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一、土地资源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将面临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

(一)厚基础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土地的测量、规划、评估和管理。实际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要牵涉到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以及农林部门,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对我国的地理状况有大致的了解。每一寸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对当地城市的经济情况要有一定了解。总体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需要较大知识量、涉及范围广、应对多种角色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型于一体的学科,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土地进行测量,用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开发的依据,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管理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拥有土地测量设备、计算机分析技术、CAD制图技术、地籍管理信息化等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三)管理型人才需求

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型人才,所懂得的知识必须是全面的,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导向,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管理。目前,国家急需土地资源高级管理型人才,从事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

目前,全国共有50多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学位和硕士研究为主。其中,如图1综合高等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100%;农林院校总数最多,占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42%,其硕士学位授予仅其次于综合院校占67%;理工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45%,本科学位授予占55%,硕士与本科专业开设比例相对持平,而博士学位授予点为零;文史师范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教学为主,专业开设占78%。

由表1得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量有很强的要求,其至少是本科以上学位;农林院校比理科院校更重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所开设的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明确学科的定位

部分高校对学科认识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土地资源管理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下属专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忽视了它是兼管理学与工学学科于一体的专业;2、部分学生认为土地资源就业方向是地方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或农林部门等,进入门槛高,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和专业实力,导致一些学生学术研究积极性不高。

(二)未形成统一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虽不同,但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的部门,例如在《土地资源学》中学习到的内容可能会重复出现在《土地管理学》或《土地资源学》课本上,甚至在《公共管理》课程上也会提到。很多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核标准不一样,也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整体教学质量都有待提高。

(三)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实验课程有:地籍测量、土地评估及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但很多的高等院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数理统计、测量与遥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主要还是与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要求教师需要懂得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都重理论轻实践技术,这是大多院校教学的通病。

四、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科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考取公务员,到地方国土局、规划局或农林部门去工作,也可以从事土地及房地产价格的评估与管理等工作。实践证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范围广、发展好、待遇高,是一份非常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

(二)形成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牵涉的学科非常多,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每一学科都自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都值得深究。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一个教师分担几门课程,每门课程穿插其他学科重复内容,这让很多学生搞不清每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无心做学术研究。因此,形成统一的、完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障学生认真做学问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性的教学

目前,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置均偏向理论教学,实践的部分少之又少,这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即将毕业时会非常迷茫,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到企业从事开发报建工作,不知道其工作流程;应聘土地及房地产评估师,不知道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论;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不知道如何使用土地测量设备,这些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

五、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为一体的学科,牵涉范围广,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数字印刷是一门偏应用型、交叉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印刷业务、数据库管理、网络印刷等业务中。作为一名本科院校数字印刷专业的学生,要对印刷和数字印刷的概念非常清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是以满足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张悦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18-26

[2]曹林奎,刘世亮.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土地管理与发展,2012,11(4):20-30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形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3-1

中国是一个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土地资源包括山地、平原、高原、湿地、湖泊等,是一个国土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是因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在人均土地上就显得相当渺小,再加上一些对土地不合理利用因素的存在,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利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本着为人民幸福生活着想的原则,加强对我国国土资源的深入、多元化的科学合理研究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清现在国土资源的具体现状,对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将国土资源的利用与对自然资源及自然环境的保护联合起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 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的具体形式

土地是生存的基础,是兴国安邦的首要条件,其他一切建设都是在土地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地资源一直就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地上那些能源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各国经济布局和国际安全秩序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将国土安全与国家安全放在一起,把国土安全提高到战略保障的层次。我国的土地资源在总体上分为农业土地和非农业土地两类,以前我们国家农业土地占绝大多数,近年来随着发展的需要,非农业土地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增大。进行国土资源的配置是合理分配与使用土地资源的保障,能提高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促进国土资源的价值增值。我国的国土资源配置包括对土地的调查与评估、对土地的测绘与规划、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管理及土地税收等,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国土资源管理得是否合理与土地的利用是否合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土地资源的形式与土地管理的现状是相互联系的。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土地都是人民梦寐以求的资源,是我们的生存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过多次,从最初的集体拥有到后来的个体针对性利用,可以说对土地资源的管理经历了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总体来说包括这几阶段:垂直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等,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上,土地的管理权由分权为主向集权为主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土资源的管理存在着问题。

2 国土资源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的具体形式与管理的现状出发,可以看出国土资源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现在,土地与建设是连在一起的,由于乱占和滥用土地,我国可利用的耕地越来越少,土地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非农业土地的批准与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如各种行政中心、开发区等仍然还在大量征占土地,地产项目也在不规范、不合理地占用土地,土地的污染又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等。

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问题也是很突出的,而涉嫌有关国土资源的案子都是一些棘手的大案子。在国土资源垂直管理的省级以下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管理脱节问题,使得国土资源部门在干部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双重压力下勉强维持。因此,在这种特殊而敏感的情况下,很多人就开始钻体制漏洞的空子,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土地管理监督力度缺乏,再加上监督人员本身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使得监督机关的工作受到了限制,国土资源的管理问题成为一个棘手的突出问题。

3 针对问题的对策

问题存在,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把问题造成的影响减到最低。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与监督机构,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一个独立的、客观的办事平台;国土资源的管理要像宏观和综合管理方向发展,使得管理工作统一、合理、高效;在省级以下的地方国土资源的管理中,要加强改革,强化地方国土资源管理,成立一支优质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保护与使用办法,完善人事管理与国土资源经费的合理使用;要严格禁止不合理和滥用土地的行为,对行政中心及开发区等土地的征占要严格把关,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浪费现象发生;保护环境,及时处理垃圾,加强对人们环保知识的普及,降低环境污染因素对土地资源的污染等。

参考文献

[1] 王海斌.分析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华章.2013,(6).

[2] 王立.我国国土资源开发测绘保障相关问题探讨.科技向导,2013.

[3] 任永江.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管理,伊通满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327.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34-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开始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截止至今,全国有80多个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问题。

据调查显示,自2006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在降低。而该专业对口的部门却表示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主要的原因有:(1)一些院校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解片面,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本专业,陷入了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困境;(2)在教学中往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缺乏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3)自金融危机后,大学毕业生盲从考研,影响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2]。本文主要探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达到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置科学;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实践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

二、正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独立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素养、从事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因此,我们在培养时须处理好专业的刚性要求与弹性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各个院校本专业中的优势,培养具有相关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达到加强本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性。以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学、法学等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3.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政策性、时间性较强的专业,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国特有的年轻专业,相关的理论发展在摸索发展阶段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

(三)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要求,教学课程改革以“整体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个性[3]、创新型人才”为立足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学生观,将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成主动的执行者。

1.横向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指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提高整个专业人才基本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院校的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包含国家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国家课程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培养水准,由专门机构硬性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内容包括:(1)德、智、体、美等方面修养的培养有关的课程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课程;(2)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3)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基本的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则是以“以学生为本”,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学术上、地域文化等),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特色[4]:一是院校特色。各院校以原有学科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地理科学背景中创立,形成了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与房地产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则偏重于农学类,像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等,而湖南农业大学位于长江以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因此其偏重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土地开发与保护等。

2.纵向课程体系。纵向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定位,其基本结构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①公共课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②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是本科教育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要求掌握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领域的重要理论以及创造过程、应用方向。各大院校必须以国家课程为参考,并适当的增设一些与院校特色课相关基础课程。③一般专业课程: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制订一个科学的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④专业化课程:是课程设置能动机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理论方面的有关课程。课程的设置应是在在一个良性的社会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学生,其主要体现在能不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较为充分的市场需求,实践能力高低是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的依据[5]。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①课程实习: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讨、高年级学生讲述经验和体会、专家作报告、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②专业实习:各院校与国土局、勘测规划院、土地房地产评估等相关部门、中介公司进行人才、技术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和专业交流等合作。③科研项目:各大院校发挥本院校的优势,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科研项目以及各院校老师承担的重要项目。④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能够反应学生综合技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校内外“双导师”[6]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的企业和单位,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成实习任务。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采用“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6],侧重提高专业能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则重点培养科研基础能力,为今后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最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顺利的完成了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综合培养新模式。

3.横向课程体系和纵向课程体系的关系。横向课程体系与纵向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是纵向课程体系的基础;纵向课程体系是横向课程体系的具体化。因此,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综合两者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才能够得到科学地发展,实现专业的定位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严密组织,务必使每年、每月、每日都要环环相扣,务必使每节课程都有相应的课题,不致失落了主题或颠倒了顺序。”[7]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构建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实现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裴斯泰洛奇说过:“技巧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才能发展”。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大学生专业实践的黄金时期——寒暑假,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实践。

1.大学一年级。大一的学习在沿袭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加以自主学习的引导。以教学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和实践内容(寒暑假课程设计)为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2.大学二年级。以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为主,学生统性的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行业情况。该阶段的课程教学: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实践内容:在校内,优选和整合本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场地,满足专业新发展的要求。在校外,企业合作和交流是关键。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特别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在意义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3.大学三年级。课程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化课。采用情景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后从事的方向并选修相关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专研专业问题,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项目研究或者自主申报课题研究。

4.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是学生角色转变的转折点,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面向社会为主。教学课程主要有专业化课,实践教学就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度,广泛地与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与地产估价公司、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的进行合作指导。

三、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自本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来,土地资源管专业向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化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土地管理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着手,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参与课程制定的过程,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机制。一方面,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绘画自己的未来,增加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作用。以改变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现状,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巧灵,李玲,路婕,薛晓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169-17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君,林瑜.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9):78-80.

[5]杨小艳,陈龙高,等.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9,(4):74-76.

[6]徐红丽,张宇.浅谈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出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89-91

[7]钟启泉,张华.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行发教务字[2010]87号)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一、中国难以复制OPEC模式管理稀土资源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两者都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资源,但国际市场的地位却迥然不同。在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原油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能源,虽然现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原油仍会扮演工业“血液”的角色。正是基于原油现阶段的不可替代性,各大原油消费国也乐于看到OPEC的存在。因为,正是OPEC稳定了原油市场,当世界经济萧条时,OPEC通过压缩产量来保证油格的稳定;当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OPEC通过扩张产能来保证市场供应,使原油价格不至于大幅涨升。

如果说原油是工业生产的基础,那么稀土就代表了工业的未来。稀土资源全球已探明储量不到一亿吨,是既稀缺又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西方经济整体持续低迷的状况下,欧美日等寄望通过技术优势,使经济走出危机的泥潭,走向全面复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而稀土功能材料在永磁、发光、催化、储氢、抛光、乃至军事高科技等众多高新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未来新材料领域的明星,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维生素”。有鉴于稀土材料的重要性,欧美日一方面大肆作战略性囤积,一方面与中国对簿于WTO,希望通过WTO规则迫使中国继续向国际市场提供廉价稀土材料。

(一)OPEC是多国合作的产物,中国稀土管理难以引入外力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宗旨是通过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自身利益。现有的11个成员国,原油储量占世界上已探明储量的78%,并为国际市场提供占总消费量大约40%的原油。OPEC通过在成员国内部分配配额的方式,控制原油产量和影响国际市场的油价;通过保持原油市场的繁荣,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稳定供应,来兼顾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双方利益,避免引发纷争和消费者国的不满。

中国对稀土的管理却难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首先,中,俄,澳,美等稀土储量靠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其它国家基本没有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其次,中国过去罔顾环境的低成本开采模式迫使其它国家放弃了对本国稀土的开采,转而使用中国稀土原料。所以,在稀土开采和早期提炼环节中,中国在世界上找不到合作者。当中国开始放弃原始的开采方式,加强管理和调控时,只能以一已之力,抗衡欧美日等主要使用国了。

(二)OPEC通过与非成员国合作定价,共同维护国际原油市场的健康发展

OPEC左右着全球原油市场,也经常被批评缺乏透明度。为了保障成员国的利益,OPEC始终坚持认为原油市场供给是充足的,提高产量只能是特定条件下的措施。然而,它的这些不作为,却很少引来消费国的集中攻讦,其中诀窍就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主要由OPEC官方价格、非OPEC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和易货贸易价格等共同决定,在价格形成过程中,OPEC官方价格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种,所以,能够在市场中达成平衡。

反观稀土的国际市场价格,中国作为最大的生产国和供应国,不能通过价格手段有效调节供需,在价格形成中无能不力。当我国开始通过行政手段调控稀土生产和出口时,使稀土的价值回归正常时,飙涨的价格让习惯于廉价使用的西方各国怨声频传,也使中国陷入WTO规则的纷争中。

(三)中国稀土缺乏OPEC的国际化

OPEC虽然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原油储量,但OPEC各成员国的原油从勘探、开采、冶炼、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基本都是国际参与,众多西方大牌石油公司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获利者。换句话说,OPEC是一个限制较少,进入门槛不高的公开市场。

中国稀土经过了多年的无序开采后,国家开始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税、出口配额等措施控制稀土的开采和出口,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稀土出口的乱象。2007年12月1日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将稀土资源列入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虽然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稀土资源,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关上了国际合作的大门,使渴望参与中国稀土开发和生产的国际企业,转而成为攻击中国政策的急先锋。

二、中国稀土生产和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短视和急功近利使稀土资源地饱尝恶果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多部委就联合发文,规范稀土的生产秩序。然而在地方GDP增长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违规或越权审批稀土项目、无证开采、作坊式开采、超强度开采等现象多年来一直禁而不止,国家政策难以全面实施。加之许多稀土产区基本分布在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县市,利用稀土构建支撑区域财税的系统产业,成为了这些地区走向小康的不二选择。

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在稀土开采、选冶、分离等多个环节,落后甚至比较原始的工艺被广泛使用,导致矿山被破坏性开发,地表植被被严重损毁,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以毁灭性打击。部分产区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和枯竭,并造成山体滑坡、河道堵塞、环境污染等事故和灾难,给稀土产区的公众生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2012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表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也证明了对稀土资源的盲目过量开采已经影响到稀土资源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具有采研产销综合实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稀土资源是一种由17种元索组成的金属大家族,有轻重稀土之分。我国重稀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西、广东、福建、湖北和四川等省份,其中江西赣州被称为“世界钨都”。重稀土品种多,分布广,单体矿山储量有限,矿产地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而轻稀土则相对集中,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轻稀土矿区。由于稀土资源的自有特性和之前的管理松懈,我国稀土从开采到冶炼分离的全产业链中企业隶属关系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众多管理部门。由于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南方稀土产业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北方虽然有包钢稀土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也处于中小企业的包围之中。稀土“小、散、低、乱” 的生产格局导致市场供求波动、监控管理困难、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且在国际市场受制于人、国内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等乱象。造成这些恶果的根源是全行业缺乏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稀土新材料开发和终端应用技术方面,也没有具有超前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龙头企业。虽然在国家政策不断收紧的前提下,中国铝业、五矿集团等央企和广晟有色,中科三环等上市公司纷纷参与稀土开采,但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难以起到应用的作用。

(三)稀土出口管理政策粗放,配套法律法规缺失

为了保护我国日渐式微的稀土资源,国家加强了对稀土产品的出口管理,取消了出口退税,设置了出口税和出口配额,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稀土产品出口的混乱局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现行的出口管理措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稀土产品的税则归类设置和税率级差梯度难以监管品种繁多的稀土出口产品。如我国出口的上百种主要稀土产品中,仅有45个10位税号的稀土产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并征收15-25%的出口关税,其它税号的商品则不涉及。其次,海关监管查验手段单一,难以管控严重的稀土走私。稀土产品品种多、体积小、价值高、物理外观难以分辨,虽然中国海关将稀土列为重点打私项目,但稀土产品的出口走私现象仍然猖獗。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第三,配额管理措施不到位且存在非法买卖,配额管理没有取到应用的作用。目前我国稀土出口配额简单地分为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和稀土金属三种,不能涵盖各种用途的稀土资源出口管理。同时,出口配额的非法买卖不仅扰乱了稀土的正常出口秩序,也折射出目前配额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

三、建立我国稀土生产和出口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WTO平台,与消费国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稀土资源出口管理是中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又牵涉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对于欧盟、美国、日本等稀土消费“大户”无视稀土产业损毁性开采给中国国内带来的生态灾害,无理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政策,甚至提交WTO仲裁的做法,中国要充分利用WTO的规则,予以坚决的回击。其一,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20条、第21条“安全例外”的规定,在特定安全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WTO成员国有权暂时停止施行WTO特定义务,对这些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等规定,中国管理稀土出口合情合理。其二,WTO认为,保护可用尽自然资源有关措施在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时,不违反WTO?规则。所以,我国应将限制国内生产和使用、打击非法开采和非法走私等情况通报WTO和相应国家。其三,积极与稀土消费国协商,将自主配额转变为协商配额,并要求消费国协助中国打击稀土产品的非法走私活动,使稀土贸易回归正常渠道。

(二)建立稀土资源出口的全产业链管理体系

我国应对稀土资源实施战略性保护,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采;另一方面适度控制输出,保护国家经济和资源安全。为此,在稀土产业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情况下,必须做到:第一,将稀土产业整体纳入国家的监管之下,稀土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必须经由国家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选冶、分离等生产过程也要在技术、安监、环保等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要有切实可行的稀土产地山体、植被恢复系统。第二,将稀土产品全部纳入出口管理清单。稀土资源及其产品范围广、品类多,需要对各个稀土元素及产品种类进行细致分析,根据既往开采、应用、资源储量和现在矿体矿山的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并适时更新管理清单。第三,综合运用多种出口管理手段,继续控制出口总量并通过出口经营登记、稀土产品出口许可证、出口税和出口配额等形式管理稀土出口。

(三)加快产业整合,加大科研投入,多路径保护我国的稀土资源

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程度日益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兼顾国际市场和国内就业、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目标,难度越来越大。要突破当前的稀土困局,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权衡和考虑:首先,加快产业整合,组建多个综合实力占优的专业化公司。目前,北方稀土已确定由包钢稀土领军完成,而南方稀土分布多个省份,涉及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央企和上市公司等不同主体的企业,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国家强力部门介入(如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等)、主导稀土产业的整合,组建几个集开采、生产、科研和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矿业集团。其次,大幅增加科研投入,集中科技力量,攻关核心技术,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迅速改变我国只能出口稀土初、中级产品而大量进口稀土高端产品的局面。第三,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各稀土产地政府部门应该依据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7月26日工信部《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和商务部对外贸易司《2006年稀土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严禁搬山式开采,淘汰土法选冶工艺,严格环保门槛,阻止资金、技术流向不达标的稀土企业,完善企业的环保配套措施。第四,构建全国性稀土开采、生产、贸易和科研信息系统,广泛收集、研究、交流国内外各类信息,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为企业传递开采、生产、研发和贸易等综合信息。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经营;土地市场;城市土地管理;民营经济

土地经营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管理型转变为资产经营型,这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取向。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大做强对全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城市土地管理: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的转变

1.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及成因分析

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主导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1)从管理主体看,其主体是城市政府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市民力量(包括社区)未被充分发挥;(2)从管理方式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3)从管理职能看,过于宽泛和粗糙,承担了本该由社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而该管的公共职能却未管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僵化、低效、无序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呢?

就理论而言:(1)把公共行政权与国有产权合二为一。政府管理经济生产权,又直接经营可以市场化的产权;(2)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认为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国有企事业用地就是国家用地,因此,其用地是不要任何代价的;(3)禁止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认为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就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就观念而言:(1)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1;(2)对土地及房产(房地产)的战略地位、高增值性及“多元性”的经济功能(如开发、融资、服务,等等)未能予以足够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

就实践而言:(1)多头、分散的管理造成执法上的漏洞与偏差;(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地位的凸现、城市功能的急剧扩张使国土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3)政府“唱独角戏”,未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土地配置的市场化率低,市民的参与度低。

2.转变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现实依据

(1)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快速流动与交互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营好城市土地,关键要看城市政府是否为用地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我国已是WTO成员国,WTO的三大基本原则(透明度、平等和市场准入)主要就是针对政府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公开、公平、公正供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2。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使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和安全运行。

(3)新公共管理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经营土地”正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3.经营土地的实质

在市场经济领域,经营的概念无处不在,但土地经营的出现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关于土地经营尚无明确而规范的定义,理论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城市土地经营应包括土地获取、土地收购、土地出让、土地储备以及土地管理等内容。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主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制订一系列引导、培育、调控土地市场的政策和计划,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土地保值增值、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双赢,其最终目标就是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换句话说,经营土地,并不是简单地“以地生财”,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值。主要包含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并重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

首先,从管理的目的看,由于城市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因此,必须以服务于城市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为主题,优化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提高集约利用程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根本性转变。土地供应从增量为主向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转变。

其次,从管理的方式看,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保护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安全运行:(1)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所有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对于非经营性土地,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的意向者,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换句话说,对协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地价评估、集体决策和结果公开的程序;(2)重视市场信息的整理与披露工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3)建立和规范土地有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再次,从管理的主体看,(1)实行建设用地集中统一管理,把利益分配权集中在政府手中,而不是某几个部门手中;(2)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经营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深入研究制定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是经营城市土地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土地运作成本和效率的问题;(3)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扭转分散、多头供地的局面,使政府成为平衡土地市场供需的主导力量。

二、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土地管理体制的转变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奠立基础

土地、劳动力、资金是传统经济必不可少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及综合平衡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作为财富之母,土地经营是民营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一方面,土地是企业生产、经营场地的承载物,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企业只有获取土地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并通过产品销售而获取生产利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土地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流通领域的限制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土地本身可以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之一,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新的商品销售,获得利润。因此,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具有保值、增值特性的资产。过去,我们只看重土地的资源属性,而轻视其资产属性,因此,在管理体制上,重管理、轻经营。显然,国有土地价值的体现需要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更需要土地经营,不仅其自身要有土地经营的理念,更需要政府土地经营的外部大环境。这里,企业土地经营是解决如何发挥企业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问题,政府土地经营则是关系到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非公有经济能否公平进入土地市场的问题。况且,企业土地的价值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还依赖于政府土地经营的大环境。

2.民营企业发展对土地资产经营提出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实行“无偿、无期限、无流通”的“三无”政策,但民营企业不在划拨对象之列。1987年,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锤,催发了走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第一次革命,民营企业成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并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如何建立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土地制度,即如何经营土地、如何经营城市,成为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解决了土地是否可以成为商品的问题,第二次革命则是解决如何经营商品包括商品如何流通的问题。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主体之一,民营企业对政府在城市土地经营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制定切实可行、长期稳定的规划。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土地的控制手段主要是计划和审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是依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一方面,规划的切实可行有利于保护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划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规划。

(2)建立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交易市场是经营土地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对土地市场实施有效管理的场所。政府必须制定市场交易的制度和规则,采取措施来保证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一为民营企业构筑土地交易公平竞争的平台;二是集中交易,提高土地成交率;三是确保土地交易安全性;四是根据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提出稳定地价的具体措施,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

(3)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政府加强土地储备的力度,以充足的土地资源调节土地供求关系,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

(4)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等重要政务信息是民营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政府必须尽早予以公布,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土地经营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城市土地经营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土地要素市场环境,具体表现为:

(1)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土地供应实行以协议出让方式为主、招标拍卖为辅的双轨制,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同的服务待遇,让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土地等要素使用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处于平等地位。

(2)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在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民营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性,使它天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土地交易领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运作、高效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土地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屡战屡胜。据统计,深圳土地交易市场成立以来,民营企业累计竞得土地75万平方米,占总成交土地41%;厦门市目前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莲坂旧城改造也是由本市的一家民营企业通过竞争中标的。

(3)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土地资源。一个集中的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信息瓶颈的问题,促进土地与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未开发的存量土地由国有企业掌握,通过土地交易市场的积极引导,存量土地入市,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源贫乏的瓶颈问题。

(4)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实施城市土地经营策略后,所有土地的前期审批手续由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民营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土地后,即可进行开发。由于省去了中间审批环节,赢得了宝贵的开发时间。

(5)降低交易门槛,盘活民营企业资产。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拥有土地资源的民营企业无开发能力,而企业正常运作或调整产业机构需要大量资金。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后,有限度地放开了土地交易条件,允许未达到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在场内交易,降低了交易门槛,加速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本的套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6)为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城市土地经营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公开,不仅要求交易信息公开,同时要求政府政务信息和发展规划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定期公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土地供求信息,有助于民营企业根据政府计划结合本企业发展制定长期计划。

三、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

目前,在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实践中,因政府管理(服务)土地市场的职能(功能)不到位及相关法制建设、运行的不健全、不规范,全国土地市场秩序还存在不少混乱现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显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就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呢?

1.依法行政、加强服务

就管理主体——政府而言:

(1)依法行政,行为端正,以经受各类经济成分的监督和市场的考验。

(2)由传统行政向规划和经营转变,面向未来,重视创新、目标和战略,注重顾客导向,提供回应,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3)配备、培养相关的人才,管理到位,各种市场交易的信息才能收集起来,才能对市场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出准确的预测。

2.加强与完善合同管理方式的运用

就政府管理方式而言,必须强化政府供地的整体统一性,把大部分需要政府审批的事项集合在供应环节和供地合同中。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说过,“签订合同是公共组织可以选择的最困难的方法之一,因为起草合同和监督合同需要高超的技能。”3主要涉及“起草合同、符合招投标的法律要求、制定适当的绩效说明书、适当地监督合同、鼓励竞争、避免过分依赖承包商”4等方面。具体地说,必须注重对合同起草、签订、履行诸环节的连续管理与追踪控制。

(1)在合同起草、签订方面,必须充分吸收项目相关群体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投标的科学性、公开性、竞争性;对投标商的资信、实力及项目成本费用、业绩质量、预期收益等信息要有可靠的把握和准确的预测;合同条款尽可能全面、细致、明确。

(2)在合同履行方面,必须赋予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合同条款、合同履行的解释、监管、制裁权利,保证合同目的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3)在合同规范方面,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合同中同样为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设定一些必须履行的程序性义务,这主要体现在协商制度、听政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教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规定上——对政府拥有的主导性权利进行有效的约束,以保证政府的合同管理行为不致蜕变为单方的行政命令行为。

3.建构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

就土地管理机制而言,必须以土地有形市场(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加强系统内外、公私部门的学习、交流、合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订、出台,真正确立起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应该说,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土地资产合理配置的范围将大幅度地拓展,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不断实施也会对城市土地资产管理运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4.面向未来、苦练内功

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洗礼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后,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提高。进一步说,面向未来、练好内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可靠依据。

(1)拓展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具体地说,必须从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传统产业分离出来,把二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

(2)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融入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走与国际接轨之路。

(3)吸引、储备、培养懂得国际惯例和竞争法则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Farnham.D.andHorton.S.ManagingTheNewPublicServices,London:MacmillanPress,1996.

3.[美]R•科斯、D•C•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陆红生、王秀兰: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学益: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班论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思路,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