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定义 特点 区别 联系

微观与宏观,顾名思义,宏观就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就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世界存在宏观与微观,当然,在经济学中也会存在宏观与微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而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则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具体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它阐述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根据什么和什么样做出经济决策,例如:消费者怎样做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决策;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关系怎样作出的决策;劳动力所有者怎样决定劳动流向与劳动流量等等。

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变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缩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当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但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

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相比较,它在理论面貌和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1.以个量分析为基本方法、2.以边际分析为主要工具、3.以均衡状态为分析依托、4.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手段、5.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6.以理论多元化为发展特色。而宏观经济学也有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其核心理论是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3.其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方法、4.它是个体理性与总体非理性的矛盾、5.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层次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微观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它对于微观经济现象的众多说明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阐述无疑是有价值的。在解释微观经济现象或偷袭微观经济问题过程中,人们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绕过人类已存的思想认识或研究成果。当然,它也只是提供了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并不能直接代替对问题的解决。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提供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宏观经济学则是为了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而两者之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而对于区别,1.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规律,从总量上分析问题。2.其次,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当然,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用个例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个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对于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而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最后,它们的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也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等。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背景下,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剖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入手,结合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遵循大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高校教师进行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转变教学方式,寓学于乐;二是注重精选教材,深入浅出;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还原经济学原理的推理过程;四是突出能源特色,培育能源经济领军人才。

关键词:双创人才;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10-02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我国将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由此可见,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及科研实践,将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微观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1]。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本身并不会给出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但作为通才教育的一部分,它为找到诸多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提供了关键要素。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课程架构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管理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作为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从课程要求来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及个体经济行为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经济学分析逻辑思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去解释现实世界中典型的经济现象并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并指导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创业活动中做出最优决策。

从教学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三多一长”的教学特点,即专业术语多、复杂图表多、抽象理解多以及授课学时长。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晦涩的基本理论,复杂的数学公式,因此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学习功底,但这对于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有些吃力。另外,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安排通常需要贯穿整个学期,学习战线长,学生一环跟不上,容易导致环环连不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特点,完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案。

二、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处于继续完善之中。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或普遍性的抽象统一的反映。第二,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在进入大学后得到了很迅速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2]。

但由于经济现象本身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复杂性,加上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局限,所以他们对于一些复杂问题仍然存在不能正确进行辩证思考的现象,往往出现绝对化、片面性的缺陷。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完善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最终让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C.R.Rogers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情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只有当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因此,要用丰富的案例提升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在经济学课堂上结合所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2]。

3.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2]。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形成和发展他们未来进行各种决策的能力,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标的可靠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将迁移理论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迁移,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更为持久的积极影响。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建议

1.转变教学方式,寓学于乐

微观经济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惯,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去解释周围世界,去指导日常决策。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如果从一开始就讲经济学原理,学生会感到枯燥。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原本高高在上、学院式的微观经济学转变成每个人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习惯是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被动的,教学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习动力,激活学生思想。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每天都能见到但从未问为什么的现象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这些案例和解释来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使其决策更加合理,进而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

2.注重精选教材,深入浅出

微观经济学不是各个独立知识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加深理解。目前多数学校采用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书是部级规划教材,相比于国外经典微观经济学专著,其逻辑结构更加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的认知,更易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进行广泛的学习迁移,提升学习效果。

然而,该教材的编写主要面向经济学专业,在针对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够感到教材涵盖内容较多,难度偏大,部分理论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等[3]。

3.利用信息技术,还原推理过程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大量复杂的图表推导过程。教材中的图表是静态的,表示的是经济行为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将分析图表做成动态图,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态的图表结果变为动态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有兴趣跟着教师的授课思路,去了解每一条曲线的由来、含义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引发其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近5年的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非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利用动态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跟踪图表的演变,在案例教学环节能够触发其更加深入的讨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也是一样,未来应逐渐降低教的比重,相应增加学的比重。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动。

4.突出能源特色,培育能源经济领军人才

能源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归根结底,能源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都是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问题。近年来,能源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攀升,然而与之相匹配的能源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中国矿业大学一直以来坚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秉承研究能源矿产经济的专业特点,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贯穿到能源经济系统中,引导学生从能源市场供需着手,探讨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野。

四、结论与展望

在建设创新国家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当下,教学的任务是要将创业和学业相结合,以创业激情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理解周围的经济现实,促进学生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去寻找合作。

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微观经济学可以广泛用来解释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或直接或间接都和经济活动、市场机制有关,我们从事的工作与日常的社会活动也主要是经济活动。当然,微观经济学不仅可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可以解释人们在非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因此,微观经济学应该属于大学生的通识课,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指导自己各项决策的必备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也将逐步探索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中向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普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其在今后的创业、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加以应用,做出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I:

[1]蒂莫西・泰勒.斯坦福极简经济学[M].林隆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范文第3篇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4日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它是各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其理论方法贯穿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微观经济学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通过抽象的模型描述具体的经济现象,很多时候用数学曲线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所以微观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微观经济学》尤其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仅仅孤立、零碎地知道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就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确有很多学生,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知识堆中,如果问其各个部分的理论是什么,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拿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让其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僵化。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和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思维过程,这也是经济学原理形成的科学路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还原这个过程,将自己“模拟”成经济学家,重新走一遍这个科学路径,这实质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引入式教学。案例引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可以先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案例引入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也是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的一种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分析与即将要讲的理论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出这些现象共同的经济特征;其次,让学生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呈现共同特征的原因;然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确定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目标;再次,有了目标后,就建立分析的基础,给出一定的目标成立的假设条件,依据假设条件,逻辑推理,检验推理的结果,通过即正确,否定返回重新给条件,重新推导;最后总结和讨论。

(三)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性非常好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分成小组,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议、质疑,最后得出一致同意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授课中期,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已经具备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需注重以下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以将图、表最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强调,根据作图软件可以将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的过程强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手段。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引导,调动学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探寻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及时给予不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

(三)习题练习手段。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习题讲解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学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经济学专业今后科研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解为主、教师为主、书本为主”的教学弊端,逐步建立起“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2007.

[2]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998.

[3]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

微观经济学的解决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法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对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其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文件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受到高度重视。“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世纪8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风行欧美,9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参与式教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众多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国外,我国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课程,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从教学具体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具有内容多、理论抽象、要求一定的数学知识、图形分析多且复杂的特点。另据各校开课情况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济学类课程,且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个别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学生沦为教学的旁观者。由于课程知识难度较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突击学习,强行记忆,实则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这与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要求相去甚远。从2000年到2016年,从一名经济学学生到一名经济学教师,我在多种场合亲身参与了经济学的学与教,深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开始转向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得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是将本该由教师板书的内容搬迁到多媒体课件上,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

(二)单纯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按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课时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将仅有的课堂时间留给了理论讲解。一般情况是:老师从一堂课开始讲理论,全程学生抬头听、记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坐得腰酸背痛。枯燥的理论讲解、较难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在第二堂课开始叫学生起来复习上堂课内容,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学习效果非常不好。

(三)经济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理论缺乏相应的中国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本身是西方经济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由新古典综合派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那些理论。其理论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与分析。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为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本土化”问题。但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开这两本书,你会发现高鸿业的教材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很少涉及到案例分析,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讲解到习题充斥着各种案例,并且是紧紧的与实际相结合,当然这种案例主要以分析美国市场为主。这并非个别现象。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我们国内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还仅仅只是走了第一步,进一步的理论“本土化”、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微观经济学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五)考核方式单一,效果欠佳长期以来,微观经济学的考核

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上也主要以单选、多选、概念解释、简答、计算、论述等为主,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类的题目比较少见。传统考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无法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另外,就本人的实践来看,由于大一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仅仅是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此,即使是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也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毫无头绪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要求,这反过来促使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对于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怀化学院共有13个专业开设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课程(其中有8个专业微观经济学部分单独开设一学期,课时在51-68之间,5个专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同在一学期开设,绝大部分专业都将其作为专业能力必修课),共有近10名教师承担了此课程,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教师,我也承担了两个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学生时代的求学经历与从教近十年的教学感悟,促使我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各种形式的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理论支撑开展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以目的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综观以往的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运用甚少,更别说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究其原因很多,比如课时不足、内容庞杂、理论有难度等等。但这样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有限,即使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所有的理论指导实践都成为空话。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一开始谋划课程教学时就应明确本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并根据目的要求设计好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表1中是本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设计的部分项目。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高校掀起热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本院校,完全可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落地。

(二)采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课时不足问题。以往光讲理论,授课教师已感时间紧迫,在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学生参与项目就更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在笔者看来,随着我国多种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普及、多种课堂形式的研究深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实现项目资料的与讨论及各知识点的考核,还可以利用当前各高校大力建设的MOOC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堂外讲解、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的设置、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完课就不碰书的坏习惯。

(三)项目形式应不拘一格,多种形式交互采用

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亲历知识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置项目的时候要立足以下几点,一是要更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二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理解,三是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项目形式。比如,在讲解微观和宏观的区别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KTV的火灾现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顺利逃生,为什么火灾往往导致大量伤亡。学生通过奔跑、推挤亲身感受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创业中如何利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再比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可以选取十多名学生完成“排排站”的课堂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点。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际,教师都应进行知识延伸,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采用诸如情景模拟、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分组实验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

(四)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

微观经济学内容复杂,有些还抽象,此时单纯的采用课堂讲授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不理解,容易忘记,不会应用。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以知识的传播者自居。但面对90后,甚至是95后这批思维更为活跃的年轻学生,很明显单纯的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教师在事先设计好项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煽风点火”,起到催化师的作用。比如在消费者效用理论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赶时髦的心理”。这个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存在,首先教师就可以给出一组商品让同学们选择,并提问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讨论的课题“赶时髦”——对消费者效用的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同学的发言适时的提出质疑,引发同学之间的辩论。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讨论课题与“消费者效用”这个理论有什么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可否利用这个理论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在整个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有节制的参与,起到引导师和催化师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以学生为思考主体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