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区旅游业发展

地区旅游业发展

地区旅游业发展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表一:亚太地区旅游的接待人次增长情况(单位:百万)地区1980年1992年1980—1992年年均增长率1992年占亚太地区比重

亚太地区

东北亚

东南亚

大洋洲

21

10

8

3

58

32

21

5

8.9%

10%

8%

8%

55%

36%

9%

源市场而言,亚太地区航空“可进入性”得以改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1990年,亚太地区国际航空客运量达8700万乘客人次,预计1995年将会达到1.32亿人次,2000年达到1.89亿人次,到2010年,亚太地区区内、外国际航空客运量预计会占到全球航空客运总量的51.1%。

其三,主要竞争对手徘徊不前。欧美是世界上国际旅游最集中、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1986年共接待全球国际旅游客总人次的72%,而传统上,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区内对流客源,即各国、地区互为主要客源,因此,欧美始终是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占有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德国居民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各国、特别是德国出境旅游人次规模和增长速度已是强弩之末,很难提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欧美各国在接待国际游客(多数是欧美本土居民)人次不会有太大起色,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机,在国际旅游的市场上大显身手。

其四,亚太地区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如前所述,欧洲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次总量规模难以提高,与此同时,欧洲区内国际旅游者对本区各主要旅游目的地旺季时的拥挤和人满为患感到不满和失望,加上他们对新旅游胜地向往,流失于欧洲之外的国际客源与日俱增,而亚太旅游区作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既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是各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混和体,既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因此,欧洲流失的本土客源将可能有部分作长距离旅游,前赴亚太地区,近几年欧洲赴亚太出国远程旅游呈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就证实了这一点。就北美而言,由于美元对欧洲主要货币持续疲软,美国游客在欧洲的购买力下降,美国客源对欧洲旅游目的地需求受到抑制,必须寻找转移地区,相反,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同美元直接挂钩,美元的价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对而言又较为坚挺和稳妥,因此,美游客选择亚太地区为旅游目的地的人逐年上升。以中国大陆为例,1990年赴华美国游客为233193人次,仅两年时间,1992年就达到346303人次。

(二)

传统上,现代化都市一直都是亚太地区旅游目的地,亚太地区接待的国际游客,66%是为了一睹亚太区现代化都市如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风貌,旅游消费结构中购物和美食占有相当比重。进入90年代,由于国际客源旅游消费偏好改变,亚太地区热点旅游目的地发生转移,度假旅游地取代现代化都市成为国际游客出访亚太地区的首先目的地,其中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旅游基础设施、雇员短缺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基础设施方面:亚太地区过去20多年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起了道路、电讯、公交系统等公共设施的老化和短缺现象,据预测,本世纪内更新亚洲基础设施需耗2.5万亿美元巨资。在旅游业中,民航客机是亚太地区区内、区外国际客源的主要输送渠道,尽管航空运力不断提高,但在香港、孟买、东京、汉城和新加坡等地,国际机场都几近或已达到饱和的警诫线。据资料统计,香港启德机场每年最多能处理13.4万航班和2400万人次乘客,而1994年机场接待乘客人次高达2609万,仅在1993年,因机场无法容纳飞机频繁的升降,6700个航班被机场当局拒降,造成140万客源流失。在机场趋于饱和的同时,亚太地区新机场建设项目数量有限,依据对供求双方的估测,只有新加坡、台北等地新机场落成启用后能满足游客的增长;而老机场扩建、改建工程进展又不顺利,在日本、纳里它机场已趋饱和,但其扩建工程因当地农户拒售农田而受阻,在南朝鲜,由于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汉城附近扩建机场计划亦被无期限地搁置起来。

亚太地区地面,尤其是城镇区交通有较大改观、由于区内各国(如中越两国)相互开放边境地区,区内长距离公路、铁路网络覆盖面得以扩展。尽管如此,亚太地区内仍有不少地方过度使用原有陈旧老化的基础设施,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等问题产生,泰国政府正是迫于交通压力,才在公路出口建设尚未全部竣工的情况下,在曼谷开放其新建的公交系统。

二、环境方面:环境是旅游业的“生财之源”,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共同构筑旅游产品的整体框架。综观整个亚太地区,环境质量却是每况愈下,对旅游业构成了极强的杀伤力,欧洲旅行团就曾因污染严重而取消赴曼谷的旅游计划。虽然工业化一般被公认是亚太地区环境质量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人所皆知的。亚太地区开发资金奇缺、开发技术落后,过度砍伐树木、大量侵占土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之地,所有这些掠夺性开发无一不加剧环境质量恶化,引起生态系统失衡。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亚太地区度假旅游目的地成批量开发,度假地中必不可少的高尔夫球场也相应迅速增加,整个亚太地区高尔夫球场泛滥。新加坡是全球面积较小的国家,而其高尔夫球场密度却是全球最高。1992年,泰国高尔夫球场多达200个,朝鲜也已超过178个。预计到2000年,亚太地区将有3000个高尔夫球场。这些高尔夫球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工程宏大的高尔夫球场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用水量大(仅一个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就可供2000户人家使用),而且污染严重,随着高尔夫球场的大量入侵,泰国主要农作物用水受到威肋,大米产量因缺水而不断下降。在马尼拉的海滨地区,高尔夫球场

产生的污水和工业废水结合形成“红潮”,严重危及海洋生物资源。

三、人力资源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的永续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人力资源开发。然而目前亚太地区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以旅游企业员工利用效率较低最为突出,在饭店方面,员工利用效率低表现于饭店具有较高的员工——客房比率(见表二)。

表二:主要国际城市饭店客房员工比率对比东盟国家发达国家

雅加达1:1.6

曼谷1:4.5

马尼拉1:1.3

新加坡1:1.0

吉隆坡1:1.0

伦敦1:0.6

巴黎1:0.6

旧金山1:0.7

东京1:0.6

资料来源:东盟饭店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1991年

其原因是亚太地区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富裕,价格低廉,饭店雇佣员工边际成本很低,人浮于事自不见怪。与此相反,少数大都市却出现员工短缺现象,香港饭店业平均空缺约为4000人,且香港雇员流动性很强,饭店业雇员年更换率达30—40%,饭店业唯有以高薪相聘才能留住老雇员,吸引新雇员,进而加重工资成本。

亚太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培训设施、培训人员质量和数量都不够理想,有的国家甚至一片空白,象越南就根本没有正式的接待服务管理培训机构或单位。旅游培训不完善、不规范直接接导致旅游从业人员较低的素质(见表三)、表三显示,东盟各国饭店业中熟练雇员仅占34.4%,低于40%的国际通行标准,而半熟练雇员和非熟练雇员比重高达48.31%,表明就业人员专业服务水准不高,从而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旅游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表三:东盟国家饭店业技术水平构成技术等级比重(%)

管理雇员

高层雇员

熟练雇员

半熟练雇员

非熟练雇员

6.40

10.89

34.40

24.60

23.71

资料来源:见表二

(三)

相对于西欧、北美的衰退而言,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欧美、亚太可望在21世纪三分国际旅游市场,但从目前来看,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扰的现象:其一、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同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直接联系,然而,步入90年代,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起动机的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又面临各种结构性问题,亚太地区旅游业增长速度可能因此放缓,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悄然兴起的中国居民出境旅游市场成熟尚需一些时日;其二,随着冷战结束,和平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生活的主旅律,大洋洲各岛国的战略地位相对下降,从西方国家获取的各种援助减少,直接影响其未来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其三,亚太地区局部(如菲济、泰国、柬埔寨)政局动荡,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相互交错,不时酿成军事冲突,脆弱的旅游业经济受到冲击。亚太地区未来旅游业要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早日成为三强之一,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亚太地区各国政府应致力于改善旅游环境、扩建机场、道路和通讯设施,鼓励各界人士投资兴建酒店和新的旅游景点,逐步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完整旅游供给体系,并使之成龙配套。例如,香港政府为缓解启德机场压力,耗资1582亿港元在90年代后半期开展新机场核心项目建设。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耗资巨大,各国政府难以承担全部项目建设成本,因此可同私营部门展开合作,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同时,对建成基础设施严加管理,合理使用,为避免对基础设施造成过大压力,印尼政府就曾暂时冻结过巴厘的饭店开发项目。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进入90年代,尽管北美和西欧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据着国际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随着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意,亚太地空旅游业一枝独秀,其持续、高速增长令人瞩目,国际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欧、美、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从接待游客人次来看,虽然区内各部分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总体增长势头却是十分强劲(见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间,亚太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万增至1992年的5800万,年均增长8.9%,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从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额来看,1960年,亚太地区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1980年,亚太地区旅游总收入为80亿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为430亿美元,占全球15.5%;从区内客源产生能力看,传统的单一欧美区际长程国际客源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区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互访游客人次急剧上升,1967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次56%是区外客源,44%是区内国际客源,至1992年,区内国际客源比重上升为73%预计在2000年会增至85%。下文是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提供的参考内容。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表一:亚太地区旅游的接待人次增长情况(单位:百万)地区1980年1992年1980—1992年年均增长率1992年占亚太地区比重 亚太地区 东北亚 东南亚 大洋洲 21 10 8 3 58 32 21 5 8.9% 10% 8% 8% — 55% 36% 9% 源市场而言,亚太地区航空“可进入性”得以改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1990年,亚太地区国际航空客运量达8700万乘客人次,预计1995年将会达到1.32亿人次,2000年达到1.89亿人次,到2010年,亚太地区区内、外国际航空客运量预计会占到全球航空客运总量的51.1%。 其三,主要竞争对手徘徊不前。欧美是世界上国际旅游最集中、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1986年共接待全球国际旅游客总人次的72%,而传统上,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区内对流客源,即各国、地区互为主要客源,因此,欧美始终是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占有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德国居民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各国、特别是德国出境旅游人次规模和增长速度已是强弩之末,很难提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欧美各国在接待国际游客(多数是欧美本土居民)人次不会有太大起色,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机,在国际旅游的市场上大显身手。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全国民族民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样,因此民族文化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国内重视发展旅游业的原动力主要在于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把旅游业视为出口创汇、拉动内需、活跃市场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在不断扩大,为了统筹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实施旅游扶贫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中西部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保存了古朴的民俗风情和罕见的自然景观,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现状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较高

我国民族地区众多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四川的九寨沟、吉林的长白山、内蒙古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我国五个保护区被列入其中,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分布在民族地区。可见,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二)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

民族地区不仅有极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人文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

我国旅游资源在民族地区的分布较不平衡,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略显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许多民族地区位于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组合。

二、我国民族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风情被同化

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批资金的注入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这些民族地区迅速地被融入现代社会。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民族风情被同化,民族特色逐渐消失。在旅游者的强态势文化影响下,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传统就此转型。旅游地的传统民族服饰被同化就是一个例证,如内蒙古民族聚居地区,穿传统蒙古族服饰的人蒙古族群众已明显减少,这种同化削弱了民族特色,不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民族风情展示成为作秀式的演出

民俗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间节令性,但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将千年传承发展而来的独特民俗文化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传统中满足乡土祭祀和自娱需要的传统活动,变成了旅游需求趋势下专业展演的娱乐活动。尽管这些表演有利于拯救某些濒临消失的民俗,在一定意义上有益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但这种表演已经剥离了民俗本身的某些性质,在内涵上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在形式上是一种愉悦性的文化。

(三)旅游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些旅游点的景区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不当,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如四川著名景区九寨沟因接待大量的游客造成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文化和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并在相适应的过程中达到相互平衡,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的对当地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策和措施

(一)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

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而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是一个新兴行业,基础较薄弱,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也应当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对于民族地区旅游城市的建设,应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另外国家应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可以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对一些由国家旅游部门管理的旅游企业,能下放到地方的应尽量下放,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

(二)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些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动力的行业。因此应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目前,在各省区有必要制订一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是分省域进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总体战略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

(三)体现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应重点放在体现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项目上。因此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展现在游人面前。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民族宗教旅游项目、民族建筑旅游项目、民族贸易旅游项目以及民族仿古等旅游项目,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

(四)发展边境旅游,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绝大多数位于祖国边疆,应鼓励其优先发展边境旅游,同时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结合的道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有限,短期内难以形成足够的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因此率先发展边境旅游,形成小范围的国际市场,并通过边境旅游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和管理经验,为民族旅游业逐步走向世界奠定基础。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发展国内旅游潜力巨大,随着国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必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观光游览。

(五)加强旅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效地保护民族旅游地区生态环境。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民族旅游地区宣传教育工作,以保护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旅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民族旅游所依赖的资源特殊性决定这种资源的脆弱性,通过讨论民族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现存问题,可以认清问题、加强保护以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目的是保存民族地区文化中优秀和精华部分,这样不但可以保持旅游吸引力,而且也可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繁荣还是衰落,取决于民族旅游地区的文化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让当地人受益两个关键因素,毕竟民族旅游所依托的主要是当地居民、特色的文化以及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1)

[3]谢春山.旅游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少数民族

abstract: our country national minority mainly distributes in northeast, northwest, southwest and so on areas. the nationality distributes local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is the region are general, the fruitful in resources, is situated at the border area.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massive tourist's emerging with the traveling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start, our country multi-national area tourism “the life embryo” started to form, develops the multi-national area tourism condition to be gett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vigorousl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efficient layout's principle, which regions the multi-national area tourism should start first in and how start? what the tourism start and will th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multi-national area economy to produce to affect and the influence? should take what countermeasure measure to the multi-national area tourism's development? these, regarding formulate our country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elate closely.

key word: multi-national area; tourism; development; national minority

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WWW.133229.CoM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部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

1、全球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美元,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3000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1989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4亿、国际旅游收入2092亿美元为基数来预测:到1995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5.15亿,收入3430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6.37亿,收入5270亿美元。上述预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4%为条件作出的。而东亚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在80年代达到了9.3%的年均增长率;到90年代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恰恰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300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个城市、8000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

2、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它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1961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11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5%,国际旅游收入为3.6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4.9%;1990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500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2%,国际旅游收入达37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16.0%,30年内两者分别增长45.4倍和103倍。同期内,世界旅游人数增长5.5倍,收入增长31.5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该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在世界总数中的比例,将从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将从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个世纪初,国际旅游市场有可能形成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欧洲约占50%,美洲约占20%,亚太约占20~30%,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于亚太地区。

3、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按人均cnp达到300美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国内旅游约2亿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已厌倦节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光;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回头客趋于减少,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略需要。

带动与效益: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民族地区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高度综合的特殊经济部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旅游者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还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旅游者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促进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旅游开发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由过去单纯追求热线景点而转为以历史文物、文化传统、科学考察、民族风情等为目的的小规模旅游。旅游业本身也发展成了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世界性行业。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据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追求和向往上。因此,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仅可以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世界各国铺设了友好交往的桥梁。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民族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基础与交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将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目前,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原因是:(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总量。(2)许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大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实际就更增加了投入。

(二)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量小。民族地区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西藏等地区,仍然交通闭塞,运输困难。(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

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部份国际游客的兴趣,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族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较大。我国民族地区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量可观的港、澳、台地区距离较远,因为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到民族地区。

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据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客源调查,游客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

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如昆明距大理约400公里,至西双版纳约700多公里;昆明到黄果树瀑布约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东部地区杭州至上海201公里,上海至苏州84公里,苏州至无锡42公里。可见,开支同样的旅游费,观光丰度的优势却大不一样。

特色与宣传: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当代方兴未艾的国际旅游热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海关、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和经济部门。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以一业带百业”,牵动了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链条的加速转动。

(一)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

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

目前,在各省区都已制订了“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制订一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是分省域进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个重点投入,三个重点倾斜”的原则。两个重点投入,一是重点布局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点设计和布局旅游黄金热线;三个重点倾斜,一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二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及其两则倾斜,三是重点向能纳入环形旅游圈的沿线、沿点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总体战略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而不能照搬套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做法。为此,(1)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而展现在游人面前;(2)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特别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3)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安排游人参加三月街、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花儿会等民族节日活动,观赏少数民族的歌舞、盛会,从中体味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4)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裙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等小饰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仍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如元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三)宣传促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民族地区的旅游宣传,要突出其特色和整体性。近几年各省区除各自宣传其旅游区外,还应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中国民族地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宏观效益,又有利于本地区的局部效益。在宣传上要突出几个原则:一是唯我独有原则。我国的许多民族风情,都是本地独有的,这些风情应大力加以宣传。应强化游客这样一个意识:即使你走遍全球,也只有在本地才能领略到此项游乐项目。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旅游宣传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宗教信仰的人,因此,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传统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所宣传的事物应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能夸大,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旅游景观、民族风情可以大力渲染,而对于服务质量、交通设施,饭店接待条件的宣传则要掌握分寸,如果宣传失实,就会造成游客的失望和不满,影响今后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四)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旅游业发展

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照顾政策,而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1)对具有开放条件,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对一些由国家旅游部门管理的旅游企业,能下放到地方的应尽量下放,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2)对于旅游外汇收入,应实行地方全部留用的政策,并对旅游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这是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3)对于旅游温热点城市的建设,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应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并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著名景点和风物特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4)国家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可以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5)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交通、邮电通讯和城市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民族地区“旅长游短”的局限比较明显,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游温热点的机场建设搞上去。

(五)重视边境旅游,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部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

1、全球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美元,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3000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1989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4亿、国际旅游收入2092亿美元为基数来预测:到1995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5.15亿,收入3430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6.37亿,收入5270亿美元。上述预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4%为条件作出的。而东亚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在80年代达到了9.3%的年均增长率;到90年代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恰恰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300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个城市、8000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

2、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它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1961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11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5%,国际旅游收入为3.6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4.9%;1990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500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2%,国际旅游收入达37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16.0%,30年内两者分别增长45.4倍和103倍。同期内,世界旅游人数增长5.5倍,收入增长31.5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该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在世界总数中的比例,将从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将从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个世纪初,国际旅游市场有可能形成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欧洲约占50%,美洲约占20%,亚太约占20~30%,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于亚太地区。

3、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按人均CNP达到300美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国内旅游约2亿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已厌倦节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光;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回头客趋于减少,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略需要。

带动与效益: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民族地区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高度综合的特殊经济部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旅游者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还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旅游者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促进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四)旅游开发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由过去单纯追求热线景点而转为以历史文物、文化传统、科学考察、民族风情等为目的的小规模旅游。旅游业本身也发展成了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世界性行业。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据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追求和向往上。因此,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仅可以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世界各国铺设了友好交往的桥梁。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民族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基础与交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将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目前,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原因是:(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总量。(2)许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大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实际就更增加了投入。

(二)民族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较大。我国民族地区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量可观的港、澳、台地区距离较远,因为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到民族地区。

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据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客源调查,游客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

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如昆明距大理约400公里,至西双版纳约700多公里;昆明到黄果树瀑布约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东部地区杭州至上海201公里,上海至苏州84公里,苏州至无锡42公里。可见,开支同样的旅游费,观光丰度的优势却大不一样。

(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量小。民族地区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等地区,仍然交通闭塞,运输困难。(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

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部份国际游客的兴趣,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特色与宣传: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当代方兴未艾的国际旅游热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海关、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和经济部门。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以一业带百业”,牵动了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链条的加速转动。

(一)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

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

目前,在各省区都已制订了“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制订一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是分省域进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个重点投入,三个重点倾斜”的原则。两个重点投入,一是重点布局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点设计和布局旅游黄金热线;三个重点倾斜,一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二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及其两则倾斜,三是重点向能纳入环形旅游圈的沿线、沿点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总体战略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而不能照搬套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做法。为此,(1)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而展现在游人面前;(2)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特别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3)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安排游人参加三月街、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花儿会等民族节日活动,观赏少数民族的歌舞、盛会,从中体味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4)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裙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等小饰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仍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如元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三)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旅游业发展

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照顾政策,而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1)对具有开放条件,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对一些由国家旅游部门管理的旅游企业,能下放到地方的应尽量下放,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2)对于旅游外汇收入,应实行地方全部留用的政策,并对旅游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这是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3)对于旅游温热点城市的建设,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应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并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著名景点和风物特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4)国家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可以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5)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交通、邮电通讯和城市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民族地区“旅长游短”的局限比较明显,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游温热点的机场建设搞上去。

(四)宣传促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民族地区的旅游宣传,要突出其特色和整体性。近几年各省区除各自宣传其旅游区外,还应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中国民族地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宏观效益,又有利于本地区的局部效益。在宣传上要突出几个原则:一是唯我独有原则。我国的许多民族风情,都是本地独有的,这些风情应大力加以宣传。应强化游客这样一个意识:即使你走遍全球,也只有在本地才能领略到此项游乐项目。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旅游宣传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的人,因此,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传统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所宣传的事物应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能夸大,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旅游景观、民族风情可以大力渲染,而对于服务质量、交通设施,饭店接待条件的宣传则要掌握分寸,如果宣传失实,就会造成游客的失望和不满,影响今后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五)重视边境旅游,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