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农村的发展

农业农村的发展

农业农村的发展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职业教育;安徽农村

在不断推行农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流失严重,当地的后续发展动力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被逐渐拉大,不利于农村地区的进步。根据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推行职业化教育是一种更有利于推行农村城镇化的方式,帮助农村人口快速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一些农村人口还不能完成思想上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响应程度较低,给其落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背景概述

为了进一步消除农村地区与城镇的差异,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我国施行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随着这一发展模式的逐步推进,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劳动力流失、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职业化教育是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项基础专业技术,在面对就业时,更具有优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且可以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安徽地区从2014年起开始施行职业教育的政策,并积极改革传统职教过程中的问题,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实现了连年增长的状况。在2014年,合肥市、滁州市等一些县级地区就获得了国家农村职教示范地区的称号,引发了全省对实现农村职业化教育的重视。

2农村施行职业教育的困难

2.1农民响应度低

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许多农村人口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只能看到普通高校教育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与就业便利性,导致在农村地区开展职业教育较为困难。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的家庭希望通过孩子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对于职业教育有一些轻视的情况。在学校不再为学生的就业分配负责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远远弱于大学教育,导致一些偏见和误解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含金量较高的学历提升,在专业知识层面的教育能力显得更加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对于就业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只有稳定的“铁饭碗”才能实现农村到城镇的转变。

2.2办学经费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本身较为贫困,建筑、交通等基础条件较为落后,职教学校的数量本来就很少,发展的时间也较短,对学生的吸引能力不强。一些学校不愿意将校园建到农村地区,政府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很有限,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储备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教育资金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现象,也影响了农村职教工作的开展。安徽省近年来在中职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0%左右,而城镇里的普通中学投入却达到了30%。这种不平衡的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职业学校的建设工作,反映出了政府单位对大力推行职教这一举措认识不全面的现象。

2.3师资力量不足

首先,一些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执教,对于一些如电商等新专业,老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农村地处偏远、生活条件有限,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城镇教师有较大的差别,教师的流失率很高,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稳定的学习环境。其次,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实践性要求较高,一些教师是教育专业出身,缺少实践经验,有一些特殊的课程,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导致课堂的教学质量出现了问题,给职教学生的后续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3.1重视宣传引导

作为乡、县的政府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能够从农民的思想层面出发,加强宣传和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各种优点。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的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维度,职业教育的就业者是目前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牵动力量。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之下,施行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民及早融入城镇生活当中,提升个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参加职业教育正是依靠个人技能实现从农村到城镇生活的转变,与传统思想中依靠勤劳致富不谋而合。

3.2提升办学能力

教师资源是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不断壮大职教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对于已经录用的教师,学校要注意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一些行业的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应该秉持终生学习的态度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容量,保证给学生能够教授最前沿的技术内容。教师的以身作则也会不断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毕业后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3.3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安徽省的农村职教课程设置中还使用了许多的理论内容,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别,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沿用传统教育的那一套。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优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潜力,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在课程的框架设置上要更靠近实际就业,学校需要经常对就业市场的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调整教学工作的不足,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快速完成从校园到就业的转变,提升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3.4拓展经费来源

针对办学经费短缺这一问题,政府和学校都应该积极响应,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农村建学。首先,政府单位要转变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不重视的情况,正确认识该政策推行后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扩大对其投入与支持。教育部门在进行资金分配时要注意公平性,逐步提升农村教育的占比,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由于农民本身的生活水平限制,不应该再把学费等压力转移到农民的身上。其次,学校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人才,吸引企业加强对学校的投资,并建立企业奖学金制度,刺激学生认真学习。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针对这种现象,要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1-2]。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视角,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要想不断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应该在整体上提升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这种积极性需要满足个人需求,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确定农村经济市场主体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经济政策的改革,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明确方向,有效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制度保证。一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将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明确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而且还能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的合理规范,这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二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进行合理优化。通常情况下,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而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进行明确,同时还能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优化作用,从而使社会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三是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一定要全面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4]。

3有利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制约问题

将农村经济管理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解决,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出合理的农村发展方案。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完善的农村发展方案,保证方案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方案可以得到全面实施,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对农村发展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应该对其中存在的制约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将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项危机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农村资源。三是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是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为了对这一矛盾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至关重要[5-6]。

4结语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农村金融基于自身的优势与客观形势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革新,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让农村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多元化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然是高度产业化的农业,而产业化农业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农业产业化下的融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新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都需要资金才能进一步实施,而这些都必须要借助于农村金融的优势与推动力才能进一步实施相关经济政策,才能让农村经济复苏。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大,尤其是周期性闲置出来的资金比较多,而且农村地区还存在很多的“游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更加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吸引、整合、运用。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能够推动农业经济不断的成长,农村经济环境越来越成熟,也反作用于农村金融。因此,要让农村金融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不仅能够实现融资的目标,推动资金的运转,更加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农村经济的能力。另外,农村金融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户及企业降低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指数,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农业经济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需得到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结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通常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中的示范性单位来实施金融服务,力求将金融服务遍布到广大农村群众用户。发展并完善农村金融,能够在尽可能发挥农村金融职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应用,改善农村资金匮乏情况,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就目前农村信用联社情况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信用联合体制问题进行健全,明确产权关系,进而提高农村信用贷款对外发放质量。明确农村信用联合产权关系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与完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不断拓展贷款等与之相关的业务,必须创建合理信贷规则,有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发展。

2.农村金融结构改进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改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结构调解改进后,能够实现对实体经济的优化调整,对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客?^角度来说,开发农村金融,并非一定要全面满足农业经济体系的多元化需求特点,但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仔细考察,了解农业经济结构,在契合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进与健全。另外,在农村金融结构改建上还要努力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对完善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等内容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国农村融资市场主要有外援融资、间接融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对金融结构进行改进和扩宽,尽可能在降低贷款率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实现农村金融结构调整。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

3.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相对于金融发展、金融规模及金融结构来说,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显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金融效率在调控上相对容易。大量实践效果显示,要想全面发挥农村金融作用,实现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应尽可能将平衡机制在农村金融机构日常工作运行中全面落实,保证互相之间起到有效 制约作用。纵观以往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效率在其经济提升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金融机构自身效率得以提升,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进而显著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必须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进行正确引导,加强监管,实现规范化管理,不仅要确保金融机构自身效率,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作用。除此之外,农信联社还要加强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主动寻求与担保机构合作机会,扩充合作渠道,进而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和农村发展乐观主义悲观主义

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领域广泛存在种种悲观主义情绪。农业被视为衰退的产业,农村被视为落后的地区,农民被视为愚陋的群体。郭熙保(1995)分析发展经济学中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认为20世纪60年代,农业被忽视的倾向才有所改变。在对农民的认识上,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4年在《转变传统农业》论文中提出了“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的观点。到了70年代,农业发展本身也被看成是发展目标之一。80年代后,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展开。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总结并展望农业和农村发展前景,乐观主义思潮渐趋主流。其中:Hayami(1998)令人信服地评析了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有关小农前途问题的悲观论调,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人们已经熟识:“如果你希望工业化,那么,你应该准备发展农业。”

可以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乐观主义思潮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分析其思想渊源,得益于对“城市偏向”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所谓“城市偏向”,是指发展实践中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倾向,其视野主要局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在思想观念深处根深蒂固地认为工业具有比农业的无条件优越性,城市具有比农村的无条件优越性,以及农民具有无条件的落后性(王列生,2003)。而乐观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为:社会发展不等于农业与农村落后。无论基于西方经验,还是立足发展中国家实际,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与乡村建设都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Hayami(1998)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民对经济机会反映敏锐,完全有能力胜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同时,他们在工商业活动中具有企业家潜质,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无疑是国家未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乐观主义思潮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一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兴起的绿色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信心;二是中国农村与农业改革取得的成就,正如约翰逊(2004)所说:中国的经验表明,通过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以及取消对个体经济活动的种种束缚,农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三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农业已经或正在迈向现代化阶段,不少现代化的乡村地区明显优于城市的生活环境。因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悲观主义逐步被乐观主义思潮取代,绝非是出于理想主义,而是实践在学术思想上的真实反映。

我们在政策上应认真借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乐观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启示,真正以扎实有效工作发展农业,建设乡村,提高农民。同时,也要客观地评价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忽视工业化而陷入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Hayami,Y.1998.“ThePeasantinEconomicModernization.”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irdEdition),editedbyCarlK.EicherandJohnM.Staatz,300-315.Baltimoreand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