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美学家李泽厚也谈到了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早在1979年,在讨论形象思维的演说中,李泽厚就强调文学艺术不仅仅是认识把艺术简单看作是认识,是我们现在很多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根本原因。他同时又认为,文学艺术的特征也不是形象性,仅有形象性的东西也不是艺术。他强调指出:艺术包含有认识的成份,认识的作用.但是把它归结为或等同于认识,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这一点恰恰抹煞了艺术的特点和它应该起的特殊作用。艺术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它的欣赏者的,它让你慢慢地、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不像读本理论书,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我认为要说文学的特征,还不如说是情感性。韩愈《原道》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好,能够作为文学作品来读,是因为这篇文章有一股气势,句子是排比的,音调非常有气魄,读起来感觉有股力量,有股气势。所以以前有的人说韩愈的文章有一种阳刚之美或者叫壮美。

李泽厚在这里批评了流行了多年的文学艺术是认识、文学艺术的特征是形象的观点,应该说是很深刻的。认识这是所有的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都有的功能,它不足以说明文学艺术的特点。文学形象特征说流行了多年,其实有形象的不一定是文学,动植物挂图都有形象,但不是文学。像韩愈的文章没有形象,倒是文学。把文学仅仅看成是通过形象表现认识,的确为公式化、概念化开了方便之门。由此他认为文学的特征是情感性,也就是审美。后来他又在《形象思维再续谈》中直接说文学是一种强大的审美感染力量。审美包含认识理解成分或因素,但决不能归结于等同于认识。李泽厚上述理解连同蒋孔阳的论述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文学观念转向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先声。

在当时学界多数人都认同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情况下,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严谨的关于文学审美特征的学说。这时已经到了80年代的中期,所谓方法年、观念年的出现,使文学审美特征论者获得了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更宽阔的视野。王元骧也就文学审美论进行了研究,对文学的审美反映做了非常具体深入的解说。其次,就审美的目的看,与认识目的以知识为依归不同,由于审美的对象是事物的价值属性,是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正负价值(即事物的美或丑的性质),而美是对人而存在的,是一对象能否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从对象中获得某种满足而引起的。所以,从审美愉快中所反映出来的总是主体对对象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即通过对丑的否定来肯定美)肯定的态度,亦即-应如何.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审美反映不是不可能以陈述判断,而只能是以评价判断来加以表达.

钱中文于1984年发表了《文学艺术中的意识形态本性论》,提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固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我以为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不仅是认识,而且也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审美的本性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缺乏这种审美的本性,也就不足以言文学艺术。看来文学艺术是双重性的。很显然,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学说,即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对于文学艺术观念问题的一次解决。1987年钱中文又发表了题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正式确认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并展开了论证,其结论是: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以情感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的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种自由想象的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多样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具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社会性,但又具有广泛的全人类的审美意识的形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广告;受众;审美价值;个性美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81-01

广告更多地体现出经济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众说纷纭,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但广告以美观形象、多种艺术手段来传播经济信息(公益广告除外)已经成为传递审美信息的重要手段。广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审美,但广告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广告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已经逐渐被受众接受和认同。深刻认识、研究广告的审美价值,并将广告的审美价值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使广告审美艺术在广告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确,并能准确把握广告审美艺术的走向和趋势。

一、广告审美艺术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一)广告审美艺术的特殊性

广告创作的艺术性,是受广告的功能所制约的。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价值,应该是为其信息传达的功能服务的,这种艺术性与纯艺术上的绘画、音乐、舞蹈以及摄影等诸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广告的审美价值决不能脱离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必须牢牢扎根在广告所传播的物质产品的真实性之中。否则,不管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雾里花朵,毫无价值可言。

(二)广告审美艺术的局限性

在广告活动中,广告的使用价值也受到广告审美价值的严重制约和限制。因为,广告是联系商品与消费者的桥梁,广告的作用就在于沟通、交流。为实现这种沟通和交流,不仅要靠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其真实性,还要依赖广告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靠它们去吸引或打动受众,引发他们的共鸣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受众,达到预期的广告目标和广告目的。

国际著名的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Bernbach)曾说,“怎么说”(广告表现力)比“说什么”(广告信息)更重要。他解释道:“如果你没有吸引力让人来看你的这则广告,那么,不管你在广告中说了什么,你都是在浪费金钱!”。从这种意义上讲,广告的审美价值对使用价值有时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任何忽视、抹杀广告审美价值、只考虑广告使用价值的倾向都是非科学的,也有碍广告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特征

(一)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多元性”特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创意手法和制作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促使了广告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多元性,使广告在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上都展示了风格不一的审美特征。从“名牌现象”到“明星效应”再到广告模特、广告歌曲、广告影视等等,取材多样,争奇斗妍。

至于商品广告为了使作品生动活泼而运用音乐、摄影、诗词、影视以及说唱等多种艺术手段,则更体现了广告审美艺术性的多元性特征。

一方面,它们是广告内容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广告又赋予音乐、摄影、诗词、影视以及说唱更丰富的审美风格,甚至衍生出全新的格式。例如,在广告中一些优美的歌曲或优美的短语经常会很快地传播到大街小巷当中去,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经典名曲或者是运用在各种场合的固定短语。

(二)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个性美”特征

由于广告的商业性和传播性,它所体现的审美艺术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美”特征,即广告推崇“个性美”而忌讳“大众美”。商业广告作品除了同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一样讲究文案的优美、旋律的和谐和画面的精彩之外,更注重广告本身给受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因为广告人意识到要想使顾客中意你的产品,当务之急是要在广告中制造某种或某些差异,让你的产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显得有“个性”,以“个性美”来吸引和打动受众,以达到有效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

总之,广告审美在形式上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就具体的广告作品而言,它又具有“个性美”特征,这种“个性美”在广告审美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既要把广告事业看作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看成是人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广告审美价值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出精神美、道德美、艺术美、时尚美……,任何纯功利性的或纯艺术性的广告作品都是非科学的,只有在广告创作中把产品的实用信息演变为艺术形式,并在传播这一形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审美价值来,才是我们在以后广告事业中的价值取向和主要任务。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范畴 美学特征

一、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概述

1949年以来,由于中国音乐界对音乐理论教育加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得到深入发展。在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过程中,重视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改造研究成果,对于其基础问题,例如对范畴的研究,却是模糊而有偏差的。为了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建立起适合中国声乐发展的艺术体系,音乐界开始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问题提上研究日程。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显现

(一)以母语为背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追求词曲相合。生动的歌词能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共鸣,与歌曲表情达意相辅相成。汉语具有声、韵、调的旋律特征,因而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上要充分结合汉语语言特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演唱上则要注意发音的准确,保证歌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现在,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母语为背景,这也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范畴界定的最基本一点。

(二)以民族地方特色或综合音乐风格为特征

“音乐风格”体现着艺术家创作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从中华民族音乐风格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主要包含两方面风格特质:一方面,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者综合音乐风格的影响形成的“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体现着中国民族声乐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直接体现着我国民族声乐对民族民间唱法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创作风格”上。作曲家在创作中多使用传统音乐风格或者是在传统音乐风格上进行发展,这种风格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共性,但作为区别于别国音乐的一种特性而存在,体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气派。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为标准

观众的审美标准会随时代变迁发生一定变化,但又始终保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唱法的研究,要从观众的审美出发,研究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音乐艺术风格,具有群众基础才有发展的动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美学观念影响下,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声、腔、气、韵”的和谐统一。而传统民族唱法在吸收了西方唱法之后所形成的现代唱法,则是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审美观念上,不但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符合当代群众的审美标准。

(四)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结合的艺术范畴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文化的滋养中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已具有发展的形象和内容,更加艺术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母语性、风格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特点,随着时代变迁而进步,进行着发展转型,我们要用动态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

三、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

(一)情感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的魅力主要来自声和情两个因素。声,即演唱者运用歌唱技巧;情,则来自歌唱中对情感的传达。情,是人由内而外传达的一种精神美,在声乐艺术中占主导地位。音乐艺术的情感美表现在“词情”、“曲情”和“声情”三方面。“词情”使词作者赋予歌词的情感状态,声调的起伏和扬抑都能辅助情感表现;“曲情”是运用旋律、节奏等协助表现情绪,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声情”则是表现在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把握,“声情并茂”是中国古代就有的美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美学法则之一。演唱者运用其娴熟的演唱技巧再融入真切的演唱情感,才能协调、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二)创造性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吸收了多种音乐艺术的相关产物,并融合了中西方的不同音乐元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态度,不断吸收新元素进行改进,呈现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当下的中国声乐艺术的舞台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传统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西洋美声与通俗声乐艺术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在对传统、外来音乐艺术的包容中进行吸收与创造,让多种元素充分发挥其不同特色的美,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获得更多令人惊喜的表现手法而更加完整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三)现代性美学特征

艺术的现代性特征是对艺术依托于社会而言的。音乐艺术的美离不开其对社会的深刻表现。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声乐艺术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意识需要,随社会而向前发展,而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中国音乐艺术又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特征,表现出传统与时尚辩证统一的特点。从目前中国声乐艺术舞台来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表现形式、装扮制作等方面都十分时尚,但这种时尚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能被更多观众接受、青睐。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将民族特色与现代特色的结合统一,带给群众审美享受,具备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美学特征。

四、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凭借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在变革的社会环境中繁荣发展、独树一帜,一方面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外国声乐艺术精华的吸收。明确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范畴,从审美的角度对待其发展,将促进其形成更成熟的形式及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2006,(01).

[2]杨仲华.声情并茂 唱演俱佳 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02).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一、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彼此交流的视觉语言,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中国的文字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字体设计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概念上看,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字体设计则是通过对字体结构和文字意义的理解,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使学生掌握文字的书写规律及韵律美感,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设计和书写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专业设计中。直观地理解,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书法艺术更加注重书者的主观感受,字体设计则是注重外在形式美的同时,强调其实用功能。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而各种内在美的艺术形式,都能为现代设计所用。当我们用一种“敬鬼神,畏天命”的态度开始书写甲骨文时,书法之美便已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刀刻所产生的挺劲朴拙的图形化文字,殷商巫术礼仪文化的时代风貌充分地得以展现。当文字发展到金文时期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作为艺术品,强化对形式美的追求,从不自觉的行为,逐渐变成自觉的行为。秦灭六国后,以李斯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以秦文字为标准的基础上,整理出书写更加简单的小篆,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小篆线条挺劲圆润,且富有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将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以上三种字体古朴典雅,都有很强的装饰和图形化色彩,但在识别性上都很弱,在现代设计中,很难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使用。但很强的图形化特征,却可以作为其他文字的有益补充,去表现那类历史沉厚的设计课题。

隶书产生于秦代,大量使用于汉代,因为小篆结构的繁琐,笔画减少、化圆为方、书写速度加快的隶书便应运而生。隶书古朴厚重且便于识别,在现代设计中非常适宜于传统题材的表现。楷书始于西汉,魏晋盛行,盛于唐代;行书兴于东汉,是最为实用的字体;草书得名于草稿,从章草开始,唐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至此不再有新书体出现。楷书、行书的定性化字形呈长方形,为现代美术字(印刷字)之基础,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使用。草书线条优美、灵动顺畅,有很强的韵律感,虽然识别性不强,但在现代设计中仍可以作为图形化语言使用。

综上所述,传统书法艺术和现代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血缘关系,可以说过去的时代,当某种书体为官方所认可时,便成为该时代时尚的、实用的字体,书法家也自然就成了该时代的字体设计师了。

二、如何将书法艺术融入到现代字体设计教学中

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如何将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融入其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1.理论讲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字即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认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取向。随着学生认知及思维的拓宽,教师便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来强化这种概念。如:教师可以在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及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些字体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认识时代审美风尚和实用要求的制约对书体形式的催生作用,从而能够启发和明晰对字体设计原质及方法的认知。

2.原型解析。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有设计风格特点的书法(特别是传统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练习,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感性地对字体结构及点画特征进行摹习,激发灵感,去发现、探索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的字体形式。由于其目的不是去写好、掌握某一名帖,因此对于字帖的选择,临习的方法与时间的安排,都应当与传统的临摹有所区别。如:字帖不一定强求名帖,只要是风格特征明显,具有个性,甚至是字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形态。由于其自身具有形式的倾向性和可生发性,反而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研究的资源;另外,一些非主流的书家,其独特的字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审美,或许伤于乖张,但倒不失为字体设计中具有启发性的素材;再者,周期要短,原因在于我们不追求技巧上的熟练,而重点在于对其形态特征的解析;临习的手段与方法上,形似并非首要的追求,可更多地强调感受,强化对形态特征的夸张,主动把握内在组合及符号化局部点画的规律。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对于审美特征的把握、梳理,当然,从审美特征角度的运化、升华,需要更深层的文化审美的底蕴,但这正是从传统艺术角度进行探索的原动力与目的所在,自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案例分析。教师需要收集一些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字体设计典型案例,做专题讲解,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第一,直接借鉴传统书法形态而进行的单纯的字体设计案例;第二,以书法的形态特色、审美风格为基础而展开的设计应用,如:以传统书法为元素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经典的例子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视觉设计,靳埭强的设计作品等;第三,可以尝试从日本的字体设计中汲取营养。日本也是一个东方国家,日本文字又是从汉字中分离而来,其文字设计就是在鲜明的现代风格基础上,融入了个性独具的东方文化元素,在审美取向上,是东西方结合的很好范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再可以安排学生各选择几组自己感兴趣的字或词,结合书法艺术和现代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设计。

4.综合实践。有了以上的基础后,教师便可以结合某些主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适合用传统元素去表现的实践性课题,结合主题,让学生去完成字体设计部分。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在字体设计中的实用性、艺术性及时代性上,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丰富字体设计的内涵,在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自然会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