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体制设计

全球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包括伦敦、新加坡、香港和汉堡等)通过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在服务功能上各有特色,形成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点、不同定位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的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需要集疏运和现代航运服务两大体系的支撑。前者涉及港口、航运及水路、公路和铁路的交接转换,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航运基本服务信息的密切互通是关键;后者的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以及航运保险等高端行业离不开专业的航运信息研究机构,通过专业研究机构对航运信息的收集、整合和挖掘,能够权威的航运高端服务信息,进而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航运业涉及的部门众多和信息所属主体的类型不同,因此,上海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参与。航运服务企业、社会行业组织和政府监管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应承担什么角色、如何发挥各自职责,都将由整合体制的创新而定。从国外航运服务信息整合经验看,一方面,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市场力量的合理分工和积极配合。因此,本文提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信息资源整合体制――宏观调控层次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信息整合领导小组和微观实施层次的多元一体实施机制。前者重在协调和服务,后者负责具体操作。

1 国外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经验

亚洲的新加坡、香港以及欧洲的汉堡是航运基本服务信息高度整合的典范,三者的航运信息整合离不开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航运信息集成平台。新加坡和香港地域狭小,不同航运部门协调难度小,港口、船公司、海关等相关部门对整合意见较易达成一致。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他们的航运信息平台通过市场力量不断获得升级和改进。借助航运信息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航运信息,大大简化用户的操作从而吸引各国货物在此中转。在汉堡,航运信息平台的应用已达到极致,所有与航运相关的业务都集中在DAKOSY平台,并且由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负责运营。

航运高端服务信息属于航运产业的上游资源。从伦敦的经验来看,上游信息是附加值较高的知识,获得成本较高,其均由各类市场化的航运机构来整合和运作。伦敦的航运信息整合能力是其他城市不可复制的软实力,其保障了伦敦在船舶融资、海上保险和航运交易等高端航运服务方面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德鲁里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海运咨询机构、劳氏海运信息集团以及成立较早的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等都设在伦敦。这些著名的航运信息分析机构可以提供优良的综合信息服务,服务产品包括印刷品、网站、数据库等。以劳氏海运信息集团为例,它能够提供全球商船船队各艘船舶的最新动态、航次历史、完整的船舶所有人/管理公司结构、船舶规范以及相关的航运资信报告等。这些信息对船舶融资、海上保险和船舶交易等航运高端服务的风险控制起到支撑作用。

2 上海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现状

自1996年上海航运交易所正式成立以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工作成绩不菲。现在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已经和伦敦航运交易所、纽约航运交易所并称为世界三大航运交易所,它们所的一系列专业的航运信息,例如航运指数、航运定价等,是船厂、船舶所有人和航运企业作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航运信息资源整合,亿通国际、上海港航EDI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洋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上海港与长江干线港口的交流合作,初步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

目前,上海正在围绕虹口北外滩和陆家嘴―浦东大道―洋泾建设两大航运服务集聚区,围绕洋山临港、外高桥和浦东国际机场建设三大航运物流集聚区,这五大区域几乎集中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所有航运资源,同时也是航运信息资源的产生地。但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方手中,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协会、港口、航运企业和客户等,而且还涉及跨区域的信息整合。由于参与主体的作用不同,信息资源在各主体中的分布呈现出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特点,整合所带来的信息透明和信息均衡势必导致具有信息优势一方的利益损失,这不仅给整合带来很大阻力,还会提高整合难度、降低整合效率。如何团结各方力量,在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形成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的一体化力量,有待于整合机制的创新实践。

3 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的二层管理体制

3.1 宏观管理层

3.1.1 组织架构

上海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任务,而且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任务,因此,跨区域的合作需要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对两省一市的政府监管部门和航运业的上中下游企业来说,能否做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是关键,因此,需要建立能够协调两省一市航运部门的专门机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航运信息整合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其组织架构见图1。该领导小组由国家层面协调两省一市组建,直接对中央负责,挂靠上海市发改委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组长应该由交通运输部或者中央发改委对口领导出任。领导小组下面的两省一市分别成立各自的信息整合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针对监督管理部门、产业航运企业和社会行业协会开展航运信息整合工作。

3.1.2 职责分配

(1)最高级。宏观层面的最高一级由国家牵头,部委领导出任组长,协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通过全局的规划、政策制定和三方协调,保障长江三角洲地区航运服务信息整合的顺利开展。

(2)中间级。宏观层面的中间一级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省一市分别设置,直接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航运服务信息整合领导小组负责。以“集中领导”和“统一协调”作行为准则,由两省一市分管领导出任组长,建立相对集中的领导机制,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员以及推进机构的人员编制。两省一市的领导小组成员由三部分构成:相关的行政机关和管理部门负责人员、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的航运企业高层和航运业内社会各界权威人士等。

(3)第三级。宏观层面的第三级是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来源地,包括监督管理部门、航运产业企业和社会行业协会,应该以社会行业协会为主体,从三个领域选择相关人士组成委员会或联合会,对航运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和规划。

3.2 微观管理层

3.2.1 多元一体组织架构

“多元一体”用来解释中华民族一体由多元的文化和多个民族组成,其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思想,又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信息资源整合面对众多的参与主体,其对信息整合的目标有较大差异,但整合目的是形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平台,符合“多元一体”的基本思想。如图2的多元一体组织架构所示,微观管理层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信息整合领导小组)为主导,通过法律政策的约束和市场激励机制的强化,推动各类航运服务信息主体统一目标,求同存异,共享参与者的信息,并由市场整合主体实施具体操作,最终通过一体化平台为航运服务信息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3.2.2 微观管理层的职责配置

与宏观管理层不同,微观管理层没有级别的划分,政府虽然是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导者,引领信息整合的方向和路径,但同时也是航运服务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利用者,因此具有与其他参与主体同等的地位。除了提供自己掌握的信息,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有利于航运信息整合的政策和法规,以统筹兼顾航运信息资源提供主体、收益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

航运产业企业、行业组织协会和管理监督部门是航运服务信息的来源地,整合主体负责具体的航运信息整合、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等工作。产业企业的信息资源不仅布局分散而且数量庞大,中下游企业的航运信息属于航运基本服务信息,整合技术不存在问题。上海的亿通国际很早就开始整合工作,最近搭建运行的洋山综合信息平台也是面向航运产业中下游企业的。上游企业的航运信息属于航运高端服务的信息,这类信息整合需要专门的研究咨询机构,例如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航运服务行政信息资源主要来自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和港口管理等部门,行政信息是对航运业作出指导、提出规范或者警示。目前,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及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等行政管理部门都建有各自的电子政务网站,定期向公众公告、新闻和通知等行政信息。行业组织协会的信息资源能够发挥助推器或助燃剂的作用,包括航运软件、信息化服务、海事院校、研究培训机构、航运媒体出版、会展服务等相关行业组织的信息。这类信息资源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硬环境方面有协调作用。目前,行业协会信息资源的所有者大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平台,例如上海市航海学会、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以及相关的高校和媒体等都有自己的专属网站。面对如此众多的航运服务信息,需要根据用户要求,在宏观层的统一领导下,微观层的各参与主体协调配合,逐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信息的整合工作。

4 结 语

从历史角度看,伦敦、纽约、汉堡等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形成,都经历了航运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从最初世界经济中心的确立,汇集全球最多最齐全的贸易信息和最大的航运交易市场,到后来借助广阔的经济腹地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货物中转和集散,再到权威的高端航运服务信息,这是一个信息资源逐渐整合并最终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

为帮助上海做好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借鉴国外国际航运中心整合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经验,本文提出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的二层管理体制――宏观层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信息整合领导小组和微观层的多元一体实施机制。前者的目的是制定法律政策,为航运服务信息整合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后者则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信息、产业信息和监管信息以及其他航运服务信息管理部门为辅,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主体。通过航运服务信息的宏观调控、微观操作,所提出的二层整合体制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协调作用,利用行政权力将不同利益相关主体联合,共建共享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为集疏运体系与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宏观经济调节——电子政务服务于传统的调节资源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微观经济管理——信息网络手段被用于政府对经济行为主体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的企业化管理;

产业结构调整——电子政务建设在创造对IT产业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在促使整个经济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转移,“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战略直接带动了软件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电子政务直接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透明、诚信、高效的有利环境。下面即对电子政务的上述四项具体经济职能进行讨论。

一、宏观经济调节

在物理环境下,政府一般通过法律与经济政策,运用利率、汇率、税率、物价以及其他的宏观经济杠杆工具来调节整体经济走向,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这些宏观经济杠杆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行业,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就电子政务的宏观经济调节功能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需求调节作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为国民经济增加了巨大的有效需求,直接拉动了国内IT产业的发展。当然,从长远来看,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这种需求拉动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与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落后状况密切相关。实际上,当前的信息化主要是硬件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信息化建设投资的骨干部分,待这一轮热潮过去之后,政府信息化的投资将归于平缓。因此,电子政务的这方面经济职能不应过分强调。

其次是决策辅助作用。正确的经济决策有赖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而这就要求建立综合复杂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物价、资金流动、需求变化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这在以往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宏观经济信息的不完全、不充分而导致的“政策失灵”现象经常出现。而在信息网络时代,凭借电子政务系统,中央或省级政府通过整合各政府部门在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管理与服务(G2B、G2C)以及在进行市场监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经济信息,能够很快地应对市场信号的变化,随时对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实施引导和组织。在这里,有两点非常必要。一是宏观经济决策有赖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如通过应用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对重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管理与服务),并对来自不同经济领域的微观经济数据进行整理与系统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政策信息;二是对反映市场形势变化的经济指标能够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要获得这两方面的信息,必须确保以下两点:一是对中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能够进行整合,并能够及时地汇总各级地方政府的信息;二是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这就要求克服部门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弊端,从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表现形式来看,这就相当于要求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垂直业务系统和各级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在业务协作与管理流程的一体化方面能够逐步“融合”。

中国早在1986年即开始建立国家经济信息系统(SEIS),开设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宏观经济预测系统、企业和产品信息系统、价格和市场信息系统、世界经济信息系统、经济法规系统、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而从实际效果来看,SEIS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很有限,除了因为原先的服务计划经济的目的外,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与信息化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内部运作机制不畅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按照上述要求对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体制改革、业务整合以使国家的宏观经济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管理

从管理体制上讲,在物理环境下中国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事实上存在着“条”与“块”分别管理的现象。从业务来看,“条”的管理主要包括税收(国税)、工商管理、检验检疫、海关等。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职能管理有日益收缩与集中的趋势,例如,从2004年开始,有关土地管理的权限又上交一级,实行省级直管。在“条”的管理中,又分“全垂直”与“半垂直”两种,“全垂直”是指有关的业务、人事与预算完全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最典型的如海关、国税等;“半垂直”管理是指有关的业务、人事与预算等由地方和中央共同管理,像土地管理、工商管理等。“块”的管理主要包括内外贸易、统计、人事、劳动保障等,在这些职能中,对经济主体及其经济事务的管理职能相对较少,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却比较多,如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职能。

从实施情况来看,上述物理环境下的经济管理格局基本上被搬到了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领域。实际上,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事务繁杂琐碎、费时费力,因此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代替人力从事相关的事务性管理,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确实能发挥提高基层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防止腐败的作用。在这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电子政务最能体现这种作用,其业务类型包括有关的表格下载、网上企业申请登记、网上年检、资质鉴定、业务申请登记、商标管理以及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等。其中每一类业务又都包含了不少的工作,如“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就包括“申请人申请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申请人申请办理企业名称变更预先核准的”“申请人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坐商)及申请名称的个体(摊商)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的”这样三类工作,每类工作都必须交纳不同的手续材料。由于“条”的政府部门其工作职能相对比较专业,业务内容比较单纯,对其他业务整合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这些部门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相对较少,也容易取得成效。同时,根据2002年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即17号文件)的规定,“条”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垂直系统)的建设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建设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因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微观经济监管事务的信息化能够快速建成并取得实效。

而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政府门户网站及其相应的电子政务互动业务来说就没那么好办了。除了因为网络建设资金的缘故外,更多的则是因为难以真正地开展网络互动业务。其实,就“条”与“块”在为企业提供方便的积极性方面,地方政府比“条”的职能部门更甚,因为企业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影响更大,而对“条”的职能部门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在通过门户网站为企业提供互动的“一条龙”服务方面有着很强烈的愿望。现实中也是如此,那些希望实现信息共享的通常总是作为“块”的各级地方政府。然而,对微观经济进行管理与服务的要害环节都已被各“条”的职能部门所分割了,如工商注册登记、税收、海关等,地方政府要真正开展“一网式”服务,就得跟每个“条”的职能部门协商,而其效果却总是难以让人满意。因此,传统的物理环境下的一些制度安排开始与电子政务应用产生了冲突,而且原来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到网络环境下变得更为严重了,如因职能或业务的明细分工而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这也就是当前政府门户网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所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展开,政府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有必要进行迁移。除了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之外,电子商务则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又一项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交易过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手段难以应付。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对其他交易环节的配套条件要求更高,如必须具备征信管理体系、网上支付、物流配送体系等做支撑。这就要求对原来的“条、块”分离体制进行调整,从政府管理职能上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从政策上讲,政府职能要从物理环境向网络环境转换,其关键是要处理好“条”“块”之间对微观经济管理事务的日常管理关系。这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是“条”“块”之间共享业务信息,二是“条”的业务权限向“块”的转移。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来看,第二条路径是不容易走通的,因为这会影响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权,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能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利益关系方面可能存在冲突,如果地方管理权限过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往往得不到地方的配合,政策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虽然也可将部分职能由“全垂直”向“半垂直”转换,但是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只会有更多的经济管理职能由地方政府向上级甚至是中央转移,而不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从职能转变的可操作性来看,第一条路径倒是比较可行的,因为这并没有涉及业务处理过程及其实际管理权限的转移,实施起来阻力会相对较小。

其实施过程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在一级政府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但最好是在地市级;对直辖市而言,只建立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即可),将本地区的相关政府信息集中存放;同时,与本辖区内的各相关的“条”的职能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库建立逻辑联系,本级政府机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获取各类业务所需的数据。这样,该级政府即可自如地根据互动业务的需要而建立网上业务流程。实际上,就电子政务的业务流程重组来讲,“条”的各职能部门仅仅是为企业服务的业务流程上的一“段”,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这些“段”经过排列组合而连接成系统完整的业务流程。从技术和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与信息交换体系,并据此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那么,即使是按照第一条途径也可建立跨行政级别的业务流程,下级政府门户网站也可以依据上级“条”的职能部门所建立的数据库而整合完整的电子政务业务流程。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这里有个误区,也就是这些“条”的职能部门总是将自己所握有的数据信息看作是体现自身权力的代表和象征,不愿意让其他部门共享自己的数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国务院的角度颁布与实施有关政府信息共享的行政法规,对有关资源共享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管理与服务微观经济的能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

电子政务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政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投资效应。这一点已在电子政务的“宏观经济调节”一节中谈及,这里要强调的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发挥需求调节作用的同时,亦在促进IT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转型。与此同时,除了电子政务的硬件基础设施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外,电子政务的日常运营、管理与维护等也为IT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实际上,硬件建设只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期具有重要的投资拉动作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日益成熟,以外包为业务形式的电子政务IT服务将为IT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

二是电子政务的业务拉动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和公民为享受到政府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管理与服务,必须首先具备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虽然就某个企业来说,这种要求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一旦企业应用规模达到一定水平,这种购买力将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会由此而对信息化的应用效果获得巨大的认同,对企业自身管理的信息化也会相应地产生需求,如CAD、MIS、ERP等系统的应用。当然,这种影响是比较缓慢的,它只有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相应的配套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同样,一般公民也可能受电子政务的影响而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可以认为,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本身会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2002年提出的“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的主张有着合理的依据,多年来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

三是政府信息资源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学者的看法,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在信息时代,信息则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从产业结构的分类来看,信息资源服务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服务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从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分布来看,政府信息资源占其中的70%以上,对整个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信息资源服务市场来看,政府信息资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信息资源增值服务行业的基础,因此政府信息资源政策将能够有力地促进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对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以下简称34号文),34号文将信息资源划分为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以及商业性信息资源三类,并对每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专门的政策意见。不过,就实施来说,34号文仍然显得过于原则性,对一些具体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实施政策。如对17号文件中的人口、企业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信息等四个基础信息资源库的性质问题则未做界定,也未对其建设、运营、应用与管理问题做具体的安排,这不能不说是该文件的一大缺陷。此外,该文件在讨论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时,用的是“政务信息资源”而非“政府信息资源”,从外延上讲,前者是后者的子集,因此这实际上也限制了政府在促进信息资源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职能作用。

为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应该考虑以下的途径:

一是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工作。明确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公开与保密的界限,明确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及职责、收费原则。

二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政府信息的物理保有方式,对数字化保存不太热心,这种心理作用严重地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进程。为此,必须从组织、资金和人才保障方面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并将其看作是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三是通过上述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进程。这也是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分散割裂的政府信息不仅不利于电子政务的开展,也减低了政府信息的市场价值,因此,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规划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四是增加政府对市场信息资源的需求。政府不仅充当信息资源的供给者,也是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以往政府在做相关决策的时候,通常凭借过去的经验或是有关的文件,而这对本地经济发展来说政策的效果并不一定好。为此,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各级地方政府要注意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加强对现实经济的研究。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信息咨询与市场调研公司的作用,培育信息资源服务业中介市场,以促进整个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就电子政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而言,可以从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和电子商务两个层面来分析。

就经济发展的一般层面而言,电子政务的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电子政务既为本地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发展环境,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二是电子政务为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新的更为有效的运行环境。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社会诚信除了有赖于历史人文因素外,也需要政府或行业的强制手段或措施,而这样做的成本相对会很高、时间也相对较长久,因而社会与市场诚信一直难以建立起来。如果政府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或个人的诚信记录,那么只须较少的社会成本就能很快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有效规范各类经济行为的诚信网络,为合同执行与其他各类经济交易提供安全保障。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金融、财税、工商、质监等诸多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共享有关市场交易信息,为全社会共同构筑一道严实的诚信安全网络。例如,就个人征信信息系统而言,除了包括个人身份识别信息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法院民事判决、完税情况等信息,这就要求共享各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税务机关、商业银行等诸多部门的有关业务信息。实际上,如果这样的征信系统能够建立起来并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应用,那么就能够轻易地控制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各类炒房行为,为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力的政策手段。

就网络交易特别是电子商务而言,它所需要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多,总的来看,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因为电子商务与传统的交易过程、交易形式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就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而这属于电子政务的法治职能。

二是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信用环境。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电子签名技术。虽然中国李广乾?论电子政务的经济职能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以及《电子认证管理办法》为电子签名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该法律真正要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尚不能完全地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为此,今后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尽快完善电子政务领域电子签名的有关规定,通过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来带动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三是网络支付体系的完善,即网上银行的普及。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行为;新样态

1微时代的概念与高职学生的特点

1.1微时代的概念

微时代是一个抽象概念,学术界没有对其做出具体概括总结,它是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来的新名词。作为网络变革与时代创新的产物,其以便捷、迅速、精炼的传播形式为特征,以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为08传播媒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广泛利用,实现及时、高效、互动的传播。微时代的成员包括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等网络科技,微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1.2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在教学重点上也有所偏差,本科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文化水平和基础相对较弱,高职院校生源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是高考分数不理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少,自由时间较多,学生管理相对宽松,理论课程设置较少,大多开展实践学习,较难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学生的自律性不强、个性化比较突出。第三,在社会认知上,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基础为支撑。教师应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正向监督和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2微时代给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带来的挑战

2.1微时代的引导作用被忽视

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用户数量迅猛增加,如何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需求。在网络时代下,很多学生都喜欢在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动态和感想,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面貌,学校和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察觉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进行科学引导。此外,学生管理工作服务的是全校学生,具有普遍性,缺乏个性化引导,教师工作量较大,无暇关注每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较弱。高职院校未形成专业的学生网络新样态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的宣传教育,为学生营造微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学习环境。

2.2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微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微媒体,部分网络媒体对于信息的筛选缺乏事实依据,网红经济、网络贷款等问题使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产生了误导。高职院校学生还未走入社会,对很多事情缺乏经验,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不强,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虽然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够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但是学生受到网络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例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身体健康受损,学习成绩下降;部分学生存在超前消费、不理智消费的问题;还有少数学生参与网恋、网络贷款和网络赌博等。对于部分自制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升学考证的压力,没有教师的严格管理,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网络中,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微时代给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带来的机遇

3.1有效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模式从“单项传递”转变为“互动传播”。在网络平台中,个人可以展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可以高效获取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微时代的高效特点,使信息、思想与行为实现了充分共享。高职院校学生是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微时代正以其互动性强、连续性强和传媒性强的特点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3.2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

微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价值和功能,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角,传输了新的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相比,高职院校实现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渠道,以更加专业的手段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掌握学生的动态。高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资源,开拓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空间,使学生享受到微时代下教学资源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优化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发展方向。

3.3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教师应学会运用微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熟练使用各种微媒体和微软件,搜索互联网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正向引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以积极、有价值的网络行为替代消极、无意义的网络行为。

3.4拓宽了交流渠道

在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也明显增多,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教师应利用微时代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管理,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消息推送与传达,确保消息的时效性。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在线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更多就业信息与学生交流分享,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无形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以及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4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策略

4.1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增压”“增负”,适度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完善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学生同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开展充分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更多有意义的网络行为。此外,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将思政知识与安全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根据学生网络使用率高这一特点,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拓展教学实施路径,充分利用微媒体、微软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登录中国大学生慕课、学习通等专业学习软件进行学习,丰富学生的思政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于基础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发挥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作用,善于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2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科学引导学生网络行为

高职院校应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科学引导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大量时间用来翻阅抖音、微博等平台,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缺乏合理性。高职院校应科学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学校可以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数字平台,发布日常教育教学信息,使学生实时掌握前沿资讯。例如,可以在校园微博、微信平台发布并展示学生先进事迹,公布投票评选等信息,传播和弘扬校园文化,实时播报校园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关心校园生活、实事,获取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微媒体建设,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了学生的网络行为。

4.3以情感互动为手段,增强师生间交流

当前,微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流工具。微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平台,师生间实现了平等交流和实时对话。师生通过在线交流共同参与问题讨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想法,缓解了一些学生面对面交谈的恐惧与紧张心理,帮助教师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师生间交流,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实时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育政策,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5结语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衍生出了众多的新兴媒体,涌现出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应用软件,并在生活、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其中,微信平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功能也从起始的聊天工具,发展为集城市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应用平台。微信应用软件以其信息传递即时性和多向互动社交性,获得了高校师生的青睐,由微信衍生而来的“微课堂”已成为高校广泛采用的教学管理新手段。

关键词:

微信平台;教学管理;高校教育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先后出现QQ、MSN、Email、Skype、ICQ等即时通讯软件,这些即时通讯软件出现为人们的沟通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近年来,随着blog、微博、微信等新兴软件平台的出现,更是推动着即时通讯软件的功能越趋于完善化,实现了个人导向向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同作业,在国内,用户量最多、影响最广的通讯软件是微信,特别是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其作用就已经不再是仅限于作为沟通聊天工具,而是成为具有网络营销、推广、信息转播功能的公众信息平台。现在高校将它应用到了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教学管理人员的协同作业、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平台和信息传递通道,同时,便于学校师生、教学管理部门间的互动与联络。

一、微信平台的优势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社交平台,为智能终端提供免费的即时通讯服务,可满足单人、多人的交流沟通,用户可在移动终端上通过微信软件来向单人或多人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同时微信还有朋友圈、公众平台、第三方平台等服务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实现与好友间分享图文、视频内容。此外,微信平台还能为使用者提供多种拓展接口,以用于支持消息的群发、用户的管理等,其开发模式接口也能为二次开发提供强大支持,能够根据使用者需求,融入更多复杂的功能,比如课程查询、成绩查询、信息、视频信息等等。概括而言,微信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优势:

(一)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

微信现在拥有约5亿的用户规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来随时随地、快速高效地信息、传播内容,同时还可以实现在线同步交流。所以只要有用户将教育资源上传共享到微信平台上,就可以供其他用户学习,用户之间还可以就学习状况进行交流沟通。

(二)内容传播方式多元化、信息媒体多样化

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展示方式多元化,既可以是音频视频形式,也可以是语音文字形式。所以课程资源可以根据需求,以不同的形式上传到微信平台,这样才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课程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

微信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具广泛的影响力,信息一,朋友圈里的好友和关注的群体都能看到,而且经过转发可以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课程资源上传到微信平台后,用户就可以用来学习,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信息推送精准,并可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跟踪

比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班主任或教师发送信息,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分享功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学生在二维码扫描功能和链接功能的支持下来寻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

(五)成本几乎为零

微信是一款免费软件,微信公众平台也只需要很少的投入,使用过程也只须消耗较少的网络流量,所以微信的使用成本很低,几乎为零,所以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二、高校教学特点及教学管理特点

(一)高校教学特点

首先,高校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学习的目标方向比较明确,在获取学习资源时基本上都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其次,高校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独立。最后,高校的学生统一起来学习的时间比较少,更多的是靠学生在自习室、图书馆和校园等地自主学习。

(二)高校教学管理特点

首先,在宣传形式上。以前高校宣传形式主要是网站宣传,但这种形式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及时看到宣传的内容,现在随着学生每人都有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校园宣传信息,所以高校的宣传途径可以向学生手机直接推送信息。其次,管理内容上。高校学生的每天的作息除了学习之外,还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团体文娱活动,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内容多样性。

三、微信平台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开展“微课堂”教学

“微课堂”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教学思想的教学管理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视频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将知识进行划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将这些录制成教学视频,同时配合PPT课件、电子习题等练习资料,到微信平台供学生查阅、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利用校园硬件信息资源,结合优化了的教学流程,老师将录制好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微信平台上,不会受到技术门槛的限制。微信平台的开放性、分享型和高效性,可以使微课堂教学资源迅速传递给学生群体,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互动性来与教师进行互动,向教师请教解答知识难点,教师也可以将存在的教学难点制作成教学视频,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讲解而浪费教育资源。微课堂还可以对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和人群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对教学视频点击播放次数、资源使用者给出的评分、学生的浏览轨迹及编号等进行跟踪分析,通过这种记录分析,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哪些比较薄弱,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视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微信课堂的教学任务是对理解难度比较高的知识进行拆解分析,并配上详细的解释,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较快准确地掌握。通过微信课堂,可以有效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可以避免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忽略而过可以反复听多几遍、看多几遍课件,直到弄懂为止,而且在复习时比较系统全面,及时查漏补缺。

(二)利用微信平台全方位沟通教师、学生和家长

学生的成长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合作,但由于高校普遍都是寄读的,家长没法经常性地来到校园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学校和家长间的沟通存在真空状态,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则可以轻松实现。比如,高校可以将学生个人在校园的学习成绩开放给对应的家长查询,将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获得的奖项、表演演出、艺术作品等通过微信传播出去,这样可以突破传统学校空间上的限制,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园里的成长情况,学生也会因为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和表扬而备受激励和鼓舞,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合作也更有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将介绍学校风采、教师风采的图文到微信平台上,让学生和家长来了解和关注教师,并进行互动,增进彼此的信任,从而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利用微信平台来进行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包含了教学秩序维护、教材管理、教学计划执行等工作内容,做好教务管理工作需要与多方进行快速高效的沟通交流,所以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功能来传输各种教务信息及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教务信息的、文件的传输、会议通知、科研事务安排,信息的接收者通过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接收查阅,在减少了办公资源的消耗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便于了解教师的工作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务,非常的高效便捷。

(四)利用微信平台设立学术交流论坛

在学校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作品、热门图书、新书、时事点评等信息,并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关系,通过微信的这些功能来学习新知识,也可以针对某些事实热点话题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正确的态度,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利用微信平台来推送学校资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为吸引优质生源,就必须塑造其良好的学校形象,这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微信软件在各大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推送学校的相关咨询信息,宣传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用户只需要打开手机,进入到该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就能够获取该校的相关信息,了解高校的办学质量水平。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高校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招生、就业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社会和学生提供各方面。

四、结束语

在互联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都离不开对智能终端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智能终端就是智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各类应用软件也不断涌现,如今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已成为了广大学生群体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微信软件更是成为了用户群体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由于微信用户量庞大,具有即时通讯互动、操作简单方便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活动中,打破了教学管理的时空限制,既方便了高校的教学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微信使用科学合理性,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王园园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卢琳.微课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J].科教导刊,2015(10):36.

[2]霍芳.基于微信的定岗试析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41.

[3]苏双琴.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J].电子世界,2014(13):22.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图书馆是知识储藏、知识发掘、知识创新的场所,图书馆的服务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民办高校已然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力,势必要将图书馆建设作为基础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好的为用户即读者服务。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益融入,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与获取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微媒体,以传播小而精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开展即时、互动、高效的信息传递活动,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实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信息传递的位置,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由原先的被动接受信息转换到主动性的位置。将微媒体的这些特性融入到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紧抓学生喜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脉搏,接受和学习新观念,新事物。适应微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变革,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

 

1.微媒体语境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求与影响

 

1.1 微媒体语境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历着微媒体发展致使的嬗变过程,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微媒体”冲击着各大校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微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以短小精炼、多方式、多手段的表达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乃至情感沟通。作为网络使用者和微媒体主要使用对象,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深受微媒体的影响。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易于接受并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微媒体的即时性、新颖的记录和交流方式满足大学生在快节奏的生活。然而满足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需要的同时,如何帮助和正确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利用媒介生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全国各系统的图书馆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纵观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发展,无论是藏书的形式,还是图书馆职能和服务的方式,图书馆的发展之路都可谓是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因此,秉承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应当顺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方向,在管理制度、服务理念、新技术引进等方面进行创新,扩大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适应在校师生乃至社会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的今天,资源分享与交流已经成为图书馆满足广大用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核心技术促进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深层次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进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1.2微媒体语境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显得尤为容易,虽然人们都希望能够有选择性地获取媒介信息,但是信息呈现的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也增加了人们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对于海量信息欠缺理性的思考,弱化了应有的求知欲。甚者,宁愿担心因为信息“落伍”而在与人交流时显得无知而尴尬无趣,也不惦念着多摄取一些书本知识或是提升一下科研水平能力,彰显群体中的优势。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鲜词语层出不穷,任何落后且无法满足社会进步需求、不求创新的服务都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境地。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人类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微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对象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了新的延展,但是也在加快信息流动中制造出信息泡沫。微媒体的使用者每天面对着时常更新的信息和被重复更新的信息,会对有用的信息忽略甚至产生依赖,从而迷失在信息泛滥的微媒体中。

 

2.微媒体语境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概念和方式

 

2.1 新服务的概念

 

微媒体传播是自发性、扩张性的信息传递,它并非同时地、均衡地的传递信息。而是通过类似于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进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让信息传递给那些与他们有着某种联系的个体,达到循序渐进、广泛深入的效果。人际传播是两个有相同需求的个体基于一定传播方式而形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在这种传播系统中,体现出来了人的社会性,传播活动具有一定价值。群体传播是指共同的利益、目标、协作意愿等因素联结并实现的过程。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以社会普通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的社会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都有所体现。

 

2.2 传递信息的方式

 

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内容和想法的活动。书籍传播时代,出现了大众传播的端倪,一对多的传播;通过书籍中的文字传递信息。微媒体传播时代,传播的特点在于它是将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个性化的传播操作功能使得微媒介既具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各自的优势,又突破了两者相结合的局限性。比如移动终端上的微信,不但可以体现即时性的交流,还使沟通方式呈现丰富多样性。信息分布传递不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而且传播形式更加个性化。数字网络化的了解查询书籍资料、远程学习、分享交流心得体会等,并持续的生产各类信息资源,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即时性、流动性、互动性、独特性的特征。可以说,微媒体给文化学习氛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积极、乐观、进取,并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愿意阅读,甚至愿意投身到科研项目的研发和讨论中来。

 

3.微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

 

3.1 重视服务创新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服务创新是多主体合作与互动的过程,创新主体凭借自身资源的优势,强化在创新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形成馆内管理部门之间,校内机构之间、馆际之间乃至跨领域之间相互合作与协同。民办高校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往民办高校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有政府资助、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筹措的不确定因素再加上手续繁琐,往往影响到办学经费渠道的不稳定。这时可以考虑第四条途径,公益众筹,通过微信或者微博等社交软件集众人的力量筹集实现图书馆建设资金的需要,完全公益性质,用知识的财富作为回报。社会资源的整合需要多方面的协助,数据库公司,IT部门等的参与,在图书馆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互动交流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快速、高效的满足知识传递的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等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弥补民办高校馆藏缺乏的窘境,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和知识环境。最后就是服务对象,这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资源之一,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核心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其心声与交流的行径与方式也是创新过程中一种关键策略。

 

3.2 重视读者知识的转移

 

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过程实际就是与图书馆信息沟通与传递,获取服务对象需求与想法的过程。因而,在此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知识的转移。知识转移是人与人之间知识转移的过程,或者说是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个体之间或组织之间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指能够清晰地用静态或动态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例如期刊杂志、文献资料,个人的独到见解等。隐性知识是指知识所有者了解,但难以言述和表现,例如某种技能。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知识传递,都需要追求明确、清晰、合理的目标。然而在达到预期的过程都会出现阻碍,除了上述提到的信息泡沫,还有鲁迅笔下“看客文化”的出现,智者不愿意多言,多言者往往所知甚少,这样会造成知识学术交流的缺失,仅成为交流,抒发情绪的媒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微媒体门槛低,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提升良好的判断能力,减少冗余信息和垃圾信息的产生,作合格的媒介“守门人”,将影响文化氛围建设的不利因素拒之门外。总之,无论是信息快速流动中制造出信息泡沫的侵蚀,还是信息传播接收方式上面的转换,都需要以人为本,在传播能力提升的同时,优化传播有效信息。

 

3.3 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数字网络技术引入到图书馆服务领域,造成了传统的图书服务方式及内部结构的改变。民办高校应当在考虑外部硬件、软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提供图书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机会与帮助。通过自学或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训练等方式,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提高基本或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图书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只有掌握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提高现代信息管理水平,将微媒体推广观念内化进服务意识,外化为实际服务行动,为图书馆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技能,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服务创新的根本路径。同时,建立健全图书馆制度,规范线上线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服务管理,使微媒体语境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3.4提供技术支持

 

虽然技术不是服务创新的必要维度,但它在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通过对Web3.0、4G等技术使用,发展迅速的有可视化技术、文献资源检索技术、移动图书馆等技术实践,再有就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逐渐介入,都是图书馆服务创新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微博、微信、微电台等“微媒体”构筑了如今传媒领域的“微时代”。这种模式下,可以将传统资源和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互动行为,升级资源利用率,节约读者的时间、体力和精力,乃至达到兴趣与情感的培养。有效利用微媒体平台,拓展微媒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是民办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和传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为了进一步提高媒介的使用规范,可实行“微团体”负责制,加强管理与互动,了解用户需求,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比如,阅读文献资料透过微媒介及时传递给师生用户,通过用户交流互动形成图书馆新的文化生态语境。可以建立微信好友圈,通过专业、班级和教研室,获取学生与老师的微信号,推送各种阅读服务信息。如建立新生用户微信好友圈、毕业生用户好友圈、校友用户微信好友圈、教师用户微信好友圈、图书馆公众号等。加入图书馆公众号,随时随地了解图书馆的阅读资源与服务动态,还可登录“我的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和本人的借阅历史,享受资源文献传递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代查代检和定题服务等,为师生的信息获取提供一切可行性的便利。除此之外,新技术介入还可延伸图书馆的其他服务,比如3D打印服务、书刊扫描等。

 

4.结语

 

图书馆对网络系统的依赖与日俱增。微媒体语境下各种新事物应时而生,改变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和服务的范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便捷的人性化服务。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对自身优化、和发展策略等进行设计,结合特色办学理念和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方针,对现有的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进行整合,并对发展前景思路进行规划。依托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发挥高校图书馆数字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地建立读书分享团体,提升校园文化学习氛围的正能量,提升民办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依托于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充分发挥图书馆特色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的细微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微服务,更适合网络化生存的大学生用户。为此,民办高校图书馆身先士卒,更好的利用微媒体进行交流和推广服务,打造求知者的天堂,吸引用户充分享受知识、交流与分享信息,通过微媒介建立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