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死记硬背” 历史学习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地学习历史,是他们最熟悉的学习方法。高一开学不久,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班级的学生“教”我如何上历史课。这些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初中的老师就是叫我们划课本内容,划完了我们自己背就行了,你也像初中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吧。这种历史学习法几乎是整个高中新生在初中都用过的方法,甚至有个学生在关于科任老师授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这么说:历史课他听不懂,如果他一稍微开小差,就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因为历史老师讲课不像初中历史老师那样,一段段地讲。而他们不知道,他们面临的将是比初中要难上百倍的课程。同样的道理,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现象,高一历史老师非常有必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陈规陋习。高一这一学年,历史要会考,除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考试,在考试之前通过理解分析来掌握历史知识。我认为下面这两种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联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以下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每章每节通过联系的方法来掌握该章节的基础知识。如:《中国近现代史》两本书(上下册)各章各节怎么联系呢?第一章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章程度更加深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就起来进行抗争,所以就有了第三章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清政府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特点,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外的先进人物又认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制度还都不行,中国必须要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改变。所以就有了第五章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新文化运动就开展起来。思想得到改变了,全国人民思想觉悟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高境界。就有了第六章全国人民都起来参与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转折点。但由于、等发动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遭到重创,在大革命失败中也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开展武装斗争来反抗的屠杀。国共就进入了十年对峙阶段。也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扩大,国共两党又由对峙进入了合作阶段,就是第二章国共合作抗日的全国抗日战争。最后日本被打出了中国,接下来国共两党之间又为了争国家的领导权,又发动了三年内战,这就是第三章的解放战争。结果是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领导权。中共就开始了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第五章就是中共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内容。政权建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改造及其各种改革措施,中共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也就是第六章。紧接着,在十年探索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这十年中,犯了很多错误,没有彻底解决,就导致了错误更严重的第七章的“十年”。“十年”结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是领导发动的一场错误运动,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开展的大讨论,进行了纠正,制定了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国就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就是第八章。这就是高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两本书各章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大概的内容轮廓,对两册书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就详细地看具体内容。

二、归纳对比法

《中国近现代史》(旧教材)教材的编排一般都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发生来编写的,也就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那么在每一个时间段里,总会有一些相近,相联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教会学生学会归纳。比如:《中国近现在史》(上册)是以外来侵略为近代史的开端,侵略战争一结束,近代中国都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束。那么,在近代的中国,清政府总共签订多少个不平等条约,各条约分别有哪些内容?给当时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基本上每个条约都是这样的格式,引导学生这么归纳,让他们通过对比,来理解条约的内容,避免了初中式的“死记硬背”。再比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到现在,召开很多的会议,如果学生割裂地去记,会觉得非常乱。但是,如果能引导学生按时间的先后来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来掌握每个会议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这个方法比他们胡乱地来记忆这些内容要好得多。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是这样一条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通过归纳对比来掌握它们的内容。而且通过归纳来对比,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共在不同的时期要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再比如,国共两次合作,它们的合作背景、合作内容、合作目的分别是哪些?通过这些归纳对比,会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有联系、有对比的内容模块。其实中国近现代史的归纳对比法很多,如果学生真正的通掌握这种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将会游刃有余,学生就会觉得历史不难学。

理解式记忆,能很快也、很长久地掌握历史知识。每一个历史事件,我都教学生掌握它的学习方法。比如,一节历史课,它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也就是它发生的背景。如何发生,也就是它发生的经过。结果如何,也就是影响。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线索。到高二、高三阶段,特别是高三的综合复习,以上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我们历年的高考中,历史大题基本上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个内容的综合题。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必须要懂得每个内容的联系性,相关性。所以,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贯穿这一历史学习法。

很多学生都觉得历史这个科目很难学得好,总是认为要记的东西太多,顾不过来。实际上是他们没找到方法,不懂得联系,不懂得理解,把每一个历史知识割裂开来学,会顾得了头顾不了尾。所以学生碰到最多的现象就是上到后面的章节内容忘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复习到第二章忘了第一章。在历史教学中,就必须强调学生,要改变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要学会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掌握这个历史知识,把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个章节都联系起来,这样来学习历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范文第2篇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是教师“主宰”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加上历史事件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动力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寻求恰当的办法有机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情境教学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哪个?(美国)你知道下面哪一幅图是美国国旗吗?(多媒体呈现)为什么是这一面?每一个国家的国旗中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含义,你知道美国国旗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吗?”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现美国独立之前的历史渊源,在背景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二、开展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经常用到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推促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比如,在开展“我最崇拜的科学家”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编成小故事,各小组可以对本组的课堂展示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可以是演讲,也可以通过故事小品的形式对自己崇拜的科学家趣事进行演绎,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小组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请发言小组解答。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传授记忆方法,总结归纳历史知识

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课堂从教学导入到学生掌握知识,从合作探究到知识有效拓展,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着不同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梳理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归类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师通过归纳总结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所授知识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针对“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整理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对比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点,这样不仅能缩减资料体积,还能加强对资料的记忆。除了三次科技革命外,九年级复习中还有两次世界大战、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及百家思想争鸣等,教师在内容归纳总结过程中能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活动,使得所记忆内容条理更加清晰,有规律可循。

四、布置习题作业,实现知识迁移应用

课后习题不仅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自省反思、查漏补缺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布置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分析材料、发掘历史所学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在思考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分散在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容易混淆的抽象概念构建完整的结构体系,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还可以设计中考考查资料分析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完成材料的分析,挖掘历史课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回答,在做题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应用。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范文第4篇

一、巧记历史年代

1、趣味记忆法。

如“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可把它读成“一钵酸酒淋灭烟”。又如“1818年马克思诞生”可把它读成“一巴掌一巴掌打出一个马克思”。这样会形象有趣,学生记忆轻松。

2、时间推算法。

根据历史事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同的进行归纳。如:经历了4年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6~前202年的楚汉之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8年的历史事件:755~763年的安史之乱,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937~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还有整十的历史事件: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内战,1895~1945年的日本50年。这些历史事件,只要掌握了其始止时间,就能推算出其对应的时间,巧妙地提高记忆效果。

3、特殊历史事件及年代记忆法。

如:从1911年至1919年,每递增2年均有一个特殊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

又如:时间相隔整200年:1640年,英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开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且都与英国有关,都是近代史开端。

二、巧记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从而阻断了原有的欧亚商路,迫使新兴的西方国家为探寻到达东方的商路,不得不另辟新航路,而使人们第一次进行环球航行,也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

因为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从而导致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所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凡事均有因与果,细心分辨不畏苦,历史事件记牢固,好在前因必后果。

三、利用表格,对比巧记

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学生还可以把近代中、日、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列成表格。把三者的时间、领导阶级、改革内容、意义、结果等进行一一对比。

再如,把近代中国三大不平等条约进行归纳对比。把其发生的时间、名称、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等进行归纳比较,引导学生懂得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利用表格,一目了然,对比鲜明,记忆轻松。

四、巧拾零散历史事件,归纳记忆

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三国时,吴国大将卫温带领一万多人开发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及澎湖列岛;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学生还可以用史实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

巧拾零散历史事件,善于归纳总结,对历史问题更有记忆,更有说服力。

五、把中国史与乡土历史巧妙结合记忆

如: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梅州属于哪一郡?南越王赵佗又是什么时候的人?

再如,把中国史上几次动乱与客家先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结合起来记忆。

①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为避战祸,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规模从中原(河洛地区)向江南迁移。②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导致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③南北朝时,南朝萧梁“侯景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从江浙一带向福建、江西一带南迁。④唐末黄巢起义,迫使福建客家先民离开家园,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向汀州、循州等地迁移。⑤两宋及元、明时期,一直处于客家中心的汀州,由于过度开发,植被遭破坏,加上水旱饥疫,生存环境破坏,客家先民第五次南迁至梅州。这样把中国史与梅州乡土历史有机结合,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梅州历史,更深刻记忆客家人这五次大迁移。

六、巧记历史地图

如世界史上六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版图形状各异,但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兴起地区便会记住其各自的疆域图。

①新航路开辟线路图。结合线路图,引导学生记忆:从葡萄牙出发的两位航海家迪亚士和达・伽马都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南非好望角,其中达・伽马到达了印度;从西班牙出发的两位航海家都横渡大西洋,其中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船队则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②战国七雄位置图。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以口诀形式,既掌握了七雄名称,又记住了它们的地理位置。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能力锻炼10分钟” 能力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只讲授知识而不发展学生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就会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应适应和服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这一教育的需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侧重点也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知历史、分析社会实际、解决社会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我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将原来的课时安排作了适当的调整,在每节社会历史课中拿出十分钟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将这种方法称为每课“能力锻炼10分钟”。在每节社会历史课的“能力锻炼10分钟”里我精心设计了能力锻炼的题目,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对社会历史知识温故知新,能积极思考、掌握要点、理清线索、提高兴趣、锻炼能力。

为了检验每课“能力锻炼10分钟”的教学效果,我在任教的学生中作了教学改革的试验,试验的安排和方法是:从任教的八年级的4个班中,挑选班风、学习气氛、基础知识相对接近的2个班,每班各抽40名同学组成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

对照班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完整。整堂课按照原来模式,一般可分为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归纳、作业布置等几个步骤。实验班因每次上课时间较对照班少十分钟,但由于每次上课前布置了能力锻炼的题目,学生预先作了复习和预习的练习,这样就压缩了讲授和的时间。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我在课前预先布置实验班的学生阅读教材上新课的内容以及课文中框题文字、图片说明、注释和阅读材料。用图片内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精心布置阅读思考题,鼓励学生结合新课查阅相关历史书籍、史料。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即浏览一下材料,了解大意即可,“精读”即根据问题详细阅读,对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字、词、句、注释甚至引文的出处都不能疏忽大意,务必要学会掌握阅读的要点。我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获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我提醒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应该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辨伪,要他们学会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在新课的“能力锻炼十分钟”的时间里,让他们阐述课文内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而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结成一条条纽带,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化零为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历史的知识点浩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总有相似的历史现象或相近的历史事件散见于教材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将同类事件归类整理,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消化,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如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内和课外的历史资料,结合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归纳这两次战争的背景、发生的经过和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又如在中国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要记住这些条约对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抓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这一要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了这一过程的形成。从此,中国人民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找出一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历史事件纵向发展的必然联系,又反映事件内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归纳整理、概括总结找出事件中的个性和共性。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我让学生把用某个历史线索串成一个整体并表达出来,我加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从而使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三、专题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专题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样的专题讨论有助于学生能力。课堂讨论的专题要选得好,既要选择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便使学生对重点章节加深印象,又要选择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以便使学生易于展开争论,也容易找到参考资料。如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次?最近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怎样?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什么?不同国家又是如何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对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指导实验班的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撰写阅读心得、讨论提纲和发言稿,在讨论前抽查了他们的发言稿,进行个别辅导,指出优缺点,并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敢于争论和发表不同意见。学生积极性很高,气氛热烈,有些同学的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他们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讨论的形式很新颖,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唱主角,这样给予学生一种使命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同学开始对社会历史课没有兴趣,深入学习以后才认识到社会真是知识的海洋,自己对社会了解得太少了,以后要多关心社会,多深入社会,扩大自己的社会知识面。课堂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社会历史的浓厚兴趣,锻炼了他们材料收集能力、加工整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有效地配合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每次作业、测试的时候严格认真地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我在上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地选择了一些题目,辅导学生写社会小论文。如介绍古代宋元科技的典范后,我给学生分配写作的题目有,“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古代农业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交流宣读优秀的历史小短文,并由教师或学生当场点评,指出优缺点,以资鼓励。虽然这些小短文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历史社会课本以外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激发起了探讨历史奥秘的兴趣。在上学期写历史小短文的基础上,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时,开始引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小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起初,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无从下笔。我在完成的小论文中精选了几篇范文,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修改,然后在课堂“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宣读优秀小论文,由台下的同学提出疑问或评论,最后实验班的所有同学都完成了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学生自己选题、找资料、写论文、组织答辩,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五、精心选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和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能力、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整理和表述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己读、思、写、说的能力。我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除了针对课文的不同章节精心选择一些练习题,在“能力锻炼1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练习外,习题在内容安排上也是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思考,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练习题难度适当,一部分题目常带有启发性、探究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记忆牢固。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验和过程中,我曾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安排了前、中、后3次测试,为了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有效,我运用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获得下列结果。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期、中期、后期3次测试显著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