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范文精选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1篇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大体包括学前教育发展史、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原则、幼儿园体智德美教育、幼儿和幼儿教师、幼儿园环境、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等。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形成必备的技能;同时本门课程历来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必考科目,是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之前必须要跨过的门槛,学科地位重要。

2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

尽管学科地位重要,但是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本门课教和学都易陷入困境。

(1)教师方面:教师普遍反映本门课难上,尤其是在缺乏多媒体的传统教室。原因在于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条条框框多、内容枯燥,不适宜展开。比如讲授幼儿园环境这部分内容时要讲到幼儿园环境广义概念(指幼儿园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和狭义概念(指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分类(广义、狭义物质环境及其含义,广义、狭义精神环境及其含义)、特点(教育性、可控性、安全性、参与性、生活性、探索性、交往性、可变性、支持鼓励性)、影响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面对这些概念性和规范性的理论知识,教师不能随便增减发挥,既不能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可以通过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授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又不能像语数英等基础学科那样可以通过读写练来要求学生,学科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对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控制越来越严格,而获得教师资格证是首要条件,各省纷纷开始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在保教知识和综合素质考试中教育学相关知识约占50%,远超其他考试科目。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学生则对教师授课方式不满意,难以接受。

(2)学生方面:处于一种不愿意学而又不得不学的局面。不愿意学原因在于教材内容枯燥无味,要求死记硬背,缺乏实践性,加上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照本宣科,缺少趣味性;但是因为有教师资格考试的现实压力,学生又被逼学,陷于两难局面。为了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死记硬背基本上成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唯一方法,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用于记忆,面对大量需要机械记忆的概念、原则、规章制度、思想理论等内容,学生感到压力大,有的甚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他们提出要求时往往感到茫然。例如学前教育史这部分讲到了中外近代以来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洛克、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皮亚杰等幼儿教育专家的思想流派,内容多且分散凌乱、晦涩难懂、理论性强、各种思想相互干扰,学生记忆有较大困难。

3解决途径

为摆脱教学困境,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1)由于本学科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应具备精深的学前教育学专业知识。首先,教师应是专业出身,该学科教学不适宜由非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广博的教育学专业基础,不但要精通学前教育学领域知识,对整个教育学领域包括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都应有所掌握,和学前教育学融会贯通为一个体系,形成教育学基本的客观、简洁、明了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其次,熟悉不同版本的教材,吸取多家观点,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儿童观的演变这部分,不同版本教材的阐述是不一样的:朱宗顺版本将其分为古代儿童观、近代儿童观、现代儿童观,每个阶段都列举了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儿童观点,但作者并没有做出相应概括总结,内容详实却显得比较杂乱;卫晓东版本不分发展阶段做了总体概括,包括:儿童是“白板”、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花草树木”、儿童是“有罪的”、儿童是“未来的资源”、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但没有说明这些思想出于哪位教育家、哪个国家;柳阳辉版本则将儿童观分为:被压抑的儿童观时期——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有罪的”;发现儿童的时期——儿童是“白板”、儿童是“成长的植物”、卢梭的“自然论”;儿童中心论时期——杜威的进步主义儿童观、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不但作了分析,还具体阐述了每种儿童观的由来。通过这三种版本教材的比较,教师在就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课堂上就可根据需要适当取舍补充。再次,博览学前教育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专著,具备必要的研究技能,多写论文,不断丰富充实专业基础,成为专家型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是教材是针对学生编写的,内容全面但是不够专业、精深,专业教师只掌握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完成教学常规工作之外还要搞教学研究,多读书,多钻研,拓宽专业基础。例如,教材上列举了近代以来中外幼儿教育家的思想,是概括的,甚至是不全面的,作为教师就要学习掌握专门的幼儿教育发展历史,把握其发展脉络,补教材所不足,体现出专业性。沈阳师范大学刘彦华编著的《中国学前教育史》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外国儿童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末学前教育发展概况、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等,还专门介绍了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一批著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阐述得就比教材更详细。类似的专著内容精深、专业性强、研究范畴狭窄,不适合做教材,但是对于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是有益的,应多读多学。

(2)处理好教师资格考试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学生通过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为首要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按照考试大纲,将保教知识和综合素质考试涉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作为重点归纳总结出来,要求学生背诵记忆,适当对学生施加压力,适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意义,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简史和著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原则和基本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的基本观点和要求,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原则与方法,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儿童观,教师观,教师权利和义务等。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书面完成,认真批改,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结束以后,则以学生做试题强化为主,以增强应试能力,教师应多方筹集足够数量且保证质量的试题,以考试或者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教师再做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知识灵活地呈现给学生,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图表、影音等,以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应掌握多媒体制作的相关技术,力求丰富多彩;无多媒体的教室,教师要努力避免易招致学生反感的照本宣科之课堂教学大忌,立足于教材又不依赖教材,专业化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知识拓展,不要局限于书本,适当增加教材上不具备的知识,敢于阐述不同观点,敢于纠正教材上不准确的知识,扩大学生视野,避免课堂沉闷局面的出现。开展案例教学,适时补充典型、鲜活的案例,通过案例来阐明理论,给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多读反映幼儿园一线教学实践方面的专著,掌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在讲授入园注意事项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接待幼儿入园时会犯的错误:敷衍家长、忽视幼儿主动问好、问候形式单一、不作记录、忽视晨间检查、轻情感交流等;讲授幼儿园教学活动时候补充一些幼儿教师活动准备不足、不敢逾越教材、忽视幼儿兴趣、一言堂、否定性地评价幼儿、靠“镇压”维持课堂纪律、不当分组等错误,适当辅之以具体事例,生动形象,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特别体现在教学内容空泛,无法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实践;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片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了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指引下,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难点是: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模式,提高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改革

为改变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空泛枯燥,体现新的幼儿教育理念,紧跟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我们秉承“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开发课程体系”这一先进理念,与多家幼教集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内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体现真实幼儿教师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岗位为载体,我们将行动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之下,我们按照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学习情境,以幼教机构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学习任务。为更好地体现项目引领,任务导向教学,我们对课程重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下是我们对进行改革后的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对话。提问者:作为学前教育学任课教师,您认为教学内容改革之后,您有什么感受和变化?教师代表:改革之前,我们备课时要准备大量理论材料和案例,呈现在课堂上以后发现学生并不爱听,老师费了很大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现在课堂学习的主体转换为学生,老师给学生呈现情境任务,请学生来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都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不再拘泥于课堂上固定的知识点,不再抱着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就万事大吉的想法,而不管学生有没有掌握,能力有没有提升,因而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更多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也更愿意亲近我们。另外,还有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教学内容环节上加入了对时下学前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评价,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紧跟时代,更新幼儿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实践发展动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问者:教学内容改革后,对你们学生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学生代表:之前上课就是老师讲,我们听,满堂灌,刚开始我们还听的比较认真,但是一会儿我们学生就开始睡觉,玩手机,做小动作,一节课下来感觉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都没学会,也不知道幼儿园教学是什么样子。现在老师让我们进行实践演练,结合多媒体课件,我们了解了幼儿园教师和教学状态,明确了自己将来如果从事学前教育方面的工作所欠缺的能力和素质,因而我们喜欢在动手练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现在我们上课没有一个在睡觉、玩手机的了,都特别认真,也特别喜欢上这个课。另外,一些幼教专家也经常来给我们上课,让我们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幼儿园实践方面的知识,也初步了解了各幼教机构的企业文化和教育理念,为我们的就业做了很多有益的指导。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对我校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看,学前教育学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良好,课前备课花很多的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课外相关资料,但所准备的大多是教学内容,而对学生的考虑较少,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提升,需要教师深刻的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而是一味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手段都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自然会每况愈下。学生本来学习的能力较差,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疑雪上加霜,再者,大学是专业教学,学前教育学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起来更困难,这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学习无助感。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一改过去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现场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和一致。我们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新的教学方法的看法。对于学生而言,普遍期望宽松自由、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更喜欢鲜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能自由发言、亲身体验,在现场实训演练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得到了实践技能的提升。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反映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由之前的学习的被动者转为学习的主人。另外,确定教改方案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转变,更愿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及满意度很高;我们对学生也进行了教改实验,随机抽取一位任课教师所带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教改方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研究结果验证了教改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比之前更加端正,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见习实训中表现地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一点改革的成效,作为教师一员,我们深感欣慰。

3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过去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无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要增加过程性考核。因而,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动态式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性考核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能力训练成绩、幼儿园见习成绩组成。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学生基本学习素养,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讨论及表现和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能力训练成绩20%主要考核学生自我展示能力、文字撰写能力、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其中,对于研究项目成果要求每个学生交一份作业:小组评价后的纸质作业及电子稿。幼儿园见习成绩30%主要通过见习观察、见习评定考核学生。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40%,在考试内容安排上既注重基础知识,又兼顾职业技能,将模拟实做、课题实践等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以避免单纯理论考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足。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实践技能得到提升,而不是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感觉自己什么收获都没有。学生普遍反映,他们不再害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变得更有自信,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和把握。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和期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端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2]李娟,王东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2014,(1).

[3]粟华.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儿歌;弹唱能力

儿歌弹唱是学前教育中实践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技能,儿歌弹唱中不仅包含有乐理知识方面的学习,还包含即兴伴奏、声乐等方面的学习。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有效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改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学前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弹唱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弹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弹唱的技巧,老师应该将弹唱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新,除了设置一些理论课程外,还应该设置较多的实践性课程,这对于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儿歌弹唱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具备唱歌、弹琴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弹唱能力。教师应该多多采取视唱练耳等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弹唱能力学习的要求来设置教学课程,对乐理知识、乐器学习、弹唱实践等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来安排教材内容,注意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加大对儿歌伴奏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唱歌的时候配合学生进行简单的伴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唱歌,因此学前专业的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儿歌编曲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儿歌进行简单的伴奏编排。为了提高儿歌伴奏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训练。首先是对歌曲进行分析,拿到歌谱之后先对歌谱进行哼唱和划拍,对歌曲的旋律进行熟悉,并通过对歌曲的歌词、速度等方面的分析,将歌曲的高潮部分找出来,掌握歌曲的整体风格,根据对这些信息的掌握,为歌曲伴奏进行编排。其次是对歌曲进行和声的配置,学前教育的学生年龄都是比较小的,思维、身体、四肢协调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都不成熟和完善,无法对歌曲的音准、节奏等各方面进行把握,所以大多数的儿童歌曲都采用的是带旋律的伴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旋律因突出出来,让儿童能够听清楚旋律并对歌曲进行有效把握。

三、对儿歌弹唱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师在进行儿歌弹唱教学时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歌唱发生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尽量选择一些短小经典的儿歌作为练习的曲子,学生演唱过程中配合一定过得伴奏,进一步对学生的弹唱能力进行培养。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多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尽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进行弹唱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也可以选取一些经点的曲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内涵。传统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却不符合学生儿歌弹唱教学的需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除了对学生进行演唱方面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增加一些形体方面的、表演方面的教学。

四、强化实践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培养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弹唱考试或者比赛的过程中,因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发挥儿歌弹唱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克服,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进行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效果。首先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儿歌弹唱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参加比赛,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儿歌歌曲进行创作和表演,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提高和培养。学生参与儿歌弹唱比赛可以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宝贵的经验。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明白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学校多多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表演舞台,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掌握,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其次是可以开展幼儿园儿歌弹唱实践教学活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真正的幼儿园去进行实践,一方面让学生到幼儿园教学活动基地进行观察和学习,提前了解和适应自己将来的工作场所,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去进行实习,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体会真正的儿歌弹唱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儿歌弹唱教学活动的了解和体会,帮助学生以后能更好的适应学前教学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儿歌弹唱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改善教学内容,加大对儿歌伴奏能力的培养,改革儿歌弹唱教学模式以及强化实践训练等措施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23:140-141.

[2]王瑜.论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儿歌弹唱能力[J].北方音乐,2017,15:172.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乡村教学;认同感;现状调查

随着教师专业在社会上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认同感也成为其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成为探讨其专业发展的新路径。虽然学前教育学生对于乡村教学的认同比不上对专业技能的关注度高,但是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出指引作用,为其未来就业与发展指明方向,并且对学生的内心起到鼓舞的作用。对此,学前教育学生对乡村教学的认同感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

1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对学前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学前教育乡村教师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现实情况反映出的教学现状是,学前教育乡村教师缺少专业性的素养,对于该工作的工作能力欠缺,并且呈现出不稳定的情况,人员流动性较强,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良好发展。针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存在的认同感不足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意在通过对其认同感进行培养,提升认同感与专业意识,提升院校的师资水平,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更好的发展。认同,本身是具有复杂性的概念,直至现在对于认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认为认同更像是一套价值模型,将其深化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系列的过程对价值产生影响。不断提升认同感也是实现价值内化的过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乡村教学的认同更像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与学习环境的一种主观看法,通过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对专业的看法,进而内化自身的实现价值。因个体接触到的环境、文化等存在差异性,使得其对于乡村教学的认同程度也存在差异[1]。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认同感调查需要通过几个维度去入手,首先是学生自身对于乡村教学的任职情况,此为学生认同感存在的基础;其次,是学生对于乡村教学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这是对专业逐渐产生情感的因素,认可度高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针对于专业产生积极的思想;最后,在思想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良好的行为,使自身的对于专业的情感等得到内化,提升专业在内心的价值,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认同是基于上述的维度去构建的。

2认同感调查方法

为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同感进行调查,针对于某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抽取223名学生,以抽样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针对于学生对于乡村教学了解,未来发展就业,以及就业相关薪酬待遇等问题下发问卷,一周后将问卷回收,最终的有效问卷为209份。

3调查结果分析

3.1乡村教学了解程度。针对于刚接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结果显示出,年级的原因使得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根据调查表显示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报考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根本毫不知情,之所以选择是大半的原因是教育前景导致,真正喜欢专业而去报考的学生人数寥寥。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对于未来该专业就业还是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在上了专业课程后,逐渐对学前教育感兴趣,愿意在未来从事该行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该专业后,依旧对未来就业保持犹豫的态度,并且人数男性居多。

3.2乡村教学的情感态度。在对认同感较高的学生开展相关的交谈后,可以发现,尽管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后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认同感比较高,但是都是基于表面上对学前教育乡村教学未来就业的看法,认为学前教育乡村教学是一项有意义的职业,在未来愿意去尝试。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些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乡村教学工作的学生,并未有真正的参与到实践中,因此也说明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看法是带有主观理想色彩。在调查后,也能充分的知晓学生对于乡村教学的喜爱程度。基于未来就业前景对乡村教学产生喜爱,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未来的就业之路未必会走的很远。并且在对于喜爱乡村教学感到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刺激自身的行为,去多学习艺术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未来更多的是憧憬,思想上的认为学前教育乡村教学是好工作,但并不会对乡村教学产生过多的兴趣[2]。

4提升学生对乡村教学认同感的措施

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认同感,院校可以从多个方向去入手,从思想、行动、教学等方面去优化和改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乡村教学的看法,增强认同感,对未来就业做出长远规划。

4.1加强对乡村教学的正面宣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应该起到带头的作用,学生既然报考在本专业,就要在校内积极加强对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正面宣传,避免学生被其他言论所误导,对专业产生其他想法。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清楚的认知,加强正面宣传,令学生坚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专业未来就业的认同感。采用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大众与学生都能知晓乡村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升其在社会和公众心中的地位。

4.2加强学生对乡村教学的认识。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乡村教学的认同感,学校应该以多种渠道来帮助新生了解专业,为学生日后发展与就业做好铺垫。甚至于有些人认为男生是不能去从事学前教育行业,会被人耻笑,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观点,学校要趁早帮助学生消除。从意识上入手,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宣传提升男幼师的形象,激发男生内心的自豪感,将这种内心的感受内化为工作的动力。并且要让学生知道,选择了这一专业,就要从头对其负责,认真的规划,为将来就业找出路。不能因为社会的闲言闲语,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质疑,做好教育工作,使学生知晓自己的责任所在,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3]。

4.3加强教学课程优化。在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的未来发展,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技能、实践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对课程的布置情况合理分配,避免学生对课程产生反感的心理。对教学进行整合与细化设置,在学生技能教学上,带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适当增加学生在就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技能与实践融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并且与临边的幼儿园联合,使学生可以提前面对育乡村学前教育,为自己未来就业积累经验,避免毕业后就业存在迷茫。实现学生职业体验与实际实践的良性互动,体现学前教育的价值。

5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乡村教学的认同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是通过对专业的了解与实践中获得的。学生对于乡村教学的认同,与学校教学等多方面产生直接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情感体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在接受专业,基于这种内在内力的推动下,将育乡村事业当作实现自我的方式。愿意在未来职业实践中体现出自我与职业的真实价值,通过专业来构建其未来发展显得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常琪.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赵婉.广西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素养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5篇

1.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计片面夸大了艺术、体育等个性化课程,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开设不全,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错位,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2.专业教学标准缺失。

专业教学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指南,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河南省制定并实施了现代农艺技术等32个专业教学标准,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开发,导致该专业教学管理混乱,各自为政。

3.师资队伍难以支撑专业发展。

一是专业师资数量匮乏。面对幼儿师资的突发需求,中职教育的学前专业师资亦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超量,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普通师范毕业的师资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实习实训条件薄弱。

不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新型条件严重不足,内部设施不完善,缺乏幼儿园模拟教室、区角教室等。从校园融合情况看,多数学校还处于表层和短期合作,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

5.“双证书”较难对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除按学校规定修完相应课程的同时,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这意味着中职学校除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外,还需依据资格证书的要求增设一定的课程。既加大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难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0%。国家还制定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了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并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各地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改建了一大批农村薄弱幼儿园,新建了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支持了一批民办幼儿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

2.学前教育岗位能力分析。

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与合作能力;三是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四是学结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3.幼教机构的人才实践需求。

调查表明,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掌握一门特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构建基于“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园合作,即通过学校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协同育人。一是基于校园合作,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即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只是学校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幼教机构专家的作用。二是基于校园合作,探索“2+4+4+6”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指两周的职业和教育见习,第1个“4”指四周的保育和教育实习,第2个“4”指四周的专业综合实习,“6”指六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对接。三是依托校园合作优势,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采取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然后以岗位(群)的工作流程以及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所要学习的领域和内容,构建理实一体、以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两类五模块”课程体系。两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五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应依据上述设计,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有效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缺失的问题。

3.构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1)要持续扩充教师数量。既可从往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选择,又可从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中选聘。(2)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一是注意选拔领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注意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意年轻教师队伍培养,通过主动参加观摩会、鼓励参与示范课、深入幼儿园学习等举措,使其尽快熟悉岗位要求。(3)有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一是要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在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二是定期参加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挂职到幼儿园锻炼。三是注重“双师”素质提升,力争使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双师”要求,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适应幼儿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四是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大比武,督促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应用技术,充分展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4.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教育财政资金,科学规划,体现专业急需,统筹合理使用,切实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率。(2)要统筹规划。坚持把基础性实训和特色性实训两类基地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本着基础够用、特色优先的原则,建设一批完善的内部实训设施。(3)要校、园结合。充分利用当前幼儿园紧缺的现实需求,采取自建、校企共建或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在理清产权、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幼儿园,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幼儿园的快速发展相互促进。(4)要虚实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适合学前专业实训需要的虚拟仿真实训室,破解经费不足、建设缓慢、场地不够的问题。(5)要协同发展。本着适应、相近、共享、共进的原则,从当地区域遴选一批符合校外实训基础的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合作。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效益。

5.开展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