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在我国,城镇居民面对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乡野”的恬静生活,于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本文在阐述现代观光农业园的特点与类型的基础上,主要以景观规划及设计的角度,从城乡空间系统的大视野出发,对观光农业园景观要素的设计解析及景观个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针对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设计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探讨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 特点

引言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赏、考察、休闲、购物、度假及特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观光农业园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多样的活动都吸引了不少观光游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观光农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光农业园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景观融为一体的农业,它与一般常规农业相比有一些明显特点。

1、优化城乡生态结构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园区规划建设以绿色植物为主体,从而保证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园区植物种类的选择、布局、搭配等均应遵循植物群落演替和植物生理、生态特性需求等的基本规律,以便形成健康、有序、稳定的植物景观园区,这些是提高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

2、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这两大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人文资源,以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将农业建设、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科学管理及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这使得观光者在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的科技的同时,又感受到自然和艺术的情趣。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辟新的途径。

3、重塑地域文化特色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应以此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有地域意识,挖掘当地历史人文,体会当地日常生活,营造符合当地文化的景观,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观光农业园设计内容和要求

1、乡土作物景观选择

由于观光农业是非常规农业,故而观光农业园要体现环境优美和生物多样性,其林木覆盖率高于一般农业区。其次,观光农业需要体现景观结构的合理性、整体性、和谐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业景观中的植被、农业生产本身的农作物是构成农业景观欣赏中的重要载体。农作物的生长、丰收、季节性明显是改变大地景观的活跃因素,农作物本身的色彩、植株体量、生长状态的好坏、果实的丰硕度等方面直接影响农业景观的审美。农业景观是建设在乡村景观基础的人文景观,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景观也千差万别,但是都需要满足观光农业园的设计要求。

2、生产与观光

观光农业园设计时要兼顾生产与观光这两大功能特点,农业的生产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产是基础,没有农业生产,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开发其观光功能,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统一的基调和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景观游览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内容、游览项目应以农业观光、田园体验为主导,并以此为基础加以丰富,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景观游览体系。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建设盲目

我国大部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主题与景观形式趋于雷同,缺乏新意。大多是为了追求数量,投资少,维护差,活动功能单一。虽然,观光农场、农庄、垂钓园、采摘园等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繁多,但就旅游主题、景观布置、景观内容与活动项目而言,主题特色不新颖,不能给游人提供放松身心的环境空间等,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

2、缺乏景观系统考虑

我国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园都存在着考虑不周这个问题,科学合理性不足。从现有的方案来看,有些规划没有生态和环保概念,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搬硬造地造出人造景观破坏自然;有些则照搬西方的设计概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不相协调,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景观。目前很多观光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比较片面,不能保证各种功能单元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也不能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四、解决方案

1、所以设计人员应深入分析,巧妙立意,意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规划设计内容的质量。除了应具备可行性与适宜性以外,主题创意还应具有独特性和教育性。适宜、可行是前提,而独特、教育是必需。换言之,主题一定是适宜项目区开展的,项目区所独具的。

2、对此我们需要多学科论证,多元化思考。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理论、面对多元设计对象、解决多项问题的系统过程。设计师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统一原则、注重文化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从景观设计学、美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设计对象,系统地给出多项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大化的实现各方效益。

结束语

观光农业园的开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将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相融配套。作为生产基地,观光农业园应科学性、合理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作为旅游园区,要以人为本,实现景区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桂林.观光农业的看点与卖点[J].科学出版社,2009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一、农林高校培育特色校园生态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1]。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培育,是一个以对外提升改造农村人居生活品质、对内建设服务生态大学、传播倡导低碳生态理念、培养发展生态型人才的综合系统工程。 (一)农林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培育的现实意义 作为农林高校,它包含了众多林业专业及学科,如生态学、森林保护、林木遗传育种、风景园林、生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等[2]。因此农林高校理应引领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加速农业、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建设农林高校优秀的校园生态文化,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和谐的大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促进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传播生态科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弘扬生态文明;对内培养具备“三干”品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掌握一定的生态学知识的生态人才,更好地服务“生态浙江”、“低碳杭州”建设,这就是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培育依托的力量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教授认为,农林大学要根据现阶段的发展实际,紧扣“生态性”与“创业型”,办出自身的特色。据此,学校确立了三级培育平台:第一级以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为主体,各二级学院配合落实的主体平台;第二级以校学生会、青协、社联及二级学院团学组织为抓手的活动平台;第三级以班级团支部、各社团为基础的实践运作平台。除此之外,学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也积极开展参与各类生态学术活动,学校还定期邀请校园文化建设、生态学方面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宣讲、学术交流,进一步强化师生对校园生态文化的理解。以此至上到下,由点及面,覆盖学校每个层面,真正做到全校联动、全校参与创建培育。 二、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培育过程 (一)倡导“低碳生活”———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社会职能 近年来,以“打造生态校园、宣传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校园内陆续开展,学校每年都举办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节,开展废品艺术展活动,举办“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大型宣传活动,举办“爱木节”,开展“绿眼睛”环保月、“绿化自行车”、“虚拟图书馆”、“红绿文化”交流和“共创生态家园”环保签名等活动。同学们深入社区,免费发放环保袋,开展旧电池、旧塑料品、旧书籍等物品回收交换活动;大四毕业生将文具、体育用品、书籍捐献给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大一新生们将军训结束后不再使用的军训服,捐助给学校附近的民工;学生们还制作了宣传低碳生活传单、工艺作品,在广场、社区等地向市民发放、展出,号召大家注意环保。在新农村的规划设计中,学生们尽量使用乡土树种,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降低运输成本;使用现成的环保、生态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污染环境;积极使用屋顶绿化技术,平衡室内温度,降低空调使用率;安装使用太阳能产品,使用无污染能源,减少能源消耗。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师生的生态意识,使更多的人关注“低碳杭州”的建设,履行校园生态文化的社会职能。 (二)培养“生态人才”———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育人职能 在“生态人才”培养中,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引,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人才”培养原则,将生态化教育理念深入贯穿在教学管理方案、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生态人才”[3]。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完成了近十五万字的《生态文化概论》课程教材,并在2011级文化学院新生中率先开设《生态文化概论》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学习生态文化的基础知识;制定《师生生态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制定公共选修课标准,要求所有在校学生必须获得2个以上生态环境学的公选课学分才能毕业[4]。如摄影系开展的“我的低碳生活”摄影大赛、园林系开展的生态景观设计大赛等。再如在教学中引入生态学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建筑设计时,能够考虑自己的设计会不会破坏环境,建筑的废弃物该如何处理。 (三)规划“生态农村”———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服务职能 从2007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就与临安市政府共同合作开展了规划“生态农村”活动,由学校400余名师生组成的规划“生态农村”服务团,为临安乐平乡、玲珑街道、横路乡、藻溪镇、岛石镇、锦城镇6个乡镇的农户提供免费农居庭院设计。考虑到农民的需求更偏向于实用,在获得需要设计的面积以及尺寸的同时,师生还主动和农民进行交流,了解农民的想法和相关的信息,在设计中使用乡土植物、生态材料,节约庭院建造成本。2008年,本着以“深入农村,服务社会,锻炼自身”的宗旨,服务团与江山市政府开展了以“服务新农村,规划‘生态农村’”为主题的活动。服务团主要对江山市於头镇永兴坞村、清湖镇和睦村、碗窑乡等3乡镇进行了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师生们从园林专业的角度对莲心湖的景观提升提出了自己的改造意见,并对多条道路进行景观提升设计。除此之外,服务团还为磐安、嘉兴、余姚等县市乡镇规划新农村。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一行还实地参观了嘉兴市五店镇建林村,对建林村的规划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分页标题#e# (四)传播“生态文化”———培育校园生态文化的引领职能 前期摸索:从2004年起,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临安、舟山、江山等地区开展了传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对生态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早期的探索,服务团首先对服务农村的人口结构、文化层次、基础建设、文化底蕴等情况进行前期调研,了解服务农村的基本情况、农户的基本需求;通过生态建筑模型、乡村常用植物图片、生态庭院设计方案图片、常见农作物病害防治等科普材料在农村乡间的展示,提高农户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中期输血:在搜集到服务农村的基础数据后,服务团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分组进行现状分析、讨论,提出合理的、生态的解决方案。服务团通过现场讲座、技术指导,传授农户苗木、盆景种植技术;通过在农村建立科普、教学实践基地,定期为农户提供指导帮助,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定期为农村寄送植物种植设计材料、苗木价格信息资料、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案集等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后期造血:在前期与服务农村建立合作的基础上,分批安排村干部、农户来学校进行农业技术、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相关证书;学校还积极参加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安排来自省内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农民大学生入校就读,进行为期两年的园艺技术培训学习。 三、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反哺作用 (一)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显性作用 首先,构建了“二园合一”的生态化校园。在生态大学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东湖校区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进行规划建设,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植物园与校园“两园合一”的生态化校园[5]。截至目前,园内植物已达2188多种,将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木本与草本进行合理搭配,其中还有大量珍稀植物。校园植物园规划为景观林木区、定向培育区、森林游憩区、自然演替区和生产实验区,建成观赏植物栽培研究中心、绿色科技研究基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和植物品种基因库,由于环境优美,学校还被推选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其次,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如周国模校长领衔研究的“森林炭汇”项目,不仅为我国在国家炭交易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对于建设生态低碳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赖齐贤教授研究的植物幕墙系列产品,在室内外墙上种植出各种植物,既节约土地,又可以绿化室内环境;张齐生院士领衔研究的竹炭产品对循环处理污水、净化空气效果明显。 (二)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隐性作用 首先,实现了学生向“生态人”的转变,助推就业工作开展。通过参加各类生态主题活动,学生们体会到生态文化的真正内涵,培养了肯干、实干、能干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了自身农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以提升自身服务实践能力,参加规划“生态农村”活动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参加学生当中仅园林学院2009年就有23人考取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研究生,2010年有28人考取浙江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其次,强化了学校与地方的交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校园生态文化的另一隐性作用在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得以体现。以规划“生态农村”活动为例,自2007年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服务农户168户,共完成设计图纸365套,有效地为浙江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帮助,临安乐平乡、横路乡还以赠送锦旗等形式表达感谢之情,学生服务的乡镇遍及全省各地。截至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先后与全省40多个县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与地当政府、企业合作完成开发项目5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了一批集科学研究、成果示范、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 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 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 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 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表1

特 性 含 义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 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 Landscape Planning Of Metropolis Tourist Orchard ,(Key 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Agriculture、Agro_tourism and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一、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策略

0.引言

伴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口日益增长,城市化的速度逐步加快,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所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渴望美丽的圃林以及绿色的城市,因此,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便应运而生。而推动中国城市园林事业蓬勃发展的是近代公园的产生。城市园林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园林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园林文化也代表了人类文化的精粹。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在专门的农林院校、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建筑类院校以及一些园林绿化等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但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每个院校的性质不同,使得各个院校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也具有多样的特征,教学培养目标也不明确。当前,我国设有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相关课程或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林、综合性以及理工类大学,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院校都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对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规划,因此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农林类的院校主要侧重于园林绿化和植物生态等方面,综合性的院校呈现出各自为政、包罗万象的局面,理工类的院校以城市规划、工程建筑为主,艺术类的院校则更重视艺术设计。因为没有相对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差异也很大。

1.2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

现在许多院校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尚缺少实践环节,其课程安排更偏重于书本授课与课堂教学,实践类的课程比重相对偏低,而非常有限的实践课程也仅仅只注重那些简单的艺术形式或植物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训练。此外,其理论课同专业设计、设计技能课之间的衔接也不怎么合理,这便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创新与动手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1.3缺少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众多学科的教育中被广泛地运用,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中仍缺少对案例教学的运用,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地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弄清城市园林项目的一些工程设计、工程原理以及施工的原理与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而获取并巩固知识。

2.深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策略

2.1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学校,其城市园林教学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只有按照明确的培养目标还培养,学生毕业后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性质与地位,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并规范其专业属性。明确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社会进步与学科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要结合学院具体的办学条件和我国当前的国情。一方面,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应该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基础课程标准,而该基础课程标准还必须得凸显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各个院校还应该依根据自身院校的性质、办学的师资力量以及市场的定位有所偏重地发展,不断强化自身教学的特色,实施品牌战略。比如,苏州大学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面向城市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学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设等部门从事城市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养护,森林公园、风景区、城镇各种类型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科学技术型人才。

2.2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除了讲授那些理论的课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还应当在校内或校外适量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的环节。在校内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设计团队或设计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各种模拟的项目,各个团队或小组分工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环节,并且在老师适当地引导下来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团队中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其实也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模拟结束之后,还可以把学生设计的成果以模型或图纸的方式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课外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的课题,参与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申报学校大学生的科研课题,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一些课题。

2.3重视教学中案例的运用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中应重视案例的运用。案例教学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不只局限于获得固定的原理和规则,更进一步强调怎样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能有目的性地得到感性的认识,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用最佳的形式去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设计的思路,使其触类旁通,缩短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整个过程,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就把哈尔滨市区清滨公园以前尚未进行园林规划之前的设计图纸拿给学生,让学生独自进行设计,设计完以后,老师便带领学生到已设计完成的公园展开实地考察,以便学生可以对成熟项目的现场进行勘查,并对比分析学生自己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已有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而提高学生自己的设计水平。

3.总结

我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尚处在结构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了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现状,并深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是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科建设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