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微观经济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微观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传导在危机发生以前,美国的金融监管系统具有功能性监管和一体化监管的综合特征,所以美国监管模式就兼具了二者的优势,即一个专业化的监管者用一以贯之的原则对具有不同法律性质的企业实施相同的监管,同时避免了功能性监管模式的权限界定模糊问题。但是美国这样的监管结构也避免不了以下弊病,即因为该监管机构过于庞大,会将工作划分为不同的业务部门,那么如果不同部门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且得不到重视,那么危机隐患就深植于系统中了。美国从两个层面进行金融监管,即从联邦层面和州立层面分别进行监管。在联邦政府层面上,有五个机构行使监管和审查的权力,即货币监管署、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储蓄管理局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除了国家信用社管理局,上述机构管辖权的边界经常是模糊的,并且他们的责任是重叠的。日本的监管结构具有一体化监管模式的特点,即由金融危机管理局独自负责日本金融服务领域的安全稳健发展,日本金融危机管理局下设了金融服务管理局、财政部和日本央行三个机构,可以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更加综合全面的信息,并且避免了功能性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的权限界定模糊问题;但是如果日本金融危机管理局监管缺失,那么监管体系内就没有其他机构弥补错误。德国和英国都是采用一体化监管模式的主要代表。在2002年之前,德国采纳的是机构监管模式,即联邦银行监管办公室、联邦证券监管办公室和联邦保险监管办公室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但是鉴于跨领域经营的金融产品的日渐增加,德国采纳了一体化监管模式。在该模式下,联邦金融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进行金融监管。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监管的是三个传统的金融部门,即银行、证券和保险,德意志联邦银行负责监管银行业。并且鉴于德意志联邦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与联邦金融监管局有一定的重叠,二者在理解备忘录中重新规定了具体的权力界限。综合考量上述三个经济体的监管结构,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经济体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都采纳了一体化监管模式,那么危机的发生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一体化监管模式的缺点。在一体化监管模式下,如果监管者忽略经济发展中的致命缺陷,或者没有发现监管缺陷孕育的系统性风险,那么就没有其他的机构来弥补该过失了。除此之外,由于一体化监管者过于庞大,所以一般会被划分为易于管理的几个部门,而且一些国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还有一些与一体化监管者监管领域重叠的机构存在。所以要想发挥一体化监管的优势,就必须要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协调。三个经济体都采纳了类似的一体化监管模式,各自的一体化监管者都忽略了监管系统中的致命缺陷,危机影响的广度就不仅限于美国国内,也不限于美、日、德三大经济体,而是还包括与它们有密切经济往来的新兴经济体,危机迅速在世界蔓延。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危机发生之后

美国监管政策和监管框架的变动经历了从《现代化的金融监管结构蓝图》到《金融监管改革:一个新基础》监管改革意见出台,再到《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监管改革法案的出台。最终,在《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颁布后,美国的监管框架有了较大的变动。《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是在《金融改革:一个新的基础》与沃克尔法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法案。《金融监管改革:一个新基础》方案主要提出要实现以下五个监管目标:

一是推进对金融机构的有力监管。该目标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监管者没有要求公司在经济繁荣时期持有足够的资本金来防范可能到来的萧条时期的风险;

二是建立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监管。此次经济危机是在金融市场经历长时期显著增长和创新后发生的,伴随增长的不是风险被适当地分散,反而是以隐蔽并且复杂的方式将风险集中化,所以要对涉及的所有受益方都进行监管;

三是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虽然许多机构都有保护消费者的权力,但是监管空白和监管不力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四是为政府提供治理经济危机的必要工具。银行持股公司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时只有两个选择,即外部融资或者破产申请。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将纳税人的损失最小化来阻止系统性风险蔓延;五是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全球见证了危机跨越国界漫无边际地快速传播,但是现在建立的监管仅仅局限于单一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监管框架会加剧全球金融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旨在“通过改善美国金融系统的透明度来推进金融稳定,结束‘大而不倒’的状况,通过终结紧急救助来保护美国纳税人,使消费者免受金融服务行为不当造成的伤害等”。法案改变了危机前的监管结构,如增设了新机构,同时合并和废除了某些机构来监管系统性风险。受该法案影响的危机前设立的机构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证券投资人保护公司和储蓄监管局。其中储蓄监管局被废除,其权力被移交给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

经济危机主要暴露了以下监管系统的缺陷:

首先,没有机构负责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评估,所以法案想要建立一个使管理者能够纵观全局的体系。设立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金融研究局附属于财政部,前者负责识别繁殖于金融和非金融组织中的、对美国金融稳定有威胁的风险,后者负责提供关于金融系统管理、技术和预算分析;其次,“大而不倒”问题严重。法案提出该类型的公司将要比其他公司获得更加密切的监管,并且禁止了银行的附属机构使用自己的账户进行交易,每年要接受一次美联储的压力测试,还要每年自测一次。此外,法案通过了“有序清算机构”使大型机构安全地倒闭的决议。在清算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投资人要确保清算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是必要的,而不是从清算涉及的金融公司的角度来判断清算实施的必要性;

再次,危机暴露了重复监管问题。法案通过对监管机构调整,将权力移交给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废除了储备监管局。总的来讲,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了一体化监管模式,各自的一体化监管者都忽略了监管系统中的致命缺陷。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内部监督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首先需要注意内部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的构建,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的构建就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管控体系,确保从预算、资金使用、资金结算以及核查账目全过程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对于预算拨款的计划一直没有落实,预算比较宽松随意,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控制,而且也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等高新软件,使得财务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实现监督核查。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于日常支出情况都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规范制度,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预警作用。我国当前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现金表格以及资金损益表格等等需要根据事业单位具体的财务状况如何加以分析。我们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结合自身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规范标准对于单位进行的生产技术、工作方法以及其他手段等等进行严格的制度化制定,从而有效提高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实现自身的目标。

(二)事业单位投资策略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其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不断提升,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进行投资活动成为了一项不可避免的工作,如何确保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以及制定正确投资的策略,需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财务管理人员有良好的战略意识,进行科学的决策。

(三)完善职员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当中收入分配对于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如何确保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保证效率,如何使得事业单位留住人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关系到收入分配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注意这一方面方法路径的系统性提升,紧密结合国家政策,不断落实员工收入福利分配制度的完善,促进事业单位工作目的的最终落实。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随着社会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方法和理念关系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第一需要事业单位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自身是非盈利机构,或者是财政拨款,就浪费有限的资源,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得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优化资金管理的方式。第二就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办事的效率,防止实际工作当中出现一系列财务风险问题。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落实经济管理的基础,如何构建系统性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事业单位内部每一个人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具体的经济管理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当中,包括预算、执行、核算等,确保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的有效性,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

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上述两个主要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顺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对移动终端的青睐,恰当的应用“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为同学们提供“微案例”教学服务。这些平台的应用是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迎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和交流学习兴趣。“微案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微案例”的“微”传统的案例分析

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在一个章节或者一个篇章结束的时候,进行案例分析,一个案例包含诸多知识点。“微案例”更具有针对性,可以作为对一个知识点或概念的诠释和论证。因此,“微案例”要小而准,要简单明了,不要太长的篇幅和分析。

2“微案例”的案例库单个“微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少

具有针对性,篇幅较小,但是“微案例”要以庞大的数量来支撑整个科目的知识点,或者说,一个知识点要有对应的“微案例”进行支撑,所以在众多的知识点体系中,“微案例”作为一个整体又表现出数量性,形成案例库。

3“微案例”相关知识点的分布

“微案例”庞大的数量库要与知识点相对应,尽量做到对应均匀,即每个知识点都有至少一个“微案例”与之对应,这样“微案例”作为一个整体的案例库才能在知识结构中发挥作用。如果不均匀就会出现有的知识点有很多“微案例”支撑,而有的知识点没有“微案例”支撑,这样一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微案例”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4“微案例”的时代性特征

“微案例”的采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要不断更新的,要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演变。应当以当前发生的经济事件作为采集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思考和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理论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联,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完善传统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微案例”法在高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十分重要,为了帮助他们有兴趣、高效率、善应用地了解经济学知识,普及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人熟悉的案例,分析发生在周边的事件,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微案例”的形式,系统的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激起学习兴趣、理性分析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做出有利的决策,是高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例如,在讲解《微观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时,可以将“中国大妈抢黄金”的案例拿来讲解。2013年以来,国际金价“跌跌不休”,国内终端黄金卖场价格也下调7次,裸金价格从年初的340元/克,最低跌至240元/克,跌幅近30%。金价大幅下跌,加之传统观念认为黄金保值的影响,中国消费者纷纷购买黄金。无论是投资金条还是金饰,各地都出现中国大妈们的“抢金潮”,黄金销量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首饰用金3886吨,同比增46%;金条用金278.81吨,同比增86.5%。30%的价格跌幅,引起的需求增长远高于30%,这是典型的富有弹性商品。这个案例发生在我们身边,具备了“微”、“新”的基本特点,此外这个案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被广大学生所熟知,这样既可以从“定量”的角度,以具体的数值来讲解概念,又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帮助同学们理解弹性的含义和应用。“微案例”教学实践中从案例采集、编辑、分析讲解、互动反馈、统计总结几个环节的运行情况来看,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对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微案例”的平台的选择

对于平台的选择,最好选择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主流软件进行。例如,当下“微博”、“微信”都是大学生喜欢的软件,使用的普及率比较高,在这些软件上“微案例”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和互动。当然,每款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结合课程特点和任教需求进行合适的选择。以“微博”为例,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深受欢迎,可以在移动终端使用。缺点是一条微博一般只能输入140个字符,容量有限,如果字数很多就需要使用“长微博”。任课老师可以扬长避短的利用微博的便利性,在教学中适当应用。上课前把需要讲解的案例到微博上,上课时让同学们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和分析,并逐渐养成阅读和关注该微博的习惯,了解和分析任课教师的“微案例”。这将是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2“微案例”的采集“微案例”的采集

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案例的选择,要在诸多新闻事件和经济数据中选择适合的案例,这些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既能够完成对知识点的支撑、难度适宜,又要选择当前发生的事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其次,是案例的编辑,要用简短的文字将案例表述清楚,做到“微”,需要一定文字组织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案例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向获取。首先是各大网站的新闻咨询,国内发生的新闻事件都会被报道,可以从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的素材和来源,这类案例贴近实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受学生欢迎程度较高;其次是经济数据和分析,在各级统计局网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网站上,会有定期的数据,这类数据可以为一些观点和定义提供严谨的支撑,是不错的选择;再次是名家的著作和经典理论,这类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课本内的知识,为他们提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过需要任课教师定期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做好总结与分析,概括为“微观点”、“微理论”、“微摘要”给学生学习。

3“微案例”的编辑和编辑和过程中

可能遇到案例篇幅过长、数据过多,从而无法达到“微”的要求。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对于这种情况,有两个比较好的应对方法,首先,从整个案例中提炼一个“引子”在“微案例”平台上,这样篇幅不会很长,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分析的积极性;对于过多的数据,可以转化为图片格式,以附件的形式到案例平台上。在上课分析案例的时候,再展开分析和讲述。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微博”和“博客”结合使用,把“微博”作为“小题”,用“博客”进行“大做”。简单的经济学事件和微案例,在“微博”上,定期的对“微博”进行整理,将其中可以深入分析的案例进行“大做”,适当加深分析的难度,拓宽分析的广度,关联相关理论和问题,达到充分利用和挖掘案例的目的。

4“微案例”库的整理与积累在案例采集过程中

有时候找不到与要讲知识点对应的案例。这个问题在案例教学初期经常出现,因为在经济社会运行的过程中,很多案例的发生相对于教学计划来说是随机的。任课老师需要某个知识点的案例时,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这是案例教学法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长期来看,加大案例库的容量,补充各式各样的案例,为教学做好准备工作;短期内,做好计划,提前一段时间为要讲的知识点提供合适的案例。在案例库的整理与积累中,没有定期的分析和统计。案例库是一个优秀的资源群体,随着其容量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合适的提纲和分析统计,使用的方便程度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定期对案例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可以给每一个案例贴标签,用知识点作为标签,然后再用知识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哪个知识点的案例少,哪个知识点的案例多,为今后的案例储备提供引导和依据。

三结语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