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体系 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理性的厂商

厂商是微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主体。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中,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提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厂商最大化的利润是总收益和总成本差额的最大化。为使该差额最大,要尽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厂商的行为不得不研究厂商的生产和成本,故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理论必然涉及到生产的投入和生产的产出,而企业的生产行为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生产的规模会随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目标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在微观经济学里,以企业是否可以调整其规模为标准,将企业的生产分为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短期生产是企业规模不变,而长期生产是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理性的厂商会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使得短期和长期的生产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中厂商的行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三、生产和消费同时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最优的经济关系就是不仅生产达到了最优的状态,消费也达到了最优的状态。经济学上把这种经济的最优效果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的一门学科。因此,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生产和消费的最优如果能同时达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则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或称之为社会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这种一般均衡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产的理性、消费的理性及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性考虑的,即是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四、三个关键词:需求、供给、价格

在经济学家的笔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可简化成需求、供给、价格这三个简单的名词。

1.需求。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居民户计划购买的产品与劳务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是需求,归宿是需求的满足,即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两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工具、表达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结论是殊途同归的:即居民户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消费上,以获得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其理性选择;需求定理的内容是由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所决定的。如此,透过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表面现象研究其深层次内容――消费者行为分析。

2.供给。供给(supply)是厂商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计划出售的产品与劳务量。厂商的供给行为可以用生产者行为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主要分析理性的厂商如何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具体而言,运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分析厂商在企业内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既定的产量,从而实现内部的经济效益。但这一行为并不能保证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因为企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还必须通过市场理论来考察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和不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及其短期、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进而推导出厂商的供给曲线。

3.价格。市场经济的成功乍一看是一个谜。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结果。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它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消费者满足程度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乃至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璋.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2篇

 

一、本科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凑经济学和管理类本科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便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目前各高校常用的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有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萨缪尔森等著的《微观经济学》和高鸿业著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这三本教材分别有22章、19章和10章,每本教材的内容均十分繁多,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消费行为、生产行为、市场分析、外部性,有的还涵盖了简单的博弈论、一般均衡分析等。而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需要参加近一个月的军训,第一学期的学时被大大压缩,一般高校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学时只有36个学时。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向学生教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无论是给老师还是给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数理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采用了大量的数理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图形和数理模型。经济数学、统计学等数学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微观经济学中也大量使用了这些方法,即使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也包括了边际分析、最优化方法等。这对于刚进入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他们同步学习的高等数学中还未学习到极限、微积分等相关内容,很多知识无法用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释,对教师授课造成了一些困难。

 

.学生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大部分管理类学生在本科阶段只会学习初级微观经济收稿日期:2012—04一学,但是如果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需要掌握的则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观经济学虽然与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章节是类似的,但是各章节内容的深度和分析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如果对这类学生只教授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那么将给这些专业的学生深造、继续研究生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

 

二、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针对以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开设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公共课,即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学习初级微观经济学。由于经济类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因此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对管理类的学生就会有学习与考察脱节的问题。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应该在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将内容拓展到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初级内容和中级内容的衔接。

 

虽然中级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比较数理化、讲授内容也比较深入,但是可以以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本质内容、内在核心解释给学生,便于他们今后自学和考试。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概念也较零散,几大块理论之间的联系性也不算特别强。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讲授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用案例分析方法讲授市场的结构,分析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特征,用参与式教学讲授初级博弈论的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课将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各种原理用来分析国内和国际经济热点现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学时安排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助教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在课下更好的学习和消化。

 

.尽量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微观经济学的大多数经典教材均是国外经济学家撰写,很多学校也采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利用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原始表述,这种表述比翻译后的表述更加准确,也便于学生以后阅读国外文献,同时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二十多章的经济学内容,利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很有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除了采用闭卷考试方法,还可以采用随堂测试、学生分组讨论、课程论文等方法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3篇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90

[摘要]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程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http://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主要研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经济个体单位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高校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他后续课程,比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学习。而作为一门理论课,微观经济学又具有抽象性,系统性,思维性和对数学分析工具的依赖性。因为这些特点部分学生觉得经济学晦涩难懂,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学习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学委员会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举办的“teaching in English”的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笔者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水平,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国内,并用于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内容繁多,课时有限

据笔者了解,除了经济学专业以外,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一般是3学分,48课时。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为例,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每一章一般包括6到9个小节。48个课时内,讲解和学习将近96节的内容,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课程难度较大

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这些理论联系紧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假设,难以理解。而且,微观经济学还包括许多新的概念,例如,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等。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联系,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将其区分。再者,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大多借助抽象的数理分析和图形分析。而这些正是大多数经管类学生最不擅长的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学分析工具,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做到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这也难怪学生会抱怨经济学比高等数学更难。

1.3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首先,由于课时有限,为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大多数教师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运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死记硬背,而无暇思考这些理论知识如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层次,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BOPPPS代表了这六部分的英文首字母: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目标)、P-pretest(前测)、P-Participation(参与式学习)、P—Post-test(后测)、S-Summary(总结)。六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连贯起来则构成有效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45分钟的常规堂课还是15分钟的微课堂,都必须包括这六个要素。表1给出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3.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涵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框架,使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6节需求弹性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安排教学活动。

3.1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为引入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相对较为容易的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机械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的经济学教材每章以生活中的经济学开篇。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是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弹性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以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商场喜欢打折促销?打折促销是否一定会提高商场的销售收入?”这样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来解释。总之,引入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3.2明确教学目标

如前文所讲,教学目标应包括四种要素,符合Smart原则。在弹性这一节,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计算需求价格点弹性和弧弹性,理清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并能够对相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显而易见,这个教学目标包括了谁、在什么条件下、所学内容及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但这并不是设定教学目标的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可测。比如“掌握需求价格点弹性”,这个教学目标就并不可测,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什么叫掌握了这一概念。但“能够计算”就较易定量评估。

3.3课前评估

在学习需求价格弹性之前,学生需要了解需求定理和弹性的一般概念。在课堂讲授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已了解,则可以进行下一步;但如果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学生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打好基础。

3.4组织安排课堂活动—参与式学习

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去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互动方法,但这种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很难实施。既使教师主动向学生征询是否有问题,也未必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如果真有问题,他们宁愿去问旁边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问题,遇到问题,中国人宁愿向周围朋友打听也不愿意向权威专家提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言,则是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就微观经济学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学习的真正动机,在引入部分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北美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拼图学习(JAGSAWS)。这种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自学课程内容的不同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讲解自己小组学到的内容,就像玩拼图游戏,当所有小组都讲完了,学生们就学到了所有的内容。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更倾向于对同学讲解的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

3.5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后测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围绕教学目标,可以制定规范的检测内容,也可以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弹性这一节,在后测部分,笔者准备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是对谷贱伤农的分析,一个是禁毒和反毒品教育两种方式对毒品交易的影响。这两个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另外,后测也可以采取教学反馈的方式,比如在加拿大培训时,教师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通过E-class写教学反馈。

3.6总结教学内容

参与式学习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可能使学生偏离学习目标,不能很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在最后阶段,教师重申学习目标,总结学习内容,反馈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解决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将会有意识的去考虑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问题。在引入部分尽量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BOPPPS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专注于学习目标,并努力达到学习目标。而且,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掌握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并做到学有所得。总之BOPPPS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也为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保障。

http://

参考文献

[1]宋荣.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阀门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六种“经济成分”;(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非主流经济;六种“社会成分”;(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

Abstract Through thoroughly using the thought of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article points out a new economics and sociologybasic theory. As a result , this theory gives us a deepen overall new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informationsociety times from a new angle .Certainly, this theory also gives us a deepen overall new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both in the future times and in the past times. Hope the theory will certain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world and human beingsociety’s great moving forward in the future.

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可划分为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宏观社会是由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的,次一级的微观社会也是次一级的宏观社会,又由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而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也是更次一级的宏观社会,又由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因此,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都有若干层面不同的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现在是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也可以说,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时代、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时代的经济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任何时代社会的经济都是通过人们辛勤地劳动创造出来或获得的。本文认为所谓“经济行为”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行为,所谓“经济活动”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财物。显然,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社会实践现象及其一般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有效持续增长经济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此外,本文还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力、物力、财力”中的“人力”指“人力资源”,“物力”指“物力资源”,“财力“指“财力资源”。因此,人们在任何经济活动中的可运用经济资源不外乎三大类――“(个人或他人的)人力经济资源”、(个人或他人的)“物力经济资源”和(个人或他人的)“财力经济资源”。显然,以上三大类经济资源终归是由人来运用的。显然,“物力经济资源”和“财力经济资源”可看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

那么,人力经济资源又包括哪些呢?众所周知,人类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客观需要人们不断提高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普遍的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也都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与人类个体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相对应的人类个体的生理资源或体力资源、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和由之产生的智慧资源(知识可划分为普通知识和知识型智慧知识两种知识,信息可划分为普通信息和智慧信息两种信息,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三大人力经济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个体的以上三大人力经济资源也依次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那么,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智慧可根据来源不同划分为知识型智慧、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三种类型,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①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

除以上三大人力经济资源以外,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经济时,有时仅仅凭借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或后天才有的显赫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情侣关系、母女关系、母子关系、父女关系、父子关系、亲属关系等)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公共关系、合作组织之间的公共关系等)就可以直接创造或获得财物创造经济。如果上述特殊人际关系或特殊公共关系良好的话,就更是如此!因此,人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或后天才有的显赫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际关系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

由于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经济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并协调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里人际关系指普通人际关系,以区别于上述特殊人际关系),以便社会或组织更加协调一致,因此,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由于人们与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主要决定于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人们的人际关系经济资源可划归于上面所述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即人际关系经济资源是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中的一种类型)。此外,由于人们具有何种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和普通人际关系,因此,人们的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显然,这种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主要通过上述“背景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表现出来的。因此,本文把人们的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经济资源一并划进“背景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当中而不必再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类型。

此外,由于人们所处何种社会地位具有何种职务和何种身份、具有何种权力直接决定了人们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包括物力经济资源和财力经济资源两种类型)、三大人力经济资源和上述“背景经济资源”的能力,因此,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权力经济资源”。而人们在社会或组织中具有何种权力或职务或身份是由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包括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规”或“家法”)或由之决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先进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的配置和分配是否合理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此外,由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可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先进还会影响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主要通过它对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来,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经济资源可一并划归到“权力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当中,而不必再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类型。

综上所述,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一共有上述六种类型――三种人力经济资源――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和“权力经济资源”。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还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因为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同时运用上述六种经济资源,它们缺一不可!人们不可能只运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经济资源而不运用其它若干种经济资源却能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同时为经济活动作出各自的贡献的。这是由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当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仅必须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还必然会运用到“背景经济资源”、“权力经济资源”和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此外,还必须同时运用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便及时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生理或体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会影响到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状况。反之。也然。此外,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也会影响到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状况。比如,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往往懂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和营养知识,因此,相对说来,他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较好。由于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是智慧的基础(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他们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也往往会更好一些。此外,他们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和“权力经济资源”的能力也相对更高一些。反之,如果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较差,则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能力也相对较差。除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和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以外的其它四种经济资源的情况与上类似!

那么,上述六种经济资源是通过什么机制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呢?

人们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等三种人力经济资源分析问题或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等三种人力经济资源和其它三种经济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量(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智慧与能力之间具有资源和能量之间的本质区别,它们是资源与能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表里关系,其中智慧为因、为里,能力为果、为表,能力是由智慧资源转化而来的(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人们要正确运用经济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要运用智慧才能具有良好的“调动资源能力”和“运用资源能力”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专业工作能力(指人们按照一定规程完成一定专业、一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包括创造力)或综合能力(指人们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即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综合)。而社会生产力是各个岗位的生产力的综合,是由各个岗位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共同决定的。因此,人们只有充分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便正确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因此,上述六种经济资源是通过对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大小的影响来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如果上述六种经济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高效运用,那么,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就必然会相对较高,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反之,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就必然会相对较低,从而表现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和较低的社会生产力!

总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人们创造或获得经济所能利用的经济资源一共有以上六种类型,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相应的六种类型的“经济成分”――“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简称“财富经济”或“资本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财富经济”演化为“资本经济”。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财富经济”实质也是“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我们下面将详细论述什么是“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

所谓“体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背景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背景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权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权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由于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和三种类型的智慧其本质都是信息,因此,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本质都是“信息经济”。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一般不称知识经济为信息经济,只称“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信息经济。显然,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源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创造或获得的经济的多少或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总是有一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这部分经济就是该时期、该层面(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的主流经济。而其它五种类型的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其它五种相应类型的经济则是该时期、该层面(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的非主流经济。

总之,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资源都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的经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只是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各不相同而已!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资源对经济的贡献最终通过人们的专业工作能力或综合能力对经济或社会生产力的贡献表现出来。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体力经济”。因此,“体力经济”是原始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奴隶社会,由于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背景经济”。因此,“背景经济”是奴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封建社会,由于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权力经济”。因此,“权力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由于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因此,“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知识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是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依此类推,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是未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主流经济分别是“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呢?显然,除了原始社会的主流经济是“体力经济”以外,以体力搬运货物创造或获得经济效益的搬家公司、货运公司等企业组织的经济以及在旅游区用轿子抬人上、下山的个人以及三轮车夫等个人的经济都属于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体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奴隶社会的主流经济是“背景经济”以外,人们利用显赫或特殊的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上述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或上述合作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经济资源或“背景经济资源”获得遗产、财产或接受社会或其它组织或个人的捐赠等方式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背景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背景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是“权力经济”以外,一般说来国家或地方政府垄断的行业的经济,以及人们利用所掌握的特权通过特许某些组织或个人从事自己所掌握或控制的某种行业或某种产品的经营而收取大量特许加盟费或个人酬劳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人们通过允许其它组织或个人以自己组织或个人名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在建筑业、装饰业中较常见)创造或获得经济,然后向这些挂靠组织或个人收取一定行政管理费用或技术指导费用等费用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权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权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主流经济是“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以外,人们利用所掌握的财富(包括物力财富和财力财富两种类型)或金钱或由此形成的资本创造的经济都属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比如,人们利用投入的货币资金炒股、炒外汇、炒期货或其它债券创造或获得的经济或银行、钱庄、个人通过放贷或借款等方式收取利息或费用创造的经济、租赁公司通过租赁货物、房产等收取租赁费用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人们依靠投入的货币、机器设备、厂房占有企业组织一定股份或资本获得赢利分红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就都属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是知识经济以外,组织或个人利用所拥有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上述组织或个人靠出卖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某种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其它组织或个人靠收购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某种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知识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依此类推,除了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以外,人们利用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的经济,比如人们利用各种能力如创造力、人际关系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或综合能力创造或获得的经济,比如,安利公司、玫琳凯公司、保险公司的经济、一切贸易公司的经济以及一切公司中业务人员靠能力赚得的提成和所有员工靠能力赚得的薪水等都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既然普遍存在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那么,也就必然普遍存在着六种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成分”――“体力社会”、“背景社会”、“权力社会”、“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知识社会”和“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②。这里的“体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背景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权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知识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或人们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或专利或知识产权或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或学历或文凭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或人们的信息型智慧水平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水平或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

显然,推行主流经济的宏观社会就是宏观主流社会,推行主流经济的微观社会就是微观主流社会。因此,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其(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和(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的形式都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原始社会是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体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奴隶社会是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以“背景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封建社会是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权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则是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以“知识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依此类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就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分”。在主流社会――“知识社会”(比如,高科技产业的社会)里,其主流经济是知识经济。这与整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流经济都是一致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体力社会”(如搬家公司)里,其主流经济是“体力经济”,与整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是不一致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它四种类型的“社会成分”的情况与“体力社会”的情况类似。

总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上面把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本来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社会经济人为地划分为“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完全出于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完整人类社会的(宏观或微观)经济。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此外,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或其对应形式在人类自地球上产生时就存在,它们并非新生事物!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罢了!正因为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其(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和(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的形式才各不相同!总之,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都存在并都在起作用,只不过其作用大小各不相同罢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主流社会里,社会的经济都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知识经济是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五种非主流社会里,社会的经济也都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五种非知识经济的“经济成分”分别担任主角、余下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其它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的情况与上类似!那种认为知识经济刚出现不久、“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在未来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知识经济兴起”比“知识经济出现或产生”更为确切!同样,我们在上面把不同时期、不同层面本来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的人类社会人为地划分为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也是完全出于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完整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此外,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或其对应形式在人类自地球上产生时就存在,它们并非新生事物!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存在时间的长短、涉及范围的大小各有不同罢了!

总之,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

注释

①由于能力是由智慧转化而来的,因此,智慧与能力是资源与能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表里关系,智慧为因、为里,能力为果、为表。因此,大多数时候智慧与能力总是同时出现,而且这时它们的作用或力量相当,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智慧都与能力相当。因此,这里的“智慧经济”与“能力经济”也相当。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微观经济学 讨论法 案例法

微观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借鉴和吸收微观经济学当中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为日后独立的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打下基础。但对以往几届学生的访问当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内容抽象,学习较枯燥无味。鉴于此,笔者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查找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高职《微观经济学》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差异性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本科教育注重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双重特性的教育形式。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没有很好的注意这种区别,过分强调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这就使得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实用性特点无法体现。其次,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文理兼收,特别对于文科类的学生来说人文知识丰富,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则不愿深入,往往会对微观经济学当中的数学公式望而生畏,这也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疲于应付。

1.2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上有数学化倾向

目前在高职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另外,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越来越多地用计算工具和统计方法等量的分析来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跟我们片面接受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是分不开的。当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时,大部分高职的学生都会产生排斥心理。

2.对高职《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如何实现提升学生的经济思维,并能为学生所接受,以下我们将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中除了最主要的讲授法外,还包括讨论法、案例法、数学分析法、练习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基于篇幅的限制和笔者的能力,就讨论法和案例法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作以下的探讨。

2.1 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将对此种方法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笔者认为此方法的应用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讨论题目为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第二种类型的讨论题目由教师提出,该类讨论题目与课程中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关。第一类讨论题目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类讨论题目在保持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基础上极大的维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讨论题目确定后,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教师也要围绕讨论题作多方面的知识准备,并制订讨论计划和讨论规则。在讨论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和主持的角色,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表达清楚即可,教师不宜作长篇的发言,但要在关键时刻加以引导,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复述讨论的观点,对争论较大没有统一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把争论的本质问题梳理清楚,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2 案例法

所谓案例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尽量减少冗长的数学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反感情绪。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如讲授供求理论中均衡变动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二手房政策的变化来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势。二是综合案例分析。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

3.在案例法教学中对案例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