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的现状范文第1篇

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增长,离不开对高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我国整体的人口素质大幅度提升。图12010~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在图1中,2010~2015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从134091万人递增到了137462万人,2015年相比2010年增长2.51%。其中城镇人口数从2010年的6697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7116万人,2015年较2010年增长15.14%;农村人口数从2010年的67113万人减少到60346万人,2015年较2010年负增长10.09%。由于我国放开了二孩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速,导致了我国总体人口数在逐步提升,农村人口在递减。众所周知,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的薄弱以及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普遍偏低的,城镇化进程中不但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数量,而且对我国进一步提高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具有促进作用的。根据2010人口普查中得知,每10万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的26779人,受初中教育的38788人,高中及中专教育的14032人,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8930人,文盲人口数5466万人。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普及,以及文盲率4.1%还是存在很大的降低空间。

2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201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比上年增加53所;特殊教育在校生44.2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增长12.0%。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31.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长12.7%。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17.2万人,比上年增长14.7%,占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3.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1.3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10.8%。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6.8万人,比上年增长0.9%,占初中阶段特殊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0067人,比上年增加184人。2015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为5.0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专任教师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为64.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1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分配情况

首先,教育经费包括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其次,教育经费一般都是分拨给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最后教育经费多少也是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程度的。具体数据见表1。从表1中首先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逐年递增中,2011年较2007年增长11721.23亿元,增长96.49%,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都是惊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2011年较2007年而增长了478812万元,2011年较五年前增长了153.64%,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超过了总体教育经费的投入速度。最后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百分比逐年在递增,但是总体的投入额还是极其微小的。

2.2我国特殊教育的学校、在校生、专任教师现状

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人口与日俱增,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必然是重中之重,如何平衡特殊人群的地位也日益变得重要,首先来看近六年我国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情况(见表2)。从表2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从2010年的1706所增加到了2015年的2053所,近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4所/年。近六年,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却呈现先大幅度减少,然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其中2013年在校生人数达到最低,但是反弹力度也是很大的,2015年人数达到近六年的顶峰44.22万人,2015年较2010年特殊人群在校生人数增长3.9%,单从百分比分析增长的不是很快,但是拿2013年最低年份和2015年进行比较,增长的速度很快达到20多个百分点。这个现象对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来说,并非一件好事,可以说是一个瓶颈,所以政府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可幸的是,由于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所以特殊教育的专任老师数量还是呈现递增趋势的,201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人数较2010年增长了26.7%。

3改变我国特殊教育现状的措施

3.1做好孕前、孕后准备工作,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率

对于特殊群体,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根本上消除,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率或者说在怀孕的时候就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政府机关,加大对于遗传病以及特殊人群的状态宣传,让广大的新婚夫妇和二胎家庭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妇女来说,在孕前做好家族史的了解,以及备孕准备,孕中积极做产检,尽力降低特殊儿童的出生率。

3.2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

特殊人群是我国的弱势群体,虽然会给家庭甚至社会造成负担,但是还是需要给予关心和扶持的,毕竟人一旦出生具有人身权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从近五年的特殊教育来说,国家给予的投入是在逐年递增的,其次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占所有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也在小幅度的递增,可是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扶持程度还是欠缺的。由此,我们在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扶持特殊教育,毕竟特殊人群也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只是他们所做的贡献比较微小罢了。

3.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

特殊教育的人群,有些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的,有些是需要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的。目前我国设置特殊教育本科点的有23个省(直辖市),共计51所大学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院校中,专科院校除外),每一所院校的招生人数也非常有限,如2014年石家庄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当年计划招生25人,实际录取17人。按照这样的比例,完全是无法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用人数量。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扩大招生,让特殊教育专业更完善,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大大加强特殊教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其次,日本的特殊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由盲聋教育扩展到智力障碍教育,由慈善事业发展到公共教育的一部分,由分离教育到统合教育的历程。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有关分离教育和统合教育的经验。最后,不断更新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3.4改善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观念

目前,在特殊儿童的家里,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没有任何希望和指望了,以及特殊儿童也没有出路了,放任不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不断地向家长传授教育康复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任务。家长的参与,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到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4结论

特殊人群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人群虽然占小数,但是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应该加大。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从观念上开始重视,从源头进行防范。特殊教育学校要做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争取最大可能的康复特殊儿童或者教会特殊儿童一项技能,争取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对于特殊儿童家庭而言,家长要对孩子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导。

作者:赵颖 单位:诸暨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史文津(1981-),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黄翔(1976-)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12BAA10039)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90-03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普通教育信息化有共同点,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拥有更多的不同点。对残障儿童而言,教育信息化既是发展机遇,也是生存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给残障儿童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健全能力结构和最终立足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手段,但如果不能把握学习机会,不具备信息素养,则在信息化社会里其生存和发展都将面临无法逾越的数字鸿沟。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应为残障儿童把握这一机遇并创造条件。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率,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身心康复,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的目标。

目前,以教育信息化推进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在《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等导向性文件的促进下,江西省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为更好地掌握江西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本文从特教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殊儿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特教资源开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六个方面对江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四点结论。

二、调查结果分析

该调查于2011年10月在南昌师专全省特殊教育教师进修班期间进行,参与调查的教师来自40所特教学校,覆盖我省61所特教学校中的大部分,发放调查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87%。调查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22人,31~45岁之间有50人,46岁以上有8人;大专学历58人,本科22人;专职教师63人,行政人员17人(均为副校长)。

(一)特教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1.信息化设备拥有情况。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以信息化装备为物质基础,学校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设备。在调查的学校中,从设备拥有率看,计算机、录音机、投影仪排在前三位。计算机的拥有率虽然达到100%,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但通过访谈得知各校拥有的计算机有一部分是行政办公用机,还有些老旧机型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上网。同时与计算机搭配的其他设备还有差距,像投影仪和录音机这些常规教学用具在很多学校还是空白,多媒体教学和视频采集很难形成体系。

表1特殊学校信息化设备拥有情况

2.校校通工程建设。2000年国家提出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基础教育学校与因特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连通。根据各地发展水平高低,校校通工程有三个大概层次,即有条件的学校通过计算机连接因特网,偏远地区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接收和下载,其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碟及其他介质来获取信息。

表2特殊学校的联网情况

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校没有接入互联网,利用网络的学校只有65%,由于一次性投入经费过高,没有利用教育卫星的学校。具有多媒体教室的12所学校同时拥有校园网和互联网连接,可进行系统化的信息教学。有的学校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硬件资源匮乏,与信息化教学要求有很大差距。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教师普遍认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见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十分肯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作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出台合适的鼓励政策,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

表3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对信息化设备的熟练操作是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资源的前提。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传统媒体并且是家用电器的电视机和录音机的熟练人数排在前列,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较为陌生。教师对这些设备不能熟练操作主要是因为学校缺少相关硬件设备,造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少使用。而且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校对数字设备视如珍宝,将其束之高阁,设备缺少合理的管理使用制度,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学校对现有教学设备的操作培训不可忽视。

表4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的设备

在和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如果需要教学课件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下载,但如果将下载的零散资料按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形成课件就需要教师对多媒体制作软件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调查显示,年纪较大的教师对传统媒体,如幻灯片制作较为熟练。但包括年轻教师在内,绝大多数教师只能使用Powerpoint,对其他课件制作软件很少接触,更谈不上结合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设计课件。教师不能更好的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在某些多媒体教室相对完善的学校里,无疑将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是相当迫切的,这将成为制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

表5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分析表

(四)特殊儿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大多数特教学校都按国家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中12所学校能够保证每周能有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课时,占调查总数的30%。22所学校开设了课程,但受学校计算机数量的限制,实践课时相对较少。仍有6所学校受办学条件的制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

表6特殊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

特殊儿童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从特殊教育角度看,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按困难程度排列最高的是学校计算机数量太少,其次是信息技术课课时偏少,这都与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关。另有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教材设计不够人性化,实用性不强,对特殊儿童缺少特别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五)特教资源开发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常用渠道依次是从其他网站下载,学校的教学光盘,从同事和朋友那借,自己动手制作,校园网资料库,自己购买的光盘,校园网数字图书馆。通过访谈发现,当需要教学资源时,教师倾向以网络下载等手段获取现成的课件,表现为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没有信心独立制作符合自己学生特征需求的教学资源。此外,特教学校的校园网建设落后,在调查的40所特教学校中,仅16所有独立校园网主页,而且几乎没有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教学资源。学校能提供的教学光盘少之又少,能适合特教需要的屈指可数。由此可见,特教教师在其他渠道获得教学资源非常困难。在问及制约教学信息化的因素时,教学软件匮乏仅次于经费投入不足为第二位的因素。

(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教师专业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国家也要求教师在岗工作一定时间后要有一个再培训的周期。在培训方式上,有58.8%的特教教师选择是脱产学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特教教师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希望在繁重教学工作之余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增长见识和能力。在培训内容上,有31.3%的人选择教学软件与媒体培训,但各选项比例较平均,反映出教师对培训内容均有兴趣,也有主观要求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有61.3%教师认为每年培训的时间在2周左右最好。

三、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已在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中全面铺开。通过调查发现,特殊教育信息化相对普通教育要落后很多,甚至一些根基性的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如: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无规划;特殊学校是否一定开设信息技术课,在什么阶段开;课程有无标准等。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就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健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

1.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换。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信息化社会的出现而产生。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教育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出信息教育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科技无法根本控制残疾发生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无疑是特殊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公平、平等对待残疾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虽很薄弱但备受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每个特教工作者都应明确特殊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事业。

2.落实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对特教信息化发展已有指导性意见,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育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路线。我们应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按照总体规划、建立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我省发达地区建立示范校,在学校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及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数字资源库建设上做出先行尝试,积累发展经验。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全省特教信息化发展。用较短的时间将我省特殊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实验”阶段推进到“融合”、“创新”阶段。

3、加大特殊教育资金投入。经费困难几乎是制约所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虽然国家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但相对庞大的需求群体仍是捉襟见肘。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对特殊教育有一定政策倾斜,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唤起全社会的关注,鼓励各界人士对特殊教育的捐资助教。整合多方力量,为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提供发展便利。

(二)加快特殊学校软硬条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或发挥,必须依靠一定的信息化装备为基础。这就需要加快学校信息化的物质条件建设,为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打下基础。其次,硬件设备还应明确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已有设备的功能,提高设备利用率。不追求设备的高档次,不能一窝蜂的上项目买设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的逐步增加设备,使一切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是领导的政绩工程。

硬件是信息化的基础,软件才是它的灵魂。缺少教学资源的支持,硬件不过是一堆摆设,根本无法用于教学。根据调查,目前适合特殊教育使用的软件太少,这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校园网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经济时代,校园网既是一个学校与外界沟通的门户,又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窗口。校园网可通过对本校教学资源的不断收集积累,利用针对性强、便于检索和使用等特点,教师可以自由寻找合适资源并下载使用,再组织成自己的课件,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撑。

(三)提高特教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处理能力,它包含文化、意识、技术三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信息素养就像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成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也是信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因此必须首先具有信息素养,表现为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能掌握各种信息设备、资源的使用方式,并能结合儿童的特殊需求,运用技术手段为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缺陷补偿训练。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

(四)建立新型培训体系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立足本校、按需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四条原则。调动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弥补自身能力结构的不足。建设学习型校园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利用循序渐进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江西省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应该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在特殊教育信息化方面努力赶上全国先进水平。这除了要有处于我省领先地位的重点示范校带动外,还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有一个明确的对策,以此促进我省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特殊教育信息化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34).

特殊教育的现状范文第3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 学生情况。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 教师情况。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 学校情况。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 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 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 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1. 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残疾儿童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模式,还有我们在宣传上和与家长的沟通上也缺乏力度,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特殊教育上首先加强与残疾儿童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们了解特殊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2. 优化整合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特殊教育更应该顺势而行,积极遵循国家在特殊教育出台的一些政策,依此来推动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我们在创办学校时,应该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

(2)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应该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

(3)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对那些轻度残疾的儿童,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

(4)改进教学内容,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3. 提高认识,注重关爱。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下转 63页)(上接 16页)统工程,不是单单靠哪一个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提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关爱,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特殊教育逐步地完善,让所有的残疾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让他们在将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

4. 寓教于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我省特殊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让那些残疾儿童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发展。

那些残疾的儿童,由于受自身的局限和来自社会的歧视,他们的活动能力很少,与外界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这对他们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十分不利,容易形成自备、自闭、偏执等心理特征,为了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根除这些不利因素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建议我们的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品种多样的课外互动的活动中,感受来自人们的关爱和温暖,在他们幼小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特殊教育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

教师专业发展为近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但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从教师的自我认知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较为少见,文献检索仅见几篇关于普通教师自我认知的宏观研究,如殷凤的《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1],缺少针对某些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实证研究,特殊教育领域更是未能检索到关于教师自我认知的研究。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把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课题组的系列中专门涉及了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的研究内容,本文即是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方法

(一)选取被试

本研究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4所盲校或特殊中心(学校)的盲部、5所聋校或特殊学校的聋部、3所弱智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然后整群抽取上述学校的全部教师,共发放问卷331份,回收291份,剔除个别无效问卷后获得286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286名教师基本情况如下:男教师62名(21.7%),女教师224名(78.3%);30岁以下的84人(29.4%),30-45岁的有177人(61.9%),45岁以上的有25人(8.7%);起始学历的各层次学历的人数分布差异不显著,但当前学历以本科为主,占77.3%(如表1所示);当前学历的专业分布在理科、文科和特殊教育三个方向的人数大致相当(如表2所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服务的学校类别(盲、聋、启智学校或随班就读学校)等。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师自我认知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工资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比较认知以及对自己收入的满意程度;二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素质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素养是否满意、自己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教育;三是对专业发展动因的认知,主要为继续教育的动因。

(三)问卷发放与收集

各学校的问卷由笔者与各学校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一起发放并回收,在调查对象回答时强调真实反映自己的情况,保障回收率。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教师对工资的自我认知

我们把教师对工资的认知看成是自我认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己工资多少,和他人比较时处于什么位置。对自己的工资是否满意等,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程度。本研究选取了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教师对自己工资的满意程度;二是在分析教师工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除了学校类型、年龄、性别等客观因素外,本研究特意将了解重要他人(即同学)的工资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分析,因为教师们对自己同学(此处的同学是指看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同学,这也是教师最在乎或者脑中信息最清晰的一个社会人)的工资是否了解,以及基于这种了解比较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高低,继而分析这种比较参照是否影响了教师对自我工资的满意程度。

1.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

调查发现,在286位教师中,只有19位(6.6%)对自己的工资收入满意,基本满意的有105位(36.7%),不满意的有140位(49%),回答“说不好”的有19位(6.6%),3人信息缺失。由此可见,对工资持满意态度与不满意态度的教师分别为43%、49%,各接近一半,说明当前特教教师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满意度分化严重。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性别、年龄段和学校类别对教师工资满意程度的影响,卡方检验未发现明显差异(详见表3),说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工资收入的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比较

当教师们被问及对同学的工资是否了解时,162人(56.6%)表示“了解”,96人(33.6%)表示“不了解”,26人(占9.1%)回答“说不好”,2人信息缺失。回答“不了解”和“说不好”的人数比例接近42.7%,这说明接近一半的教师对同学工资的认知存在模糊。

本研究将不了解同学工资收入与回答“说不好”的教师归为不清楚同学工资的类别,然后将之与清楚同学工资的教师进行比较(表4),发现两类教师对自我工资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具体而言,清楚同学工资的教师倾向于对自我工资收入不满意,比例为57.5%,而不清楚同学工资的教师倾向于满意目前的收入水平,比例为54.5%。

对于表示了解同学工资的教师(n=162),本研究进一步询问了其比较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高低。结果发现,128人(79%)认为同学的工资“高于”自己,11人(6.8%)认为同学工资“低于”自己,22人(13.6%)认为同学的工资与自己的工资“差不多”,1人信息缺失。由此可见,教师普遍认为特教教师的收入偏低,从而降低了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

(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素养的认知

1.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的满意度

对工作能力的自知是教师最重要的自我认知。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甚至说合格的教师。就被调查的286人而言,187人(65.4%)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表示满意,59人(20.6%)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不满意,另有38人(13.3%)表示“说不好”,缺失信息2人(0.7%)。

总体而言,80%被调查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具有清晰认知,即判断满意或不满意,另有接近15%的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养未有清醒认知。当然,从教师们的满意度来看,和以往笔者对教师素养的研究比较时,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没有大的变化[2]。

通过进一步从教师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四个角度分析影响教师自我工作能力与素养满意度的因素(见表5)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选择满意的比例高,男教师达到72.6%,女教师为64%;相反,12.9%男教师选择不满意,23.0%女教师选择不满意,男女选择“说不好”的比例差别不大。就数据来看,男教师对自己的能力素养评价比女教师较有信心(如表5所示),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在年龄方面,年龄段越小,对自己能力素养的满意率越低,年龄段越大对自己能力素养的满意率越高,检验发现,年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这说明,年龄越小的教师因为经验不足、学识有待提高等原因,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相对迫切。

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素养的认知在性别、学校类别、当前学历上差异不显著,说明教师们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认知趋于稳定性,即总体倾向于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素养。

2.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

在直接考察教师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主观感受后,我们又从另外一个侧面,即从是否需要进一步学习方面考察教师们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素养的认知。要求教师对“就您目前的工作而言,您感觉需要进一步教育吗?”这个问题,从“需要”“不需要”和“说不好”三个方面予以选择。结果发现,在286人中,有235人(82.2%)回答“需要”,24人(8.4%)回答“不需要”,24人(8.4%)回答“说不好”,另有3人信息缺失(1.0%)。总体而言,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相比14%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不到10%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是否需要继续教育,这说明就是否需要继续教育而言,教师们比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认知稍微清晰。

在是否需要继续教育上,82.2%教师表示有需要,这个比例高于对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表示满意的教师比例(65.4%),说明即使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满意的老师也觉得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

进一步从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分析了特教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度的影响因素(见表6)后发现,性别、年龄分布、学校类别、当前学历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因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历发展,就是提升学历;二是提升能力、素养,通常这两个方面统称为继续教育。那么,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因或理由主要有哪些呢?

本次调查,把相关理由列为五个方面,即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学历、提升待遇、上级要求和其他。要求教师每人选择两个最主要的理由,统计结果见表7。结果发现,在五个列出的因素中,“提高教育教学”为第一位的动因,占83.7%;列在第二位的为“提高待遇”,占29.9%;第三位的是“提高学历”,占25.7%;第四位的为“上级要求”,占14.9%。由此说明教师以内在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动因,外在的待遇提高、学历提高是部分教师考虑继续教育的次要因素。

本研究就前四项动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如表8所示),从差异检验来看,性别在继续教育理由上的差异不显著,年龄分布在动因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30岁以下的教师选择“提高学历”“提高待遇”的比例显著高于30-45岁、45岁以上的教师,但选择“上级要求”的人数比例低于30-45岁、45岁以上的教师人数;学校类型存在显著差异,盲校教师选择“提高学历”的比例显著低于培智学校教师,选择“上级要求”的比例显著高于培智学校的教师;当前学历不同的教师在提高学历的动因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专及以下教师希望提高学历的人数显著高于本科、硕士层次的教师。究其原因,年龄分布在继续教育动因上的差异很好理解,年龄越小的教师的学历提高需求、待遇提高需求自然更为迫切。同理,当前学历偏低的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自然高于已具备本科或硕士学历的教师。但是,盲校教师为何在“提高学历”的动因选择上显著低于培智学校,而“上级要求”的动因选择上显著高于培智学校,则需要后续的研究。本研究推测可能的原因为:盲校教师多为具备学科教学背景的本科学历入职,较高的入职起点可能导致他们“提升学历”的需求相对低于培智学校;与此同时,基于学校领导鼓励督促进修的情况相对增加。

本研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动因。提高教育教学素养,无论是从学历角度还是知识能力提高的角度都是继续教育最重要的动力。这时,通过教师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待遇回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提高待遇成为第二个继续教育的动因亦合情合理。三、研究结论

(一)43%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工资基本满意,49%的教师表示不满意,说明当前特教教师的工资满意度分化严重,且在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对同学工资收入了解与否影响教师对自己工资的满意程度,且了解同学工资的教师倾向于不满意自己的工资收入。

(二)绝大部分教师(80%)对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具有较为清醒的认知,65.4%的特殊教育教师认可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年轻的教师在工作能力与素养的满意度上低于年长的教师。

(三)83.0%教师具备对自我继续教育需求的清醒认识,82.2%教师表示需要继续教育,亦有8.4%的教师认为不需要继续教育。

(四)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动因的前四位依次为提高教育教学的素养、提高待遇、提高学历与上级要求,并存在教师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上的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群体 体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宋韬(1982- ),男,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四川 自贡 643000)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2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以及个性化招生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入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伤、残、病、弱、高龄者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享受和普通学生同样的入学待遇,这样,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体质较特殊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被划入体质特殊群体的学生,其通常具有特殊的身体状况,他们往往因为伤、残、病、弱等原因在身体练习方面存在障碍,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但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更需要增强体质。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对于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的,经医学检查存在生理限制,由于身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动作能力问题,短时或长期无法达到普通体育课教学要求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须根据其身心特点设置特殊体育课程。”

本文研究者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徐州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北华大学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这四所高校包括了一本、二本和三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既有专业院校又有综合类学校,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高校的调查,我们基本能够看到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对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当前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第一,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比较随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只有北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开设了和开设过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开设比例为50%。其余两所高校,并没有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在未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体质特殊学生仍与普通学生编在同一个体育教学班中,但他们可以以身体原因提出见习或免修申请,老师在最后的考核和评估时,会采取撰写论文或者放低要求的方式,让特殊学生获得学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开课情况也没有实现常态化。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的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我们认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应该指的是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个别高龄的学生,但这并不是一个准确、可靠的标准。高校缺少划分依据,对于大多数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来说,某一学期是否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也并没有一个可以固定遵循的科学依据,他们往往只依据那一学期报体育免修的学生人数决定是否开课,人多就开,人少就停。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普遍比较随意,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统一采取走步、慢跑、太极拳等轻微运动,基本没有运动指导,更谈不上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都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但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每名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只有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第三,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据调查,在开设过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通常采取的是单独组班以及班级授课的方式。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于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使得我们目前针对特殊群体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能够培养、挖掘、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由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而言,除了应该熟悉大众体育的相关理论外,还应该具备更为丰富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方面的知识,对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近年来,随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的增加,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应该相应的有所提高。但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师,很少有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简单的让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去完成教学任务,既没有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没有引进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师资计划。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虽然也能够完成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还有待加强。另外,由于并非专职从事此项工作,许多老师重视程度也不够,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未进行过深入研究。总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3.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场地设施不足。从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包括几大类,有病、弱、高龄学生,也有伤、残学生。对于病、弱、高龄学生来说,其参与体育课程和日常运动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有保证。他们虽不能做剧烈运动,但散步、慢跑、传球等轻微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并不高,他们可以在普通场地上寻找适合自身的运动空间。所以,学校的各种体育教学和锻炼场所,他们都能与正常同学共同使用。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即伤、残学生,特别是对残疾学生而言,他们的运动空间非常有限。据调查,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几乎都没有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和锻炼设施场所。因为高校中残疾学生数量较少,高校场地又相对有限,所以专门为残疾学生开辟特殊锻炼设施的高校是少之又少的。

4.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太过量化,考核标准全国统一,考核内容多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心理、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等方面的评价。这就使得那些先天遗传了良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而那些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运动技能较低,很难通过考核,甚至会因此产生抵触体育运动、畏惧体育考核的情绪。这种体育考核方式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但据调查,目前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学校几乎没有制定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大多数高校都放低了标准,有的学校采取的是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有的简单地用出勤率来代替考核,还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考核。

二、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管理层只有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对其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才能对该项课程建设起到保证作用。但从我们调查的现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领导并不重视此项工作,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更不要提针对特殊群体的课余体育活动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高校,由于领导层重视不足,学校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都流于形式,教学随意性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松散。

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科学性。任何一门成功的课程,都必须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殊群体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现实需要,都要求我们对这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以保障其平等教育的权利。从我们的调查和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用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建设完整、实用、有针对性的特殊群体体育课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摆在了我们面前。目前,我国对于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各大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随意性大,缺乏普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也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因素太大、缺乏客观性,这些都使得特殊群体体育课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成了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师资力量薄弱。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师,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体育教师相比应该具备更丰富的康复和保健知识,但目前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大多数是由在校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真正学保健专业的老师非常少,现任教师在体育保健方面的进修和培训也不足,这是造成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制约其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4.场地、设施不足。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无疑是场地和设施。但许多高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资金不足等原因,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长期滞后,无法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更别说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进行保证。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配置了康复性体育器材。在受调查学生中,有75.6%的同学反映自己所在的学校缺乏适合他们的场地和器材,而且其中大部分同学表示,由于硬件的缺乏,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对策研究

1.建立高效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首先,要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今后高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师生配备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对特殊群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要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入口上,可以引进一定数量的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对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途径,使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其次,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辅助系统。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指的是协助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指导的人员。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可以由正常学生来担任,也可以由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同学来担任。特殊群体体育课有其特殊性,每个同学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都不同,他们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要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目的,就必须科学分析每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机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每位特殊群体同学开出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从而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人员、设施方面的制约,我们目前开设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普遍采取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这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照顾大多数同学,必须“一刀切”,教与学的沟通并不流畅。这些问题却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来解决。指导员和志愿者可以根据专业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帮助特殊群体同学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话,由于彼此是同学身份,沟通会更加流畅,甚至完全没有以往师生沟通之间那种障碍。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一起锻炼,既可以交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分享运动带来的成就感,相互交流运动经验和感受。

2.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学校要尽量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校内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运动设施资源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尽量完善,以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这样的话,学校因为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他们就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建立科学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考核与评价系统。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太过量化,是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执行的,考查的多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重考核、轻评价。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但目前,我国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和评价系统方面存在空白,全国没有一个确定的考核项目分类和判断标准,各个高校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更注重体育教育过程的评价系统,改变以往只重视考核结果的传统方式。学校要更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锻炼意识、习惯、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结合身体素质考核,建立一个评价为主考核为辅,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克明,石庆福.北京残奥会与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