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制度也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就业特征和职业教育状况的研究,寻求一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路径,最终实现对社会就业的促进。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

1、职业教育类型化不合理,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当前,社会上的职业教育大都以院校培养为主,而院校培训在专业设置往往过于宽泛而缺乏市场针对性。有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入学率盲目扩建、扩招,扩大专业培训覆盖面。学校以牺牲专业培养深度来换取规模的扩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基本功及动手实践能力。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宏观干预上是不够的,这使得一些职业院校往往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教育机制,从而导致了学生毕业进入市场后操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实践要求。企业招工后还得进行二次培养。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生产一线技能型、操作型岗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相对应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普工泛滥,技工难求。技能型一线工人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瓶颈。

2、缺乏对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

农民工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特殊群体,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有承包的土地,但却离乡不离土,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目前社会上的农民工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农民工,即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占到60%,并且这一群体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接受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文化基础较为扎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这些人群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21-25岁之间的达到31.3%,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许多人还接受了职业教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总体的17.5%;中专、技校、职高或高中的占66.7%;大专的占9.9%;本科及以上的占1.4%,整体学历水平已经明显提高。

他们带着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投身到城市建设一线,但往往由于缺乏技能和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致使自身就业受限,大多只能实现"候鸟型"就业。但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些群体特点,我国没有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化培养。

首先,我国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仅仅限于企业的临时性岗前培训或是地方政府短期的劳务输出型技能培训,这几种培训都缺乏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其次,就业信息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准确的跨地区、跨产业的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劳动力流动性不强,易出现"扎堆抢饭碗"或"用工荒"现象。

第三,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仅仅依靠企业短期培训完全不能满足市场多元的需求。全社会这个大市场,还缺乏跨地区、跨产业一盘棋的大思路。

二、我国职业教育弊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一)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它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二)季节性用工荒

季节性用工荒反映的是地区劳动力资源时段性短缺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有关报道显示,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明显的的呈季节性特点的用工荒问题。以春节时段为例,2010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发改委对1000家企业进行用工调查显示,有71.9%的企业反映用工紧张,比2009年四季度提升14.8%,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所致。近年来,季节性用工荒逐渐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江浙地区,甚至波及内陆如乌鲁木齐等地。用工荒的时段也从春节等大节日逐渐衍伸为全年各个时段。

我国社会转型至今,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全部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劳动力在面临劳动法的制度约束、合同缔约资格、信息搜寻渠道、就业选择、签约的组织化状况、签约模式和劳动合同类型、签约质量与合同风险、对劳动司法监察等外部力量的依赖程度上仍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农民工还被排挤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享受范围有限;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具有临时工性质,等等。正是因为政府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保障程度的干预不足,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有极大的流动性和随意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模式优化的展望

从上述分析得知,结构性失业亟待精细化职业教育来化解,而季节性用工荒则呼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长效机制的诞生。事实上,结构性失业与季节性用工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结构性失业根本问题在于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而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的长远之计在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教育对象,依据国外先进经验,大胆革新,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一)立法上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法条

所谓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指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各种资源,构建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社区组织在内的多方协作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为重点,以培养择业、就业、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准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

(二)机制上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1、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在西方,工人的分类通常被认为是与技能等级相一致的,普通劳工被称为"无技能"工人,机械操作工被称为"半技能工人",技工被称为"有技能"工人,其所对应的教育需求,分别是不需要职业教育、短期职业培训和正规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绝大多数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半技能和有技能职业岗位工作,他们所对应的工人类型为半技能工人和有技能工人,因此所对应的职业教育主要是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为构建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与系统能力,今后我国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规范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方面。

2、职业教育与生产需求挂钩

一是通过实施职业资格预测、职业指导咨询和强化教育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制定灵活的政策和措施来满足受教育群体的教育需求,其中特别重视弱势群体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比如,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已为大多数欧盟国家所效仿,对我国颇有借鉴意义,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在监测全过程中强调企业的参与。预测内容不仅包括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对职业的影响,而且包括消费者需求、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课程开发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三)模式上依托现有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化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类型化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就业前培养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后在岗或转岗的职业教育两类;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学历教育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校型职业教育、企业型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三类。

2、整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促进短缺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岗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四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提高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国家提出了"四个计划",也就是所谓的职业教育的"2111"工程,即创建2000个职教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000个职教中心,1000个中等示范职业学校,100个示范高职院校,将分五年完成。在分步实施中,2007年已建成320个重点实训基地,200个重点国家县级职教中心,200个中等示范职业学校,40个示范性高职院校。

除此之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可打破省市地域限制, 实行"横向联合,纵向培养"的模式。

"横向联合"就是把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同专业有机整合,主要是在软件上,整合他们的教材、师资力量、培训场馆等地,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与各地的用工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类似于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把企业纳入职教体系,深度参与,使农民工职业教育始终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这样培养出的技术工人既有长远的视角,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保证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长远发展。

"纵向培养"就是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培养上要突出知识的纵深学习掌握,注重学一行,精一行。从培养伊始,就注重科技进步与行业发展前景,使被培训者对自身的专业始终有一个长远的预期。同时,深入学习掌握所学专业在实践层面上的知识,尤其是生产实践中经验性的知识,并通过有效地实习夯实专业技能。

四、以职业教育类型化为推动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良性就业

(一)企业方面

1、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结合企业运行规律,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都可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这些也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职业学校与企业、农民工读书与产业劳作的有机结合。其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工学结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生产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两个核心概念,都强调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的"零距离",实现了职业教学与生产实践融合,这是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工人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有两种"工"的方式,即校内企业的"工"与社会企业的"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重点应放在校外企业,而且是国内外大企业,让受训者一开始就接受到前沿的高精尖教学,充分开拓视野,培养先进技能。

2、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培育各层次人材

校企合作一种办学模式,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之上的办学途径。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人材是根本,校企合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材基础。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端管理层精英,也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能、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一线工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员,更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政府方面

1、加强专业建设。在重视院校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专业建设。中职和高职专业结构要注重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需求相匹配,在完善各主要"产业链"相关的类别上设置、改造、或更新专业,要创建具有农民工职业教育特点的实用专业,重点建设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维修、饭店服务与管理等现代化标志性专业;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需要,努力争取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分层分类重点建示范性、开放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待遇等方面创设有利于农民工职业教学教师成长的环境,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培养路径,加强教师的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产业需求和校企联合的优势,从大型企业引入一线高技术工人教学,做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学教材设置上,要打破以往经验,适当调整专业教材与基础教材的比例,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开口要小,钻的要深,要达到在某一生产领域完全胜任,且能够及时随产业升级而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三)社会方面

1、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

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民办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国家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和引导一些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形式,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

2、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体制

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多样性的机制,制定政策,搭建聚敛资金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中外企业以及个人等办学投入,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投资热情。

3、建立"一统多参"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所谓"一统多参",是指"教育部门统筹、行业配合 、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增:"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总第696期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素养教师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98-01

劳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面向未来社会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面向未来社会,劳技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个基本信念、两种政治素质、三种专业能力、四种育人意识。

一、基本信念――育人为本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每位劳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育人为本就是要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劳技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素质。面向未来社会,劳技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发发展,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两种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科学的态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习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劳技教师,在目前尚无如“分数”似的标准来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前提下,一定要有爱岗敬业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劳技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是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搞好劳技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劳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道德品行素质。主要指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人格。“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

三、三种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劳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借助于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扩展教育教学方法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

2.实践操作能力。劳技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劳技教师只有努力提高实践能力,才能将劳技课的三性(实践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素质教育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多方面技能将成为劳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多种技能。

3.教研科研能力。劳技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科研课题。劳技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劳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依据其规律,根据其实践,共同构建劳动课教育教学体系。劳技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同时,教师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他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未来教育十分期望实现的价值。

当然,劳技教师的能力培养还远不止这些。但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关键,以点带面,努力提高新时代劳技教师各方面的能力。

四、四种意识

1.良好的心理意识。劳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教书育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劳技教师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要涉及到材料、基地、设施等问题,所以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在心理上要具有良好的素质,精神昂扬振奋,心胸豁达开朗,意志坚韧不拔,具有抗挫折能力,同时还要有善于应变的机智,调控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2.终身学习意识。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作为劳技教师面对知识激增和未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快节奏。要接受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后的劳动技术,要不断提高劳技教师的基本功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化也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还要把终身学习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告诉他们走出校门以后还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获得生命之源,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3.创新意识。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具有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时代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劳技课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思想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劳技课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关键在于我们劳技教师如何点拨。劳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结合这门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完成这项教学,在劳动及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训练劳动工具使用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掌握各项劳动技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劳技创造发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人人发展的意识。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作为劳技教师,首先要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阳光和水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劳技教师是光荣而平凡的职业,劳技教师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传统要继续保持发扬。提高每个劳技教师的个体素质,使劳技教师整体素质“头重脚实根基深”,是当今劳技教师培训的紧迫任务。怎么培训?培训一些什么内容?我们从教师的素质构成和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呼唤的分析中可见一斑,从专业素养的构成看劳技教师的培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抓住根本、有的放矢、夯实基础、注重提高,结合特点、重在实效,就能够使得我们劳技教师的培训工作“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一个一线教师对劳技培训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就业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 市场经济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常常见诸媒体、报端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对此观点,举国上下发出的是一片诺诺之声。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句中的“渔”如果放在当下而论,用职业技术教育替代它恐怕再合适不过了。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劳动者获得某种专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目的或就业后易于提高的一种教育。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就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要妥善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大力发职业技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征概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表现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据悉,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生为72万人。与1980年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增加了4倍多,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的规模增加了11倍。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生均占地面积与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甚至比普通高等学院还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基本协调。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专业招生人数与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某些专业低层次毕业生就业率较底;三是职业学院校一些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低,也给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伴随而出现了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协调,职业教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教技术育后就业劳动力市场的适应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在体制、结构、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要相互适应,互相促进。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即人的素质。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劳动者。职业技术育更加侧重于科学理论的应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成因(一)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层面解析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1、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这样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尤其是刚从高校走出的应届毕业生。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最新的人口预测表明,2005年是近几年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并且这种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到10年年左右的时间。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来看,这一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2005年进城务工的农民超过一个亿,预计今后几年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与前几年稍微不同的是,城镇下岗的人数有所减缓,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60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5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压力得到缓解。但综合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有些方面的压力持续增加。2、从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3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2005年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减小。事实上,除上述几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造成我国当前城镇失业率攀升、就业困难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传统就业观念落后与新兴劳动力市场现实的矛盾、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有专家认为,不同层次矛盾的纷乱纠缠,决定了我国的劳动就业不得不经受较长时期的痛苦和磨练。由于劳动力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且,这一矛盾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我国将面临了一个长期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二)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教育和就业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毕竟是两个问题,不能简单的把他们混为一谈。就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有比较清楚地认识,才能对教育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并不是某一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引起就业问题。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缺乏科学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的人口生育失控。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源平均以每年一千五百万的数量增长。这必然加大社会就业的负担,在社会对劳动力吸纳有限的情况下,必然有部分人将面临失业的威胁,产生就业问题。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引起的就业问题。由于我国教育文化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工业部门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0.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另据的一份报告表明,全国青年工人约七千万人,达到高级技工的仅占3%,近70%的青年工人实际技能属于初级。如果把文化程度落后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也考虑进去,则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个矛盾今后还会存在很长时间,由此必然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3、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引起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根据低工资,多就业的方针,尽量把要就业的人员往企事业单位分配,造成大量的隐形失业的人员。今后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深化,各单位不仅不会想过去那样随便的接纳就业人员,而且还要通过优化劳动组合减裁各种冗员,这就会使大量隐形事业的人员失去工作。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由此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使一些新兴的部门逐渐发展起来,一些传统过时的产业部门则逐渐衰落,甚至被淘汰。从这些部门游离出来的劳动者如果不能即时更新技术,不能适应新兴产业部门的需要,就会失业,造成新的就业问题。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也使就业问题成为必然。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需要国家和社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好它,毋庸置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当其冲。

三、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分析前面我们提到了,造成我国当前城镇失业率攀升、就业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低下。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在失业人口中真正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劳动者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层次,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成为制约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一大严重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之一就是借助职业技术教育。(一)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者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劳动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者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者技术和技能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无法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的职业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适应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成为劳动者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建国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了大批的经过一定专门技术培训、具有一定技术功底的工作人员,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今天,许多用人单位己把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聘用的基本条件。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领域,己在新增劳动力中,在下岗人员群体中以及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者增强劳动适应能力的必要手段。劳动就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与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凡是重视职业培训、劳动者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强,就业问题就容易解决。而这种适应能力的培养,必须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我国传统产业结构正面临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将有较大的发展,新的行业将会不断地涌现,原有的某些行业将会衰落,甚至被淘汰。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就面临着转换工作岗位或另谋职业的问题。从我国目前情况分析,劳动者素质低、观念陈旧的桎梏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专业知识更新和新技术培训的任务,通过培训使劳动者具有适应变换新职业的能力,从而使劳动者顺利地从一个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要求建立起一贯性的“在岗职业培训”制度,帮助劳动者更新知识,使之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失业者则组织失业教育,使失业者重新获得知识和新技能,以适应新行业、新部门、新职业的需要,尽快就业。(二)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全社会劳动者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强劲的竞争能力,质量、效益是其基本保障,而这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职工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一些新兴的部门不断产生和发展壮大,又可以在较高的技术层次上扩大就业,形成就业与经济、技术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实说明,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越发达,社会成员所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劳动力就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三)职业技术教育是治疗结构性就业失衡的一贴良方结构性就业失衡主要是人才比例和结构的失衡。结构性就业失衡的表现,即目前出现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新兴的产业部门和行业的不断涌现,对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增加。但同时,新兴部门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对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其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因而出现劳动力供求的缺口。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一些容纳劳动力数量较多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行业日趋萎缩,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迅速减少,出现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城镇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却就业无门。一方面大量的农工涌人城市,填补了一些领域的空缺。另一方面,城镇失业人员徘徊观望,无法或不愿涉足这些领域。出现这种情形,主要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会排挤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技术进步使社会在财富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人口数量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获得了必要条件。但同时会出现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即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者难以适应产业技术结构变化而被排斥于就业队伍之外,从而造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加剧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困难。职业技术教育是使他们获得再训练以便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和结和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必要手段,因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技术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在职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事业,既可以使劳动者搞好就业前的定向培训,又能使就业者更新知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还能使失业者很快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行业、新部门、新职业的需要,尽快就业,缓慢这些行业、部门劳动力供求的矛盾,进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除了技术方面的因素以外,也有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不仅要使劳动力掌握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的文化技术,也要给予劳动者全新的劳动观念,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型劳动者,满足各方面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总之,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息息相关,是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直接结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培养绝大多数不同职业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对个人而言,它能迅速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社会而言,它既有助于全体劳动者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又是解决结构性就业失衡的一把金钥匙。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四、职业技术教育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毫无疑问,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是如何收缩的问题,而是要扩充、调整、提高的问题。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教育环境选择适用于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的做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必须从以下方面强化自己的发展思路,才能使教育对象以及自身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一)不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应各具千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国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还在一定时期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各地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层次需要高移。但是对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长学制、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转向以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并不充分,非农就业机会缺乏,而且不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预先设置好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城市化职教“职业教育与岗位对应”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不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是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服务。(二)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增强适应性,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正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高新技术、高新设备的大量运用需要操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传统意义上的这些高层次、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途径是对本科毕业生再经过一年培养或对中专毕业生再经过三年的培养,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这不仅造成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且量上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能否培养出岗位性、技艺性、针对性、适应性强的技能人才,并能适应实际工作,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为突出技能培养这一职教特色,要深入社会调查,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制出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主要课程设置需强调综合性,并适应拓宽知识面、专业面,将有些相同和相近的课程加以综合。积极推行毕业文凭和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并重的制度,培养出“合格加特长应用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三)加强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使职校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从经验本位教育到知识本位教育到能力本位教育,表明了职业教育不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改进办学模式。现代社会的就业岗位日趋多样化,要求职业教育要有针对性,以便培养出具有适应多种就业岗位要求能力的人才。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能力可分为能力结构和能力层次两部分,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能力层次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职业能力,即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也称从业能力。第二层次为综合职业能力,即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超越职业领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职业活动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称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源于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正受到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四)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变终结性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结构体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一部分是从学校教育中取得,大部分要从就业过程中获得,职业教育体包括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企业)培训系统;另一方面,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就其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获得,基本是通过职业教育或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来实现的,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或培训中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任何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如此。在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薄弱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作为“专门人才”中的技术人员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来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替代性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性教育的畸形状态。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和水平的不断增长,人才结构水平的逐步上移,需要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向下应与“中职”相衔接,为中职毕业生开通升学渠道,还应向上发展,这样才能把我国的职教体系建成一个由初等、中等与高等乃至研究生教育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与培训系统。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只能是阶段性的教育,不可能作为一类教育的结束而存在于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J].Springer Netherlands, Volume15, Number3, 2005.

[2]Roman, Harry T.The Undeniable Link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J].Tech Directions, Nov2006, Vol.66.

[3].大力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

[N].中国教育报,2005-11-13.

[4]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南海.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27.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中学 思想特点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05

一、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规律性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知识积累,能力形成,基础道德培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思想可塑性很大。因而,要做好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就必须研究中学生思想特点及其规律性,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

1.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把握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中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看问题缺乏冷静的思考,容易走极端和情绪化,当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思想偏差:一是在价值观念上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主张多索取,少奉献。二是对祖国缺乏自豪感,对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三是对他人缺乏道德感,讲求实惠,斤斤讲较。四是缺乏拼搏感,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总之,当代中学生在政治上具有批判性,心理上具有逆反性,在思维上具有求异性的特点。

2.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研究中学生的思想规律。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物质利益观念进一步强化,出现“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德育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需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市场负效应的不良影响。二是在“以分取人”为主要升学途径的情况下,无论学生还是教师乃至家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我们日常教学之中。三是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现代化,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者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规律,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

二、抓住学生思想特点及其规律,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教育要通过各科教学及各种活动,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使他们遵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道德规范,真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但市场经济下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他们迷失方向、盲目追求,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重视引导和预防,德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树立好的偶像,重视榜样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能力强,但容易盲目崇拜,因此,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他们的道德意识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德育着眼于人文教育,人本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真,学会做人。曾几何时,雷锋、王杰、、等多少英雄人物影响了前后的几代人,并引导了他们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因而,用先进人物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升华出尊敬之心崇拜之情,从而达到影响转化他们言行的目的。尤其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进行教育,效果更好。

2.及时发现闪光点,注重表扬和鼓励。

表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积极的催化激励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所长,教师的表扬,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应反映学生真正的进步和成绩,让大家信服。当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时,教师应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来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表扬还要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表扬应多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觉的自己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了学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

3.培养劳动观念,加强勤勉砺志教育。

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因受家庭条件、社会因素的影响,养成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劳动观念不强、衣来伸手换饭来张口、奢侈浪费、不知道节约等坏习惯。与培养学会自强、学会做人、学会吃苦耐劳等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通过学校的清洁扫除、劳动课、社会公益劳动等加强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勤劳的美德,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品质,从而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达到在劳动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效果。

4.树立理想,加强心里健康教育。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缺乏甚至没有理想,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现心理偏差,不思进取,把精力花在自己的穿着打扮和不正当交往之中,做事缺乏思考,容易冲动,讲哥们义气。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云南大学的马家爵杀死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广州某一中学生打死了阻止自己要钱上网的奶奶,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同学打架等学校事件,这些都是由于心理不健康引起的,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随时要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思想工作要有预见性,要防微杜渐。我们要做到爱生如子,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德育工作,来矫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5.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的师德修养。