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作用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J06W55。

作者简介:赵新亭(1957-),男,汉族,山东省定陶县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农村职教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建国以来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教育培训条件差,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过低,知识面狭窄,观念陈旧,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强,其创业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甚至有的靠国家救济度日。目前,我国每年创造的利润多数是靠自然资源取得的,靠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很少,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将其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由于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的积极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实际劳作的素质高、技术好的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在农村,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群体的创业潜能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2.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着误区。农村职业教育究竟是以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为目标,还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服务为目标,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为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这就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淡化了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另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帮助农民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传统农业服务;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本地就业培养人才服务;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服务,忽视了大批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也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

第二,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没有改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许多人只是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补充教育,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在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他们看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及其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仍然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培训与操作,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与现实要求不相衔接,由此也加深了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轻视,从而引发了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有的领导干部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出成绩,因而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入的比例过低。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教育者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

有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完全放弃了涉农专业,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的新兴、热门专业,不管是否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目的只是为了能有生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商业化、随机化、普教化,失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很突出。目前,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比普通学校教师低,经济收入也不高,因而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致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而在这些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总数达到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达4.8亿人,其中有2亿左右为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总数和剩余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为7.3年,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在农村外出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3%。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三项合计才仅有23.5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农村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较少、素质偏低的现状,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必然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每一个农村劳动者都能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充分挖掘其创业致富的潜能。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要求,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地推进。要树立先培训后就业的观念,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要按照面向“三农”又不局限于农村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以后每年还会新增1000万人,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首先,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创造条件。其次,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要使职业教育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已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成为遵纪守法、文明守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奠定基础。再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三农”,大力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只有依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科学的手段来管理,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广大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参与者,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农村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和阻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而且还要注意改进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力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应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有效、快捷的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是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农业的产业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员,他们不仅掌握着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而且还了解农业的最新走势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而有能力、有义务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装备农业的过程。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也就是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就要面向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或者地、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职业中学、市县电教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分工明晰、城乡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按照因地制宜、机动灵活、注重实效的原则,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使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办成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培训基地,先进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夏金星,彭干梓.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2〕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28-32.

〔3〕刘春生,苏敏.职业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1.

农业社会的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双赢发展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更加明显,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职业教育已被证明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加速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至少在实践层面是如此。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人才,还是培训新型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绝对优势。本文拟结合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探讨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双赢发展。

一、云南农村发展现状

就云南省农村发展现状而言,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人口为4514万人,农村人口3087.4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64岁,女16~64岁,下同)为2031.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5.8%,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据测算,2007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9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0万人。云南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中,20~39岁的人力资源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表明年轻劳动力仍然占人力资源的大部分。15~20岁的人力资源数量也远远超过50~64岁的数量,云南各州市的人力资源总体呈现年轻化,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能保持人力资源数量上升的趋势,属于潜力型人力资源结构。

在云南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8%,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85.7%,只有14.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绝大部分农民的创业冲动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微弱,存在隐性失业问题。据“五普”资料显示,云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9395人,仅占农村人力资源总量2135.9万人的0.18%左右。目前,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78%,比2000年下降5.49个百分点,但依然是云南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9%,比2000年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3%,比2000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云南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对缓慢,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

二、实现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

1.明确办学方向

当前,在办学方向上是“为农”还是“为城”是云南许多农村职业院校面临的困惑。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和办学方向,而客观事实是,农村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离农”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农村职教究竟该何去何从?

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两年之后,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进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二是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三是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这与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农村所面临的社会转型是一致的。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农村教育必须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服务、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服务、为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所以,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是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服务、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服务、为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这样来看,“离农”和“为农”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样非此即彼,完全对立,而是变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时农村教育功能开始变得多元化,“为农”和“离农”服务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为农”教育同时成为“为城”的教育,“为城”教育也同时成为“为农”的教育。依据服务对象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应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学生服务,把他们培养成各类型、各层次实用型人才;二是为农村青年包括成人流向城市就业服务;三是为留守在农村的人口能够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服务。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着眼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既要防止农村职业教育完全脱离于农村社会,又要防止把农村职业教育简单地看成是“务农”教育。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在方向上体现为过度的“离农”和单一的城市价值取向,没有着眼于服务城乡共同发展。明确了方向之后,各职业院校应以此为目标,结合各地、州农村具体发展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具体着眼于三方面的服务:第一,与劳动部门联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二,走向农民,走到田间地头,为提高留守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服务;第三,根据本县、镇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人才,就云南农村的发展实际而言,现阶段农村职教应以培养中等层次的实用人才为主。

转贴于

2.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许多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上的问题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和师资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性已明显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专业设置上,全省职业教育,不论城乡,都存在着贪大求全、专业设置重复的问题,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在课程安排上,“重学轻术”,有的职校与普通中学区别不大,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够;在师资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高校毕业,仅熟悉基础理论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上述问题,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本校定位和发展思路,要敏锐地捕捉到本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需的人才需求,大胆地调整那些教学内容过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充分考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围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经济体系,建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两条腿走路,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与发达地区职校、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转移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可加强与本地龙头、优势企业的合作,为本地农村向小城镇转化培养各行各业的后备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善于发掘社会人才,减少直接从高校引进教师的数量。在某些涉农专业方面,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都是潜在的教师群。

在办学层次上,笔者认为,鉴于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仅为小学文化水平,全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3.54个百分点,126个农业县市中仍有73个国家扶持工作重点县等实际情况以及从云南农村产业结构特点、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性来看,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应重点发展中等教育,少部分发达地区,如玉溪、曲靖,可以适当发展高职教育。

3.转变办学模式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国际社会达成了三点基本共识: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农民;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应该是非正规、短平快,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4]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留守农民的培训,都需要非学历的技能培训,非学龄农村中青年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撑2-3年的封闭式全日制在校学习。目前,云南农村职校都存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分割,注重学校而忽略职业培训的问题。在访谈中,绝大部分农民表示不知道本县有职业院校,他们与职业院校从未有过任何接触。新农村建设为注重实际效果的非学历培训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在云南农村的调研中,农民们普遍表示,只要学的东西有用,能为他们带来看得到的经济收益,他们愿意自己掏钱去学。当然,调研也显示,农民们只愿掏钱学技能,对于普通文化知识,或者说对于不能立刻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的知识,他们是不愿意掏钱的,至少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是这样,这也表明,职业教育在农民中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因此,农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转变办学模式,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民,展开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以及各类专项培训。

转变办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开放办学,办学机构“重心下移”,主动出击、主动适应,拓展自身的教育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农村职业院校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集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特别是把企业、协会、基金会的力量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来,如委托联合、协作联合、挂靠联合、校企联合、城乡联合等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三农为校乡联合办学带来了时机。以云南昭通乐居乡与昭通农校的联合办学为例:为了把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当地农民,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09年5月,乐居乡政府与昭通农校联合办学。昭通市政府出资,乐居乡政府提供场地,组织学员,农校负责提供教材、教师,负责教学。全乡通过考试选拔学员,农校组考,凡具有初中毕业文凭的本乡农民均可参加考试,考试分普通文化知识和农业知识两门,最后按成绩挑选了127名农民作为第一批学员,分两个班。学习期限为三年,每学期为农闲时的2个月,每天5小时,前两年重在理论学习,第三年实践学习。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三年后合格发中专毕业证书。课程内容主要为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储存、营销、农业生产中需要用的数学常识等。学员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培训方和受训方都对这种联合表示满意。这一案例说明,职业院校办学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构建全日制与半日制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并重、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提升农村职教服务“三农”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社会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问题;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821 文献标识码: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朱翠兰.新时期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M].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2,(4).]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农村社区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综合区域的群众基础机构。因此,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农民的重要手段,应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入手。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社区现代化,农村社区教育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切入点。特别是在中国13亿多人口当中,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因此,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整体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再者,农村社区教育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达到民族振兴、社会和谐。总的来说,有效的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引导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康乐、提高审美情趣、协调人际关系、加强疾病预防等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个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化社区教育体系,对广大农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不但能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真正变成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还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技能上的支撑,为我国早日成为现代化、创新型国家增砖添瓦。[吴戏贤.农村成效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宁波出版社.2013.10.(1)]

二、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

在“老、少、边、穷”地区,社区教育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环境差。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究竟由谁来给,该给多少?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各地各级领导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认识水平不平衡,重视程度会导致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农民本就不是全日制上课学生,因此,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较大。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社区教育尽管不同于正规全日制教育,还是应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不应认为社区教育仅是健身、休闲和娱乐的中心,搞搞培训,聊聊家常。应象普教一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而又硬性的教育培训考核指标,切实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社会形象,为构建一个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的社会、建设新农村发挥应有职能。 [沈文景.农村社区教育中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第​六​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与时代接轨。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症结所在。农村社区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再加上教师队伍水平的落后,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所在;最终导致农民在社区课堂上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农业技能课根本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的现实性问题。

三、构建适合当地农村社区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这就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多面性、层次性。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必须围绕“农”字办教育,开启民智,推动民富,建立面向农村市场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的办学模式。对教育类型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将实用技能培训、转移技能培训、社会文化培训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培训类型寻找群体,设计培训课程,引导农民对科技文化的追求和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

(一) “社区学校+农民+X”的办学模式

1.“社区学校+农民+产业基地”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发展教育要建好基地做示范,实行培训推广一体化。建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效益的产业基地,是农村社区发展社区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利用农村社区发展学院的师资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既教会农民做,又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就是“学院+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

2.“社区学校+农民+农业协会”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要想办好教育,必须聘请专业教师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扩大新技术推广面积。这就要以农业协会为依托,定期聘请专家讲座培训、基地指导、工厂实践操作等,为农民提供最新最实用的农业信息,以及各种产业信息服务,解答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农民进行产品的加工、包装、交易等环节,为农民打开致富的方便之门,让社区农民都能通往致富的“绿色通道”。

3.“社区学校+农民+加工厂+订单”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发展学院要依靠加工厂为纽带,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农产品再加工,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它以社区教育为主体,以加工厂为实体,以农民为客体,最后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把社区农民组织起来,带动全社区农民进行产业链大开发。市场上需要什么,社区学校培训农民种植或养殖什么,再组织加工和销售,社区学校出技术并组织培训,农民生产有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教会农民做产品,引导农民找市场,带领农民闯世界。[刘尧.农村社区发展学院办学模式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二)“就业培训+升学教育”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办教育,必须开通与继续教育和就业培训的联动渠道,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各类教育互通的桥梁。首先,应根据农民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要,实现深造与就业培训结合。进行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使之在谋职、供职过程中增强竞争力。农村社区教育与各类培训之间的联动,农村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同农村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尤其是能力培训方面,要参照行业标准制定;为指定用人单位培训的专门化人才必须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方向相适应;同时,农村各产业的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人员调配和工艺设备更新,应作为农村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的重要内容;最后,要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架起了一座金桥。

结业后颁发相应学历证书是农村社区教育有效进行的核心手段,不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培养力度,还能有效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积极性。推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绿色证书等多证齐发等制度,会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既提高能力又学有所得。农村社区以就业培训加升学证书的双重保障,可使农民得实惠,社区变强大。

(三)“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继续教育的延伸,不同于于各类教育模式,应在农村三教统筹中发挥他的整合作用。在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整合的基础上,汲取他们的优势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现有的农村普职成教育本身虽然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仅仅是教育部门独立实施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行为还不完善,必须寻求一种政府统筹,农科教紧密结合,直接为农村服务的有效体制。为了充分利用三教资源,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确保完成农村“普九”任务的前提下,以普通教育、职业学校、成人技校为载体,实行农村社区教育统筹三教的管理新机制。寻求适合各地农民需要的农村特色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

(四)“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一要重点加强农民提高生产力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农村产业经营开发过程中的高层服务,建立各种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商贸中心等,直接把农科教结合提升到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层次,使农村社区教育服务功能拓展到农民的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

农村社区教育二要结合各地农村生产实际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力争做到能使学生边学文化课程和专业知识,边进行生产实践,边创收致富。把社区、教师、农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教、学、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学以致用,能将理论真正用到实践当中。切实为农民谋福利,创收入。

农村社区教育三要按照“社区教育出题目,专家培训列项目,农民实践出成果”的思路,建立适合各地区农民自己的“农村科研示范园区”。示范园区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突出示范性;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突出建园方向性。培训农村适用人才的摇篮和农村先进科技的示范基地。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他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专家指导、农民相应等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而农村社区教育如果有了适合当地的办学模式,无疑为其发展壮大增砖添瓦。农民受教育得实惠,国家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翠兰.新时期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M].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2,(4).

[2]吴戏贤.农村成效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宁波出版社.2013,10,(1).

农业社会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农村社区教育;启示

中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其发展历史不长,但它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新型农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党的十七大后,全国的社区教育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一、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对当时中国国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乡村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WWw.133229.COM

(一)乡村教育的性质

陶行知从当时中国实际出发,认识到中国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贫苦,农民文化低下。他呼吁社会各界要重视乡村教育,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在“以农立国”的中国,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他提倡“教育与农业携手”,通过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在他看来,“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夫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夫下地狱”。据此,他指出,“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视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1/5的人民。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共同担负这个伟大的责任。”[2]

可见,陶行知认为,中国以农立国,只要农民有出路,中国就有出路。乡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富强和昌盛。

(二)乡村教育的任务

陶行知认为,“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其使命,是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中国虽然在向工业文明过渡,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工业化进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仍然没有出路,所以现代化的根并没有安起来。面对此景,陶行知深怀“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的信条,他主张打破这死的教育,乡村教育“适合乡村实际生活”[3]。这体现了陶行知乡村教育“为农”的特征。

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教育是不能关其门来办的,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乡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3]。这里实际上蕴涵了陶行知乡村教育“离农”的思想。也就是说,乡村教育不仅要面向农村生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还“要从高远处着想”,为工业和城市服务。

(三)乡村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就从理论上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乡村教育的重要位置。

于是,他把乡村生活环境作为乡村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用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改造乡村的实践能力。他要求学生除了在校受教育外,还要求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种田,要求学校、工场、社会打成一片,深入生活实际,让教育走向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四)乡村教育的先决条件

陶行知认为,只有“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故“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4]。由此可见,要建设活的乡村教育,成功地改造乡村社会,其基础在于要有“活的教师”。“活”的乡村教师具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还具备教师专业的特殊素养,如创造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

对于这种“活的乡村教

师”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设立乡村师范。他主张师范下乡,建立乡村师范学校体系,因为“在乡村里所设的师范学校,天天所过的是乡村生活,所得的是解决乡村生活的本领,在乡下很有用武之地,自能忍耐乡下之苦,而欣赏乡下之乐”[5]。二是采用艺友制。想做教师的,先和有经验的好教师做朋友,而好教师则“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的教师培植法,并且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及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

二、乡村教育思想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依然是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中,学习并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基本思想,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一)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性质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农村社区教育将农民终身学习与农村社区发展有机结合,为农村开展继续教育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环境和最佳的组织形式。

重视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有县、乡镇、行政村各级政府的参与,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上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开展。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由行政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共同管理体制,并制定出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及政策,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社区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三级政府要相应出台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条例、章程等,对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经费渠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等做出具体规定,以确保社区教育发展有序有效运行。

(二)农村社区教育要注重“为农”与“离农”的平衡

在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农村社区教育仍然要立足农村,面向农村实际生活,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而服务。为此,我们应深入挖掘陶行知“为农”思想的丰富内涵,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生长点。

首先,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精神,全身心服务并奉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学习陶行知“大乡村教育主义”的思想,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充分携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的战略作用。其次,要着重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自古以来,农村教育均带有一定的“离农”特征,似乎总在为离开农村服务。事实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打破自我封闭,立足农村,面向现代化。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6]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注重对农民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和社会闲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良好德性的新一代农民。

(三)农村社区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

农村社区教育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农业携手”,建设“科学农业”。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才是“活的乡村的教育”。

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农村社区教育要主动靠近农业,大量兴办农职、农技学校,强调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样,学生毕业后便有一技之长,并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力。在教育内容上,要多体现当地用得上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知识和农产品加工等科技应用知识。同时让社区农民先学,并以他们为媒介教父母、教邻居等,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四)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如陶行知所说的,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农村社区情况,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同时,我们认为,发展社区教育还需要一大批志愿者和热习者,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离退休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等组织起来,进行归档,组织成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除此之外,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要大力倡导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对农村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g]//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5-86.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0-496.

[4]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37.

农业社会的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大力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教育虚拟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远程教育模式,它的特点和优势恰好可以满足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需求。论文根据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对教育虚拟社区有助于促进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中教育虚拟社区的构成,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及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现实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使农民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办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就是借助远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农民身上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一、农村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然而在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已经与农村建设需求不相协调。wwW.133229.coM据调查,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仅有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大约5%。如此之低的受教育程度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在农村得到运用和推广,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参与市场竞争,而只能固守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被动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及最为迫切的要求。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借助不同的学习媒体,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随意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满意高效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同学习要求的公民都有机会参加学习,使教育从课堂和校园进入到社会和家庭,使人们接受教育更加快捷方便。当前,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农村发展来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农忙、出外打工忙,精力分散,很难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学习,广大农民希望能有办法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或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以覆盖面广、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教育服务的优势,成为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的正确选择。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环境下,有利于与农业技能及外出务工相关技能的职业教学环境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运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环境设计有利于农民学习主体的教学环境,并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学习模式,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农民都能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新知识能力的新型人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承担知识与科技的传播和转化任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农民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各级政府及农民自身对远程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远程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远程化在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远程职业教育关心少,投入少;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对远程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农民都已经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甚至主动去学习相应的种植、养殖等技术。但多数人更愿意面对培训教师,接受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忽视或很少利用远程教学设施进行学习。

(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首先要解决教师问题。可是,由于从事农村职业教育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师资流失或隐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当前农村缺乏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应用远程教学设施和资源的能力比较差,“双师型”教师或优秀教师短缺,很难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有效支持服务。这无疑是振兴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潜在障碍。

(三)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不足

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优质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尽管自2001年以来,国家投入专项经费,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集中优势专业人员、技术和资源,努力发挥“名师、名课”效应,开发了130多个职业教育一流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库,覆盖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门类;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与当地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脱节,教育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做到好学实用。

三、教育虚拟社区有助于促进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

(一)教育虚拟社区的特征与功能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学员的特点与需求相适应

教育虚拟社区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它是指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从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教育虚拟社区集中代表了远程教育的优点与精华;教育虚拟社区的特征与功能恰好与远程教育学员的特点与需求相适应。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是能够实现便捷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享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便民信息,交流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技能学习经验,互相促进。教育虚拟社区开放式、跨时空性、非排他性和网络化的特征,对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育虚拟社区有利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

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农村青年学生,也包括所有有劳动能力有学习意愿的各年龄层农民。传统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大多采取的是在电大或农广校各县级教学点利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中的硬件设备集中完成授课。对这些农民来说,一方面,农活繁忙,家庭负担重,难以抽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另一方面,这种集中学习还会带来一些额外的住宿及杂费花销,影响了农民参加远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教育虚拟社区基于的是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施教者只需把要传播的信息完全呈现到虚拟社区中来,而媒体是全天候的媒体,可以24小时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包括浏览信息资源、专家在线辅导答疑等,广大农村受教育者只要有学习的时间和动机就可以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但解决了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使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而据调查,全国已有99%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人条件,其中96%的乡镇开通宽带。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各地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借助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发家致富。

(三)教育虚拟社区的多层面整合功能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资源需求相适应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成分十分多样,既有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也有参与各级电大、农广校短期培训的农村学员,还有在农村从事最基层劳动的广大农民,成分庞杂,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育虚拟社区能为广大学员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以便于远程教育学员获取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集成各种资源库,汇聚和碰撞各种思想,使价值观各异的社会成员充分交流与合作,远程教育资源库的结构主要分五部分:一是交互式视频直播课堂资源,二是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站资源,三是网上图书馆及电子图书,四是音像教材库资源,五是各种非数字化(纸质为主)资源。教育虚拟社区有效地整合各类型教育资源进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这种多层面的整合功能恰好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资源需求相适应。在这种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和学员成分多样的格局环境下,各种优秀的社区资源、观点、思想、价值观的融合,就能作为一种能动的环境力量,多样、丰富、生动的情境感染力,作用于社区的成员,引导其成员的学习态度的养成,规范学员价值观的形成和有效地建构学员的价值体系。随着远程教育领域的办学者和研究者越来越积极关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以整合的优势大力推动远程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虚拟社区的这种整合功能,一方面可以为远程教育的这种发展趋向提供可行性基础,在实现的层面上也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丰富的资源、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准专家系统的交互平台。

四、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中教育虚拟社区构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