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控制

1.前言

项目的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风险控制保障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环境等目标按时保质保量的实现。风险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分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分析其对项目目标顺利完成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2.工程项目目标与风险

实施项目要完成的预期结果就是工程项目所要达成的目标。项目的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组成工程项目目标的目标系统。“目标管理方法”是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主要管理方法。制定科学的工程项目目标,并且以完成目标为目的,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保证。

通常我们把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如果发生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称之为风险。因此工程项目风险是不能完成预定的工程项目目标的可能性,包括进度风险、技术性能风险、质量风险和费用风险等。项目工程风险根据风险的承受人又分为,项目业主/法人风险和项目任务承包人风险。

3.施工阶段的目标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其核心是项目目标控制,途径是采取目标控制的方法保证工程项目的成本、施工进度、质量等按预定的计划实施并将其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项目管理通过采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式,调节项目各个目标的冲突,确保项目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3.1质量控制

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生命,因此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针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保证工程质量。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等五个方面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材料、方法和环境应该重点控制的因素。

3.2进度控制

根据完整合理的进度计划书,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跟踪检查、分析、调整与控制,称之为进度控制。保证项目投入使用的实际的目标顺利实现是进度控制的终极目的。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定期跟踪检查工程进度的情况,如若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选择合适的系统的进度控制措施。

3.3费用控制

工程项目费用控制即投资控制,应该和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合同管理同时展开。其重点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通过对整个施工过程使用的费用进行监督和收集,对消耗的费用进行费用分析,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费用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3.4合同管理

在建设工程的全过程中,用合同的形式约束项目实施阶段的各方参与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称之为合同管理。某种角度上说,项目实施的过程同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是一致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重要依据及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施工管理过程中,合同的作用是规范、约束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行为,处罚拖延工期、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严格依据合同中相关费用条款,对费用是使用严格按照规定控制。

4.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4.1施工阶段的项目风险

项目内风险和项目外风险是项目风险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项目外风险。由项目的建设环境和建设条件的不确定引起的项目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等,称之为项目外风险。其二,项目决策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风险称之为项目内风险,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材料和设备供货商的选择、施工中遇到问题处理方案的选择、上级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合同缺陷、施工承包方的失信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是业主风险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控制这些投资风险。

4.2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评估

第一,不同合同类型的风险承担情况

合同的选择对风险的分配有很多影响,合同的核心内容是对于风险的承担方是谁,应该承担的责任等。对于项目总承包合同、施工总包合同、分项直接发包合同中,业主或项目法人承担的项目风险分别约占20%、40%、50%,由此可以看出,承包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风险;在计价方式的合同中,业主或项目法人在单价合同、总价合同中占项目风险的40%、20%;但是在成本加酬金类型的合同中,业主或项目法人承担的风险占到项目风险的90%以上。但是通过交工验收后的工程项目,原来应该有承包人承担的合同风险责任就转移给了业主或者项目法人。

第二,工程施工合同中风险分配的一般原则

原则一,风险的分配应该对降低工程造价和合同履行有利。原则二,合同双方如若一方具有有效的防止和控制某种风险或降低该风险引起的损失的能力,则该风险就有该方承担。原则三,为了达到减低成本,节约投资的目的,风险的分配应该有助于调动承担方的积极性,认真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4.3工程项目风险损失

项目风险的危害在于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对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造成不利影响。在某些时候,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统统可以归结为费用问题。因此费用损失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引起的损失,同阶段各类已发生的风险造成的损失之和,亦涵盖了经济、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第三方责任等引起的损失,风险事件造成的最大损失和对该工程项目造成的各种损失的总和。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2篇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分析

风险是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的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实际上就是实际结果与计划结果的变动程度,这种变化程度越大,所谓的风险就越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由于风险与利益的对称关系特性,实际上是开发商实施开发过程中的固有风险。在现在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定位(决策)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括项目的产品定位、建筑产品的质量定位、建设环境的品质定位,都是根据市场调查、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的,是指导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的依据。可以说,项目的市场定位确定(决策)以后,基本上就敲定了项目的建设风格、建设成本、营销推广方案,也就决定了项目的销售前景,一旦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是后期无法或者是非常困难弥补的风险,也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属于总体风险(决策风险),属项目建设的决策性失误风险,其结果是不可管理风险。

2、项目的投资支持能力风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前后,由于对市场定位的认识模糊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是没有真正做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或者是对企业资金筹措(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过高地估计,或者项目成本分析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或者没有吃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政策,对大的经济环境把握的不准;或者是成本过程控制严重失控(突发性事件)、意外因素过多等等原因,导致的项目资金支付能力达不到计划要求,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3、项目的质量风险。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向设计提出违反设计规范、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所造成的“投机性”质量问题;施工阶段,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不按照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规定执行设计变更,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过程控制,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给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包括“质量通病”造成的纠纷);项目管理目标制定的不合理,以至进度与质量、与安全产生冲突造成的质量风险;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等,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

4、项目的合约履行能力风险。在项目运作和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地转让、融资、设计、监理、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勘察设计成果审核、招标、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销售委托、购房等合同或协议签约、履约过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比较多,如果在关键的过程出现控制失误,那将给项目造成相当大的麻烦,造成较大的履行能力风险。比如,在目前土地供应体制和贷款政策条件下,寻找土地、找寻资金是企业试图突出“瓶颈”制约的普遍方法,有时候在“饥不择食”的景况下,可能会因“省略过程”不慎跌入“陷阱”。

5、项目建设的“创新”风险。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使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条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保持企业能够持续稳步发展,追求合理计划利润,保证获得既定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情形下,为了服务目的,追求项目与周边项目的“差异性”,选择自己企业不熟悉或者认识尚不足以完成追求的“创新”,也是极具风险的,更何况正常地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6、项目的“政府”风险。“政府”风险多发生在政策的不连续性、突变性和漏洞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发生在违规操作的投机性过程、对政策不理解的盲目性过程失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掌握相关地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必须掌握地法规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等。必须掌握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操作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比如,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政策、新的银行贷款政策、合同担保政策、高院对“合同法”的最新司法解释等等,特别是2004年下半年以来、2005年元月1日后执行的新政策,一旦出现违约、违规或者失误,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这类风险属于可控风险,但所造成的损失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三、开发商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导致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决策层,其核心是选择最佳风险技术管理的组合,目的是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效能。因此,开发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为:

1、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加强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将项目的任务细分的更具体、更明确、更严密、更便于控制,以免遗漏而产生风险。

2、合理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按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

3、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

4、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

5、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过程中,利用动态管理,合理配备资源,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专业监督的方法,减少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规避潜在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的可能。

6、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7、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

8、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四、开发商规避项目风险的对策建议

1、建立或附设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对本地区各个区(段)域的规划、土地、项目(包括在建和意向)、适宜项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经常性从容分析,比较临时“抱佛脚”分析的依据和理由会更丰富;合理安排资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时间管理象限里,开展“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紧急”的工作会从容、更周密,提供的决策依据会更科学,规避决策依据错误造成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2、合理配备具备基本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营销、开发、技术工作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提高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培养知识面宽、具有科学态度又有主动工作热情的“研发”队伍,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用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改进等方法,把企业产品的研发作为“龙头”对待。

3、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决策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决策层必须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简单地说就是会经营、懂管理、知法规,唯如此才可能避免投机、政策、担保等风险,才可能妥当地处理风险造成的后果。

4、积极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的体系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适应于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真正地实现工作质量的提高。用管理体系管理,用工作标准、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工作有依据,效果有证明,追究有线索,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5、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本行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了解政策规定,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

6、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标过程中,准确核定标的,利用竞争、价格、供求机制,合理制定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投标的条件,为项目合同管理营造工作质量环境;在合同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可管理风险进行合法的消除、缓和、转移;在合同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合理应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规规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财务手段,将“承包商风险”、“业主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决不允许在过程中因出现“违规”或“违约”现象而导致“意外”风险失控。

7、利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监督、节点考核等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过程实施“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在编制计划时,就对风险存在的种类、影响的范围、时间、效果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一般规律制定规避风险、分解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就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同利益的对称性影响,加强计划的监督,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关闭阶段性管理目标,是保证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8、重视“过程控制”,加强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管理,消除“质量风险”、“协议、契约履行风险”的影响。在策划、决策阶段,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建设环境评价和经济技术分析,准确进行市场调查和企业投资支持能力分析,正确决定项目的产品定位、品质定位,合理确定投资额度,避免出现品质与投入矛盾的风险;在设计阶段,坚持按照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求、规范标准要求监督设计,进行设计评审,把投资控制(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90%--95%)的最关键一步控制好;在招标、签订合同阶段,准确编制标的,合理把握投标优惠条件,签订一个有效且有利的协议(合同),作好投资控制的关键的第二步(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5%--!0%);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投资、质量、工期、安全”控制,加强“合同、信息”管理,强化建设过程与项目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对关键部位和容易产生“质量通病”、对结构和使用功能有影响、对投资、小区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加强监督,把实施过程的风险作有效的控制。

9、重视项目完成过程中阶段性工作(过程、活动)、实施结果的评价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关闭阶段性计划,为企业正确认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下步工作持续改进创造基础。阶段性工作的考核评定有项目管理层组织进行,也可以由职能主管领导组织分阶段或者按照计划的节点控制目标进行,考核的内容是计划的节点控制目标完成管理情况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结果是决定是否调整计划、调整目标,是否决定关闭阶段性管理任务。项目管理考核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或者是组织结构中的部分,考核评价的对象是项目管理层(主要是项目经理),考核的内容是按照《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目标和指标,对项目实施情况(包括节点关闭情况)、项目管理水平、管理绩效进行终结评价,确认阶段性考核的结果,确认最终结果,确认项目管理组织(项目部)的职能是否具备“解体”。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 质量控制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60-02

一、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涵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它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两方面的内容。

审计工作质量包括审计各项规章制度、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计划的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工作汇报、总结;审计报表的填制、上报;审计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审计人员的聘用、培训;审计档案的管理等。审计项目质量则包括审计计划是否可行,审计证据是否充足、有力;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合理,问题阐述是否客观、清晰;审计意见及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对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等。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终衡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标尺和准绳。

现代审计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的。审计风险既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分配审计资源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审计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审计主体对各种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所限,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国家或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从以上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涵义中,不难看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审计工作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计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风险也随之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还要回避风险。而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正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其实质是作为主体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

审计风险防范则是在审计质量控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建立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控制或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首先,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现代审计更多的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然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素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始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不可控制,审计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将审计风险控制减小到最低限度。例如:可以通过严格审计作业程序控制,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建立审计报告审核制度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其次,审计风险防范会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审计风险虽然存在,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分析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即通过审计风险控制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同时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

三、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因素分析

从审计管理角度来看,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1.可控因素。即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而产生的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

(1)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控制程度和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等。从总体上看,目前,一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尚不合理(多为财会、审计、工程人员),缺乏相关法律、金融、外语等知识,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特别是业务骨干断档问题已十分紧迫。随着审计工作逐渐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人员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伴随而来的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难以控制。

(2)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审计项目计划和立项方面,审计部门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组织和立项缺乏必要的审计调查程序,对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就会造成审计人员到达审计现场后,审计项目无法开展或因审计资料准备不足,出现停工、窝工现象,造成审计成本增加;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审计组人员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就会造成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成果不突出,甚至出现个别项目重大“漏审”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对审计形象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审计报告阶段,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问题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发掘审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审计结论流于表面,审计意见和建议无法对决策产生影响,审计报告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完善,就会导致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不能实现,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审计风险增大。

(3)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是一项团队工作,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员,只有每个人都注意自己岗位的工作质量,注意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的质量,共同防范风险,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个别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淡薄,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和疑点不能采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职业判断,没有完全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认为审计只是奉命行事,而且上有领导,即使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不必大惊小怪,就会造成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审计风险难以避免的后果。

2.不可控因素。是指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产生的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

(1)法律、法规、审计标准有待完善。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或不够明确,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或新问题的判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支持,如果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带来新的审计风险。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执行时,则资产、会计资料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也因此而容易进行,审计风险也较小。当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而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等情况,审计风险则较大。

四、开展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对策

1.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所以,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当从作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主体的审计人员抓起,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增强全员全过程控制和风险的意识;二是增强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意识;三是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工作。

2.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的组织和监督机制。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要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应有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监督机制,才能达到满意的审计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和风险防控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2)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与风险防范。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应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首先,要充分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合理调配审计组成员,精心组织。使审计组成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搭配得当,能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同时还应具有在工作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其次,精选项目。制定审计计划前应充分做好审计立项的调查工作,确定审计立项的依据、内容及审计立项所要达到的目标等。

在实施审计之前应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详细了解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工作的内容及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审计工作的重点,合理安排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组成员的分工,确定审计工作的程序等。

进入审计现场开始审计工作之后,应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重点开展审计工作,并明确审计组成员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审计组成员之间应定期进行沟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交流下一步审计工作的想法及准备采取的审计程序或方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将问题查深、查透,找出问题产生的制度及体制上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杜绝同类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效果。

最后,精写报告。在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审计人员所在的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反映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审计报告也成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最关键一环。它主要包括:审计报告中对问题的阐述事实是否清楚、准确;所涉及数字是否真实;所附材料是否可靠有力、齐全;审计结论是否措辞得当,有理有据,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是否标准、要素是否齐全,语言、文字表达、结构、条理等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等。上述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过程所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目标。

(3)对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控制是审计组织对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进行检查,其控制的内容包括:审计工作中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情况。审计质量检查可以进行事中的跟踪检查,也可以以检查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到被审计单位核查等。

总之,风险和控制是互相对应,互为镜像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防范不仅仅是一个风险管理过程,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不断识别风险并适当地应对,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4篇

一、高校建设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建设项目和其他领域的建设项目一样,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环节多及专业技术性强等特点,所以高校建设项目审计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审计制度及恰当的审计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求从事项目审计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项目审计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国高校建设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依据,也是规范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管理的保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制定了相关的审计管理制度,如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基建及修缮审计制度、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审计处及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等,但其中多数高校关于建设项目的委托审计、跟踪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审计质量控制以及审计结果公示方面的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此外,高校现有的审计规章制度也多是为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需要而制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尚未开展内部控制评审工作,所进行的审计工作基本上是详细的实质性测试,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也就尚未提到日程。但这势必造成审计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没有重点、易出现审计疏漏,给学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二)建设项目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内审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主要取决于内审机构的设置。当前,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限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普遍是采取平行设置形式,单独设立审计处,将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或者是把审计机构和纪检、财务部门合并在一起,这两种设置形式,都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尤其在高校建设项目审计方面,必然会使审计工作受到其他领导和部门的干扰和制约,难于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影响建设项目审计的效果。内部审计活动是高校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部门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和工作上的权威性,对于保证内审工作的质量尤为重要。

(三)忽视事前和事中审计监督 工程结算审计通常是以事后审计方式进行的,因此,建设项目审计也就形成了事后控制的习惯。但是,在经历过工程审计后发现,无论工程大小,要做好最后的结算审计工作就必须以事前和事中审计监督工作为基础,否则事后已经造成的工程超预算或者工程差错等现象就无法挽救。例如隐蔽工程,因为这种工程的地质和工程变更等情况,使得隐蔽工程量很难计算,如果高校对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给施工企业造成可乘之机故意增加工程量,套取高额工程资金。这些违规行为的出现,很可能是承包方在招投标环节弄虚作假,或者某一些部门和个人为谋一己私利,在工程进行中故意变更增加项目。内审部门忽视事前、事中的审计监督极易造成这些结果的形成。

(四)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专业结构失衡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随着高校基础建设项目的迅速增加,对内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传统的审计只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高校对建设项目审计的开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数量较少,且多数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尤其在建设项目审计方面,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只懂财务和审计方面的相关知识,缺乏对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对于审计依据的把握以及审计程序的安排等方面存在漏洞或缺陷,专业判断能力弱。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必然给审计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制约着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发展。

在建设项目审计的过程中,导致审计风险存在的因素,一方面是外部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审计自身的原因。总的来说,影响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够,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尚不能够胜任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审计模式存在弊端及缺陷;审计风险点控制不力,致使审计失败,不能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审计质量的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还未建立严格的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机制,不能有效地考核审计业务水平;审计人员的质量风险意识不强。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导致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被审项目中全部的错误及舞弊,审计工作完成之后不能发现或揭露被审建设项目存在的严重损失浪费、国有资产的流失、财务舞弊或欺诈以及建设项目持续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高校建设项目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应用,同样包括审计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在审计的计划阶段,首先需要根据对项目风险的评估来确定项目的审计先后顺序,以有效、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将有限的内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建设项目,更好地促进高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使用风险导向方法进行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流程是,要首选风险最高的领域作为被审计对象,然后初步调查被审计项目的管理活动以了解被审建设项目的管理风险,同时,通过描述并分析内控制度并测试其有效性、合理性来重估项目风险、确定重大的不确定的风险。根据以上的评估与分析,及时地提出审计建议与发现,以使审计风险处于可接受的、合理水平。最后,报告剩余审计风险,还要通过后续审计检查对于风险管理的效果。流程图见图1。

(一)评估审计风险 开展高校建设项目审计需要确定审计风险。首先要了解高校面临的风险情况,既要分析高校的内部建设情况,了解高校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制度等情况,还要了解外部环境,包括与高校基本建设有关的经济政策、行业状况等;其次是评估环节,确立项目的风险辨识及评估体系,以全面识别项目的风险,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内控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后,审计人员还需分析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制定建设项目审计风险可能性评级表(见表1),以此确定高校内控制的薄弱环节以及建设项目审计的重点;最后,编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计划,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选择审计项目和审计对象,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审计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审计。

(二)审计实施 伴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内审人员逐步开展了审查、评价工作,并始终注意将审计目标与高校事业目标保持一致性。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中的应用也是按照目标-风险-控制的顺序进行的。从左到右,首先要确认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并分析影响这些管理目标的各种风险,了解和分析高校内控制度,依据对内控制符合性测试的结果确定审计的风险水平及审计重点部位,提出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建议;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以收集审计证据,根据审计实施情况,考虑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在保证审计证据相关、充分、可靠的条件下,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由审计组长和单位负责人对底稿进行复核后,形成审计结论;最后通过开展后续审计,测定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及控制风险。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建设项目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风险提出,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与事中审计。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从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出发,通过风险评估与衡量,确定控制项目风险的审计方式,使高校的管理层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三)审计终结 该阶段包括编制审计报告、后续审计与公告审计结果三部分内容。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提出基于风险评估的提出审计建议与发现后出具审计报告。高校内审人员编制建设项目审计报告时,既要考虑所有审计证据及整体风险分析,还要立足于有利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发现、评价及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及控制措施,层层揭示已识别的风险与问题,得出审计结论,准备审计报告,通过各级复核后,在审计报告中要明确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责任,以尽可能减低审计风险。

审计报告编制完成并出具以后,审计过程还尚未终结,还要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决定后续审计范围的关键因素是风险,而且二者成正比例关系。即风险越大,开展后续审计的范围可能越大,反之亦然。开展后续审计的目的是确保审计建议及纠正措施能够得以恰当的实施,既定的风险及其他缺陷能够得以适当的处理,以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由于控制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的风险与影响构成后续审计的重点领域,而不是如何改进审计报告中所提到的具体建议或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风险的再评估构成了后续审计的重要内容。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结果公告是对涉及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全部事项的审计结果进行公告,除内容外,对外不应有任何保留和隐藏。审计结果公告不但可以运用舆论督促被审单位纠正问题,还可以对其他有关单位起到威慑的作用,加强对审计意见的落实及整改。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后续审计是内审工作中最后的环节,也是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步骤。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的目的是要审查并监督被审单位是否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是否及时、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进一步维护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及严肃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项目审计风险。

此外,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除了内部审计外,还有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的工程项目,在委托审计的过程中对于选择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服务机构、委托审计前的应审资料准备和委托审计后的过程监控等工作可能存在审计风险,为确保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质量,高校也应当针对外部审计机构建立相应的审计制度,充分做好委托审计前的各项资料准备工作,加强对审计流程的监控,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以全面提高高校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参考文献: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1 引言

随着我国输变电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项目的管理控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网骨架的建设需求也逐渐加大。同时,输变电项目面临投资大、调试困难、施工环境恶劣、输变电距离长、管理难度大、高空施工等问题,这些问题随时可能导致未知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将给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顺利竣工,需要通过增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完善。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需要一定数量的环节,而且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必要环节和影响因素,可能会给输变电工程项目带来风险,直接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和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一方面可以强化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的了解和认知,降低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和损失,同时还可以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应急计划提供方便,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2 当前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管理现状

在我国的电网整体工程系统中,输变电工程项目占有重要地位,经过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我姑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和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工作人员不仅缺乏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认识,而且对风险控制不重视。项目管理人员未将对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际管理没有充分融合,甚至有一些企业甘愿承受项目风险所产生的损失,而不愿意去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项目风险。

(2)风险管理制度的漏洞

在二十多年的不断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基本构建了电力工程项目的产业市场,电力工程项目市场的主体、产业结构和行为秩序等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市场的框架机制和主体之间的约束关系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尽管电力工程方面的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得发展,但是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干扰,项目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额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来补偿,因此这种风险管理制度的漏洞表明了比亚的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的缺乏。

(3)风险管理方案的忽略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管理体系上不仅缺乏完整的风险管控制度,而且在工程的管理组织上未设置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重视风险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另外,在整体方案设计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甚至制定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3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

3.1 技术风险

从立项到终结全过程中,输变电工程项目和技术的联系十分紧密。通常意义上,项目技术风险[1]就是指工程技术风险,也是狭义上的技术风险。技术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项目技术风险便成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而且大部分的技术风险对会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动而产生,尤其是在对输变电项目进行技术风险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技术风险的联系性和独立性。

3.2 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第一,由施工单位产生的质量风险。尽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来改正质量通病,但是并未达到完全消除的效果。个别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只考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尽量缩短工期,从而忽略了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就是工程项目承包商过度追求利润,并非正常的压缩和控制成本,而且在工程项目中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劣质的施工材料。第二,由设计单位产生的质量风险。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设计单位的设计报告,因此衡量风险的一个标准就是设计师的素质高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设计师不仅追求自身的业务素质的提升,还会严格控制设计可能产生的风险。

3.3 管理风险

依照项目的进程,可以将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分为前期管理,建设期的管理,生产经营期的管理,技术改造管理以及资产清算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管理、资金管理等贯穿于整个阶段过程。管理风险主要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风险、分配机制风险,若机制选择不适当,便会对管理工作的进展带来困难,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部顺畅。对于输变电工程项目而言,应该加大对资金管理的重视,避免出现资金任务计划下达不及时或者资金不到位等情况,从而杜绝其对项目进度的影响,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素质得到提升,避免发生报表编制不及时和账目混乱的情况。

4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

4.1 对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监控

对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监控是控制风险的第一步。风险监控[2]的主要工具就是采用核对表,采用一定的技术来进行监控,主要有:对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因为风险优先级和等级可能会随着项目的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和量化,实际上,项目风险评估是每次项目团队会议的一个议程;对项目进行挣值分析。所谓挣值分析就是按照计划费用来对整体项目的分析进行监控,主要就是将计划工作和实际已经完结的工作进行比较,确定项目是不是符合进度和计划费用的要求。若偏差较大,说明需要更深一步进行项目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量化;制定附加风险的应对计划。若某种风险实现不能预料到,亦或是其后果比预期的更为严重,就应该事先计划好应对措施来应对此种风险;进行独立风险分析。项目办公室以外的风险管理团队与来自项目组织的风险管理团队相比,对项目风险的评估更独立、公正。通过实施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人们采取的风险控制行动的影响,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认识项目风险的特性,将其作为依据不断修订风险管理计划和行为。对这一过程的监控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及早度量和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对潜在风险进行监控和对项目风险发生的征兆进行检测;对残余风险的程度和变化进行跟踪、评估;对风险控制行动产生的效果进行估测;最后提出风险应变计划和依据。

跟踪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是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风险跟踪表格将跟踪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定期地将跟踪的结果制成及时、准确并简明扼要的风险跟踪报告,并且及时地将结果报告给较高层次的决策者,向决策者及时传达有用的风险信息,使决策者及时掌握风险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地做出反应。在日常工作中,编制和提交风险跟踪报告也有相应的要求。例如风险报告应根据决策者的需要决定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其格式和报告频率应根据需要和成本决定,有时也可将项目管理报告合在一起。但在实际风险管理的进程中,无论何时,只要在项目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风险因素,就应当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估算;即使没有出现新的风险,也需要在项目的里程碑等关键时段对风险进行重新估计。

4.2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减轻、回避、转移和自留

“风险减轻”即上文所指的项目风险控制行为,包括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控制风险的损失。 在某些条件下,在技术经济效果方面,减轻风险的措施比风险回避所取得的效果更好。如果对风险的来源和环境情况进行了解,则将更容易地选择风险减轻措施。 对于不是十分明确的风险,要估计风险的影响有时很是很困难的,要尽可能将其减轻,但有效的风险识别仍然是非常有用的。在选择减轻风险措施前,必须要确定风险降低后的可接受水平,将风险降低的程度具体化。风险降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风险的认识态度和项目管理的要求。如果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者可能出现损失较严重的情况时,就需要采取风险回避措施,变更项目的计划或主动的放弃项目从而消除安全风险,避免产生风险损失。风险回避措施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可能会对工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风险转移措施只能将风险转移,并不能消除安全风险,它是指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转移到他处。风险自留措施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关系,它是指当风险不能避免,其它风险应对措施无法实施或即使实施,但成本很高;或因风险有可能获利时,为了处置残余风险,施工单位只能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后果。

4.3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的预防措施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的预防措施主要采取工程法,工程法是一种有形的手段,主要内容包括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工程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消除物质性风险威胁。例如,在建筑时周围设置防护网来防止高空坠落物伤人;开挖深基础坑时在周围设置护坡挡土墙来防止塌方伤人等等都属于这一方法。

工程法的每一种措施都与具体的工程技术设施相联系,但单一的依赖于工程法也是不可取的。其原因有三点。首先,采取工程措施需要很大的投入,这就需要决策者充分考虑成本和经济性[3];其次,人为的作用是任何工程设施的中心,因此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最后,任何工程设施都不会百分之百的可靠,因此工程法要同其他措施结合起来使用。

5 结束语

输变电工程项目作为电力行业先行企业的基建单位,项目建设投资日益加大,与此同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风险控制和预防不及时,就可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全面提升安全组织管理素质,重视风险分析,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制定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降低和控制输变电项目风险,保证输变电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叶智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处置对策[J].经济学报,2005(12):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