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次产业关系和畸形的经济结构,把我国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当前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中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

较长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就不断积累着对医疗卫生方面的各种意见。如果把目前指责医疗卫生的结论性意见譬如“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的观点一字不改地用在教育领域,也都完全合适。岂止合适,由于教育体制至今尚未改革,其高收费、上学难、不公平方面都比医疗卫生领域更严重。

批评医疗卫生改革的话更适合于没有改革的教育事业,说明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医疗卫生,而在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以牺牲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体制。在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三次产业关系和畸形的经济结构,把我国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所以,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分析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会有一个比较协调的发展,这一情况特别表现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有一个持续性的提高。1980年,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平均占55.6%,2001年达到67.7%,其中印度为49.4%,韩国53.7%,英国71.5%,美国75.3%。而我国长期以来把第三产业压在一个最低点上,1980年仅仅占到21%。[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1952-1987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5年在30%以上。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当年GDP总值的34.1%,几乎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于世界上第三产业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尼日利亚。参考我国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构成,从1980年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3.1%的情况估计,传统体制对第三产业抑制的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程度大得多。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疲软和在低位运行,其根本原因就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改革严重滞后,形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

所以,加快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开放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我国第三产业,是新世纪我国飞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许多困难的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举措。

二、我国农民总体上得不到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个过程,也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获得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由之路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农村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主要还不是覆盖率低的问题,而在于筹措的资金太少,无法令广大农民普遍享受到现代医疗卫生服务。如何使每个农民都能获得现代医疗卫生?似乎最简捷、最省力气的办法就是设计一种新的医疗卫生制度,让全体农民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医疗服务。这种办法在农业人口比例较低的国家也许可行,在我国却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虽然我们认识到以农民为主体的我国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现代医疗卫生资源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但是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却不是通过简单的方法就能够奏效的。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和现代工业、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现代居民生活方式。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实行牺牲农业和第三产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社会制度条件,妨碍了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一体化地协调发展,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使得我国大多数农民现在基本上还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中,使许多富有经济活力的劳动者即使能够投身于城镇经济社会建设中但其身份和最终回归却永远只能是农民。因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同已经社会化的现代经济很少有联系,无法融于现代社会,也就难以得到包括现代医疗卫生在内的现代社会的服务。

所以,解决我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使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如何城镇化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问题。许多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但是,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长期以来的思维是放在增产增收方面,放在如何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方面。其实质是把着重点放在土地上,继续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收入。毫无疑问,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不是具有根本性的措施。我们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思维,把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解脱、解放农民方面,解除社会给农村人口流动设置的许多羁绊和限制,使大多数农民通过进城获得职业从而得到和城镇人口同样的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与此同时,仍然附着在农业和农村的少量农民才能通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取得较高的收入,从而足以过上和城镇人口一样的现代生活,获得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

三、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是造成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今后是继续走政府控制卫生资源的路子,还是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有几个认识问题必须首先加以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被传统经济体制约束造成严重短缺,属于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需要发展的行业之一。医疗卫生产业十分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必然凸显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许多矛盾,譬如看病难、医疗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收费高等等。从市场经济学分析,就是供应和需求的巨大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医疗卫生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怎样做才能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依靠政府投入,继续走政府控制卫生资源的路子,还是放开搞活、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这方面有几个认识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医疗卫生领域是否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根据目前流行的观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发展已经实现由市场配置,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其实,从政策说早已经允许社会资金举办医院,但是从实际部门的管理和审批看,改革20多年来,医疗领域只是对开设个人门诊审批条件相对放宽了,社会办医院的条件和环境都还没有形成。据2003年统计,目前我国医院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卫生资源的96%以上都还掌握在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手上,少数医院凭借政府的长期扶植已经集中了我国最优等的卫生资源,占据其他政府医院都无法与其竞争的特别强的垄断地位。所以,应该说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是仅仅靠政府投入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达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现在讨论医疗卫生,发现政府投入不够,实际上政府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严重投入不足,依靠政府既无法填补历史形成的欠债,更无法满足因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所以,同医疗卫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比较,政府能够投入的数字再大也都是一个很小的小数。我们必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思维,才能动员社会力量,从市场上取得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所需要的资金。

三是能不能在经济社会整体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情况下把医疗卫生这一块切出来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相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经济和短时期内也发生过的由政府管制的计划经济而言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根据市场信息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实现在各个部门的分配。难以想象,我们怎样才能够从市场划出一块由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组织生产和在全体国民中分配。更何况在一个不断发育和完善的市场面前,在一个逐渐和国际市场对接的大市场中,即使一个强大的国家政府能够直接掌握的资源也都是极为有限的,任何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都只能决定自己是否以投资者的身份将自己所占有的资源投向市场,而无法从市场划出一块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在全社会运作。

四是政府要做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者还是企图控制医疗卫生资源做市场的主体和主导者?现代医学越是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人们对医疗卫生消费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和规范医疗卫生行业,要求医疗卫生行业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规则,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此外,政府作为购买者也会从市场购买一定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或者以公共卫生产品的方式提供给全社会,或者以基本医疗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社会弱势群体。但政府不能做市场的主体,因为政府既无法拿出足以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资金,又无法让自己像企业那样直接在市场中运作。政府也不能做市场的主导。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市场由一个个投资者构成,每一个投资者都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投资者只能主导自己,不能主导别人。市场有了主导,就等于有了市场操纵者,那么,这位主导者就要为别人的投资失败负责。所以,政府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追求做经济行为的主体和主导,而是要做好市场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和维护人。

四、在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医疗卫生体制别无选择地要实施市场化改革。医疗卫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市场化的道路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许多问题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又经过10多年的摸索,才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赶上发达国家和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医疗卫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市场化之路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许多问题的根本出路。固然,市场经济的标志并不在于政府是否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生产者和购买者。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由政府直接办医院并负责国民的医疗卫生消费,美国主要由国民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医疗卫生需求,都被证明是可行的。但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我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府集中的资源太多,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政府配置资源、管理生产和负责实施对国民的分配,严重窒息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无数实践都已表明,不改革传统体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就得不到迅速发展。

第一,缩小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靠封闭自己永远无法做到。因为,我们一是不可能有充分的资金去从事前沿性的开发,二是我国科学技术目前所达到的高度还根本无法触及到世界医药科学的前沿。放开市场,实现市场对接,我们才有机会学习,才能发展。

第二,商业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改革的正确选择。我们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人口大国,经济还很不发达,经济能力不仅达不到实行福利国家的卫生保健制度,就是由政府替所有国民的基本医疗买单的能力也达不到,只能实行由政府保障最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其余的国民通过强制基本医疗保险和自愿购买其他商业保险的办法来解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问题。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 医疗器械 影响

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2010年将有200多亿元用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有数亿元将用于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条件。”根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在未来5年中,近3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有关中央重点支持的项目建设投资安排表明了这一点。如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投资约占200多亿元总投资的65%;用于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的投资额约占投资总额的30%,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设备的投资约占整个设备投资的60%。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医疗器械的影响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医疗器械带来具体商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9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给我国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低端医疗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比如我国政府大规模采购的大都是一些中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配置频率最高的就是X光机、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消毒灭菌设备。采购金额最大的是X光机和消毒设备。由于是政府采购,又是配置中低端仪器,国产设备就成为了选择的主要对象,比如上市公司中的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分别在中低端的X光机和消毒灭菌设备领域是领军企业,市场份额都在50%以上,是政府采购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快医疗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企业就应该来加快研发,如何研制出成本比价低,使用灵活和方便的医疗企业,是医疗企业需要做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北京航天中兴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领域的创新研发,他们在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尤其注重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将目标锁定面向基层的普及型DR产品。该公司其承担的科技部、卫生部十五攻关项目――普及型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射线机一经上市,就因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青睐。

三、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以国内医疗企业为重点扶植对象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中央政府重点支持配置设备的方向大致为:其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设备,如常规检查、急救、产科等。”在采购过程中应本着“技术适宜、经济合理”的原则,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将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

例如2008年卫生部与有关部门初步确定了34种产品目录作为农村卫生规划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装备品目,其中既有X射线机、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等常规设备,也有消毒锅、担架、一次性器具毁形器等价值不高的品种。

近年来,国内部分企业在这些设备的研发、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在在国内市场上我国国内企业应该成为主要的选择对象。同时在招标过程价格因素所占比重不宜过大,招标采购要透明、公正。”在招标时一定要强调服务。”在招标采购中,国家应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医疗企业应该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

就市场的本质而言,需求必将推动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农村市场非常重要,产品定位一定要满足五大特点: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既要现代化又要简单易学;成本要低,以保证价格低廉;售后服务应比城市更好。”

此外农村和社区市场点多面广,配送成本势必比城市大中型医院高很多,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配送思路。”根据预测,医疗器械行业格局也将因此发生变化,“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有1万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80%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操作更灵活,在农村和社区市场将前途无量。”另外,由于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工程,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速度很快,不久他们也会加入该领域竞争。

无论如何,目前是难得的机遇期。在这块新大陆没有被跨国公司占领之前,本土企业一定要抢先出手。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医疗器械法规建设,为医疗器械进军农村和社区市场铺平道路。

3.加快医疗器械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目前由于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医疗器械企业在准备抢食“蛋糕”的同时还有问题需要考虑。因此本文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品种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购置投资的费用,还要考虑如何减少使用、维护及辅助设施的费用,符合资源节约型的要求,一方面保证基层卫生院能用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产品,另一方面给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政府采购通常会对产业发展起导向性作用,合理的方案必将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良性发展,从而保证医疗的后续应用。例如就放射设备而言,在人口较多地区的基层中心医院应适当配置国产低价位DR。”而对于以投资需求较大产品为主导的企业来说,政府能否在产品的先进性和价格之间进行平衡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医改 卫生资源配置 效率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正式实施新一轮的医改方案。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一、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不过在卫生资金、卫生人员以及服务机构建设等领域的投入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特别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无法有效满足人们要求。部分医疗机构的人力缺乏、设备陈旧并且房屋匮乏。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卫生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缺少有着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边远地区部分卫生院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备,并且医疗环境也无法满足就诊的需求。

第二,卫生组织体系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医学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服务人群的需求也不断改变,从而导致卫生组织机制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到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人员认为已有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行体制束缚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责任机制、投入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都没能顺利建立起来,使得卫生机构的业务量降低,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卫生工作人员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浪费问题。

第三,卫生资源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卫生资源的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也是资源配置效率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较快,从而出现设备以及房屋闲置的问题,病床的使用率比较低,未能达到理想的产出规模。除此之外,卫生资源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同样反映在卫生人员专业结构方面。部分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以及保健人员的比例失衡,甚至缺乏专业保健人员,从而导致预防保健服务的产出低下并加剧重医轻防问题。

二、新医改环境下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第一,规划调整医院布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地区的居民聚集密度越来越高,同时伴随区域的扩张发展,区域内部的卫生规划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调整医院卫生资源,重点协调医院的类别以及数量,从而方便人们就医,改善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负担,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除此之外,在城市区域的规划当中,也需要包含卫生规划的内容。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主动摸清家底,从而有效进行预测,并且协同有关的部门,制定区域的卫生服务发展计划,严格根据计划内容执行落实。根据当前医院的布局情况,尤其是部分地区医院布局过多摈弃给类别不够合理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从而在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医疗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初期,因为缺乏政府监管以及合理监督,导致各级医院间互相协作分工的关系破裂,最终陷入到了无序竞争的境地当中。国外相关经验表明,要想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需要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梯队,同时各级医疗服务间需要明确分工并且相互合作,从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补偿的杠杆调节作用,主动引导不同的医院主体确定自身的定位,努力培育发展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各个行政区需要根据医院的布局情况,来实施相应的引导战略。一方面需要在综合医院布局密集的地带,改变财政支持的领域,重点引导中小医院想着特色医院以及专科医院发展,综合医院则着重发展内涵。有条件的医院则可以考虑跨地区发展,建立连锁医院。在综合医院匮乏的地区,则需要强化扶持的力度,并培植发展专科医院,从而构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力度引导中小医院并开发细分市场,鼓励它们向着特色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的方向发展,摆正自身的位置,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引导各个专科医院以及中医医院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理顺医院主体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机制、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以及医院级别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培育医疗市场,为各种医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公立医院应当建立资产经营公司,这也是我国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医疗卫生系统可以借助于资产经营公司,明确公立医院产权关系以及投资主体地位,规范划分医院经营权与所有权。通过hey举措,有利于医院活用产权交易、资本运作、兼并剥离以及资产重组等投融资的手段,从而盘活不良资产,增加优质资产,筹措社会闲散资金。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医院可以借鉴相关经验,由国资办组建资产经营公司,财政局、卫生局、人事局以及审计局等部门广泛参与。公司的所有权属于国资办,公司的经营运作则应当进行社会招聘。这样一来医院的集团化机会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卫生资源配置也会进一步优化,并且推动新型卫生投资融资机制的形成。医院的资产经营公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清产核资,确定医院的资产存量,并且分清产权归属。其次是要推动医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再次是进行有序的资产运作。最后是建立健全资产退出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保健意识的改善,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的卫生服务事业持续发展,但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的影响,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辉、黄小平.基于DEA方法我国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12(3):44-46.

[2]韦英婷、覃家盟.运用RSR和DEA法评价广西卫生资源配置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2013,10(4):277-280.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6):404-406.

[4]韩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2(7):106.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更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改革中一些关键环节如何把握,直接关系医改成败,关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关系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保障。

一要坚持公益性质。医药卫生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商业产品,具有公益和产业的双重属性。3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教训就是公益性让位于产业性。多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卫生的支出占GDP比重和公共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都处在较低水平。政府投入水平低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过度市场化倾向,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以药养医的政策,这些在客观上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总的自费医疗支出超过了非生存必需支出(即家庭总支出减去食品支出)的30%,就意味着发生了“灾难性医疗支出”。照此估算,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有病不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如果公民的健康需求表现为一种“缺乏支付能力而又必须满足的需求”,政府就有义务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予以解决,即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是公益性的主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制度体系、政策措施等方面,也始终贯穿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

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必须看到,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创新很多但也积弊不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把本该承担的很多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推给了市场,造成医疗卫生行业的价值扭曲。新医改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不是排斥市场机制,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政府保障公平,让市场确保效率;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也不是实行政府包办,而是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推动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更不是政府只管不办,而是继续加强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实施强有力的救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是政府不能推卸的重要责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遵循的重要原则。对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三要坚持人人享有。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医学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而有组织的医疗卫生制度才出现100多年。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是重要社会政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而能否让国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这个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志。我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既包括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诊疗规范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职业、地域、支付能力,都享有同等权利。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要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支撑,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基石。对此,我们必须坚决落实。

二、增强机遇意识,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机遇是发展的加速器。我们不但要善于从专业的角度看卫生,还要学会从经济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民生的角度看卫生,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从更高起点上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加快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超前谋划,主动工作,竭尽全力地争取国家支持,千方百计地用好政策、管好资金、建好项目。要围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开展工作。加强组织推动,使我省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要围绕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工作。积极准备参加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的招投标,争取有更多的吉林医药产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围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工作。对全省县级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排队,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抓紧提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大力加强各类传染病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等专业医院建设,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要围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开展工作。认真开展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流感、狂犬病、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管理。要围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试点,争取项目投资,争取扩大财政预算基数,享受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优惠政策,为全省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探索新路。

三、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我们要坚持防治并举、城乡统筹、中西医结合、医教研衔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要着眼让老百姓“少得病”或“不得病”,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从“重治疗”向“重预防”的转变。五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制度,对改变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落后的卫生面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中国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今天,我们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卫生投入绩效的最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及时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

二要着眼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大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努力解决“看病难”。要合理布局城乡公共卫生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强化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覆盖。要搞好医疗机构间的诊疗衔接。逐步实现农村村卫生所、乡镇医院和县医院,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和中心医院的资源共享、有序衔接,鼓励患者使用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使用符合需求的医疗设施。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养。更加注重对乡村医生和城市社区医生的培养,积极引进、吸收乡村和社区“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认真解决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问题,建立同公益目标相适应的医生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体系,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方便群众就医。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院财会有效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邵东县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效率,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结合统计资料和卫生部门数据,简要分析邵东县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邵东县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邵东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5个,从业人员3256人。邵东县另有服务农村地区的村卫生室1030个,从业人员1335人。2011年邵东县卫生行业增加值5.49亿元,占GDP比重达2.7%。

1、卫生事业投入持续加大,卫生设施总量不断增加。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医疗卫生服务中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尽可能地在财政预算内增加对卫生经费的支付力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医疗服务。2011年,邵东县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邵东县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支出为0.74亿元,是2008年的2.7倍;邵东县卫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0.35亿元,是2008年的1.7倍。医疗卫生装备水平明显增强,保证了城乡居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到2011年底,邵东县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不含诊所等)达到31.42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达到1420台,实有床位数2792张,均比2008年增长41.1%。

2、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邵东县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以存量资源调整和内涵发展为主线,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发展,已建成疾控、卫生监督和紧急救援医疗体系,建立了邵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体系、疫情监测网络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另外,邵东县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新模式,发展专科特色医院,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普及乡村医疗机构,到2011年,邵东县已拥有医院5个(县级医院2个,民营医院2个,厂矿职工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个、医务室、诊所68个,邵东县所有行政村均设有村卫生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服务、公共卫生和城乡医疗体系,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邵东县卫生机构诊疗病人131.2万人次,住院病人11.33万人次,住院病人治愈率达到74.4%,比2008年提高7.9个百分点;病床使用率88.01%。

3、卫生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邵东县多层次培训医疗人才,启动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与省内外多所高校联合开办进修班,为200多名卫生技术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同时加大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县城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就业,逐步提高了农村卫生人员学历层次和医疗技术水平。2011年,邵东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37

人,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达561人,占总数的19.77%;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

4、社会医疗“大保险”初现雏形,特困群体医疗救助体制逐步完善。邵东县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县委、县政府着力构建的“全民医保”。截止2011年,邵东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1%,有3.6万名职工和8.4万名城镇居民、有 100.23万名农村居民分别享有不同的社会医疗保障。为切实减轻特困家庭的就医负担,邵东县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体医疗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资金,解决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对城乡特困群体重病医疗进行救助。至2011年底,邵东县有4.07万名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7万名农村居民享受临时医疗救助,救助金额达1587.5万元。

5、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主要指标提前达标并领先。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妇幼卫生保健水平的最终体现,也是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度量工具之一。2011年,邵东县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39‰和8.61‰,远低于21.77‰、24.23‰的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为22.6/10万,比2008年降低8.88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邵东县人口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素质的提高,2011年,邵东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82岁,比2008年延长2.2岁.

二、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邵东县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卫生工作总体上还较薄弱,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

1、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比重下降。近年来,县政府加大了卫生投入力度,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总量大幅度上升,但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1年,县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3.9%下降到2009年的3.5%,下降了0.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县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3.8%,而同期财政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6.3%,邵东县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