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01-02

一、云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经济文化条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云南省地处我国的云贵高原,大部分农村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观念原始、落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读物,更不用说能给他们带来启蒙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课程。昨天的贫苦造成了今天知识的匮乏,而今天知识的匮乏又给明天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正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有的山区小学连基本的主课程的老师都不具备,更何况心理健康的老师。

2.农村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学校一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大多数农村家庭并不是这样想的。对于农村父母来说本来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就比较低,并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父母每天忙于生计,这样,势必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现在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这部分孩子就成了没人父母管教的孩子,他们要么调皮捣蛋,要么沉默寡言,而数后者要偏多。

3.社会支持的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社会给与很大的支持,首先就是社会要从意识上去重视这件事情。不能短期看不到成效就慢慢的荒废了,这是极其不正确的一种做法。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云南农村中小学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就算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出现一些盲目因素,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三,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1.学校方面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健全教师人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校园良好的心理环境等。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来说是崭新的课题,急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育者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

其次,在学校中,校长、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但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广泛地或个别地、有针对性地、有预防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班主任应担负起主要责任。班主任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建立合作、友爱、民主、甲等的师生关系,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等。以多样有效的形式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家庭方面

首先,针对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尤其是家长外出打工者,子女作为留守儿童,势必需要更多的关心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家长在关注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

其次,家长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多与子女沟通聊天,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态,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柱。对于留守子女,父母即使在的再远,每个星期也要抽出时间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

3.社会方面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社会大众要给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空间和平台。不要认为它是无用的,应该给与更多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教育事业的尊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没有教师,知识就无法传播,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心理健康教师。

云南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目前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云南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向贵,杨永锋.高职高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积极心理健康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个体潜能的发掘、个体幸福生活的获得以及个体积极心理机能与品质的发展。研究指出,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1]。美国心理学家Keyes认为,心理健康是主观幸福感的症候群,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从情绪状态、心理机能、社会机能等方面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和评估,反映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Keyes于2002年提出了情绪性安康、心理性安康和社会性安康三因素构成的心理健康连续模型,并据此编制了心理健康连续体简明量表(MHC-SF),以测查个体的积极心理健康。该量表由我国学者尹可丽进行了中文版修订,表明量表用于测量我国成人积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4]。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揭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心理健康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5]。本文采用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简称MHC-SF)对农村499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其积极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探索积极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有目的随机抽样选取云南省德宏州农村中小学教师499名,发放问卷530份,回收521份,有效问卷499份。其中,男教师121名,女教师378名。

2.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简称MHC-SF)[3-4]进行调查,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Keyes编制,并由我国学者尹可丽教授进行了中文版修订。量表由情绪性安康、社会性安康和心理性安康三个维度构成,得分越高代表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同时,根据计算指标区分出三种心理健康的状态:“振作向上”、“颓废萎靡”和“中等程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处于中等程度水平,仅有29.3%的教师处于积极心理健康的“振作向上”状态。其中,情绪性安康水平最低,而心理性安康水平最高。见表1。同时,男女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得分情况(N=499)

2.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年龄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安康及总体积极心理健康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见表2。进一步事后检验表明,46~55岁教师的情绪性安康、社会性安康、心理性安康水平及总体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25~35岁教师水平,36~45岁教师社会性安康水平、总体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25~35岁教师水平。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加呈“V”型曲线趋势,即26~35岁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表2 不同年龄段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

健康差异分析

3.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教龄特征

表3结果提示,不同教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安康、心理性安康及总体积极心理健康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具体反映为,16~20年教龄、20年以上教龄教师的社会性安康水平、总体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11~15年教龄教师水平,16~20年教龄教师心理性安康水平明显高于5年以下教龄、11~15年教龄教师水平。

表3 不同教龄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

差异分析

4.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学历特征

表4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农村中小学教师情绪性安康、社会性安康、心理性安康及总体积极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主要表现为:高中或中专学历、大专学历教师的社会性安康、心理性安康及总体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教师水平,高中或中专学历教师的情绪性安康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水平,即农村中小学教师情绪性安康、社会性安康、心理性安康及其总体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学历差异。结果提示,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积极心理健康看,其发展随学历的提升呈下降趋势。

表4 不同学历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

差异分析

四、讨论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对积极心理健康的研究不断增多。在国内,研究者主要聚焦于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均未涉及有关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状况的探讨。本研究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作以下分析。

1.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心理性安康水平最高,大多数教师总体积极心理健康处于中等程度水平;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处于“振作向上”状态的比例(29.3%)明显低于以往研究发现比例。尹可丽对我国1981名成人的积极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发现[3],我国成人积极心理健康处于振作向上状态的比例为42.6%,总体积极心理健康的均值为3.24,而本研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积极心理健康均值为3.01,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成人水平。

2.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受的各种压力具有普遍性,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检查与考评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并且男女教师均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及其家长等方面的压力,从而可能促使他们都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而尹可丽研究报告中国成人在社会性安康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3],这可能是由样本群体不同所致。

第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加呈“V”型曲线趋势。26~35岁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结果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可能与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发展相联系。一般来说,25岁以下教师更多地属于新教师,他们面临的主要是职业适应问题。按照富勒和布朗的观点,25岁以下教师正处于“关注生存阶段”;而26~35岁教师则进入“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需要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化发展,但教师专业化发展涉及个体的方方面面,当个体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受挫,极有可能影响并降低他们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进入36岁以后,中小学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了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就使得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基础教育,即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发展。而尹可丽的研究结果得出中国成人积极心理健康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这可能同样缘于研究样本的差异,也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第三,教龄、学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具有明显影响。教龄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任务,因此对积极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而不同学历层次则可能直接指向自我期望水平的不同。一般而言,学历层次低的教师,其自我期望值相对低,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容易体验到成功;而学历层次高的教师,其自我期望水平更高,高期望与农村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极有可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降低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五、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之维护

积极心理健康诠释着人身上积极的力量,作为工作于基础教育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农村中小学教师,其积极心理健康对学生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力,因此更需要得到维护与发展。

本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尤其是积极心理健康处于“振作向上”状态的比例偏低,这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急需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维护与促进。针对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注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品质的培养。如乐观、博爱、宽容、进取、智慧、责任心等。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其二,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针对26~35岁教师和11~15年教龄教师,应在专业化发展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促进他们顺利度过“关注情境阶段”。学校及相关部门应提供给他们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以促进他们自我成长与发展。同时,教育管理者应创设民主的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决策,以激起其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其三,转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摈弃以教师学历为基础的评价定势。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评价应注重发展性评价与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发展性评价的重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肯定,其不仅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有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获得,进而促进他们积极心理健康的发展。

诚然,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既定条件,如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学生基础偏差、工资收入偏低以及福利待遇不完善等,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逐步解决。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教育管理者就应该更加注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健康维护,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消除职业倦怠、减轻职业压力,促使他们更快乐幸福地工作与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并最终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3).

[2] Keyesc.L.M,& Ryff.C.D.Somat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diom of distress hypothesi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3,57(10).

[3]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成都:西南大学,201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心理调适

教师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但也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一直以来,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学校和社会所忽视,由教师心理问题衍生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2012年5月甘肃某县一乡村教师刘某涉嫌“罪和强制猥亵罪”8名女学生案、2006年甘肃某县某中心小学校长赵某利用工作之割腹吸血案等,让网友们义愤填膺,大有不杀不足以泄民愤之势,社会媒体法律机构也提出从严从重处理当事人或者与监管责任的相关者。对于此,除了谴责,除了惩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立足事件,思考教师职业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管是因违法乱纪绳之以法,还是因心理压力选择自杀,都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事情。有因必有果,在他们做出如此行为的背后,是教师的心理状态存在严重扭曲,认识产生偏差,思想产生松懈,人生迷失目标,直至做出伤天害理的悲剧。痛定思痛,西北农村广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现象,已经影响他们对学习、生活和教学的态度。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的放矢地调控教师的心理压力,势在必行。

1 西北农村教师心理压力现状及压力源探析

1.1西北农村教师心理压力现状和症状

中国教师研修网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采用自评量表SCL-90,对8015名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1.78%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河南教育学院王丽君教授在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研中发现,仅伴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这一项就占22.60%。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占25.86%,女教师占20.45%,男教师的比例略高于女教师。从年龄层次上看,36岁以上的教师心理问题最多,主要反映为躯体化症状和焦虑,与城市教师相比较而言,他们表现出的:抑郁、焦虑、精神不振、恐惧、精神性疾病、强迫症、偏执、安全感缺失和失眠等更为突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问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

1.2 西北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2.1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现代化教学手段匮乏,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比城区教师要差得多,学生厌学思想突出,中途弃学司空见惯,家长素质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抱有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教师作为教学的策划人和组织者,其职业情感和职业理念与周边环境的矛盾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于极大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

1.2.2农村教师工作负荷过重,扮演精神和物质生产者的双重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平均每周课时达15节,其中46%的教师周课时超过18节,平均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平均每天为1.63小时,甚至有些教师每天的工作量甚至超过了12小时。教师的脑力、体力严重透支,加之自我调节不当,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失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势必产生“容易烦恼和激动”,甚至“感到苦闷”等心理问题。

1.2.3竞争危机加剧了农村教师心理的焦虑感与强迫性

目前在教育形式多元发展的形势下,如果说没有“竞聘任教”“评职称”“升工资”等管理措施,就不会有大批的在职人员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去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的紧迫,他们似乎都是在种种压力下工作学习的。

2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2.1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使全社会都能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在有关宣传媒体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

2.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为了有的放矢地对农村中小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中小教师的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采取沙龙的方式,了解中小教师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基层教育行政机构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专家心理问题咨询和讲座,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寻求发展,开阔视野,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面临心理问题,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2.4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机制;要通过高等院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

2.5启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系列评定工作

启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系列评定工作,切实改善心理健康教师的生存环境,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总之,教师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力的动力,同时也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西北农村的教育本身是落后的,加入由于师资水平和质量,影响到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西北农村中小心教师心理减压,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努力把教师不良心理消除到最低限度,使广大教师以健康积极的身心投身于教育工作,为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明书.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2]俞国良,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3]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

[4]蔡岳建,谭小宏,阮昆良.教师人格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一、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本枯燥乏味,没有语文课那样赏心怡目。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也只有教师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数学学习中来。这样的数学课,首先,要求教师课前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次,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讽刺、羞辱和责骂。再次,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课堂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愉快而板着脸孔走进教室,使整个课堂蒙上阴影,从而使学生陷入一种紧张的状态,整堂课学生惶恐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听课。最后,教师在课堂中要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后进生,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理解和宽容后进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把精力投入到数学课中来。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

团结合作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展开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其群体意识,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极少动手活动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为小组的荣誉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协作,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小组成员为了本组的荣誉,他们通力合作,积极探讨,量的量,记数的记数,算的算,很快最终达成共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再者,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学会人际交往。使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他人交流,又弄清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来龙去脉。

三、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得体,这在教学中很重要。特别是恰当的语言评价,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心理角度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即时语言评价时更应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激励的语言,去挖掘每一个可以赏识、激励的对象。例如:在课堂中,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我就用赏识性的评价语言:“你的聪明出乎我的意料,你太棒了,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知识。”当我的学生想法有些道理,但表述不够准确、清楚时,我就会说:“你的想法有道理,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能说得更明白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对于回答完全错误的学生,我会委婉地说:“老师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想法不正确。没关系,再想想,相信你一定行!”在学生做题有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紧张、烦躁、厌倦的时候,我会到他的身边轻轻地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这题我解答起来也有些困难,你已迈出了一步,很好。”这样既使好学生勇于展现自我,又激励了学困生,使他们不自卑。在数学课堂中恰当的评价语言,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校位于靖远县北湾镇高崖村,学校全部是农村孩子,留守儿童比较多,家长不重视,特别是认为小学只要学习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学习英语是以后的事,英语学习氛围严重缺失,由于学生对刚接触的学科有好奇心理,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刚开设英语课时的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随着时间的迁移,知识难度的增大,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孩子学习英语只能靠在校的两三节课效果可想而知;还有,孩子缺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与城市学生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英语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因此出现了学困生。

下面就如何能让这些农村的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我能行”

在学习一个新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的小学生在还没有开始学习之前就开始担心:我可以做得好吗?我能学得会吗?我能行吗?如果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当他着手去实施的时候,总是会唯唯诺诺。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很重要了,我们应当告诉我们的学生“别害怕,你能行!”当学生都开始树立起自信心,相信“我能行!”的时候,那么他们已经开始了一半了,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现在我是五年级的英语教师,记得当初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他们还是三年级。那时的他们刚刚接触英语课,对英语这门语言充满了好奇,他们捧着手中的书,有一对小同学正在小声地在议论着这门新的课程,其中的一个指着书中的“hello”,问道:“这个你会读吗?”,接着另一个小同学就轻轻地告诉他:“好像是‘哈喽!’”,当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但是有仿佛感觉到了他们的胆怯,明明说的对,可是为什么那么没有自信呢?于是我走过去,对那位小同学说:“老师刚刚听到你读了这个单词,是有人教过你吗?”那位小同学回答说:“我哥哥跟我说过!”于是我又问道:“那么,你能再大声地读一次给老师听吗?”刚开始他还是有点害羞,可是在我和其他同学的期待下,他站起来,大声地读出了那个单词。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单词,但是我想这位小同学对这一个单词一定会记忆深刻,而且这件事之后,这位同学也确实有了很明显的改变,他在每天上课前就预习了要学的内容,而且上课时回答问题总是很积极。所以,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学习的首要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只有学习的自信心是不够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总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对于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神采奕奕的学生,同样,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无精打采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们觉得英语课为什么总是度过的那么快呢,他们仿佛有学不完的知识;而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对英语毫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在英语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煎熬。其实,学生之所以对某一门课程感兴趣、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对于一些学科的偏好,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虽然,上课时不能去追求每一个学生都对这门课感兴趣,但是要保证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被教师所上的内容所吸引,但是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变得生动、丰富,让学生感兴趣呢?就英语课堂而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说实物、图片、录音机、简笔画、唱歌、做游虻妊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创设符合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使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学习。同时,我也会利用了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来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会带着孩子们在课前唱一唱英语歌曲,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

三、重视情感投资,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