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范文第1篇

一、日常工作和学习积累使我对大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10月份杭州高级人才交流会上认识了杜总,我拿到的第一份资料就是介绍新厂画册,当时只是觉得企业规模很大,和杜总交谈后,感觉老板很平易近人。对其它方面就不太知道了,特别是对化纤行业几乎一无所知。通过三个月的亲身体会,对化纤行业和公司有了一定了解。公司的理念被杜总通俗的解释为五个发,确实是很恰当,本人对这一理念非常认同。公司发展不忘回报社会的壮举,令人敬佩。公司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是大发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在十一年时间实现跨越发展的确很不容易,争做全球第一是大发的雄心壮志,也是凝聚人才的核心动力。现在**在涤纶短纤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还将更加辉煌。

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工作,使自己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能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兢兢业业做好本职业工作,三个月从未迟到早退,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平时生活中团结同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一本《细节决定成败》让我豪情万丈,一种积极豁达的心态、一种良好的习惯、一份计划并按时完成竟是如此重要,并最终决定一个的人成败。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渴望有所突破的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以便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精彩。

三、认真学习岗位职能,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根据目前工作分工,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1)负责公司培训工作;(2)负责工伤工作;(3)办公室部分写作和临时工作。通过完成上述工作,使我认识到一个称职的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流畅的文字写作能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灵活的处理问题能力、有效的对外联系能力、大型活动的策划及筹备能力。在原来的公司里,很多工作我只是管,大部分工作是手下人在做,现在亲手做,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技巧。

四、不足和需改进方面。

职业道德素质范文第2篇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来予以开展实施,在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上则以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作为主要手段,很难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职业道德规范有效转化为个人素质和能力。

调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550家用人单位中有307家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实干精神,持此种观点的用人单位占总单位数的55.8%;有273家用人单位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占总单位数的49.7%;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用人单位有115家,占总单位数的20.9%。

以上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有不满情绪,虽然较之“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比例相对较低,但是高达20.9%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急缺职业道德,这也就在一个层面上说明用人单位呼吁高职院校加大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缺乏的认识并不与用人单位一致,在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中,认为自身最为欠缺的是综合素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0.7%,而认为缺乏实干精神的占12.5%,认为缺乏职业道德的仅占10.5%,这一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欠缺的事实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令人担忧。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在择业观上,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尚未步入职场,在具体择业时就抱有根深蒂固的功利色彩,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岗位的高工资、工作地点的好区位,丝毫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调查中我们通过了解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均把眼光聚焦于大城市和待遇优厚的工作。

在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方面,高职学生普遍没有较强的奉献意识。谈及工作中的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奉献与索取应该成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将二者放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些学生的视野中,奉献带有极为强烈的功利色彩。高职学生普遍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与追求,但是不具备成就事业所需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刚步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没多长时间的高职学生,对待自己首份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将其视为未来工作的“跳板”或“垫脚石”,一旦公司出现待遇不好或效益不佳的情况时,就会将现有工作弃之如敝屣。

与此同时,笔者对某职业技术学院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从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这9个就业失败案例中,有4个案例是因为对所从事工作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44.4%;有3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条件过于艰苦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33.3%,其中有一案例因为不能接受公司派遣其去外地工作而拒绝了所从事的工作;有2个案例是因为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遵守工作纪律而遭到公司的辞退,占就业失败案例的22.3%。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所有的就业失败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在能力和业务水平方面存在问题而遭到辞退的情况。虽然说这些案例不能对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作出全面地反映,但是以上数据至少透露出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品格。

在团队协作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独在高职毕业生身上存在,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也相对较小,因此常常表现出个性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也使得这些孩子在步入工作之后往往表现出傲慢自负、恃才傲物的毛病,在与人相处中不能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从事工作所需的互帮互助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与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诚信方面,高职毕业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时候,不是从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用造假的方式填写根本不存在的职务、对自己的成绩单进行涂改、单方面的违约事件等。这些事情都使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乃至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诚信认可度大大降低。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对策

对以上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笔者发现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不太重视;二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三是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要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讲,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也就在所有课程中位居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就业指导课,高职院校着力做好学生正确职业观的培养,同时引导其具有更加灵活的择业观,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同时,就业指导课程还会向学生传授一些应聘技巧,院校自身还会为促进学生有效就业打造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这些都对毕业生更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自身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对就业指导课抱有很大兴趣。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其择业就业技巧的同时使其懂得所从事职业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其对工作产生敬畏感,并且努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具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寓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之中,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职业道德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化;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能够积极推动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职业能力培养,净化学生职业道德思想。杨茵开展了我国大学生职业思想引导工作内涵的分析,理清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思想指导工作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中国梦”视野下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思想引导工作非常有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指导大学生职业,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体系,保障其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就业梦”[1]。同时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严明的职业纪律、严谨的职业作风。杨宇孛认为大学生具有渴望成才却因强烈的自卑心理放任自我、学业目的功利化却因基础较差而显动力不足、拜金主义倾向严重且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高等教育应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学习意志力培养、严格学校制度管理、强化活动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

为有效处理就业难和技术荒的问题,高校也开始进行职业化教育的转型,职业化转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学生的思想和培养产生很大影响。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普遍存在错位现象,存在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偏低、学生的职业能力弱、社会认可程度较低的状况。众多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积极向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型企业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极大的需求[3]。在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影响下,大学生的培养以职业创新能力培养为手段,优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全面提升人才职业素质。1.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思想认知大学生职业思想的建立普遍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免会造成职业思想构建速度较慢、引导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在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阶段中,学生职业思想的引导应坚持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一是尊重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结合学生性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凸显职业思想引导的针对性,有助于更新传统职业思想的认知视角。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生成不同层次的职业思想认知角度。在“大一”与“大二”阶段,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职业思想相对薄弱。在“大三”阶段,学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加,思想的发展体现出职业化特点。在“大四”阶段,学生初步迈向工作岗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角度发生偏转,以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衡量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方向是否准确。引导学生职业思想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强化学生职业创新思想、职业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结合学生的内在性格进行学生职业思想的引导,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思想,从学生情感角度激发学生职业创新思想与责任。学生的职业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职业生涯,职业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具有动态、多样的特点。这些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形式多数是相互融合的,明确此类因素可以使我们比较系统地构思相应的教育策略[4]。这是现代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与发展阶段,学生职业思想构建的方向是“更新换代”的主要方向,广泛适应学生不同思想生成规律。2.优化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在工作岗位上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都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从职业角度进行分析,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环境的必然因素是正确理解职业文化,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职业道德素质为发展前提的职业思想的全方位发展。其中,必须坚持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重要背景,从工作岗位中的人际交往,培育学生职业情感。立足真实的岗位需求,引导学生重视责任,将社会道德素质认知层面提高到职业道德素质认知层面,促使学生社会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认知保持一致,促使二者之间保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状态,这也是优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基本路径。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思想培养方案,打造学生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引导路径,明确职业道德素质认知思想的引导方向,确保对当代大学生职业思想的正确引导。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提供保证。通过当代社会人才的总体需求标准可知,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十分重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这两方面能力的引导因素。1.着重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沟通与交往环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职业知识应用程度上,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交流过程是否顺利,交流起到触及人们思维触角的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锻炼个人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交际活动的全面开展为重要途径,通过复杂的交流、互动对象,引导学生建立不同语境下正确的语言组织、交流。结合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掌握语言沟通与交流的艺术性,强化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生成。在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思维与创新、信息处理与解决问题等职业与核心能力方面,通过项目训练,促使学员沟通及能力得到锻炼,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职业及思维得到强化[5]。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语言表达方面,还体现肢体行为的沟通与交流。强调肢体语言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中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自身的“正能量”,为学生适应紧张、激烈的职业环境提供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引导作用。2.多元化发展职业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社会人才的需求取向以“创新”为要求,强调人才创新思想,不断强化“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与社会人才需求取向之间相互吻合。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职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从职业发展角度向学生渗透创新,加强学生职业创新思维、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专业创新为前提,通过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实践探索中生成创新,为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给职业素养培育带来新的机遇与要求[6]。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的引导,结合知识应用方向的可延展性,激发学生专业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带动创新能力的构建。同时将真实的专业实践活动内容、目标加以完善,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专业技能应用领域的创新,成为学生自身固有的职业,进而达到增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上述两个角度的理论阐述,突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新要求提供强化作用,作为现代大学生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可纠正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品质,是学生立足未来职业发展环境的保障性条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行业性、广泛性为契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1.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生成,源于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正确感知,建立以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目的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优化学生职业行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7]。针对“为人民服务”核心理念渗透路径的建设,结合真实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指引学生社会责任的构建,向学生阐述职业投入与职业回报之间的正比关系,逐步指导学生建立以服务为根本的自我职业发展思想,确立以服务他人为目的的职业道德素质。2.秉承集体主义理念,强化职业道德素养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的一种精神。它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以集体为重,以个人为轻。在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背景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是学生展现团结协作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应着重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教育,以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实践体验,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8]。大学生职业素质思想观念的引导路径建设,以集体主义观念的渗透为出发点,强调融合职业环境、职业氛围相关因素,在真实的环境下带动学生团队、攻坚克难思想品质的生成。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思想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自我职业素质认知视角,促使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引导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职业人”阶段转变。3.强调职业道德行业性、广泛性与实用性特征高等教育正处于职业化转型阶段,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应强调其行业性、广泛性特征,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实用性,为强化学生职业品质提供重要的外在引导因素。“人本导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要求从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角度入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阶段目标,切实增强其就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施求职面试指导、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爱岗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的职业发展。学校可从职业发展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根本任务等方面论述其必要性,从国家政策引领与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具体实施等层面探讨其可行性[9]。面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环境,各行各业普遍要求人的责任、服务,管理类、教育类等行业要求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为服务行业发展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职业道德素质的渗透与管理应立足行业的特殊性及职业道德素质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行业发展要求及自我道德观念是否成正比,保障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构建方向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杨茵.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思想引导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5(31):82.

[2]杨宇孛.浅析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5):85.

[3]李晓靖.刍议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6):85.

[4]张敏.简论高职学生职业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57.

[5]吕明,庞杰.在拓展活动中训练高职学生职业与核心能力的探索———以拓展活动“七巧板”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13.

[6]韩学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69.

[7]王秋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27.

[8]武晓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18.

职业道德素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道德创新教育教师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突出的实践性、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从道德概念上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上位概念,当代中国的师德是其下位概念,两者是包孕关系。师德和医德、艺德等都隶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师德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从道德功能上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总体功能是对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进行调整,而师德的调控对象只是其中一部分,即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师相关活动。[1]1997年8月7日修订通过的我国《中小学业道德规范》作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共八个方面的规定,其他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此大同小异。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认识,深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情感,强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意志,固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而养成的素质,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是个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道德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职业道德认识和一般的认识不同,它是认识的主体以职业理想为依托的价值取向;它提供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特殊的价值知识,这种知识既是主体道德认识的产物,又是主体社会实践的结晶;职业道德认识的目的主要不是概括客观规律,而是知道自身的职业行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是养成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情”指个人对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做判断时的内心体验,即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其中责任感是职业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同自身的职业观结合,便产生对职业道德的情绪反应,经过对职业道德的必然性的长期体验和长期积累,情绪上升并稳定为情感,一类情感指向他人和社会,如同情、尊重等;另一类情感指向自身,如羞耻、自尊等。职业道德情感是最深沉、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职业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并按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是教师完善自身的内动力。“意”指教师为实现职业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包括毅力和自控力,是教师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说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还是教师内心无形的活动,那么,职业道德意志则表现在从内到外、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行动的过渡中,具有自主性、自决性和自律性。职业道德意志活动的过程首先是将职业愿望具体化为职业意向,再做出决定并制定计划,然后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去实施计划。这一过程反映了职业道德意志就是实践精神活动,即内心的行动。“行”指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在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对社会、对他人做出的行为反应,包括一般道德职业行为和经过多次实践而形成的定型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都是道德意识活动,“行”是道德实践活动,把内部的完善和外部的完善,自身的完善和他人的完善乃至社会的完善合为一体,既有广义的道德活动的特征,又有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道德实践活动比道德意识活动更能体现道德的本质,更能展示主体性和能动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表征和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德行”,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等。[2]中外教育家都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坚信“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挥作用了”。

创新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实现教育民主,优化师生关系上。民主与道德相伴相随,同生同灭,讲民主才有道德,不民主就缺德。教师实行民主教育需要树立民主信念,养成民主品质,保持民主作风,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坚持学术自由。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激荡和活跃,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人才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的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必须的环境和“土壤”,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创新教育。教育过程的终端,教育目的之所在,不是教师乐教善教,提高自身水平,而是学生乐学善学,实现全面发展,这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达标。师生关系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深层的社会关系,三者交互作用,后者起主导作用。社会性质不同,民主程度就不同,师生关系也不同,创造力发挥的条件便不同。

我国古代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其教育体系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位:“唯人万物之灵”,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反映是培养理想人格,讲授“成人之道”。我国教育传统即过去教育所沉淀、流传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在师生关系上有民主的一面,更突出的是不民主的一面。民主的一面,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等。不民主的一面中,最伤心的是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必须师云亦云,“教师不称师谓之畔,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对于背叛师教的人,明君不纳用,士人不结交,因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封建宗法制、等级制观念在民间流毒很深,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农户还供奉并磕拜“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进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家训,加深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民主被压碎,师生关系成了以知识为中介的人生依附关系,垂鱼之欢的关系变得油水分离,有些学校的师生关系甚至变成水火不容的关系。具有教育传统的以人为本变成以师为本,学生由人变成物(两脚书柜,知识容器),完全听从教师手中的考试大棒指挥,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自由,这种现象不彻底改变,实现创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学校也将完全背离教育的本质。[3]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在从师本走向生本,致力于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同时强调这种个性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同时具有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道德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写的那样,实行教育民主,优化师生关系,“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发挥他的天才、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延东.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N].中华文化论坛,2005.09.27,(1).

职业道德素质范文第5篇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2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