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科研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型人才;教师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71-02

为使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能了解本专业研究前沿知识,掌握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开设了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结合长安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公路建设与交通运营保障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的资源及优势,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科生讲课。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长效的建设进行探索。

一、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1.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功能,国内外各高校开展的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可分为知识普及型及工程应用型两种[2]。知识普及型课程以学科进展讲座或课堂授课等形式开展,通过聘请校内外学者向本科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并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从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工程应用型课程以课堂授课或课程设计等形式开展,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讲述新技术、新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传授学生工程实践流程和应注意事项,从而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

2.国内外高校开设交通工程类课程情况。国外高校此课程一般以研讨讲座(Seminars)的形式开展,其通过邀请本校教工及科研院所人员来同学生进行交流,其讲述内容多为最新的科研探索及工程项目。学生可就讲座内容同主讲人交流,在获取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工程实践方法的同时,为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若学生对主讲人的研究感兴趣,可申请直接加入主讲人的课题组进行研究。国外高校的研讨讲座课程要求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每学年选修至少一次。国内高校课程一般以学科进展讲座及交通工程案例分析课程两种形式开展。学科进展讲座的形式和国外研讨讲座课形式类似,主要讲述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可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国内高校一般采用集中授课和学术讲座两种形式。集中授课形式开课时间固定,主讲老师一般来自本校;学术讲座开课时间不定,授课老师主要为校外知名专家。交通案例分析课程一般为选修课,主要讲述工程案例的解决思路、工作流程及技术要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使学生在工作后能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

二、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开展的探索

作为国内最早开设交通工程课程的院校之一,长安大学在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教学中,一直注意结合本科生各阶段学习需求。通过多次课程优化,形成了多层次渐进式的学科进展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本课程体系中,大一上学期,首先开展学科认识讲座,由系主任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等,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对大学学习生活有初步规划。在大二下学期由本校教师开设学科进展讲座,介绍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知识,使得学生了解学科进展情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挑战杯、交通科技大赛等学科竞赛。大三的学科进展类课程主要以专业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专业学术讲座,了解各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学生可根据兴趣灵活选择。大四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攻读研究生,主干课程已经学习完成,因此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供学生选修。课程由专业教师和外聘专家讲述实际工程案例的解决思路、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培养拟参加工作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拟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可选修本课程,以尽早了解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通过本科四年专业进展类课程的学习,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并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早参与到科研过程中,为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而拟参加工作的学生也能得到更好、更多地训练,为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铺平道路。

三、课程开设绩效分析

1.学生获得成绩。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由书本走向实践[3]。通过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开展,学生参与科研兴趣大增,申报创新项目激情高涨,呈现出崇尚科研的良好学风。近五年内,共获五项部级及省级科技竞赛奖项,如表1所示。学生根据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随着博士研究生直接加入高校教师队伍,我国教师体制发生了变化。年轻教师走向讲台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直面学生各种提问,需要不断提高回答和表述问题的能力,不是高学历所能替代的。在安排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中,本专业中约90%的年轻教师均走上讲台,同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因年龄相近,有共同语言,且研究内容较新,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锻炼了教学技能,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也能同校外专家进行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能力,也改善了科研水平,还可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使年轻教师拓宽了视野,增强了科研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曾担任此课程的青年讲师有的已经成长为副教授、教授,并对教学、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长安大学交通工程系坚持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对本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针对2013年5月对公路学院交通工程系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各选取两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发现,98.3%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本类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学习及工作的需要。学生对本类课程的建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因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处在不同的校区,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未能到新校区举行;(2)建议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使本科生能更多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3)建议增多国外学者的讲座;(4)建议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本教研室将针对上述建议进一步对学科进展类课程进行调整。

通过对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开设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并重的课程体系,并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课程将继续秉承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地探索特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注意培养了青年教师。实践证明,交通工程类学科进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交通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济.构筑创新平台 建设优势学科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8-21.

[2]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58-61.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 发展趋势 国外动态

1中国交通工程的发展现状

1.1交通流理论研究

交通流理论是用物理与数学的定理、方法 , 定量地描述交通流特性,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 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 , 没有从纯数学、物理学 角度入手,而是结合具体交通 问题开展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果。

东南大学用穿插理论研究环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济大学用冲突点法研究十字路一口的通行能力。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结合路口信号控制,建立了交通平滑离散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灯管路口通行能力的过程中,研究了路口直行车队的车辆跟驰模型、路口自行车行驶状态的流体力学模型与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近年来,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 , 开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仿真程序。

1.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交通规划是研究在一定土地使用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的平衡关系。我国过去编制交通规划,实际上是拟定道路网规划,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自引进 了交通工程学以后 , 编制交通规划 , 名符其实的是拟定包括场站在 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且以大量占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为主。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美国50年代提出的UTPS , 先后对天津、徐州、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编制交通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做某些修改、

标定参数、编写计算程序。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对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做了有益的改进,并提出了动态多通路交通分配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对交通预测提出多角度预测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中、长期预测的可信度。

与此同时,北京工业大学开辟了交通枢纽规划新领域 , 提出了客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 货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西安公路学院提出了用总量控制法编制公路网规划。

1.3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理论研究

交通安全是涉及人身生命和国民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 , 一直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 , 自1979年成立以来,把道路交通安全做为自己恒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们以人的因素为主体 , 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用路者的条件,车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 , 揭示了一些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所见到的成果有 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性研究危险路段的判定与改善交通工程心理学多角度预测交通事故的方法等。

1.4交通系统分析与交通管理技术

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使交通渠化、交通 管理需双向控制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口号。渠化是变无序交通为有序交通的一种技术双向控制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功能的同时,兼控交通需求,否则交通管理无法奏效交通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理论科学地治理交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工作。

1.自1979年起,在全国公路上建立 了11 262个间隙式交通调查点和183个连续式交通调查站。系统地观测公路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数据。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福州几个城市盯街道上建立交通观测站 , 监测城市道路的交通变化规律。

2.制定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规范修订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3.在大中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广泛应用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技术。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 区域控制。

4.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区域控制。

5. 在交通管理部门 , 推广了计算机交通事故管理系统。

1.5交通设施设计理论与方法

道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设施 , 如何使道路符合行车规律 , 如何使道路 满足用路者的旅行需求 , 如何使道路勘测设计自动化 , 一向是广大道路交通工程人员追求的目标。

“ 七五 ” 期间 , 国家做为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了公路设计CAD , 取得了一批成果。目前,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和 部分省市交通设计院,以及有关院校都有公路设CAD软件,可用计算机从事道路设计。

在设计理论方面 , 北京工业大学提出了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旧理论以满足汽车行驶要求为出发点,静止地分析 问题,孤立地设计新理论是以满足用路者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动态的分析问题,强调协调设计。

2 国外交通工程发展动向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交通建设已相当发达,且多已定型。目前美国有铺砌路面的公路已超过640万公里 , 高速公路近7万公里,城市建设已具规模。因此,早已将重点转移到交通管理方面。

1975年9月 , 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局和联邦公路管理 局提出交通系统管理,即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该项措施是非设施性和低投资性管理 , 旨在节约能源、改善交通环境,充分利 用现有道路 空 间 , 控制车辆和车辆出行,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力求整体效率最大。此间注意研究大众捷运系统,倡导步行对公共交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合乘 , 减少客流、车流,大力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

80年代后期 , 美国交通界富有见识的人士就关心美国 州际 国防公路 网建成后,交通建设的经费投向何方,美国的交通政策如何 , 经过长期的、广泛的、民主的协商 , 于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美国地表运输联运及效率法案 ” 该法案是对美国30多年来兴建州际公路为主导情况的结束,是指导美国交通施政的依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中国交通工程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未来中国交通工程的发展会遇到以下几个需要优先研究的问题。

1.交通模式 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而且涉及的内容很 多,其目的是如何形 、成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此需要研究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如何分工 公路货运 系统 中的各种吨位车辆的比例城市客运系统中 , 私人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轻轨、通勤铁路等结构如何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功能、适用条件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转运等。

当前交通发展中的热门话题之一是小汽车如何发展笔者拙见,我国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不宜走英美的发展老路 一 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考虑我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全国只有亿亩耕地,人均1.56亩 , 修路占地受到限制国家能源不足,环保制约等国情。因此,小汽车的发展需要正确引导,不可盲目发展。

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在应用美国交通规划的方法中,发现该法有花钱多,历时长,烦琐等缺点,需要研究改进。要投入力量,研究公路 网规划理论与方法 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

3.制定标准、规范 为使交通建设、交通管理规范化,需要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如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设施与设备等标准。为此需要研究各种道路路段、路口的通行能力,需要研究标志、标线、信号灯、护栏等设施的适用条件、费用效益 比等。

4. 道路 交通安全 目前,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 万多人,经济损失几十亿元人民币对社会的影响很大。作为交通工程永恒的研究课题的交通安全应当研究交通事故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道路条件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从而反馈给道路设计,改善道路线形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以期修建出符合行车规律的道路 研究用路者的生理、心理特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以便合理遴选驾驶人员研究车辆状况与交通事故的关 系,以期改进车辆结构、完善安全设备。研究交通管理 的理论与有效措施。

5.交通环境保护交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控制交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我国在这方面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为此,需要在交通建设项 目可行性论证中加入环境评估内容,并研究制定交通环境评估的方法,以及对交通环境质量的要求。

6.先导性研究 目前,国外所从事的某些研究项目,如智能车路系统,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能离得远一点。但是,这种研究项目, 很可能是若干年后我们会遇到的,而且其中某些技术当前就可以采用。我们不妨也组织一定力量进行研究,以做技术储备。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社会建设发展

前言

在对地铁换乘车站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的研究发展中,将改善施工技术推进社会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当今地铁换乘车站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来发挥地铁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交通发展的重大作用。而不断的完善和促进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的研究,将是我们国家社会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发展途径。

1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的测试研究

在地铁换乘车站对于深基坑测试的研究,是当今社会交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不仅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社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时刻把握当今社会交通发展在地铁建设中的作用,以此来解决地铁换乘深基坑施工中存在的危险问题。

1.1发展地铁换乘车站的重要目的

关于当今社会交通建设在地铁换乘车站发展中的重要目标,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地铁换乘车站基坑支护体现研究发展对于地铁施工建设中的难度问题的重要解决模式,尽力的去维护当今社会建设发展中,对于地铁换乘车站结构安全建设以及在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测试研究的必要性,这一点对未来社会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稳定局面是尤为重要。所以,在针对地铁换乘车站建设工程需要的地质条件以及地铁建设的周边建筑环境都是当下我们在发展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测试研究中的重点,以选取合适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为前提,不断的发展社会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进程,将是我们国家社会交通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不断的围护和支撑地铁换乘车站对于深基坑体系测试的最终目的和综合要求,以此来促进和完善我们国家在地铁换乘车站中的建设是重要的策略。对于地铁换乘车站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实现现场测试方法在整个地铁换乘车站施工中的运行,以深入探寻深基坑支护体系为前提,创新社会科技将广泛的分析理念充分的运用到地铁换乘车站建设中来,通过不断的完善深基坑支护体系在地铁换乘建设中的作用,来推进我们国家社会科技创新手段的运用,这终将是我们国家社会交通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繁荣昌盛的表现。所以,在地铁换乘车站中对于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建设,仍然要以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的变化规律为主要的切入点,以次来得出地铁换乘车站建设中关于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建设内容,保障地铁换乘车站工程建设施工的有利进行,同时也为社会交通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方向。

1.2改善地铁换乘车站整体研究和导向改善

地铁换乘车站整体的研究方向,是发展社会交通事业改进社会科技创新理念的又一重要途径。这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测试内容,以不断的加固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为主要的形式来分析当今社会交通事业建设中关于深基坑的加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关于现今社会交通发展中对于地铁换乘车站中建筑物周身的加固以及不断发展的地铁建设中对于深基坑支护测试如何增加稳定性措施的重要方略,仍然是我们社会科技创新研究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要挑战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地铁换乘车站发展的内容,以此来妥善的解决我们国家在社会交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以及最为常用的在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现测试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对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的研究,我们需要不断的对地表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了解更多的关于在地铁建设施工过程中所能够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不仅是保证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的进程化前提,更是不断的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社会交通事业的建设完善。以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作为分析建筑发展中是否存在施工建变形问题的重要内涵,是当今社会交通事业发展与地铁换乘车站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地铁换乘车站的建设,我们对土地的深度挖掘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大,由于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现测试研究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地铁换乘车站建设的施工技术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变更,这就是我们国家当今社会交通建设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针对地铁建设中存在的大型地下空间开发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全面的解决,以此来实现社会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

在地铁建设施工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在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的重要性,将社会建设的发展不断的运用在国家土地交通发展中,以此来完善我们国家社会交通发展的情景。因此,对于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测试研究将是在地铁换乘车站发展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发展方向。

2.1深基坑支护体系发展的情景

根据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地铁换乘车站改造工程建设中,对于地铁施工周围的地质以及水质情况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一重要方式不仅只存在于本地铁换乘车站在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中的重要位置,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不断对土质及水质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将会对未来社会交通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这是我们在发展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发展中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交通建设改革中的重要目标。所以关于地铁换乘车站建设工程的施工方案,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地铁建设的全局来有目的的发展各个局部换乘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作为当今社会交通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知道对于地铁换乘车站的建设发展,不仅要从地铁的运营模式上反复的模式建设改革方向,以此来发展社会交通建设发展,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稳步提升的重要方略。更为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地铁发展的趋势,将社会交通发展以更为便捷人们日常生活并不断的实现快节奏运输方式为根本目的。施工时,对于外部环境,与周边单位协调好,使其对施工工艺有所了解、从而对施工单位产生理解,以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对于内部环境,加强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各参建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关系融洽;对于施工方自身,理顺总包、专业分包、劳务方之间的关系,各专业、各工种之间做好协调工作,确保项目部的指挥权,做到上令下达。

2.2深基坑支护体系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研究方向的确定,我们不能忽视室内测试对于地铁换乘车站建设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稳定社会交通发展,推进国家社会交通建设的重要保障。结合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社会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社会科技创新手段在地铁建设中的有利发展方向。在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测试研究中,我们不断的对地铁工程施工建设中对土地的深入挖掘,以此来推进我们国家在地铁施工建设中的重要发展方向。要知道,地铁换乘车站建设社整个国家社会交通发展中的重要改进目标,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交通建设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测试中,我们没有发现在土坡体中关于地铁发展的重要环境,就不会大力的发展地铁换乘车站建设,这终将是土质要求对于地铁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关于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测试研究,凡是能够影响地铁整体建设改进的关于土质要求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强化我们国家在社会交通建设发展中的各项科技手段,将影响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支护测试的重要形式全面的充分体系出来,以此来稳定我们国家社会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前景。

3结束语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 可行性研究 建设项目 起终点 论证

1 背景

建设项目起终点的论证,是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实践中,部分研究或设计人员对该问题重视不足,并习惯性的认为建设项目的起终点是由项目业主单位(投资方)确定的,即在委托开展可行性研究时,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较为确定的。这一认知上的偏差,也是导致目前国内大部分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建设项目起终点的论证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以下将结合工程实践,以溧阳(江苏常州)至广德(安徽宣城)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建设项目的终点论证为例,介绍在项目起终点论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从方法论的层面总结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普适方法,以期更好的指导实践。

2 研究的基础

溧阳至广德高速公路是扬州至绩溪高速公路安徽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路网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延伸段广德至宁国段正在进行方案研究,宁国至千秋关段正在施工建设。

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的立项批复,拟建项目的终点于誓节(广德县)接G50沪渝高速。实际调查中发现,在誓节东、誓节西均具备工程建设的条件。

3 存在的问题

预可相关研究及历次专家评审会认为终点设在誓节西是合适的。理由是:“将誓节西作为项目终点的优点是总体路线顺捷,建设里程较短,沿线所经地势较高,工程规模较小”。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经实地勘察后发现,原拟设互通处,被交道路沪渝高速的纵面线形较差,部分路段纵坡高达3.8%,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因此,项目终点的选取存在变化的可能,并成为制约路线方案的关键难题。

另一方面,原拟定的项目终点附近(誓节西)存在沪渝高速、宣杭铁路、50万伏三峡至上海高压线等大量的构筑物,对互通立交的设置(项目终点为两高速公路的交叉处),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此外,项目沿线的广德县一直希望本项目在誓节镇附近设置一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

4 解决方案

要合理、可行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论证工作:①项目终点应设置在誓节镇的何处;②终点互通立交如何设置;③在建设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如何设置,而确定项目的终点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4.1 项目终点位置的选取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建设条件、路线整体走向等因素的考虑,初步拟定了誓节西、誓节东2个较为可行的方案,并期望通过工程规模和造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初步给出推荐的终点位置。

分析得出,将誓节西作为拟建项目的终点是较为合理的,但由于被交道路沪渝高速在该段部分路段纵面线形指标较差,因此,需要相对准确的确定拟建项目的终点,以为终点枢纽互通的设计提供依据,结合现场踏勘的情况,拟定了2个方案。

其中,终点比较段与沪渝高速交叉处附近,被交道路的平纵指标较好,基本满足互通立交的设置要求,方案一的优点则在于路线整体走向的顺捷。

根据上述对比分析,终点比较段无论在路线里程还是工程造价上均高于方案一,技术经济性较差,因此,方案一的终点位置更为合理。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在沪渝高速K52+700附近设置枢纽互通具有较唯一性,理由如下:①该处接近誓节镇规划区的西缘,若终点向西移动,由于宣杭铁路和沪渝高速在此处交叉,互通立交的布设较为困难;若再向西移动,路线绕行较为严重;②若向东适当移动,则与誓节镇规划相干扰。

4.2 项目终点枢纽互通的设计 根据交叉处的现状,被交道路沪渝高速部分路段纵坡为3.8%,不满足100km/h设计速度下布设互通的最小纵坡要求,鉴于本项目终点位置较唯一,只能采取工程措施改善枢纽互通处的线形指标。若对被交道路进行改建,造价过高,且由于沪渝高速宣广段车流量较大,改造方案不易实施;为满足互通立交的设置要求,对本段进行80km/h的限速处理,同时考虑到匝道的加减速车道与主线3.8%的纵面处直接相接不利于车辆识别和行车安全,考虑设置两条辅道连接主线,匝道与辅道连接,避开了主线3.8%的纵坡路段,提高了主线出入口的纵面指标,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行车安全。

4.3 项目终点附近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的设置 在项目终点位置、终点枢纽互通方案均较为明确的情况下,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终点附近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的设置问题。鉴于项目终点处建设条件受限,经充分论证,较为可行的方案有两个:①在主线上、结合终点枢纽互通进行设置,并重点论证复合式互通设置的可能性;②在项目终点附近、被交道路沪渝高速上设置可供车辆上下的单喇叭互通。

4.3.1 主线设置复合式互通的优缺点分析 ①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对项目终点处建设条件的分析,如在主线上考虑设置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由于枢纽互通的南侧为张家湾水库,因此,出入口只能设置在北侧,并考虑与老G318相接,以便于集散交通。②优点。在主线上增加了一个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满足了誓节镇车辆上下本项目的需求。③不足。a根据地形条件,沟通老G318的单喇叭互通立交宜于Ⅲ、Ⅳ象限布设。但由于老G318距离宣杭铁路仅720m、主线填高7~10m且主线纵坡为2%,连接宣城、上海方向的匝道纵坡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且于Ⅲ、Ⅳ象限布设互通平面方案的可能性微小。b如果在Ⅰ、Ⅱ象限布设单喇叭互通立交,考虑到枢纽互通立交与单喇叭互通立交之间间距大于1km,单喇叭互通立交需于K35+500附近布设。受地形条件限制,匝道长度、土石方、占地、防护工程、桥梁长度等工程量较大,且绩溪方向的交通量绕行距离太长,其绕行距离大于6km。c如果将单喇叭互通立交设计位置向绩溪方向移动,以减少绕行距离,则需设置复合形互通立交。复合形互通立交存在交通组织复杂、易产生误行的缺点。d如设置复合式互通立交,需在主线两侧设置分隔的集散车道以串联两互通立交出入口。根据规范要求,集散车道必须为双车道匝道。受宣杭铁路制约,两条集散车道均需设桥跨越,大大增加了互通规模和工程投资。据测算,此举将增加造价约7000万元。e由于主线需连接跨越老G318、宣广铁路、宣广高速公路,主线设置了1200m/3座分离立交桥,如果设置复合式互通立交,则沟通老G318的单喇叭互通立交匝道均为桥梁。f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老G318上下高速公路的转弯交通量约为1102pcu/d,交通需求并不强烈。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主线上考虑设置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并不合理。

4.3.2 在被交道路沪渝高速上设置单喇叭互通 ①位置。由于被交道路沪渝高速十字铺互通位于本项目西侧,且距离终点誓节枢纽互通仅6.4km,因此,如在沪渝高速上考虑设置单喇叭互通,应在誓节东设置,结合对誓节镇规划区、周边建设条件的考虑,在距离誓节枢纽互通东侧约5.4km处设置单喇叭互通较为合适。②优点。a满足了广德西、誓节镇车辆上下高速的需要;b使得扬州至绩溪公路溧阳至广德段服务型互通设置的间距更为合理。③不足。a该互通设置在被交道路上,而非本项目主线上,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工作增多,项目实施的难度增大;b目前,经由沪渝高速十字铺互通上下的车辆并不多,在交通量上不支撑该互通立即实施,因此宜按照预留考虑,待远期交通量增长到一定的水平和规模时,再行建设。

4.4 小结 ①溧阳至广德高速公路的终点论证问题,不仅仅涉及到项目的里程和规模,还涉及到终点(誓节)枢纽互通的设计、终点附近可供车辆上下出入口的设置等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②在终点论证的过程中,首先从路线走廊带的选取上否定了誓节东方案的可能性,并结合具体建设条件的考虑,论证了项目终点的唯一性;③在确定项目终点后,基于被交道路纵面线形指标较差的实际,对誓节枢纽互通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措施;④结合终点的选取,分别分析了在主线、被交道路上设置可供车辆上下出入口的优缺点,并对复合式互通的设置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⑤经论证,在被交道路沪渝高速上设置单喇叭互通在位置上是合适的,但在具体建设时序上,还应充分考虑交通量的因素,近期宜按照预留考虑;⑥由于拟建项目为省际高速公路,项目的起点位于皖苏省界上,且已由两省交通主管部门议定,因此,项目终点的论证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可行性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较多,研究的难度较大,但方案一经敲定,对后续的相关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较好的完成了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任务。

5 总结

在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建设项目起、终点的论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不仅与项目的规模直接相关,也涉及到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及交通的合理组织,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①区域大路网的影响。随着公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特定的建设项目往往还是区域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终点往往涉及到其他建设项目的安排,因此,在起终点的论证中,首先要考虑区域大路网的影响。②建设条件和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服从区域大路网走向的前提下,路线的布设应尽可能的选择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以合理的控制工程规模和造价,提高投资的经济性。③交通组织的影响。建设项目起终点的选取,应便于交通的顺利通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④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在案例分析中,拟建项目终点的南侧即广德至宁国段的起点附近为张家湾水库,该水库为引用水源,因此否定了在其附近设置可供车辆上下的出入口的可能性。⑤周边规划的影响。随着我国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镇都编制了城镇发展规划,公路尤其是干线公路的建设,往往也是区域城镇发展的经济走廊带,项目起终点处也往往距离城镇较近,在具体的选址问题上,应注重与小城镇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既要便于对城镇出行的吸引,同时也要避免和城镇规划的冲突和干扰。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2006.

[2]杨存亮.许昌至平顶山至南阳高速公路起终点方案论证[J].公路,2002(04).

[3]肖宇.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境)路线起终点方案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2(02).

交通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摘要]

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 IIS 3.0 ASP 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l “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 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 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3、 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 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