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土地整理

农村土地整理

农村土地整理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 目标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区域状况

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位于东经116°46′~117°17′,北纬27°28′~27°55′,东临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北交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有“江西东大门”之称,鹰厦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是由赣入闽的主要通衢。资溪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中段西侧,县境东北部至西南部横亘着武夷山脉,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山地切割较深,地势复杂,顶部较平缓,土层较厚;中下部或下部悬崖峭壁,沟谷纵横,除谷地之外,土层较薄。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海拔高度100~300m,相对高度50~200m。多为缓坡宽谷,土壤较肥,是县内主要农田耕作区,经济林分布较多。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1.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资溪县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23%,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七、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指数高达95.96,被誉为“天然大氧吧”。资溪县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中国十佳原生态旅游大县,被专家誉为“华夏翡翠、人类绿舟”。大觉山景区入选“新赣鄱十景”,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大觉山大峡谷漂流入选“江西百景”。

2.土地利用程度高,可开发的未利用地相对较少

资溪县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8.23%。未利用地相对较低,仅有2178.37公顷,为资溪县土地总面积的1.77%,今后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在充分挖掘未利用土地,将其转换可利用土地外,还需对已利用土地不断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的同时。

3.土地利用以农为主,林业产业有特色

资溪县土地利用结构中以农业为主,农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96.62 %。全县林地109002.96公顷,森林覆盖率88.2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林业同时也是资溪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资溪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林业提供的农民收入也占全年农民人均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全县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由10000.70公顷减少到8111.24公顷,共减少1889.46公顷。由于人口呈明显上涨趋势,资溪县人均耕地持续下降,人均耕地由0.091公顷减少到0.07公顷,保护耕地迫在眉睫。

2.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比较突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用地。资溪县建设用地共增加113.01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增加29.58公顷;在农村居民点减少40.30公顷的同时,建制镇用地也增加了65.99公顷;独立工矿用地由57.30公顷增加到63.37公顷,净增加6.07公顷。建设用地中新增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和园地,新增独立工矿用地主要来源是林地,新增交通运输用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地。由于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变得比较突出。

3.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状况仍然存在

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分散,城乡人口结构与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县城乡居民点用地总面积1330.09公须,其中建制镇用地364.99公顷,占27.44%,农村居民点用地965.10公顷,占72.56%;而同期城镇和农村的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6.83%与63.17%。按照人均计算,城镇人口人均城镇用地人均114.02m2,乡村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人均140.90m2。随着资溪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急剧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状况进一步加剧。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镇就业,资溪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步伐加快,一些农村居民点居住户数减少,“空心村”、“独家院”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率低下。

4.后备土地资源较少,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溪县人均耕地数量不足,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主要是开发耕地,需要使表层土壤适于作物生长,但难度较大;二是后备土地资源的地貌、土质、石砾含量及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制约了土地开发难易程度。三是开发资金、技术水平和物力条件。复垦开发资金尚未实行专项管理。虽然各级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土地复垦开发和农田整理。但是,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还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随着土地复垦开发难度的加大,即使每年新增耕地数量不变,而每年对资金的需求却在增大。这给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该市土地复垦开发和整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展开,确保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6~327.

[2] 张蓓,.探析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8月,第34卷第4期,267~269.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4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06):5859.

   王富山.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现实潜力初探[J].华北国土资源,2008,(02):3032.

   赵珂.农村居民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J].农业经济,2008,(05):5657.

   黄河清,姚晓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06):2122.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土地开发整理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加强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以构建农业资源安全位基础的支“三农”建“三农”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土地整理,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理清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确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1.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 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口众多, 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 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高、投入少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节地挖潜,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因此, 新农村建设要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它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1.2有利于建设规划的实施

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促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之中, 逐步完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点, 村庄建设等各项规划,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 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项目区山水路林统一规划整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1.3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

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科学设计,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出发点,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 提高土地产出,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 推进对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调整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农业、大面积经济作物方向发展, 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从自然条件出发, 从群众的意愿出发, 因地制宜, 按照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式, 把项目做实、做大。集中连片, 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 从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向综合开发转变。通过土地整理, 引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 把土地开发整理与扶贫相结合, 起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多种资源的整合, 多种资金的配合和多个部门配合, 实现农业最大综合效益。

2.以土地整理助推新农村建设

由于过去土地整理项目在目标定位上过多地强调“新增耕地”,将其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与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景观优化等相协调,全面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近 10 年来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为耕地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改善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效果还不十分显著。

现在,“城乡统筹”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应当把土地整理放在 “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中,将土地整理的合理价值追求定位为“改善土地权利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尽可能地增加耕地”上,并最终实现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土地整理项目要想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充分发挥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找到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2.1 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发展现代农业、村镇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和丰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让土地整理不再以各种工程的堆砌为目标和主要内容,而是将工程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规划相集合,打造出一片片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高度吻合、农民生产生活方便快捷的土地。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以土地整理为平台,将同一土地整理项目区内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统一纳入土地整理项目中,让土地整理项目对各类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统筹,实现项目区内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切实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做成新农村建设的夯基工程。

2.2 以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导向作用为突破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土地整理资金的投入使用能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极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应按照“多与、少取、放活、增收”的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统筹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 20%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增益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收缴标准,严格收缴程序,符合国家减免政策的建设项目,必须实行“收返”两条线。完善新增耕地指标收购办法,增强新增耕地指标全市统筹管理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进城落户的资金补贴渠道。鼓励采用 BT 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3 以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续管理和利用为突破口,促进农村土地流传,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

以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续管理和利用为导向,科学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设计,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用地适度集中经营创造条件。鼓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通过租赁、入股、联营、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向种养殖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管理用房及配套设施建筑,在不突破所在乡镇集体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可以按规划使用一定比例的农村集体土地。

3.积极探索新型土地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健全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土地和复垦后的闲置宅基地进入城镇就业安居的,可以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给于适当补贴。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换社保、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社区廉租住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约集约的要求,积极开展“新居工程”,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加快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不断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及指标有偿、合理流转与转让。

4.结语

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新阶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建设;现状;问题;改进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of this, is the survival of the peopl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production. As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continues to improve, people o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also constantly deepened.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analyzed the Wenling city rural l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opinions rural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退化现象仍在加剧。“珍惜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现阶段,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迅速地进行农村土地整理,但是所取得的效果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土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整理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温岭市农村土地的主要状况

温岭市人口密集,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5亩,是我国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当前温岭市农村土地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土地措施,土地问题在一些地方得不到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很多土地承包后经营管理不善,一些地区对土地的调整过于频繁,强制性的收回已承包的土地,然后高价转租,缺乏监管机制,不能依法管理土,土地管理部门政策执行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当,虽然农村有人大、政协监管,但是仍存在很多漏洞,有的地方甚至形同虚设。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常常出现无偿性和无序性。流转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政府职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对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技术跟不上,资金严重缺乏等都严重制约着土地流转年纪制的健全。科学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要求还有待提高。

违规占用土地现象严重,大量土地闲置。很多地区强制性的征用土地,土地占用后补偿款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征用了之后拖欠补偿款,出现了无偿占用的现象,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土地补偿款管理体制监管不严,补偿款不能定向使用,有些单位还在利益诱导下提早占用或者多占用土地,出现土地闲置现象。

宅基地流转缺乏规范。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合并相邻村镇,实现公寓化管理,致使许多农民乱占地建房,出现了一户多宅的现象,很多宅地空置,宅基地严重浪费。现在实行的宅基地审批划拨权在乡镇政府手中,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浪费现象严重。

新增耕地造假事件时有发生。温岭市乡镇规划起步较晚,政府实行增加耕地政策,主要是想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使耕地量得到保证。很多地区只是为了单纯的增加耕地,合并小田地,随意处理耕田,只是增加了耕地数量,严重的破坏了良田。对于新开发的耕地,只是盲目的开垦,对于是否达标缺乏正确的评估与分析检测,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农村村庄缺乏规划。农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农村建房大部分都是另选宅基地,建成后牢房空置,并且建房很多都是向外扩展,房屋根据道路建设,路通到哪里建到哪里,形成了许多空心村。拆迁、修路、修工厂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直接导致基本农田大量减少,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周围的耕地,使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日后的粮食生产令人担忧。

二、农村土地整理的目的和意义及温岭市农村土地整理的措施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改进土地的使用条件,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生产率,农村土地整理主要包含土地建设用地和农业整理两个部分。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使用。

农村地区的土地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耕地面积,更好地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土地整理有助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与集约化,提高耕地出产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3、土地整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4、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树立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新观念,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农村土地整体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农村土地在使用上有着很大的潜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相对的政策,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政策,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1.、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土地整理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与保障。严格按照相关的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政策法律体系。

2、以人文本,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保证,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坚持民主制原则。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是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应该大力宣传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

3、改造和整理闲置土地:农村现在仍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闲置土地的整理和改造工作十分艰巨,在进行工作时,要尊重人们的意愿,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时要科学规划,分步实行。加强村庄布局,对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把控,对闲置地进行合理规划,将比较分散的村集中到居民点,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开垦,充分利用。

4、维持耕地占补平衡,解决人地矛盾:在当前法律规范下,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项目优化,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对农田及村庄布局进行整理、退园还耕,对荒地进行开垦等,以此来增加耕地面积,保持耕地面积,达到耕地的动态平衡。

5、推行节约集约型用地:目前,我国土地数量已发展到“瓶颈”状态,要想达到更高的层次,就要往深度发展,即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闲置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

6、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农村用地多是粗放型,土地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通过整理农村土地,将一些零散的、闲置的住宅地及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土地整理之后,质量都会相应的有所提升,建设标准农田,对土地进行整平和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提高土地使用质量。

7、加强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多元化管理:对于土地的整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保质保量。对于土地的使用,要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选取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达到更高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农村土地整理正沿着节约集约方向推进,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结束语:土地是人们重要的和最基础的资源材料,农村土地整理活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倍受关注,农村土地整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以新的科学管理方式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使农村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

[2]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6

[3] 张淳,周方,张慧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关系;建议

Abstrac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strategic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 task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also one of the effective entry point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Land consolid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 use, the focu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ea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relationship;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土地整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1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比较多的时期。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非农建设平均每年占用耕地18万公顷。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呈现下滑趋势。同时,耕地呈现总体质量差、产出水平低、后备资源有限、污染严重、利用粗放等,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各地应大力推进以补充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的农用地开发整理,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农田。

2.2 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一五”至“五五”期间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六五”期间急剧减少至5%,“七五”、“八五”期间在3%~4%,“九五”期间最高只有6.1%,至今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也明显不足;再加上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以农补工”和工农“剪刀差”等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过低,农业收益低,使农业陷入长期缓慢发展的困境,农民增收困难。同时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由20世纪80年代的1.8∶1,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10年的3.23∶1。因此,通过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3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弱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率低、环境污染、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不利因素影响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活设施落后等阻碍了农村发展进程。同时我国农田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和废弃地多的现象;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土地利用率低;工矿生产建设中挖损、塌陷和压占的土地治理效果不明显。这种土地利用状况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土地整理,才能有效改善土地利用状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阻碍了农地的流转,规模效益差

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规模经营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该转让的土地不能及时转让,造成粗放经营、效益低下,即使实现了流转,也往往是自发的,缺乏法律依据,不仅不规范,而且容易造成经济纠纷。由于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接包的土地来自于不同农户的不同地块,很难做到集中连片,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同时,在一些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土地承包关系变动较为频繁,土地承包期满后及土地流转后没有及时变更合同或续订合同,致使土地的法治管理滞后,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受到了限制,这对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无疑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在上述分析的背景下,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进行土地整理一方面可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调整农地产权结构,促进土地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土地质量,进一步挖掘出农业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地环境。

2、土地整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