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渗透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艺术界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都近乎空白的情形。然而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逐步开放和改革,以及国际文化艺术的引进与交流,使得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发展较快的城市及地区,取得了一些先行实践的成效。随着中国各大主要城市基础建设及其规模的扩展,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商业、文化娱乐产业的壮大和发展,使得城市社会中市场经济和城市文化生活的逐步繁荣,成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及其文化观念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公共艺术与城市大众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当公共艺术开始影响人们生活娱乐时,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实现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试图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概念入手,以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实现为研究对象,对公共艺术如何实现其公共性进行思考与探索。

“公共”与“公共性”内涵

汉语体系的“公共”一词含有“公有”性,表示“公有的”“公用的”之意。从西方古代历史文化去考察,“公共”一词派生于希腊词pubes(public),相当于maturity(成熟、完备),是具备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的公民成熟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

而“公共性”的内涵在西方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汉娜・阿伦特指出,“公共性”最一般的含义是公开性,它首先意味着,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为人所见、所闻,具有可能最广泛的公共性。对于我们来说,展现――可为我们,亦即可为他人所见所闻之物――构成了存在。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下,“公共领域”的一种国家制度组织原则或源自于公众的批判原则。 理查德・桑内特在“公共”与“私人”这两个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框架当中考察“公共性”,“公共性”是社会交往行为和人们“公共”观念认识中所体现出的某种具体内涵。

可见,公共艺术区别与其他传统艺术最本质的差别,就是其“公共”的含义。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概念

“公共艺术”概念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可以说是公共艺术的前奏阶段。当时,美国人在他们自己的小镇、村庄、学校,甚至是自己的房间里作画,但都是朴素和人性的日常生活。当时“公共艺术”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的公共性,而不是从艺术作品的性质定义公共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公共性”使得公共日常生活艺术得到发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城市建设的提高,推进了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在这种城市建设的思潮下,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掀起了从传统以人物为主的城市雕塑向以现代主义时期以来的公共艺术方向发展。在中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大约开始于20世纪的90年代。首先开始了国内建筑师、规划师、环境设计师及雕塑家等对于公共艺术的实践,实践经验总结出公共艺术不是停留在传统艺术、或是美化环境的思维中,而是应该寻找一种途径去创造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艺术实践方式。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公共艺术使用评估标准之一。公共性的提出,在促使公共空间的权利秩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将同时唤醒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实现程度和成熟程度。因此,在中国,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实现;另一方面,是对公众文化艺术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实现也是对中国公众启蒙的完成。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共性还是区别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标准。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这两个概念既不是并行的关系,也不是从属的关系,它们两者只是存在着某种交叉,即,有的城市雕塑因为它们具备了公共性,同时也可以称作是公共艺术。而公共艺术是一个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宽泛的概念,城市雕塑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是它众多的可能方式中的一种,即公共艺术可以借助城市雕塑的方式实现它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实现

公共艺术是民主时代的大众圣餐,是现代文明时代对空间人性化人文化追求的公共诉求,是对人的审美日常性和休谟时代所期待的趣味培养的最高时代礼遇。因此,它绝对不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它是社会的必然需要,但是也需要创造甚至需要卓绝的创造才可能实现当代城市空间形象的人类至高的智慧实践。

1.公共艺术中公共性实现的主体

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的艺术,而非私人的艺术,也可以说这种艺术必须包含着公共的目的,它的空间环境就必然是公共环境,而非私人庭院,它是为公共大众所服务的。由此可见,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想要其作品具有“公共性”的意义,就必须与公众建立联系,让公共艺术作品形成创作者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样,设计师和艺术家与社会公众便成为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实现的先决条件。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完成,所以,任何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有它的独特性。这是公共艺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公共艺术中公共性实现的难点。公共艺术的创作者不仅仅需要强调自己的特殊洞察力和创作能力,更需要考虑社会公众的指导和参与。

社会公众是公共艺术的参与者和享用者,也是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主体。公众参与其中,也有权利鉴赏并行驶话语权。以公众参与为主体的公共艺术能够突出公众的主体地位,是塑造以人为本的生存化的空间的方式之一。为了推进城市多元化与特色化的公共空间环境,必须勇于创新,但同时也必须把社会公众参与考虑到创作中。公共艺术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都是社会文化或人类精英文化在空间环境中的实践,是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拥有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成果。因此,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性质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也是公共艺术中公共性实现过程的必要环节。

2.公共艺术中公共性实现的公共环境

公共艺术与纯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制约因素的不同,后者不受公共环境的影响,如莫奈的名画《印象・日出》置放于哪个展示空间都丝毫不会影响它作为世界名画的风采。然而,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每一位从事公共艺术工作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来说,都必须考虑城市、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的要求。所以,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公共环境是其存在的根本前提,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什么样的公共环境,就会有符合这个公共环境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功能、主旨呈现都是受公共环境的影响。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由于它是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且园内有一个庞大的水处理工程系统,因此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围绕这个公共环境的独特性而设计创作。如园内的水流雕塑(见图1)的设计,就是集教育、观赏、游戏为一体,使人们在走近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这种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实现便是受公共环境的影响。

3.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接受

关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好坏标准难以论述,从定义上说,可以提出例如“以人为本”“与空间环境相融合”等等要求,但是什么样的形式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不同群体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就像如同美的讨论,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如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从反对到认同,大多数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比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见图2)。它建于1887―1889年间,在设计构想被提出的时候,就遭到了巴黎市民甚至是文化精英的批评和反对。当时文化人士认为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甚至认为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尽管当初有这样的非议,经过历史的变迁,如今的埃菲尔铁塔被全世界视为人类的创造力和科技成就的象征,是法国和巴黎的重要标志。它也是世界上接受度最高的公共艺术。

又如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见图3),在设计之初,大多数巴黎人都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人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人们不想把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现如今,人们发现玻璃金字塔在广场的衬托下成为重要的观赏点。玻璃金字塔也成为最为争议但却最为公共性的雕塑式建筑作品之一。

结语

公共艺术创作的前提必须是以尊重公众的意愿为基础,公众是公共空间中首先有资格参与并享用公共艺术的群体,如果一件公共艺术品不能实现其公共性,它就失去了存在于公共环境空间的意义。公共艺术的创作者不但要意识到空间环境的公共性,还要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公共的开放性,不断创作出公众接受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家必须与公共社会建立联系,使作品能更好的传达出社会的公共价值,并做到最好的公共性的实现。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艺术生进入高三以后要准备省统考,每天花大量时间在艺术课上,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学习时间少而复习内容多,艺术班的老师必然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从而化解教学任务重与时间短的矛盾.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观察,从艺术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我制定了针对艺术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重“三基”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法.

1.夯实基础知识教学

复习中,很多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一知半解,今天复习了明天就会忘记.所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是艺术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1.1基本概念

复习中学生对基本概念很不重视,总认为数学不会像文科一样考默写,但实际上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证明和运算,进而才能解决问题.

在高考试卷中,每年都有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试题,如:

题1.(2013年江苏3)集合共有?摇 ?摇个子集.

此题考察了子集的概念,很简单但平均分只有4.20分,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做错了.类似的题每年高考都会出现,虽然没有直接让我们默写书本上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考卷上而且题目很简单.如果平时不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那么再简单的题目也会失分.对艺术班的学生,我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对概念加以解释和说明,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2基本定理

牢固掌握定理和公理,对重要的定理既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又能用图直观表示或用数学符号语言准确表达.对定理和公理做到正确理解、不混淆、不错用.

在立体几何复习中,艺术班的部分学生感觉很难.究其原因,一是空间感不强;二是定理使用错误,漏写条件或写错条件.性质定理和判断定理分不清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对定理及公理的掌握,不能忽视.尤其在立体几何复习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四个公理八个定理,并能熟练使用三种语言描述定理.

题2.(2013年江苏15)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平面SAB平面SBC,ABBC,AS=AB,过A作AFSB,垂足为F,点E,G分别是棱SA,SC的中点.求证:

(1)平面EFG∥平面ABC;

(2)BCSA.

题中要用到“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由此可知,定理、公理是立几证明的依据,因此立体几何复习必须把熟记定理放在首位,只有熟记才能做到活用.

1.3基本公式

数学公式是解题的主要工具,它的作用就像我们手中的笔和纸,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等.没有这些工具,再好的木匠也打不出精美的家具.然而在艺术班里一些学生不注重公式的理解与记忆,做题时只好翻书找公式,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对学习带来很大影响.如果没有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遇到考试就会一片茫然,乱用公式,错误频频.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公式掌握非常重视,对于教材上要求熟记的公式,像初学者一样给学生作推导说明,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公式的来龙去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部分题目专门考查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与识记.

在复习中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审题方面的经验.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地答题,而是要多读题目,边读边把题目的核心或要求划出来,然后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思路.积极思考,总结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审题能力.

2.2运算能力

在艺术班教学时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计算慢,错误率高.包括一些常见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绝对值不等式等,做错的学生大有人在.我仔细对他们的错题进行了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性的,即原理不清,概念混淆,忽视对简单的公式、公理、定理进行记忆、理解,照搬公式,不能进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是感性方面的,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如化简不等式,就有学生得到这些错误在成绩较好的学校或班级里几乎不会发生,在艺术班里却司空见惯.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复习中我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是强化计算方法原理,对常见的方程及不等式详细讲解;二是加强仔细程度的训练,针对个别粗心大意的学生单独“面批面改”,让其有意识地加以改正,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3.做好基础习题训练

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根据每天所授内容选择合适的习题让学生加以训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1精选训练内容

对于艺术班的一轮复习,起点要低.所以在资料的使用上我们精挑细选,适当删减,每天根据复习内容自编习题.课堂上以“一讲一练”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会避免部分学生上课走神或者听得明白但不会做题的现象.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对,课上所讲内容课后及时巩固及运用.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得到提高,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后进生“吃得消”.

3.2明确训练目标

对于艺术班,在复习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要想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就得在选题上下工夫.每节课的题量不要多,但每个题必须有明确的考查目标和训练目的.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计算能力的训练等都要有所体现,既要巩固知识又要训练解题技能.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其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如导数的二轮复习只有一节,针对我班实际情况我将“函数的切线问题”和“函数的极值、最值问题”分为两节来上,这样每节课的目标都很明确,基础薄弱的艺术班学生更容易接受.

3.3提高训练效率

艺术班学生由于受专业课考试的影响,一轮复习时间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方法的运用都不熟练,因此做题效率不高.如果平时不加强解题训练,学生在考试中就会来不及答题或者手忙脚乱,影响考试成绩.

学生训练时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一定要控制好答题时间.时间太短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或者完成得太仓促,正确率低,时间太长达不到提高解题速度的目的.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规定合理的解题时间,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基本保障.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园林设计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将公共艺术理念与园林艺术理念有机的联系起来,正是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园林艺术 顾名思义,园林艺术是针对园林而言的,其是对园林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处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实用技巧,其并非单纯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是富有生命的综合艺术。我们国家的园林艺术中,包含了民族、文学以及绘画等艺术气息,并且,其思想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1.2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在最开始被引入到我国时,主要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等形式。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就公共艺术的概念而言,主要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我们主要探索的是狭义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持续、稳定的公共空间中,以固定形态存在的公共艺术形式。园林中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壁画、园艺植物以及景观建筑等。

2.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关系

2.1 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均秉承“人性化”理念 中国的园林设计一直都是遵循着“浑然天成”的设计理念,尽量效仿自然,但是,从园林的设计当中,依然可以看到人性化的理念存在。人类自产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优美环境的追求,这也决定了园林产生的理论基础内容。同时,园林亦是有生命的一种时空艺术,其反映出人类自身的深层同一性。由此可见,园林艺术带有典型的“人性化”理念。

2.2 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均符合公众审美观念 园林景观已经不再是君王们的“私人物品”,而是带上了大众化和平民化色彩。新形势下,为了在工业化城市中更好地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园林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种设计理念的公园大量涌现。人们漫步其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心灵亦是得到慰藉。而要想更好地发挥出这项功能,园林设计就必须满足公众的审美观念。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因此,公共艺术势必会符合公众审美观念。

3 公共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城市公共艺术和园林艺术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目前,很多园林设计者在园林的设计工作中,将工业艺术理念融入其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3.1 雕塑在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现在公共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些公共艺术甚至成为园林当中的代表性景观。如上海闸北大宁灵石公园当中有一件荷兰雕塑家吴静茹的作品《母与子》,这个作品反映的是母亲注视她心爱的孩子时,将母亲心中千般感慨、万般柔情都刻画出来。雕塑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中显得无限的依恋,母子之间深刻的情感在通过雕塑完美表现出来,给人以极大的情感慰藉。更重要的是这幅作品与周围植被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园林设计中的经典部分,也是最突出的部分。

2.2 建筑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当中建筑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在各类园林当中见到风格不同的建筑艺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当中汇集当时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建筑艺术,最著名的当属远瀛观,当时的远瀛观以汉白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借鉴了当时欧洲的主要建筑风格,也就是城堡式的外观,东西方的建筑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圆明园当中最著名的景观,从现在残存的遗迹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建筑的宏伟壮丽。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重视起来,这也为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同时,人们对园林艺术以及公共艺术的相关理念也是进一步的有所了解。其实,这两类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两类艺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首先对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然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最后,对当前公共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皮道坚.公共艺术:概念转换、功能开发与资源利用[J]. 美术研究. 2005(02)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依存关系人性化公众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

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虽然在定义上并未给人直接说明其具体形式,但有关在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使用,会给社会、人们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时代的发展,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作为为公众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地向外延伸,单纯的自然环境在不断缩小,将自然环境的精华加以提炼,从而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现实空间,将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主流方式。及时、有效地把握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点。

园林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提取而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多种类学科,在园林的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科学与艺术两者兼顾的手法,同时还要掌握建筑构造学、生态学、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文学、艺术学、园林美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所以,园林不仅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与展现场所。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发挥在城市园林中,不但要满足游人欣赏、活动、游憩的需要,同时也能创造出美感。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应所存在的空间环境、适应历史发展和适应大众所需。如果把空间环境放在首位,就是让设计出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于空间环境的这个载体之中。有些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共艺术与空间的整体效果,忽略了空间构成因素,出现主次关系混乱、设计零碎等一系列明显问题。所以,公共艺术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接主次、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3000多年历史和高深造诣的中国园林,是世界东西方两大造园体系中东方造园体系的代表,其运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和自然风格的手段进行规划、设计,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规整式园林讲究轴线对称,着重讲究人工图案美,显示人的力量,显示人对大自然的征服。所以东西方园林虽然从设计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显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园林的共性,促使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人的艺术,是人设计的,由人创造、为人而造。它为不同种族、民族、阶层、时代、个体的人服务。

有人认为园林环境中的树、花、座椅和活动设施等就是人性化设计,其实不然,这只是满足了人性化的一个小方面。真正的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应是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每个人,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艺术设计的环境使用功能是一个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它直接与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为方式有关。其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环境的使用者与环境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

(1)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身体活动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场所空间大小等与公共艺术尺度的相互关系。

(2)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间中的通风、采光、照明及舒适性、愉悦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关注公共艺术对行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综合起来看,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始终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发展延续。

三、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公众性审美

园林景观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正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经济基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缓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压力,园林艺术逐渐从贵族阶层转向市民阶层,公园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公园的形成使园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直接,开始把园林引向公众。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同时,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淡而不远的交往也总体现在城市公共景观绿地空间及在居住地附近的游乐过程之中。公众景观除了满足大众的生态及审美需求,也满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参与的生活需要。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

公共艺术要适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即为广大公众提供适当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就是一种公共化的艺术,公众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人群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性,它是城市与城市人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整体之外,要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大众交流、联系参与的重要手段。让公众主动参与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创造,使空间环境顺利地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

当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大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都在提升,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先导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再艺术地再现自然,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园林景观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相促进与发展,它们都为城市中的人服务,而行为的主体是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则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既是对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协调,也是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同时也为城市的文明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