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餐饮业人才培养

餐饮业人才培养

餐饮业人才培养

餐饮业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烹饪专业;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13-04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烹饪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强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餐饮业就隶属于现代服务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餐饮业目前发展态势明显,呈现出以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餐饮经营模式,科学化管理和新技术及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等现代文明成果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餐饮企业中,逐步替代了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的传统经营套路。

2014年12月,以粤菜系著称的顺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之前以川菜闻名的成都也获此殊荣。现今全球仅有6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中国就有两座城市获此殊荣,这说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促进了餐饮美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餐饮产业呈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餐饮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素质餐饮人才助力其发展。当下餐饮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餐饮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依赖于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餐饮教育,尤其是烹饪教育发展起步晚,基本上长期停留在专科层次,开展本科层次的烹饪教育不足二十年,发展建设时间短,开办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导致高职烹饪专业是目前我国餐饮业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二、高职烹饪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综合品质。这些综合品质包括以知识和技能指代的表层特征,即显性素养;还包括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角色定位、价值观等决定人行为的隐性素养。

(一)烹饪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的边缘化

职业院校普遍有职业素养培养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持漠视或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烹饪专业自从开始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课程体系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实质上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低,课程结构中非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比重明显偏低,专业课程中反映前沿的内容明显偏少。通过院校间走访交流,了解到目前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可以归纳为“懂营养、精技能、会管理”,目标定位为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高职烹饪专业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技能轻素养,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涉及职业素养的少之又少。

一些高职烹饪专业即使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也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分离的,没有将职业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忽视了教学组织方式与企业工作方式的一致性,也忽略了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要求的融合,最终导致了学校教学与餐饮行业实际岗位需求的脱节,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进入酒店相关的餐饮岗位实习后的适应调整期比较长,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忽视职业素养

相比较其他专业,高职烹饪专业开办时间迟,发展历程短,专业的教学研究相对而言也不够深入。仅就目前教学研究分析,纵观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集的研究文献,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有理论和实践的项目教学法、产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双师”和“双证”培养等方面,涉及烹饪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的比较少。虽然职业素养的宏观研究即面向高职院校研究居多,但是微观研究即联系到具体专业,尤其是针对高职烹饪的职业素养研究比较少,缺乏针对性。这说明烹饪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是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对烹饪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烹饪教育者仍然将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狭隘地理解为职业知识和烹饪技能的简单叠加。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投射到真实烹饪教学情景时,也是不可能在课程中引入并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

三、提升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重重。可是从社会角度看,许多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招人难”。实际上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人才时会有共同的感触: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因为很难招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高职烹饪专业呈现的毕业生“工作难找”与餐饮企业“人难招”的矛盾点也主要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关。

(一)餐饮企业亟需的职业素养是烹饪专业学生所欠缺的

餐饮业的职业特点是以服务顾客为宗旨,其厨房生产和餐厅服务的各项工作目前是完全依赖人工完成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尤其是节假日,工作繁忙需要加班,但是工作报酬普遍相对偏低,造成了餐饮企业的高离职率,也影响了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发展。例如,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刚毕业时的工作都是从基层岗位做起,多数是在厨房打荷,即厨房里打杂,做的事情多且繁杂,是厨房里最易受委屈的岗位,也是工资最低的岗位,但是这些基层岗位是烹饪专业学生在餐饮行业中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关键时期。

(四)倡导“匠人精神”,提升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尊重感

“匠人精神”源自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推崇匠人文化,其文化精髓即“匠人精神”的本质在于敬业和认真,是日本社会走向战后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日本,匠人是指手工艺者、工匠、技师等一类职者,又被称为“町人”,他们尊奉职业伦理道德,具有职业平等意识,对技艺要求精益求精,符合企业对职者的职业素养要求。正是这种“匠人精神”让日本东京的米其林餐厅数量成为世界之首,已经连续九年蝉联“米其林美食之都”荣耀,而且其中多为经营日本传统料理的餐厅,甚至有日本拉面店入选。这应该对我国的高职烹饪教育深有启发,值得在高职烹饪教育中倡导“匠人精神”,学习借鉴其“烹饪匠人”的培养模式。在烹饪教学中倡导“匠人精神”,重视人才品格培养,使高职烹饪专业学生成为“会好好做事”的一流烹饪匠人,才能在依靠手工技能见长的烹饪行业成长起来,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提升职业尊重感。

(五)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开展文化育人的社团活动,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知名的餐饮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如知名的海底捞企业文化已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典范。高职烹饪教育也需要将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甚至引入到烹饪课堂上,让学生有机会去感受、体验和思考优秀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从而产生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借助大学生文化节和美食节活动,尝试组建“烹饪学生道德修养”活动中心,开展“烹饪大师进课堂”的饮食文化讲座、文化知识竞赛、地方名菜文化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做到烹饪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冯俊,刘倩洁.我国餐饮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9,116.

[2]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 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43.

[3]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14):52-54.

[4]冯玉珠.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1-5.

[5]穆亚君.职业素养导向下的高职餐饮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2015(8):155-156.

[6]张紫军.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调研[J].职教论坛,2012(20):88-89.

[7]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 34):76-78.

[8]魏赤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3):138-140.

[9]章颖,钟华华,王玫武.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5-47.

餐饮业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餐饮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25-01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餐饮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社会的发展对餐饮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对人员素养的要求也更高了,很多餐饮企业在选择餐饮专业的毕业生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外在形象和技术技能,同时,也把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成功就业,最要是其职业素养不高。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餐饮服务人才,职业学校就要能够突出职业教育,在餐饮教学中,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成功地在餐饮行业获得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也不明白在毕业后要进行怎样的选择。他们对人生没有规划,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没有规划,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很重要的。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要能够通过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对餐饮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教学影像资料,要经常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的餐饮部进行参观学习,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餐饮专业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餐饮人才需要具备的品格修养,需要具有的专业能力,要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使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有清晰的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意识,这对于学生有效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学生为了成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能够突出实践教学,不断为学生布置工作任务,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职业意识,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餐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习惯入手。对于餐饮业而言,对餐饮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严格的。餐饮人员要能够着装整齐,发型整洁,语言行为都要得体规范。餐饮行业对服务人员的外在形象要求很高,同时,还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餐饮服务人员要做到谈吐文明、举止礼貌、仪容整洁、工作热情、等等,可见,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餐饮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们的职业学校就需要通过加强教学,通过细致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发展成为优秀的餐饮人才。

餐饮教学要突出细节训练,通过细节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比如,在教学中,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礼仪姿态训练。教师要制定严格的仪表训练计划,在每节课前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训练,长期坚持下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仪容仪表,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再比如,餐饮行业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同时,要求学生分组对教室走廊进行卫生清扫活动,对餐饮用品进行清洗,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勤劳品德。总之,餐饮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要想成为成功的餐饮服务者,就要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餐饮教学,也要从细节入手,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把职业训练的点滴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就餐饮服务行业而言,其产品的时效性很高,服务环节多,流程长,这些特色、性质,都决定了要做好餐饮工作,圆满完成餐饮任务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因此,在餐饮专业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复杂的餐饮任务,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制造成产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餐饮服务的全流程训练,使学生参与到餐具准备、引位、点菜、开餐、传菜、上菜、餐中服务、结账、撤台等全过程中去,使学生通过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没有工作实践,任何形式的职业素质培养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践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工作场景的方式,创设和模仿餐饮行业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实践。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习活动,通过实际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把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手不管,要通过班级网站的方式时刻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师生密切配合,切实地把实践活动落实好,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总之,在餐饮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餐饮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在餐饮行业成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伟妃.绍兴市餐饮员工职业素质的调研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05)

餐饮业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餐饮食谱营养过剩对我国居民产生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据有关人士经过市场调查分析,目前我国营养不良的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 每年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约为3 000~5 000 亿元人民币。营养过剩是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对人体会造成损害。由于餐饮业食谱严重营养过剩,导致全国有1.6 亿人血脂异常,另有1.6 亿人患高血压,2 000 多万人患有糖尿病;在大中城市中,每100 个成人中就有30 个人超重等,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当然,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改善人民饮食营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 民以食为天,食以养为本”。当前,我国餐饮业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对营养人才的急迫需求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紧要关头。目前我国餐饮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与国际对健康饮食的规范有较大差异,只有更多更快地为餐饮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营养配餐专业人才,才能更健康、更科学地促进我国餐饮业的发展;餐饮业要为消费者提供符合营养标准的健康美食,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2004 年3 月,46 名营养专家联名给总理呼吁营养立法,得到了温总理的重视。我国首部营养法规有望今年年底制定。我国首部《国民营养条例》已立法, 《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师法》已出台。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条例》明确规定:100 人以上宾馆、酒店、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配餐人员,应在营养配餐员的指导下完成对食谱的计算、合理搭配及调整。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也即将出台对星级宾馆、酒店中营养配餐人员的编制标准,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必须配有营养配餐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增加餐饮业健康理念,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在我国一些综合管理先进的餐饮单位中开展“ 营养健康型餐饮示范单位”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 平衡膳食宝塔”为指导,创建营养、健康、绿色、安全、环保的餐饮业形象,通过科学合理的营养配膳及多种形式的营养知识宣传与营养理念的传播,引导广大消费群体自觉实践科学的点菜与用餐,从而防止由于营养失衡在日益增多的消费群体中导致诸多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试点餐饮单位的名称初步定为“ 全国营养健康型餐饮示范单位”。对其的基本要求与审批管理办法已经出台。

对餐饮业示范单位的基本要求:一是管理层面,餐饮单位须确定主要领导分管创建《全国营养健康型餐饮示范单位》工作,并且负责做好创建后具体实施和经常性管理工作。须配备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营养配餐员,主要负责日常营养配餐技术指导。中层干部应将营养管理与营养知识宣传纳入工作任务,并将列入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建立与健全营养配膳、营养宣传等综合管理方面档案资料。二是原料采购,主要食品应是营养强化食品,多用粳米、燕麦、玉米、黑米等五谷杂粮及薯类,在采购动植物性原料时(如畜禽肉、蛋、蔬菜、调味品等),必须从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正规供应商中进货,须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食用油提倡维生素A 强化食用油,食用盐为碘盐或低钠盐。三是营养配、供餐。在烹制和加工各类菜点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使各种营养素的损失程度达到最低水平。每个菜点的制作时间、使用火候、烹制方法等,应当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掌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营养素被破坏、氧化或流失。对于烹制方法的选择,如采用油炸、熏烤等有可能对营养素破坏较大又可能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烹制方法时要慎重并适度。

餐饮业所推出的菜点(包括冷拼、凉菜、热菜、面点、小吃、果盘等),须对能量、糖类、蛋白质、脂肪、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12 种营养素的含量进行计算,并建立营养综合分析评价档案库。餐饮业所推出的主要菜点,须建立营养标示,内容包括对菜点热能、营养基本特点及健康益处的说明。餐饮业对顾客点菜过程中,应当根据就餐人数随时作出营养综合评价,并提示与引导顾客按照营养科学的要求,使其做到符合平衡膳食的营养健康消费。餐饮业须推出一些适应于老年人、孕妇、儿童、肥胖者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一些特殊人群的菜点,如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菜点,同时标示营养特点和健康说明。在餐厅应有《中国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有关图示。食谱要突出健康营养理念,对菜点的介绍应包括其中的食物种类、重量及能量、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素的含量,其中须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餐厅显要位置和餐桌上,应当具有营养知识宣传小册子或营养知识宣传卡。服务人员在为顾客服务过程中,主动向顾客宣传营养知识或传播一两个营养理念。在生产加工场所或是烹饪(烹调)的每一个操作间,应在醒目处标示如何减少营养损(流)失的加工制作要领(或步骤)。餐饮业的营养配餐员,应积极做好顾客提出的营养健康咨询服务工作。

餐饮业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第一,培养学生成为酒店业的中基层管理者。

学生必须从基层服务生做起,通过顶岗实习半年至1年的时间成为高服或领班,2-3年成为主管,4-5年成为各部门经理或职业经理人。

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两手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真正具备较好的经营理念、熟悉行业企业文化、懂管理、能娴熟运用技能成为务实的酒店“领班”,成为酒店业的基石。

第三,校企共育是“领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酒店业应让高职院校更清楚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共同研究用怎样的措施和技术培养酒店人才,让学生参与到酒店的基层管理当中,进而形成独特的育人思路和人才成长计划,让学生(准员工)融入到某酒店企业或集团,认同企业文化,在校企共育下快乐成长。

二、基于领班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一)实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模式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确定领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人人成长成才、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理念,确立了“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酒店企业特色课程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以企业导师为支撑,以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为纽带,做到多方协商、一生一案、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提升服务,为每位学生明确“领班”岗位的培养方向。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始业教育,让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一生一案”、“领班”等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企业导师宣讲会等方式,及时分析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初步选定专业学习的主修岗位、辅修岗位和发展岗位。一个学期后,指导学生重新确定或调整主辅修岗位和发展岗位,并选择相应的专业主辅修课程和“工学交替”的主辅修顶岗实习岗位,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科学、灵活,再通过自主面试获取符合学生个人意愿和能力的实习岗位。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学校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引导下,再次调整或确定个人今后的核心岗位和发展岗位,并规划如何获取第一个领班岗位,拓展自己的潜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领班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并加以不断创新。目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有上海柏悦、温德姆、杭州凯悦、开元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酒店,不断有领班型人才出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推行了“一生一案”校企合作模式,如“远洲班”“、一生一案实习岗”。“远洲班”是远洲集团的“鸿鹄计划”人才培养基地,给每位学生制订进入“远洲班”起6年内完成从管理培训生至部门经理的“领班”型职业生涯规划,即通过酒店的参与共同完成专业“领班”型人才培养。“一生一案实习岗”是与耀达酒店连锁集团签订的业务岗位的合作培养模式,以餐饮岗位为例,学院承包耀达门店的最高级VIP包厢2-3个,酒店选拔面试每批次12个学生,响应“准员工”的要求,每个包厢的服务与管理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轮岗的方式完成《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校与酒店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完成餐饮潜在“领班”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菜单式课程和学分替代制度

学院设置菜单式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辅修岗位选择自己的菜单式课程。课程由通识课(规定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含顶岗实习)、素质拓展课(含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通过选择菜单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学分替代制度方面,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完成专业规定的基础学分,主修岗位的学分应达标,辅修岗位学分至少达到4个学分,选修课至少达到10个学分,艺术教育课程选修课至少取得2个学分,选修课最多只能顶替必修课6个学分;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抵4个学分,学生自主创业至少可抵4个学分,学生学习期间在知识技能方面获得市级以上荣誉至少可抵1-4个学分。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一生一案”耀达实习岗6周(1.5个月),实习实训总计6个学分,校内实际服务操作5次,可获取1个学分,顶替专业核心课、专业实习实训课、专业选修等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技能顶岗训练获得学分,并以此替论课和选修课学分。通过学分的累积和替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大大提高,“一生一案”领班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得到了保障。

(三)开发专业“1+N”课程包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学生“领班”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应企业和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1+N”课程包的开发。“1+N”课程包是领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核心思想是:“1”即“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指一项核心的高端技能,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灵魂,对接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接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N”即N种相关技能,是指围绕“一技之长”的N种辅助技能组合,以全面发展为主线,对接岗位(群)的风险控制能力,对接经营管理方法,对接人文素养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主要分为前厅、客房、餐饮(含酒吧)、销售、人力资源等5个模块。“1+N”课程包的开发主要建立在领班岗位分析的基础之上,如《餐饮服务与管理》“1+N”课程包开发是根据前期中餐、西餐、宴会等重要领班岗位分析,认为餐饮部领班必须热爱酒店事业,有良好的餐饮理论知识、过硬的餐饮服务技能技巧,有团队管理的潜质和基础,熟悉餐饮的特点、营养知识,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遇事能灵活应变。因此,《餐饮服务与管理》“1+N”课程包的“1”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餐饮的基础理论知识、餐饮部的组织结构、餐饮部门的岗位职责,熟悉中西餐宴会摆台、对客服务、酒水服务,了解餐饮部门的质量管理、成本核算、菜单设计等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餐饮部门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能力。而“N”种相关技能是对接餐饮“领班”岗位的处理顾客投诉或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用消费心理和服务心理知识接待VIP的能力、良好的交际与口头表达能力、较流利的英语会话能力、有效地指导与培训员工的能力、提高餐饮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能力。

(四)建立具备“领班”素养的师资队伍

餐饮业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我国高等院校在师生规模和教育投入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高校餐饮市场规模和经营方式的差异性。就市场规模而言,高校餐饮市场可以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就经营方式而言,高校餐饮经营可以归纳为扩张融合式和自主自足式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师生规模在3万人以上的高校,独立地实施餐饮社会化的程度较高,难度较大,发展潜力也较大,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对外扩张是势在必行;师生规模在1万人以下的高校,独立地实施餐饮社会化的程度较低,难度较小,发展潜力也较小,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合并托管是大势所趋;师生规模在2万人左右的高校,独立地实施餐饮社会化的程度、难度和发展潜力都较为一般,在经营方式上以自主自足而独成一体。

二、高校餐饮社会化的人才结构及其气质要求

高校餐饮具有姓“教”和姓“企”的双重属性,既是高校教育主体之一,又是餐饮行业经济实体的组成部分。高校餐饮“福利性与经营性并重”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的基本理念,决定了高校餐饮人才在结构类型和气质要求方面的共性化形式和个性化特色。就人才结构类型而言,高校餐饮与社会餐饮一样,表现出“金字塔型三级人才结构”的共性化形式,其一为厨师和服务员之类的技能型人才,其二为人力资源部主管之类的管理型人才,其三为食堂和餐厅经理之类的懂技术、能管理、善经人才,在以上三类人才中,技能型人才是基础,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基,管理型人才是关键,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复合型人才是核心,是“人才金字塔”的塔身。就人才气质要求而言,高校餐饮明显不同于社会餐饮,表现出“文气与商气和谐统一”的个性化特色,高校餐饮与社会餐饮相比而言,高校餐饮的商业气息相对较淡,福利气息相对较浓,没有社会餐饮激烈的竞争和尖锐的风险,简而言之,高校餐饮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社会餐饮追求的是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基础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因此,高校餐饮与社会餐饮在人才的气质要求方面不同。高校餐饮要求人才的商业气息相对淡化,而文化气息则相对强化,这是由高校餐饮的区位特点、基本属性和经营宗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高校餐饮人才最好具有儒商气质,即集文人的素质和商人的头脑于一体。

三、高校餐饮社会化亟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后勤是个大箩筐,是个东西往里装”。以前,高校餐饮是解决教职工家属就业的主要渠道,现在,高校餐饮是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重要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的局限,高校餐饮几乎成了各种劳动力的“收容站”,从业人员无论个体综合素质还是群体整体素质都相对较低。象牙塔里的风平浪静,高校围墙的封闭庇护,曾几何,高校餐饮表现出的是令人羡慕的世外轻闲;现如今,高校餐饮社会化改革呈一石击起千层浪之势,对高校餐饮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高校餐饮社会化是新时期的新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套用,面对的是诸多的困难、严峻的挑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传统型高校餐饮人力资源意识的薄弱性和人才梯队结构的模糊性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阵痛之中,高校餐饮有识之士开始以痛定思痛的感悟深刻地直面和反思自身的人才问题。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应该是现代知识型实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餐饮经营的绩效。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餐饮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的确是客观的事实,目前虽然大有改观,但相对发展需要而言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餐饮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面临着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双重考验,创新需要勇气,需要胆识,更加需要智力支持;高校餐饮突破传统模式,通过创新脱颖而出,打造高校餐饮新军,铸造高校餐饮品牌,都必须以人才为基础,高校餐饮的改革需要人才,高校餐饮的发展依赖人才,高校餐饮的改革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日益紧迫。高校餐饮社会化该怎样去做,又该如何进一步去做大做强,是摆在高校餐饮人面前的一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系统化工程,亟需一支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去思考,去奋斗,去实现。

四、高校餐饮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措施

对目前尚处于改革探索阶段的高校餐饮来说,如何选择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摆在高校餐饮面前的人力资源大课题。“要大力度地引进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认识上要提高,观念上要转变,要敢于引进,并要从机制上解决人才的大胆引进和放手使用问题,要建立人才招聘和培训基地”。高校餐饮是一块有待铸造的金字招牌,需要人才来做活、做大、做好、做强,高校餐饮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规划地实施人才战略,自体培养与社会引进并举,协作聘请与定向输送兼用,人才学历层次实现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合理配置的“四级梯队”,人才能力结构实现技术型、管理型、复合型资源配置的“三类互补”,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以雄厚的智力和集团化人才优势确保高校餐饮改革和发展始终处在健康和快速的前进轨道上。实施梯队互补的人才战略是高校餐饮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和重要保证。

(一)自体培养

高校餐饮以高校资源为依托,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为餐饮人才的自主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氛围和厚实的智力支持。高校餐饮人才的自主培养方式较为多样,如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学历进修、课程进修、组织学习等。人才可以引进,可以招聘,但自主(自体)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根本。岗位培训即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能力要求,针对相关从业人员在竞聘上岗前后进行阶段式员工尽快熟悉新岗位职责并尽力胜任本岗位工作。技能培训是指有计划地开展厨师烹调技术培训班和服务员服务技能培训班,不断地提高菜肴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对所有员工举办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型和高级型培训,全面地提高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进修即鼓励并支持在职人员就近进修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更高一级的学历,这样既有利于明显改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课程进修是指对于各种类型的从业人员,根据本人要求和培养目标,结合餐饮经营需要,选定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在本校或就近高校随班听课学习,以针对性地强化和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从而促进业务能力的完善和提高。组织学习即定期确定学习主题,开辟专业阅览室,提供有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鼓励并督促员工读书学习,以不断地丰富其专业知识。

(二)对外引进

对于一些关键岗位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利用多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引进。例如从社会餐饮企业中引进高级餐饮管理型人才,从相关高校中引进高学历策划和研究型人才等。对外引进是高校餐饮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措施,有利于保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时效性。

(三)协作聘请

高校餐饮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借鉴高校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有关资源共享的思维方法,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和高校,以协作的方式聘请一些知名的或者有专题研究的市场策划专家、餐饮管理专家、烹饪大师名师等,为高校餐饮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在经营策略上提供建议咨询,在专业技能上加强传帮携带,等等。协作聘请是高校餐饮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保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互补性。

(四)定向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