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动媒体 西方经济学 教学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44-02

一、前言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其作为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学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十分庞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无味、中途放弃甚至厌学等普遍性教学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突出性题。在此形势下,不断提高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探索一种既符合时展规律又符合师生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媒体技术也深入、广泛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使用。但是,这种深度教学一般只在高校的PPT课堂教学中使用,因此定位不准确及设计制作突出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使PPT教学媒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全面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枯燥、知识理论复杂、学生互动参与程度低等特点,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需要立足于高校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成长规律,采用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二、互动媒体下的教学优势分析

其实,互动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文字母“Multimedia”,即多媒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课堂教学逐步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媒体的本质属性就是信息的友好交互及不同交互对象之间的信息展示,通过远程技术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管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及网络化和信息化,但是在信息的双向交互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单方在传递信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所以,面对主流形势下的信息沟通与人机交互实践,要想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双向信息交流中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这一最核心的交互主体,采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使教学媒介服务于教学过程,还要使教学对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学媒介。

而互动媒体下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具体的科学教学交互活动安排,从而使师生充分利用数据互动媒体设备与信息资源,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而言,从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来看,其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及单向性教学模式,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三、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法

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整体设计方法主要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对教学总体方案进行科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结合相关的教学课题去设计所需要及必须经历的教学情境。在此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全面熟悉所有教学流程,因此使教学的任务更加明确,使教学的目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教学实践环节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预设,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课堂教学群体之间的经验分享提供了良好的渠道。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同时为共同制动教学目标、计划及优化教学流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如下图为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案总体设计构架: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媒介设计

交互学习中核心是师生,基础是媒介。因此,交互媒介工具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应该使用哪一种互动媒体及哪一种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工具更为合适,同时要结合教学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具及行为管理评价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以恰当的身份及方式去接触和介入、加工、甚至内化教学信息内容。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沟通工具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始终,从而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交互体系。这就要求在互动媒体设计过程中,选择具体的信息通信工具及信息共享工具和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工具。与此同时,需要科学选择教学管理评价工具,通过不断优化设计,能够对互动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评价,从中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调整。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教学信息资源,从而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目标内容、支撑内容、交互规则等进行科学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互动媒体下的交互内容设计,首先需要学习者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从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并逐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设计者而言,首先需要对交互性学习中的学习资源类型、学习资源具体来源及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进行科学归类总结,以此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设计相关的支撑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自我独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风险控制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包括行动操作手册以及教学互动方案指南在内的)交互规格说明。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以评促教。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师生交互设计是重点。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核心依然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学生的的学习认知能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及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情感交流态度的变化记录等。在互动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处于同一个教学维度中,因此互动媒体可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作用,这种多维性的交互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同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甚至是学生与互动媒体之间的交互等,从而构建一个基于“人――机――人”的信息交互传播链条。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主要是基于不同学习差异个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探索实践方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安排,可使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交互及竞争交互,甚至可在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角色的深度交互等。因此,从上述师生交互模式设计分析中可知,其实质上是一种学生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从设计目的来看,其本质上是不同学习主体之间,为了同一个学习目标而达成共同学习意愿,从而通过小组角色互换、研讨甚至争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教学设计,有助于不同学习团队之间进行沟通、展示和汇报。从而以差异为前提、以个性为核心、以共性为目标,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达成统一的学习共识。

四、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化策略――研讨式教学法

基于上述互动分析,本文为了设计一种更加契合互动性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案,创新性地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构建的一种基于师生之间共同交互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研讨性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的学习局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及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其具有互动性及探究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按照以下策略科学实施。

(一)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师自发性及盲目性等不切实际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等情况出现,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三备”,备学生、备主题及备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习过与西方经济学相关联的课程,同时明确其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在此过程中还需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独立去图书馆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从而提炼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或纸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其次,针对教学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在确定教学研讨的课堂主题时,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不同教学资源之间的横向及纵向联系,从而使网络平台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目。

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师指定的西方经济学课外读本或者杂质、媒体、APP甚至财经类公共账号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及知R迁移能力、显示问题分析能力和海量信息检索和识别能力等。在研讨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路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比较和借鉴等方式,加强生活实际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此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微信、博客及校园论坛,还有网络平台中的各大门户网站、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等都要尽可能成为延伸学生学习链条的新领域,但教师需给出学生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免学生盲目学习。

(二)重视过程的考核导向

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不愿将日常研讨性教学的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最终绩效考核中。因此,导致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存在。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考核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使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及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纳入到教学质量考评过程中。与传统的终期教学考评模式相比,研讨式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师可于互动媒体平台中设置各个环节的考核日期截止时间,从而督促学生强化自我考评意识。

(三)重视软硬件的投入

如前所述,研讨式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研讨式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小班教学,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加频繁的交流。对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互动媒体为核心,充分完善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从而加大对高校文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平衡硬件设施及互动媒体资源设备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数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与教师及教学设备进行友好交互,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 杨建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 吕指臣,刘贞,朱开伟,蒲刚清,郭伟.基于云平台的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5)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5] 冯梅,史开国.案例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6)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9)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对会计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建设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专业建设,开发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据此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 :区域经济;会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2-03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李瑞萍( 1972-),女,汉,山东省东明县人,大学本科,会计专业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学、会计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就业教育,招生和就业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专业建设又是招生与就业的依托和载体。招生与就业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区域经济适应性。

一、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努力形成专业开发与设置,专业建设与调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通过对区域经济内产业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会计专业建设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紧跟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企业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从实际出发,动态调整更新会计专业结构,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取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依托区域内产业集群优势,通过组建相关“企业订单班”等,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为切入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开展课程改革及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推行动态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实现教、学、做为一体,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二、福建会计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现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颁布,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两岸关系积极变化,审时度势、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对于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等战略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各类人才培养步伐,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海西建设的能力和成效”等战略决策。

福建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求高职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支撑。

(二)区域经济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财经行业是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联系紧密。财政部于2010年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当前,正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会计专业几乎和所有的行业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独特,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海西区域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投资创业热情有效激发,全市新增企业户数及注册资本持续增长。随着企业的新增与发展,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实干会计人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呈不断增长态势,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必要条件。

会计专业是传统的长线专业。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总体上是相对平稳,并稳步增长。据资料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全省人才市场登记招聘职位356640个,数量排名前10位的专业中财会类排在第5位。海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呈现多样性,其中:财会类岗位需求主要以收银员、出纳员和从事一般核算的会计需求最突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初级财会人才的应有地位,大量具备熟练专业实践能力的财会核算员队伍是财会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社会声誉是积极和良性的。

(三)区域经济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规模

福建省目前正处在海西经济大发展时期,更是处在海西经济、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的前沿,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投资创业热情有效激发,新设企业大幅增长,相应的拉动就业的成效逐步显现,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呈不断上涨趋势。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通过,预示着海西区域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而据闽财会《福建会计人才规划》,到2020年,会计人才发展的目标是: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50%,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高、中、初级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以上经济发展形式及人才发展需求标明,我省将需要培养大批高起点从事会计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三)海西区域经济建设对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情况

为了培养出适合海西区域经济建设的合格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以区域经济中的三十余家中小企业为主要调查对象,并以少量国有大企业作参照,进行典型性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资料显示:

1.学历需求情况:随着大专、本科学历的普及,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31.27%的企业表示愿意招聘素质好,能吃苦,肯上进的高职生。如图一所示:

2.岗位需求情况: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助理(50%)、出纳(40.63%)、会计文员(31.25%)、行政文员(31.25%)、销售助理(25%)五类岗位。如图二所示:

3.专业技能证书要求情况:大多数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取得相关技能证书也是具备相关技能的考量标准。另,会计职业实行准入制,毕业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在中小企业的人员招聘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有93.75%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如图三所示:

4.学生综合素质情况:

从中小企业总体招聘原则总结发现,企业招聘会计人员的主要参考因素是专业技能(40.63%)、职业素养(34.38%),从而可以看出企业不仅关注会计专业人才专业技能,也同样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如图四所示:

综上,会计专业在海西区域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仍能在企业招聘需求范围内占一席之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仍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但人才培养必须必须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适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课证融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与海西区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会计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要点

鉴于以上分析内容,会计专业必须开展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纽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作为专业培养特色,以“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结构,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岗位需求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规划原则

1.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科技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2.立足福建,服务海西,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发挥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铸就一定的专业品牌。

4.大力实施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建设要点

1.立足海西经济建设,创新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委员会专家积极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在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会计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背景、行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职场环境为背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会计技术领域和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结构:除了在专职教师队伍中要求富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高职称教师、教师中需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与“双师”素质外,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教师队伍务必建立兼职教师制度。

(2)双师要求:会计专业师资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组成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企业挂职实践、企业调研等方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

综上,会计专业必须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标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师为辅助,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并通过与企业的深层合作,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执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满足会计专业对实验、实训、实习及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会计专业结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满足课程实训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发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一线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制定完善的实施大纲和考核办法。

会计专业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充分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实施实习实训一体化教学,从而能更好的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德国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技术,基于工作过程来开发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课程体系设计建立在对会计各工作过程与内容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分析就业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分析职业岗位设置明确职业岗位主要任务根据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其行动领域分析职业岗位行动领域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领域细分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具体化确定子情境子情境工作过程步骤要具体到每一个动作。最终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根据职业素质及能力需求构建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5.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真正以区域经济为依托,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会计专业建设还需做好社会服务相关举措:

(1)申报成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为区域经济中的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2)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员培训及记账业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申报成立的erp应用资格认证中心,为社会会计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资格认证。

(4)建设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实训室可面对社会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展社会培训和认证工作,实现实训室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4] 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陕西 区域经济 技能人才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才已经超过资金和技术,成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与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技能过硬的一线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精英人才,更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劳动者,他们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对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省内职业院校数量众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国内先进行列。据统计,陕西省现有高等、中等职业院校500多所,有78所高等院校举办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有52所,成人高校及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41所。截止到2012年,陕西省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76万,其中高职类院校共有在校生37万人,毕业生人数达到14万。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涌现出大批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知名职业院校,万人以上规模的民办高校有8所。近年来,陕西省实施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陕西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陕西省职业教育不断进行专业的完善和调整。

2、陕西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服务当地能力不足。近年来,陕西省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统计显示,陕西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十五”以来,陕西中等职业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48.43万人,就业率达97.56%。然而,从陕西高职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来看,大部分学生选在省外就业,省内就业的比例比较低,“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较为严重,陕西职业教育实际上承担了为东部沿海地区输送人才的基地作用,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2)校企结合不紧密、实践技能欠缺。与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一线劳动者,实践动手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然而,陕西部分职业院校依然采取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的教学思维,教育出来的学生缺乏工作技能和经验,到企业后不能正常上岗作业,需要重新进行技能培训,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引起企业的不满。尽管有的职业院校实行了校企合作,由学校、企业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以期解决学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但从现实来看,由于观念上的差距和沟通上的不畅,校企合作中学校比较主动,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3)管理无序、缺乏统一。陕西省职业院校众多,有三分之一的学校位于西安,其它位于宝鸡、咸阳等城市。一直以来陕西省职业教育缺乏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相关行业多头管理的局面一直存在,不同的职业学院在教育经费、招生政策、办学模式、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职业院校之间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财政投入力度大的学校相对正规些,劳动部门主管的学校缺乏财政支持,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十分有限。一些实习弱、成立时间晚的职业学校为了招生,采取一些虚假宣传甚至是非法手段来招揽生源,有的学生甚至在初中刚毕业时就收到十多个职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给职业教育带来恶劣的影响。

(4)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陕西职业教育专业众多,已经超过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但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部分职业院校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培养,盲目追求升格,降低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的作用。其次,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需要大批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层次较低,培养的主要是初级的技能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第三,陕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专业。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陕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倾向于低成本的专业,如财经类专业等,全省财经类专业的高、中职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不能满足陕西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目前,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陕西省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战略,经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全省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的10%以上,城镇化水平也提高到了37%,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工业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已经超过50%。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陕西省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离不开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1、调整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学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课程设置应及时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需求,面向地方特色进行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而不是多年不变的相对静止的模式。陕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例如市场营销这样的专业几乎在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不能形成职业化和规模化的教学优势,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陕西职业学校要本着“社会需求就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进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将市场需要的工种和技术信息反映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并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成为协调发展的接洽点。

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转型

近年来,陕西省第二、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步,这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陕西省是人口大省,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员数量分别为956.4万、348.3万和578.2万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全省劳动人口的一半以上。但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收入总量仅有435.77亿元,从业人数与创造的产值完全不成正比,严重影响到全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村和谐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正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之一。为此,一方面陕西职业院校要加强涉农专业的开设,保留并且加大对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实行定向培养,职业院校可以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深度合作,为农村输送大批量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岗位技能提升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劳动素质、就业能力和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从而服务陕西经济发展转型。

3、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学校,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做的教育”,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专业建设、课程设计,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变动连在一起。政府主管部门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教学质量好,社会评价高的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进行重点支持,使之成为校企合作的示范学校。校企合作示范校分批推进,形成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参考:一是股份制合作模式。政府对学校进行控股,企业出部分资金设备等,学校按服份形式运作,但宗旨是培养人才,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企业与学校合办专业(班),实行按企业需求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要求的计划进行培养,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参与上课,企业接收学生实验、实习等,学生在校时,企业给学生适当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三是一般合作,学校按企业岗位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用工紧缺和盈余,安排学生实习。

4、培育“双师型”师资力量

根据统计数据,陕西职业院校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仅为43%,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5%,低于全国13.5%的平均水平,教师数量与质量的差距,成为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桎梏。为此,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实践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要逐步落实教师定期进去企业学习和进修的制度,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根据陕西职业教育师资的实际情况,建立兼职教师聘任机制,鼓励聘请有岗位工作经历、胜任教学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学校同时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总之,职业教育承担着为陕西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新的发展时期,陕西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来切实促进陕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永才:对高职教育办学定位问题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2]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06―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3.

[3] 白汉刚: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特色创新;保障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还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常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简介

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门类中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长,开设的院校比较多,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在山西省本科院校中,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工业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以及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数量相对比较多。经济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专业,涉及到经济学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基本理论部分,具有涉及面广、讲授内容多、理论性较强的特色。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当代中国经济等。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出路比较好,就业率比较高。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减弱,加之经济学专业不够专,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

二、创新专业特色的尝试

(一)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简介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2003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招生规模控制在80-150人之间。该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的50%,85%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该专业2007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以该专业组建的应用经济学2010年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在2015年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该专业的应用经济学评估结果为良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势头。

(二)创新专业特色的尝试

靠实力求生存、凭特色谋发展是每个专业面临的共性问题,2003年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组建以来积极探索专业特色,在创新专业特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初步形成了“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分流培养、服务山西”的专业特色。

1.强化基础,夯实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经济学专业是一门科学,历史悠久,具有较广泛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首先要按照经济学专业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其次要按照专业特色的发展设置课程体系。为了给本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生考研、专业拓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开设了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15门专业基础课程,课时达到1152个,占总课时的52.1%,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较多,课时量较大,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考研、学习其它经济类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强化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不仅有考上公务员的,还有考上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985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研率保持在15%以上。许多学生毕业后就职银行等部门,一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

2.注重实践,提高经济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是目前各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基础。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第一,增设实践性课程。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财务管理实训、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电子商务学等实践性课程,在这些实践性课程讲授中,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软件操作等环节和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把专业实习做好做实。实习是把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学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经济调查与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除毕业论文外,其他三项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专业认识实习在二年级学生中进行,是经济学专业学生观察、分析经济运行和现象的重要环节,采取集中实习方式进行,基本方式是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参观、考察和学习,时间为2周。经济调查与实践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性调查实践,以了解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现象、焦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观察能力大有益处。经济调查与实践由系组织安排,学生自选主题进行调查,在第六学期末进行,时间也是2周。经济调查与实践结束后,学生要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与实践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和考核。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使经济学专业学生在经济活动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初步掌握经济工作的实践知识,具备有效地介入企业及其它经济部门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和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安排在第七学期的后半学期,为期10周。第三,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由校团委和系分团委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寒暑假进行,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主题可以是下乡实践、自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获得2个学分。每学年年末,由各班主任统计本班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经分团委负责人审核后,报系教学秘书登记学分。第二课堂在校园内由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实施,内容有理论学习、创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等类型,具体方式可以是英语竞赛、歌咏比赛、书画展、校园创业策划大赛等,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活动,并记相应的学分。

3.分流培养,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生学习完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和学科教育模块课程后,第三学年开始进行分流培养,开设有区域经济和商务经济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有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爱好进行选择。在学习完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等基本课程后,专业方向分流改变了经济学专业偏重一般经济理论学习的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专业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专修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体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服务山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山西是中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国都处于下游水平,特别是近两年山西经济发展出现“断崖式”下滑,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1%,与全国6.9%的增长速度相比差距较大。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消除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其中包括经济学专业人才。作为地方院校的一个专业,生源80%以上来自本省,其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这一考量,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课程设计中开设了《山西经济专题》等地方性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毕业步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要求,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创新专业特色的保障措施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要适度增加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增强分流培养的力度,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专业特色的必要条件,要根据专业特色和分流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名校培训,或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满足专业特色创新的需要。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堂组织造就高质量的教学。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填”和“灌”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和引导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选择合适课程的教学方法,推行研究性、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老师“引”和“领”的作用。

(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任务,把实践性课程上好上实。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毕业实习实行“定人定点定指导教师”的“三定”做法,让学生和教师走进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做到进得去和呆得住,增强学生实践经验能力,改变学生“放羊式”的实习方式。

(五)讲授好地方性特色课程

地方性特色课程对于建设专业特色非常重要,要逐步增多地方性特色课程,彰显专业特色。由于地方性特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讲授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教师集体研究、联合备课、共同讲授的方式开设好地方性特色课程,提高地方性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并编写好地方性特色课程的讲义,做好教材的出版工作。

作者:赵满华 刘淑清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