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记忆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记忆法;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精简浓缩法

精简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例如:隋朝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记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学生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然后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例如:用串联法记忆“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东南西北在中间”。

三、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隋朝大运河北到涿郡,南至余杭,中间为洛阳时告诉学生可用谐音“北捉(涿郡)南鱼(余杭)落(洛阳)中心(即北边的人捉南边塘里的鱼掉落在中心)”,再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五、动词导出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许多历史事件的意义既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倍感头痛的难点。如果教会学生用动词,导出相应的内容来,记忆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比如说教学生文艺复兴的意义,抓住“推动了“”奠定了“这两个动词来记忆就不难了: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又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独立战争,再划分要点的基础上,用“结束了”、“实现了”、“确立了”、“起了”,这四个动词导出相应的内容,记忆起来就很轻松。一般的讲,对于语句长,内容多的历史事件的意义的记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六、顺口溜记忆法

有些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教会学生用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既轻松又有情趣,而且可以做到久久不能忘记。例如,: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及其成员国,用“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句顺口溜来记忆就能轻松搞定。又比如,一战后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个国家,“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两句顺口溜来记忆可以说朗朗上口,效果奇佳,记住了国名,又能感受到八个帝国主义列强像豺狼一样扑(葡)向中国的情形。再比如二战前的慕尼黑会议及其会员国、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及其会员,如果分别用“德意英法慕尼黑”和“美英苏雅尔塔”这两句顺口溜来记就Ok了。

七、类比记忆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属于同一类别的知识点。如: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与1861年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运动、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三次工业革命等等。这些知识点相似度很高,学生往往容易张冠李戴、相互混淆。如果教师在教学这类历史知识时,注意让学生掌握类比记忆法,知识点之间张冠李戴、相互混淆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其实,类比记忆法的真谛就是由此及彼、同中求异。比如在记忆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领导人、重要文件、性质、意义的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领导人、重要文件、性质、意义,两相对照,归纳其相同点,筛选其不同点,对这两大事件的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便可以做到清清楚楚楚,互不干扰了。

总之,历史是一门科学,而学习科学的人其方法必须科学,只有掌握记忆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记忆之苦。“记忆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善于传授和引导,让学生会学,巧学,就会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科学教育》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树叉图示法;课堂记忆效果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准确地应对当代新型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课堂记忆效果提高是进行创新的好方法之一。笔者主要根据初中历史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方法不具体、教学语言不生动、教学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来论述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需要提高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将历史知识内容不但能灵活运用到做题和考试中,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应变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果作为必要目标,做到让学生简单而明了地理解知识内容,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课堂记忆,做到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达到的综合素质加强的最终目的。

一、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首要前提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初中历史课程属于文科范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不用像数学一样注重计算和练习,有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形容的正符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在课堂上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前提工作,教师如果想要使学生的记忆深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得准、记得多。授课过程中我采用的树叉图示法对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有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川教版的历史课本中,学习的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时,我将中央集权统治的机构体现形式用树叉图示法来展示成:

学生通过树叉图示法,简单直观地明白了中央集权制的体现形式,将中央集权统治时期的各个职位一目了然,课堂要点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进而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目的。

二、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有利步骤

针对于初中历史这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由此产生的课堂记忆效果也同样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开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它是一只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为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锤炼自己教学语言是非常必要的。(1)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确保知识的无误性,有些教师因为课前准备不足,使得课堂知识点错误百出,不但会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学生也会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疑问,造成一种怀疑的听课态度,对课堂记忆效果有消极的作用。(2)教师应该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时尚感的教学语言,比如,运用部分文明的网络语言:有木有、神马、浮云等,让学生对教师感到一定的亲切感是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有利步骤,可以让教师的历史课堂充满学生的欢声笑语。

三、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可靠保障

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影响教学进度的个别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顺畅实施有较大的保障作用。教师的能动性能够灵活地控制教学速度的节奏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方法得当,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能力。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气氛不活跃的情况,教师可以尝试着合理改变教学目标,先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生进行互动,设置一环接一环的教学环节,使用提问或者让学生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慢慢地调整状态进行有效的历史知识学习。应变能力强的教师一般能够自由地调控教学节奏,使之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张有弛,教学内容的节奏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情况合理、均衡地分布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求和谐优美,重视句式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渐提高,对知识内容也会使其记忆力加深。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加强语言的生动性能形成欢乐的课堂氛围,并且如果教师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下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对顺利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效果达到最好,让学生切实地做到了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符合当代历史教学的新模式、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杨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于笑梅.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记忆 加强

中学历史的内容十分繁复,学生要准确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许多事件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生们经常会张冠李戴、混淆事实。如何加强初中学生的历史记忆对于学生们的学习非常重要,老师应当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熟练地掌握并记忆,设法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印象和保存能力。

一、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过程

1.培养正确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情境中,老师可利用一定的方法,激励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求知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历史的学习中,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带着一种逆反的心理去记忆它,也不会起到任何的效果。真正有作用的记忆是先对其产生兴趣,调动全身的活跃因子去记忆,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兴趣主要的措施有:

(1)将趣闻导入新课中,培养记忆的兴趣。老师在开始讲授某一个新的内容、重要的历史事件之前,可以收集一些与事件主体或是主人公相关的传闻、秘史等趣闻,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讲到孙中山先生时,老师可以以现在风景秀丽的武汉中山公园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示历史图片、影片,调动学习兴趣。课本中的图片往往只是选取了局部的具有概括意义的部分,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向同学们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者影片来加强学生们的记忆。当一件事情真实地出现在面前时,它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定然会比文字的描述更为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

教师要深入教材,培养学生的有意识记。

教师在授课前要熟悉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整体结构,能够正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背诵、记忆。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浓缩记忆法

在记忆的时候要把繁琐的事情简单化,记忆不求量多,注重质量,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在记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时,可以简化为“开辟天地”、“改革创新”。我们都知道,中国与其他各国签署的各项条约的内容很难记忆,经常会记混记漏,在记忆中国与英国签署的《南京条约》内容时,便可浓缩为“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天津条约》的内容则可以浓缩为“三外一赔一开”。这种记忆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而且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比较记忆法

对历史现象各方面的联系、共同点以及区别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了解后,可通过纵横对比,灵活地掌握历史知识。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主要参战国家、大战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们可以一一列出,共同记忆;中国近代两次革命高潮对中国发展的意义的异同,1848年中外分别发生了两个重大的革命事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洪秀全发动群众起义,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进行比较学习。

3.归类记忆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归类,缩小同学们的记忆量。例如对于时间上的记忆,我们可以把时间比较相似的事件归为一类:1911年的10月10日,爆发了对中国革命发展影响深远的武昌起义;在23年后的同一时间则是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时间。学生们可以把不同年代同一时间所发生的事件整理为一类来进行记忆。在人物上,同样也可以使用归类记忆法来记忆,如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伟大贡献的伟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光辉事迹,可以归为一类来进行记忆。

三、总结

中学阶段是学生们记忆的黄金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学生们的记忆最为深刻,记忆力因子也是最为活跃的时期。教师把握好这个时间段通过好的教学方法、独特的记忆方法来引导学生们记忆,随着学习内容的日益深化,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有很好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记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很长远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创造更加有用的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是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更是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始终。初中历史是学生初步正式接触历史学科的开始,课本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其中不乏些许重难点。其中的历史重大事件则是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同一个框架,撑起了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而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大都根据历史重大事件的框架往上增添血肉,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可以这么说,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是学好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抓住了这一重点,才能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难总结出初中历史的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运用时间轴记忆法,让学生学习更高效

所谓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历代史实。无论中国历史,外国历史,都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上演变过来的。所以,自然就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时间轴记忆法。此方法适合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或者复习时使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首先把要所学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按照发展演变的进程来记忆,自然就轻松许多。更深一步,观察这些重大事件的其中内外的经济,政治,人文的联系,从而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结构。例如:“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从184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这百年间依次把,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胜利这些大事列举出来。把这一百年间发生的大事按照时间轴方法排列出来构成框架,再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找出其中的经济政治联系填充进去。只需牢记这个时间轴框架,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便牢记于心。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用时间轴的办法整理出框架结构。各个框架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内容。由时间轴记忆法牢记历史重大事件,进一步又能依据重大事件中的联系到课本中来。从而达到牢记历史重大事件,学习初中历史的目的。

二、运用纵向对比记忆法,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有比较,才有区别,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找出异同,才能不会混淆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初中课本中中外古今的历史,对初入历史学科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其中各个地域的发展历程总是免不了的相似。只有把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拿出来做出比较才能更明了地看出区别,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犯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用列表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列举出其中要点:原因,开始时间,标志,文献,结果,相同点和不同点。纵向对比,从而更加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三次革命的异同,达到区分背诵的目的。此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和学习中使用。教师在课堂上列举出对比事件的要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要点答案,对比事件异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达到的效果才会最好。在学生掌握此学习重大事件的方法后,对初中历史的把握程度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三、运用内容梳理法,使学生学习条理更清晰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在课本中总是不厌其烦的详细。在对重大事件的学习中此方法适合教师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把重大事件内容梳理整合,融会贯通,压缩记忆单位,以便更适合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门学科的真谛。课本在对重大事件解释总是十分详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事件内容后,要及时梳理出要点,以便于学生的记诵。在学生学习能力稍有提高后,此工作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例如:八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辛亥革命》中,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及,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性质和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结局。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完以后,需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出辛亥革命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帮助学生整理出课下自我学习历史重大事件时的记忆内容。此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重大事件最难也是最有效,最能升华的方法,需要反复学习掌握才能真正地达到对历史中重大事件内容的梳理。运用这几种方法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更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这三种学习方法对整个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这一方面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联系整合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彻底掌握初中历史中重大事件这一重难点。学会了这三种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绍庆.当前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之我见[J].甘肃科技.2014(03)

[3]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黄燕.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2)

[5]李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培养 记忆能力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初中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学生面对厚厚的教科书,往往是忧心忡忡,无从着手。这几年中考考试内容覆盖面大,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较紧,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此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乐学,成功还会远吗?

1.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我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播发《西安事变》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1.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和《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和地图,并自绘一些简明的方位示意图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要想使学生能记住,必须先使他们要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如讲红军长征的经过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但图中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时不妨参照示意图,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幅“长征路线”的简图,把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上,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印象更加深刻。

2.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要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经验不足,知之不多,所以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而教师“学有专攻”,且懂得学习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1精讲,教师在“讲”课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在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基础上,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如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我们可以将独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时间线索串连起来,1775年爆发―1776年建军、建国―1777年转折―1781年胜利―1783年和约。将历史事件按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记忆。这样的讲解不但形象、鲜明、清晰,而且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记,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2.2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如记忆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情况;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可要求学生联系清政府与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设厂从而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这样把琐碎知识点串成线,减少了记忆头绪。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并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2.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历史知识多而杂,容易混淆的知识较多,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材料时容易互相干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特别大,所以在复习时应将这类材料并列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既有利于判别,又利于记忆。教学实践证明了同类历史知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例如美国历史上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可以从发生的原因、目的、时间、领导人、经过、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很快掌握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国的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可从背景、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类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失败的原因。比较记忆法不仅能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帮助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从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认识,可以使学生记忆牢固、深刻。

3.进行有效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

教师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知识覆盖面广,题目要灵活,体现出创新性和探究性。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每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通过练习使学生自觉形成知识体系,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要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教师应结合时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更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如在讲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时,可让学生思考,这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有何借鉴作用?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展望台湾的未来,重申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与“”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和策略,并且注重多种记忆方法的结合运用,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减轻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