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管理平台;动态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一、精品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精品课程网站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部级、省级优秀精品课程网站。

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发展中也遇到一些瓶颈与困难。

现有精品课程网站大多是静态展示性的,只是将一些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简单放在网站上供学生取阅。网站与学生没有互动,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而且,这种静态的教学网站维护和更新比较困难,往往需要专业的网站建设人员参与,难度大、要求高。

其次,现有精品课程网站大多是独立建设的,不同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相互隔绝,人力投入、经费投入以及网络资源不能共享,造成相当的浪费。现阶段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往往只能是个例与试点,如果全面针对所有精品课程建立和运营网络教学平台,那么,难度太大,成本太高。

二、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模板建设平台的提出及建设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和开发一套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模板建设平台,解决上述困难。依据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参考兄弟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际经验,初步摸索出一套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思路与方法。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模板建设平台应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动态交互。网站必须提供功能使学生和教师开展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教学内容必须是可以动态维护和修改的;二是可定制性。教师或网站维护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方便快捷地定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并且完全符合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模板建设平台的功能设计

(一)教学资源维护与

教学资源的核心是授课教案。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准备教学内容。平台支持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和组合它们。教学内容按章、节、知识点和子知识点的层次组织成树型结构,各章、节和知识点、子知识点之间,按照教学联系可以设置超文本跳转,为学生选择和浏览学习内容提供方便。

为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适当的章节配备习题。习题可以是布置给学生线下完成的应用题或论述题,也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线上习题。线上习题配有标准答案,学生在线上完成,系统当场批改并给出评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学生针对性督促和辅导。

教师还应为课程准备试题库,可以组织网络无纸化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

(二)学生在线学习功能

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按教师准备好的授课教案在线学习。

授课内容按章、节、知识点和子知识点的层次组织成树型结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章节内容开始学习。各章、节和知识点、子知识点之间,按照教学联系设置超文本跳转,学生可以回顾和参阅这些相关知识点。如果章节配有线上习题,学生要做完线上习题并且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算完成这个章节的学习。

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评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过哪些章节,没做过的练习标记为“未做”,做错的练习标记为“未掌握”等等。

(三)实时讨论和在线辅导功能

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在线讨论,讨论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交换学习体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教师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课程论坛,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四)在线无纸化考试

教师可以组织在线无纸化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答题。测试结束,学生提交答案,系统立即判卷、统计成绩。系统列表显示题号、学生答案、标准答案、答案解释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点击“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可以进入相应的教学章节,重新学习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得到一份详细的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报告,今后可以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

四、实现技术

网站的开发,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开发工具及开发技术。网站采用+Javascript技术,网页设计工具使用Dreamwa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Access 2003/2007,在并发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时,也可以完全兼容使用Microsoft SQLServer 2005/2008。本系统采用B/S框架结构,客户端采用IE6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即可访问。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3/2008 Server。

网站通过技术实现动态交互。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它可以组合HTML、后台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以创建交互式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访问数据库,需要使用技术。是NET Framework的类库中一些特定的能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的类。为软件访问数据库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统一、简单,大大方便了用户使用不同数据库要不同语言开发的麻烦。

五、结束语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之一,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模板建设平台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平台已建成,并应用于数门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建设。本平台的开发和应用,贯彻了成功素质教育思想,推广了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师生反映良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和反馈传递速度加快,加之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展和对协同学习的支持,交互式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最为吸引人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千友,李思,潘胜.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思考[J].西哥学晓学报(自然科学板)2006(9).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面广量大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核心资源,不仅有课程的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高校教学活动必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是体现先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目前,教育部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未来有五大推进计划。

继续高质量完成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建设任务。继续开展国家、省、校三级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从中遴选建成3000余门优质课程,在爱课程网共享。

探索和开发新型的资源共享课。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当今流行的MOOC(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结合课程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大力推进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共享与应用。对已上线课程持续更新,鼓励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参与网上互动,推动上线课程在爱课程网的广泛共享和应用:推动共享课与校内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见成效:对上线课程进行持续建设和深度开发,尤其是拓展资源,逐步形成系统完整、资源丰富、体验感强的数字化课程。

不断完善课程共享系统。在现有建设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课程平台技术,搭建国家层面高水平网络教育技术平台,加快网上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课已有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服务。

第五,积极探索建立在线教育管理制度。要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制定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网上在线教育学籍、学习证书、学分、学位等管理办法和政策,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

现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用量高峰期平台使用困难。近两年来,全国学校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使用需求猛增。由于用户数量太过庞大,导致在工作日很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出现了使用困难的情况。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点在于学习者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内容,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现在实际的情况是学习者在想学习的时候经常打不开平台网页、登陆不了平台、浏览不了学习资源、不能留下学习记录等。

可供学习的课程资源类型局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的知识点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教学效果、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以下是现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中教学资源类型,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表一)。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更加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而岗位职业能力是通过课程中设置的技能点所组成。技能点的掌握需要有对应的仿真或模拟实训手段辅助,而这类的课程资源并没有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中出现。

学校日常教学所需资源不足。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习者在日常教学中要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则必须将授课场地安排在机房或者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而这类的教室在资金的投入上太过昂贵,所以学校的此类教室的数量在学校所有的教室量中的比例并不高。同时,这些教室除了满足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之外也无余力满足其他资源共享课程的需求。

未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配套建设建议

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服务容量。为满足数量庞大的用户需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必须扩大容量、提高配置,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特别是加入云技术的支持。不但如此,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面,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需求还会持续高速增长。所以在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时候,还需要对于容量的需求发展做一个预测和监控,以期今后尽量避免平台使用困难的情况发生。

开放更多技能实操类型专区。为适应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技能知识学习增强体验感,和在教学目的中对于技能掌握的要求下,可以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中开辟体验感强的模拟实训专区。将传统的只能在学校实训教室完成的仿真、模拟实训模块,集成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中去。实际上,一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开辟了此类课程资源专区,将给学校在实训教室的硬件投入上面省下了一笔很大的开支。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04-0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此,2003年,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提出要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行建设,精品课程工程在推动学科建设、推广优秀教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品课程的数量也成了衡量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各个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申报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但是,对精品课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建设误区和问题,这些建设误区和问题违背了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违背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1 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演绎成了一个建设网站的过程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全方位的质量工程,至少需要制定几年的切实的建设计划,扎扎实实、认真持久地建设,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精品课程。然而,近年来在一些精品课程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筹备就申报一门部级精品课,整个建设过程不是依照精品课程内涵踏踏实实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的过程,而完全是一个拼凑评审材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同时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构建网站的外观设计与显示特效上,最终的建设成果就是完成了一个接受评审的网站。单纯为了评审而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抛开了精品课“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失去了意义。

2) 盲目套用先进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类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的课程中使用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不如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在很多强调实践的高职类精品课程中都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里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效果不佳。

3) 简单仿效成功案例,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的精品课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为求实效,直接拿来成功精品课的案例,不加思考,简单模仿,忽略了自身特色的东西,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建设出自身的特色。

4) 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不能实施于教学实践中。

精品课程的各项建设成果单是为了接受评审,并不应用于日常教学、不服务于广大师生,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极低,在线学习、自测题库等网站资源从未被使用,把精品课程完全当成为评审专家而建,一旦评审通过,就认为建设工作结束,使得教育部推行的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失去了意义。

5) 单一的网上评审的形式,使得部分虚假材料出现。

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都是根据申报材料和课程网站在网上进行的,这种评审形式的优点是方便高效,但单一的在网上通过评审材料和课程网站衡量一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很难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建设情况与应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课程的建设工作不在精品课“五个一流”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申报材料的收集撰写上,形成了水分极大的虚假材料。

6) 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欠完善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院系对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不够重视,一些院系虽已开展相应的评价与测评,但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目前仍仅限于教务部门的突击检查与考核,而在引入对精品课程教学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学生群体参与评价方面仍然不够;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多数院系都未建立起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针对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针对重建设和评比结果,忽视建成后的运用问题,应该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两手都要抓的方向发展。实行过程管理:学院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精品课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课程建设内容是否有偏差、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反思、技术性问题的指导。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优点与存在问题之后,应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并采取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达到发现问题、改进提升的目的。

2) 针对课程特点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应该建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在线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评价反馈,促进精品课深入建设。

通过建立统计访问与在线调查模块、BBS、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客观地对精品课进行评估,及时反映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和利用推广的应用情况,建立对精品课建设的监督管理,促进精品课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精品。

3) 针对对后续完善工作重视不够,为做“精品课程”而做精品,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成果不应用于日常教学,建而不用,应该加强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加强学院对精品课程评比后的管理,成立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行监督、反馈,按照国家对精品课建设内涵,成为精品课的第一年完善精品课网站建设内容,比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监督;第二年按照精品课课程标准和计划进行课程全线跟踪和教学录像制作,定期召开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精品课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第三年根据教学实践完善精品课建设网站中的相关材料,使得网站材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真正达到精品课建设内涵。

4) 完善精品课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平台。精品课建设网站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利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生动的课件或动画在精品课网站上进行共享,经常对网站进行更新,激发学生利用该精品课网站达到巩固和自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或BBS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5) 完善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对精品课建设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一套评价体系和结果推广制度。把实现的目标同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同时,对精品课实践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教学效果,并把成功的案例在全校进行推广。

3 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搞好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刘国斌.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杨登新,王恩军,闫华.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 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转型升级

随着《教育部关于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教育厅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12]2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与发展阶段。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纳税会计实务》亦在此改革潮流中进行了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精品资源库的建设,延伸高职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重评审、轻使用、资源建设滞后、共享性较差等各种现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时而生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教育部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受益面更广。受益对象由单一服务教师转变为同时可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三个层面。二是课程开放度更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各种新媒体应用实现精品资源的充分开放,网络无限共享。三是课程目标更广泛。课程建设目标要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四是课程建设资源更丰富。不仅对基本资源建设项目进行增加,同时还增加了拓展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五是课程建设技术要求更高。教育部专门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数据和资源等做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技术要求。总的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关键旨在内容精品、资源丰富、全员共享。

二、《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纳税会计实务》是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基于会计工作中税费计算与申报核心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其前身是《税法》,后更名为《纳税会计实务》。该课程不仅介绍了我国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同时也融入了各税种的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和会计处理内容,2013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共分为纳税工作流程认知、流转税纳税实务、所得税纳税实务、资源税纳税实务、财产行为税纳税实务五个学习项目,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实务,后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实务、专业综合实训等。

《纳税会计实务》刚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并准备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时,就遇到了按照教育部要求由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课程转型与升级的课改大环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基于精品课程转型和升级的过程,需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地整合。课程建设需要突出精品、资源、共享的内涵。鉴于此,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对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相关文件的学习,积极构建新要求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服务对象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实施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课程首先成为精品;同时持续更新基本资源,丰富拓展资源,并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共享。

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1、优化课程设计理念,合理设置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从单一服务教师扩大到可同时服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学习者。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型不仅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表现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们及时更新课程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以实践中的具体任务为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形成“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

具体来说,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方面根据“谁纳税、对什么纳税、纳多少税、怎么纳税”的实际工作流程,将企业会计在处理纳税业务时的工作分解为:识税(各税种构成要素)、算税(税率、公式、税额计算)、报税(申报程序、表格等)、缴纳(过程)、账务处理(会计核算)等五项主要学习性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为了处理好不同税种工作业务特殊性的学习,并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又将企业实际进行纳税时的工作分解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财产行为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等)等四类主要学习性工作领域,并将算税、报税、缴税、账务处理四项工作分为嵌入到上述工作领域之中,形成18个学习任务,从而构建了“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并突出重点(流转税、所得税),消化难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既符合学习认知逻辑,又应对了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

2、优化课程建设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关键,直接决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在人员结构上,我们除了吸收具有多年相关课程研究及教学经验的课程负责人外,还引进了来自企业的具有多年财务、税收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负责分析岗位需求及开发课程项目;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负责各种教学素材的制作以及学习平台和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课程组成员应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3、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持续丰富更新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要能充分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或PPT、重难点指导、习题作业、政策法规、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资源。拓展资源要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要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比较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试题库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作业系统、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全面配置和应用了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改革成果,支撑专业教学,展现课程团队风采;为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还设计了在线自主学习系统、在线仿真实训系统、在线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和在线交流问答系统拓展资源,帮助学习者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提升整体学习效率。同时,课程组严格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每学期定期更新以及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变动不定期更新管理机制,并将课程调整、资源更新、学习平台维护等形成制度文件,从而保证课程资源的时效性以及实用性。

4、加强信息技术利用,充分实现课程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精品教学资源广泛而深入的共享到教与学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在线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十分必要。《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全面建设课程资源网,提供和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结合百度云、微信等平台设计开发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应当加强教者与学者之间的交流,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和普适性,实现再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蓝洁、方绪军: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

[2] 刘瑞荣、李志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2014(14).

[3] 徐洲峰: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研究[J].科教导刊,2014(2).

[4] 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

[5] 曹乃悦、刘红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

[6] 林坤: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3).

[7] 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OCW 精品课程 开放课程 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06-03

1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现状

开放课程包括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是以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为目的,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途径,通过网络传播,能有效反映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其中,视频公开课从名师、名课出发,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为基础,注重课程中体现的思想性及科学性,以课程的生动和新颖为生命力;资源共享课则以大学教师和学生服务主体,并辐射社会学习者,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等为核心,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在全球终身教育模式和资源共享理念快速普及的大趋势下,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许多高校相继推出网络课程。截止到2013年7月,已累计建成部级本科精品课程14000余门、部级高职精品课程5000余门,积累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为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引入国外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并将中国高校优秀课程与中华文化精髓推向世界,部分国内高校及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创设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ORE),策划并组织翻译、重制了大量非汉语视频课程,年点击率在1000万左右。2010年11月,网易推出了“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旨在引进诸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视频课程,其内容覆盖面广,涉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诸多领域。

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计划到2015年末建设1000门以上的视频公开课[2],首批投入建设的课程由国内“985工程”高校负责建设,在首批申报建设的213个选题中,CORE进行了初次评估,并遴选出35所高校的共计103个选题。首批投入建设的课程中,公共课的数量最多,约为所有课程的79.6%,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则占约16.5%,有4门专业课入选。[3]首批选题建设完毕后,教育部多次组织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和课程设计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和修订。

2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优势与特点

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均由对应领域的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一般由资深专家教授作为带头人的专业教师团队提供课程资料,然后由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4]随着2012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逐步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教育技术成果应用之一,作为传递能量和传播知识的新生载体,它在高校学术知识向全社会普及的过程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促进作用。作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中资源的提供者,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在创建资源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巩固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同时,一部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学科特色和精湛教学水平的名师,也在精品课程共享平台的帮助下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

3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显著地影响着人们。精品开放课程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不仅对传统大学,也对许多个人学习者及教学者产生了冲击。然而,与国外模式健全、运营成熟的名校公开课超过10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才刚刚起步,要使国内开放课程真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3.1 “开放共享”不彻底

开放课程中的“开放”一词,对于其主要受众来说,不单代表访问渠道的开放,更应代表建设的参与、终端的通畅、学员的互动、评价的反馈、过程的监督,最重要的是理念与模式的开源和共享。在开放课的设计、制作、运营及维护过程中,积极地、动态地重组内容和结构,以实现人际智慧全面而彻底共享为目标。然而,国内现有平台对于共享的理解仍较为片面:它们的功能和定位仍停留在资源的共享上。包括资源设计、资源反馈以及资源本身在内的以理念和思维为实质的“全面”开放共享是如今终身教育平台构建的大势所趋。而共享给资源使用者的空间极小,则正是国内现有平台的最大症结所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用户接口设计不足。国内精品课共享平台仅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少的接口,用户只能进行观看、付费和留言等简单动作,更深层次的动作并不被允许。平台内部用户交互渠道的缺失,才使得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等民间论坛性质的非学术组织在学术交流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资源依赖预设。资源预设是我国传统课堂中最突出的特点,它在课程设计中的主要表现为:认识的统一性、含量的稳定性、过程的确定性及发展的片面性。[5]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静态的、共性的知识传播是唯一目的。在传统教育中,这种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高效且相对轻松的,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固有模式阻碍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更优秀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有效反馈的缺失。用户对资源的“干预”是如今在线教育必然存在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对在线学习资源的前沿性、创新性、综合性、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品课程的使用者不应只能看到单一的内容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这种信息是稳定的,但是也是片面的、不发展的[5],用户还应看到其他用户针对共同话题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多样化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越来越完备的知识建构环境。

3.2 模式照搬线下

精品课程平台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它较传统模式更好或更坏,也不是它能否取代传统,而是它与传统模式太过相似。国内现有的精品课程的建构多是线下教学模式的照搬和线下教学资源的堆砌,并没有将在线教育本应有的诸多利于知识获取和技能建构的特点体现出来。

学习者自我建构缺失。在线学习应与学习者个人世界发生关联,这一点在现今快节奏的在线教育中尤其明显。精品课程平台的用户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把控已经达到了自主性和个性的极高点,任何主观上与用户的认知背景关联较疏的内容都很有可能被忽略。同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及自主学习策略实施产生较大影响,而依靠针对用户学习行为特点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并不存在于现存的大多数精品课程平台中,许多潜在学习者在还未接触到课程内容时就因种种原因终止了学习进程,自我构建还未开始就被强制结束。

多维度交互缺失。在线学习中的交互是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它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学生和物化资源间的交流。[6]就目前的精品课程共享平台而言,这种交流或者说是在线学习的交互是不存在的。资源的使用者仅能从资源中获取信息,无法影响信息或创造信息;使用者之间也无法在平台范围内就资源进行交流;资源提供者也不能与使用者进行沟通、反馈、回应。在现有精品课共享平台中,信息流是单向的、阻断的,需要借助平台之外的力量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疏通,而这种疏通方法会显著增加在线学习的认知负担。

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缺失。在线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导向性,学习成果的即时评价、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学习进度的横向对照都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起到正面刺激的作用。由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存在目前尚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在线学习的过程控制始终无法完全自动化、智能化。实际上,对于过程的控制和结果的评价可以通过许多非内容手段进行,通过多层次预设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4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平台的设计思路

4.1 学习者中心设计

以对学习者有价值为基本关注取向,在这一前提下的设计,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习者中心设计。这种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儿童中心主义。学习者中心设计的理论假设是知识与信息的“参与者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密切相关,需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7]学习者中心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动机,为了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许多课程设计者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实际上,作为承载课程内容的服务平台,其本身的设计是值得所有平台开发者思考的。参考当前人本主义课程设计取向的特点,即:重视经验的整体性、关注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课程从“砂模”变为“蓝图”、帮助学习者养成独特学习风格[7],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中心设计强调如下几个关键词:自主、自由、尊重、活动。

事实上,各大电商平台依托大数据理念,对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个性化需求的挖掘探索与获得的成功,值得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平台借鉴。这些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与使用者本地存储的Cookies一同互补地、智能地归纳出每一个使用者的内容偏好与互联网行为习性,进而为使用者提供真正个性化的、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服务。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平台通过采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内容选择,随时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修订和学习进度的把控,平台在设计者的预设下智能地察觉学习者的兴趣,并帮助学习者选择最合适的课程。

4.2 过程控制与过程激励相结合

在线学习相对于传统学习形式而言,具有成本低廉、时间自由、进度灵活、几乎没有地域限制等诸多的优势。然而,在线学习却一直具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瓶颈:仅通过技术手段很难完成过程的控制与结果的评估。

事实上,这种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平台设计者的思路。全球各地的社交网络在信息化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同时具备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馈赠型激励体系以及分享的社会化模式。表面上,使用者将自己生成的资源无私地分享给网络上的其他使用者,实际上,资源的分享者会期待着某次分享中受惠者的回赠,这种回赠有时候是启发性的点评、有时候是填补分享者知识建构空缺的信息。在这样分享的社会化模式中,使用者对于有意义内容的驱动力来自本身,因为期待着自己的对于别人来说会有意义或能够依靠自己平日的结识更多有相似甚至相异见解的同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会被许多隐形的社会化分享的轴线绑定,整个网络在全体使用者自我实现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信息生态系统。

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一方面由自己管控,另一方面受限于学习成果。通过特别设计的知识网络,使得学习者必须在完成了某些必要条件之后才能继续进行学习。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学习者要达成的目标不尽相同,通过相应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进程的监控,学习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剩余的学习时间等信息,学习者之间也可以互相了解到其他同在学习的“学伴”们的学习动态。通过驱力和外部约束的双重作用,保障过程控制的同时辅以过程激励,达到对过程的监管和结果的评估的目的。

4.3 构建以档案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学习社区

目前,开放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尚不够充分,由于开放共享的机制、思路和技术等种种原因,对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个体行为,资源使用者之间、利用者与资源提供者之间很少有沟通与交流。[4]基于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的网络实名学习社区能够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就共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兼容性较强、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平台化、社区化的学习共同体。同时,“电子学档”和“电子教档”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别记录学习者和教师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他们在在线教学过程中关于目的、活动、成果、绩效、进度、策略和反思等。以用户产生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为核心构建的共同体能够从多角度帮助成员融入自己的角色和达成目标。以学习者档案袋为核心构建的课程学习共同体,能够帮助共同体成员更加容易了解、合作和互补,而以教师档案袋为核心构建的教师共同体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交流和互动。

5 结语

当“开源”、“开放”、“共享”等时代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开放教育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这股不可阻挡的开放运动。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以及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作为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实现“资源人人通”、“空间人人通”,除了要在技术支撑、硬件保障、设计理念上加以实现外,还要在组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机制,这样才能更加快速地行进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EB/OL].教高厅:教育部文件,2012,(2).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教高厅:教育部文件,2011,(8).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DB/OL].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0,(12).

[4]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

[5]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