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第1篇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气候适宜、基础厚实、交通便利、市场发达。科技、信息、人才、资金方面的优势构成了发展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

1.1自然资源丰富

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理上处于江南水网地区,依山傍水,享有钱塘江充裕的水资源,在市区周围,清山绿水、河道纵横、湖泊棋布、物产丰富,可供开发的田园风光资源较多。丰富的自然条件是发展旅游农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1.2发展基础厚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闻名中外的西湖不仅擅山水之秀、林壑之幽,又是历史文化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发展很快,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3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为48%元。随着国民收人的提高,人们用于满足精神需求的支出份额也随之增加,来杭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多,2001年接待境外游客81.49万人次,国内游客2510万人次。近几年,在杭州市郊已形成了几个区块优势产业,如萧山的苗圃、余杭西部的养鱼业、市区西部的田园观光、钱塘江滩涂的农庄开发等,极具发展旅游农业的前期雏形,只要加强引导、规划和发展,即可形成规模。同时,杭州的少数企业已经在尝试观光农业性质的旅游运作(如传化集团的农业示范区、宋城集团、杭州大清谷等),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和较佳的收益。因此,悠美的景观魅力、充足的客源市场、初具的产业雏形、积累的开发经验是杭州开发旅游农业的良好基础。

1.3硬、软件兼备

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不仅解决了杭州城市空间狭小这一长期困扰发展的难题,并为发展旅游农业带来了主题集中、类型各异的资源优势,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多元的都市型效益农业新格局。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以“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为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保证,是杭州市发展旅游农业不可缺少的软环境。

2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旅游农业的规划布局,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在特色农业和“乡土味”上做文章,扬长避短,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切不可“盲目抄袭、照搬照套、千人一面”,形式的简单重复与内容的单调乏味只能令人们望而却步;其次,要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绝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造成散乱无序、中途涣垮的局面;再者,农业资源,特别是一些自然、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倍加珍惜,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农业的代价,必要的改造和修葺也只可能在生态系统允许范围内的修饰和完善,并尽量避免超出承载力的过度旅游活动。以此为鉴,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总体布局应以“西部山丘林地、中部水网平原、东部江滨滩涂”为地理区位主调,以各区块的适宜、特色、优势产业为布局基础,结合市委、市府“近郊、中郊、远郊”主导产业的最新划设,悉心规划,科学布局。现将基本类型及主体布局概述如下:

2.1产品、观光型旅游农业

主城近郊,区位条件较佳的周缘地带,特别是旅游基础好的西北区块如九溪、袁浦等处发展产品、观光型农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栽培、饲喂技术和设备,统一规划、丰富内容、各具风格,集田园风光与高科技农艺于一体。在为城区居民提供时鲜优质、无公害产品,为游客准备高质土特产及新、奇、特、优瓜果、花卉、小动物等产品之时也给人们提供又一处观赏、休闲的好去处,可以称之为“市民农园”或“观光农庄”。通过农业新产品、新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等活动及优先采摘权、命名权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市场。在日本就有着许多这样的农园,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地在农园内参观、看看碧绿生青的蔬菜,闻闻芳香四溢的鲜花,采摘鲜嫩诱人的野果,尽情地享受大地之美,效果极佳。

2.2体验、参与型旅游农业

体验参与型农业在台湾省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或长途旅游之际,选择合适景点小住一、二天,通过亲自参加生产劳作或租地自耕自作,体验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满足某种消费需求或尝试某种教育形式,领会农业生产的乐趣、辛勤收获的喜悦,读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比只是参观或象征性地劳动要过瘾得多。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青少年,农业知识几乎全来自书本,从来没有或极少从事农业的实践操作,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甚至“五谷不分”。参与型农业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可组织学生进驻园区,在劳作、游玩中了解农业、补充知识,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爱护自然、团结友爱等观念,一举多得。但须指出的是,这种形式的旅游要求游客投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对农业活动的类型、标准和交通状况等要求也较高,较适合在杭州的大观山、萧山红垦农场一带开展。

2.3休闲、度假型旅游农业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游客不但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充分满足人们在节假日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相应地对园区的各项标准亦“水涨船高”。不仅要求在土地资源选择和空间布局上尽量达到林、果、渔、菜、花相结合,实行立体美化,还要求以物种风光与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备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合理的旅游路线、各类功能区块和活动项目,使其成为可观光、娱乐、游览、休闲、度假的多功能场所,还应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让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良诸、塘栖等处可朝此方向发展。

3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措施及对策

3.1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农业的认识

在我国由于特定国情,使得人们通常以为农业仅具有经济功能。过去以“温饱”为指针的岁月里,确实如此。但当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农业生产已逐步与工业相连接。从此,农业不再只是单纯的生产事业,还可以是一种宝贵的休闲资源、一种高格调的生活方式。将旅游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旅游农业不但开拓了旅游业新的需求领域,更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途径。开发杭州的旅游农业,在丰富其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内涵的基础上,还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并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抓住机遇,把发展旅游农业纳人政府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上海是国内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人“九五”一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旅游农业的认识程度,激发调动社会力量同心协力,共同开发旅游农业。

3.2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并加强管理

从国内外旅游农业发展的教训、经验来看,政策支持和规范化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旅游农业虽具有第三产业的某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应继续适度享受政府对它的优惠;另一方面,旅游农业是个新的产业部门,“万事开头难”,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困难和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订一系列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水利、交通、电力配套设施,加强技术、信息服务,提供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给旅游农业宽松的成长环境。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如日本农业总会性质的部门)执行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做到整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开发。

3.3运用新科技,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规律是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动力,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旅游农业的基本战略,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并时刻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法则,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日本农业生产的“无药”时代、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新加坡在热带种植温带蔬菜的“气耕法”,无不以科技为依托。杭州目前农业结构单一,资源闲置和利用不当的情况比较明显,在区域调整之时更需善于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比较优势农业、名牌产品,并竭力促使“一优二高”农业向“三生”农业迈进。

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区域差异;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65 -03

一、问题与框架

“互联网+农业”主要是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计划、劳动过程、农产品销售等,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和销售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形象品牌化、科学化管理、创新化销售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随着“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应用,如何创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路径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在培育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还处在对其定义、特征、模式及对策等方面。李敏(2015)认为“互联网+农业”是指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蒋融(2015)认为我国“互联网+农业”处于摸索的时期,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领域的应用还相对有限,但它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夏青(2014)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几种发展模式,如智能农业模式、电商模式、产业链模式,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从生产、营销、融资等环节优化农业生产,创新产业链,成为克服传统农业弊端的新型经营方式。刘玉忠(2015)根据我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提出依据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等多项对策。梳理相关的“互联网+农业”文献,发现学者们基本上认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良好的契机。对于“互联网+农业”的定义、特征等问题阐述得比较多,多为定性分析,实证和案例分析较少。“互联网+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从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资本投入、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入手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要对“互联网+农业”冷思考。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次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其认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基本竞争优势,一种是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参与所有市场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的成本,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具有独特性的产品,那么它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差异化的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以特殊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优势(如特殊的物产资源、较低的原料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等),可以视为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优势。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创造更契合客户需要的差异型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由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难以模仿,可以将竞争优势较长期的保持下去,可以将其视为较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波特将获取不同层次竞争优势的方法总结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互联网+农业”,既符合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发展路线,又融合了新兴的互联网科技技术,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经营形式。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可以将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采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必须发现和开发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着重降低成本的运行空间。因此,可以选择以电商模式为基础的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培育新型的互联网技术人才,使农民参与进来。“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农业经营发展方式,独具匠心的营造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发展潮流,以自身的竞争优势发展智能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农村地区生产建设中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开发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的农民已经达到了1.77亿人,同比增长了近2000万人,增长率为13.5%① 。大规模的农村网民增长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给“互联网+农业”的农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相关的涉农网站也在不断增加,并农业市场的供求信息、更新农业优惠政策、提供各类农业资讯服务及建立农产品贸易电商平台等,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寻求更大的突破。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状况。2013年东部地区GDP总量为32.2万亿、中部地区12.7万亿、西部地区12.6万亿,东部分别是中、西部的2.5倍;人均GDP东部地区为6.24万元、中部为3.54万元、西部为3.45万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西部的2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万元,较中部地区0.84万元、西部地区0.68万元有明显优势② 。东部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区域内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农民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增加、成本降低,冲击农民保守的观念,推动农民创新“互联网+农业”的建设渠道和积极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互联网+农业”的培育度和成熟度低,相关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降低农户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意愿,造成“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规模和速度,信息、技术等应用水平也制约“互联网+农业”的培育和发展。

其次,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整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可以得出2012年各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初中文化水平,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农民文化水平是小学程度。就各地区的差距来看,东部地区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地区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农民教育水平处于小学和初中程度,高中以上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52人,远低于东部地区的21.89人;中部地区比重与整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当。总的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因此,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更具优势。

第三,各个地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及通讯设备的建设和配备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互联网+农业”,离不开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东部地区凭借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为完善的网络配套设施,形成了配备较为齐全的农村网络,网络在村的覆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网络技术应用必需的通讯设备设施也较为齐全,先进的通讯系统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较差,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质高低等因素,一些地区的农民很少涉及“互联网+农业”的知识和应用技术,甚至从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还相对迟缓,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落后于其他地区。

三、竞争优势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可以结合差异化的区域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低成本发展路径

1.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难点。“互联网+农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扩张这一重要前提。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如电脑、宽带设备等还相对少、普及慢,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相对薄弱。电脑等设备的户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地区,懂上网、熟网络的农民还不多,互联网普及率低于30%,甚至70%以上的农民表示不太会使用网络。因此,国家应该在创新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和在实践引导层面予以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及政策优惠,吸引电商企业或网络商扎根农村,推动“互联网+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推广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懂技术、会管理的互联网技术人才投入到农村互联网发展建设中。

2.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

“买贵卖难”的困境经常出现在以往单一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中。由于产销信息不对接、流通环节繁冗等问题,新鲜的各类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出售到市场、市民手中和餐桌上需要多重环节。通过电商平台能有效地共享各类农产品销售供求信息,减少流通和交易成本,减少环节缩短时间,实现农产品与顾客的精准对接。中西部地区结合区域内资源丰富的特点,努力创新区域特色的“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由简入繁的从小点上到大平台转型,打造一批O2O的直销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是打造一批如淘宝、京东等综合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筑区域内农产品的“网上农贸市场”。另一方面努力开创新的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如成都的“菜易通”,实行大宗农产品网络销售与技术推广相结合。

3.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目前,互联网人才短缺是造成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化通讯网络较以往也得到不断完善,各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但该地区互联网相关人才匮乏,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知识不了解,互联网营销人才严重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与村委会要鼓励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以及下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敢为人先投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中,开创电商平台融入农业生产中;利用财政拨款和政策优惠,吸引外来资金和互联网人才参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选择与地方大专院校合作,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相关电商技术、技能,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鼓励涉农类院校的毕业学生到农村开创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面对人才匮乏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将思维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培训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能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返乡创业农民为主要对象,打造区域内具备竞争优势的互联网电商大军。

(二)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1.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各环节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根据农民个人的主观经验进行播种、施肥及灌溉,耗时费力,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危害。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东部地区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途径,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把控,使农业生产种植变得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互联网技术进入种苗培育、水利灌溉、机械化收割、后期加工处理等农业生产环节,都受到严格的标准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及精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市场信息,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规划农产品培育时间,制定农产品贸易时节等,形成农业数据资源平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善,使农业生产高效、智能、安全。

2.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深化

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把控制的端点从人延伸至物体上,通过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让人与物、物与物相连,从而实现实时、有效、远程及智能化的操控,即物联网技术。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在物联网基础上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利用大数据资源,融合为“互联网+农业”的全新路径。东部地区利用经济、科技、人才等先天优势,构建物联网平台,开发出适应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土壤质量监测系统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实时监控,收集信息并分析处理,将智能化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加快智能农业发展的实现。将收集的数据信息与政府相关部门、农科站等采集中心实现共享,有利于指导农业进行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这也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互联网+农业”融入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

3.利用互利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

东部地区拥有领先其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要创新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开发智能的农业生产设备,如研制和利用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组建智能温室监测系统等;通过遥控无人飞机来取代传统人力施肥喷药,利用数据与实际状况控制其对作物喷洒的位置和量;利用先进的采摘机器人替代传统的人工采摘,利用传感器、红外扫描设备来获取果实的信息并判断其成熟度,据此考量是否采摘。这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正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趋势所在。以互联网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基础,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实现“智慧”与“农业”连线,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品质和效率,逐步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深度结合,是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现实路径。

四、结束语

中国区域广袤,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单一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不适宜地区差异化现状。根据区域差异的客观事实,运用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区域内可获得本土资源、经济水平和互联网基础设施选择“互联网+农业”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获取区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成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可运用低成本的发展路径来培育“互联网+农业”,鼓励农户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互联网+农业”。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J]. 创新科技,2015,(06).

[2]蒋融.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经济论坛,2015,(08).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J].农经,2014,(08).

[4]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

[5]朱启臻.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J].中国农村科技,2015,(09).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石盛林,薛锦.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04).

[8]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结构[J].广东农业科学,2015,(09).

作者简介:

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阿穆尔州;大豆;杂交种;蔬菜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7-1

1 两地区合作的地缘优势

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两地生态、气候相似,有便利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两地农作物品种生育期基本相同,可互引之鉴定后生产利用。俄罗斯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资源丰富,远东地区人均用地为12hm2,阿穆尔州有耕地180万hm2,主要栽培农作物为大豆、小麦、大麦 马铃薯等,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资金短缺,致使某些作物品种生产潜力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生产总量低。人们日常生活食用的蔬菜品种单一,且严重短缺。俄罗斯人们对肉制品需求较大,畜牧业发展很快,其饲料严重不足,对杂交的饲料玉米品种需求迫切。这些条件可为农业科技输出提供极大的机会,并增加项目实施的可能性。

2 农业科研合作优势

俄罗斯农业科研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俄罗斯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差异大,针对一定区域的问题研究不足,生产技术落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支持大幅度减少,使完全依赖国家资金支持的农业发展陷入困境;工、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相差甚远,农业生产单位大量亏本,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资金短缺使机械年久失修,对土地投入减少,农业生产单位无力继续生产,虽然市场急需当地的农产品但仍有大片土地荒芜。在粮食主产区阿穆尔洲,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以后由于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等因素影响,大豆产量开始降低。俄政府农业食品政策规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吸引个人及外部力量投资等进入农业生产,来保持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黑河分院为我国北部地区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北部高寒区的大豆、玉米、水稻育种、栽培等方面有显著成就。该科技成果适宜毗邻的俄罗斯阿穆尔洲地区的种植。如经过多年试验,黑河分院的大豆品种黑河14、17、25、27、28等;玉米杂交种边三1、2(可用子粒和青储);大豆窄行密植和垅三栽培技术等深受俄罗斯农业生产部门的欢迎。目前我们的大豆科研主功方向已由高产转为优质育种,研究出了一批高油、高蛋白的新大豆品种,这也正是俄罗斯市场急需的产品。黑河分院已经与俄罗斯全俄大豆所、新西伯利亚作物所、远东农业大学开展了十多年的多方面合作研究。如:大豆遗传育种、玉米杂交育种、大小麦、马铃薯栽培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通过合作科研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来往频繁。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科研单位与国外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多次得到国家的资金的支持,为进一步技术输出合作奠定了基础。

3 农业技术输出优势

通过“引进来”和双方合作,俄方对我们的品种有了一定的了解,给予我方培育的品种和技术很高的评价。认为“黑河号”大豆品种和玉米适宜阿穆尔洲地区种植。曾多次提出合作意项,要求引进或购买大豆、玉米种子。俄罗斯农业是高度的计划经营,生产用的种子必须统一计划生产,优质的种子便于迅速推广。俄阿穆尔洲政府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应抓住机会,尽快走出去,向外寻求发展。

4 市场优势

远东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粮食产地和供应地,仅大豆种植面积占俄罗斯的(70%)。俄罗斯有强大的粮食市场需求,黑河培育的品种在俄阿穆尔洲地区有广泛的适应性,尤其是黑河培育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和早熟大豆品种。

俄罗斯阿穆尔洲是俄罗斯的南部地区,生育期较长,也是蔬菜的主产区,自中俄开放以后,首先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就是蔬菜,中国蔬菜品种产量高、品种全、适应性强。目前仅阿穆尔洲就有几千中国人在种植蔬菜,如:黄瓜、柿子、甘蓝、元葱、西瓜等。几乎所有大棚都是中国人建造的。如今,中国的蔬菜种子在俄罗斯市场到处可见。俄罗斯市民已经习惯了、学会了利用中国的蔬菜种子。中国的蔬菜以低投入高产出、品种多样性,丰富了俄罗斯市场,如今市民已经离不开中国的蔬菜了。以前阿穆尔洲种植的西瓜垧产不到2t,现在利用中国的杂交西瓜品种在保护地栽培垧产可达到40t,使以前市场上稀有的西瓜,现在到处都有。俄罗斯的农场主也看到了高于当地产量5-8倍的神奇的中国的杂交玉米品种,垧产超过5t,是任何作物无法比拟的。

5 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区的对俄小额贸易迅猛发展起来。对我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一些正规渠道难以通过的种子等也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如质量次的、没有经过试验的不适合俄罗斯种植的或国家法律不容许的种子,扰乱了俄罗斯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把非杂交的玉米商品粮及蔬菜种子充当杂交种卖给俄罗斯人。同时进入俄罗斯的中国人各自为战,互相竞争压价,增加了风险降低了收入。通过农业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手段,通过试验,用适合的优质的种子在俄罗斯建立一个正规的种子销售中心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建议以俄罗斯目前短缺的蔬菜种子和杂交玉米种子为切入点打入俄罗斯市场。

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资源;气候

1 成立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农特产品物产资源丰富,而资源配置效应欠佳。

张家口市地处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段,地势起伏,地貌复杂,不同区位和不同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特产资源。辽阔的坝上,是避暑旅游胜地,又是绿色无公害错季菜天然园区。如今的莜麦、土豆和羊肉成为坝上四县的“新三宝”,尚义的“尚亿”牌口蘑以国优产品,胜似野生口蘑,为“草原明珠”的盛誉增添了光环。富饶的坝下,有久负盛名的宣化马奶葡萄,蔚县的杏扁、杏仁等等。

全市不同区域的不同特产,在国内同一产品中独树一帜,有的是传统的宫廷贡品。但当山东的大葱、大蒜在全球炒得火热之际,而我们的特产却默默无闻。主要原因:一是交易者知识是有限的;二是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三是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扭曲或不能合理决策,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依法完善信息宣传法制和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创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在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是成立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1.2 从北京市场看张家口市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的潜力。

仅以北京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例,这是北京最大的“菜篮子”市场。它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00个县(市),货源广、货量大、集散快、竞争程度高。有一项调查显示,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供应量逐年增加,而各品种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反映出社会需求总量与蔬菜总供给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市场供应量与价格成正比的趋势。在了解北京市场需求潜力的信息流中,同时看到张家口市地处北京北缘。这种地域资源,具有融入“大北京”经济圈的条件和优势,这为特定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乘势而上,加速全市资源的综合开发中,顺应物流大发展的趋势,组建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 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美日两国是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两国的物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

一是企业自有型配送中心。二是合作型配送中心,由数家合作管理。三是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社会所有物流单位提供服务。四是合同型配送中心,即通过签订合同,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五是集约化配送中心,它不仅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还提供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2 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物流企业凭借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系统与之实行联动。

2.3 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设施

使之成为支撑整个物流网络的终点,实现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分拣等物流系统的现代化。

2.4 健全的物流管理体制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物流,注意在宏观上为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物流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和物流主管部门、货主企业和运输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了一套物流管理体制。

在物流全球化的今天,概括美国和日本物流业成功的经验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可靠的运输体系,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政府高效的物流宏观调控与管理。

3 组建配送中心的前期基础工作

要做优做强物流配送中心,应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1 做优外部发展空间

3.1.1 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引导规范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物流理论的宣传引导,普及现代物流知识。二是制定规划,把全市物流产业规划、物流设施的布局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制定激励政策,包括用地、贷款、租费、工商管理等方面,通过政策倾斜,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3.1.2 必须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是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整合运输网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和合作,发展多式联运,畅通渠道。二是进一步发展综合通信网络,加快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信息化进程,以互联网为依托,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为支撑,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3.1.3 要发展高水平的物流载体

要规划建设几个综合性物流园区,将物流园区列入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重点设施和开发实验区,吸引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咨询服务企业进驻,互相促进,集约化发展,使园区成为我市物流枢纽。

3.2 做强中心自身素质,发挥整合优势

3.2.1 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物流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完善的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

3.2.2 要大力推进物流业的标准化进程

尤其在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的标准化,它可以为物流企业之间进行整合合作减轻技术上的障碍。

3.2.3 要大力培养和使用物流专业人才

发展人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准的物流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社团组织或知名物流企业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并对目前具有物流雏形企业进行试点培养。

3.2.4 起步组建配送中心工作

鉴于我市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广大农户尚未融入专业合作化组织,因而起步组建工作应由政府引导组织,由政府职能部门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口部门协助,从人才市场和有关企业选拔胜任配送中心各机构的人员,并由政府协调解决必要的启动资金。

启动后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应成为地方对外经济活动的“龙头”组织,在众多企业的联合和连锁经营中,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空间资源均衡共享,互相协调,以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求得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建勤,鞠颂东.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技术,2007(2).

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做法;建议;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3-01

1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老灌区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南山台永康镇、宣和镇、常乐镇以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主;河南省永康镇、宣和镇以发展养鸡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迎水镇以发展养鱼产业为主,香山地区的香山乡、高兴仁镇以发展硒砂瓜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的建设,沙坡头区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畅通了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

1.3 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建设初见成效

沙坡头区家庭农场现在发展到298个,从事种植业的125个,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28个;从事养殖业的145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 873.33 hm2;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31 504.5万元。沙坡头区专业大户现在发展到898个,带动农户5 100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63元。

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落实责任制,沙坡区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区、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

2.2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

2.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面对财政十分困难的现状,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

3 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2]。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3]。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

3.3 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地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4]。

4 参考文献

[1] 唐勇,王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6):33.

[2] 杨洋,李颖,刘小鹏.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海原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201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