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1.切实改善医疗服务

加强医德医风和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充实门诊医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坚持准时开诊,保证病人及时就诊。建立医疗费用公开透明制度,住院病人实行一日一清单制度,病人可以随时查询药品价格、住院费用等详细情况,深受病人的好评。

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的监督管理。

2、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安全事关群众的健康安危,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首先要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主题,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诊疗技术常规,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成立谢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加强医疗文书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对病案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管理。制定谢桥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方案, 以落实奖惩机制,确保奖惩到位, 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成绩优异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不达标的科室或个人除给予经济处罚和全院通报批评外,并将处罚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个人晋升、年终考核等挂钩。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定期举行各级各类人员三基考核,将医务人员的临床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确保医疗技术人员自身技术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全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

3.依法妥善处置医患纠纷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把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成立了谢桥卫生院医疗纠纷协调处理小组,依法妥善处理好医患纠纷。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机制,周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努力化解各类医患纠纷,防止因医患纠纷引发和恶性事件。

4.强化安全措施,确保医院安全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一、树立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1年医务科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医务人员技术档案。今年,医务科通过策划运作,收集、整理了全院医、药、护、技人员档案,做到每人一份技术档案,存放于专用档案框中。同时制作了电子档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全院医务人员技术结构,方便了医院的管理,为他们晋升、晋级、进修、培训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2、做好医务人员的好后勤、好帮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2011年,围绕在职医务人员晋升、晋级,医务科不遗余力做好大量工作。帮助符合晋升条件的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测试,和晋升档案组织准备工作等,做到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晋升、考试不因人为因素而耽误,让医务人员感受到主管部门、医院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怀,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工作的生命线。2011年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务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医疗管理组织。今年,医务科组织成立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危重病人抢救领导小组、输血管理委员会,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2、建立健全各种规则制度。今年,医务科结合我院实际,参考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制定了《医院十三项核心管理制度》,并人手一册。同时制定的制度还有《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化验检查程序》等,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3、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责任制。一年来,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医务科每周一次参与行政大查房,定期不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提出整改意见,对医疗行为实施奖惩。起到了全程监督,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医疗活动,圆满完成医疗工作。

医务科在全院医疗活动中起主持、管理、组织、协调之责。今年医务科围绕全院医疗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使全院医疗业务活动规范、有序,医疗业务工作完成很好。截至11月底,全院总接诊门诊病人7848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住院患者2289人次,住院手术1164人次。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56-02

医疗设备计量检测与医疗安全和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安全和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如何做好医疗设备计量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计量技术档案是计量技术机构在检测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系列资料,它是开展计量检测工作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计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性和历史性,在计量检测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它不仅是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机构考核的重要凭据[2]。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医院管理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由单纯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转变,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实力。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有其特殊性,它的计量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病患的检查、治疗、康复等方面,而记录、保存相关的计量检测报告、数据等技术档案则是必须的、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计量检测量值溯源等工作的必要依据。充分利用开发科技档案,有利于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作为医疗技术档案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的科学发展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产生重要影响。

2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主要内容有计量标准检测合格证书、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操作流程、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等,它真实反映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过程及结果。(2)实用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是经过收集、分类、鉴定等科学方法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文件体系,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查阅和参考。(3)保密性。对某些有特殊价值的医疗技术档案要根据国家保密法确定其保密等级,并正确处理好利用和保密关系。(4)专业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是在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工作中形成的,而医学专业发展迅速,相关的计量检测技术也相应的提高,要求从事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管理的工作者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3]。科技档案、资源档案的可利用价值是保存档案的前提条件,也是档案的生命之源。合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 将产生重要影响。

3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3.1前期准备工作的资料档案

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技术档案须有专人专管,明确分工制度和工作流程,掌握一定计量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文件[4]。在医疗设备计量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既要不影响正常的诊疗工作,又要进行计量检测,设备正在运行或操作中以确保日常诊疗工作,配合计量检测问题、医务人员人力资源分配问题等,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计量检测相关的法规文件、通知、日程表等安排。

完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归档资料主要包括:计量工作的工作依据、审批文件、通知、日程表、地点安排、人力资料分配及计量检测方式等,将以上资料分类、按时间顺序进行归档。

3.2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资料收集

技术档案的信息收集是做好技术档案归档的基础。由于计量标准档案就涉及报、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维护、量值溯源以及考核评审批准、中间运行核查、能力验证、到期复查、设备更新、更换、报停及封存的审核批准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人员、采购人员、管理人员、审核评审人员、论证人员,因此,它既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制定计量检测数据表格,对计量检测过程结果数据进行登记、收集,动态记录相关医疗设备的设备计量检测情况。表格填写清晰、具体到每项数据及检测结果。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范围登记:如监护仪、流量计、分光光度计等。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数量登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相关的原始数据及检测历史情况登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统计对比报告、证书保存[5]。

3.3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整理、建立电子数据源

审阅技术资料完整性,是否有前期、计量检测过程、结果等完整的相关资料;审阅技术资料是否填写清晰、详细、签字的有效性等;技术资料的分类、时间顺序排列整理;整理台账数据,录入相关计量检测管理软件,生成各类汇总报表。

3.4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组合、装订、归档

准备相关专业的档案装订工具,将技术资料组合装订成册、归档,汇编目录或粘贴标签,按年度汇编存放。

3.5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电子档案。

将归档的所有资料扫描,方便查阅,为进一步实现无纸化档案管理作准备。

3.6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保存。

档案的保存要注意防虫、防潮、防火,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地点,专人专管。

3.7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借阅、查阅管理。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必须有专用的借阅、查阅登记本,确保借阅查阅情况的可追溯性。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是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而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则是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它真实、完整并科学地记载了医疗设备计量的历史过程,对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现代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汲取教训,并不断掌握和学习新的技术档案管理知识,才能让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从而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作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孟庆勇. 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1,6(7):140.

[2] 王英秀. 浅谈医疗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14): 245.

[3] 畅秋菊. 从机构考核谈计量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计量,2011,10(9):46-47.

[4] 罗宝文. 浅谈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J]. 医疗装备,2009,9(8):40-41.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病案管理;病案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6-01

病案是医院医疗管理信息和医护工作质量的客观凭证。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我国医疗活动主体,医院无论规模如何、技术水平高低,都应充分重视病案管理和病案质量,加强和完善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积极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1 病案管理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病案管理质量与病案质量是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规范化病案管理可以促进病案质量提高。病案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病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提高病案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加强病案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病案管理的作用,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保护医患双方共同的利益,减少医疗纠纷。

病案管理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医疗信息,而病案是医院信息的载体。通过对病案信息进行阶段性统计,可从中得出包括疾病类型、死亡原因、疑难重症的诊疗结果,以及用药、检查、收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水平等情况,把这些病案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后及时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监控临床各科室的业务情况及医疗服务质量,及时解决业务上存在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整个医疗过程的安全。因此,加强病案管理,将病案中原始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对比、分析、研究,可以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信息,促进和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住院期间医疗活动的最原始全程记录,能客观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的全过程,反映了医生对疾病的分析、推理,临床逻辑思维的正确性,各种辅助检查项目的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对患者的责任心,对疾病变化记录的及时性等。大量的病案信息为医院开展科研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临床教学提供了生动、可信的医疗证据。一份完整的病案记录了真实、具体的医疗活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典型、疑难重症的病案更是难得的临床资料,为医务人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真实依据,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病案进行整理、挖掘和研究,从而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总结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病案既是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也是重要的法律凭证[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实施后,病案又是解决医疗纠纷时起原始证据作用和判断法律责任的依据。优质的病案能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医疗纠纷中提供原始的证据,可作为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险理赔、疾病和伤残事故鉴定的重要法律依据。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是贯彻落实条例,防范医疗风险的需要。

2 病案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医院医疗工作稳健运行和快速发展的基石,但目前病案质量控制存在着认知误区的问题。

一是临床医师对病案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急于书写的现象,下笔草率,书写马虎,审签盲目。其实病案书写质量的高低不仅也体现一个医生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和负责的态度,也体现一个书写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2]。

二是临床医师未摆正病案质量与医疗质量的关系,认为只要在患者诊断治疗上不出什么问题,病案写好写坏关系意义不大。重临床操作、轻病案书写,这是病案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病案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病案书写着对病案质量的认知理解。

3 规范病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定病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有效的病案管理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和约束机制,保证病案内容真实有效,使病案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利用[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病案质量监控,逐步完善医院病案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抓病案书写质量,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制定病案书写制度,医嘱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实行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落实责任医师制,开展质量考核。加强岗位责任制的认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做到谁出错谁负责,将每一级医护人员的责任和科室及自身利益挂钩。临床各科室设1-2名病案质控员,由主治医师或以上职务的医师担任,质控员负责病案归档前的所有质控工作,按照病案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的要求,对本科室各级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文件认真审阅,注重和病案各层次之间的意见交流和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形成了检查、反馈、整改的良性循环,把病案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

重视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将个科室病历缺陷及时处理以避免其影响病案质量。

总之,病案是一切医疗活动的最真实、客观、详细记录,它不仅反映了临床医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医院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医院必须一丝不苟紧抓病案管理工作,对病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病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客观性、规范性、准确性,才能使医院医疗工作稳健运行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书诊,刘文东,韩同钦.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与病案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171.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 为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的统计内涵,考核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的符合率,通过《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癌介入术、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等6个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共135份病案进行分析、考核,进而评价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医疗质量。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c)-149-03

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如同中医治疗率一样,其统计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反映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医、西医两种手段的干预时效;或者说是中医、西医各自优势在诊疗中的体现[1]。通过考核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的符合率来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的统计内涵,进一步评价科室医疗质量。作为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评价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完整性、可控性则成为检验控制体系能否合理运用的关键问题。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末着手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当时根据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标准,制订了覆盖全院各科的94个单病种诊疗常规。通过十年的建设,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筛选,力求在中西医结合方向上探索一条单病种规范管理的新路[2]。2005年以来,我院结合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要求,在全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内,制订了《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并利用该表对重点专科中较成熟的6个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表1、2),按照诊断符合、病例纳入、病史书写、治疗流程、患者评估、预后评估等6大项、17小项内容对单病种诊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近9个月来,纳入体现住院治疗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6项(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癌介入术、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回收有效病例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135份,并按照病种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6个单病种的病案质量分析(表3)平均得分为94.92分,均符合甲级病案要求。其中治疗方案与辨证不符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之间的不统一性。

3 讨论

目前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内容不全面、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3-4]。通过本次统计分析,笔者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疗效评价,应当建立在病史诊断正确率、疗效判定标准制订的先进性、疗效判定标准执行的规范性等基础上,而与之相对应的实验室安全、临床用药安全、(治疗)设备安全、血液制品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院内感染控制、患者评估、预后评估(随访)等监测要素,则是控制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必须以忠实、完整、规范的病历记录为流程控制监测的基准,以各项标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流程控制监测的要素,使医疗流程真正在可控的范围内。

监测过程中,质控人员将病历书写规范标准、中医质量控制标准、临床用药规范、医技质控标准、临床用血规范、手术安全控制、护理质控标准、院内感染质控标准、麻醉质控标准、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等项目列入评价表中,这些评价标准均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文件以及公认的行业标准,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的疗效价值。通过评价表的初步应用,从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定以及病史记录两方面进行考核,从中发现问题并予以针对性的改进。

比如在诊疗规范的制订上,有的方案分型分期不够细,而实际临床病种证型较多,超出了单病种的控制范围;有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诊疗规范中未能纳入,无法在病史中体现临床意义;有的方案诊疗流程过于简单,未能突出本学科中医特色或中西医结合技术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应用点或时间窗等。这说明规范的制订应当注重诊断标准的权威性、辨证分型的客观性、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使规范的实施有据可依,并能积极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与更新,避免造成同临床实践之间的脱节。

同时,对于一个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如果没有临床的不断验证、总结与提高,也就不可能具有生命力。在检查中,病史记录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病史的记录与诊疗规范的对应性较差。如在诊疗规范中有分期,但在病史中体现不出分期;个别现病史中记录症状与专科检查对应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有差距;部分病史中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与诊疗规范不相符。这些现象的产生除患者个体差异及并发症以外,更多的问题是实施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未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或是病史记录的不完整,使许多宝贵的单病种临床资料得不到保存,直接影响到对诊疗规范与疗效的验证与提高。

由于我院的医疗优势在于非手术病种,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评价表中,血液制品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的体现度不够;在用药的安全与规范方面,临床药师的参与面不广,无法真正为临床一线提供用药指导;单病种费用控制的可变因素仍较多,而这个指标在现实医保严控的环境下意义十分重大;而在医疗缺陷管理中,也应当逐步将单病种规范作为评价内容之一。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可以反映医院质量管理的诸多方面,也是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项目。我院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正是建立在单病种管理的基石上,通过单病种评价表的初步应用,找出差距与改进方向,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杨.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科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5):13-15.

[2]阮龙德.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管理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8):61.

[3]邹伟.完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质量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7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