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研究单个的案例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抛开传统的老师主讲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担当指引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被放弃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更大程度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远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性、符合性、应用型人才是远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但在传统的远程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学目标没有按照计划顺利的实现因此,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分析原因的前提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方法是远程开放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绩,在国外教育发达地区也会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案例评析法。

1.含义:在法律教学中,案例评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直面讲授和远程直播的方式进行。案例评析法中将法律中相关知识点统一归结到一个独立的案例中。使得法规的相应内容能够真实的具体的展现在现实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来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利于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评析法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案例评析法一般包括两种思路一种是由理到例的分析另一种则是相反的。

2.特征:在案例评析法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多数是挑选了典型的,且案例的篇幅较小,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案例整体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案例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所涉及的法律比较集中和直接。没有较大的争议性。

3.操作流程:案例评析教学方法的执行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案例评析教学方法的实施。(1)由理到例的案例评析。由理到例的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强调我们在进行案例评析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解介绍一定的法律概念、理论内容、规则等等,然后教师再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来安排一定的典型案件分析老师前面所讲的内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对案件的分析也能够比较深入的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的吸收消化老师安排的知识。(2)由例到理的案例评析。这一方法同前者恰恰是相反的,老师带领学生在分析完有针对性的案例后,对所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积极的鼓励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研究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典型案例进行结合,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很多法律教学老师认为,只要把法律概念、逻辑体系、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理解和领悟就可以了,如果是一些相应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简单的带领学生分析一遍后,交由学生自学。这种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是错误的,它很容易导致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在课堂上理论传受,,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会死记硬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并没有真实的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解决问题。

2.加强教材建设当前的法学教材普遍存在着陈旧、知识老化、且仅限于法条注释、理论解释等现象,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的案例法学教材目前还很少,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本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用的案例教学教材。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部分省、市电大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对案例教材建设的滞后问题提出了挑战。

3.加大案例教学的投入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必须有配套的经典案例,建议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编辑,并借助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在电大战线上建立法学专业的案例文本超市;各地电大也要加速建立模拟法庭实验室。而所有这些保障措施的实现如若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05、2006级七年制研究生为教学查房对象,以传统的临床带教查房方法即主治医师负责、住院医师分管,带领实习医师以问诊、体检、诊断、处理、查房的常规流程进行实习为对照组;之后以同一主治医师按照典型案例教学查房方法进行实习为实验组。教师在病房选定教学查房的典型病例后,针对所选病例确定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预先向实习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要点,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病例的病史特点、检查结果等,实习学生充分利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图书馆的期刊、杂志、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对学习要点做好教学查房前的准备。教学查房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重对有关典型案例的各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讨论,每位学生均提出有关疾病诊断、处理、治疗及相关医学新进展的意见,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最终意见,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者提出质疑,甚至提出辩论,所有参与教学查房的实习学生均需积极发言,展开广泛讨论。

在实习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分析、讨论基础上,带教老师再对典型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全面总结概括,便于实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重点对实习学生的分析讨论做出点评,如分析思路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结论是否准确?处理是否规范?使实习学生掌握分析、处理和解决临床疾病的思路和方法[6]。每次典型案例教学查房结束后,向每位参与教学查房的七年制研究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分,以评定结果为“良”以上的学生人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典型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看法做出评价,了解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当场回收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创新能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临床思维能力、处理临床患者的信心等方面,典型案例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儿科七年制研究生是医学院校儿科系学生中的佼佼者,与五年制学生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医学基础知识较扎实,英语水平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但对于刚进入病房的七年制研究生而言,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还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式的,零散的,难以与临床实践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往往感到有些茫然。因此,如何将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结合,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临床实习效率是儿科临床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儿科临床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临床医学知识,如何提高七年制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更成为当前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儿科临床教育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临床教学方法[8]。

引入典型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际病例相结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9]。以“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为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发生肺部病变所引起,为新生儿期特有的呼吸道疾病,是引起初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过期产儿及足月儿,偶可发生在早产儿。胎粪本来是在肠道内,黏稠似柏油样,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宫内不容易排出胎粪,那么胎粪污染羊水的机制是什么?羊水胎粪污染的临床意义又是什么?胎儿吸入胎粪后造成多脏器损伤的机制是什么?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统的表现有哪些?轻型、中型、重型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结果有哪些改变?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一般治疗、辅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如何预防羊水胎粪污染及吸入?教学查房前预先向实习学生交代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各种资源对上述学习要点做好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再进行全体课堂大讨论。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赞科夫认为,培养师资的工作,“主要缺点之一就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跟教学和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家逐步认识到,教育管理案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管理案例.可以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能够启发思考的典型事例,客观地写成能指导教育实践的描述性文稿。教育案例一般要附上分析。

本文所说的教育案例主要是指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数学研究、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要让教育案例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让教师撰写教育案例。

一、撰写教育案例

1.收集素材

①案例素材的特点。教育案例来自教育事例,但并不是任何教育事例都能作为教育案例的素材。一是案例要典型。教育案例的素材要有典型性,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二是故事要生动。教育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三是寓意要明确。教育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②收集素材的途径。一是在教育实践中收集。实地收集案例,便于获取真实信息。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别人经历的。比如,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宄的过程中,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育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育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

③收集素材的方法。收集教育案例的素材,一是要突出重点。每天发生的教育事例太多,有些事例太平淡,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不必都收集起来,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二是要经常注意。对于具教教育现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否则,就会对许多典型案例熟视无睹,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从我们眼前滑过。三是要坚持记录。因为案例要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单靠记忆,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必须及时记录。记录时,主要写出有关人员的特点,包括语言、行动、作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不必过于计较写作的语法、修辞、逻辑与字迹,可以在记录结束之后再规范地进行整理。

2.提炼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育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3.撰写案例。

①目的要明确。敦师撰写的每一个教育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个问题或某项决策。教育案例不仅要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且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要将某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因此,撰写的教育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代替真实的地名和人名。

③情景要完整。教育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

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诀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过程。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

④取舍要恰当。教育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⑤叙述要客观。写作教育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育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隐含的道理。

二、撰写案例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教育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折,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不要就事论事,需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2.教育思想必须先进。案例分折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分析要有求实精神。案例分析需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4.分析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育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列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画龙点睛地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警示教育,基层,廉洁建设,作用

警示教育在油田基层廉洁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动油田基层的党风廉洁建设,有助于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有助于推动油田基层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开展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实现“思想受到根本触动、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机制制度健全完善、队伍风气明显好转”的目标。

一、开展警示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警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油田基层的党风廉洁建设。拓宽了党风廉洁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充实了教育的内容。通过警示教育,可以让广大干部职工吸取深刻教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从自身的生活作风和小事抓起,不取不义之财、不交不良之友、不沾不正之风,在思想上真正做到自觉防微杜渐,永葆石油职工的气节。

二是警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警示教育以案施教,警钟长鸣,能够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用反面典型尤其是身边及相关领域的案件作为教材来教育干部职工,这是预防在先,是治本之策。

三是警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油田基层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深刻剖析案例,可以弄清腐败问题发生的环节,关口前移,针对易发、多发违纪违法重点岗位、环节和部门,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以案警廉,以案促廉,充分发挥警示教育的治本作用。

二、加强警示教育的着力点

1.认真选择警示教育典型案例。一是增强针对性,要选择油田基层内部典型违纪违法案例,增强警示教育的现实感和紧迫感;二是增强层次性,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取不同案例;三是增强典型性,要选择具有过程性的案例;四是增强比较性,采取企业内部个案例结合,进行比较鉴别。

2.要结合实际深刻开展剖析。一是加强思想根源剖析。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警示教育的始终,注意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使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腐败的思想根源是丧失了理想信念,腐败始于细枝末节。要加强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根本改变软化涣散现象,让干部职工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自我改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主动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从严治企能力。

二是加强权力运作剖析。案例剖析可见,通常存在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后、无法可依的情况,或者虽然有制度,但却成为一纸空文。工作中往往是人为因素占主导,依法治企、依法作为不健全。要认真剖析警示教育案例中的权力运行过程,对比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制度运行情况,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人、财、物等重要部门,探索加强防范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油田基层各种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断加大制度的执行力,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

三是加强监督机制剖析。要通过对案例中监督机制存在问题的剖析,让广大干部职工加深认识,增强支持监督、参与监督的意识,切实解决监督意识差,不想监督和不愿被监督,上级、同级、下级监督不到位,发现问题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等问题。要进一步坚持关口前移,积极开展事前事中监督,健全和完善重点对象、重点部位监督,行政、审计监督,党内和党外监督等。

四是加强环境建设剖析。通过剖析反面典型案例中文化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全体干部职工,把警示教育与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创建企业良好风气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创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企业廉洁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舆论氛围,优化工作作风和学风,进一步加强油田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3.发挥警示教育的治本作用。通过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查案治本功能,运用典型案例,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警示警醒目的。针对案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进行自查自纠。警示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完就结束了,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查找本单位和自身是否存在思想、管理、监督中的同样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亡羊补牢,堵塞漏洞;要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4.采取灵活多样教育方式。警示教育要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教育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要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利用辅导讲座、专题讲课、知识竞赛、收看警示教育影视、观看警示教育展览、组织交流心得体会等多种传统形式开展教育,也要运用网上答题、网络互动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加强自我教育;要将企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使教育真正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的关系。加强警示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示范教育的正面教育作用。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正确处理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两者间的关系,将警示教育与正面教育相结合,不仅深刻剖析反面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引以为戒,更要大力宣传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使干部职工学有榜样,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反腐败的信心。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