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一、科学教学改革的“原点”——科学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学者进行过反思,并将其概括为: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1]就当前的科学教育实践而言。这种概括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为改善这一现状,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观点,科学教育改革回归“原点”是我们所持有的主体思想。原点就是事物的本质,即原型或原创,是一个文化积淀和生成的核心,它与环境和历史的人文心理积淀相通暗合,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凝聚起来的原型结构。[2]因此,原点问题的本质内涵是文化生成和更新的那种原始的力量,它起到对伦理、道德、宗教、习俗、制度、礼仪、艺术和审美等多种形式的规范。通过考察文化史发现,人类文化的基本发展走向就是从“原点或原创”的文化萌发时期进入到文化生成和变异的整体发展与共建的时代。

    追问科学教育本身,其改革的“原点”何在呢?我们试图从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家思想“共鸣”处寻找答案。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英国数学家、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家怀特海在其巨着《过程与实在》中把恩格斯思想进一步发展为:过程是事物的根本存在形式,世界的本质就是过程的存在,即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论述“教育即生长”主题时也曾说道:“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4]还有,美国社会学家、科学学专家李克特更是从多维视角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并富有创见性地提出:“科学暂且被定义为一个过程,或一组相互关联的过程;通过这个或这组过程,我们获得了现代的、甚至是正在变化中的关于自然界(包括无生命的自然界、生命和社会在内)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获得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的’,而且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科学的知识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被认为是过时的。”[5]

    从思想大家们的论述中不难体悟,他们畅谈问题的角度虽有不同,例如恩格斯和怀特海强调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杜威从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李克特基于文化视角,但作为一种共同的富有远见的睿智探索,都把着眼点投向了复杂、丰富而又奇妙、无穷的“过程”问题。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这虽对传统的理论视野提出了严峻挑战,却给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带来了启示和指引,从而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即科学教育改革的“原点”应是科学过程。事实上,在当前国内外的科学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努力下,科学过程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原点”问题,虽不明晰,但已凸现。例如,科学探究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这是国际上专家们达成的共识并给予高度评价。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描述的预想状态下,探究比“作为过程的科学”又前进了一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各种技能,例如观察、推论和实验。新的预想状态包括“科学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推理和批评性思维时把过程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6]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包括综合和分科科学)中也明确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7]

    由上论述得出,科学教育改革回归到“原点”——科学过程,科学教育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习得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的根基,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才是科学教育之魂,即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享受科学过程中习得多种适应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科学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并加以自主创新。而将HPS融入科学教学,其目的即在于此。

    二、科学过程视野下HPS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一)演示现象

    多媒体演示:一粒种子经萌发生长到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教师提出植物生长的养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书本知识或已有经验可能知道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有关,那么光合作用中的条件和过程是怎么样的?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研究得到光合作用的过程的?从问题出发,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科学离不开对现象的观察,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科学的产生也来源于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引出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有关光合作用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思考。收集学生的观点如下:

    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植物白天不会吸收氧气。

    因为土壤中养分不足,所以植物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吗?

    是不是植物体的任何叶片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呢?

    教师不对观点进行评价。

    (三)学习历史

    科学知识是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的观点也不一样,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现象也会有不同的观点。科学知识也是暂定性的。

    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生长来源是食物而提出观点:植物生长来源应该是土壤。给学生提供科学史料,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重点突出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结合科学史中几个着名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归纳这些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下页表1)。

    此外,还可以补充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是降低,日落后完全停止。进而得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还可以补充说明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等相关研究。

    (四)设计实验、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全班分组后,引导学生要从多种多样的观点中选择某种观点进行实验设计,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如设计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淀粉;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科学家的思考和探究,同时理解对同一自然想象科学家会有不同的解释。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如果学生还有自己的观点与当前的科学概念不一致,就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由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即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例如,有学生认为叶子的任何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了消除学生这一迷思概念,可以让学生利用银边吊兰进行对比实验,从而帮助学生明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有学生认为植物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而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不会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这可以让学生做测量白天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白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五)总结与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讨论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内容、方法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如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却失败,甚至有时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光合作用的内容是什么?有关光合作用还有什么问题?仅仅通过上述的几个实验能否揭示光合作用的机制?其实还有更多的科学家继续探究光合作用的机制。

    HPS融入科学教学,上述的五个步骤可以完整地呈现,也可以着重体现学习历史、科学观念和检验这两个环节,这样也能很好地体现科学本质。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蕴含了科学的发展历程。而且历史上也会出现错误的观念。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归纳总结,使新的科学概念被人们接受,能更好地解释自然。很多经验性研究证明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会重述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某些特征。而且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认识,同古代科学家或哲学家的认识相似。如果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存有的先前概念,及学习上可能遭遇的困难。那么利用科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考,有利于建构更成熟的科学概念。

    三、实践反思

    为了更有效地把HPS教育融入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

    对科学本质的教学应该是显性教学而不是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需要教师诠释和科学本质相关联的内容。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区初中地理学科各校教师数量较少,除了个别几个热点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两个老师,都是自己把一个学年教学,教学任务没有交集,本校的校本研修基本无法进行,所以我们深深体会到有效的校际联合教研,更能充分集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破解校际不均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际教研活动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切实帮助学校真正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达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我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的建立与形成

举措一:就是建立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组织机构,实现教学联合体活动的规范化、长效化管理。

全区共19个初中学校,我们建立四个教学联合体,每个联合体四五所学校,每个联合体设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组长,并且实行教研员、教学联合体组长、各校教研组长的层层管理。

举措二:就是策略跟进,建构教学联合体的研训机制。

一方面注重教学联合体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科学制订学科研训活动的计划、目标,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实行“实践―反思―实践”的活动模式,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切实从活动中提升经验,提高研究质量,发挥教学联合体应有的作用。

举措三:就是主题引领。

教学联合体本着活动有内容(各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有主题,主题有辐射,辐射有生成,生成有收获的研训思路,把教研和培训有机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提高区域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修主题的确立

在这一局域片本研修的机制下,2013年我们大连市初中地理学科提出“引―领―提―达”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教师提升、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随后的2014年,我带领我们沙河口区初中地理学科的全体教师一起研究,确定“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辅以教师点拨与提升,完成学习任务。

而我区部分学校的学情是:每班学生数量较少,形成天然的小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的时间基本只有课堂40分钟,如果老师喋喋不休地占据大量时间,学生没有训练地理能力、消化地理知识的时间,等到初二中考时就会攒下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而“精讲多练”恰恰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强化学习效果。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第四教学联合体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作为近两年的研修主题。

二、策略构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的研修构想及策略

这一主题研修的宗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即“精讲多练”。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开展交流和合作,可以很好地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不仅能改变教师垄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而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1.研修方法

考虑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他们选择的研修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和研讨法。

2.前期研修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修,已经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进行分组和分工?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小组。因此,他们在最初进行研修时,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分组和分工”这一问题,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这为开展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他们主要就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座位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结论:组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个小组应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兼备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为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合适的学习任务。此外,关于座位,应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安排在组长左右两侧的位置,便于组长检查和指导,而学习能力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坐在相对边缘的位置。

(2)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多长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纯的小组讨论问题,因为组内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研修,老师们认识到,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完成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而这一过程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样学困生在自主学习时,针对简单问题遇到的困难就可以随时解决;当多数学生遇到较复杂或较综合的学习任务而不能独立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而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来得恰如其分,不仅能让学困生解除疑问,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优生发挥所长,帮助他人之余,提高表达能力。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太短,学生可能来不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互相交流,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如果太长,就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联合体老师们达成的共识是:要实现有效学习,就要保证有合适的小组学习时间,即刚刚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不至于半途而废,也不至于有空闲时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任务难度后适当增减时间。

(3)以什么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初中生处在十三四岁的年龄,正是争强好胜的时期,如果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必能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服务。关于这一点,老师们已经在研修过程中印证――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合作积极性,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面临任务时,小组成员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更积极地为小组贡献自己的智慧。

3.近期研修拟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是否有章可循?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和课堂展示中?带着这些疑问,在近期研修中,他们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实际课例为载体,以下列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的实施研修:

(1)教师是否通过角色转变,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恰当的指导?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到底应该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更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教师是如何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

(5)教师的评价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探究――我区第四教学联合体活动纪实

2016年4月27日,第四教学联合体在我区的格致新校,以该校张丽老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联合体的研修。

听课之后,他们进行了相关研修,研修之后达成以下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

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里,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引导者。教师角色定位的成功,应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这种教师身份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方面,需要遵循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同时在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依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引导和点播。

3.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和小组活动评价机制是调控学生参与度与覆盖面的关键。

首先,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具体事可做,这样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就高、实效性就好。其次,老师设置问题的难度有梯度,回答问题时注意到每个层次的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或者展示的机会。再次,本课小组活动的评分规则中规定,整节课每名成员都发言的,在PK结束后,会另外加分,以示奖励。

4.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必须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尽量做到先学后讲,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1)知识含义、结构、层次层面的教学内容。如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老师讲了,但只是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概括,精准简洁,一语道破。

(2)学习方法指导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关于“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老师没有直接讲,而且是先提问学生,尽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学习过程,思考同类知识学习方法上有无可借鉴之处,在学生思考无果之后,给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字描述,给学生以启发与引领,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在各小组交换小白板互相批改和展示中,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样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像“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成因”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老师巧妙地将有声的讲变成无声的讲,利用直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并强化,效果颇佳。

本节教学内容,就知识本身来说比较简单,所以老师把大部分内容放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习惯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对教材拿捏得很准。如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等,都是利用小组合作,运用景观图连线、看图填空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习题训练方法加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5.要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1)小组合作学习要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找到乐趣,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2)小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

(3)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刺激成功的欲望,从而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6.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的思考。

(1)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本节课,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说“很好”,并用到“表述完整”、“准确”等词语。这种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促进组内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给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为“合作学习”步入成熟注入新的催化剂。

(2)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做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所谓积极的评价绝不是一味地表扬,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到前面指图说明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主要地形区、干旱形成的原因等教学过程中,老师多次纠正学生的指图规范,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会读图、会看图、会用图,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评价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3)经常评比最佳小组,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要使小组合作更有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要做好预设、指导到位;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完善评价,调控秩序。这些都属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策略的精细化追求。

四、反思重构――区域教学联合体活动的后续方向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初中政治学科对于提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情操修养的完善有着关键的作用,政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基础,但教材内容枯燥必然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降低。案例教学法是将生活实际案例与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高效教学策略,教师们应当从生活中挖掘政治元素,从案例中提取政治精神,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兴趣

政治学科的理论性较强,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的设计以完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得到好评。初中生的整体思想道德仍然在发展之中,其政治思维的发展高度往往还难以企及政治理论深度,因此学生们在政治课堂上需要教师们进行适当引导与推动,伴以高效的教学策略,让政治课堂更加发挥出功能和魅力。案例教学法是与初中政治教材及其学科特点十分契合的教学措施,政治教师一定要好好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上,为初中政治课堂增添色彩。

一、案例教学的具体概念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名称,其又被称为生活学案教学法或实例研究教学法,它是新时期教学体系中将教学理论融入实际生活的专业教学方法,对政治理论的推动与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政治学科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特征性,每一节政治课堂都具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理论载体也不尽相同。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从政治学科的具体理论出发,深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且案例要与学生生活有着较强的联系性与相关性。案例教学法同时也是政治教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理论教学氛围与环境,使得学生们能够从特定的教学案例中探究,逐渐发现普遍的教学规律,实现自身思维上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之优势

1.加强记忆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在课堂上发挥实例展示功能时,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相应的政治理论产生一定的理解,并较大程度地加深印象。在传统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往往将特定的政治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每一节政治课堂结束,学生们就只能掌握相应的政治理论,而在政治理论的实践与运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与障碍。但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给予学生们一定的理论探究空间以及相应的理论研究载体,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牢固记忆政治知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享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讲解了学习的乐趣所在,同时伴随着政治思想道德理论的渗透,我给学生们引进了相应的学习乐趣案例,让学生们在案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2.挖掘兴趣与潜力

政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学生们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经常觉得没有学习乐趣,难以找到自身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的理论设计过于机械,理论形式过于单一化,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仍然以理论填塞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案例教学法可以让教师们在政治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潜力。学生们在政治案例教学课堂上也会感觉到课堂的轻松与活跃,在自由性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魅力。

3.提高实践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氛围与环境中,学生们通常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接触、探究教学案例,因而在理论的实践运用挖掘上能够获得较好的操作能力。初中生应当在政治课堂上将自己的实践思维发散开来,将自己的探究潜力激发出来,案例教学为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载体。因此,教师们要灵活利用案例教学理念,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空间。

三、政治教学案例选择与分析策略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教师们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教材理论研究,而是要将教材中的政治知识点一一梳理,并将其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与现象一一结合,从而让学生们时刻保持政治前瞻性。

1.社会经济发展前瞻性

如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只有在国民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各方面提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同时要讲社会经济的前瞻性体现出来,让学生们充分融入前瞻性氛围中去学习政治知识。

2.社会政治前瞻性

政治学科应当在初中教学阶段发挥出其社会政治关联性,教师们要让初中政治课堂的色彩更加具有社会前瞻性,尤其在政治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运用上要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我国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的核心代表,其高度捍卫了国家利益、公民利益,让我国在世界上屹立于强国之巅,因此政治案例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政治思维。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课文《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建国初期我国实现政体改革的案例,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我国的民主性,并就“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主题进行实例探究,让学生们就自己的周围生活经历谈谈与“人民当家作主”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让课堂与社会紧密连接。

结语

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材设计偏于理论化,而政治学科本身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学生们在政治课堂上通常会觉得无聊、枯燥。案例教学将政治理论与生活案例有效结合,教师们可以深入探讨政治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与方法,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汪玉兰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更高效的培养素质型人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承担着帮学生树立健全人格的重担,政治老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初中时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针对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意义和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初中政治;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对政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政治学科是一门相对偏文的学科,特点就是知识理论性强,教学方法多采用被动灌输式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案例教学法有别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实际生活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事件当做政治教学素材,这种用事实案例来开展教育教学的方法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够让抽象的政治知识具体化、详细化,能够让政治知识更有实际操作性。

2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自己的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也就是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要求。主要有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针对性就是要求政治老师在选取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案例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够借助案例把要教授的知识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以此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有些时候,为了让案例更具针对性,政治老师可以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动,但改动后的案例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实践性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效性是要求选取的案例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近期发生的事件,这样能更加贴近现实。

3总结

总而言之,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即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真正的实现高效教学,让初中政治课堂质量大大提高。所以,政治教师一定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积极的把案例教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姚鸿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0).

[2]甘维青.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案例式教学;有效教学;思考;探析

案例是学科知识内涵要义的集中体现,是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载体”。案例式教学策略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经过实践运用,得到了教育学界的肯定和认可,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重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培树探索求知热情。案例式教学策略应该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技能锻炼与素养培树之间的关系,推进和提升教学效能。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感受,对初中物理案例式教学策略使用的注意事项及方法进行初步阐述。

一、案例设置应紧扣教材要义,具有典型性

众所周知,教学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推进教学活动进程。紧扣主题、凸显要义的典型教学案例,能够对教学活动进程及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功效。笔者在实际教学研究中发现,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案例设置随意性大,“信手拈来”,不能紧扣学生实际、教学要义,缺乏典型性、吸引力。而案例设置是为了展示教学要义、渗透目标要求、促发探知情感。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案例式教学策略使用中,首先要做好案例设置工作,认真研析教材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学习对象认知实际,设计的物理案例要贴切、恰当,全面、准确的反映教学内容。同时,案例要生动、丰满,具有吸引力,能够切近学生情感特点,调动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如在“杠杆第四课时”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学重点“有关杠杆的名词、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和教学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等内容,利用物理学科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特点,设置了“某一港口码头,工人师傅操作塔吊装运货物”的教学画面和案例。学习对象在教师设置了典型生动案例中,通过感知体会,深刻感受到了物理案例的生活特性和现实意义,内在情感受到促发,参与学习、参与互动更为积极深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物理案例设置时,要选取与学习对象生活、学习贴近的案例,不能“超过”学习对象认知实际,避免案例设置功效“适得其反”。

二、案例教学应凸显互动特性,具有双向性

案例式教学作为教学活动一种有效形式,具有显著的双边互动特性。教者在物理案例教学活动中,要利用教学活动互动特性,双向功效,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案例教学活动。首先,在感知问题条件过程,教者应根据案例条件内容,进行适度提问,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探析问题案例内容,并实时回答所提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谈话”教学,深刻认知和掌握案例内涵。其次,在解题思路探析中,教师在学生探究思考分析基础上,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发挥教师指导作用,逐层递进、层层推进、循循诱导,向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己来探寻、判断、明晰解题思路,获得解答问题结果。最后,在总结反思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刻反思,认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策略,引导学生一起推导得出解题方法。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km,如果现在有一辆小轿车它以25m/s的速度匀速驶过这座大桥。(1)试求出这辆轿车通过整座大桥需要多少时间?(2)如果此时轿车行驶在桥面时的牵引力是2000N,试求出这辆轿车的功率是多大?

上述案例是“速度与功率”教学中设置的一道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进行案例探析活动。

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案例条件告知了哪些内容?”“这一案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点内容?”“请找出问题条件中存在哪些条件关系?”问题,学生探析问题条件,指出“该问题中涉及到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功率的计算等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析条件所得,根据解题要求,探寻解题思路。学生小组合作探寻后认为:“要求过桥的实践,就可以根据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公式V=S/t进行求解;要求轿车的功率,可以根据P=FV公式,同时,已知牵引力和速度两个条件,即可求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此类型案例解答的一般方法,得到其解题方法为:“正确运用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和单位的换算”。

三、案例探析应凸显探究特点,具有探索性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是初中物理学科案例式教学的显著特点。教师设置典型生动案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提炼出更为有效的解决物理现象方法。众所周知,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主要手段的知识学科,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因此,在物理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归纳等实践活动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物理现象解析的规律,从而得出更具指导性的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