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08-06

Analysis o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ZHAO Kai,LIU Xuan-z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y choosing the northwest China as a study object and divi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four aspects that economic, society, life and environment, a representative index system of apprai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built.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core were calcul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was used for measuring the total leve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level of sector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core were used to meas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After further broken down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that compared with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 which between the five provinces, was analyzed.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out.

Key words: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y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年均9%的比例高速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GDP相当于1978年的18.8倍,人均GDP相当于1978年的13.4倍。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1-4],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经济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些学者都曾进行过研究[5-11],但大都着眼于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近年来,随着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家统计局曾经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等6个方面选取了36个重要指标[中国国情报告(1978-1996)],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12]。徐新等[1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李芹芳等[14]从GDP、居民收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对陕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张纯记[15]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对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宁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文简称新疆),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区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西北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10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是否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了提高,五省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尚缺乏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将经济发展分为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五省10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每年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瑟尔沃[2]认为,发展代表着基本需要改善、经济和物质进步、国家和人民自尊感提高以及人民权力扩大;吉利斯等[16]认为,成功的发展要求人均产出的增长、贫困的减轻以及健康和长寿状况的改善,而且至少不均等的情况不能有较严重的恶化;谭崇台[1]认为,发展至少应包括5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本研究将经济发展分为4个方面,即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其中,经济部门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活力;社会部门包括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文化、教育和卫生;生活部门包括居民收入、生活质量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部门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状况。为了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相关指标采用人均指标;为了消除不同年份物价水平的影响,相关数据折算为2000年的不变价。同时结合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建立指标体系(表1)。

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分解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计算主成分的总得分及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各部门的得分,来衡量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以及内部4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设样本数为n,指标数为m,原始数据矩阵为[Xij]n×m(i=1,2,…,n;j=1,2,…,m),处理后的标准化数据矩阵为[Zij]n×m(i=1,2,…,n;j=1,2,…,m)。经主成分分析后,设提取出k个主成分F1~Fk,对应的特征根分别为λ1~λk,则各主成分的权重分别为:

Wr=λr■λr■(r=1,2,…,k) (1)

设各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载荷矩阵为[αrj]k×m,则第j个指标的总权重值为■Wrαrj。

由此可得,样本i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为■■WrαrjZij(i=1,2,…,n;j=1,2,…,m;r=1,2,…,k),样本i指标j的综合评价值为■WrαrjZij。

若把全部m个指标分成两部门,第1~m1个指标为第一部门,剩下的为第二部门。则第一部门的评价值为■■Wr αrj Zij,第二部门的评价值为■■WrαrjZij。同理,可分成多个部门。由此可得出第i个样本的经济发展综合值分解到各个部门的数值大小。

1.3 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对比

测度区域经济差异可以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考虑,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等绝对指标的结果会受到计算变量值的一般水平的影响[17],不能进行不同总体的直接比较。因此,为了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宜采用极值差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广义熵指数等相对指标。考虑到变异系数的可分解性,且计算简便,这里采用变异系数来测度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变异系数(V)即标准差系数,等于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的比值。计算方法如下:

设样本数为n,对应d个指标T1~Td,且指标值可加,其和为总指标。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值为tij(i=1,2,…,n;j=1,2,…,d),第i个样本所有指标值的总和为si,即有si=■tij。则样本的总均值s=■■si,第j个指标的均值Tj=■■tij,二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si=■■■tij=■■■tij=■Tj (2)

另外,样本的总标准差为σs=■,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为σj=■。则样本的总变异系数为Vs=■=■■,第j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为Vj=■=■■。

借鉴魏后凯等[18]对加权变异系数的分解方法,将总变异系数进行平方,结合式(2)做如下推算:

Vs2=■·■=■

=■

=■■■(tij-■)2+2■■(tij-■j)(tik-■k)

=■■■■(tij-■)2+2■■■■(tij-■j)(tik-■k)

=■■(V2j·■j2)+2■■COV(Tj,Tk)

=■■·V2j+■■■COV(Tj,Tk) (3)

如果把■看做是指标j的权重,把■Vj看做指标j的加权变异系数,那么式(3)就表达了总指标值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总指标的权重为1,因此变异系数等于加权变异系数)与分项指标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之间的关系。令

Pj=■VjV■■ (j=1,2,…,d) (4)

可以看作各部门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

2 西北五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1 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的变动分析

多指标面板数据在统计特征上要比单指标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复杂得多,目前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使用,一般都采取“降维”的方法[19-21]。例如,郑兵云[11]提出,对面板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对每一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取均值,抽象为某一特定时间的情形,从而退化为截面数据。但是这种“退化”的处理方法存在缺陷,且对本研究数据而言会导致样本数目减少,影响结果的有效性。由于不需要分析各个主成分的具体意义,只计算综合评价值,因此可将全部样本数据作为截面数据处理;另外,由于要同时进行截面和时间两个方向的对比分析,这样处理可使各个样本的相同指标对应相同的权重,从而在两个方向上都具有可比性。利用SPSS 16.0软件对2000-2009年西北五省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将数据按如下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

Zij=■,若Xij为正向指标■,若Xij为负向指标

第二步,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 16.0软件对上面得到的标准化数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及累积贡献率,取特征根大于1的前6个主成分,结果累积贡献率达到88.44%,因此可以基本代表40个变量的变化。同时,得到6个主成分F1~F6在各指标上的载荷,据此计算出50个样本各主成分的值。

第三步,计算综合评价值。由前面得到的6个主成分的特征根,根据式(1)可求出其权重分别为W1=0.454 87,W2=0.212 36,W3=0.150 66,W4=0.089 69,W5=0.061 41,W6=0.031 01。因此,第i个样本的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等于■WiFi。

根据计算出的五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绘制得分曲线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刚开始实施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新疆,其后依次是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5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五省前列,以较为平稳的速度提高,几乎没有明显的波动。陕西虽然初始水平低于新疆,但经济发展速度快,从2003年开始逼近新疆,并在2006年超过新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也是五省中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宁夏与甘肃发展趋势相似,速度相对平缓,但在2009年明显加快,宁夏甚至在经历了较大的飞跃之后接近了新疆的水平。青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1年短暂超过宁夏,后又重新回落到第四名的位置,沿着原来的轨道平稳发展。

2.2 各省经济发展四部门发展水平的变动分析

在对西北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进行了大概的分析之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4个组成部门各自的发展水平如何。由上面得到的6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可以由■Wrαrj计算得40个指标的总权重大小,继而通过加总计算出各省每年经济发展4个部门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的各部门得分值。这里按照各部门得分只对2000年和2009年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①陕西省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无论是总得分还是各部门得分,在五省中都居前列,说明陕西不仅经济增长快,而且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了社会、生活、环境的提高,取得了各方面的均衡发展。②甘肃总得分和经济、社会部门的得分在五省中都居最后一位,但在环境部门的得分却处于中间水平,说明甘肃在西北五省中虽然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但环境保护却做得很好,即使经济能力弱也保持了较高的环境水平。另外,较之10年前,甘肃的生活和环境得分排名都下降了一位,表明甘肃的经济发展有在西北地区继续落后的趋势。③青海的各项得分排名均处于下游水平,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环境水平有所下降。④宁夏的多项得分基本处于第三位,说明宁夏经济发展在西北地区的排名比较稳定,没有落后但也没有进一步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得分排名从2000年的第五位提升至2009年的第一位,表明10年中宁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⑤新疆是西北地区的发展大省,2006年以前一直位居第一,但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新疆在社会部门的得分一直第一,经济与生活部门的得分与陕西不相上下,但环境部门得分的排名却十分靠后,说明新疆经济发达,人口结构、就业状况、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发展良好,人民生活质量也较高,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对不足,低排名的环境与高排名的经济、社会、生活极不协调,且有继续落后的趋势。

2.3 各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析

由于各省每年的经济发展总水平不同,因此各部门的得分排序不能说明各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额度大小。为了进一步确定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在该省经济发展总水平中所占的比例,将各部门的得分分别除以总得分,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与2000年相比,2009年4个部门的变化如下:①经济部门得分占经济发展总得分的比例,五省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表明对于五省来说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都在持续上升。除新疆以外,其他四省的经济得分在2009年都成为经济发展得分中比例最大的部门,这说明各省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②社会部门得分比例除甘肃稍有升高外,其他四省都降低。说明社会部门的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发展总水平的上升速度。③生活部门得分比例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他三省都降低,说明五省中青海和新疆的生活水平提高速度高于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速度。④环境部门得分比例中陕西、甘肃降低,新疆变化不大,青海和宁夏均由负变正,说明环境水平提高对青海和宁夏经济发展总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对于陕西和甘肃来说则相对不足。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2000年到2009年,西北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增长带来的。从相对发展排名看,除陕西在2006年超越新疆成为第一,五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排名基本不变。经济发展最均衡的是陕西,各部门发展在西北地区都属高水平。排名第二的新疆环境水平较低,第四名的青海环境水平也落后至最后一名。形成对比的是,甘肃虽然各方面发展都十分落后,环境水平却处于中间位置;宁夏各部门发展都处于中间水平,环境排名却一跃成为第一。因此,新疆和青海应借鉴甘肃和宁夏的经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补上环境保护这块“短板”。

3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3.1 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上文得出的2000~2009年五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及各部门的得分,计算各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的变异系数Vs及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各部门的变异系数V1、V2、V3、V4。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2000~2009年5个变异系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10年来5种差距都在缩小。与2000年相比,2009年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与总水平的变异系数的缩小幅度分别为52.9%、60.5%、50.0%、86.3%和55.8%,以环境差距的缩小幅度最大。2000年,5种差距由大到小依次为环境、社会、经济、总体、生活;到2009年,经济差距超过了社会差距,这一排名变为环境、经济、社会、总体、生活。

①总体。从整体上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五省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了。总体经济发展的差距在2006年以前逐年下降,2007和2008年出现反弹,小幅度地扩大,2009年又重新缩小。②经济。西北五省的经济差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下降幅度最大,2005~2007年处于低点,2006年最小。2008年虽然有所增大,但仍未达到2004年的水平,并在2009年重新缩小。③社会。社会差距每年都在缩小,说明五省的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趋同。④生活。生活差距虽然总体趋势在下降,但一直在不停地波动,在2005和2006年达到最低,2007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后又逐渐下降。⑤环境。环境差距在第一年即下降了64.38%,其后在2003和2006年又出现大幅度的减小,最低值在2007年。然而,自此之后环境差距出现扩大趋势。

3.2 经济发展各部门的差距贡献率分析

由式(4)可计算得每年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的变异系数占总体变异系数的比例,即各部门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P1~P4,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2000年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中社会部门的差距贡献份额最大;到2009年,贡献份额最大的部门变为了经济。这10年间,经济差距对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的贡献份额增长幅度为10.42%,而社会差距的贡献份额缩小幅度则高达18.24%。这说明造成西北五省经济发展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已经从2000年的社会差距变为2009年的经济差距。同时,生活差距的份额在波动中增加,但所占份额依然不大,而环境差距的份额最初与生活差距的份额几乎相等,现在变得越来越小。这说明生活和环境的差距都不会对西北五省经济发展差距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10年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中以环境差距缩小的幅度最大,说明各省的环境水平越来越趋向一致。而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从社会差距变为了经济差距,因此西北地区要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经济差距应成为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同时缩小社会差距也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将经济发展总体分解为经济、社会、生活、环境4个部门,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差距进行了分析,发现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各省不同部门的发展差异较大。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3点:

1)经济发展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健康持续的发展应保持各部门均衡发展。10年来,五省无一例外的都在经济部门取得了最快增长,而其他3个部门则相对发展较慢。虽然经济增长是其他各部门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发展必须要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社会结构、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的水平,因此,充分发挥经济部门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带动作用,提高这3个部门的发展水平,使人民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是西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重点。

2)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强。经济发展总水平排名第一的新疆,环境水平在五省中却是倒数。各省环境得分在经济发展总得分中所占比重不高,也表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是短板。这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不无关系,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困难。但宁夏环境水平的迅速提高无疑可以作为其他四省的环保典范,甘肃经济落后但环境不落后的发展态势也应继续保持。在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在产业发展中要重点考虑环保因素,把建设资源型、环保型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3)经济发展要注意维持合理的地区差距。一定的差距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样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某一差距越来越大则需引起重视。经济和社会差距是造成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差距是最重要的原因。对经济落后的青海、甘肃等省来说,提高经济水平任重而道远。生活差距在10年中逐渐增大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活水平落后的甘肃和青海应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缩小与其他省的差距,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北地区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 [英]A.P.瑟尔沃.增长与发展[M].郭熙保,译.第六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TODARO M P.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 3rd edn. New York and London:Longman,1985.

[4] 曹 蓉.发展观的演变——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2):19-20.

[5]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4.

[6] 袁钢明.地区经济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1996(10):49-56.

[7]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7.

[8]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结果——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国有资产研究,1998(3):4-6.

[9]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0] 陆大道.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西部开发[J].经济地理,2000(3):1-4.

[11]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76-78.

[12] 中国统计师事务所.中国国情报告(1978-1996)[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13] 徐 新,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7):110-113.

[14] 李芹芳,钱文君,陈 玮,等.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456-461.

[15] 张纯记. 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0(7):80-83.

[16] [美]吉利斯,波金斯,罗 默,等.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译.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 王礼力,郑少锋.统计学原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18] 魏后凯,刘 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1-52.

[19] 肖泽磊,李帮义,刘思峰.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聚类方法探析及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9):831-838.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县域经济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属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通常说来它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县域经济的发达与否最能折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5个省辖市,24个县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根据江苏省苏北地区的特点,充分考虑资料的可得性及客观性,建立体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开放程度、人才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五方面内容共1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是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指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二是确定因子变量。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来确定主因子的个数。三是进行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一个因子变量就能够成为某几个变量的典型代表,因子实际含义就更容易解释。四是计算各县、市综合得分。以因子变量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spssl6.0运行结果,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情况如表2所示。kmo给出了抽样充足度的检验,是用来比较相关系数数值和偏相关系数是否适中的指标,其值越接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bartlett检验用来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时是否是单位阵,如果结论是不拒绝假设,则表示各个变量是各自独立的。从表中可以看出此时的kmo值为0.771,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的取值是.000,表示拒绝该假设。

三、确定公共因子和载荷矩阵

对上述选取的18个指标,运用软件分析可得到18个指标的相关矩阵及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3)。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出三个主因子。计算结果为:旋转前的3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0.677%,其中第1个公共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61.998%,第2个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9.586%,第3个主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9.092%。

由于计算原始指标的初始载荷矩阵发现各个因子的典型代表指标不是很突出,其实际意义难以得到合理解释。故需对因子进行旋转,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经过25轮正交旋转,因子旋转不改变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旋转后的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0.677%,其中第1主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53.582%,第2个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35.653%,第3个主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18.281%。

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1主因子在x4、x6、x7、x8、x9、x10、x11、x14、x15指标上载荷较高,这些指标依次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人才资源,统称之为县域经济实力因子;第2主因子在x14上载荷较高,这指标是反映县域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称之为县域经济活力因子;因此我们第3主因子在x17指标上载荷较高,称之为县域经济环境因子。

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县域经济可持续实力因子f1的特征根解释了原有18个变量总方差37.811%,故其权重为0.37811;县域经济可持续活力因子f2的特征根解释了原有18个变量总方差的35.653%,故其权重为0.35653;县域经济可持续环境因子f3的权重同理为0.18281,3大主因子累计解释方差贡献率为80.677%,分别计算各个县、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并排序,得到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f=(37.811*f1+35.653*f2+18.281*f3)/80.677

从总得分来看,连云港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排在前4名,得分为正。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盐城市的得分又遥遥领先于第4名淮安市,领先幅度分别在1.1和0.9分以上。从因子来看,盐城市是29个县、市中唯一3个主因子得分均为正的城市,可以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各方面发展都十分均衡。连云港市除了在第3 因子得分不甚理想、其余因子得分均较高,尤其是在第2因子得分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而第2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开放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来与连云港市特殊地理位置不无关系。而徐州市在权重最高的第1因子得分极高,领先于盐城市2分左右,由于在第2因子上的落后,也使徐州市在总分上稍稍逊色于连云港市,但是还是能见徐州市经济实力的优势(见表4)。

苏北县域经济之间产业结构、产业构成都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要充分考虑原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县域资源、地缘、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项目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特色经济,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注重增加科技含量,由过去的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又依靠区域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各县主导产业之间形成互补、联动。这种基于不发达县域之间的集群可以有效地培育县域工业基础,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是苏北县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统一市场的必由出路,也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2、沈正平,翟仁祥,李九全.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4).

3、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4).

4、陈俐谋.重庆市县域综合实力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楼海淼,孙秋碧.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省经济活力评价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苏南农村; 中学生; 性观念

性观念亦称性价值观念(sexual values),“是经过社会文化锻造的性心理,因此它带有浓重的性文化色调。……个人之间的不同性观念与个人的志趣、所受教育、生活道路上的文化沟通有关,故而通常代表特定群体的思想倾向。”[1]而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性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今,研究江阴市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的性教育现状,对于研究我国农村学校性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于2006年对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2287名学生性观念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了解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的性观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进而能为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线索。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的2287名中学生。其中男生为1236人,占54.0%;女生为1051人,占46.0%。

1.2 研究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中学生性心理教育状况调查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5份,回收率为94.5%。根据“家住农村”这一限制,剔除居住集镇和城市的738份,实有效问卷为2287份。数据利用SPSS10.0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对非婚的态度

2.1.1 对婚前的态度 中学生持“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就可以”肯定态度的百分比共占61.7%,持“应受道德谴责”、“应受行政处分”和“应受法律制裁”否定态度的百分比共占38.3%。男生较女生更趋于宽容,更愿意接受婚前,两者均呈极其显著性差异。且男生认为可以婚前尝试性生活的比率高于1988年[2]四川省对5393名学生进行的性观念调查结果。见表1。

2.1.2 对婚外的态度分析 在回答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中,对婚外,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共占28.7%,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率共占为68.7%。

女生对婚外持否定态度的比率显著高于男生比率,两者态度呈极其显著性差异,且对于婚外的具体态度上,女生更倾向于从道德层面上进行分析。见表2。

2.2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对的态度

在该问题回答的数据表明,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比较传统,对童贞问题比较重视,而且婚姻中男女道德层面上的平等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女生对的看法较男生保守。对于童贞,女生认为童贞是现代婚姻的必要条件的占56.8%,认为童贞是姑娘最珍贵财产的占82.2%,极显著地高于男生的40.5%和70.9%,如果发现未婚配偶过去曾与他人发生过性关系,58.0%的女生选择立即断交,仍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为40.7%);对婚姻忠贞看法,女生认为婚姻中妻子最重要的占71.8%,认为婚姻中双方都应坚守的占81.8%,同样的极显著高于男生(分别为62.9%和71.0%)。见表3。

2.3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对性教育及各类性描写读物的态度

2.3.1 对有关性描写读物的态度 中学生对各类性描写读物和图片持既开放又比较理智的态度:50.8%的学生认为应有选择地看,只有39.7%的学生认为应完全禁止,而简单的认为可以看和应该看的学生分别占了25.9%和3.5%。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有关性描写读物与图片,43.8%比率的女生认为对其应予以禁止,高于男生的36.1%。见表4。

2.3.2 对性教育的态度 在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中,82.0%的中学生认为我们社会很需要进行性教育。分别有41.8%和45.0%的中学生认为我国性教育“太保守”或“较适当”,只有13.2%的中学生认为目前我国性教育“太开放”。以上数据表明了中学生对性教育需要的迫切性和对我国性教育开展不太满意的现状。至于对性教育开始的年龄,认为从少年开始的占43.8%,认为从儿童和青年开始各占23.0%和25.9%,而认为从结婚时才进行性教育的只占了7.3%。见表5。

3 几点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对非婚持较高的宽容度。而性观念的变化不仅反映出一代青少年身心的成长状况,同时也预示着不久的将来社会――家庭结构变迁的可能倾向。也就是说,一代未成年人的观念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事,它将影响到家庭结构状况和社会稳定程度[3]。然而“跨入21世纪,青少年对性的开放及其对性的无知,似乎是无可避免的趋势”[4]。鉴于此,在中学生性观念并未出现较大偏差时,学校应对当前性教育做出改革和推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建立积极的性价值观念,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明白性与责任同在。

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曾说道,中学生的性教育“不仅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一时期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以及日后幸福家庭的组成”[5] 。本调查结果表明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我国性教育“太保守”,说明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青春期教育的开展已略有小成,但仍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位16岁的男生在问卷上写道“当学生谈论有关性的问题时,老师就认为是违纪现象,严加制止甚至辱骂学生。”寥寥几句话却道出了学生对学校性教育的不满和对学校教师的不满。试想如果教师自身不能破除性神秘感,没有一种自然、健康、科学的性观念,又怎能使其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有学者在对中学生希冀的教育形式的调查中发现,学校老师和医务人员是学生最信赖的性与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者,其次才是父母[6]。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任,有系统、步骤地开展学生所需的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达临.中华性学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 高歌.中国青少年的性观念[J].人口研究,1997,4.

3 熊少严,江耀强,戴育红.当代中学生的性观念与性教育[J].青年探索,1998,5.

4 黄志坚.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的性观念[J].中国青年研究,1998,4.

5 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N].人民日报,1987年3月4日.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熵值-TOPSIS模型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向型经济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把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转化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实力,已成为现在的热门研究主题。“一路一带”建设的提出,对“丝带”沿边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外向型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新疆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原因所在,挖掘并转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实力,为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首先运用2004-2013年新疆十五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数据,通过构建熵权―TOPSIS评价模型,解析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变动及地区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雷达图对其变动和差异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提出充分发挥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的科学可行途径。

1.测评方法与变量选取

1.1测评方法

测评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TOPSIS评价模型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价。TOPSIS法是一种适用于根据多项指标、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的分析方法,由Hwang和Yoon于1981鉴于TOPSIS评价模型的参数稳健性,本文采用优化后的TOPSIS模型,即距离度量参数选择3[8]。步骤如下:

首先,构造规范化加权矩阵Ppijm×n,其中Pij=xij∑mi=1x2ij,则加权的决策矩阵:z=zijm×n,其中zij=wjpij(i=1,…,m;j=1,…,n)。

然后,确定正负理想解。本文的正理想解为x′j=maxjzij,负理想解为x″j=minjzij。

第三,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到正理想解的距离为:S+=∑nj=1zij-x′j313 ,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S-=∑nj=1zij-x″j313

最后,分别计算各方案与正理想解的接近度C:Ci=S-S++S-

1.2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一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对外贸易总额、国际旅游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外贸依存度、国际旅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等几个方面衡量;二是经济基础水平,经济水平的高低是支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入和工业化程度;三是社会基础水平,包括城镇化率和政府管理;四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水平,包括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和贸易综合指数。

2.测评结果分析

2.1新疆各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如下表所示。

(1)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表1显示,从三大地区的情况看,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呈现北疆较强、东疆中等、南疆较弱的空间差异分布格局。从三大地区内部情况看,东疆和南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处于中下水平,且地区间差距较小,而北疆地区存在两级分化的发展趋势。而具体从各地州市情况看,2004-2013年间,北疆地区乌鲁木齐综合评价均值最高,塔城综合评价均值处于倒数第二位,两地区发展效率值相差0.5;而南疆地区哈密综合评价均值最低,仅为0.107;2004-2013年间,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最好地区(乌鲁木齐)与最差地区(和田)的差距依次为0.444、0.414、0.629、0.654、0.291、0.755、0.578、0.319、0.612、0.391,差距呈现波浪形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差距具有缩小趋势;最大差距为2009年的乌鲁木齐和阿克苏,差距为0.767。

(2)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非一致性。本文通过2013年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情况比较分析(见表2),将新疆区域划分为领先地区I(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超潜力发挥地区II(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落后地区III(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以及潜力未发挥地区IV(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4个象限区域。由散点图1可见,第IV象限区域包括的地州市居多;其中,北疆城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均属于领先地区,具有较高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能够保持一个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因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持续竞争力;喀什、石河子、伊犁属于超潜力发挥地区,应该加大外向型经济效率的培育与开发力度,否则外向型经济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吐鲁番、昌吉、巴州属于潜力未发挥地区, 2013年阿勒泰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发展潜力均排名第四,表明阿勒泰地区在较高的现有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上;其余地区均为落后地区,对于这些地区不仅要加快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而且要不断将外向型经济效率转化为外向型经济水平。

3.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各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差异较小,且其空间集中度呈现小幅度加大趋势;(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一致性,将新疆十五地州市分为超效率发挥地区、领先地区、效率未发挥地区和落后地区四类。

为更好的释放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结合本文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潜力开发与培育路径。

(1)新疆整体应采取“梯度开发”路径。以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较强的天山北玻经济带城市群为潜力极,政府对潜力极地区进行扶持,从而使其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并辐射并渗透到周围潜力较弱城市,从而促进新疆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展。

(2)对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省市区,要继续保持其优势,把握能够促进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对于经济发展潜力较低的省市区,要努力克服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比如乌鲁木齐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应该加大外向型经济潜力的培育与开发力度;对于塔城、和田等落后地区,在加大外向型经济效率的培育与开发力度的同时,还需不断地将外向型经济效率转化为外向型经济水平,使得新疆外向型经济效率能与外向型经济水平契合。(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成,杨改河. 甘肃临夏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潜力及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65-70.

[2]吕萍,李忠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37-5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影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入和谐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但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地理条件复杂,在改革开放后,因为资源禀赋和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致使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将严重制约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和发展对策,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我国现时期的重大经济发展目标,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十分具有其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背景分析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国际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现象,同时,如何攻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研究中最热烈的课题之一。我国由于地域状况及经济制度的特殊性,研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就变得更为重要。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便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时至今日,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在呈现出逐渐加大的趋势。基于此,国家提出了平衡二元经济的战略,以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在现今经济爆炸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经济发展在适应世界经济的大前提下,更要扭转被动局面化为主动,建立适应现今经济的区域经济体系,早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很巨大,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在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程度等种种自身因素的限制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具体体现在: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的整体战略的转变,再度扩大了建国后已经缩小了的区域经济差异,并且越来越大。

(2)社会发展与城市文化水平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小城镇建设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西部与东部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并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所有制结构导致的差异

根据1993年的数据资料统计表明,西部10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收入水平平均数以下,最低的贵州仅为全国平均数的46.2%,而上海的人均GDP竟高达贵州的9.5倍。

东部地区非国有化的比重大,而西部地区是国有制经济比重大。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无论是在发展时间还是发展数量上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制度因素

我国现在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研究表明,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而当一个地区的只有在非国有化程度越高的时候,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才能越高,经济发展也才能更快。

(二)政策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

由于原来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中央政府的偏好完全可以决定我国资金的投入。把内地作为投资重点,片面追求中央目的,忽视地方局部利益,而地区间收入差异却没有因为这种投资分配政策而缩小。改革开放后出台的措施,采取了先沿海、后内地的推进方式,抑制内地的发展,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发展优势。因此,政策因素可以说是作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区域间劳动者素质差异情况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所以说劳动者的素质也是影响所在区域内生产率高低的一个直接因素。

(三)区位因素

沿海地区,临近日韩、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又有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作为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却并不具备这样优势的发展条件,区域经济缓慢。我国市场发育水平和出口依赖度,东部地区均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四)历史条件和经济结构

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而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区域经济结构。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占全国工业比重超过百分之五的地区共有七个,其中,东部地区占6个,仅有一个分布在中部地区;比重不足百分之一的地区分布在中西部的有七个,东部仅有一个。

(四)区域文化和市场化程度

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两极化现象相当严重,东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距也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各项经济改革措施,并且对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充分发挥单位、企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以提升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互动,以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飞跃。

四、总结

综合种种,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度差异虽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但过大的经济发展差异却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和发展对策,有效降低区域经济差异,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长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小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因素以及政策机制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6(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