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引入;意义;建议

农村,由于客观条件以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已然成为了国家和政府社会管理领域上较为薄弱的一环。相比起城市的公共危机管理来说,农村在这个领域上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在过去十年内发生的有如“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社会性问题都充分的体现出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也日益的受到了从国家、社会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也正式提上了日程。从国家这些年的一系列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以及文件的颁布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在国家的号召下,有如“大学生当村官”这样的事情已然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大学生也摆脱了的观念,响应国家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去到农村工作,为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这样一项需要高水平人才的社会公共事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虽然,我国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事业相对过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其发展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还需大量的人才来完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文将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和人才的引入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这两个方面就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人才引入作出一番探究。

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外广大学者对其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概况、特点、重要性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

(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概况

农村公共危机,从广义上来讲,是特指一系列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危害农村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和正常活动的社会现象。农村公共危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冲击力很大,破坏力也很强,正因为如此,农村公共危机需要专门的部门或者工作与之对应。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则是指在针对农村公共危机而设定的一项预防、应对以及处理的公共管理事业。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农村地区特殊的交通环境、自然差异而存在着自身的一些独特的特点。首先,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之所以会成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关注,是由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公共服务不足、公共生产下降等相悖。其次,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面对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威胁性、非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征的农村公共危机的发生时,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些突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从而很容易给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引发社会骚动或者动乱。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农村安全的晴雨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好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相比起城镇公共危机管理来说,其差异性很大,这也就造成在农村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生活上,体现为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能得到足够的满足,在休闲上,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娱乐诉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思想文化上,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人民、社会乃至政府的足够重视,这也就直接导致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工作等都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一系列的工作的展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也就造成了在面对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的传播等一些重要的问题时,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工作的及时展开效率相对有限,这也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匮乏上面。

二、人才的引入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人才对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公关危机管理这样一项对人才有着较高要求的公共事业,人才的引入对其的重要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一)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首先,高水平的人才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当在该农村地区发生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高水平人才就能够体现出其重要的影响力。他们能根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影响力做出判断,对其做出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并果断的将其执行下去,力求使得突然出现的公共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其次,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预防者的角色,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结合所在农村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需求,充分的了解掌握当地的公共活动、人们的思想动态,将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料想到,并妥善的预防之。最后,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当有如地震、传播疾病等公共危机出现时,他们不但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安排,还能够发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在第一线,给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关爱和照顾。

(二)如何做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

由于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如何做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引入的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了。首先,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说,我们的各级政府要积极的为我们社各界人才、高校学生的参与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事业的创造有利的条件。从物质和精神上号召更多的有志青年、高水平人才投入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去。给他们提供最好的资源和保障,做他们坚实的后盾。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社会各界也应给弄出公共危机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给弄出公关危机管理工作输送更多的人才。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在农村地区要给高水平的人才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引入人才的同时也要努力留住人才,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功效,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投入这项事业中去。

从上文的分析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而决定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能不能有效得以解决的关键就是人才。只要做好了人才的引入工作,让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一定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2]郭占锋,李小云.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法治化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相关概念、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指通过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主要包括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公共危机决策机制、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公共危机新闻机制、公共危机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公共危机的特点: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加、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愈发迅速、危机导致的破坏性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危机的种类日益繁多、危机发展趋势与后果的预测性难度日益加大等。

二、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法治化

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法治化方面,公共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应该以国家法律宪法为依据,赋予这些制度、规定在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中以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非一种摆设,当然这种权威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在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法治化方面,为了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和效能,精简机构、减少层级、进一步推进大部制等思想是法律有关组织机构设置的主要理念。在公共危机管理权力分配法治化方面,一方面通过详尽的、完备的法律来明确界定从事公共危机管理活动的所有人员的权力与义务;另一方面,应建立一套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职权的获取适合采取选举制、哪些职权的获取适合任命、哪些职权的获取适合世袭等。

(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法治化

危机预警系统是危机处理的关键之一,像人体的系统一样,每当病毒入侵肌体时,预警系统首先向大脑中枢系统发出信号,并通过大脑中枢系统的指挥,组织、调动力量进行抵御,预警系统的关键在于反应的迅速与信息的准确。决策机制是指有关决策流程和方式的制度化或潜制度化的组合方式。决策机制通常是决策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受决策体制的制约,又为决策体制服务。法律还要规定参与决策制定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要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这样在其履行监控决策实施职责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其权限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决策方案,使得决策目标尽可能的实现。各种资源的生产、分配与共享,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直接影响着政府和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但是缺少常设性机构,大多都是临时性机构,部门条块分割、协调不足,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这些机构的部门领导大多由相关行政部门首长兼任。

(2)在权力分配方面,虽然各级应急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制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缺乏统一协调。我国目前大多是临时性机构,加上历久以来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走在危机管理活动一线的人员形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完全听任上级的知识行事,缺乏自主意识,同时,上级领导官本位观念浓厚,不愿意放权,在很多公共危机面前采取独断的家长式的方法,甚至是拍脑袋决策。

(3)在人员配置方面,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临时性,聚集到一起的人员之前互相并不了解,主要负责各自要管理的内容,比如有些人只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预防,但是在危机真正爆发之后就手足无措了,不知道如何才能帮上忙,可能别的人员如负责紧急应对危机的人就会抱怨前者危机预防不到位,抱怨其提供信息不全面等,这样就会在危机还没有解决之前,组织内部就已经一团糟。

四、加快推进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法治化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国家有必要在中央政府建立高层次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中央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职责和责任。考虑到公共危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赢明确不同政府机构在承担某些特定危机管理的职能和职责,这样便于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危机管理体制。

(2)制定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目前,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政府紧急管理权也没有明确的宪法授权,我国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或者紧急状态管理法。设计法规、规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与实际相联系,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3)以法律、法规、规章的形式赋予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各项权力与职责,明确各项职权的范围、法律效力,权力与职责相对应,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该担任什么程度的责任。要求权力的行使要以法律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M行自由裁量,但是这种自由是有限的自由,是在法律框架下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郭晓来.对现代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北京,2003.

[2]彭宗超.我国危机决策机制的转型特点与未来选择分析.北京,2005.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北京,2003.

作者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第3篇

1.1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不足由于公共图书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行政保障下,其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死板管理体制等,都使图书馆对危机缺乏敏感[2],在对某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的占到了30%,而比较了解的仅占比例的25%,其余45%的人员只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其内涵。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包括一些领导都认为,“图书馆危机管理"这提法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了,扩大化了,认为这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日常工作中显示有危机征兆,也常常抱着侥幸心理,将其忽略,显示出了严重的文化财产保护意识的麻痹和薄弱,这将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发展。

1.2危机管理职能机构缺失由于对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够,经费限制和人员的不足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在组织体系中设有相应的危机职能机构。在对发生过重大危机灾害的公共图书馆调查分析中发现,居然没有图书馆是通过已有的危机职能机构来处理危机的。一般图书馆都是在危机来临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才成立一个临时救灾办公室、抗灾指挥部等,始终缺乏一个常设的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来有效地统领危机工作。正是由于这种缺失,使得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活动缺乏全面持续性,不能为公共图书馆长期的发展保驾护航[3]。

1.3危机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分析中外危机管理大量事实案例资料表明,为了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危机预防、控制、恢复等危机管理相关制度,保障危机管理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有效避免差错[4]。目前,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在危机管理防预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构建危机管理的整体体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制度框架还有很大差距。

1.4危机预警系统建设落后很多实践显示,危机事件的发生虽然难以预测,但却可以预防。建立预警系统是图书馆防范和控制危机损失的最直接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它通过信息收集、分析来监测危机状态,提前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告知,使图书馆能够做好充分准备,沉稳化解危机[5]。这样图书馆根据警报及时制定危机防范措施,可以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近几年,公共图书馆暴露出来的隐性危机相当明显,令人堪忧。一些公共图书馆防危经费投入不足,应灾设备、防盗设备等缺失;另有一些新建图书馆,各项设施齐全,却缺少对人员的培训,致使许多现代化预警装置形同虚设。

2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对策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潜在的危机。为维持图书馆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使图书馆危机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来避免和削弱危机事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和损失。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距离完善还有待时日[6]。笔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中国当前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几点关于加强中国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建议。

2.1牢固树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思想

2.1.1树立危机意识建设危机文化危机意识的提高是解决管理危机的思想前提和保障。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就很难及时的预防危机,从容的面对危机,危机管理措施也会都形同虚设;只有危机意识提升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消解危机于萌芽状态。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思想结晶,自古有之,即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公共图书馆来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思想,强化危机意识,来保障图书馆未来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培养和加强危机意识不仅是图书馆领导层的事,更应成为所有员工的责任,只有当全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图书馆危机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危机事件警示教育和危机相关知识技术培训来培养和加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一方面,通过宣传国内外各种图书馆危机现状及危机案例来提升馆员精神层面上的忧患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预防意识、避灾意识和时刻保持对危机的高度敏感性[7]。另一方面,加强馆员危机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以及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危机意识提升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图书馆危机文化,把危机意识上升成为危机管理文化,危机文化可以帮助图书馆形成上下一致的团队,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图书馆面对危机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觉应对危机的觉悟和行为,从而提高组织预防和应对危机灾害的能力。

2.1.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危机是“一时爆发"的,也是“长期造就”的。没有危机发生,并不说是没有危机存在,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社会文化组织之一,时刻处于各种不安定的环境因素下,这些潜在危机因素早晚会带来危机,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而已。所以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图书馆平时要对馆内外可能诱发危机的各种潜在不安定因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便在酿成危机之前得以发现和解决,即便危机爆发也做到有准备的应对。

2.1.3要重视危机的征兆和信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危机爆发前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果在危机爆发前及时发现并重视这些信号的出现,就可以把危机消解于萌芽中了。由于危机的征兆和信号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特征,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日常要保有对危机征兆和信号的高度敏感性,在平时工作重视这些信号的出现,从而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危机。此外,要明白这些征兆和信号预示的着什么样的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2.2建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职能机构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为了实现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和实效化,很多组织和行业都成立了职能机构,以此来提高危机管理水平[8]。公共图书馆也应借鉴此做法,建立一个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图书馆应对危机的能力能力,使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机构的目的是要为维护图书馆安全、图书馆各项工作稳定开展和保障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它的主要职责包括搜集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危机、制定图书馆危机管理战略,负责危机防范、危机监测、危机控制和危机恢复等。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宣传警示教育和应对灾害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9]。在危机发生期间,指挥和协调其它职能机构,进行图书馆内外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危机。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成立确实有效危机管理机构,在现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图书馆自身实际发展需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以及可能发生危机的概率和影响来选择其组织形式,成立单独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或是整合行业力量,成立区域性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互助组织,来共同应对危机。特别是小型公共图书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常设一个危机管理部门并不现实,可以借鉴武先生提出的以人员代替机构的思路,即在图书馆各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危机管理机构的职能。

2.3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危机事件处理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有效提高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也为国内公共危机管理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其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特点,参考和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条款,制定一部针对公共图书馆危机事件的《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类公共图书馆应针对自身特点,因馆制宜地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处乱不惊地进行。2001年4月由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和社会文化图书馆司联合召开的“图书馆法”专家座谈会,正式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目前图书馆立法草案,共8章37条,包括总则、图书馆的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与读者权益、工作人员与内部管理、保障措施、评估与奖惩、附则等内容。根据图书馆现实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图书馆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加入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关内容,将图书馆危机管理规范化,保证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制度化与健康发展,以不断提高图书馆综合管理能力。

2.4制定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预案危机突发性特点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计划和准备了。图书馆危机预案,就是针对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在危机事故发生之前就制定好危机处理的计划方案。危机预案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危机管理要达到的效果,所以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设计简单,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预案,一旦面对综合化的危机,立即凸显危机协调处理能力的薄弱,完全经不起实践的考验,预案形同虚设[10]。公共图书馆应实事求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规模特点,分析馆内外环境因素,列出可能面对的危机隐患,参考并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依照有关危机灾害管理条款,制定出真正有效地、切实可行地危机管理措施[11]。同时,根据危害等级,进一步细化应对危机的具体对策,以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如防火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而且,对应急预案也要实行公示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从而提高预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应将各种危机应急预案编制成册,发放到馆内职工和读者手中,开展教育培训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来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的各项操作,通过演练还可以发现应急预案漏洞,从而进行修订完善。

2.5构建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在社会信息化环境中,作为一个公共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生存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图书馆不仅受传统的人才、经费、资源等危机的长期困扰、又面临各种新的危机,如:形象危机、安全危机等。所以,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图书馆应对危机管理能力是图书馆发展迫切需要的。图书馆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广泛,牵涉到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中国关于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机制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而且,不同的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同观点。笔者结合中外危机研究成果认为,一套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应该涵盖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具体包括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善后恢复重建机制3个方面。

3结语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第4篇

Luo Huina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安 710069;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 71004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Shaanxi Police Professional College,Xi'an 710043,China)

摘要: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近年来频频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其实质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运用质量标准加强应对危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途径,包括运用制度化强化危机意识,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加强官员问责制度,健全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等方式。

Abstract: In the times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the major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crisi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ssence of a lack of effective quality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of the missing in the crisis management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status quo. Quality standards apply to tackle the crisis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normalization is to strengthe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use of effective ways to reinforce institutional awareness of crisis, the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ru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a citizen in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 公共危机 质量标准 质量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

Key words: public crisis;quality standards;quality management;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12-02

1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实质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

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08年初南方出现的大面积冰灾,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传播,新疆7.5事件,2010年3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还有从福建南平开始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惨案,以王家岭为代表的不断发生的矿难事故,以及2010年11月上海发生的高层住宅楼大火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损害国民的财富、健康甚至生命,打击人们的心理,动摇社会的稳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都产生了严重威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正在经历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权力体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分化、人口流动的加剧等一系列变化,加之全球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引发了社会文化的激荡、思想观念的嬗变等。所有这些剧烈的变化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中国因而进入了危机频发期。

ISO9000质量标准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通过过程管理达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它是把质量、技术、管理、人员和资源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政府实行质量管理是将ISO9000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政府部门积极导入,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准确掌握和运用质量管理的16字方针,“事前策划、过程控制、预防纠正、持续改进”,以标准化管理替代经验性管理,把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始终置于受控状态,避免工作的随意性,真正实现政府部门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使政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为社会提供更优质、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服务。

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的原因其实质是政府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为社会提供优质而高效的服务。政府的公共管理往往由于单纯的追求速度和效率,片面强调GDP增长,使得制度和规范松懈,政府职责不能有效履行,社会的矛盾加剧,不稳定因素增强,公共危机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表明政府质量管理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应对各种危机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如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随意性大,运作缺少标准和程序,没有依法办事,按规则行事,缺乏规范性,面对危机的发生,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应对危机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缺乏合适的工具,适当的标准,不能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危机事件出现时措施无力,存在侥幸心理,使得机会丧失,危机事件蔓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特征,爆发突然、时间短促、传播迅速,要求政府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形成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可能的损失最小化。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使危机的处理准备不足,措手不及,以致危机扩大。

2.2 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缺乏专门、常设的危机管理综合机构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专门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这种危机管理属于分行业、分部门的分散性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政府各部门间在应急应变方面缺乏协调机制,非常容易延误时机,一旦危机发生,只能被动应对,容易造成组织工作上的混乱。

2.3 法律制度规范方面不够健全要让政府的应然选择变成积极负责的必然行动,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根据近几年危机事件处置的教训,借鉴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针对我国突发事件的特点,亟需建立准备充分、反应快捷、高效控制、信息沟通、保障有力的应急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责任,用法律保证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快捷。

2.4 信息传递沟通渠道不畅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严重影响了政府做出决策的质量,给整个社会系统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3运用质量标准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有效的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基本政治责任。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在国家和社会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战略选择。在危机管理中确定合适的规则、标准,加强应对危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运用制度化,强化危机意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危机管理体现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3.2 根据危机过程,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危机潜伏期、爆发期和解决期这几个阶段的特点与难点,应分别采取危机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应对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建。其中,事前预防机制构建包括预防机构的建立、危机意识的强化、预防政策的落实;事中应对机制构建包括设立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深入调查事件原因,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动员全员参与,改革各级政府机构职能;事后恢复机制构建包括设置危机善后管理机构,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加快善后重建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完善危机管理。

3.3 加强官员问责制度对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

3.4 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主体往往需要有紧急处理权和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但是,政府的危机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规制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防止违反精神、滥用紧急权力、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尚不健全,表现在缺乏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法律的统一规范,部分领域危机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不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的执法环境以及执法力度都需改善。

3.5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建立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危机的控制有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建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以利于公众了解危机爆发的状况,防止信息的误传和有关危机谣言的传播。其次,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组织间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以增强危机管理信息的公开化和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最后,建立政府引导媒体传播信息机制。政府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引导公共舆论导向,向社会全面客观的危机信息,引导大众积极配合政府共同抵抗危机。

3.6 建立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要完善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制度化途径,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公民参与的合理化和规范公民参与的形式。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执行,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危机管理参与机制;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督,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的透明化;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估,以实现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何水,蓝李焰.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出路――一个宏观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1.

[2]李娟.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09.08.

[3]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2008.01.

[4]尤建新,王家合.政府质量管理体系建构:要素、要求和程序[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公共危机;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建设也进入到新的阶段,提高的一个新的水平。但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的深入以及时间的慢慢积累,一些潜伏在新农村建设光环下的公共安全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农村经济发展出接连出现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农村公用危机影响着农村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如何采取适当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来提高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当前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类重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分析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出发事件,这种事件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一旦出现这类公共危机,则需要进行及时妥善处理,以减少或者消除其对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环境等造成的破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分析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公共危机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1.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形式通常不具有规律性,且较难进行预测,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则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

2.紧急性。公共危机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果不能够及时制定对策控制或减少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则很容易因危机产生重大危害或者经济损失。如自然灾害发生、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人民生活的必需领域时,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则非常容易为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安定。

3.范围危害性。公共危机通常是区域性事件,一旦发生则会对公众造成危害。具体到农村建设中,一些危机的发生虽然不会影响到很多人,但是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对多个地区造成影响。如2003年的SARS病毒事件,该事件在农村中所涉及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却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威胁了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

4.扩散性。发生在农村的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很强的扩散性,这是由农村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同时,由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一旦在某一部分出现危机,则该危机很容易扩散到其他领域或者人群,形成连锁反应。如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扩散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5.隐蔽性和复杂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危机还有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隐蔽性。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定的危机预测,但是,一些新形式的公共危机则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察觉,一旦发生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且不易被处理。

三、提升农村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的途径分析

公共危机发生以及出现的新特性归根结底都是新农村建设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所引起的。农村经济建设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不适应等因素都导致了这些公共危机的出现。为应对这些已出现和潜在的危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和发展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1.为减少公共危机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必须将农村危机管理纳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形成实时性、动态性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农村危机管理同农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民众文化水平、民众个人发展前景、法制法规等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使之与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动态规划,预防和减少危机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要保证充足的物资储备和财政资源支持。公共危机的发生和扩散除了与危机本身有关外还与该危机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有关。政府应该加大应对农村危机的物质储备和财政支持,以保证危机发生后维护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减少农民的焦躁情绪。

3.要设立危机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对危机的发生和危机发生后的处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多数非自然类公共危机的发生都与沟通不畅有关。一旦民众的诉求得到相应,则多数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危机,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帮助民众在最快时间内获知事情的进展程度,消除谣言的传播,稳定民众情绪,阻止事态扩散,保证危机的处理过程有序进行。

4.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对农村公共危机进行处理,则很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一些潜在性、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危机发生时,政府部门的工作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为妥善处理公共危机,应该促进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这种合作以政府工作为主,其他主体为辅,在处理危机的方向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妥善处理危机造成的灾害。

5.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度,消除因认识局限性所带来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农民是农村所有活动的主体力量,也是各种事件发生后的最直接受害对象,因此农民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主体之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可以有效消除和化解因思想认识不同步,经济水平不同步所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5)

[2]范吕臣.努力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J].新农村(黑龙江).2010(10)

[3]吴新建.新农村建设视阀下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分析[J].华章.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