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专业特点

化工专业特点

化工专业特点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 特色专业

一、应用化工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基本原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特色专业的定义与特征

特色专业是指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它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并具有较高声誉的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特色专业在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比一般专业人才更为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

特色专业的特征。一区域性,特色专业要有突出的地域性。二是实践性,要强调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必须要用于实践,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以岗位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三是独特性,即专业要有特质性和差异性。

三、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整合必须要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后,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从而真正做到从化工行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高技能化工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打破原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科学体系的完整,情调的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须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协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课程体系

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化工技术人才的而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1]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因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

5.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变化的原则。根据结构和岗位的变化原则,要培养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的化工技术人才,就必须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在评价上动态反应,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所以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设置要及时反映出这种变化,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着力点

1.与时俱进,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创新性和变革性极强的教学改革活动,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就不可能建设出具有特色 的专业。要进行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就要确立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突出四项创新,实现五个明显提升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学校办学设施条件,以及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问题。据有关分析认为,创建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和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互惠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创新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以职业核心为主线,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职业能力结构和市场应用化工技术人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与人才

需求,毕业生的需求及相关化工生产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课。同时选聘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行家和技术能手专题介绍主要岗位的技术操作和工艺流程,以及一些特殊业务难题的处理方法和经验。

5.突出“生产性”实训,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人才特色专业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工作能够很快上手,并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6.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化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能够胜任化工企业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包括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

注释:

①贾剑方.论职教模块化课程研发模式的选择[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参考文献: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期刊部;信息;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是高校两个重要任务[1]。办学特色靠特色专业体现,是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设重点学科是提升高校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这两项是我校"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重要特征[2]。图书馆根据我校"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围绕石油化工特色办学,支持石油化工类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计划。许多高校图书馆在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方面提供了大量宏观性的经验,但就地方高校图书馆期刊部如何围绕特色办学,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具体思考和做法则鲜见报道。作者根据在图书馆期刊部的工作实践,从期刊部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如何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1 期刊部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有特色的期刊服务是地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团队和学科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撑能力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任何一个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能够从众多专业和学科中脱颖而出,都离不开作为推动和支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学术成果不断创新的基础--信息资源,当前主要体现在期刊信息资源。

期刊部应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建设富有石油化工特色的期刊信息资源体系,不断丰富原有的特色馆藏资源,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应把本校长期办学形成的石油化工特色馆藏的中外文期刊、与石化高校和企业交换的技术情报资料、师生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成果、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整理,为石油化工重点学科重点配置信息资源,保证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相关课题的发展动态和研究信息,正确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从而推动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而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期刊部及时提供信息支持,这也反过来促进期刊部的发展。

2 求真务实,主动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2.1充分了解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对期刊信息资源服务的基本要求

期刊部要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在信息服务方面体现出面向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以我校为例,"石化装备故障诊断"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石油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与信息控制" 两个为省级高校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化学工艺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四个学科为申硕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三个专业为国家、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在期刊订阅及其它信息采集过程中,期刊部对这些事关石油化工特色办学和石油化工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发展要有预见性、前瞻性,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科研动态和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要经常与特色专业负责人、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等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明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方法。

2.2 主动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

(1)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确立期刊部的特色信息资源

根据我校"建设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2],期刊部应努力建设和学校的特色办学、学科体系相适应的以理工为主,兼顾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信息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期刊信息资源体系。

在特色信息资源的构建中,就必须对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对所涉及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信息采购,多方面听取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的建议与意见,甚至不定期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团队、专业团队座谈会,以他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用定订定藏,确定石油化工特色信息的订购和收藏重点、范围及发展方向。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的信息需求,确立特色信息的采购原则、重点、方向、方法、步骤等,制定以石油化工特色信息为主的采购计划。尤其是要加强石油化工特色原始资料的征订,对年鉴、核心期刊等连续出版物必须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和权威性,使特色办学信息资源在同类高校中占优势地位,成为区别于其它高校图书馆的独特资源。

(2)围绕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有重点地协调配置相关外文期刊

外文期刊能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是特色专业跟踪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要根据图书馆采购外文书刊的情况,结合各特色(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的建设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协调配置相关外文期刊。在1000多种期刊中,涉及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外文期刊数目的比重逐年增大,从而满足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学科建设团队对国内外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

(3)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深加工,主动做好信息报道服务

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用户的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多,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他们当中,校领导、二级院院长、系部主任和中老年专家教授占很大比例。这部分用户因平时行政和业务工作繁忙,到馆次数和时间较少。期刊部应利用自己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将比较分散零乱,而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信息用户又比较关心的教学动态、科研信息(如教改发展、评估信息、最新专业刊物目次、各种学术会议信息、会议论文、同行专家研究成果、国内外学科研究动态、同行专家的学术报告等)进行广泛搜集,分类筛选,专题整理,并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导航平台、新期刊简介、新信息)提供给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团队,主动向他们通报新到馆的中外文期刊信息,定期提供世界三大科技核心期刊和某专业学科核心期刊的现刊目次。

(4)主动与石化企业技术资料室建立合作关系,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我校从2009年以来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项校企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国有特大型企业茂名石化公司签订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协议[3],希望通过"无障碍"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

茂名石化公司技术资料室收藏的期刊,除了部分是公开出版的中外权威刊物外,更大一部分是企业系统内各单位(如中石化属下各地的分公司)主办的内部刊物,如《石化技术》、《石油商技》、《炼油》等。这些刊物都是报道企业生产技术应用情况,针对性强,工业数据最真实,只要是在工业条件范围内,重现性好,最具借鉴参考价值。此外,企业技术资料室还收集了众多国外专题技术会议的论文集、专题技术调研报告或新标准、新专利等,如每年的NPRA Meeting(美国的石油学会年会论文集)、ASTM(美国机械工程材料学会标准)等。这些资料都是非常有用和非常新的。企业收藏期刊以技术工程信息为主,反映的是应用技术成功运用的最新成果,解决生产问题,推动应用技术进步。但受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防止同行企业恶意竞争,企业收藏的期刊信息一般不对外开放,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对外借出任何资料。

企业资料室的技术情报信息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言自明。这些技术信息对我校专业教师科学选题、技术开发服务也可提供宝贵的情报信息源;对我校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我们应主动与石化企业技术资料室建立合作关系,做到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5)主动收集与特色办学、重点学科相关的灰色信息

期刊部应主动、广泛收集与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灰色信息"。"灰色信息"是指一些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而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主要有预印本、会议录、产品样本、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内部刊物等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反映的是这些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动态,对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6)与技术部合作建设石油化工特色信息数据库

与图书馆技术部合作,将本馆的中外文科技期刊目次数据库、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办学学者文库、各种专利及技术成果等构建石油化工特色数据库,以满足特色办学相关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信息需求,让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找到相关的科研信息。请求技术部支持,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特色专业站点导航"、"重点学科站点导航"栏目,介绍与我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外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等信息。

3期刊部在为特色办学和学科建设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提高期刊部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外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位置相当重要,但国内高校往往把图书馆作为教辅单位。近几年进入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相当部分是跟随引进人才进来的配偶家属,还有相当部分是临时工,期刊部情况也如此。而期刊部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期刊部的工作质量。在为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时,需要对学校的各个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历史、现状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还要掌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目标、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目前,期刊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要提高期刊部人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首先是领导者要高瞻远瞩,有胆有识,敢于在人事制度上大动手术。对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年龄、资历、性别、专业、知识结构要科学安排,使其各得其位,各尽其能,宁缺勿滥,不可乱塞滥充。其次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对现有人员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再次是设立特色专业联系人或学科馆员的兼职管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特色专业联系人或学科馆员采用岗位培训、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4]。

3.2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并重发展

过去期刊部都是纸质期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数字期刊、特别是网络期刊以其检索方便、占据空间小等诸多优越性飞速发展。目前高校图书馆界正掀起一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数字资源的优越性被片面地夸大,似乎建了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传统资源就可以不要了。《规程》的第10条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 [5],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就要到来之际,《规程》的这个规定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却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以文字印刷在纸张上的期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难以胜数的革新发展,已建立起完善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已在同时代读者中取得认可,社会对它的真实性、权威性已深信无疑[6];纸质期刊购买和保存的成本低廉;购买后经过简单加工,往架子上一放,即可提供给读者利用,无需增加任何额外的投入;纸质期刊无须特别的阅读设备,使用成本低廉;纸质期刊的数字化技术成熟,成本也不高,一旦需要可随时进行;尽早掌握信息非常重要,纸质期刊与读者见面要比数字期刊大约要早半年,对于申请发明专利或申报科技成果查新,往往成败就在一两天之间[8]。因此,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中,期刊部的信息资源建设对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要并重发展、相互补充。

3.3拓宽采集信息渠道,丰富期刊部的信息资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期刊出版发行事业的迅猛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出版发行体制,使多年来形成的期刊订阅邮寄的原则及采购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校期刊订购虽然采用了招投标制度,但由于地处偏僻,订阅采集渠道仍较为单一,以致部分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所需的期刊信息经常采集不到,造成特色专业、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保障率不高,进而影响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

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期刊部在采集信息资源时既要采集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信息,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信息。要全面订阅、收藏特色办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仅靠新华书店或个体书商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拓展原有的采集渠道,例如,通过公开发行的新书目进行订购;直接与专业期刊编辑部联系,并向它们订购或索取,包括补齐以往由于各种原因缺失的期刊; 定期从网上浏览北京图书馆和国内同类型重点大学图书馆的书目,寻找有关新的中外文期刊出版信息,并向相关出版单位订购;直接从网上采购;与本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保持联系,了解该专业、学科科技信息的最新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订阅和收藏。此外,利用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通过学校图书馆与企业技术处建立馆企合作,开展石油化工技术信息的资源共享,无偿或有偿使用。

3.4全面采集各类信息,保障落实外文期刊

经费不足是所有部门的共同困难,偏又遇上中、外文期刊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一般的外文科技期刊价格已涨到1500~2000元/(年册)。使外文期刊的订阅受到影响,一些重点学科的外文期刊、国际新标准(或规范)、会议资料等必需的信息因经费原因时订时停,使得馆藏缺乏特色和连续性,大大影响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

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掌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只有加大外文期刊的订阅收藏力度,才能满足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外文信息的收藏是否齐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外文期刊信息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与国内期刊登载的论文相比,它每篇文章的篇幅要长四分之一以上)、参考价值高等特点,是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应该努力争取图书馆多安排经费订阅外文期刊外,还要积极发动各特色专业、重点学科负责人以及教授博士们,通过他们与外界联系,争取国外学术机构免费赠阅(如颇有影响力的烃加工、油气等期刊都可以免费索取),从而保障落实订阅收藏外文期刊的任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期刊部作为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部分,必须按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围绕学校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两大主题开展各项工作。只要明确期刊部参与特色办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理顺关系,并主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就一定大有文章可做。尽管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但通过提高我们期刊部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自身工作的不懈努力,完全可以提高图书馆期刊部在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Z].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Z].2011年12月31日

[3]茂名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前身).茂名学院与茂名石化公司产学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Z].广东教育,2009年6月2日

[4]赖道秀. 创新高校期刊工作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0):173-174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Z]. 2002年2月21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Z]. 2002年2月21日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第3篇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奇缺,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不能学以致用又难以就业。因而,实时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背景,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6月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从国家层面上开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工作。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被教育部列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首批改革试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教兴渝支撑等战略任务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完整的人”教育、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专业课程安排“精专实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特色专业建设定位和目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创办以来,立足西部地区,面向电气工程及相关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及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学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发挥信息学科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从事电力系统、电机控制、电力—电子电气设施设备和控制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应用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示范专业。

3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3.1以市场需求为抓手,凝练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校训精神,以就业为导向,凝练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交流能力、专业创造、多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起到人才输送和储备作用,服务于信息科技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以“电气—自动化学科群”为平台,凸显

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开展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统筹各学科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该学科群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跨专业的(或意义更广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课堂讨论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开放性实验与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资源共享。

3.3以行业背景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电气工程技术,立足重庆,服务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突出电气技术特点,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以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汽车电控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定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优秀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4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4.1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建设

传统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国防教育三个环节,设计简单,主要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为中心。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对此,学校人才培养实行三位一体,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最大的特色是学生课外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并重,同等地位。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该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按照学校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努力建设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对技能训练比重大的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工学结合”形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机与拖动控制》等课程,结合柔性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实现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对企业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4.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基础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既要保证传授最基础、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专业构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两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主要包括《供配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新技术》《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汽车电子模块主要包括《现代汽车电控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现代汽车电控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4.3教材建设

教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该专业教材采取选用与编写出版并重的方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积极参与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时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目前本专业教师已经编写出版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之一《现代控制理论》,此教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为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规划教材。此外,本专业多名教师已与重庆大学出版社签订合约,参与编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涉及的课程教材有《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这些教材是突出应用型大学特点的核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材,对于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基础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是“双师型”教师,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仅仅“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三能型”的专业课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训,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建设“三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关键点。本专业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重视教师的实际经验导向,重视教师的企业生产管理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努力加强“三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4.5实习实训模式建设

本专业采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维一体的实习模式。让新生了解行业全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和产品结构;让高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专业现场实际,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设置、职能,了解设备的构成、性能和运转原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为毕业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该专业实训一般包括: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工厂与实训室合一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合一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训练三种实训模式。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开发项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精神;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展单片机、PLC等各种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共同发展,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不断增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5结语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地方x-科院校的总体竞争力较名牌重点大学存在很大差距,唯有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自身的专业结构,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构建合理专业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地方工科院校初期设置的专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

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期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涨期,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各行业、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极其匾乏,大批地方工科院校应运而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相当一段时间内,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有比较强的指令性和行政色彩,学校办什么专业,设置多少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等,都统一由政府管理和批准,地方院校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直接反映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本科教育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地方性工科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为地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1978年在安徽省高校中首先设立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1980年第一个设置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82年在全省率先创办了纺织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1984年最先设置食品工程专业,等等。wwW.133229.Com早在1980年学院就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安徽需要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向多科性方向发展”,确立了“面向安徽省地方工业的多科性学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服务于建设“轻工大省”的目标,确立了“面向安徽、面向轻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科研教学单位,为中小企业培养_l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科研机构培养研究人员,为中专和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80年代后期,又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初期设置的专业不少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专业的空白,反映了当时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要。

90年代初,学院根据安徽省“八五”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布局,再次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轻纺为主,机、电、化、管相结合的省属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院校。”

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设置社会急需专业

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满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次,要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超越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最后,要注重社会对专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以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己任,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各个行业领域的各类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层次与规模等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90年代以来,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逐步增加了管理类、理学类和文学类等学科专业。特别是自“十五”以来,学院根据安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依托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生物工程和设计艺术等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例如,随着安徽省尤其是芜湖市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学院于2003年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并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办学;随着安徽省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学院于2004年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学院共设有37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在主动服务中打造优势学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知名度、竞争实力等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切实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无缝对接,根据地方独特的资源、人文环境,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独特背景和产业结构布局特点,结合学校所拥有教学资源的实际并加以有效整合,举全校之力扶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依托优势学科多设一些专业,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和优势专业群,在短期内打造品牌特色专业。①同时又以品牌特色专业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安徽省是轻工大省、文化大省和农业大省,制造业是其“十一五”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学院以主动服务求生存,促发展,在主动服务中打造品牌特色学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院的资源优势,建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纺织工程、设计艺术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发酵工程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电气传动与控制、纺织面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部级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和纺织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口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优势条件,建成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三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部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一批除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外的区域性强势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这些优势学科专业提高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带动了学院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注重学科建设与交叉,积极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门学科都难以孤立地向前发展,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既能促进原始创新,又能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含量,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以本校教学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加强已有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性强、高技术专业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当然,这些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论证,既要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的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成熟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作为支撑,拥有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置新兴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学院始终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要本着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要”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稳妥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适时合理增设新专业。一是为满足安徽省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增设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是为满足安徽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通信工程、广告学、动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应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空间,实施因材施教;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校外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通过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门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将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融人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力推进重点课程、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职业学校

作者简介:王景战,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现任荥阳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9-0045-04

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是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基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开展招生、培训、就业等工作。也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创出品牌,办出特色,真正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特色职业学校建设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理清特色职业学校发展思路,二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三是搞好校企合作。

一、立足区域产业结构,理清特色职业学校发展思路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首先,职业教育以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为切入点,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是建设特色职校的立足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职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都必须立足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为当地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正因为如此,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研是特色职业学校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被应用到企业生产,新兴产业和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新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也使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加强产业信息调研,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总结,以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为切入点,紧跟时代步伐,有预见性地、高质量地为当地产业提供实用型专业人才。因为人才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企业的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企业的发展就失去了活力和生机。荥阳是全国有名的“阀门之乡”和“建筑机械”之乡,车工、钳工、焊工是这些企业生产中的主体力量。荥阳职业教育正是看准了本地产业结构中的突出特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大力开展车工、钳工、焊工及相关各工种人才的培训,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简单的工艺和粗糙的加工已不能满足各地市场的要求,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型产品的生产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原荥阳中专)为代表的当地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并在当地率先开设了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专业。企业因及时引进和聘用了经过当地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一步步做大做强。

其次,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大多数的区域产业结构中,传统的手工操作式的农业生产和简单的工业加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模式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走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以当地人力资源为基础,同时必将引发人力资源新的需求和新的分配格局。所以,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人才,解决因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人力资源再分配的重要任务。荥阳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发展第二产业为重点,并以此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荥阳在大力发展阀门、建筑机械等工业的同时,铝电、化工、汽车制造等工业也飞速发展,并带动了服装、电子、园艺等产业的发展。与此相对应,荥阳职业教育也逐渐形成了以机电专业为重点的服装、电子、财经、化工、园艺等六大类十多个专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三,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提供保障,区域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助推职业教育改革。“无工不富,无商不丰,无农不足”。各产业的均衡化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保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上,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及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三大产业的均衡化发展进程。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省市地区都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可见,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为现代工业、服务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量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专用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各地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和资源储备的差别,各地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各地职业教育改革方兴未艾,“订单教育”、“工学结合”、“农民工培训”等职业教育新形式、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职业教育驶入健康、持续、高速发展轨道,有力推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从以上关系中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对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设特色职业学校就必须立足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以职业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以“三农”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扩大服务范围,以优质专业人才培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荥阳职业教育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联企业,联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发展思路,招生人数和办学效益年年攀升,即使在前几年全国职业教育处于低谷时期也没有出现过滑坡现象,以显著的办学特色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03年中国城市职教中心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首次在县级市荥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24位职校校长无不对荥阳职业教育的卓著成绩翘首称赞。中国城市职教中心研究会授予荥阳职业学校“中州职教奇葩”的美誉。

二、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常规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特色专业建设是建设特色职业学校的关键。所谓特色专业建设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及其变化,以一两个优势专业为核心,合理设置并预见性地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特色专业建设不要求学科意义上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强调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特色专业建设原则。构建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人力资源结构是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依据,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产需求原则。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充分满足当地产业生产需求,贴近生产的每个环节、每项技术开发设置专业课程。2.行业定位原则。职业学校要根据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行业结构确定并更新专业,突出某个行业核心,以特色产业带动特色专业。3.专业兼容原则。特色专业建设要尽量淡化专业之间的界限,根据生产需要实现不同专业的交叉和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有机融合。4.科学发展原则。在特色专业设置建设中,各专业都应以高度的前瞻性眼光,根据21世纪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育,为学生自身发展做好准备。各地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基本符合以上四项原则。例如郑州机电工程学校的机电专业,从满足阀门、汽车、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生产需求出发,不断开拓创新,进行专业“分枝”与“嫁接”,从“专业综合化”走向“专业岗位化”,形成了机械制图、普通车床、数控车床、钳工、焊工等专业分支。各分支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专业课程开设上通开基础课程,同时强化计算机和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荥阳广志电脑学校虽是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但学校能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电脑技术的教育与普及,以其显著的专业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信赖,办学效益逐年攀升。

特色专业建设程序。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要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需求调研。指导委员会一般由行业领导、企业负责人或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负责人组成。在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组织教师针对区域行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技术水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和数量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而论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步,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开发特色专业课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企业需求,重点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同时结合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设置开发专业课程。第三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开展“订单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改革实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紧盯市场,重新定位;紧盯岗位,改革课程;紧盯教学,提高成效。同时加快三个转变:一是办学思想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努力使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深造有途径。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开展“订单教育”、“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使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统一,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统一,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采取开放灵活的形式,因需建制。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开办长班和短班,实行全日制和弹性教育的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的结合。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把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特色专业师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属于特色专业的软件建设,是办好特色专业的关键。围绕区域产业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教师的企业理念。要改革传统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理念和教师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做准备。二是强化教师基本功。一方面是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培养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操作,既能担任讲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务证”的教师队伍。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坚持“骨干带动,全员培训;德才兼备,提高层次;机制约束,适应发展”的师资建设思路,通过企业理念培训、教学基本功过关、校企岗位轮换、“双师”资格认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手段努力提高特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郑州机电工程学校有194名教师获北师大研究生结业证书,专业课教师双证书率达90%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地市级名师济济一堂,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特色专业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以下一些设施:1.校内实验室。实验室是职业学校进行常规教学的必备设施,包括计算机总控室和终端机房以及各种操作和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室和实物投影仪,高质量的录放像和音响设备,学科实验室和配套仪器、药品等。实验室实际上是从事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生产实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对学生而言,则是借助实验课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必须有与学生数相对应的规模,同时有完善的水、电、气等配套设施。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工种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主要场所。实习基地可以和企业联建,也可以由学校独立建设,特色专业实习基地一定要和区域产业密切合作,为学生真正学到技术、掌握技术并逐步成为熟练操作工人提供物质保证。3.实训基地。这是特色职业学校建设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建设难题。一方面在学校内建实训基地资源浪费太大,另一方面也无法达到在工厂和企业内进行实训的效果。目前,国家已出台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被充分调动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影响力,主动争取并吸引企业参与,另一方面要靠政府政策助推。近年来,荥阳职业学校在加强校内设施建设的同时和本地的高山阀门、长城建机、少林汽车、康泰制药等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起80多个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并沿线扩展,建立起“珠三角、长三角、中原城市群”三大区域的46个就业基地和35个实训基地及教师培训基地,有力推动了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三、开展校企交流合作,打造特色职校品牌

校企合作是特色职业学校建设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效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建设特色职业学校的实质就是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区域产业结构作为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成为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不断加强校企交流合作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科学设置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校企互动、校企双赢。校企合作的路径:

首先,要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前所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建设特色职业学校必需牢固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确立“以产学合作为依托,以服务特色职校建设为宗旨,实现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创新”的德育计划,实施“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郑州机电工程学校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方式在全体教职工中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树立起“没有我们不爱的学生,没有我们不信任的学生,没有我们不能宽容的学生,没有我们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善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学生观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观。在德育和教学中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途径和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大力开展自信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自信教育使学生对前途对事业充满憧憬充满信心;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并化为自觉意识自觉行为;感恩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以纯真高尚的情感为动力,努力学习、奋勇拼搏;创业教育使学生敢闯敢拼、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在教学中紧扣职业教育特点,以“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专业课教学强调“三开放三灵活”,即教学观念开放,校内对校外开放,实验实习对学生开放;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方法灵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开展订单教育、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专业教学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大力实施“动态分层目标教学法”,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理念的确立、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创新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多方位、多层次地凸现出来,吸引了省内外6000多名学生慕名而来。

其次,要融合校企文化,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等内容的总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施校企合作就要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教育、宣传、感染,让学生了解企业和学校的不同,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并逐渐改变自己,适应企业要求。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在以本地企业冠名的专业班中,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融合校企文化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其管理对象都是人,因此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爱护人,适当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变。此外,学校要大力宣传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要校企双方共同提高认识,高度统一协作,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二要校企双方广泛深入地开展互动活动,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三要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完善管理办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四要开展校企双向培训,加强学校师资建设,实现校企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会持久深入地进行,才能打造出特色职校品牌,才能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当然,各地区域特点不同,特色职业学校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理清特色职校发展思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搞好校企合作是特色职校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惟其如此职业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亚妮.特色建设-高职教育区域化的着力点[J].职教论坛,200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