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层公共建筑 消防安全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058-01

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公共建筑物,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也逐步凸显出来。高层公共建筑物内的消防工具设备是保证消防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是,高层公共建筑物内消防工具设备保养不当或者损坏不能使用的情况却经常出现。同时,受到高层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工作不到位、群众不具备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制约,造成了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接下来,本文将简要地阐述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1 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无法高效运转

高层公共建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防工具设备,它们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一些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不能够正常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下面的几点问题。

第一,由于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老化而造成其不能够发挥出作用,比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之中的一些探测器失灵、防排烟系统中的某个送风口不能够正常工作、消防水泵启动失败等等。

第二,由于消防管理工作不严而造成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不能够得到正常的使用甚至是被随意停用,比如火灾报警系统由于频繁误报而被业主随意关闭、一些公共场所为了节约用电而将消防指示灯关闭、部分业主随意关闭排烟窗等等。

第三,消防工具设备有待增加,在现阶段,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主要是防火门、应急灯等,仍然需要安装一些现代化的设施。

第四,一些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质量不合格,比如防火门不能够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等。

1.2 消防装备的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

在当今时代,城市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且高层公共建筑的数量也正在逐步增加,然而,消防装备的建设速度却是非常滞后的,特别是缺乏一批质量高的高喷消防车等先进的消防装备,这是不符合当前高层公共建筑火灾扑救的现实需求的。一旦高层公共建筑出现火灾,就会需要大量的水用来冷却和控制火灾的蔓延,但是,在现阶段,扑救高层公共建筑火灾的消火栓系统的供水量仅仅只有每秒几十升,所以,必须通过消防车的作用来向高层公共建筑物进行供水,在灭火的过程中,受到水带耐压强度和消防车供水高度等因素的限制,经常出现耽误高层公共建筑的灭火战机的问题。

1.3 群众不具备较强的消防理念,给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造成巨大的隐患

群众对高层公共建筑的要求普遍是按照环境、舒适度、安全的顺序排列的,消防安全则要排在这些之后,由此看来,群众不具备较强的消防理念,给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造成巨大的隐患。在部分高层公共建筑的主干道或出入口都安装了限高限宽的障碍物,严禁大型车辆通行,这也就导致消防车不能够顺利通行。与此同时,在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车通道上建立停车位,导致消防车通道被堵塞,导致高层公共建筑面临着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2 解决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高度重视消防工具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能够高效运转

在进行高层公共建筑火灾扑救的过程中,消防工具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消防工具设备,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好火灾扑救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水泵结合器向室内管网加压供水,一方面能够提升已动作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室内消火检出水枪直攻火点或堵截火势。与此同时,也可以手动起动一些喷淋系统,从而能够起到分割、包围火势的作用。

另外,在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也是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的,必须安排专人来进行负责检修,并且进一步建立健全高层公共建筑中的消防工具设备的定期维修保养制度,保证能够及时找出安全隐患并且予以解决问题。

2.2 加强公安消防部队车辆装备建设,增强消防部队处置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事故的技能

登高消防车是高层公共建筑火灾扑救的重要工具,公安消防部队必须予以有效的利用,同时,必须加强大功率水罐消防车、A类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和进口高喷消防车等高层公共建筑灭火车辆的配备。另外,也应该配备使用时间长的氧气呼吸器,大力推广使用20型以上水带、耐高压分水器和无后坐力水枪,增强消防部队处置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事故的技能。

2.3 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

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会同建设、房产、城管、广电等部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普及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知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当前形势下高层公共建筑的不断发展,必须真正搞好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这就要求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都行动起来、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来保证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使高层公共建筑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现状探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2(8).

[2] 张舵,王枫.浅析高层综合性公共建筑的消防问题[J].河南建材,2012(3).

[3] 车祥辉.电子市场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2(11).

[4] 田映龙.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0).

[5] 王兵.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7).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生存安全性”危机问题在当代的凸显,并非仅仅是一个偶然化的公共性文化事件,这不是一个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性模式的简单实践的结果,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状况,而是一个兼具公共性社会转型和“复合现代性”逻辑运演的必然后果。生存安全性问题的多层、多维度呈现真实的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存安全性本身成为一个问题,一个应值得我们每个民众都认真对待的问题,生存安全性危机的现象已经在社会生活各领域都可以看到,成为一个安全的梦魇和思维的缠绕。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安全问题,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其内在的哲学上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信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现安全的本体和结构特征。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一个重要的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历史性关节点,人的“生存安全性”本体性之寻求成为马克思主义介入时代境遇的本真。当下时代“安全”的缺失使发展性建立在流沙之上。对人的安全性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信念的基本模态、生存安全性的认知结构、人获得安全的多重方式进行人学价值论的探讨,推演出安全是人的本体,进而确立“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念,这就为“中国梦”的世界性出场方式确立了“人的生存安全性”的自觉实践向度。“安全”始终是人和世界发展核心的地基和本体,在一定的价值意义上发展的归宿就是获得、生成人的持续性的安全实现。澄明马克思哲学改造世界的理论在于,人以“世界即人,人即世界”的公共性逻辑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生成一个共享性、安全性、发展性的人之公共性世界。生存安全性之成为一个问题,出现了公共性的生存安全性危机和多领域的安全问题,其表现是多维度的,在哲学和人学价值论逻辑中,集中表现为:知识的生存安全性危机、文化价值生存安全性危机、社会生存安全性危机、生态生存安全性危机、科学技术生存安全性危机及公共性的生存安全性危机等多方面的交互共融的“生存安全性”危机场域的形成;同时,也表达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自身在时代鲜活场景中的逻辑和话语失语,进而形成的人的生命自觉活力表达的怯场和改造世界的意义结构的失衡。

首先,从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化史来看,生存安全性的危机或安全问题的多发主要是一个近代工业革命后的思想事件,工业社会的全面性的社会领域分化和社会公共性转型的紧张矛盾所造就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的高发和人的“生存安全性”危机。在最直接的意义上,它集中表现为生存安全性文化理想的迷茫和价值信念的缺失,是人自身理性的合法性、正当性、合理性的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在这样的时代里,现实主义表面上处于高涨状态,实践上现实是丧失了;由于意识到了现实的丧失,才产生出人类心灵的危机和哲学活动。”尼采对生存安全困境的反思是在精神价值和信仰上的,尼采否定了旧哲学的非生存性价值观,认为“存在———除‘生命’而外我们没有别的关于存在的观念”。尼采言明:“当我们谈论价值时,我们是在生命鼓舞之下,在生命之光照耀下谈论价值;正是生命(强力意志)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尼采对整体性的人的生存安全性的担忧,迫使他从生命强力意志处建立价值信念与生命活力。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的悖论性生存是其哲学建立的基础,这种悖论性生存表现为生存安全性现象的喜剧感和选择的悲怆,克尔凯郭尔说:“我对生活的看法是毫无意义的。我假定一种邪恶的精灵在我的鼻梁上装了一副眼镜,这眼镜的一块镜片按一种极大的比率放大,而它的另一块镜片则按同样的比率缩小。”奥伊肯也深感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丧失导致的精神贫困局面,当下呈现的是“现实社会在不断地抵制着人们的种种努力,甚至连人们内心也不只是在依赖精神追求。从批判的眼光看,人们现在的生活好像突然被两种对立的东西撕裂破坏,似乎找不到可以合理生存所需的依赖对象……当这种挑战混乱人的内心时,人就会感到困惑和虚弱,低下的本性阻止着他们前进,此时他的信仰就开始崩塌,不再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生存安全性”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性的文化价值共识,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西塞罗说:“从来就没有其他私人朋友给过我这样的东西———安全、保障、尊严。”海德格尔说:“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安全存在乃是整体牵引之吸引中的隐蔽的安居。”霍布斯说:“者(不论他是一位君主还是一个会议)的职责在于人们赋予他这种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人民谋取安全……但这里所说的安全不仅仅指性命的保障,而且也包括每个人在生活上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一切其他的满足,但前提是,这些满足必须是通过合法劳动,在不危害国家的情况下取得的。”孔多塞认为:“更大的安全性、更可靠的和更经常的闲暇,就使人能从事思考了,或者至少是从事持续不断的观察。”马克思对安全的论述是:“还有两种人权:平等和安全……‘安全就是社会为了保护自己每个成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而给予他的保障’。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社会概念,是警察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一个成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黑格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把市民社会叫做‘需要理智的国家’。市民社会并没有借助安全这一概念而超越自己的利己主义。相反的,安全却是这种利己主义的保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安全”始终是作为一种生存维度的观念受到历史性的认同。虽然在历史上“生存安全性”不被人们明确地表达出来或清晰地反思性地在哲学层面认识到。但它所深蕴的历史传统却成为时代所接受的一种文化价值归属感,作为一种理念的表达“安全”和“生存安全性”更多的不是私人的事情,而是不同时代社会公共价值的理性彰显,是人们真实生存情景的观念反映。从对重要思想家、哲学家对安全观念的论述可以看到,安全寻求是众多哲学家不懈的追求。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人类所关心的终极性问题,安全同自由、正义、法权、尊严、幸福有着深刻的关联,近代国家和社会理性建立奠定了安全问题解决逻辑的基础。但总体来说,“生存安全性”观念的缺失和文化价值信念的迷失这一特征仍在不断地蔓延,现代社会至今还不断遭遇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和生存安全性危机。

其次,中国社会之安全问题和生存安全性危机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而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给中国的公共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看到了自由与繁荣的富裕社会的新型工业化景象。新型工业化虽然对于社会的公共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已经很优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公共生活,但是总体性的格局还是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多发和人的生存安全性危机问题的竞相迸发。整体性工业化的社会现实结构的心灵秩序化表达,促成了全社会集体行动逻辑存在的切身性理由,人本体性的“生存安全性”文化与价值信念在此种集体行动的理由中遭遇现实的行动逻辑的张力,不断消解着安全的内在文化理想和制度性公共价值追求。现实存在领域追寻安全的通道的受阻迫使人在心理学和宗教性上不断寻索安全性的踪影。二是“安全”观念的学科化、领域化逐步降低了安全的整体性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信念,因为市场逻辑和资本逻辑的结合所导向的行动逻辑就是,安全的领域化设置能提高“安全规训”的整体性效果,所以现代化的市场改革最容易导致的就是安全设置的固化、序列化、领域化,进而使安全丧失公共性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信念,所以在这种社会状况中人们都认为,“对这些开放的序列的治理,只能在概率估算意义上来进行控制……这恰好就是安全机制的核心特征”。这种导引的理智结构化之世界观假设,让生命安全存在于一种机械化的程序设置之中,却丧失了一种总体性的文化公共性的“生存安全性”哲学理念的价值实践。

二、“生存安全性”观念展演的历史阶段及价值逻辑

人类社会发展演进历程中最关注的就是“生存安全性”,其本质逻辑就是确立人之安全性存在的本体性价值秩序。综观人类“生存安全性”观念史逻辑的演进阶段,坦率地讲,人类“生存安全性”观念的展演有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早期以“图腾、神、符号为核心的生存安全性价值即人的依赖性生存安全性价值”阶段;二是“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金钱、权力生存安全性价值即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存安全性价值”阶段;三是“从‘国家本位安全性价值观’到以人为本为核心,公共性的和谐、共生、共给的生存安全性价值即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我们当下正处于从“国家本位安全性价值观”到以人为本为核心,公共性的和谐、共生、共给的生存安全性价值阶段。此阶段的核心的生存安全性特质就是安全治理范型从国家治理逐步向“国家-社会-人”共生治理之复合状意义结构和价值实践路径迈进。已经从物质和精神、金钱和权力的单向度追寻及二元格局选择中,走向多元优化逻辑之生存安全性观念逻辑证成实践。人已经灵性的发现“中国道路”、“中国梦”的真实实践之优化路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生成并确证着中国广大民众的生存安全性观念,这种确证是通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现实”实践澄明所确立的。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从生存安全性观念的展演阶段来看,图腾、神、符号为核心的生存安全性价值就是人的依赖性阶段的主要生存安全性观念,因为此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在地球上蔓延和呼吸的一切动物之中,人最爱打破偶像———因为他也最爱塑造偶像。他总是在从事为自己的喜悦及崇拜而构造理想,又不断发现他所崇拜的是偶然并打碎他自己的创造”。

人处于现实迷茫与灵魂关怀的渴望之交互存在中,图腾、神、符号以一种安全性敞开的方式把人纳入其人文价值关怀的生存安全性空间中,人在其中得到安全性生存的价值秩序,进而人也公共性的体验到了灵魂的圣境,同时人也身陷于其构结的多重价值空间中,这种开敞是向正在到来的他者的开敞,它被看作是一种巨大的冒险,是跃入黑暗,是一种致命的跌落,即跌进耗空一切的烈火。在焦灼的生存体验和公共性实践中人在艰难地寻求着一种安全性生存的实践,在实践中人也确立了一种人的依赖性统治的生存安全性观念和文化逻辑。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金钱、权力生存安全性价值就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存安全性观念的集中表现。在此阶段中,社会存在处于一个资本物性逻辑、权力支配逻辑、国家政治逻辑深刻演绎交汇的真实之时代景观中,多重逻辑交汇场景的无限放大导致产生伪性安全观,人近视地以为只有近看才是更清楚的,生活中诸神的离去,人的伪性在场,异化物的人化登场,伦理道德的远行,以致于人深深地把自己埋植于这样的物性逻辑构序的社会关系中,每天都强调着安全、公平、正义、和谐,却处处感到不安全、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人人都以表演的姿态在安居,思想的力量之舞把人带到永难竭尽“安居”、“公平”、“正义”的真实思境。此种阶段人的生存安全性在存在于物的依赖基础之上,人摆脱了第一阶段人与人的依赖性的严酷束缚,看到了光明的独立图景,但同时,人也深深地陷入物性依赖之中,个人完全存在与资本逻辑的王国中。理性地讲,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的生存安全性价值阶段。“从‘国家本位安全性价值观’到以人为本为核心,公共性的和谐、共生、共给的生存安全性价值即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观念不再作为人的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此时人确立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存安全性观念。马克思对“生存安全性”的关注和建构路径根本上是建立在近性的基础之上,从社会实践治理和改造领域进入人的生存安全性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确证。把这一实践的逻辑置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史展演路径之中,从而深刻地达到了安全的真理性,即把生存安全性的文化理想的实现放置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之中,历史性的澄明了全球化时代中,人之安全性生存的理性向度。

三、“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念吁求及“生存安全性”自觉实践向度

“总体安全观”是全球化时代中最具时代精神的哲学理念,彰显了人类以“共同体”的方式生存的安全性向度,“共同安全、共享安全、共生安全、共建安全”是总体安全观对全球化复杂安全性最切近的社会公共生活结构和公共价值的鲜明表达,是当代全球复杂现代性背景下“生存安全性”自觉的实践合理性向度,澄明了我们人类共同安全性生存的生活真实。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说:“在这个迅速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都是相互依赖的,因为没有人能够独自掌握自觉的命运。存在着每个个体都要面对但又不能独自对付与解决的任务。”所以,共同性的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存安全性危机是当代人的文化公共性理想和价值信念。可以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置是国家安全治理的一个鲜明的制度创新与机制的展开,但从生存安全性观念的人学逻辑看,则是在更大的视野和范围内重塑了文化与价值信念上的“总体安全观”理论,它是中国现代化和伟大民族复兴进程中,改革实践合理性确立和证成的现实逻辑,代表了社会的公共价值和时代精神。从总体上讲,当代中国社会生存安全性观念及总体安全观价值理念的形成是一个以内在性渐进生成为主、外在性引导、批判性反思及自觉实践建构和创制的过程。

从国家建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中国社会的实践状况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民众对“生存安全”的观念的吁求已经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单向度的保障走向了多元、自治、共治及多层次的生存安全性实现方式,安全性生存成为人的本体性价值境界,已经从民族国家的重心转变为人的重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马航事件”作为一个重大公共性安全事件,20个国家积极地参与马航失联客机的搜寻,集中表达了世界共同性的对人之生命安全的珍视,以共同安全的方式确证着人的本体性安全之世界人类公共性文化境界。“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念是全球化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之安全性生存的本体性观念“生存安全性”的公共性实践体认和深切关注,追求的是人类共同体生存的普遍性的公正与正义价值追求。首先,生存安全性的自觉实践所造就的真实场景就是当代中国正以一种“总体安全观”融入全球化的社会公共生活与公共行动逻辑之中,以一种世界性、公共性的方式,看待整体性的社会与文化状况,这种开放性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培育着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性。民众在生存安全性的文化理想与价值信念的塑造之中,会以“积极安全”的姿态直面多种安全问题和安全危机。其次,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建构是在复杂现代性中实现的,而生存安全性和总体安全观是最具核心性的社会公共性文化价值信念。最后,“总体安全观”的哲学吁求是生存安全性之共享的治理本性,生存安全性观念需要“总体安全观”在整体性上的理性制度规制,只有社会整体性的安全观的制度伦理确立,才能最终生成生存安全性的文化理想和价值信念。“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念是在社会制度伦理证成的视域中,确立了民众生存安全性的文化实践。

“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念是在对理性的制度伦理考察下确立文化实践逻辑的,理性的自信的背反就是这种片面的确定性逻辑把人的命运和社会责任以及人的安全性生存中纳入一种确定性的追求之中,导致了人在科技、工具理性的被迫劳顿下畸形、片面、物化的发展,进而整体性的安全文化形态呈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失衡与分裂。在占有性安全生存之物欲逻辑之中人有了成就性的荣耀,这是一种占有性安全生存现实实践范式。总体安全观的哲学理念对于生存安全性观念的化育始终在制度伦理和人性真实的限度之内。在安全观念上,深刻地拒绝一种单向度的理性安全观,所诉求的是复杂现代性中多元差异之基础上的共生安全治理的制度伦理性确立,进而,生成人之生存安全性的文化理想及价值信念。

四、结语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1 引言

 

云计算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计算系统,提供了方便和可定制的服务供用户访问或者与其他云应用协同工作。云计算通过互联网将云应用连接在一起,向用户提供了在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和存储数据的服务。

 

通过选择云服务,用户能够将本地数据副本存储在远端云环境中。在云环境中存储的数据能通过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进行存取。在云计算带来方便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如今云计算安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不采取合适的手段,那么数据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中,关键数据泄露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由于云服务向公共用户群提供了访问数据的功能,数据存储可能存在高风险问题。在后续章节中,本文首先介绍了云计算模型,然后针对云计算本身的属性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了已有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

 

2 云计算应用模式

 

云计算的应用模式主要有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在SaaS中,厂商提供服务供客户使用,客户使用服务在云基础架构中运行应用。SaaS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购买任何硬件,使用容易。但是数据全部保存在云端,且存放方式不受用户控制,存在安全隐患。PaaS则通过使用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中间件平台开发和测试应用,例如谷歌的App Engine。由于不同的中间件平台提供的API不一样,同一个应用不能再不同的平台通用,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问题。在IaaS模型中,用户可以控制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基础计算架构,或者直接使用服务商提供的虚拟机去满足特定的软件需求,灵活性高但是使用难度也比较大。

 

随着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云计算安全作为不能忽视的层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对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不采取合适的手段,那么数据将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中。由于云计算向用户群提供了访问数据的功能,不论采用三种主要应用模式的任意一种,数据都存储在公共平台中,由此带来了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问题。

 

3 数据安全挑战

 

3.1 数据保障

 

当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资源的时候存在资源误用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个风险,有必要对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过程实施安全方面的措施。数据的保护是在云计算中最重要的挑战。为了加强云计算的安全,有必要提供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的手段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数据安全的主要几个方面:健壮性——使用测试工具检查数据的安全脆弱性,查看云计算应用是否有常见的漏洞,比如跨站脚本、SQL注入漏洞等;保密性——为了保护客户端数据的安全,应当使用资源消耗少的瘦客户端,尽量将客户端的功能精简,将数据的运算放置在云服务端完成;可用性——数据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具体实施情况由厂商和客户直接协商决定。以上措施决定了数据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2 数据正确性

 

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每个在云计算中的事务必须遵守ACID准则保持数据的正确性。否则会造成数据的“脏读”,“幻读”等现象,造成数据的不准确,事后排查花费的代价高。大多数Web服务使用HTTP协议都面临着事物管理的问题。HTTP协议本身并不提供事务的功能,事务的功能可以使用程序内部的机制解决。

 

3.3 数据访问

 

数据访问主要是指数据安全访问管理机制。在一个公司中,应根据公司的安全条例,给予不同岗位职工特定数据的访问权限,保证该数据不能被公司的其他员工访问。可以使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采取令牌管理手段提升用户密码的猜解复杂程度。

 

3.4 保密性

 

由于在云环境中,用户将文本、视频等数据存储在云端,数据保密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需求。用户应该了解保密数据的存放情况和数据的访问控制实施情况。

 

3.5 数据隔离

 

云计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多用户租用公共服务或设备。由于公用云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的特点,存在数据入侵的可能。通过注入代码等手段,可能造成云端存储的数据被非授权获取。所以有必要将用户数据和程序数据分开存储,增加数据被非授权获取的难度。通常可以通过SQL注入、数据验证等方式验证潜在的漏洞是否存在。

 

3.6 数据备份

 

云端数据备份主要目的是在数据意外丢失的情况下找。数据丢失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一份2009年的调查表明,66%的被访者声称个人电脑的文件存在丢失情况。云端数据备份还可以方便将数据恢复到某个时期的版本。云计算作为公用服务,已有大量用户使用网盘将数据副本存储在云端,但是还有很多应用的业务数据未在用户本地设备中存储。无论云端存储数据的性质,云端都应定时将存储的数据备份,保障云服务的正常运行。

 

3.7 法律法规风险

 

在云计算中,数据有可能分布存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当数据被转移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后,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所以在云计算中,存在数据放置地理位置的问题,客户应当知晓数据存储的地理位置防范风险。

 

4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对于数据安全问题,需要方案解决云环境中数据潜在的风险。其中由于云环境的公用特性,数据保密应当作为主要解决目标。针对上节的数据保障、正确性、访问等问题,多位云计算安全专家在不同层面已先后提出了几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其目标主要是保证云环境中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在不可信的公共云环境中,数据共享的同时保证数据对第三方的保密性。

 

4.1 基本方案

 

数据加密是一个比较好的保证数据安全的方案。在云端存储数据之前最好能先加密数据。数据的拥有者能将数据的访问权给予特定的用户群体。应当设计一个包括认证、数据加密、数据正确性、数据恢复等功能的模型去保证数据在云端的安全。

 

为了保证数据不能被非授权访问,将数据加密使其完全对于其他用户无法解析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上传数据到云端之前,建议用户验证数据是否在本地有完整的备份,可以通过计算文件的哈希值来验证数据是否一致。数据传输应当采用加密方式,防止敏感信息被中间人监听。SaaS要求必须在物理层面和应用层面将不同用户的数据隔离。可以使用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或者是自主访问控制,以及分布式的访问控制架构控制云计算中的数据访问。一个设计良好的访问控制机制可以极大地保护数据的安全,还可以采用入侵防御系统实时监测网络入侵。入侵防御系统主要功能为识别可疑行为,记录行为的详细信息并试图阻止。

 

上述基本方案可以解决数据保障、数据正确性、数据访问及保密性等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没有考虑效率,仅仅作为基本手段不能满足用户云环境数据共享的特定需求。

 

4.2 属性基加密

 

属性基加密(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相对于传统的公用密钥加密具有很大的优势。传统的公用密钥加密采用公私钥对,公钥加密的信息只能用私钥解密,保证了仅有接收人能得到明文;私钥加密的信息只能用公钥解密,保证了信息的来源。公钥基础设施体系和对称加密方式相比,解决了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问题。属性基加密则在公用密钥加密的基础上,更多考虑了数据共享和访问控制的问题。在属性基加密系统中,密钥由属性集合标识。仅当公私钥对指定的属性相同或者具有规定的包含关系时,才能完成解密密文。例如,用户如果为了数据安全将文档加密,但是需要同公司的人能解密该密文,那么可以设置密钥的属性位“组织”,只有属性位“组织”为该用户公司的密钥才能将该密文解密,不满足条件的密钥则不能解密,如图1所示。

 

属性基加密分为密钥策略(KP-ABE)和密文策略(CP-ABE)。KP-ABE模式中,密文具有属性集合,解密密钥则和访问控制策略关联。加密方定义了能成功解密密文的密钥需要满足的属性集合。KP-ABE模式适用于用户查询类应用,例如搜索、视频点播等。CP-ABE模式中,加密方定义了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被包含在密文内,而密钥仅仅是属性的集合。CP-ABE模式主要适用于访问控制类应用,例如社交网站、电子医疗等。

 

属性基加密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云存储共享中,在审计日志共享方面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审计日志共享大都存在时间段的限制,属性基加密方式可以在密文中添加时间属性位和用户属性,提供对不同用户共享不同时间段日志的功能。属性基加密紧密结合了访问控制的特性,在传统公用密钥的基础上,提高了数据共享的方便程度。

 

属性基加密虽然提高了数据共享的方便程度,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云环境数据加解密过程中,解密为明文导致的敏感数据泄露问题。

 

4.3 重加密

 

由于云环境是公用的,用户无法确定服务提供商是否严格的将用户资料保存,不泄露给第三方。所以,当用户之间有在云环境中共享资料的需求时,必须考虑资料的保密性问题。

 

用户A希望和用户B共享自己的数据,但是不希望直接将自己的私钥Pa给B,否则B能直接用Pa解密自己采用私钥加密的其他数据。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些解决方案。

 

(1)用户A将加密数据从云端取回,解密后通过安全方式(例如采用用户B的公钥加密)发送给用户B。这种方式要求用户A必须一直在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数据量比较大时,本地耗费的计算量可能非常大。

 

(2)用户A可以将自己的私钥给云服务提供商,要求提供数据共享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中,用户A必须相信云端不会将私钥泄露。

 

(3)用户A可以采用一对一加密机制。A将解密密钥分发给每个想共享数据的用户,A必须针对每个用户生成并存储不同的加密密钥和密文。当新用户数量很多时,这个方案造成了磁盘空间的大量占用,存储数据冗余度高。

 

重加密(Proxy Re-Encryption)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云环境数据共享的问题。重加密手段设立了一个解密。首选A由私钥Pa和B的公钥Pb计算出转换密钥Rk。转换密钥可以直接将由私钥Pa加密的密文转加密为由公钥Pb加密的密文。在转换过程中,A的原始密文不会解密为明文,而转加密后的密文也只能由用户B解密。当用户B想访问A共享的资料时,只需要解密使用Rk将A的密文转换为只有B能解密的密文即可。这种机制保证了包括云在内的所有第三方都不能获取A共享给B的明文,如图2所示。

 

重加密解决了云环境中数据共享而不泄露明文的基本问题,侧重于数据的保密。该技术手段关注数据的保密性,未考虑实际应用中数据共享方便程度等其他问题。

 

4.4 基于重加密的属性基加密方法

 

重加密技术可以和在云存储中使用的属性基加密机制结合,属性基加密侧重于加密方面的访问控制,而重加密从加密手段上保证了数据的隐秘性。通过将这两种机制结合,用户可以更加高效的分享数据。数据拥有者可以根据新的访问控制规则生成转换密钥,然后将转换密钥上传至云服务器,服务器将原有的密文转加密为新的密文。新的密文在不影响原有用户解密的情况下,可以使新用户成功解密。而在转换原有密文的整个过程中,服务器无法将密文解密为明文。

 

该类加密方法既保证了转换效率,又保证了数据的保密性。此类方法中,不考虑抗选择密文攻击的算法计算转换密钥的资源消耗相对较小,考虑了抗选择密文攻击的算法资源消耗量和密钥属性基的大小正相关。

 

5 结束语

 

虽然云计算是一个带来了很多益处给用户的新兴技术,但它也同时面临着很多安全方面的挑战。本文说明了云计算方面的安全挑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降低云计算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为了保证云存储的安全访问,在技术层面,可以采用健壮的数据加密机制;在管理层面,采用合适的令牌管理机制,分发令牌给用户从而保证数据只能被授权的访问。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相信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对于云环境数据安全方面会越来越重视。在相关安全策略实施后,云计算能在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让用户使用更加放心。

 

作者简介:

 

许龙(1988-),男,湖北人,硕士,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检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信息安全及相关检测技术。

 

顾健(1965-),男,江苏人,博士,研究员,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检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信息安全。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图书馆是我国文献收集、整理、典藏、服务的重要组织,在发展知识经济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随着我国对公共服务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与“人才强国”战略对公共图书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从解决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使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一、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数量不够充足。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对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数量还不够充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比如,随着“云存储”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进行“去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从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情况来看,不仅馆藏资源数字化处理还比较薄弱,就更不用说对信息资源进行“云存储”了,这就直接导致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是信息资源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这就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着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随着“云存储”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的开放性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主要存在长期储存、调查支持、数据恢复、数据隔离、数据位置、可审查性、特权用户的接入等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这就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处理,给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入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防范,否则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三是信息资源服务不够到位。尽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高度重视信息资源服务创新,但仍然存在不够到位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信息的程度,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互动性还比较落后;再比如,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纸制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还不够到位,信息资源数字化还有很大局限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有效性,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还不高。

二、强化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完善措施

一是扩大信息资源数量。公共图书馆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数量扩充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发挥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扩充数字化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纸制资源的扩充,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的扩充,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大服务、大发展、大资源的理念,抢抓科技信息化特别是大数据、云存储的有利契机,加强与大数据、云存储服务商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使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充,并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这一点将成为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是确保信息资源安全。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是科技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出的挑战,这一点公共图书馆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潜在安全隐患的防范。这就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公共图书馆用户的动态化和规模化出发,既要解决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问题,对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靠。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场所;公共安全;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是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城市公共场所安全保障能力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市火车站为例》(项目编号:201411832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市公共场所安全保障能力调查研究――以河北省L市火车站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一、公共场所与公共安全

(一)公共场所及其特点。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的总称,是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共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

公共场所因其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存在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此仅以火车站为例介绍其特点。

1、人流量大。中国人口众多,人们长途出行大多会选择乘坐火车。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乡城间的人口流动现象不断升温,对火车站的接待能力和安保能力构成了严重挑战。

2、具有时间或季节周期性。火车站的时间或季节周期性通常是和国家节假日相关联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火车站所承载的人流量较大,属火灾、踩踏等意外事故高发期。此外,季节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客流量。

3、建筑封闭,出口通道较多。售票室、候车室等候车站主要建筑虽然处于较封闭的室内,但通常设有多个安全通道,方便人们进出,除了可以有效缓解高峰时期的人流量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也可以保证群众的及时疏散。

(二)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安全等。

除了上述内容外,广义的公共安全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即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公共场所安全保障能力的高低与公共场所对以上四类问题的防御程度息息相关。

二、L市火车站安全保障能力简述与评估

(一)L市火车站简述。L市火车站即高铁站于2011年6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位于京沪高速铁路,北距北京约40km,南距天津约60km,是重要的交通枢纽。L火车站处于市区常甫路东北一侧,与客运车站南北对应。L站为2台4线横列式站型,设正线2条,到发线2条,设450×9.0×1.25m侧式旅客站台2座,站台上设宽12m旅客地道2座。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站房主体最高点距地面19.4m,无站台柱雨棚长422米,投影建筑面积19,630平方米。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探究

1、问题分析。根据前面阐述的公共安全问题的覆盖范围,可以从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及社会治安四个方面对L市火车站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1)自然灾害。对L站的安全运行能够产生主要影响的有地震这一地质灾害以及近几年兴起的雾霾这一“城市气象”灾害。

L地区位于华北平原,附近基本无高山、火山等,因此火山爆发或者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L地区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但L地区处于华北地震带上,再加上曾经发生过的196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事件以及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事件,可以判断该地震带比较活跃,因此需要对地震这一地质灾害加以防范。

另外,L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虽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火车的运行及火车站的日常营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火车站候车大厅的顶棚设计以及站台雨棚设计要不断完善。2014年8月份出现的石家庄站漏雨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除此以外,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日益严重的雾霾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火车的按时运行以及火车站的正常运营,并且由于雾霾天气会诱发呼吸道疾病,这使得每天都拥有大量人流的候车大厅必然会出现疾病传播的现象。从性质上看,这其实属于人为造成的归咎于公共卫生的次生的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表(疾病传播)里(雾霾)进行共同治理。

(2)服务(设施)事故。由于火车站不存在生产性问题,因此将第二类公共安全问题改为服务(设施)事故。这一类问题主要指的就是由于火车站内部服务人员的服务内容、处理问题的相关程序出现问题或者是因为站内的一些公共设施出现故障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比如说火车站内部电梯等设备出现故障而造成的对乘客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方面是完全由火车站自身来控制的,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及时救治伤者和纠正问题,因此人民群众对这一方面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担忧较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可能会发生由于相关服务或者设施存在不到位而出现的属于其他类型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的事件。

(3)公共卫生。此类问题影响面最广且由于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因而不易控制。火车站属于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旅客,在空气不是十分畅通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病毒传播的现象。L站由于刚刚开通,车次不是特别多并且其内部十分宽敞,通风状况良好,另外站内卫生也注意时刻保持。因而疾病传播几率较小。

(4)社会治安。这类问题是当前火车站也是所有公共场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并且由于最近相关事件频繁发生,公共场所相继加强了各自的安全保障能力。2014年,我国公共交通场所安全事故频发,如,“3.1”昆明火车站案、“4.30”乌鲁木齐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5.7”广州火车站持刀砍人事件等,这一系列发生在公共交通场所的恶性治安案件严重扰乱了人们的出行安全及正常的社会秩序。

社会治安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社会治安包含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包括各种恐怖袭击事件、械斗、群体性的违法与抗法事件、交通拥堵现象、爆炸、纵火、投毒、抢劫、偷窃、踩踏等严重的扰乱社会秩序事件等。其中,踩踏事件算是一个特例,造成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公共场所的服务不到位,安全设施不齐全,也有可能是人们自发拥挤造成该事件,因而难以从原因上对其分类,但踩踏事件的发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而在这里将其归为社会治安一类。根据笔者对火车站周围人群的调查,发现80%左右的民众更关注社会治安类的事件,如火灾、盗窃、踩踏等。

2、调查结论。通过对L市火车站相关工作人员的走访以及对100名群众进行的问卷调查,针对以上四项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首先,群众最为关注的是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相比较之下最不重视的是服务(设施)事故这一类;雾霾天气造成的公共卫生环境差也是火车站出行群众提及频率较高的问题。同样的,对于工作人员也是如此,问题表现大体上和群众基本一致,只是由于其工作主要负责服务群众和火车站内部的相关设施,因而在服务(设施)事故方面占的比重较大。

三、火车站公共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火车站的服务人员和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基本保持一致。社会治安及其他公共安全问题的解决顺序存在一致性会使得政府或者火车站针对其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办法符合群众的内心想法,进而更便于实施运作工作。

针对以上调查反映出来的现象,根据“监控――信息传达――问题处理――反馈”的这一火车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认为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监控。火车站必须实行设备监控与人为监控相结合的监控模式,通过摄像头等仪器和工作人员以及警卫员的联合监督,准确判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由于火车站具有相当独立的各个功能空间,因而监控范围需要包括售票区域(注意购票队列),候车区域(注意候车大厅及站台的人口密集区),办公区域(注意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设备区域(注意安全设施状况)等几个方面。

(二)提高信息传达能力。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生安全事故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信息传达不到位,不及时导致的。警力以及相应的安全应援队伍虽然不像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样“姗姗来迟”,但其效率问题仍然让人们十分担忧。居住在廊坊本地的王先生表示火车站有时会存在找不到工作人员的现象,有什么问题想要咨询却找不到人,总不能去人口密集的售票口去问。当然,这并不算公共场所的安全事件,但是从平常的小事反映出的信息传达的效率问题却更令人担忧。这需要火车站内部增加服务人员配备的数量并且对其进行规范性培训,从而保证他们时刻坚守岗位,及时为民众排忧解难。

(三)增强应急处理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直接环节,工作人员除了要提醒群众注意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之外,还应做到对上述事件的预防和事件发生后的及时补救性工作。尤其是针对恐怖袭击事件,虽然大多数火车站并没有实际经历过,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个人信息的审查、火车站警力布置、逃生通道的安全畅通等相关工作。交通拥堵问题则需要火车站工作人员和交警的紧密配合,尽量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现在,国内大部分火车站都增加了警力布置,火车站不远的地方总是可以看到警车、警察甚至是一些武警官兵。这是在2014年频频发生的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火车站所作出应急措施,这其实就算是反馈的一个方面,虽然这样的恶性事件只发生在少数车站,并没有发生在其他大部分地区,但是绝大多数的公共场所都应以此为鉴。在笔者调查时,L市火车站前的广场上也能见到警车和警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可以应对一些临时的突发状况。同时这也能为群众和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娟娟,方建炯.火车站安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

[2]郭怡.火车站典型公共场所安全评价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3.6.

[3]埃瑞卡,张媛.火车站面临的安全挑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1.

[4]孙海哲,魏毅,胡家豪.火车站潜在犯罪嫌疑人直觉预判的探索研究――以南京火车站为例[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4.

[5]杨叶.面对恐怖暴力,关于警察执法巡查的理性思考[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8.

[6]田鹏刚,陈平,赵冬,陈曦虎,刘永福.某市火车站候车大厅安全技术鉴定[J].建筑技术,2006.

[7]韩凤岩,徐志胜.深圳福田地下火车站火灾危险源分级管理及优化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