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56 -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各项建设的中心。江苏省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龙头位置,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开放的深入,国内各种产业逐步放开迎接外来企业的挑战,增强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显得尤为重要。仅仅用某个产业的产值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够的,因当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考察,看各项生产情况的综合效果。同时通过综合评价,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各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4的年的经济生产情况做出统计评价,分析各个地区在江苏经济中的地位。

二、数据来源和使用的方法

我们选取9个反映地区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1)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 x2:工业生产总值(亿元);(3) x3:农业生产总值(亿元);(4)x4: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x5:第三产业总收入(亿元);(6)x6:粮食产量(万吨);(7)x7:财政收入(亿元);(8) x8: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9)x9: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所有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5》以及整理的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由于原始数据有不同的含义,并且量纲也不同。故将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经过标准化以后使数据集中,每个变量的变化范围大致相同。这样再进行分析就有较强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其主要思想就是把变量进行线性组合称为几个综合性的指标,选取几个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变量信息的指标,然后再进行线性组合构建评价模型,其指标的权重根据各综合指标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

设原始变量:x1、x2、…、xn;主成分:z1、z2、…、zm

则各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为了排除数量级和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第i个指标第j个分区的原始数据,xi和σi分别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

(2)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X’n×p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n×n,其中:

(3)计算Rn×n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据特征方程R-λI=0,计算特征根λi,并使其从大到小排列: λ1≥λ2≥…λn,同时可得对应的特征向量u1、u2、…,un。它们标准正交。

(4)计算贡献率 和累计贡献率 ,其中m为主成分的个数。

(5)计算主成分

(6)综合分析。一个k维主超平面究竟以多大的精度来近似代替原始变量系统,才能确保尽可能多的原始数据信息? 这可以通过求累计贡献率Ej来判断。一般取Ej大于80 %的最小k(k

(7)计算综合得分。第i个地区的第k个主成分得分:

;i=1,2,…,n。第i个地区的综合得分: 。

三、结果分析

根据软件输出的结果,我们的到的综合指标方程为:

y = 0.78648Z1 + 0.15994 Z2 (1)

由于这两个公因子能解释的总方差的百分比达到了94.64%,因此我们选择两个公因子已经足够。

表1给出分析的因子载荷矩阵,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因子主要由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总收入、财政收入、外贸出口总量和邮电业务总量决定,载荷分别为0.997、0.952、0.948、0.964、0.986、0.884和0.966;第二因子主要由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决定,载荷分别为0.973和0.847。

结合式(1)和表1,我们计算出由选取的9个指标组成的线性函数所表示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得分:

Score= 0.7361x1+0.7078x2+0.1155x3+0.7278x4+0.7206x5-0.15

83x6+0.7528x7+0.6572x8+0.7303x9

四、结论和建议

经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得到各个城市综合得分的排名如下表:

说明:该得分通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所以会出现负值,这仅仅表示排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最强。这和它紧邻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上海周边的昆山、吴江、太仓等县市更是如鱼得水。另外,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有着比其他城市类似工业区的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就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南京浦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园区是差不多时间建成的,但是从发展来看南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远不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所以分析的结果是南京稍逊于苏州居第二。从总体来看,苏南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要好于苏北地区。在前六名中,苏北的城市只有两个,即南通和徐州。所以,苏南的城市应该抓住良好发展势头的契机。苏北的城市客观上受到地域的限制,但可以发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经济,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徐州,这几年依靠自己的一些特色产业如板材和家具,使得该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镇江邻接南京,处于有利位置,但其经济综合实力却相对靠后,这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跟不上,没有坚持“从管理中要效益”的原则; 同时,不太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太重视鼓励企业积极重用新技术、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利用专利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利用其紧靠南京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自身经济的腾飞。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少数几个主成分,化多为少,起到简化的作用,并且其方法简单易行。从实际情况来看,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江苏省2014年各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结果是合理的。说明所用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2]三位工作室. SPSS V10.0 for Windows使用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税区 腹地经济 拉动效应 面板回归

从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以来,我国已先后设立了15个保税区。保税区作为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区域,是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不可多得的通道和驱动器,随着全球范围内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升级发展,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区域和宏观经济意义。本文拟从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保税区与腹地经济的关系,比较和评价我国保税区对内陆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说明

(一)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需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和数据的易得性。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对我国2007-2009年保税区基本经济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科学、合理的分析指标。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7-2009年我国保税区增加值平均2128.14亿元,占到腹地省级行政区域增加值总和约1%的份额,而实际进出口则占到腹地省级行政区域进出口总和的6.25%,从中可以窥见保税区作为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通道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实际进出口额作为衡量保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与实际进出口额联系密切的货运总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从区位条件看,我国保税区具备突出的区位优势:保税区均依港建立,基本上处在国际物流的结点或通道上,或大多有优质通畅的公路网、铁路网乃至航空网与之相连接,交通便利,多数保税区具有重要的物流功能,因此选取货运总量作为主要分析指标是尤为必要的。

另外,可以看到我国保税区创造了较高的销售收入,但是销售收入是一个容易受到价格影响的指标,所以不把其作为主要分析指标看待。招商引资虽然是保税区具有中心意义的工作,但由于实际利用外资额数额较小,且很多保税区数值为0,用其衡量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牵强,因此不将其列为主要分析指标。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保税区增加值、货运总量、实际进出口额和税收总额作为衡量保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而在考虑保税区发展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时,以货运总量、实际进出口额和税收总额作为解释变量。

(二)数据处理说明

由于各保税区批准成立时间及发展类型不同,其功能设计也不尽一致。厦门象屿、宁波、广州、张家港、青岛等是贸易型保税区,深圳沙头角就是典型的工贸型保税区,而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大连、福州等为综合型保税区,因此规模差异较大。鉴于此,本文将福建省所辖范围内的福州保税区与厦门象屿保税区数据汇总到一起,作为一个数据单位;将广东省所辖范围内广州、珠海、深圳和汕头四个保税区数据进行汇总,作为一个数据单位。另外虽然海口保税区的规模也比较小,但海南省所辖范围内仅有此一个保税区,且由于其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本文对其数据不进行合并,作为单一数据单位参与分析。

为避免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本文对所涉及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同时,对数模型的优势也在于可以较好地分析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关于腹地区域划分的说明

关于腹地区域的划分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多也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大多数学者的做法,以保税区所在省级行政区作为其发展腹地。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界限明确、数据范围清楚易得,缺陷在于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影响受到省界的限制,低估了其腹地经济的范围。

实证分析

(一)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经济总量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择GDP和财政收入作为腹地经济总量的代表指标,从保税区的基本经济指标中选择实际进出口额、货运总量和税收总额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利用2007-2009年我国保税区与腹地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考察我国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表2中可以看到保税区各指标对腹地GDP和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基本相当,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每增长1%,腹地GDP平均增长0.3242%,腹地财政收入平均增长0.3874%;保税区货运总量每增长1%,腹地GDP平均增长0.3341%,腹地财政收入平均增长0.535%;而保税区税收总额对腹地GDP的影响不显著,对腹地财政收入的影响和前两个变量持平,其增长1%平均可带来腹地财政收入0.3494%的增长。

(二)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择腹地进出口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货运总量和税收总额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利用2007-2009年我国保税区与腹地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考察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进出口总额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到保税区各指标对腹地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每增长1%,腹地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可增长0.7454%,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充分彰显了保税区对外窗口和对内辐射的重要作用;而保税区货运总量的拉动力虽稍小一些,但其增长1%仍可换来腹地进出口贸易总额0.6117%的增长,保税区物流功能优势对腹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可小觑;另外保税区税收总额每增长1%,腹地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0.6642%。可见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

(三)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择腹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货运总量和税收总额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利用2007-2009年我国保税区与腹地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考察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到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每增长1%,腹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平均增长0.7327%,可见对腹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而保税区货运总量每增长1%可换来腹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平均0.5608%的增长,相比保税区的进出口贸易效应来说,其物流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保税区税收总额每增长1%,腹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平均增长0.6503%。可见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

(四)保税区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方面,本文选择城乡居民收入总和作为被解释变量,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货运总量和税收总额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利用2007-2009年我国保税区与腹地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考察保税区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到保税区各指标对城乡收入的拉动作用较其他方面要弱一些,这主要是由于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城乡居民收入影响是间接的,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传导机制。保税区实际进出口额每增长1%,腹地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只增长0.1%;而保税区货运总量的拉动力要更小一些,其增长1%仅换来腹地城乡居民收入0.0529%的增长;相对而言,税收由于其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就稍高一些,其1%的增长可以得到腹地城乡居民收入平均约0.13%的增长回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税区经济发展对腹地的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腹地经济发展方面以及以城乡居民收入为代表的社会效益方面的拉动作用均有较强影响,比较而言,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从未来发展上看,可以从保税区的功能完善和经济腹地建设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增强保税区的物流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原有的资源、劳动力优势日益弱化。鉴于物流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物流合理化已经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现代物流的发展带动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的发展,形成物流网,这样可以放大保税区的腹地经济效应。因此,要加快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不断降低营运成本,营造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快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保税区从贸易主导型和加工主导型向物流主导型过渡,引导保税区与腹地经济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保税区的政策,将腹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加强经济腹地基础设施建设

保税区腹地经济效应的发挥,既取决于保税区自身功能的完善,也取决于腹地基础的不断提升。政府应加强对广大腹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加强公路、铁路、航运基础投资,增强空间的通达性和辐射能力;增强信息的沟通等。同时保税区腹地经济效应放大也离不开保税区与腹地各项经济政策措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年鉴(2008-2010)

2.王莉.我国保税区腹地经济效应分析[J].实事求是,2005(6)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SWOT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96-03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1],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J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决策理论。该方法依据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出系统分析,从中判别出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可以明确主、客观条件,更好地发挥优点,避开不利因素,抓住当前机遇,正确面对挑战。

SWOT分析步骤如下[2]:(1)分析目标对象的环境,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要素;(2)确定相互关联因素组合:S-O、W-O、S-T、W-T;(3)从要素组合中找出具体解决方案,择优采用。

在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决策时需把握以下原则:(1)把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SWOT分析的核心;(2)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把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SWOT分析的根本出发点;(4)对提出的战略决策要进行检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SWOT分析是将目标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系统地确认行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角度,就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展开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区位优势。鄱阳湖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 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域良好的发展为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劣势(W)分析

1.环境污染问题。鄱阳湖地区人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薄弱,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未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处理;在农业生产上,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经济阶段,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污染水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这些都造成部分地区无富余环境容量,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生态破坏问题。鄱阳湖湿地资源被当做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序开发利用,使得湖区湿地资源萎缩,生态质量下降,湖泊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调查,近二十多年来,湖区湿地一些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至少减少了18种,更有一些已严重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土地植被退化,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使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比重小,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3.区域竞争力问题。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产学研一体化作用难以发挥,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三)机遇(O)分析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

1.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2.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3.民众生态经济意识提高。当前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生态型转变,对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型的需求日趋旺盛,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位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支持。随着政府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视,民众对生态经济概念的接受以及觉悟度的提高,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T)分析

1.面临全球环境挑战。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滋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临环境容量挑战。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3.发展生态经济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生态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期投入大,资金相对短缺将会制约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鄱阳湖地区正在发展环境友好新型工业体系,需要生态经济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如何降低以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为特点的生态经济项目的投资风险,也是开辟生态经济投融资渠道的重要挑战[4]。

三、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建议

1.企业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鄱阳湖地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构建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使资源产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对节能、节水、链接、新材料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资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解决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2.产业层面――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地热能、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发风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缓解区内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新型绿色、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培养公众生态经济意识,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引入专业人才,搭建信息平台,强化支撑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生态经济信息平台,在生态经济信息的搜集、宣传、建立信息库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终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4.政府层面――加强导向,切实实施规划。政府应强化政策导向职能,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引导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还有创新机制[6],为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确保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湖区、老区农(渔、牧)民实施生态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产生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广泛利用项目进行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重点推进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资源消耗综合评价制度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制度,配合国家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8]。

参考文献:

[1]SMITH G A,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1951:3-4.

[2]沈安,黄志斌.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SWOT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58-60.

[3]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S],2009:12.

[4]崔培培,李慧明,崔晓莹.天津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2010,(4):9-12.

[5]王英伟,杨成江,吴德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5):154-156.

[6]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73-275.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对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全国三大GDP增长区域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意将其打造成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深入了解珠三角各地市经济发展的现状、规律及特点,本文选取了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多项指标,运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实现珠三角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方法

对应分析方法最先由Richardson和库德Kuder于1933年提出,后经法国统计学家Jean-Paul Benzecri和日本统计学家Hayashi Chikio进一步论证与完善。对应分析综合了R型和Q型因子分析的优点,从R型因子出发,直接获取Q型因子分析结果,克服了样本容量大时做Q型分析的计算困难。更重要的是,对应分析运用降维的思想,将R型和Q型分析中变量点和样本点的载荷反映在相同的公因子轴上,以直观简洁的低维图形描述变量和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变量选取

为了全面反映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用了以下9项重要指标来研究:①人均GDP(X1 /万元);②产业结构(X2 /%),即第三产业比重;③消费结构(X3 /%),即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比;④分配结构(X4 /%),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⑤城市化水平(X5 /%),即城镇人口比例;⑥开放度水平(X6 /%),即对外贸易依存度;⑦投资水平(X7 /%),即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⑧创新能力(X8 /%),即R&D研究经费;⑨金融发展水平(X9 /%),即存贷款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SPSS 17.0 的输出结果,卡方检验值显著,表明行向量与列向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对应分析。从惯量贡献率来看,前两个公因子的贡献率百分比分别为91.5%和6.1%,累计贡献率高达97.5%,已能代表变量和样品中几乎全部的信息。

图1:珠三角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子载荷图

从经济变量点和样本点的关系来看,可将珠三角内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进行如下排列:第一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广州、深圳、佛山。这三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在创新方面极为相似。2011年被评为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科技文化、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这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潜在增长点。以机械装备制造业和建陶行业为主的佛山,2011年工业总产值高达178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在壮大实体经济的同时,佛山通过引入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项目,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并不断完善行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类(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珠海、惠州、东莞、中山。这四个城市在人均GDP、投资水平、城市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有类似之处。就经济总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而言,四市处于中等水平,然而,从投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看,四市处于较高水平,甚至都超越了某些第一类别地市,可见这些方面仍有待发挥的潜在经济优势。第三类(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区),江门、肇庆。两市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指标上都排名较后,没有明显优势。

从经济指标的位置来看,除了开放度外,其他经济指标都较为集中。可见,开放度并不是影响珠三角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珠三角地区作为沿海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工贸易的发展壮大,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具有较为类似的进出口结构和开放度,因此,开放度对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简要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发展迅速的珠三角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广州、深圳和佛山较为领先,而江门和肇庆相对落后。十二五期间,为了提升珠三角的整体竞争力,各地市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紧抓科技创新不放,除了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外,找准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培育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创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换。其次,中等水平的地市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力度,加大对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提高当地金融机构将本地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最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人才转型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以民生为重,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实现珠三角内部健康、平稳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242-263.

[2]广东年鉴编委会.广东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战略分析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而民营经济又是县域经济的主导经济。自改革开

放以来,宜昌市夷陵区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民营经济以其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科技进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夷陵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宜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湖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鄂西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1)丰富的自然资源。夷陵区素有“矿产之乡”、“石头王国”、“桔都茶乡”之称,磷矿、石墨、花岗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占有优势;盛产粮、油、烟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桑蚕、天麻等经济作物。此外,夷陵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长江“三峡画廊”西陵峡,被誉为“活化石”中华鲟、震旦纪、寒武纪地址剖面标准点等,都是世界级旅游资源。(2)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08年6月底,夷陵区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共有1474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96%。2007年,全区民营经济缴纳税收8亿元,占全区工商税收的75%,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7%。其中,9家企业被纳入全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稻花香、均瑶集团分别进入全省100家民营企业发展排头兵企业和全省100家重点中小企业。全区共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17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家,税收过千万企业16家。

2、内部弱质分析。(1)思想观念落后。表现为3个层面。在社会公众层面:由于交通条件和区域意识的限制,人们习惯于闲散的生活方式,追求小富即安,创业投资意识淡漠。在政府层面:主要是体制和管理上的落后,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民营企业主遇到问题得不到政府有效、及时的服务;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战略规划;个人和部门利益驱使导致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在企业家层面:部分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大局意识与长远眼光,造成企业“寿命短”、“长不大”。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储备上明显落后,存在3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2)产业结构不合理。2007年夷陵区GDP为88.04亿元,其中3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6年的18.9∶40∶41.1调整为18.9∶41.4∶39.7,可以看出:首先,产业链短。工业结构过轻,主导产品以酒、水、奶为主,存在市场准入门槛低、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其次,工业化发展滞后,基本属于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型。再次,工业关联度低。具有一定规模和气候的企业少,产业带动力不强。最后,第三产业落后。从统计资料来看,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不升反降。从所占比例分析,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缓慢。(3)要素制约。一是土地要素。目前,未利用土地只有12894.6公顷,仅占总面积的3.77%。二是资金要素。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缺乏资金。由于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优质企业偏少,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三是信息要素。缺乏集中、有效的信息渠道,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

(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机遇。(1)区域发展加快。随着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及世界旅游名城的步伐,广泛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主动涌入,招商引资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推动,此外,夷陵区作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坝库区移民受援区,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与部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上具有明显优势。(2)政策环境改善。近年来,夷陵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确立了政策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加快现代农业、工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提升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政策。

2、威胁。(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由于能源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家加紧加大调控力度,土地供应审批日趋严格、金融调控越来越紧,宏观发展环境进一步紧缩。(2)周边县市高速发展的挑战。市辖区内的宜都、枝江、犭虎亭,省内的潜江、仙桃、大冶等周边县(市、区)咄咄逼人的高速发展态势,对夷陵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夷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固定资产增长速度、社会零售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效益指标和环境保护投资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二、鄂西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夷陵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应坚持大中小并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农村城镇兼顾,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原则。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一)在规模上做大做强,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块状经济”

县域民营经济要依托县域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形成“块状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带动规模经济、知识扩散、技术创新等诸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效应。像浙江义乌小商品、宁波家电、温州皮鞋、嵊州领带等“块状经济”很值得中西部地区县域民营企业学习。要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资本运作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壮大规模、提高素质,引导民营企业尤其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低成本扩张,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在特色上做专做深,积极发展特色县域民营经济

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己的特色。民营经济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区位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为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等方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营企业群体和专业市场。同时,加强骨干民营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评选和推介工作,形成规模品牌效应。

(三)在载体建设上下大力气,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聚集化发展

各类经济园区在聚集人才、引进技术、传递信息、吸引资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依托现有的经济园区,把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搞好基础设施和各类批发贸易市场建设,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进入批发贸易市场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四)在拓展空间上下工夫,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各项改革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合资、合作、参股等途径,参与国有经济的改革重组,在盘活资产存量,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同时,也使民营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条件,取得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农业产业化、高技术产业的建设和经营。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经济,加强合作,鼓励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和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稳步走出省门、国门,进行跨区域投资,扩大市场空间,挖掘发展潜力。

三、鄂西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一)构建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1、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在完善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基础上,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优化法制环境,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设立民营企业法律援助机构。加强法制监督,加大对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三乱”等不良作风问题。优化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坚决取缔走私贩私、制假售假、侵权盗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活动,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使民营企业在税费征收、土地使用、项目技改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县域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以及租赁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

2、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融资瓶颈。政府应加大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多元化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债权融资,提高县域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通过企业入股、社会筹集和政府财政支持等方式,建立贷款担保基金,完善民营企业互保联保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提高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建立适合县域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省、市、县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意识地实行信贷政策倾斜,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对产品适销对路、信誉度高、经营业绩佳、知名度广、规模较大的县域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开展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质押试点,进一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资产重组,突破民营经济的融资瓶颈。

(二)创建和谐的内部环境支持系统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从家族化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立县域民营企业网站,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县域民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为职工交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用,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明确企业家的权利与责任,强化企业监督和约束机制,逐渐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逐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民营企业真正走上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决策理性化的发展道路。

2、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有效地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逐步提高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重点举办法律法规、管理知识、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组织企业经营者参观考察、培训深造,丰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借鉴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面向社会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全面提升县域民营企业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凯等.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07-05-21.

2、穆德俊.关于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