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精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度合作

引言

理论教育是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引领,而实践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的唯一手段,是检验真理,验证能力,发挥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院校只有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才能有效地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工作融合为系统统一的整体,才能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满足岗位发展的现实要求。在2012年的《幼师专业标准》之中,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强调了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院校在立足幼师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专业理念扎实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该“标准”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相应的硬性规定,体现了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校内外实践基地在构建层面上,虽然所投入的资金比例较大,然而由于院校在校内与校外实践合作与交流沟通中的意识较为薄弱,导致教学交流不够紧密,造成校内外实践基地在实践方向、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进而无法形成一致、统一的教育格局。为此,通过研究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体系,能够有效推动校内外基地的合作沟通,促进学前教育校外与校内、实际与理论的一体化发展。

一、学前教育从业者的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时代进步的基础,为此高校要通过体制改革、人才集聚及资源整合的方式优化并改进学前教育现有的教学体系,并为未来的教育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及体制支持[1]。与此同时,社会大众逐渐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托管”向“启蒙”的方向转化,更加关注幼儿的基本能力、素质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学前教育机构更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作为支持,确保现代学前教育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所以在《学前教育从业者专业标准》中,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对幼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道德素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幼师必须具备营造教育环境、科学设计教育活动、构建幼儿游戏体系的能力及意识,并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与年龄层次的具体差异,将学前阶段的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构建在感性体验之中,使幼儿在感性理解的同时,激发强烈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因此,可以说学前教育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教育、知识传授的支持,更需要幼师利用情感交流及教学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的意识。而在新时展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呈现,幼儿家长不断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问题,继而对当前的学期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即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与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知识探索欲望、适应社会能力及创新精神。总体来讲,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及态度,将现代学前教育与时展、社会发展相联系,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而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层面来分析,幼儿教师需要在严格遵循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幼儿教育的现实需求,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幼儿的心理认知规律,并在现有的教学模态下,尊重并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态,确保幼儿快乐、有趣、安全地学习[2]。因此,从时展及现代教育改革的层面上,实践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幼师的实践技能,提升幼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的专业能力及意识。

二、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外实践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体系较为系统、完备,高校校外与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体系也逐渐实现了由校外到校内、课余到课堂的有效延伸。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目标依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基地实训与课堂实践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譬如校内实践活动重视对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验证与检验及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或者对美术、舞蹈及音乐等艺术能力的培养。而校外基地则将活动重点置于学前教育层面上,使教育目标集中到教育实践的问题分析、解决上,即通过情景模拟验证学生应对教学问题的能力及意识,提升学生融入基础教育的能力。因而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在教学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致使两者难以得到有效的融合与统一,尤其在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全新的,所面对的教育导向及要求也与校内实践明显不同,进而使学生陷入教育实践的发展困境中,无法进入教学实践的角色之中。

(二)校内外教学内容存在显著的倾向性。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群体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活动的创新力度,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实践实训的兴趣与积极性。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中,都必须确保实践体系有科学合理、相对统一的课程内容。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逐渐实现了体系丰富、内容全面的“大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包含了雕塑绘画、舞蹈训练、音乐乐器等技能课程,同时也有保育常识、教学心理等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及设计的层面上也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然而在校内外教学的层面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实践活动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巩固,其教育理念依旧局限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而在校外实践基地,情况则恰好相反,相关教师及负责人主要以实践作为教学主体,轻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从而在课程分配上,缺乏合理的标准,无法做到统一规划与系统安排,整体的实践内容较为杂乱、随机。

(三)实践教育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简单。在就业层面上,学前教育的就业层面较为狭促,仅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并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要求较高、专业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导致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中的条目标准较为复杂。部分院校在构建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普遍以口头评价及基于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定量评价为主,难以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导致校内外评价机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要求,也难以达成互通有无的评价效果。长此以往,将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出现“唯理论、唯技能”的发展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教育理念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有效地更新教学理念,无法提升现代教育的落实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进程,阻碍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而在社会发展层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将使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重视,幼儿机构无法选拔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师资人才,也使得校外实践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导致实践教育体系丧失应有的教育功能及人才培养作用。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育深度合作的策略

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院校领导应从专业实践的角度进行统一指导、规范设置,构建良性的沟通机制,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系统统一与互通有无[3]。因而针对校内外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弊端,从教学评价、内容及目标等层面出发,提出全新的深度合作实践路径及教学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统一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中,应确保教学行为的导向性、针对性及索引性,要善于联系交流,提升协同育人的教育功能,把握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使两者在深度合作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任务,真正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4]。譬如在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阶段,院校可要求知名的学前教育从业者参与专题探讨与讲座活动,利用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方式,逐渐实现两者的互通有无,进而在专题讲座的支持下,构建出相对合理的实践目标及教学目标。通常来讲,实践目标可具体划分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专业理念等部分。而要想充分发挥校内实践的功能,学前教育机构需要在紧密结合校外教育需求的前提下,将理论内容、专业技能及专业理念等目标作为实践总纲,重点从能力、素养及知识等方面提升学生群体的综合能力。首先,重点培养学生群体正确的专业理念,譬如教育发展观、儿童发展观及岗位规划观等。其次要努力培养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譬如提升幼儿认知的能力,丰富儿童阅历的能力及活动策划与游戏设计的能力等。最后,培养学生群体正确的专业精神,譬如坚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信心,懂得付出与奉献,能够在幼儿教育中做到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成为将师德八条落实于行、铭记于心的优秀教师。除此之外,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及社会发展需求,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无论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践,都要将教学总目标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理论导向及思想指引,将学生教育成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过硬的优秀人才。

(二)构建互通有无的实践教育内容。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学前教育纲领》的相关要求及规定,结合实践基地的发展特征及培养特点,重点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出符合幼师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别上,校内外课程内容可大体划分为学科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及技能课程等三类。其中技能课程包括绘画教育、舞蹈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学前教育专业应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引入“观摩实训”机制,逐步实现技能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其次,在校内外实践中要加强教学合作,关注协同育人理念的建构与落实情况,在学生见习、实习或顶岗实训等不同阶段,构建专家指导机制,使学生群体在提升并巩固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调整与熟悉中开拓教学视野,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定位及学习定位,譬如,校内实践教学课通过融合校外实践理念的方式,在校外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构建幼儿教学情境等活动,以此推动学生群体在专业能力、知识及理念等层面上的全面发展。而在整体的发展层面,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在校内实践中融入校外实践的内容,在校外实践中,融入校内实践的知识,使两者成为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从而在宏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顺利而有序地开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层次多元的互补评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实践评价是能够有效检验并衡量实践教育质量的标尺,在实际的评价体系层面,我国校内外实践教育机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校内评价通常以理论知识作为重点评价客体,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而校外评价却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评价实践行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为全面改变评价方法单一简单、差异性显著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从多个层面综合考虑评价机制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构建出系统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完善评价机制,校内与校外实践机构需要逐渐完善当前的评价机制,通过相互借鉴的方式,提升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即校内基地的评价机制需要配套更加科学、更加均衡的“实践+理论”评价内容,将各专业的实践成绩、比赛成绩纳入到考核内容的范畴中。而校外基地则需要在评价考核的前提下,将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作为校外考核的主体内容及重要标准,从而实现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目标。其次,组建专家评价小组,学前教育专业课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及专业实践等领域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并引入校外实践教育的指导教师或学者组建专业性强、综合性突出的教学评价队伍。除此之外,也可根据评价结果,构建出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此对校内外实践培养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但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课程名称和理念,继续沿袭着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舞蹈课时少,训练时间大大缩短,训练内容大大减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1]P143同时,学生基础差,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进而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的舞蹈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达成的目标也不清晰,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为主,适当增加幼儿园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教学法经过20多年演变,也成了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也成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把舞蹈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2]P9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实现了理念和课程结构特别是编制形式的变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学前教师教育为: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职后培养的课程包括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体验三类。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指引要求在舞蹈教学方面要打破教师教的痕迹,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适应幼儿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而且能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学会欣赏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及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组织舞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分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是应该要认真思考并且,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提供资源库

根据课程整合的总体要求,结合《意见》和《标准》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视听媒体,收集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舞蹈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创编、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培养方案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标准》中课程及模块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运用能力,切实落实按需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专业性与多样性结合,全面性与丰富性结合。课程建设是方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学前专业理论性过深,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依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能型课程教学,整合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训练、各种风格舞蹈的表演能力、舞蹈创编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为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打破传统舞蹈教学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小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课堂上一直交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特长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鼓励小老师在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推动学生兴趣小组的形成,提高学生可与学习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注重参与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学生入职后能力转换的培养。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备课、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及时反思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种载体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实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帮带”,舞蹈兴趣小组发挥导师作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继续推进完善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将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分为民族民间舞、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巩固教师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舞蹈课堂学习的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组织系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活动额参与性及活动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前教育宣传月,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参加实践体验。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演,活动组织等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改变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制度保障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教师进行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管理规范化,常规化,系统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及动态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资料整理等工作,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科学性、进而更好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形成规范、提高质量、注重细节、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实行校、系、教研室、班级四级督导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规范化,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在规范之中抓创新,在创新之中抓提高,在提高之中抓特色,构建出一套适应技能课教学改革的现代管理模式。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舞蹈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春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大舞台,2010,(4).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精神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的重要性日渐体现出来。声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水平关系到未来整个国民的音乐水准,所以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尽量多样

1.教学手段不断创新。

学前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形成欣赏美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幼教专业合格教师,其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们要尝试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融入一定的声乐欣赏教学,在选择作品方面应多样化,各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本教材,从本校的学生音乐基础水平实际出发,开展声乐欣赏教学,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如多媒体视频等,使音乐欣赏教学常规化,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2.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多样。

声乐教师在声乐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富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应做到自如地演唱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声乐作品,尽量通过范唱、用钢琴或者其他乐器演奏学生熟悉的声乐作品(包括当今较流行的通俗歌曲)引入新课教学,如此才有可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进行《故乡的小路》这一首歌曲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了解与这首作品同题材的声乐作品,引导的形式尽量要多样化,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多提问,让学生多思考,引出如《妈妈的吻》、《思乡曲》等声乐作品,让教师用乐器进行演奏及范唱,从而导入新课。此种互动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进行很好的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成为声乐课堂的主人翁,老师则成为导演,顺势引导则可。

3.探索教学模式多样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1)知识需要贯通。

学前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使多种知识相融合,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可以融入视唱练耳教学,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视谱能力。如此不但可以很好地促进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相关知识。

(2)注重实践能力。

学生艺术表现力及歌唱能力的提高是在歌唱实践中实现的,所以应该多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歌曲演唱,多为学生提供演唱及展示的平台,建立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二、注重学生们细腻的情感因素

1.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注意扶优补差,不仅可以提高老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印象分,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人都有自尊心理,当一个人得到充分的尊重时,他才更能愉悦地接受新的事物。当然,学生在音乐素养能力和歌唱水平上肯定会有差距,这个时候声乐老师更要摆正心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对于歌唱水平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予单独演唱的机会,多鼓励,多方面地纠正学生歌唱的缺点,所以声乐课堂教学的扶优补差显得尤为重要。

2.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

教师要疏通情感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渗透于实际案例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通过满腔的热忱和真挚的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眼神、精神、气质等都会给学生传达一定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喜怒形于色,而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该课程甚至是喜欢上声乐课。

3.营建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老师要跟学生友好地交流和沟通,尽量拉近距离,无形中减少学生的戒备和压力。教师首先必须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声乐欣赏教学及歌唱教学中,多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舒适且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得到最好的音乐熏陶。另外,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好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教学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学生会更愿意跟老师交流,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

三、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

我国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且日渐提高,学前音乐教育也面临新问题、新形势和巨大的挑战,对声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1.要重新梳理教材体系。

根据新的要求和形势,要打破旧的教材体系,确立新的教材体系,更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次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农村,从小缺乏声乐基础,很少受到声乐的熏陶,声乐素质较差,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结合音乐发声原理进行上课,同时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求得尽可能多的内容,做好儿歌版块的教学,以求获得尽量好的效果。当然,就这样一个教学方向是不够的,还要具体地考虑怎么样安排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要科学安排。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应用性不是很强,对于这个现状,应加强对不同学年的学生进行儿童歌曲教学,另外,也要加强他们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三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第一年要进行音乐基础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用美声方法训练,从而给学生打下相对坚实的歌唱基础。第二学年,进行幼儿歌曲和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训练。第三学年,加强表演与幼儿歌曲,再结合舞蹈表演及朗诵等综合进行。

四、多安排声乐欣赏课程

声乐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音乐欣赏通过对优秀声乐作品的欣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发展。声乐非常富有情感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音乐欣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种方法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增加音乐欣赏课程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调动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要从整体着眼,全面把握,采用多种手段,照顾各个环节,既能达到调动生学习声乐积极性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昱.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2]武莺歌.陕西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式初探[J].大众文艺,2012(20).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钢琴课教学即是在为日后幼儿教学所服务。目前,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钢琴基础课程”,不仅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还能培养学生音乐教学与弹奏伴奏的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其一,通过钢琴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增强其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感知力、鉴赏力;其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各类音乐形象,增强其读谱及对音乐的记忆力;其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判断力及对节奏的感知、把握能力;其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为日后的学前钢琴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钢琴教学基础薄弱,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不强

在进校之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学过钢琴,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钢琴。即使一些学生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也只是在考前突击练习的结果,所练习的曲目也仅限于考试曲目,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长期的学习和练习,因此在指法、节奏、演奏法、触键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大部分学生的钢琴理论知识非常匮乏。因在进校后,很多学生都是从零学起,加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较多,使得学生缺少时间来练琴,导致钢琴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不强,他们更加关注与未来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技能学习,这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多媒体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滞后,钢琴教学内容体系完善程度较低

其一,钢琴伴奏内容比较少。目前,钢琴伴奏内容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较小,甚至部分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简单的歌曲伴奏。其二,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得比较少。借助于现代教学软件,将钢琴演奏家的演奏搬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可让他们获得直接的情感与技术体验。然而,很多学校对现代教学媒体的认识不足,也缺乏适当的运用。其三,自弹自唱是提升幼儿教师钢琴教育实用性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儿歌教学、培养儿童音乐节奏、增强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钢琴教师的音乐素养。但是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还没有将其作为基本钢琴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程度较低

其一,教学方法有待优化。钢琴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或运用不仅仅需要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及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且还要正确合理地将教学方法运用到钢琴教学中,以丰富钢琴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灵活的钢琴教学中学到钢琴知识。但是,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单一,注重对钢琴技术的传授与培养,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及练习法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不高,与钢琴教学需求相去甚远。其二,教师对学生钢琴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位。在现代钢琴教学过程中,需要确立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传统的“填鸭式”钢琴教学中教师占据钢琴课堂的绝对主导地位,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不利于学生整体钢琴素质的提升。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视程度较低,并未主动探索新的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钢琴学习。其三,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组织结构合理,大多数高校依然沿用大班教学模式,采用间接的钢琴知识传授、钢琴经验传授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一的钢琴教学需要。但是每一个学生的钢琴学习需求存在着差异,参与的学生越多,越会引发钢琴教学效果糟糕的现实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的动机

其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相对模糊,学生学习钢琴的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都不明确。这就要求一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长期目标的设计,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好钢琴学习的长期目标。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热衷于高难度名曲的弹奏,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明显缺陷,在现实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也不理想,因而要求在开展钢琴教学之前明确钢琴教学实用性目标,即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伴奏能力、钢琴弹奏能力等。二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即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安排,将钢琴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细化为各个课时、各个学期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做好教学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展钢琴教学工作,以便更好地实现钢琴教学目标。其二,需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动机的培养。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钢琴学习的认知程度较低,没有明确的钢琴学习动机。为此,一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基础教学工作,在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要客观要求学生从弹奏法、手指灵活性、音阶认知、和弦弹奏等角度出发,传授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参与到钢琴学习中的内在动力。二是把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及未来职业的需求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钢琴技能在未来学前教育中的价值,使学生真正了解钢琴教学的目标,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到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性。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内容

其一,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激发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音频、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钢琴教师示范中的程式化桎梏,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多媒体成为钢琴教学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增加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伴奏或自唱自弹的内容,从课时数量设计、伴奏内容选择、和声钢琴伴奏规律、歌曲前奏或间奏、儿歌曲式分析等角度入手,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钢琴教学内容,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遵循歌曲伴奏的一般规律,并尊重学生伴奏的个性化想法,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编排富有特色的伴奏方式,丰富钢琴课堂教学内容。其三,可以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组织形式入手,发挥学生学习钢琴主动性,采用科学的组织形式提升钢琴教学质量,打破传统大班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课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到钢琴教学中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综合钢琴素养的目标。

(三)创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增强钢琴教师的教学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社会不断地输入与时代接轨的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其中舞蹈教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舞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形体、动作训练和以后从事幼儿教育的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从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创新和研究具有特色的舞蹈课程内容,为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水平较高的学前教育人才提供有力保障[1]。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安排舞蹈教学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各大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除了专业知识理论内容,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课程的设立就是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学生在从业后与幼儿进行沟通时培养较高的专业技巧和能力,学生可以用舞蹈的基本动作来对幼儿进行肢体语言的启蒙和智力开发,有效提升学生在后期身份转变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舞蹈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长期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掌握工作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幼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导者,必须在受教育阶段提升其专业素质,以期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职业水平[2]。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课程设置大多是围绕学生的实践学习来展开,舞蹈内容和呈现方式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学生能在教学中感受肢体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掘自身的舞蹈艺术潜力,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安排舞蹈教学课程,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优质幼儿教育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各大高校也在寻找特色办学的路径,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做好舞蹈教学,能有效提升院校专业地位,促进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没有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设置中,其服务对象主要还是本专业的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学目标,未从专业特性和教育的根本目标出发,将幼儿教育的实际内容与目标列入舞蹈教学课程的设置[3]。舞蹈课程的难度系数较大,对一些没有舞蹈功底的学生来说很难落实和消化,不利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对专业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中,动作设计难度系数偏高,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进行幼儿教育的衔接和互动。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舞蹈素养较低,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要考虑到专业招生途径和招生的质量,针对年龄偏大、错过学习舞蹈最佳时机的部分学生来说,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从学生柔韧性、肢体灵活度和协调性上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二)课程安排较少,教学内容缺乏规划。学前教育中的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中只占有较小的比例,一周一到两节、九十分钟一堂课的安排。面对任务繁重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高效地进行课程学习和活动组织,使得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学习现状。教师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是首先选择将舞蹈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按照教材中写明的舞蹈理论和表演技巧知识来进行教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但长远来看,将过多的时间安排在理论学习上而较为忽略实践教学,会让一些学生无法做到肢体与认知相结合。另外,课程时间过少,自然也忽视了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舞种的精细化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就业方向,使得学生不能在等位的教学中进行舞蹈素养的提升[4]。教师除了舞蹈技巧的传授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舞蹈审美的熏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然要明确教学方向,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目标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三)教学模式和评议机制单一,教学效率低。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学前教育的成果最终是落实到幼儿教育上的,一些学生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前并未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都不高,对教师的“理论—舞蹈动作教学”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汲取,在训练时难度较高,随之产生怠惰,厌倦等情绪,大大影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相较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评议方式也过于片面化,往往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舞蹈动作技巧表演当做主要的评议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内容。对理论和实践的考核较多,但对舞蹈创编能力、欣赏品味的考核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议机制缺乏客观性,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强化素质教育。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时,要从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内容为指导,明确教学目标,在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分层教学的方式,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针对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舞蹈理论和基础动作同时展开教学,如横叉、竖叉、抱腿等动作,从学生的柔韧度训练着手,一步步深化教学内容;针对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和强化舞蹈动作来进行教学,抓好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的提升,在促进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也能抓好学生幼儿舞蹈组织、教学的素质能力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毕业后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但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还要在音乐艺术等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将舞蹈和音乐进行结合教学,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与内容,加强舞蹈实践课程的组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时较少、学习任务较重的现状,院校在教研后,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舞蹈课程,提高舞蹈课程教学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进行舞蹈编排、肢体表达等内容的实践,增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安排,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专业学科内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幼儿舞蹈教学表演的观摩、幼儿教学演练等活动,深化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组织水平。对于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先天不足”的舞蹈学习水平,教师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现状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舞蹈社团等相关活动,在活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舞蹈能力和舞蹈素养。

(三)丰富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评议机制,提升教学效率。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重视并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舞蹈修养、舞蹈理论提升的教学,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开拓视野,激发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创编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成绩评价,而是将学生的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和舞蹈素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结合客观条件实现师生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议机制,从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将鼓励评价与激励评价相融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根据专业就业的根本目的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冬琴.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艺术评鉴,2019,(20):129-130.

[2]韩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问题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15):20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