③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展示的平台,发展实践能力。④在网络中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新型的教学形式 ①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库为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平台。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将数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③探索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 ①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数学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②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网络学习,促进彼此关系和谐发展。

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

第五阶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采用延续课题――部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53632698)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在我校的网站上建立初中数学资源网。②开发“数学数字化资源”这一模块,其中包括研究方案、教案、课件、论文、课例反思、个案分析等内容。③教师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数字化教学,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教学模式。④学生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模式。⑤开发“数学论坛”,通过数学论坛的活动加强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家长与老师、学生之间联系,形成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成果作用逐渐显示,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在项目研究成果的引领下,我们又利用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批准号GDJY-2015-A-b114)在数学、物理两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被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项目评审确定我校成为了江门地区唯一参与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验项目――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试点实验的学校。2015年12月江门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承担江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探索“快乐、健康、优质、轻负”课堂的研究。

这一阶段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分别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九个科目对认知教学、实验教学、微课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课程实践活动的五个项目进行研究。对这些课题、项目加深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认识升华为理论,撰写论文60多篇,陈泽宁副校长的专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于2016年9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成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荣获2015年江门市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6月学校成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0L0分类学在构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12ZJK014)的实验学校。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将成果进行推广。

专著推广――提炼了本项目实验研究的精髓,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项目研究著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并广泛发行。

刊物推广――研究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2篇,其中《例谈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中考数学试题中的跨学科知识问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2011年第8期。《江门日报》《台山教育》《教育》等报纸杂志对学校科教成果进行报导、介绍和推广。2016年4月10 日,台山教育第117期以《课题研究促改革 实验提炼出成果》对学校的教育研究工作进行推广报道。

媒w推广――《教育》杂志、江门电台、台山电视台、台山教育报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了采访报导,将学校的科教经验对整个社会进行广泛推介。

交流推广――项目主持人陈泽宁副校长在台山市初中教学质量分析及2015年中考备考动员会、台山市初中学术研讨活动、第二届悦远教育海峡两岸中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交流活动中对本项目成果进行推广。

本研究实验能够按不同课题的阶段要求和研究方向进行实践研究,并顺利完成五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台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悉心指导。每一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能够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对阶段课题进行试验研究,还有学校的全体同事、学生对各阶段课题研究的支持,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课题组的每次调查得以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