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企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高效作物的比例,并使农、林、牧、副、渔各业能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和职工的收入。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秸杆、树叶等发展畜牧业,利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同时提供饲料和有机肥。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等能源,解决农业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垦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生态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并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类生态农业可划分为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结合的类型。

(二)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是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废弃物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各种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多次的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可分为种植业内部、种养业结合、种养加结合、种养沼气三结合、种养加沼气四结合等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三)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生物相克关系,人为地对生物种群进行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增殖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以降低害虫、害鸟、杂草、病菌的危害,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经济损失,具体分为以虫克虫、以鸟克虫、以草克草、以草克虫、以菌克虫等类型。

(四)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当地主要环境问题,采取人为措施对其主要形成因素加以调控、治理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一些地区由于森林的过度采伐和草原的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成为该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控制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此外还有贸工农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庭园经济为主的院落农业生态发展模式等。

三、农垦企业应加快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出发,为了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采取的调节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协调组合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在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模式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资源立体利用技术。根据资源立体分布的差异性、农业生物对环境资源需要的差异以及各种农业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将不同生物种群配置到同一立体空间的不同层次上,使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物种,充分利用单位空间和单位时间内的光、温、水、肥、气等资源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该技术主要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包括陆地立体养殖、水体立体养殖)、立体复合种养(指同一土地或水体中同时分层种养农业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

(二)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者、消费者、资源来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主要技术有:一是食物链加环技术,利用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加入新的营养级,从而达到增加系统的经济产品产出,防止有害昆虫、动物危害的方法。二是食物链“解链”技术,生态农业食物链结构的调控与建造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有害于人类的物质沿着食物链进入人体。

(三)推广养地技术。养地技术由一系列的技术构成,根据各技术环节在养地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生物养地和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养地。一是生物养地技术,是指主要利用生物及其残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主要技术环节有强化生物固氮和生物有机体的归还。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技术,有机肥和无机肥各有优点。无机肥的优点是肥效快,短期内能提高土壤肥力和地力,但长期单一使用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坏,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有机肥恰好相反。

(四)推广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治技术。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某些生物的特性来防止有害生物。目前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技术主要有农业措施和利用天敌。一是推广先进农业措施,利用轮作、间混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可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培育和应用抗病虫害品种。二是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每种害虫一般都有一种或多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主要有捕食性生物、寄生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此外还有再生能源利用与开发技术、生态治理技术等。

四、制定生态农业扶持政策,促进农垦企业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制定和不断完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重点包括: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政策、农产品价格、流通和交换的政策;农产品消费政策;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政策;农业教育政策;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大生态农业投资的力度。我国农垦企业近几年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距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所以要重点加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生产场所基础设施和产后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国家应加大对生态农业资金投资的力度,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水利设施、抗旱排涝的投入、清洁能源的使用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投入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建设投入等。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企业和个人投入为基础,以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政策”。国家应实行对农业投资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职工的投资积极性。

(三)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监管。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对生产、生活、资源和环境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因为只有全社会—政府、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和公众,对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才能真正起到正确引导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监管的前提要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并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将生态农业的绿色环保观念贯彻落实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理念中。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农电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形态,整理系统自然形成的发展过程值,提炼、升华,以便对进程的逐渐过渡到一个有意识的状态,自然状态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自身理念、行为、制度和形象自觉调整的过程。学习中,海尔现象曾启示我:农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工作,是依靠员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农电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农村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工作的企业行为,学习,生活,从心脏到创造财富,为企业,这种效应测量和计算不可能的事。在农电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网络管理文化的时代已经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基于的农村电网管理文化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

2.1基于农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和谐文化为灵魂,以促进科学发展,为发展战略的目的服务,培养高保真,高内聚,高创新能力,管理文化的“三高”的员工;以人为本,优化工作环境,激励员工的基本思想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忠诚,独特的文化生产力促进,凝聚民心,促进文化在创建网格管理的作用。经过五年的不断努力,有效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以全电网管理文化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实现创电网管理文化提升式发展的目标。

2.2基于农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2.1完善企业人才理念,企业用人的文化转型

为了加强企业家精神,按照现代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公司法,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企业文化的变革;完善的员工手册的准备,提高企业绩效评价和奖励制度和约束机制。

2.2.2基于建设企业施工项目现场文化

提炼企业合作项目的服务理念,理念和产品的质量,发展领域服务的实践,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的环境识别系统(如标牌,标志,墙,质量标志,等)。

2.3通信安全和农村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的整合机制研究的评估

2.3.1加强农村通信安全的基础上,理念企业文化

具体详细的解释的农电企业文化的概念,通过联网,会议,宣传窗,现场横幅广告和其他手段,以会议报告、经验交流、重点电网管理文化闻报道、文体活动、组织评比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电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在涵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企业,因此,所有工作人员了解,基于巩固农村电网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机制的文化。

2.3.2基于文化的农村电力企业文化

与整合机制和网络管理的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电力网格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在其日常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网格管理文化,使适应在就业方面,选举和评价的结果可以是自觉实现的惯例,倡导农村电力的企业文化理念,以求建立牢固的企业精神共同体。利用系统,行为和规范的代码,如增强。农电企业文化必须隐形的可见的结合,并渗透到每个公司的规章和政策,以及规范,标准和守则,使员工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能感受到农电企业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农村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希望农电企业文化现状为单位评价管理系统的各个部门,在工资分配,性能,和其他类型的优点,评估应该是评估的农村企业文化执行,建设作为评价指标农村电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路径前进,任何优秀的企业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上创建农村电力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网络管理在文化建设中首次时代应致力于团队文化,培养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团队文化,企业的核心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尊重、团结与协作,共同创建具有创电网管理文化精神的农电企业文化。

3基于电网管理文化时代在我国农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3.1基于突出企业特性实现农电企业

文化创新在中国的农村电网管理基于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实现基于创新农电企业文化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文化次,它集成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农电企业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网格化管理文化时代的发展,从过渡的形成时期农电企业文化建设在过去的岁月。这就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结合和新业务的发展过程,目前的情况看,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和目标的追求来实现整个创新过程的新的管理方法的改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基于建立起学习型企业组织

基于“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善于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并善于纠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在网络管理文化的背景下,“农村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关注的越来越多,公司未来的成功将组织良好的企业,以提高全体员工的培训的能力;通过不断吸收文化的营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技能;连续沉积的知识,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为公司的发展和解决它仔细审查和提出意见及建议。

4结束语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6年1月10日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因此,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我们对...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乡农业产业化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实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乡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总产值1.2亿元,固定资产3580万元,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净利润1500万元,开发种植面积1万亩,养殖面积1000亩,直接带动农户5000户。在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有5家,产品以粮棉油等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有2家,以经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1家。...县顺通棉业有限公司、...乡...有限公司两家被评为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县级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连结松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二)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企业数量增长较慢,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较大差距。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

(三)科技投资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投入不够,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水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缺乏竞争力。

(四)质量管理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把自己定位于企业,却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考虑问题,缺乏企业管理制度,用人以亲戚关系为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实行岗位责任制。

(五)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奖励上,县乡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拨出一些专款,扶持一些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专款数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乡政府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政府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放在农村经济工作首位,积极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部门、农户的利益关系,力戒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决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要深入到龙头企业和农户,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

(二)规划引导,实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根据本地资源和商品流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从...乡总体情况来看,应建立一批粮棉油专业基地和良种工程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三)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充分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反哺农业生产。从这几年...乡的情况来看,凡是自身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既解决了本地农作物卖难问题,又提高了企业收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瓶颈”问题。当前,乡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六)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乡镇应帮助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七)实施名牌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抢占市场份额,塑造企业形象。当前,...乡应重点扶持“...”牌黄鳝、岭南黄杂交鸡等品牌的开发。

(八)积极开拓市场,用现代营销手段来推销企业产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目前,...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销售手段比较落后,还是沿用传统的以产定销、坐等客商的营销方式,缺乏营销策略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现代营销为理念,重点在人员培训、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狠抓观念转变,确立乳业兴县战略

我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县情,深刻认识到种草养畜既是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是实现全县农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开发饲料、饲草资源,突破发展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列为振兴*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提出了“乳业兴县、乳业富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打造川东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农业发展目标。为统一认识,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念草经、兴奶业的大讨论、大宣传,召开规模盛大的全县畜牧工作会(“八.七”会议),各级各部门层层召开党委(党组)会、干部会和群众会,在有线电视台开辟"乳业富县"专栏节目,出动宣传车巡回宣讲,引导广大群众“三破三立”,树立新的观念,为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破除种植业就是种粮食的观念,树立人工牧草是“绿色黄金”、奶牛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观念;二是破除农业就是以粮经二元结构为主的旧观念,树立以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方向、以乳业发展为主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以生猪为主的牧业发展旧观念,树立以乳业为主的牧业发展新观念。目前,全县上下形成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业苦干的可喜局面。县委、政府顺应民心的决策和干部群众对种草养畜的新认识,铸就了*“种草养畜”高潮的掀起和短时间见效的成功,并进一步展示着可喜的发展前景。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乳业带动主体

县委、政府非常注重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各个经营环节的带动作用,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奶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入种草养畜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李子园公司现已上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吨,现已生产出纯牛奶、甜牛奶、特浓牛奶、发酵酸奶、果味花色奶五大系列22个品种32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公司充分利用总部健全的销售体系和

"新新鲜鲜李子园"的名牌效应,其产品不仅很快占领了*及周边市、县市场,而且远销成渝两地。投产至今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近350万元。同时,引进重庆客商任大明在复安乡投资1800万元,新建日月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它是*县委、政府招商引进的以畜牧良繁为主,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畜牧科技龙头,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该公司走科研发展之路,与西南农业大学联姻,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人员15名,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采取胚胎移植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了波杂一代、波杂二代山羊新品种,波杂三代正在培育之中;拟在年内开展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快速提升公司奶牛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县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年,公司可实现奶牛存栏500头,年产优质羔羊30000只,建成西南片区奶牛、山羊良繁基地,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乳业发展基础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把龙头、基地、奶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奶业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以加快自繁牛、稳住县内牛、选择省外牛、引进国外牛的工作方法,在以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重点围绕“三线”(国道212线、西射线、西古线)“一圈”(晋城、观音、金泉、观文、凤鸣、中岭、常林、木角)建立以县城近郊、212国道线和省道沿线乡镇为主的20个奶牛生产基地,圈存奶牛150头以上的乡镇已达10个(其中关文镇奶牛存栏总量达300余头)。二是抓大户。扶持和培育奶牛养殖大户,靠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奶牛基地建设和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全县养殖奶牛50头以上的大户达10余户,10头以上的大户达90余户,养殖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3%。三是建小区。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是推动奶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生鲜牛奶质量、增强乳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奶牛养殖小区遵循“集中建场、分户饲养、业主建站、机械挤奶”的建设原则,推行“统一供料(配合饲料)、统一供精、统一防疫治病、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收购”的物业管理模式,实行联户饲养、委托饲养或统一饲养的多种养殖方式。正在建

设的奶牛小区10个,每个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力争两年内完成20个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任务。

为做好乳业产业链的前端工作,快速夯实乳业经济发展基础,我县通过三个结合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一是将牧草种植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利用退耕退林政策,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二是将牧草种植与国家天然草原与建设相结合。依托该项目,在晋城、常林、关文、复安等奶牛生产基地乡镇发展优质牧草1万亩。三是将牧草种植与奶牛小区建设相结合。在奶牛养殖小区周围,鼓励、扶持种植专业大户。20*年已培育种草100亩以上的大户10余户,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2.6万亩。

四、创新运作机制,增强乳业发展活力

面对入世的严峻挑战,我县主动适应市场要求,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特色农业之路。一是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在政治激励方面,县上选派1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建设奶牛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按组织程序回机关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选拔10名发展奶牛有功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优先回县级机关任职;选拔10名乡镇事业干部到农村建小区集中发展奶牛200头以上或自养奶牛在100头以上,可转为行政干部或提升为乡镇领导干部;破格招聘10名建奶牛小区规模200头以上或全村发展奶牛300头以上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乡镇干部。在经济激励方面,奶牛养殖户每购进1头奶牛县上奖励1000元,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在市场激励方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李子园公司在三年之内以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牛奶,切实保护奶农利益。二是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机制。我县在继续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关文奶牛、晋城奶牛等协会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种专业协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扶持(每头奶牛提供贷款7000元)、项目资金补助为辅”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乳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与北京中盛投资公司合作,达成引进1000头优质奶牛协议。四是深层次的土地机制。按照“平等、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通过转让、租赁、变卖、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培育种草大户,服务奶牛养殖小区,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对牧业用地简化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免征税费。

五、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乳业配套服务

随着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县加快了对良繁、防疫、服务三大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强化技术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在全县建立一支心系奶农、技术过硬的畜牧兽医队伍;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奶农饲养奶牛、种植牧草水平。二是强化防疫服务。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按“四统一”(统一防疫流程、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组织防疫用品、统一标准收取防疫费用)的办法,搞好医疗注射、圈舍消毒、驱虫、检疫和防疫监督。三是强化保险服务。对全县奶牛实行强制保险,奶牛养殖户按450元/头.年的标准交纳保险费,赔保7000元/头(残值属保险公司)。县上专门成立了“奶牛死亡鉴定小组”,专门负责奶牛死亡原因的鉴定工作,为索报、赔偿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及养殖风险。四是强化良繁体系建设。由畜牧部门统一负责良种冷冻的引进和供应,提高奶牛配种质量;促进日月高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西南农大进行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起自己的良繁体系,提升奶牛品质。

由于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我县乳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一是更新了种植观念。全县已有500余户养殖户发展奶牛3276头,许多农户已由过去的“要我养”变为“我要养”,这是我县发展乳业经济的最大收获。二是延伸了产业链条。20*年上半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6.1万亩,产值达750万元,粮、经、饲结构比例为5:3:2;乳业龙头企业--*李子园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7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同时,带动了包装、彩印、运输、饲料等产业迅速发展,以天龙彩印厂、光大饲料厂为主的加工企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乳业产值达3.52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5%,奶牛产业吸纳务工人员1200余人,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从业工人人均增收1500—2000元。回顾*乳业经济发展历程,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带动主体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的结合点,是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他们带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成效。要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域界线,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开发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充当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竞争能力。

二、抓机制创新是农业化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体系有序运转的"软件",要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大户+农户等多种连结方式;要大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善于运用政府的调控职能,合理确定具有区

域特色和规模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切实发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农业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点和核心,为新时期“四化”目标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支持,而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的极度薄弱环节,一直无法有效发挥对“三农”的支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地区,特别是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发展和水平粗放薄弱、信用交易风险控制和信用交易监管的相对缺失等系统性问题,制约了大中型金融机构持续增加金融供给及改善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监管。

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农业企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流程的“核心”,在已有成熟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产业化、标准化农业发展模式中举足轻重,是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经销的主要组织者,同时也是这种一体化发展模式中的资金融通的重要提供者。现代农业企业的信用交易行为,一方面可以通过诸如“赊欠农资,收购产品”的方式对农户进行“授信”,缓解农户融资难。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调配合下的整体信用促进效应。具体来看,这种信用促进效用主要体现在:配合金融机构有效实施信贷投放和管理,完善农村信用网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相关交易主体的信用等级信息,协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放贷;有效利用金融机构信贷,扩大农业信用使用范围和深化农业信用使用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下,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已成为农村金融运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纽带,是优化和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资源、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资源跨期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中介”。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完善和不断发展是未来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推手及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农业企业信用交易落后严重阻碍农村金融发展

长期以来,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落后,一方面使农业企业本身无法发挥在农业生产整体流程中的资金融通“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造成农村地区已有金融服务机构无法“放心”、有效地进行金融服务供给,由此进一步造成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农村金融供给进一步萎缩和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减少。由于农业企业信用交易需要金融机构的必要支持(如提供担保证明、短期贷款等),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意愿和能力的缩减,使农业企业开展信用交易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对整体农村金融环境的“信心”,从而阻碍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有效开展,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形成的不良循环(图1),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造成长期的效率低下,成为“三农”发展中的重大“痼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落后通过两方面渠道对农村金融体系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农业企业本身作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其良性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主要是在信用交易方面),因此,农村金融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抑制了农业企业的信用交易,不利于农村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成作为现代“三农”发展的核心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它的发展不足大大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企业信用交易落后深层次原因

现代经济运行是“信用经济”,信用交易早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主流。我国由于长期的经济运行体制原因,信用交易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保证信用交易的各项规则、惯例和交易主体的信用意识都有待完善。造成农业企业信用交易落后的原因除前文分析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现状外,还有如下四个重要方面。

第一,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发展及规律认知不足。这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从目前农业金融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无论是监管层、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处于关键地位的农业企业信用发展、现状及内在规律的调查和认知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企业信用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演进特征,如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交易形式、交易规模、交易主体、交易制度和交易风险等方面的认识和判断;二是农业企业信用运行的架构及发展演进规律,体现在相关监管体系、利益协调机制、服务机构和行业规范等方面;三是农业企业信用深层次发展规律,如对农业企业的信用维度构成及平衡机理、信用分类度量变化、信用依存度和信用使用效率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农业企业在信用交易中由于缺乏对整体形势的有效认知和对交易对手、交易方式风险进行分析判断的技术手段,产生被迫放弃信用交易或“盲目”进行信用交易的倾向,并在信用交易中易遭受较大的风险和损失。监管层也因为缺乏对农业企业信用行为和交易风险的有效评估,无法做出有效、及时的风险提示和监管指导。这些都极大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和适当监管框架与机制的形成。

第二,信用交易风险判断和度量技术的落后。由此,造成了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和监管中基础参照标准的长期缺失。企业进行信用交易首先需要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准确地衡量和评估,特别是对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好的分析及度量,以便为信用交易决策、交易条件设定和损失预防提前做出应对和相关安排,确保交易顺利进行和收益最大化。尤其是对农业企业,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周期性特点和交易形式(如实践中,在农业企业与农户间较为普及的“公司+农户”、“公司+银行+担保+农户”等形式)等都要求对信用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情况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准确地衡量(量化),从而更好地开展信用交易。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和研究比较薄弱,企业信用交易中的风险度量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风险识别和量化的模型较少,尤其是专门针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风险识别、度量的模型和相关技术手段更是十分缺乏。因此,无论是农业企业自身、第三方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层都无法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情况进行及时地分析和量化,导致信用交易和对信用交易的监管缺乏最基础的参照标准,不利于农业企业信用的发展,进而“拖累”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有效的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系统缺失。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信用交易、信用合作和信用监管的有效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是目前金融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完善信用评级技术和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一致共识。在我国,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日益被市场交易主体所认识,针对特定行业的企业信用评级在实践中也有所发展。但遗憾的是,由于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薄弱、企业认识的不足、技术手段的落后等原因,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仍十分滞后,严重阻碍了农业企业与交易对手间的信用交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合作和监管部门信用监管的有效开展。

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目前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技术的缺失和落后,尤其是适用于农业企业特色的信用等级评价模型仍未建立。目前,我国针对企业信用等价评价技术的研究多侧重在上市企业、金融机构和服务业,针对农业企业的研究和实践几乎没有。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现有研究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特点、规律和风险状况的认识不足,二是对现代企业信用的实质、构成和度量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三是对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的收集、积累和挖掘严重缺乏。

因此,企业信用等级评级系统的缺失,通过影响农业企业信用交易行为和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对目前农村金融在县以下和城镇以上两个层面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断裂,而监管部门由于缺乏农业企业信用的有效评价,导致信用监管很难到位。

第四,政府信用监管的不到位。这是造成农业企业信用发展粗放、薄弱的重要制度缺失。信用交易的有效进行取决于市场交易主体的诚信意愿和能力,信用交易风险具有的强“传染性”要求对信用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防范和控制各种可能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农产品市场上的信用交易风险增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由此引发对“粮食危机”的深刻担忧。我国具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农业企业,大多数中小农业企业实力仍较薄弱,应对信用交易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加强政府对农业企业信用的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扶持农业企业信用规范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企业信用交易政策建议

全面、深刻地研究分析我国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主体、形式、规模、风险和监管机制,着力解决农业企业信用交易中的风险量化、度量、控制和信用评价等问题,构建适用于农业企业发展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与方法,推进形成农业企业信用的监管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以及有条件的大型农业企业需要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角度和大环境入手,以实践特征为基准,深入研究和认识农业企业信用交易行为、风险防控及监管原则,将理论认识和实践分析的目标定位于推动我国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发展和有效监管。

第一,要研究和发展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及监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需求。通过分析目前农业企业的信用交易行为和交易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把握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在形式、额度、违约率和偿还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和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在外部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情况下,农业企业如何实现自身信用交易与信用合作的有机统一和风险规避。

第二,明晰我国目前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发展现状和发展遇到的障碍。我国农业企业的信用交易,一方面具有一般企业信用交易的普遍特点,另一方面,由于交易产品、对象和政府干预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企业信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信用交易风险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我国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现状尤其是存在的发展障碍的全面研究和了解,成为后续农业企业信用实践深入展开的基础和重要参考。

第三,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有效度量农业企业信用风险的方法和制度。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存在风险,但这种风险不同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其他行业或体系的风险。农业发展本身的特殊性、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农业企业的在设置和经营上的特殊性等,都决定了农业企业在信用交易中风险的特殊性,对其风险的度量和分析显然与其他行业、类型的企业有所不同。要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农村金融运行实际、农民问题实际情况等基础上,研究、筛选适用于农业企业信用风险判别与量化的方法和制度,并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地域实际灵活调整。

第四,构架可供第三方直接使用的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与管理系统。为实现对农业企业信用交易的有效监管和扶持,监管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有一个实用性强、准确率高和自动预警的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级系统。要根据我国农业企业实际,修正现有信用等级评价模型,建立适合我国的农业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同时,为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模型应用的软件化,满足第三方直接使用的需求,例如,可以以Java EE环境下的SSH框架为依托,开发一套可供监管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直接使用的“农业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